13歲前,媽媽決定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一生,由你改變
一直有這樣一個關於母親的故事,深深地感動著我、啟發著我:
一 天,在美國某所大學的日文班裡,突然出現了一個50多歲的老太太。開始大家並沒有感到奇怪,因為人人都有權利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可過了不長時間,年輕 人們發現,這個老太太並非是退休之後為填補空虛才來這裡的。每天清晨她總是最早來到教室,溫習功課,認真地跟著老師閱讀。老師提問時她也會出一頭的汗。她 的筆記記得工工整整,年輕人們紛紛借她的筆記來做參考。每次考試前老太太更是緊張兮兮地複習、補缺。
有一天,某位老教授對年輕人們說:"做父母的一定要自律才能教育好孩子,你們可以問問這位令人尊敬的女士,她一定有一群有教養的孩子。"
大家一打聽,果然,這位老太太叫朱木蘭,她的女兒是美國第一位華裔女部長--趙小蘭。
人們常說"見其母,知其子",這並非是沒有道理的。國外某教育機構,通過研究也表明:孩子90%以上的素質,是由媽媽決定的!換句話說,也就是--母親的素養如何、教育方式如何,將直接決定著孩子的未來,乃至一生!
如果此刻,我們問天下所有的母親這樣一個問題: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怎樣的人生?
我想,無一例外的,所有母親都會異口同聲地回答道"幸福、富有、快樂、有知識、有修養、事業有成……"甚至有些母親會說得更具體:"我想讓孩子成為明星"、"我想讓孩子從政"、"我想讓孩子成為偉大的科學家" ……
可為了將這些美好的心願變為現實,作為母親,我們究竟該為孩子做些什麼呢?
事實證明,孩子在13歲以前,可塑性往往是極強的。如果這個時候,給他的大腦中輸入樂觀、勇敢、有禮貌、知識無價、人生美好等關鍵字,那麼這些優良的品質與 思想,必將伴隨孩子的一生,令其受益終身;而如果此時,將狹隘、自私、懶惰、學習很苦、社會黑暗等關鍵字輸入孩子的大腦,那麼這些不良的品質與思想,也必 將伴隨孩子的一生,令其受害終身!
作為母親,我們擁有同一個名字--媽媽。但同時,我們也擁有同一種責任--當個好媽媽,給孩子一個好未來!
13歲前,媽媽的作用無人可替代
為什麼是13歲?
13歲,意味著什麼呢?
從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來說,13歲,意味著我們的孩子即將結束小學的學習生活,進入中學繼續求學。
從孩子的心理特徵角度來說,13歲,意味著我們的孩子已經結束兒童期,進入了少年期,並即將踏入青年的初期。
從孩子的生理特徵角度來說,13歲,意味著我們的孩子即將跨入一個高速成長的階段--青春期。
從教師的感受方面講,13歲前的小學生,往往更遵從學校的規矩、聽從教師的管束,可塑性很強;13歲以後的中學生,若其已經養成了頑劣的學習態度、不良的學習習慣,往往會令人束手無策。
從母親的感受方面講,13歲以前,孩子的思維方式很簡單,母親的思想通過簡單的轉化,就可以轉變為孩子的思想;13歲後,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很強,不聽管教、我行我素,往往是他們標新立異的方式。
13歲,往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分水嶺,這不僅是因為從此以後他們即將告別小學生活、進入中學學習,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3歲以後,其業已成型的個性、習慣,以及智力因素等方面,往往是極難改變的。
作為母親,不管你的孩子尚處於幼兒期,還是學齡前、小學階段,眾多13歲以後,或者說是中學生母親的煩惱,就是你必須以之為借鑒的--
"本以為孩子上了中學,就會改掉馬虎的毛病,而事實卻是,他粗心大意的毛病癒演愈烈。"
"孩子小時候,就不愛說話,我也沒太在意。現在,連讀篇課文,他都磕磕巴巴的。"
"小學的時候,在我的強迫下,孩子還能學習點。而今,我一說該學習了,他就嫌我煩,成績更是一落千丈。"
……
馬虎、閱讀能力差、厭學等等不良現象,表面上看,都是孩子在長大之後日益顯現的問題。可其實,這些問題的病根,在孩子13歲以前,就已經成型並根深蒂固。
有 關專家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從幼兒期開始到小學階段是孩子個性形成和矯正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家長能夠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孩子的個性以及 行為習慣方面,就會進入一種良性的迴圈。反之,如果錯過了這個"最有效教育期",即使付出十倍的努力,也極有可能是無效的。
在此,母親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常常認為"孩子還小,沒關係,長大了就好了。"一位母親,就曾在自己的日記中悔恨地寫到:
孩子小的時候,就十分不愛學習,教他數數都不願意學。對此,我也沒在意,心想,這些知識很簡單,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
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十分貪玩,作業只有在我的嚴格監督下才能完成。我心想,等孩子長大了,自製力提高了,懂得學習的重要性了,自然就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方面。
可是,後來的事實證明,我的所有的想法都是錯誤的。孩子小學畢業進入中學後,本就不愛學習的他對學習更是提不起一點興趣,上課睡覺、翹課,成了家常便飯。我急了,罵也罵了、打也打了,我甚至把孩子關在房間內令其閉門思過……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在上文中,如果在剛剛發現孩子不愛學習的同時,媽媽就能夠加強對孩子的引導和教育,採用多種方法去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也許,事情就不至於發展到難以收拾的地步。
教育孩子,除了注重方法,還必須及時。幼稚園教師和小學教師,都有這樣一個共識:此時的孩子,往往會更多地順從家長和教師的意願,只要方法得當,就沒有一個孩子是教育不好的。這,也恰恰說明了,孩子在13歲之前可塑性是極強的。
研究表明,孩子90%以上的素質,是由媽媽決定的!在此結論之上,我們不妨加上這樣一個教育期限--13歲。也就是說,母親在孩子13歲以前的有效教育、優良教育,必將改變孩子的一生!
註:
1. 在我國,心理學者將兒童心理發展年齡階段劃分為六個時期:(1)乳兒期--從出生到1周歲;(2)嬰兒期--1~3歲;(3)幼兒期--3~6、7歲; (4)兒童期--6、7~11、12歲;(5)少年期--11、12~14、15歲;(6)青年初期--14、15~17、18歲。
2.青春期目前在各國並沒有一致的年齡範圍,一般指13、14歲~17、18歲這個階段,相當於教育學上的中學階段,以身體的急速成長為特徵。
媽媽是最好的老師,媽媽是最好的榜樣
曾讀過這樣一個令人肝腸寸斷的故事:
某犯人在臨刑前,對他的媽媽提出了這樣一個請求:我想最後吮一下奶,可以嗎?母親含淚答應了,看到愛子即將被砍頭,即使面對成百上千人,她還有什麼難堪的呢?於是,悲劇發生了--他,竟然咬下了媽媽的乳頭!母親立時因劇痛昏死過去……
在臨刑時,兒子只留下一句話,他說,他不是稱職的兒子,但他的媽媽也不是個稱職的媽媽!
與以上故事截然相反,在許多名人訪談類節目或成功人士的回憶錄中,我們都不難發現這樣一些語意相同的話語:"媽媽曾經對我說過……"、"媽媽曾經這樣教育我……"、"我從母親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她是世界上最好的母親……"
是的,對於行刑犯來說,假如在他小的時候,母親能給予他及時的引導和教育、恰當的愛護和提醒,那麼,他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下場;
而對於那些事業有成、人生有成的人來說,如果沒有母親的諄諄教誨、以身作責,他們也定然難以鑄就自己今日的輝煌。
反觀孩子們的兩種人生,我們不難總結出這樣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同樣是孩子的母親,但不同的母親卻可以鑄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國外的某研究機構,歷經數年通過對千百萬孩子的成長歷程進行問卷調查,也得出了一個與此相同的驚人結論:孩子90%以上的素質,是由媽媽決定的!
通俗來講,也就是說,一個人從小到大,只要他(她)的母親伴隨著他(她)的成長,母親的一切,包括母親的形象、母親的做人原則、母親的思想……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始終影響著她的孩子!
拿破崙有一次在與貢龐夫人交談時問道:"傳統的教育體制似乎一無是處,為了使人們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們缺少的是什麼呢?"
"母親。"貢龐夫人回答說。
她的回答深深地打動了拿破崙。"不錯!"他說,"母親的品格決定著孩子的未來。一個家庭,哪怕窮得家徒四壁,只要有一個善良、節儉、樂觀和整潔的女人在料理,這樣的家庭仍是心靈的聖堂與快樂力量的源泉。"
每個人都是由孩童時代走入成人世界的,也許我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母親在孩子的一生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一種角色,但有這樣一點卻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母親的形象,至始至終影響著每一個人的人生--
母親尊老愛幼,孩子自然就會上行下效;
母親節儉有度,孩子自然就會拒絕奢華;
母親彬彬有禮,孩子自然就會謙虛不傲;
母親堅強,孩子自然在苦難面前就不會怯懦;
母親善良,孩子自然就會擁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靈;
母親修養有度、品質高潔,孩子自然會成為人中之龍、人中之鳳!
教育孩子,一定要講究方法
每位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都盡其所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出類拔萃,而有的孩子卻非常平庸?同樣是孩子,差別為什麼如此之大?
其實,造成差別的原因很簡單--是否採用正確的教育方法!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基諾特,曾把父母不宜對孩子講的語言歸為十大類:
1.不要威脅,如"我再也不想帶你了,你給我滾開吧!"
2.不要哀求,如"我的小祖宗,我求求你,好不好?"
3.不要抱怨,如"你這不爭氣的孩子,真叫人傷心透了!"
4.不要許願,如"假如你考了100分,我就……"
5.不要諷刺,如"你可真了不起,能幹出這種事兒!"
6.不要惡語,如"你這個大笨蛋!"
7.不要責備,如"你總是做錯事,真是太糟糕了!"
8.不要侮辱,如"你真是個沒用的廢物!"
9.不要壓抑,如"閉嘴,不許再說話!"
10.不要強迫,如"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對照以上十類錯誤的教育語言,你是否也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呢?
千萬不要覺得這只是一句話的問題,當這種語言成為你的一種固有教育手段時,更大的錯誤、甚至是極難挽回的錯誤往往就會發生了。
例如,做家長的常常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發現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他們卻最容易忽視這樣一個問題:孩子的這個缺點是怎麼形成的呢?要知道,凡事有因必有果--
有的家長抱怨孩子膽子太小。那麼請你回想:孩子小的時候,你是否曾用大老虎、大貓等威脅性事物來恐嚇他,以便制止他的不聽話行為呢?
有的家長抱怨孩子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嚴重。那麼請你回想:當孩子剛學會做事,但做得不夠好時,你是否曾經用"笨蛋"、"木頭"等話語譏諷他呢?
有的家長抱怨孩子不喜歡和自己溝通,甚至總是喜歡隱瞞事情真相。那麼請你回想: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你是否曾十分習慣用打罵等強硬的方法去管教他呢?
……
由以上幾點,我們不難看出,孩子任何一種個性與習慣的形成,都有其內在的根源所在。家長一句不經意的言語或一次無意識的舉動,都極有可能給孩子的未來帶來太多或好或壞的影響。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了:"教育孩子要講究方法,這個我是知道的。可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既不能打罵,也不能挖苦諷刺,更不能態度強硬,那難道要隨孩子的便不成?有效而科學的教育方法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的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知道一些避諱的語言或行為。可僅僅知道了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當孩子犯了錯誤、當孩子出現不良的個性傾向、當孩子不聽話時,放任自流是一種最最錯誤的方法。
教育孩子,既需要母親和孩子親密無間,又需要母親和孩子的錯誤思想、錯誤行為鬥智鬥勇。作為母親,作為和孩子最為親密的人,以下幾種教育孩子的良方,就是你必須首先知道的。
◆沉默
當孩子犯了嚴重的錯誤,並堅持為自己的行為進行狡辯時,媽媽該怎麼辦呢?
也許,有的媽媽會不分青紅皂白,對孩子先進行一大通的批評教育;也許有的媽媽會先問清原委,再進行批評教育。可最佳的方法是什麼呢?經驗告訴我們,當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行為進行辯解時,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沉默。
一位媽媽曾經這樣寫道:
元元5歲的時候,一次,由於頑皮,他竟然用剪刀把我剛剛買來的一件羊毛衫剪得到處是洞。我氣憤至極,可又想到不能以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於是只得忍下怒氣,轉身不再理他,暗自考慮著懲罰的方法。
元元見我十分氣憤卻並沒有說他,更是覺得不安,跟在我的後面解釋:"媽媽,我沒有想把它弄壞……"在後來的十幾分鐘內,他一直圍著我轉,尋找著和我搭話的機會。對此,我依然沉默以對。
沒過一會,他便在我身邊嚶嚶地哭了,一邊哭一邊說著:"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見孩子已經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我知道,教育的最佳時間到了。於是,我把元元拉到懷裡,告訴他錯誤的嚴重性……
從此以後,元元不僅沒有再犯相同的錯誤,和我的關係也越來越親密起來。
孩子犯了錯誤時,他的內心是忐忑不安的,他的辯解更是一種心虛的表現。媽媽的適當沉默,不僅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反思時間,更是對孩子這種錯誤行為的一種變相懲罰。
◆ 與孩子"約法三章"
很多母親都會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行為得不到約束,但說到如何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約束時,她們心中又覺得很茫然,沒有一個具體的方法和措施。在這裡,我們給您一個最有效,且最實用的建議--與孩子"約法三章"。
下面這位母親的成功經驗就十分值得我們借鑒:
女兒雖然剛上四年級,但我感覺她越來越不聽話了。你叫她看書,她偏要看電視,你叫她寫作業,她偏要等一會兒,惹得我常常大發雷霆。可強逼終不是辦法,看著女兒委屈的臉、不樂意的模樣,我也很苦惱。
有一天,我趁孩子高興時說:"我們來約法三章,你先提幾條要求我做到的規章制度,只要合理,我保證做到,好不好?"孩子高興極了,她早就對我提過一些要求,希望我能給她自由。於是,雙方協商,約法三章如下:
我對孩子的要求是:
1.每天回家必須抓緊時間認真完成家庭作業,不許拖拉;
2.每天晚上要自覺學習達一小時以上,寫日記或彈琴、練書法、讀書等;
3.不許好吃、貪吃(注意鍛煉身體),凡事要講道理,不能使小性子。
孩子對我的要求是:
1.進××(孩子名)的房間要先敲門,得到允許才可以進;
2.不許強迫××做不喜歡做的事,更不許發火;
3.完成每天的任務後,可以自由活動,不許阻止。
約法三章後,她果然照章執行起來。一段時間下來,孩子果然自覺了,我也不用再和她大廢口舌了。
我們常說的約法三章,就是行為學家提出的"行為契約",即約定和承諾。有效的行為契約可以引發孩子良好的行為,促使孩子改變不良行為。成功的約法三章能給孩子的行為提供一個外在協助的力量,使孩子逐步走向自我控制。
值得提醒的是,媽媽在與孩子"約法三章"後,一定要嚴格按照制度約束自己的行為,給孩子作出好榜樣。否則,已定的規則很可能就會對孩子失去效力。
◆尊重孩子的本性
孔融讓梨的故事,千百年來,久傳不息,成為人們教育子女的常用事例。生活中,許多母親在分給孩子東西的時候,也會不失時機地用這種辦法考驗孩子、教育孩子。但幾乎所有的母親都會遇到同樣一種情景:孩子們都爭著要大的。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對全美50位成功人士和50位元有犯罪記錄的人作了一次專項調查,結果其中有兩位都談到了母親分蘋果的故事。
一位正在監獄服刑的犯人說:
小 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紅紅綠綠、大小不同的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想要哪一個,我剛想說要其中又紅又大的那個時,弟弟就搶先說出了我的想法。媽媽聽後 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的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於是,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把大的給弟弟,小的留給我。"媽媽聽 後,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並把大蘋果獎勵給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謊。
一位白宮的著名人士說:
一 次,媽媽買回幾個蘋果,我們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的蘋果舉在手中說:"孩子們,我們來一場競賽,誰做的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於是,媽媽把草坪分 成三塊,讓我們修剪。結果我修得最快最好,媽媽把最大的蘋果給了我。從此,我就懂得了一個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
孩子想得到最好的,那是孩子的天性,天性無對錯。而當我們的教育違背了人的天性,就是一種大大的錯誤,畢竟在現實生活中像孔融那樣的神童太少。作為母親,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利用孩子的需要,正確引導,讓他們懂得公平、懂得索取與付出的關係,幫助他們成長。
◆糾正問題要及時
一棵參天大樹,長了一個小枝杈,你想掰掉非常容易,可是當它長成一個粗大的枝葉,再想掰掉它就很困難。
同理,當孩子的某個小毛病第一次出現時,就應及時把它扼殺在萌芽之中。如果你沒有糾正,等到它已形成一種習慣再去糾正,往往會事倍而功半。
◆允許孩子犯某些錯
孩子的錯誤可分兩種,一種是必須立即糾正與引導的,如打人、罵人、亂丟垃圾、欺侮弱小等等,這種錯誤一旦放任,以後就將難以"收拾";另一種是應該允許孩子犯的錯誤,應讓孩子在嘗試和實踐中自行糾正。
例 如,當4、5歲的孩子還經常要成人餵飯,跟他講道理、鼓勵、表揚等等很多辦法都用盡後還沒效果時,我們可採取不餵飯,讓其知道餓肚子的感受。孩子肚子餓 了,自然會找東西吃。又如,孩子在第一次做家務的時候,不小心打爛了碗碟。這樣的錯誤,在孩子多次實踐後自然會不再發生。
孩子犯錯誤的過程是不斷改正錯誤、獲得正確認識的過程,假如不給孩子機會,而是一味地幫他或嚴聲怒駡地制止,非但剝奪了孩子尋求正確方法的樂趣,也會使孩子變成懶於動手、不敢嘗試、習慣依賴的人。
◆做孩子最好的榜樣
某母親帶著她兩個興高采烈的孩子來到劇院的售票處。"我要買3張票,1張大人票,2張兒童票。"她對售票人員說道。
"女士,6歲以上的孩子要半票,6歲以下的孩子可以免費入場。"
"那就買2張票,我最大的孩子今天剛好6歲,另一個還不滿4歲。"
售票員將戲票遞給她,忽然笑著說道:"其實,你如果不說,我根本看不出你的孩子已經超過6歲。"
"可是,我的孩子們知道。"這位母親正色說。
孩子的年齡越小,榜樣的感染力就越大。孩子出生以後,其最初的行為習慣幾乎都是從模仿家長而來的。因此,母親要特別重視榜樣對孩子的巨大影響作用,時時處處給孩子樹立好榜樣。
例如,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做一名好學生,媽媽就首先要在本職崗位上兢兢業業,做出一番成績來;要求孩子和同學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媽媽自己就首先要與鄰里和睦相處、友好往來。
由以上幾點,我們不難總結出這樣一個道理:想要教育出好孩子,就必需要有好方法!所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母親只有選擇正確的教育方法,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棟樑之才!
基於此,本書的創作,也正是緊緊圍繞著"教育方法"而寫作的,涉及孩子的心理、習慣、個性、學習、溝通等多個方面。希望所有閱讀此書的母親共同努力,一同傾力打造孩子更加美好的未來!
推薦閱讀:
※面相:6種眉形,揭秘你一生的愛情運勢
※從你的腳看一生運勢
※薛之謙&高磊鑫複合:我一亦只有一個一生,無法慷慨贈予我不愛的人
※情絲萬縷思無緒,半墨傾情一生隨
※記住:你的一生只欠兩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