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閱藏知津(卷三十七至卷四十)(嘉興藏B271)

  閱藏知津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七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彙輯

  大乘論藏 宗經論第二之一

  瑜伽師地論(百卷) (許敬宗序) (南節至靜北猶至氣)

  彌勒菩薩說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本地分第一。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惟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地。十六者有餘依地。十七者無餘依地。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

  五識身相應地第一。謂五識身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自性。謂了別五塵,所依,謂五凈色根。及前滅意,種子,阿賴耶識,所緣,謂五塵境。助伴,謂相應心所。作業,謂了別自境,自相,現在,一剎那,又隨意識轉,隨善染轉,隨發業轉,又復能取愛非愛果。複次要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正復現起,所生眼識,方乃得生,餘四亦爾。應觀所依如所乘,所緣如所為事,助伴如同侶,業如自功能。又所依如家,所緣如自受用,助伴如僕使,業如作用。

  意地第二。意自性,謂心意識,彼所依,謂等無間依,種子依。彼所緣,謂一切法如其所應,彼助伴,謂五十一心所有法。彼作業,謂望余識身有勝作業,有七種分別所緣(一有相分別,善名言者所起分別。二無相分別,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別。三任運分別,隨境勢力任運而轉。四尋求分別,五伺察分別。六染污分別,顧戀過去,希樂未來,執著現在,若欲恚害等,隨一煩惱隨煩惱相應。七不染污分別,若善,若無記,謂出離分別,無恚分別,無害分別,或隨與一信等善法相應,或威儀路,工巧處,及諸變化,所有分別。如是等類,名分別所緣),有三種審慮所緣(一如理所引。二不如理所引。三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若醉若狂,若夢若覺,若悶若醒,若能發身語業,若能離欲,若離欲退,若斷善根,若續善根,若死若生等種子。若煩惱品所攝,名為粗重,亦名隨眠。若異熟所攝,及余無記品所攝,唯名粗重,不名隨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粗重,亦非隨眠。法差別分別,有六百六十。

  有尋有伺等三地,略以五門施設建立:一界。二相。三如理作意。四不如理作意。五雜染等起。界建立有八相:一數。二處。三有情量。四有情壽。五有情受用。六生。七自體。八因緣果。數者,三界。處所者,欲界三十六處(八大地獄,八寒地獄,餓鬼處,非天處,四大洲,八中洲,六欲天,魔宮,即他化攝。而高勝)。色界十八處(無想,即廣果攝,復有超過凈居大自在住處,十地菩薩得生其中)。無色界四處所,或無處所。相施設建立有七種:一體性。二所緣。三行相。四等起。五差別。六決擇。七流轉。如理作意建立有八種:一依處。二事。三求。四受用。五正行。六聲聞乘資糧方便。七獨覺乘資糧方便。八波羅密引發方便。不如理作意十六種:一因中有果論。二從緣顯了論。三去來實有論。四計我論。五計常論。六宿作因論。七計自在為作者論。八害為正法論。九有邊無邊論。十不死矯亂論。十一無因見論。十二斷見論。十三空見論。十四妄計最勝論。十五妄計清凈論。十六妄計吉祥論。雜染施設建立三種:一煩惱。二業。三生。

  三摩呬多地第六。總標故,安立故,作意差別故,相差別故,略攝諸經宗要等故。總標有四:一者靜慮,謂四靜慮,二者解脫,謂八解脫。三者等持,謂空無願無相三。又有尋有伺等三,又小大無量三,又一分修具分修二,又喜俱行樂俱行舍俱行三,又四修定,又五聖智,又聖五支,又有因,有具,聖、正、三摩地,金剛喻三摩地,有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等三摩地。四者等至,謂五現見三摩缽底,已見諦者,修此等至,是故名為現見等至。八勝處,十遍處,四無色,無想、滅盡定。安立者,謂唯此等,名等引地,非於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欲界不爾,非欲界中,於法全無審正觀察。作意差別者,謂七種根本作意,及餘四十作意。所緣差別者,略有四相:一所緣相。二因緣相。三應遠離相。四應修習相。由四因緣,入初靜慮,乃至有頂。謂因力,方便力,說力,教授力。

  非三摩呬多地第七。略有十二種相。

  有心無心二地品第八、第九。一地施設建立門。二心亂不亂建立門(諸倒亂心,名無心地)。三生不生建立門(入因緣故,心或生或不生,名無心地)。四分位建立門(六位無心)。五第一義建立門(唯無餘依涅槃界,名無心地)。

  聞所成地第十。謂於五明處,名句文身義中,無倒解了,一內明處(一由事施設建立相。二由想差別施設建立相。三由攝聖教義相。四由佛教所應知處相)。二醫方明處(一於病相善巧。二於病因善巧。三於已生病斷滅善巧。四於已斷病後更不生方便善巧)。三因明處(一論體性。二論處所。三論所依。四論莊嚴。五論負墮。六論出離。七論多所作法,體性有六種:一言論。二尚論。三諍論。四毀謗論。五順正論。六教導論。處所亦六種,所依有十種,所成立義有二:一自性。二差別。能成立法有八:一立宗。二辯因。三引喻。四同類。五異類。六現量。七比量。八正教。又同類者復五種:一相狀相似,二自體相似。三業用相似,四法門相似。五因果相似,異類翻此。現量有三種:一非不現見。二非已思應思。三非錯亂境界。又一色根現量。二意受現量。三世間現量。四清凈現量。比量有五種:一相比量。二體比量。三業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正教量者:一不違聖言。二能治雜染。三不違法相。莊嚴有五種:一善自他宗。二言具圓滿。三無畏。四敦肅。五應供。負墮有三:一舍言。二言屈。三言過。出離者:一觀察得失。二觀察時眾。三觀察善巧及不善巧。多所作者:一善自他宗故,於一切法能起談論。二勇猛無畏故,處一切眾能起談論。三辯才無竭故,隨所問難能善酬答)。四聲明處(一法施設建立相。二義施設建立相。三補特伽羅施設建立相。四時施設建立相。五數施設建立相。六處所根栽施設建立相)。五工業明處(營農,乃至音樂十二工業)。

  思所成地第十一。一由自性清凈故。二由思擇所知故。三由思擇諸法故。

  修所成地第十二。一者修處所。二者修因緣。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是四處,七支所攝:一生圓滿(依內有五,依外有五)。二聞正法圓滿(若正說法,若正聞法)。三涅槃為上首。四能熟解脫慧之成熟(毗婆舍那支成熟,奢摩他支成熟)。五修習對治。六世間一切種清凈(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七出世間一切種清凈(一入聖諦現觀。二離諸障礙。三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四修習如所得道。五證得極清凈道,及果功德)。

  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種性地品第一(種性自性。種性安立。住種性者所有諸相。住種性補特伽羅)。趣入地品第二(自性。安立。諸相。已趣入補特伽羅)。出離品第三(由世間道而趣離欲。由出世道而趣離欲。若此二道所有資糧)。第二瑜伽處(補特伽羅品類差別二十八種。由十一差別道理,建立補特伽羅。有四種所緣境事。有四教授。有三勝學。有十種隨順學法,對治十種違逆學法。有四種瑜伽壞。有四瑜伽:一信,二欲,三精進,四方便。有四作意,有四種瑜伽所作。有三種瑜伽師。有二種修:一想修。二菩提分修。有四修果即預流等。有六種補特伽羅異門。略有八種補特伽羅,略有四種建立因緣。略有四魔,有無量種魔所作事。由三因緣發趣,空無有果,一由諸根未積集故。二由教授不隨順故。三由等持力微劣故)。第三瑜伽處(安住正念,往詣師所,師既慶慰,四種審問。四種處所。四種尋求。五處安立。一護養定資糧處,二遠離處。三心一境性處。四障清凈處。五修作意處)。第四瑜伽處(由七作意,離欲界欲。由七作意,證出世果)。

  獨覺地第十四。一種性。二道。三習。四住。五行。

  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種性品第一(一持。二相。三分。四增上意樂。五住。六生。七攝受。八地。九行。十建立)。發心品第二(一自性。二行相。三所緣。四功德。五最勝)。自他利品第三(一自利處。二利他處。三真實義處。四威力處。五成熟有情處。六成熟自佛法處。七無上正等菩提處)。真實義品第四(一者依如所有性諸法真實性。二者依盡所有性諸法真實性。復有四種:一世間極成真實。二道理極成真實。三煩惱障凈智所行真實。四所知障凈智所行真實)。威力品第五(一聖威力。二法威力。三俱生威力)。成熟品第六(一成熟自性。二所成熟補特伽羅。三成熟差別。四成熟方便。五能成熟補特伽羅。六已成熟補特伽羅)。菩提品第七(一煩惱障斷故,畢竟離垢。一切煩惱不隨縛智。二所知障斷故,於一切所知無障無礙智)。力種性品第八(具多勝解。求五明處。求聞正法。法隨法行。於法正修止觀。八種教授。四攝法)。施品第九(一自性施。二一切施。三難行施。四一切門施。五善士施。六一切種施。七遂求施。八此世他世樂施。九清凈施)。戒品第十(一自性戒,至九清凈戒)。忍品第十一(九忍如上)。精進品第十二(九精進如上)。靜慮品第十三(九靜慮如上)。慧品第十四(九慧如上)。攝事品第十五(四攝事亦各九種,如上)。供養親近無量品第十六(一設利羅供養。二制多供養。三現前供養。四不現前供養。五自作供養。六教他供養。七財敬供養。八廣大供養。九無染供養。十正行供養)。成就八支,能為善友,眾相圓滿,具五種相,能為善友,所作不虛。成就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處,由五種相,於所化生,為善友事,由四種相,方得圓滿親近善友,作五種想。應從善友,聽聞正法,於說法師,由五種處,不作異意。略有三種修四無量:一有情緣無量,二法緣無量,三無緣無量。菩提分品第十七。二種慚愧,二種堅力持性,五因緣故,心無厭倦,善知五明處論,善知世間,修正四依,修四無礙,二種菩提資糧,大乘三十七品。四行名止,四行名觀,十二種善巧方便,四種妙陀羅尼,五種正願,三三摩地,四種法嗢陀南(無常、苦,無我、涅槃寂靜)。菩薩功德品第十八。五希奇法,五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五種其心平等,五種非饒益事,五種常當欣贊,五加行,五順退分,五順勝法,五種相似相功德,實是過失。五種真實功德,十處無倒調伏有情,六位記別,三種決定。五處定所應作,五處常所應作,十最殊勝,四種施設建立,四種如實遍智,五無量能起善巧作用,說法有五大果勝利,七大性共相應,名為大乘,八法具攝大乘,十種菩薩。第二持隨法瑜伽處菩薩相品第一,有五真實菩薩相。分品第二,一善修事業(六波羅密)。二方便善巧有十種。三饒益於他(依四攝事)。四無倒迴向(以前三門,迴向菩提)。增上意樂品第三。發起七相憐愍:有十五種增上意樂,能作十事。住品第四。一種性住。二勝解行住。三極歡喜住。四增上戒住。五增上心住。六覺分相應增上慧住。七諸諦相應增上慧住。八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慧住。九有加行有功用無間缺道運轉無相住。十無加行無功用無間缺道運轉無相住。十一無礙解住。十二最上成滿菩薩住。由能攝持菩薩義故,說名為地,能為受用居處義故,說名為住。第三持究竟瑜伽處生品第一。略有五種,攝一切生:一除災生。二隨類生。三大勢生。四增上生。五最後生。攝受品第二。略有六種:於諸有情無倒攝受。一頓普攝受。二增上攝受。三攝取攝受。四長時攝受。五短時攝受。六最後攝受。地品第三。一種性地。二勝解行地。三凈勝意樂地。四行正行地。五決定地。六決定行地。七到究竟地。行品第四。一波羅密多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建立品第五。諸佛有百四十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種清凈。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一切種妙智)。第四持次第瑜伽處發正等菩提心品。

  有餘依地第十六。一地施設安立。二寂靜施設安立,三依施設安立。

  無餘依地第十七。一地施設安立。二寂滅施設安立。三寂滅異門安立。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由八種相,證阿賴耶決定是有。謂若離阿賴耶,則依止執受,最初生起,有明了性,有種子性,業用差別,身受差別,處無心定,命終時識,皆不應理。略說阿賴耶識,由四種相建立流轉,由一種相建立還滅,一建立所緣轉相(了別內執受故,了別外無分別器相故)。二建立相應轉相(與五遍行心法,恆共相應)。三建立互為緣性轉相(阿賴耶識,一為轉識種子。二為轉識所依。又諸轉識:一於現法中能長養阿賴耶種子故。二於後法中,為阿賴耶得生,攝植彼種子故)。四建立識等俱轉轉相(或一俱轉,乃至或七俱轉)。是謂由四種相建立流轉,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由趣入通達修習作意,建立轉依。是謂由一種相建立還滅。廣明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根善巧。

  有尋有伺等三地焰摩,名為法王,由能饒益諸眾生故。煩惱由五種相建立差別。一自性故。二自性差別故。三染凈差別故。四迷斷差別故。五對治差別故。業由五相建立差別:一事。二想。三欲樂。四煩惱。五方便究竟。生雜染義略有十一:一,一向樂生(一分諸天)。二,一向苦生(諸那落迦)。三,苦樂雜生(一分諸天人鬼傍生)。四,不苦不樂生(一分諸天)。五,一向不清凈生(欲界異生)。六,一向清凈生(已得自在菩薩)。七,清凈不清凈生(色無色界異生)。八,不清凈清凈處生(欲界般涅槃法,有暇處生)。九,清凈不清凈處生(色無色界異生)。十,不清凈不清凈處生(欲界異生,不般涅槃法,設般涅槃法,無暇處生)。十一,清凈清凈處生(色無色界諸有學者)。王過失有十,王功德有十,王衰損門有五,王方便門有五,王可愛法有五,能引王可愛法有五。八苦各由五相。下中上三士差別。

  三摩呬多地,多隨煩惱染污相續,不能正證心一境性(一有諂。二有誑。三有詐。四無慚愧。五不信。六懈怠。七忘念。八不定。九惡慧。十慢緩。十一猥雜。十二趣向前行。十三舍遠離軛。十四於諸學處不甚恭敬。十五不顧沙門。十六唯希活命,不為涅槃而求出家)。釋隨身念經。釋二解脫。釋法因緣經。釋眠纏。五種定相違法:一犯戒、二無無間加行、三無殷重加行、四有沉沒、五他所擾惱。有三種遠離:一住處遠離、二見遠離、三聞遠離。有五厚重過失,能為定障:一忿、二慢、三欲貪、四薩迦耶見、五不能堪忍。四靜慮,各有五種所治:初五支、二四支、三五支、四四支。非三摩呬多地。

  有心地諸心差別而轉。略由五相: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二由勝義道理建立故。三由所依能依建立故。四由俱有建立故。五由染凈建立故。

  無心地心不生因,略有七種:一緣闕故。二作意闕故。三未得故。四相違故。五斷故。六滅故。七已生故。聞所成慧地由五處觀察所歸,乃可歸依。一由身業清凈故。二由語業清凈故。三由意業清凈故。四由於諸有情起大悲故。五由成就無上法故。欲造論者,要具六因:一欲令法義當廣流布。二欲令種種信解有情,由此因緣,隨一當能入正法故。三為令失沒種種義門重開顯故。四為欲略攝廣散義故。五為欲顯發甚深義故。六欲以種種美妙言辭莊嚴法義,生凈信故。

  思所成慧地,略說有四種思議:一事思議。二有非有思議。三因果思議。四乘思議。

  修所成慧地,略有十六種修:謂聲聞乘相應作意修,大乘相應作意修,影像修,事邊際修,所作成辦修,得修,習修,除去修,對治修,小分修,遍行修,動轉修,有加行修,已成辦修,非修所成法修,修所成法修。

  聲聞地,略有十種聲聞,謂清凈界聲聞,已遇緣聲聞,雜染界生聲聞,清凈界生聲聞,末法時生聲聞,賢善時生聲聞,未得眼聲聞,已得眼聲聞,清凈眼聲聞,極清凈眼聲聞。略有七處攝毗奈耶及別解脫:一教敕。二開聽。三制止。四犯處。五有犯。六無犯。七出罪。

  菩薩地有十發心,謂世俗受發心,得法性發心,不決定發心,決定發心,不清淨髮心,清淨髮心,羸劣發心,強盛發心,未成果發心,已成果發心。

  有餘依及無餘依二地。

  攝釋分,文是所依,義是能依,文有六種:一名身。二句身。三字身。四語。五行相。六機請。義有十種:一地義。二相義。三作意等義。四依處義。五過患義。六勝利義。七所治義。八能治義。九略義。十廣義。釋略有五:一法。二等起。三義。四釋難。五次第。

  攝異門分,言瑜伽者,受持,讀誦,問難,決擇,正修,加行。

  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處擇攝第二。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菩提分法擇攝第四。調伏事總擇攝。本母事序辯攝。

  菩薩地持經(八卷) (南登北安)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即瑜伽本地分中,第十五菩薩地異譯,缺第四持,舊在大乘律藏。

  決定藏論(三卷) (南好北性)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瑜伽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異譯。

  王法正理論(一卷) (南心北退)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瑜伽決擇分中,尋伺地別出。

  顯揚聖教論(此論一部,總二十卷,乃瑜伽師地論之樞要也。) (南情逸北分切)

  無著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攝事品第一。攝凈義品第二。成善巧品第三(蘊、界、處、緣起、處非處、根、諦)。成無常品第四。成苦品第五。成空品第六(成無性品第七。成現觀品第八)。成瑜伽品第九。成不思議品第十。攝勝決擇品第十一。

  顯揚聖教論頌(一卷) (南心北退)

  譯人同上

  即無著菩薩前論中攝頌。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七卷) 同上

  無著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蘊、界、處。攝品第二,有十一種(相、界、種類、分位、伴、方時、一分、具分、更互、勝義)。相應品第三,有六種(不相離、和合、聚集、俱有、作事、同行)。成就品第四,有三種(種子、自在、現行)。決擇分中:諦品第一(四聖諦)。法品第二(十二分聖教)。得品第三(一建立補特伽羅有七種,二建立現觀有十種)。論議品第四,有七種(義、釋、分別顯示、等論、攝、論軌、秘密)。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十六卷) (南動神北磨箴)

  譯人同上

  安慧菩薩糅前集論。

  辯中邊論頌(五紙半) (南爵北靜)

  彌勒菩薩說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辯相品第一。辯障品第二。辯真實品第三。辯修對治品第四。辯修分位品第五。辯得果品第六。辯無上乘品第七。

  辯中邊論(三卷) 同上

  譯人同上

  天親菩薩造論釋前頌。

  中邊分別論(三卷) (南移北情)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與前本同。

  攝大乘論本(三卷) 同上

  無著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總標綱要分第一。標十相殊勝殊勝語。所知依分第二。明阿賴耶識,及意。所知相分第三。明三性相:一依他起相。二遍計所執相。三圓成實相。入所知相分第四。明三種練磨其心,及四尋思,四如實遍智。彼入因果分第五,明六種波羅密多,彼修差別分第六,明菩薩歡喜等十地。增上戒學分第七,明三聚戒。增上心學分第八,明六種差別;一所緣。二種種。三對治。四堪能。五引發。六作業。增上慧學分第九,明無分別智離五種相。果斷分第十,明轉依有六種。彼果智分第十一,明佛三身。

  攝大乘論(二卷) (南物北隱)

  元魏北天竺沙門佛陀扇多譯

  與上同,而不分品。

  攝大乘論(三卷) 同上 (有慧愷序)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亦與上同。分作十品。

  楞伽經唯識論(十九紙有序一名破色心論) (南都北靜)

  天親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一立義,二引證。三譬喻。及釋種種外難,成立唯識道理。

  大乘唯識論(十紙) 同上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唯識二十論(八紙) 同上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並同前本。

  唯識三十論(三紙余) (南自北沛)

  世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即成唯識論本頌也。

  大乘成業論(一卷) (南爵北匪)

  造者譯人皆同上

  明身語意三業,及有表無表業,是假非實,唯依思立,及由異熟識受熏持種而得成就。

  業成就論(一卷) 同上

  元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譯

  與上同本。

  大乘五蘊論(七紙) (南都北投)

  世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明五蘊攝九十四法,及十二處十八界總攝百法。對治三種我執:謂一性我執,受者我執,作者我執。如其次第,以蘊、處、界,治之。

  因明正理門論本(一卷) (南爵北匪)

  大域龍樹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為欲簡持能立能破義中真實,故造斯論。

  因明正理門論(一卷) 同上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凈譯

  與上同本。

  因明入正理論(五紙後序一紙) (南自北沛)

  商羯羅主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明真能立,真能破,真現量,真比量,及似能立等,共八門,以辯悟他自悟二益。

  大乘百法明門論(一紙余) (南華北沛)

  天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瑜伽本事分中,略錄名數。

  觀所緣緣論(二紙余) (南華北投)

  陳那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立量破斥,外所緣緣非有。次明內所緣緣不無。

  無相思塵論(二紙半) 同上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與上本同。

  三無相論(二卷) (出無性論) (南邑北沛)

  譯人同上

  為顯法空故,說諸法無自性品,謂依三性,說三無性。

  顯識論顯識品(十一紙余) (南自北沛) (從無相論出)

  譯人同上

  明三界但有二種識:一者顯識,即是本識。二者分別識,即是意識。顯識起分別,分別起熏習,熏習起顯識,故生死流轉。又云:一執著分別性熏習,增長阿梨耶識,二觀習真實性熏習,能除執著損壞阿梨耶識(此內以第七名陀那識,執梨耶識作我境故)。

  轉識論(六紙) (南都北沛)

  譯人同上

  明識轉有二種:一轉為眾生,二轉為法,此二實無。但是識轉,作二相貌。次明能緣有三種:一果報識,即阿梨耶,二執識,即阿陀那。三塵識,即六識。及明相應心所等。

  大乘起信論(二卷) (南邑北情)

  馬鳴菩薩造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一作因分,明造論因緣有八種。二立義分有二:一有法。謂一切眾生心。二法,謂體、相、用三大。三解釋分又三:一顯示實義,依於一心有真如生滅二門。二對治邪執,治人法二種我見。三分別修行正道相:一信成就發心,二解行發心。三證發心。四修信分,謂有四種信:真如及三寶,修五門行。能成此信。一施、二戒、三忍、四精進、五止觀。又明求生凈土,得不退轉。五利益分。

  此本比梁譯,文更顯順,余於佛前鬮得,述裂網疏,以正膚謬。

  大乘起信論(二卷) (有智愷序) 同上

  蕭梁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與上論同。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七

  閱藏知津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八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彙輯

  大乘論藏 宗經論第二之二

  大宗地玄文本論(八卷今作四卷) (南羅北疑)

  馬鳴菩薩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歸依德處無邊大決擇分第一。歸依德處因緣大決擇分第二。此二是序分也。一種金剛道路大決擇分第三。明五種本位:一者無超次第漸轉位,謂五十一位,如次無超轉。一中具一切,名為漸轉位。二者無餘究竟總持位。五十一位中,隨其先得入,攝一切一切,名無餘究竟。迴向則信心,信心則佛地,佛地則十地,究竟有何次。三者周遍圓滿廣大位,五十一種位,無前後一時,俱轉俱行故,名周遍圓滿。四者一切諸法俱非位,諸無量無邊,一切種種位,皆悉非建立,名俱非位地。五者一切諸法俱是位,一切種種法,無非金剛身,以一身義故,名為俱是位。金剛寶輪山王大決擇分第四。乃至大不可思議,重重不可稱量,阿說本王大決擇分第三十六。已上三十四分,正名玄文本論。校量功德讚歎信行現示利益大決擇分第三十七。校量過患呵責誹謗現示罪業大決擇分第三十八。現示本因決定證成除疑生信大決擇分第三十九。勸持流通發大願海大決擇分第四十,已上四分是流通。

  十二門論(一卷) (有僧睿序) (南守北造)

  龍樹菩薩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觀因緣門第一。觀有果無果門第二。觀緣門第三。觀相門第四。觀有相無相門第五。觀一異門第六。觀有無門第七。觀性門第八。觀因果門第九。觀作者門第十。觀三時門第十一。觀生門第十二。以十二門,入於空義。

  菩提心離相論(七紙) (南書北星)

  龍樹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由大悲為體,達蘊處界等諸相唯心所現,成就第一空義,則能以眾生為所緣境,現種種相,說種種法,皆真實義。

  菩提資糧論(六卷) (南滿北仁)

  聖者龍樹本 比丘自在釋 隋南天竺沙門達摩笈多譯

  明般若波羅密為菩提初資糧,布施波羅密為第二資糧,次明持戒、忍辱、精進、禪那、方便、願、力、及智。次明慈、悲、喜、舍,及五悔勝行,勿於他菩薩起瞋心,勿謗所未解甚深經,善修三解脫門,應勤精進,持戒,習定,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種三十二大人相業,及諸種種菩薩行等。

  發菩提心論(二卷) (南邑北沛)

  天親菩薩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勸發品第一。發心品第二。願誓品第三。檀那波羅密品第四。屍羅波羅密品第五。羼提波羅密品第六。毗梨耶波羅密品第七。禪波羅密品第八。般若波羅密品第九。如實法門品第十。空無相品第十一。功德持品第十二。

  廣釋菩提心論(一二同卷) (南壁北疑)

  蓮華戒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引諸經以明大悲為本,慧及方便,一切時常行,及明聞思修三慧。

  菩提心觀釋(二紙余) (南履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略釋菩提心非性非相,無生無滅,非覺非無覺等。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六紙) (南華北逸)

  堅慧菩薩造 唐于闐國沙門提雲般若譯

  明菩提心,略說有十二種義。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六紙欠) (一名如來藏論) (南壁北通)

  堅慧菩薩造 唐于闐國沙門提雲般若譯

  即上論重出。

  壹輸盧迦論(三紙欠) (南華北沛)

  龍樹菩薩造 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明一切法無常自體空,自體空不離無常,非離諸行而有無常。

  六十頌如理論(三紙余) (南書北星)

  龍樹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明諸法離有無二邊,不可說有性,不可說無性等。

  大乘二十頌論(一紙余) 同上

  造者譯人皆同上

  略明第一義無生,隨轉而無性義。

  大乘破有論(一紙余) 同上

  造者譯人皆同上

  略說諸法無生,從分別起。

  方便心論(一卷) (南邑北逸)

  龍樹菩薩造 後魏西域沙門吉迦夜與曇曜譯

  明造論品第一。此論分別有八種義:一譬喻。二隨所執。三語善。四言失。五知因。六應時語。七似因非因。八隨語難。明負處品第二。辯正論品第三。相應品第四。問答相應有二十種。

  回諍論(一卷) (南華北逸)

  後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等譯

  先述外人難一切法無體,則語言亦無體,如何能遮一切法,次申正義,一切法因緣生,語言亦因緣生,同皆無體,如以幻人,還遮幻人,若人信於空,彼人信一切,若人不信空,彼不信一切。

  中論(四卷) (有僧睿序) (南神北箴)

  龍樹菩薩造 青目菩薩釋五百偈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破因緣品第一。破去來品第二。破六情品第三。破五陰品第四。破六種品第五。破染染者品第六。觀三相品第七。破作作者品第八。破本住品第九。破燃可燃品第十。破本際品第十一。破苦品第十二。破行品第十三。破合品第十四。觀有無品第十五。觀縛解品第十六。觀業品第十七。觀法品第十八。觀時品第十九。觀因果品第二十。觀成壞品第二十一。觀如來品第二十二。觀顛倒品第二十三。觀四諦品第二十四。觀涅槃品第二十五。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觀邪見品第二十七。

  般若燈論(十五卷有序) (南疲守北惻造)

  唐中天竺沙門波羅頗迦羅密多羅譯

  分別明菩薩,釋龍樹五百偈,較青目者為詳。

  大乘中觀釋論(九卷今作四卷) (南壁北通)

  安慧菩薩造 宋譯經院沙門惟凈等譯

  僅釋十三品而止。

  順中論(二卷) (南移北情)

  龍勝菩薩造 阿僧佉(此翻無著)解 未解處別為此部 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論義入大般若波羅密經初品法門。

  百字論(七紙欠) (南華北逸)

  提婆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譯

  破我見等一切諸法,各有自相。

  百論(二卷) (有僧肇序) (南守北造)

  造者同上 婆藪開士釋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舍罪福品第一。破神品第二。破一品第三。破異品第四。破情品第五。破塵品第六。破因中有果品第七。破因中無果品第八。破常品第九。破空品第十。

  廣百論本(一卷僅十紙) (南守北造)

  聖天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破常品第一。破我品第二。破時品第三。破見品第四。破根境品第五。破邊執品第六。破有為相品第七。教誡弟子品第八。皆五言偈。

  十八空論(一卷) (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 同上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為顯人法二無我,是一切法通相,今約諸法種類不同,開為十八。

  取因假設論(七紙半) (南華北匪)

  陳那菩薩造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凈譯

  論佛化眾生,但依假施設事而宣法要。

  觀總相論頌(十一偈) 同上

  陳那菩薩造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凈譯

  掌中論(二紙) (南華北逸)

  造者譯人皆同上

  論三界但有假名,實無外境。如繩作蛇想,見繩知境無,若了彼分時,知如蛇解謬。

  解拳論(二紙欠) 同上

  陳那菩薩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入大乘論(二卷) (南都北靜)

  堅意菩薩造 北涼沙門釋道泰譯

  義品第一,明大乘方為具足三藏,得成大果。譏論空品第二,明十地成就福果,智果、及明佛生羅??羅,是化非實。順修諸行品第三,明佛法身在凈居受職成道,非閻浮提成佛,及明應禮初發心菩薩。

  佛性論(四卷) (南爵北匪)

  天親菩薩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第一緣起分,如來為除五種過失,生五功德,故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第二破執分(破小乘品第一。破外道品第二。破大乘見品第三)。第三顯體分(三因如品第一。三性品第二。如來藏品第三)。第四辯相分(自體相品第一。明因品第二。顯果品第三。事能品第四。總攝品第五。分別品第六。階位品第七。遍滿品第八。無變異品第九。無差別品第十)。

  究竟一乘寶性論(五卷) (南自北性)

  元魏中天竺沙門勒那摩提譯

  教化品第一。佛寶品第二。法寶品第三。僧寶品第四。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第五。無量煩惱所纏品第六。為何義說法品第七。身轉清凈成菩提品第八。如來功德品第九。自然不休息佛業品第十。較量信功德品第十一。初一卷,是論本偈經,次四卷,如次論釋。

  大乘寶要義論(十卷今作五卷) (南書北星)

  不出撰者名字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等譯

  集諸經論菩薩發心修行功德。

  大乘集菩薩學論(二十五卷今作十一卷) (南府北轉疑)

  法稱菩薩造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等譯

  集布施學品第一。護持正法戒品第二。護法師品第三。空品第四。集離難戒學品第五。護身品第六。護受用福品第七。清凈品第八。忍辱品第九。精進波羅密品第十。說阿蘭若品第十一。治心品第十二(禪定波羅密多附)。念處品第十三。自性清凈品第十四。正命受用品第十五。增長勝力品第十六。恭敬作禮品第十七。念三寶品第十八。

  集大乘相論(上下共十四紙) (南書北星)

  覺吉祥智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生,十波羅密,十地,十八空,三十七菩提分,四聖諦,四靜慮,四無量,四等至,八解脫,三摩缽底先行,三解脫門,六神通,陀羅尼,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四聲聞果,了知一切相,真如實際,無相法界。

  集諸法寶最上義論(上下合卷) 同上

  善寂菩薩造 譯人同上

  初明諸法皆從緣生,不離於識,廣引經證,次釋菩提無所得義,謂剎那王所諸法,即菩提相等,乃至菩提法中無所安立,若執無因,不集諸福,起染著心,感惡趣果,智者如實信解尊重恭敬,即得最上福聚。

  六門教授習定論(一卷) (南華北匪)

  無著菩薩本 世親菩薩釋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凈譯

  明修定者,須師資圓滿,所緣圓滿,作意圓滿,依有尋有伺等三定,能獲世福及出世果。

  大乘莊嚴經論(十三卷) (有李百葯序) (南意移北次弗)

  無著菩薩造 唐中天竺沙門波羅頗迦羅密多羅譯

  緣起品第一。成宗品第二,以八因成立大乘真是佛說。歸依品第三,明大乘歸依,有四種大義:一者一切遍義。二者勇猛義。三者得果義。四者不及義。種性品第四,明種性有九種差別,一有體。二最勝。三自性。四相貌。五品類。六過惡。七功德。八金譬。九寶譬,九義各有四種差別。發心品第五。明發心有四種大:一勇猛大。二方便大。三利益大。四齣離大。有四種差別:一信行發心,二凈依發心,三報得發心,四無障發心。以大悲為根,以利物為依止,以大乘法為所信,以種智為所緣,為求彼故,以勝欲為所乘,欲無上乘故,以大護為所住,住菩薩戒故,以受障為難,起異乘心故,以增善為功德,以福智為自性,以習諸度為出離,以地滿為究竟。二利品第六。真實品第七,明第一義相。神通品第八。成熟品第九。菩提品第十,明得一切種智。明信品第十一,明信相差別,有十三種。述求品第十二。弘法品第十三。隨修品第十四。教授品第十五。業伴品第十六,明菩薩起業,以方便為伴。度攝品第十七,明六波羅密十義:一制數。二顯相。三次第。四釋名。五修習。六差別。七攝行。八治障。九功德。十互顯。及明四攝行。供養品第十八。親近品第十九。梵住品第二十,明慈、悲、喜、舍。覺分品第二十一。功德品第二十二。行住品第二十三。敬佛品第二十四。

  大莊嚴經論(十五卷) (南逐物北慈隱)

  馬鳴菩薩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廣集種種善惡因緣,令人返邪歸正。

  菩薩本生鬘論(十六卷今作十卷) (南經北右)

  宋譯經院沙門慧絢紹德等譯

  前四卷,聖勇護國尊者,集釋迦飼虎、救鴿、分衛、神化、不為毒害,兔王、龍王、慈力王,八種緣起。又商主入海獲安,老母畢竟得度。為病比丘灌頂獲安,稱念三寶功德,造塔勝報,出家功德,六種緣起,凡十四事,文並明暢,後十二卷,是寂變勝天,論菩薩施行莊嚴,尊者護國本生之義,共有三十四段,文無起止,殊難解釋。

  大丈夫論(二卷) (南都北靜)

  提婆羅菩薩造 北涼沙門釋道泰譯

  共有二十九品,廣說悲心行施相貌功德。

  提婆菩薩破楞伽經中外道小乘四宗論(五紙) (南華北逸)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先列僧佉計一,毗世計異,尼犍子計俱,若提子計不俱,次一一破之。

  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四紙半) 同上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先明所計涅槃,有二十種,如來為遮是等邪見,故說涅槃因果正義,次列其名,一一問答示相。

  大乘掌珍論(二卷) (南都北性)

  清辯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廣釋真性有為空四句義,破諸異執,顯真勝義。

  如實論(一卷) (南華北逸)

  天親菩薩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反質難中無道理難品第一。道理難品第二。墮負處品第三,明墮負處,有二十二種。

  手杖論(六紙欠) (南華北匪)

  尊者釋迦稱造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凈譯

  破世異執有新生有情。

  寶行王正論(一卷) (皆五言偈) (南邑北逸)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安樂解脫品第一,謂十善名安樂,惑盡名解脫。雜品第二,明十惡過患,廣訶女身不凈,嘆佛三十二相。菩提資糧品第三,明相好六通等因。正教王品第四。出家正行品第五,說出家者,應舍粗惑,修七聖財,及說十地大意,並教發願方法。

  佛說法集名數經(六紙欠) (南忠北則)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集佛所說出世間及世間法名數。

  惟日雜難經(十三紙) (南終北明)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大意說如來二乘功德差別,文甚古拙難讀。

  五門禪經要用法(一卷) (南令北英)

  大禪師佛陀密多所撰 劉宋罽賓國沙門曇摩密多譯

  標云:一安般。二不凈。三慈心。四觀緣。五念佛,釋不次第。

  坐禪三昧法門經(二卷) (南令北墳)

  僧伽羅剎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第一治淫慾法門。第二治瞋恚法門。第三治愚痴法門。第四治思覺法門。第五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法門。次明四禪四空四等五通法。次明四念止法。次明大乘念佛等法。

  禪法要解經(二卷) (南榮北集)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初明不凈觀,次明凈觀,次明除五蓋,修初禪,二三四禪。次明修四無量心,次明修四空定,次明修四諦觀,初習其門,則有十事:一者心專正。二者質直。三者慚愧。四者不放逸。五者遠離。六者少欲。七者知足。八者心不系著。九者不樂世樂。十者忍辱。次明修四如意足,次明修五神通法。

  思惟要略法(八紙半) (南終北英)

  譯人同上

  先明形疾輕微,心病深重。次明四無量觀法,白骨觀法,觀佛三昧法,法身觀法,十方諸佛觀法,觀無量壽佛法,諸法實相觀法,法華三昧觀法。

  菩薩訶色慾法(一紙欠) (南宜北稿)

  譯人同上

  謂是世間枷鎖重患衰禍,舍之復念,如出獄思入等,凡夫為色仆,棄之如破枷脫鎖等,女人言蜜心毒,如龍淵師窟,不可近,敗國亂家,滅人慧明,如高羅密網等,智者知而遠,惡而穢之。

  禪要訶欲經(三紙余) (南令北聚)

  失譯師名

  即前不凈觀一章重出。

  小道地經(三紙余) (南藉北既)

  後漢西域沙門支曜譯

  說道人求息,及求向佛道法。

  修行道地經(八卷) (南終北明) (前有序)

  天竺沙門眾護撰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集散品第一。五陰本品第二。五陰相品第三。分別五陰品第四。五陰成敗品第五。慈品第六。除恐怖品第七。分別行相品第八。勸意品第九。離顛倒品第十。曉了食品第十一。伏勝諸根品第十二。忍辱品第十三。棄加惡品第十四。天眼見終始品第十五。天耳品第十六。念往世品第十七。知人心念品第十八。地獄品第十九。勸悅品第二十。行空品第二十一。神足品第二十二。數息品第二十三。觀品第二十四。學地品第二十五。無學地品第二十六。無學品第二十七。弟子三品修行品第二十八。緣覺品第二十九。菩薩品第三十,後三品,並用法華意旨。

  道地經(一卷) (南慎北明)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前本略出,文不可句。

  眾經撰雜譬喻(二卷) (南所北群)

  比丘道略集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舊雜譬喻經(二卷) (南所北聚)

  西土賢聖集 吳天竺沙門康僧會譯

  雜譬喻經(二卷北作一卷) (南所北群)

  失譯人名出後漢錄

  雜譬喻經(二卷) (南所北英)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譯

  菩提行經(四卷今作二卷) (南甚北亦)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贊法界頌(六紙) (南力北言)

  聖龍樹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三身贊(八行偈) (南興北言)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法、報、化,各二行偈,迴向一偈。

  佛一百八名贊(二紙余) (南臨北言)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集釋迦佛一百八名。

  一百五十贊佛頌(七紙余) (南藉北隸)

  尊者摩咥利制吒造 唐沙門義凈譯

  佛吉祥德贊(上中下同卷) (南無北漆)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聖觀自在菩薩功德贊(七言四十六偈) (南竟北言)

  西方賢聖集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贊觀世音菩薩頌(三紙欠) (南藉北言)

  唐佛授記寺翻經沙門釋慧智譯

  聖者文殊師利發菩提心愿文(十三行) (南思北澄)

  元甘泉馬蹄山沙門釋智慧譯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贊佛法身禮(三紙餘四十偈) (南竟北隸)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此出大乘一切境界智光明莊嚴經。

  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贊(六紙欠) (南無北隸)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贊法身,法界、菩提、涅槃、十地、等、妙、功德。

  廣發大願頌(一紙余) (南甚北英)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八

  閱藏知津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九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彙輯

  大乘論藏 宗經論第二之三

  肇論(三卷) (前有慧達序) (二藏俱[○@缺])

  姚秦長安沙門釋僧肇著

  宗本義。物不遷論第一。不真空論第二。般若無知論第三(附劉遺民問答書)。涅槃無名論第四(奏秦王表,九折,十演)。

  晉僧肇法師寶藏論(一卷) 敦

  晉僧肇法師著

  廣照空有品第一。離微體凈品第二。本際虛無品第三。

  大乘止觀法門(四卷) (前有朱頔序) (南踐北途)

  陳南嶽思大禪師曲授心要

  先總示大乘止觀,次廣作五番建立,第一明止觀依止。又三:一明何所依止,謂自性清凈心。二明何故依止,以此心是一切法根本故。三明以何依止,先明以意識依止此心,修行止觀。次破小乘人執,後破大乘人執。第二明止觀境界,謂三自性法,各論清凈染濁。第三明止觀體狀,先就染濁三性以明,次就清凈三性以明(正是修行方法)。第四明止觀斷得,謂約三性修止觀,各明所除障,所得益也。第五明止觀作用,謂證體起用也,後更示禮佛止觀,食時止觀,大小便利時止觀。後有遵式序。

  法華經安樂行義(一卷) (南煩北土)

  陳南嶽思大禪師撰

  明一切新學菩薩,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修法華三昧,觀一切眾生皆如佛想。偈云:菩薩學法華,具足二種行:一者無相行。二者有相行。無相四安樂,甚深妙禪定。觀察六情根,諸法本來凈。眾生性無垢,無本亦無凈。不修對治行,自然超眾聖。無師自然覺,不由次第行。釋云:無相行者,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行住坐卧,飲食語言,一切威儀,心常定故。諸餘禪定,三界次第,從欲界地,未到地,初禪地,乃至非非想處地,有十一種差別不同。有法無法二道為別,是阿毗曇雜心聖行,若安樂行中深妙禪定。即不如此。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遍行,畢竟無心想故,名無相行。有相行者,如勸發品中,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卧,如救頭然,若行成就,即見普賢等,得三陀羅尼,若顧身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勤修,經劫不得。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二卷) (南煩北途)

  撰者同上

  先總明欲學一切佛法,先持凈戒,勤禪定,乃能得之,無量佛法功德,一切皆從禪生。次問答釋疑,後具明四念處,各各具足一切佛法。

  摩訶止觀(二十卷) (南困衡北霸趙)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章安記曰:止觀明靜,前代未聞,智者大師,隋開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於荊州玉泉寺,一夏敷揚,二時慈澍,雖樂說不窮,才至見境。法輪停轉,後分弗宣,此之止觀,天台智者說己心中所行法門,天台傳南嶽三種止觀,一漸次(即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二不定(即六妙門,今已亡失),三圓頓(即今摩訶止觀)皆是大乘,俱緣實相,同名止觀。漸則初淺後深,如彼梯磴,不定前後更互,如金剛寶,置之日中,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為三根性,說三法門。今圓頓者,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系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己界及佛界,眾生界亦然,陰入皆如,無苦可舍,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無苦無集,故無世間,無道無滅,故無出世間,純一實相,實相外,更無別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雖言初後,無二無別,是名圓頓止觀。此菩薩聞圓法,起圓信,立圓行,住圓位,以圓功德而自莊嚴,以圓力用建立眾生。大經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又云:譬如有人在大海浴,當知已用諸河之水,當知止觀,諸佛之師,以法常故,諸佛亦常。樂我凈等,亦復如是。

  開章為十:一大意。二釋名。三體相。四攝法。五偏圓。六方便。七正觀。八果報。九起教。十旨歸。○初釋大意,囊括始終,冠戴初後,今撮為五。謂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一發大心者,約十種發心以簡非。發菩提心,即是觀。邪僻心息,即是止。約四諦,四弘、六即、以顯是。二修大行者,勸進四種三昧,入菩薩位:一常坐。二常行。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三感大果者,若行順中道,即有勝妙果報,設未出分段,所獲花報,亦異七種方便,況真果報耶!此義在後第八重中,當廣分別。四裂大網者,若人善用止觀觀心,則內慧明了,通達漸頓諸教,如破微塵,出大千經卷,恆沙佛法,一心中曉,此義至第九重當廣說,攝法中亦略示。五歸大處者,自向三德,引他同入三德,故名旨歸。入秘密藏,至第十重中,當廣說也。記曰:此五略,祇是十廣,初五章,祇是發菩提心一意耳!方便,正觀,祇是四三昧耳!果報一章,祇明違順,違即二邊果報,順即勝妙果報。起教一章,轉其自心,利益於他或作佛身,施權實,或作九界像,對揚漸頓,轉漸頓,弘通漸頓,旨歸章,祇是同歸大處秘藏中,故知略廣意同也。○二釋止觀名,略有四:一相待。二絕待。三會異。四通三德。一相待者,止觀各三義,止三義者,息義,停義,對不止止義。觀三義者,貫穿義,觀達義,對不觀觀義。二絕待者,橫破豎破上三止觀,則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以六即望之,初心無所失,聖境無所濫。三會異者,會諸經論異名。四通三德者,以三德共通兩字,又三德各通兩字。○三釋止觀體相為四:一教相。二眼智。三境界。四得失。一教相者,止觀名教,通於凡聖,不可尋通名,求於別體,故用相簡之,簡前三教,顯圓頓教止觀體也。二眼智者,止觀為因,智眼為果,用不思議眼智,得圓頓止觀體也。三境界者,若得能顯眼智中意,無俟所顯諦境之說,為未解者,更此一科,夫信行尚多聞,因此分別以會圓妙,法行宗深觀,緣此思惟以見正境耳!四得失者,失即思議,得即不思議也。○。

  四明止觀總持,遍收諸法,一攝一切理,二攝一切惑,三攝一切智,四攝一切行,五攝一切位,六攝一切教。○五明偏圓者,簡偏就圓,一明大小,二明半滿,三明偏圓,四明漸頓,五明權實。○六明方便,謂善巧修行,以微少善根,能令無量行成解發,入菩薩位,圓教以假名五品觀行等位,去真猶遠,名遠方便,六根清凈,相似鄰真,名近方便。今就五品之前假名位中,復論遠近,二十五法為遠方便,十種境界為近方便,橫豎該羅,十觀具足,成觀行位,能發真似,今釋遠方便,略為五:一具五緣,二訶五欲,三棄五蓋,四調五事,五行五法。具五緣者,一持戒清凈,二衣食具足,三閑居靜處,四息諸緣務,五得善知識。訶五欲者,謂色、聲、香、味、觸,棄五蓋者,謂貪慾、瞋恚、睡眠、掉悔、疑。調五事者,謂食、眠、身、息、心。行五法者,謂欲、精進、念、巧慧、一心(已上俱有事解理解)。○七明正修止觀者,前六重,依修多羅以開妙解,今依妙解以立正行,膏明相賴,目足更資,行解既勤,三障四魔,紛然競作,重昏巨散,翳動定明,不可隨,不可畏。隨之,將人向惡道。畏之,妨修正法。當以觀觀昏,即昏而朗,以止止散,即散而寂,如豬揩金山,眾流入海,薪熾於火,風益求羅耳。開止觀為十:一陰界入。二煩惱。三病患。四業相。五魔事。六禪定。七諸見。八增上慢。九二乘。十菩薩。此十境通能覆障,始自凡夫正報,終至聖人方便,陰入一境,常自現前,恆得為觀,餘九境,發可為觀,不發何所觀。又八境去正道遠,深加防護,得歸正轍。二境去正道近,至此位時,不慮無觀,薄修即證,又若不解諸境互發,大起疑網,如在疑道,不知所從,先若聞之,恣其變怪,心安若空。○第一觀陰界入境者,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也。界內外一切陰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攝一切法,所謂心是,心是惑本,若欲觀察,須伐其根,如炙病得穴。今當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陰,但觀識陰。識陰者,心是也。觀心具十法門,一觀不可思議境。二起慈悲心。三巧安止觀。四破法遍。五識通塞。六修道品。七對治助開。八知次位。九能安忍。十無法愛。此十重觀法,橫豎收束,微妙精巧,初則簡境真偽,中則正助相添,後則安忍無著,意圓法巧,該括周備。規矩初心,將送行者,到彼薩雲,非闇證禪師,誦文法師,所能知也。一觀心是不可思議境者,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則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祇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境也。此不思議境,何法不收,此境發智,何智不發,依此境發誓願,乃至無法愛,何誓不具,何行不滿足耶!說時次第,行時一心中具一切心。二發真正菩提心者,既深識不思議境,知一苦一切苦,自悲悲他,發兩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又識不可思議心,一樂一切樂,我及眾生,昔雖求樂,不知樂因,今方始解,故起大慈,興兩誓願: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三善巧安心者,善以止觀安於法性也,隨根、隨病、迴轉、自行、化他,有六十四番安心法等,四破法遍者,不思議一境一切境,一心一切心,橫豎諸法,悉趣於心,破心故,一切皆破,故言遍也。是中先約空無生門,以次第破顯圓頓破,然後以一門破,例余門破。文廣義深,須細尋之。五識通塞者,破塞存通,如除膜養珠,破賊護將。六明道品調適者,由圓三十七品,入圓三解脫門。七助道對治者,以根鈍故,不能即開三解脫門,以遮重故,牽破觀心,為是義故,應須治道。對破遮障,於助六度,但作一事解,不能助道。當觀此助不思議,攝一切法。八明次位者,夫真似二位,有解脫知見,朱紫分明,終不謬謂未得謂得,豈有凡夫造心,即言上聖,此非增上慢,推與誰乎。次明從五悔登隨喜品,乃至十信,四十二位,究竟妙覺,無有叨濫,名知次位。九安忍者,若名利眷屬從外來破憶此三術,嚙齒忍耐,雖千萬請,確乎難拔,讓哉!隱哉!去哉!若煩惱業定見慢等,從內來破者,亦憶三術,即空即假即中。十無法愛者,行上九事,過內外障,應得入真。而不入者,以法愛住著而不得前,若破法愛,入三解脫,發真中道,所有慧身,不由他悟,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是十種法,名大乘觀,學是乘者,名摩訶衍,行、住、坐、卧、語作、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知法,一切緣中,一切境中,皆可修之。○第二觀煩惱境,乃至第七觀諸見境,各為四意,各論十乘,具如全帙,後三境不說,後三大章亦不說。

  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十卷) (南刑北煩)

  天台智者大師說 弟子法慎記 灌頂再治

  大意第一。釋名第二。明門第三。辨詮次第四。簡法心第五。分別前方便第六。釋修證第七,於中有四,初修證世間禪相,謂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二修證亦世間亦出世間禪相,謂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觀。三修證出世間禪相,謂對治無漏,緣理無漏。對治無漏有九。九想、八念、十想三種名壞法觀;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三種名不壞法觀;九次第定,名練;師子奮迅,名熏;超越三昧,名修;緣理無漏未說。四修證非世間非出世間禪相未說。八顯示果報,九從禪起教。十結會歸趣,皆未說。

  六妙門禪法(一卷) (元藏謹字型大小南北藏並[○@缺])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二卷) (前有元照序) (一名童蒙止觀亦名小止觀) (南踐北途)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智顗述

  具緣第一,訶欲第二,棄蓋第三,調和第四,方便第五,正修第六,善發第七,覺魔第八,治病第九,證果第十。後附梁肅天台止觀統例,及天台法門議。

  釋摩訶般若波羅密經覺意三昧(一卷) (南煩北法)

  智者大師說

  辨法相第一。釋覺意三昧名第二。釋方便行第三。明心相第四。入觀門第五。證相門第六。

  四念處(四卷) 同前號

  說者同上

  先明一切諸法,皆不可思議,不可宣說。次明四悉檀因緣故,亦可得說,乃約生生等四句,各明四門,四念處,三十七品,因行果位,差別不同。

  法界次第初門(三卷) (南翦北刑)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釋智顗,輒依經附論,撰法界次第初門三百科,裁為七卷,流傳新學,略為三意:一為讀誦尋論隨見法門,脫有迷於名數者。二為未解聖教所製法門淺深之次第。三為學三觀之者,當以此諸法名相義理,一一歷心而轉作,則觀解無礙,觸境不迷,若於一念心中,通達一切佛法者,則三觀自然了了分明也。故出此三百科,名教仍當,名下略辯體相,始得三卷(僅六十科)。

  凈土十疑論(一卷十四紙) (前有楊傑序) (南起北刑)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一釋求生凈土無大慈悲疑。二釋求生乖無生理疑。三釋偏求生一土疑。四釋偏念一佛疑。五釋具縛得生疑。六釋即得不退疑。七釋不求內院疑。八釋十念得生疑。九釋女人根缺不生疑。十釋作何行業得生疑。後有陳瓘序。

  觀心論(亦名煎乳論) (二藏俱[○@缺])

  大乘論藏 諸論釋第三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 (南心北退)

  最勝子等諸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總釋瑜伽師地名義,略釋一十七地名義。

  攝大乘論釋(十卷) (南持北枝)

  譯人同上

  世親菩薩釋前攝大乘論本。

  攝大乘論釋(十五卷) (有慧愷序) (南操好北友投)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攝大乘論釋(十卷) (南堅北連)

  隋南天竺沙門達摩笈多譯

  二譯並同前本。

  攝大乘論釋(十卷) (南雅北交)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無性菩薩,釋前攝大乘論本。

  成唯識論(十卷) (有沈玄明後序) (南縻北義)

  譯人同上

  護法等十菩薩,各造論十卷,釋世親三十頌,奘師糅為十卷,乃瑜伽一宗之精要也。

  成唯識寶生論(五卷) (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南自北沛)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凈譯

  護法菩薩,釋天親所造論。

  大乘廣五蘊論(十三紙半) (南都北投)

  安慧菩薩造 唐中印土沙門地婆訶羅譯

  觀所緣緣論釋(八紙余) (南華北投)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凈譯

  護法菩薩,釋緣緣論中破執縱奪之法。

  釋摩訶衍論(十卷) (龍樹菩薩造筏提摩多譯) (元藏笙字型大小南北藏俱[○@缺])

  廣百論釋論(十卷) (南真北廉)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護法菩薩,釋前廣百論本,與成唯識論破我法二執處,相為表裡,最宜詳玩。

  華嚴懸談會玄記(四十卷) 鉅野洞庭

  元蒼山再光寺普瑞集

  消釋懸談文義,乃座主家學問耳。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六卷) (南韓北約)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先略明大意云:果佛圓明之體即我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談行法,無不為顯此之覺體,故四三昧,通名念佛,但其觀法,為門不同,今此觀門,及般舟三昧,托彼安養依正之境,用微妙觀,專就彌陀,顯真佛體,雖托彼境,須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無法不造,無法不具,據乎心性觀彼依正,依正可彰,托彼依正觀於心性,心性易發。所言心性具一切法者,實無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緣,及所造法,皆悉當處全是心性,是故今觀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觀法界境,生於法界依正色心,故釋觀字,用一心三觀,釋無量壽,用一體三身,體,宗,力用,義並從圓,判教屬頓。

  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六卷) (南遵北會)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序曰:寶雲講次,學徒隨錄,義或闕如,未及補治,不幸歸寂,孤山之制,多事消文,復於中間,毀除觀心,斯實不忍,今故秉筆,拾先師遺余之義,拾後人遺棄之文,使教行二塗,不致壅蔽。大師深解法性。可尊可貴,當體名金,寂而常照,當體名光,大悲益物,當體稱明,是知法性具金光明,真實名義究竟成就也。此經以金光明為名,以金光明為體,以金光明為宗,以金光明為用,以金光明而為教相。亦可三字,別對五章,以金為體,以光為宗,以明為用,總三為名,分別三名而為教相,法體既爾,體德合然,甚深,是光之德,窮法性底故,無量,是明之德,達法性邊故,此二不二,是金之德,法性究竟尊貴義故,亦可三義皆甚深,皆無量,皆不二也。五章之德,莫不如是。

  金光明經文句記(十二卷) (南約法北盟何)

  述人同上

  即釋文句也。

  請觀音經疏闡義鈔(四卷) (南煩北法)

  宋錢塘沙門智圓述

  即釋智者疏,約文敷義,筆之為鈔。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神寶記(四卷) (南弊北韓)

  宋四明沙門柏庭善月述

  是經有六名,其末名龍寶神王,今摭二字,以名所釋,抑輪王興世,有神寶自至之言,故云。

  天台名家,實以傳宗為本,而釋經次焉,然以得佛心宗,發旋總持,故凡申一經,釋一義,亦必有法。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疏連珠記(一卷北作二卷) (南青北百)

  宋玉峰沙門釋師會述

  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圓集要義論釋(四卷今作二卷) (南書北星)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三寶尊菩薩造,釋大域龍樹菩薩所造頌。

  法華玄義釋簽(二十卷) (前有普門子緣起序) (南晉楚北多士)

  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昔於台嶺,隨諸問者簽下所錄,不暇尋究文勢生起,亦未委細分節句逗,晚還毗壇,輒添膚飾,裨以管見,然所記者,莫非述聞,兼尋經論,但識用暗短,而繁略頗馴,呈露後賢,敢悕添削。

  法華文句記(二十卷北作三十卷) (南趙魏北晉楚更)

  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即釋智者文句也。後記雲,適與江淮四十餘僧,往禮台山,因見不空三藏門人含光,奉敕在山修造,雲與不空親游天竺,彼有僧問曰:大唐有天台教跡,最堪簡邪正,曉偏圓,可能譯之,將至此土耶?豈非中國失法,求之四維。而此方少有識者,如魯人耳。故厚德向道者,莫不仰之。敬願學者,行者,隨力稱讚,應知自行兼人,並異他典。若說若聽境智存焉,若冥若顯,種熟可期,並由弘經者有方故也。若直爾講說,是弘經者,何須衣、座、室,三之誡,如來所遣,豈可聊爾。余省躬揣見,自覺多慚,迫以眾緣,強復疏出,縱有立破,為樹圓乘,使同志者,開佛知見,終無偏黨,而順臆度,冀諸覽者,悉鑒愚忱,一句染神,咸資彼岸,思惟修習,永用舟航,隨喜見聞,恆為主伴,若取若舍,經耳成緣,或順或違,終因斯脫,願解脫之日,依報正報,常宣妙經,一剎一塵,無非利物,唯願諸佛,冥熏加被,一切菩薩,密借威靈,在在未說,皆為勸請,凡有說處,親承供養,一句一偈,增進菩提,一色一香,永無退轉。

  觀音玄義記(四卷) (南何北遵)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即釋智者玄義也。

  觀音義疏記(四卷) (南何北遵約)

  述者同上

  即釋義疏也,後附天竺寺沙門遵式釋重頌雲,第二重頌,是隋煬大業中,智者滅後,笈多所譯,方入大部,故疏闕釋。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四卷) (南土北同)

  宋錢唐沙門釋智圓述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一卷) 敦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窺基述

  大乘起信論疏(五卷) 岩

  唐西太原寺沙門釋法藏述

  大乘起信論疏筆削記(十五卷) 岩岫

  宋長水沙門釋子璇錄

  肇論新疏游刃(二十卷) 杳冥

  元大白馬寺沙門釋文才述

  科一卷,新疏九卷,游刃十卷。

  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四十卷) (前有普門子序) (南假途滅虢北魏困橫假)

  唐毗陵沙門湛然述

  述此緣起,凡有十意:一為知有師承,非任胸臆,異師心故。二為曾師承者,而棄根本,隨末見故。三為後代展轉,隨生異解,失本依故。四為信宗好習,余方無師,可稟承故。五為義觀俱習,好憑教者,行解備故。六為點示關節,廣略起盡,宗要文故。七為建立師解,使不淪墜,益來世故。八為自資觀解,以防謬誤,易尋討故。九為呈露所解,恐有迷忘,求刪削故。十為隨順佛旨,運大悲心,利他行故。

  止觀義例(二卷) (南踐北途)

  述者同上

  第一所傳部別例,第二所依正教例,第三依正消釋例,第四大章總別例,第五心境釋疑例,第六解行相資例,第七喻疑顯正例。

  止觀大意(十紙余) (南翦北起)

  述者同上

  因員外李華欲知止觀大意,略報綱要。初敘祖承,二敘教觀,先敘教,次敘觀。

  觀心論疏(三卷北作五卷) (南起北刑)

  隋天台國清寺沙門灌頂撰

  論有序、正、流通,從初問佛經無量下去,至四月一歲,有四紙半論文,並是序分。從問觀自心生,云何四不說下去,至寂然無言說,有三十六行偈,是正說。從今約觀一念下去,有十行三字,是流通分。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九

  閱藏知津

  閱藏知津卷第四十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彙輯

  小乘論藏

  立世阿毗曇論(十卷) (初卷標佛說字) (南聚北弁)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地動品第一。南閻浮提品第二。六大國品第三。夜叉神品第四。漏闍耆利象王品第五。四天下品第六。數量品第七。天住處品第八。歡喜園品第九。眾車園品第十。惡口園品第十一。雜園品第十二。波利夜多園品第十三。提頭賴吒城品第十四。毗留勒叉城品第十五。毗留博叉城品第十六。毗沙門城品第十七。天非天斗戰品第十八。日月行品第十九。云何品第二十。受生品第二十一。壽量品第二十二。地獄品第二十三。小三災品第二十四。大三災品第二十五。

  文來未盡。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二十卷亦名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南邙面北甲帳)

  尊者舍利子說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緣起品第一。世尊游力士生處,住其所造初成台觀,命舍利子代宣法要,舍利子承命,結集法毗奈耶。一法品第二,有三門。二法品第三,有二十七門。三法品第四,有五十門。四法品第五,亦五十門。五法品第六,有二十四門。六法品第七,有二十四門。七法品第八,有二十三門。八法品第九,有十門。九法品第十,略有二種。十法品第十一,略有二種。贊勸品第十二,佛從卧起,贊善勸持。

  舍利弗阿毗曇論(二十二卷北作三十卷) (有道標序) (南群英杜北驚圖寫)

  姚秦天竺三藏曇摩崛多共曇摩耶舍譯

  問分入品第一。界品第二。陰品第三。四聖諦品第四。根品第五。七覺品第六。不善根品第七。善根品第八。大品第九。優婆塞品第十。

  非問分界品第一。業品第二。人品第三。智品第四。緣品第五。念處品第六。正勤品第七。神足品第八。禪定品第九。道品第十。煩惱品第十一。

  攝相應分 攝品第一上。相應品下。

  緒分遍品第一。因品第二。名色品第三。假結品第四。行品第五。觸品第六。假心品第七。十不善業道品第八。十善業道品第九。定品第十。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十二卷北作十卷亦名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 (有靖邁後序) (南背北陛)

  尊者大目乾連造(亦名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學處品第一,明優婆塞五戒。預流支品第二,明四種法行: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證凈品第三,明四不壞凈:一佛證凈、二法證凈、三僧證凈、四聖所愛戒。沙門果品第四,明四聖果。通行品第五,明四通行: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聖種品第六,明於衣食卧具知足,及樂斷樂修聖種。正勝品第七,明四正勤。神足品第八,明欲、勤、心、觀,四三摩地。念住品第九,明身、受、心、法,四觀。聖諦品第十,明四聖諦。靜慮品第十一,明四禪法。無量品第十二,明慈、悲、喜、舍、定。無色品第十三,明四空定。修定品第十四,明四修定:一得現法樂住、二得殊勝智見、三得勝分別慧、四得諸漏永盡。覺支品第十五,明七覺支。雜事品第十六,明永斷一一法,皆能保彼定不退還,謂貪、瞋、痴,乃至苦、憂、擾、惱等。根品第十七,明二十二根。處品第十八,明十二處。蘊品第十九,明五蘊。多界品第二十,明界處蘊緣起,及處非處善巧。緣起品第二十一,明十二因緣法。

  施設論(七卷今作三卷) (南壁北通)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譯

  對法大論中世間施設門第一(按釋論有此門,梵本元闕)。因施設門第二,問答輪王七寶因果。第三明輪王七寶,同如來法。第四問答佛生,先現瑞相。第五問答佛出時處。第六問答諸因果事。第七明三毒輕重,由於習成。第八第九問答世間諸法不同所由。第十問答山地方處等殊。第十一問答化事。第十二問答大海事。第十三問答神通事。第十四問答雨不雨事。

  文來未盡。

  阿毗達磨發智論(二十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發智論) (南二京北傍啟)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雜蘊第一(蘊,梵名犍度)。世第一法納息一(納息,梵名跋渠)。智納息二。補特伽羅納息三。愛敬納息四。無慚納息五。相納息六。無義納息七。思納息八。

  結蘊第二。不善納息一。一行納息二。有情納息三。十門納息四。

  智蘊第三。學支納息一。五種納息二。他心智納息三。修智納息四。七聖納息五。

  業蘊第四。惡行納息一。邪語納息二。害生納息三。表無表納息四。自業納息五。

  大種蘊第五。大造納息一。緣納息二。具見納息三。執受納息四。

  根蘊第六。根納息一。有納息二。觸納息三。等心納息四。一心納息五。魚納息六。因緣納息七。

  定蘊第七。得納息一。緣納息二。攝納息三。不還納息四。一行納息五。

  見蘊第八。念住納息一。三有納息二。想納息三。智納息四。見納息五。伽陀納息六。

  匯門標目云:佛滅後三百年造,乃對法藏之根本也。

  阿毗曇八犍度論(三十卷) (有道安序) (南夏東西北彩仙靈)

  符秦罽賓國沙門瞿曇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即發智論同本先譯(而文煩拙)。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二百卷) (南圖至席北心至縻)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五百大阿羅漢造,廣釋說一切有部發智論。

  阿毗曇毗婆沙論(八十二卷北作八十卷) (有釋道挺序) (南宮至驚北都至京)

  北涼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譯

  與前本同,僅存三犍度。

  鞞婆沙論(十四卷) (南鍾隸北肆筵)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國沙門僧伽跋澄譯

  說阿毗曇八犍度第一。鞞婆沙三結處第一。三不善根處第二。三有漏處第三。四流處第四。四受處第五。四縛處第六。五蓋處第七。五結處第八。五下結處第九。五上結處第十。五見處第十一。六身愛處第十二。七使處第十三。九結處第十四。九十八使處第十五(小章竟)。解十門大章。二十二根處第十六。十八界處第十七。十二入處第十八。五陰處第十九。五盛陰處第二十(亦名五取陰,亦名五受陰,唯是有漏)。六界處第二十一。色無色法處第二十二。可見不可見法處第二十三。有對無對處第二十四。有漏無漏處第二十五。有為無為法處第二十六。三世處第二十七。善不善無記處第二十八。欲界色界無色界系法處第二十九。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處第三十。見斷思惟斷不斷法處第三十一。四聖諦處第三十二。四禪處第三十三。四等處第三十四。四無色處第三十五。八解脫處第三十六。八除入處第三十七(即八勝處也)。十一切入處第三十八。八智處第三十九。三三昧處第四十(廣說大章竟)。中陰處第四十一(出阿毗曇結使犍度人品非次)。四生處第四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三十卷) (南笙升階北樓觀飛)

  尊者世親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分別界品第一。分別根品第二。分別世品第三。分別業品第四。分別隨眠品第五。分別賢聖品第六。分別智品第七。分別定品第八。破我執品第九。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二十二卷) (有慧愷序) (南鼓瑟吹北禽獸畫)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與前本同。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一卷) (南吹北畫)

  世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即前論本中頌別行。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八十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 (南納至通北背至逕)

  尊者眾賢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辯本事品第一,明蘊、處、界,三種攝法。辯差別品第二,明二十二根差別,及破無因、一因、不平等因、辯心、心所、及不相應行等,及辯六因四緣。辯緣起品第三,明三界、五趣、七識住、九有情居、四生、及辯中有相、十二因緣相、有情世間相、器世間相。辯業品第四。辯隨眠品第五。辯賢聖品第六。辯智品第七。辯定品第八。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四十卷) (南廣內左達北宮殿盤郁)

  造者譯人皆同上

  即順正理論廣文略出,而加序品。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十六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 (南洛浮北設席)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目乾連蘊第一,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今依諸契經,種種破之。補特伽羅蘊第二,補特伽羅論者,作如是說,定有補特伽羅,性空論者,依諸契經,種種破之。因緣蘊第三,問答諸法互為因緣義。所緣緣蘊第四,問答諸所緣義。雜蘊第五,明起染離染等義。成就蘊第六,廣明十二心成就不成就等差別,十二心者,欲界系有四心:一善、二不善、三有覆無記、四無覆無記;色無色界系各有三心;除不善,並學心,無學心為十二。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三卷北作二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界身足論) (南浮北席)

  尊者世友造 譯人同上

  本事品第一,明十大地法,十大煩惱,十小煩惱,五煩惱,五見,五觸,五受根,五法,六識身,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分別品第二,分別相應不相應等,略說十六門,廣有八十八門。後有釋基序。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十八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 (南渭據北對楹)

  造者譯人皆同上

  辯五事品第一,一色,二心,三心所,四不相應行,五無為。辯諸智品第二。辯諸處品第三。辯七事品第四。辯隨眠品第五。辯攝等品第六。辯千問品第七。舉二十門,各為五十問答。辯決擇品第八。

  眾事分阿毗曇論(十二卷) (南據涇北升階)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舍譯

  即前同本異出,止有七品。

  阿毗曇心論(四卷) (南承北瑟)

  尊者法勝造

  東晉罽賓國沙門瞿曇僧伽提婆共慧遠譯

  界品第一。行品第二。業品第三。使品第四。賢聖品第五。智品第六。定品第七。契經品第八。雜品第九。論品第十。

  法勝阿毗曇心論(六卷) (南承北納)

  大德優婆扇多釋

  高齊蔦萇國沙門那連提黎耶舍譯

  即釋前論,同前十品。

  雜阿毗曇心論(十一卷北作十六卷) (南明既北鼓瑟)

  劉宋天竺沙門僧伽跋摩等譯

  尊者法救造(梵稱達磨多羅)亦釋前論,而加序品,又加第十擇品,而以論品為第十一,較優波扇多者為詳。

  阿毗曇甘露味論(二卷) (南既北楹)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施持戒品第一。界道品第二。住食生品第三。業品第四。陰持入品第五(持即界也)。行品第六。因緣種品第七。凈根品第八。結使禪智品第九。三十七無漏人品第十。智品第十一。禪定品第十二。雜定品第十三。三十七品第十四。四諦品第十五。雜品第十六。

  入阿毗達磨論(二卷) (說一切有部) (南墳北笙)

  塞建地羅阿羅漢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略明五蘊,及三無為名義。

  五事毗婆沙論(二卷北作一卷) (南杜北席)

  尊者法救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分別色品第一。分別心品第二。分別心所法品第三。

  釋尊者世友五事論,文來未盡。

  阿毗曇五法行經(九紙半) (南籍北墳)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先釋四諦,次釋五法。

  尊婆須密菩薩所集論(十卷北作十五卷) (有序未詳作者) (南集墳北吹笙)

  符秦罽賓國沙門僧伽跋澄等譯

  菩薩,即當來師子如來也。偈品首聚犍度第一。心犍度第二。三昧犍度第三。天犍度第四。四大犍度第五。契經犍度第六。更樂犍度第七。結使犍度第八。行犍度第九。智犍度第十。見犍度第十一。根犍度第十二。一切有犍度第十三。偈犍度第十四。

  譯文甚拙。

  成實論(二十卷) (南典亦北丙舍)

  訶梨跋摩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發聚中佛寶論五品。法寶論三品。僧寶論三品。吉祥品。立論品等六品。十論初有相品等十七品。苦諦聚色論二十四品。識論十七品。想陰品一。受論六品。行陰論十一品。集諦聚業論二十六品。煩惱論二十品。滅諦聚十四品。道諦聚四十八品。共二百二品,大旨與說一切有部相違。

  四諦論(四卷北作三卷) (南漆北逸)

  婆藪跋摩所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思擇品第一。略說品第二。分別苦諦品第三。思量集諦品第四。分別滅諦品第五。分別道諦品第六。

  解脫道論(十二卷) (南稿北階納)

  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因緣品第一。分別戒品第二。頭陀品第三。分別定品第四。覓善知識品第五。分別行品第六,謂欲行、瞋行、痴行,等相不同。分別行處品第七。行門品第八,謂修十一切入、十不凈想、十念、四無量心、四大觀、食不耐想等,四十八行。五神通品第九。分別慧品第十。五方便品第十一,謂陰方便、入方便、界方便、因緣方便、聖諦方便。分別諦品第十二。

  隨相論(二卷) (南既北筵)

  德慧法師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解四諦十六行相,破外道我執。

  緣生論(一卷有序) (南華北匪)

  隋南天竺沙門達摩笈多譯

  聖者郁楞伽造,明十二因緣義。

  大乘緣生論(十紙半) (南壁北右)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與上本同,實小乘耳。

  十二因緣論(三紙) (南華北沛)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凈意菩薩,釋十二因緣。

  止觀門論頌(四紙欠) (南華北匪)

  世親菩薩造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凈譯

  七十七頌,明修不凈觀法門。

  金剛針論(八紙欠) (南書北星)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法稱菩薩,破婆羅門四韋陀論。

  彰所知論(二卷南作一卷) (前有廉復序) (南羅北通)

  大元帝師癹合思巴造

  元釋教總統沙門沙羅巴譯

  器世界品第一。情世界品第二(內釋十二緣生,約分位者,一一支中,皆有五蘊但是從勝為名)。道法品第三。果法品第四。無為法品第五。後有克己序。

  三法度論(三卷) (南墳北畫)

  尊者山賢造

  東晉罽賓國沙門瞿曇僧伽提婆共慧遠譯

  德品第一。惡品第二。依品第三,謂陰、界、入。

  四阿含暮抄解(二卷有序) (南籍北英)

  阿羅漢婆素跋陀撰

  符秦沙門鳩摩羅佛提等譯

  共有九段解釋:初功德三段,二惡三段,三依三段,即三法度論耳,文甚難讀。

  三彌底部論(三卷) (南隸北畫)

  失譯人名今附三秦錄

  大意破我人知見,明中陰不無,而文不甚聯絡。

  分別功德論(三卷) (南漆北笙)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釋增一阿含經序品中偈,及念佛等十種一法,次釋弟子品,各稱第一因緣。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七紙欠) (南籍北既)

  後漢安息國優婆塞安玄共嚴佛調譯

  說欲斷生死趣,度世道者,當念卻十二因緣事。

  辟支佛因緣論(一卷) (南漆北逸)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說八位辟支佛覺悟因緣。

  四品學法(一紙半) (南宜北稿)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一戒行備具。二多知經法。三能化度人,號真學,為上品;純行五戒,號承法,為中品;但持四戒,號依福學,為下品。一身所護法,二供養法,三於同學法,號散侍,為外品。

  異部宗輪論(七紙余作一卷) (南漆北席)

  世友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說佛滅百年後,異執漸起,分為二十部別。

  十八部論(六紙半) 同上

  失譯人名

  部異執論(八紙余) 同上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二並是異部宗輪論同本異出。

  閱藏知津卷第四十

  (信士余觀捐資八兩助刻二▆  信士高士化助銀四兩  高士佑助銀四兩)


推薦閱讀:

大乘起信論疏略(嘉興藏B054)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四十一至卷五十)(嘉興藏B003)
嘉興平湖新城金樾——為什麼這麼火?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閱藏知津(卷十九至卷二十四)(嘉興藏B271)
嘉興紫金公園府真的有水分、是不是騙人的?什麼情況?

TAG:嘉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