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法華經疏

華報。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至轉輪王所坐之處。第三分坐人。亦是華報也。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至信受教教誨。第四勸人聽經。此人相勸之時。和顏悅色。鼓□唇舌捫今德。諸根具足。悉皆嚴好也。何況一心以下。第五況出初依也。初九偈頌第一人。若有勸一人五偈。先頌第四人。故詣僧房二偈。頌第二人。若於講法處一偈。頌第三人。況復一心聽一偈。頌第五人也

  法師功德品

此品所以而來。上雖明弟子。未明師之現報。今明二依菩薩。未來流通大法。化功歸已。經力勛修。即得現報。六根清凈。所以來也。此品大泮有二段。初總明六根。三根得八百。三根得千二百。耳根生識。能聞十方諸佛。所說經法。意地思惟分別。生其惠解。舌能說法度人。三根入道中勝。偏得千二百。三根發道緣弱。但得八百也。今解。依舊經。六根齊等。鼻舌身三根塵到。故知。三根遙囑者也。此當是凡夫六根也。今道六根清凈者。此是性地菩薩。受持此經。經力勛修。盡皆遙囑。故道遙囑香也。受持得一百。乃至書寫。生五百善。教人復生五百。是一千善。自性隨喜。教人隨喜。復二百。是為千一百也。是善男子以下 別明六根也。舌根道變者。食體資身。要侍破質。得未成身最勝。故道變也。意根道解偈句。非謂文也。初依人得理鮮少。言偈句也。心之所行者。識陰也。心所動作者。起相受也。心所戲論者。行陰也。雖未得無漏智惠者。未得初住無漏也

  常不輕品

此品所以來。上雖復玄談未來之事。現坐未有得者。猶故難信。勿若引成事來證。昔日威音王佛時。窮自受持。即得現報。六根清凈。此事以成證。未來若爾。必得不虛。所以來也。就此品中。可有六段。第一從初。至有大勢力。出不行行之處。獲大罪報者。有如法師品中。毀罵持經。重於罵佛。所得功德。如法師功德品所說。何故道二萬威音。正欲取最初威音王佛像正法中。不惜身命。修行法華。復有一意。若以一佛兩佛為證。何必可信。故須多佛為證。下皆出不輕行行也。第二爾時有一菩薩。至名常不輕。四眾與作不輕名字。流通大乘。行行不同。但見四眾。有舉手抬頭暹豪之善。皆是大乘。故言皆當作佛。不專讀誦。但行禮拜也。避走遠住者。不輕是初依菩薩。豈可畏加毀。惜身身命也。要藉此身。得通大法。故避走遠也。是故經言。不愛身命。但昔無上道也。第三臨欲終時。至三菩提。明不輕聞法華經。得六根清凈現報。更增壽命。廣為人說。增上慢者。信伏隨從。神通力者。六根現報。樂說辨力者。為四眾說法華。萬善資已。名為大善寂力也。菩薩伏化千萬億眾。住菩提者。位皆性地也。第四命終之後。至當得作佛者。三值佛故。同號日月燈明心也。無畏者。初依菩薩。離五怖畏也。第五於意云何。至不退者是。會古今。得大勢彼時四眾以下。會弟子古今。由輕賤我故。言二百億劫常值佛。千劫於阿鼻。受大苦惱者。若不值我。受苦無遍。由見我以。受苦有其畔濟。以道聖人不作煩惱因緣。畢是罪已。復遇不輕。得性地解。故道得三菩提。得大勢四眾。豈異人乎以下。會弟子名字。第六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大饒諸菩薩。訖長行。勸令受持也。說偈重頌。初一偈半。頌第一不輕行行之處。是佛滅後四偈。頌第二四眾與不輕作名字。時諸四眾。計著法者。學小乘人。可有漸化之理。故言到其所也。其罪畢已三偈頌第三六根現報。不輕命終一偈半。頌第四值三佛。下五偈半。頌第五會古今。億億萬劫以下。頌第六勸人受持也

  如來神力品

此品所以而來。上雖引證。未能取信。要須廣現神變。表明大法。現在未來。皆有實益不虛。欲不囑流通。所以來也。爾時千世界。從地踴出者。上明聞如來。言我下方。自有恆河沙菩薩。自能受持。咸皆從地踴出。今者說法既同。欲以此法。末代世中。流通法華。自行兼人也。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舊住大眾等前。現其神力。付囑流通也。此品大泮。有七種神力。第一出廣長舌者。表明不談語相。上來明因乘真實。一果長孝。明師及弟子。所得果報。上來所說。皆實不虛。所以出廣長舌。上至梵世者。通化之處故也。第二一切毛孔。放無數色光者。欲明大乘之道。善無不積德無不備表明一乘具足之理。欲使四依。未來於彼有緣經因。開其惠目。照事法相。已如似因光照於萬像。故放無數色光也。教化十方人等。故遍照十方也。分身諸佛。出廣長舌者。證理是一。皆表不望語相。第三一時磬咳者。明道自昔以來。但說三乘。一乘離隔。在於凶衿。今日時中。大理得障。本意得暢也。第四俱供彈指者。明昔日以來。設有所說。皆契當法法相也。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者通化之處也。第五動地者。地本剛礦難動。欲明像正中人。煩惱剛礦。喻若於地。欲使二依。未作流通以大乘柔伏喻除其三毒。故動地應之。豫現柔軟之拔也。欲使他方八部。以佛神力。皆使遙見娑婆凈土。見諸佛及以四眾也。即時諸天。於虛空中唱言以下。所以唱告者。今若不使十方眾生。識諸佛名字。及以國土。二依未來道化。何能取信。故先唱告。使識諸佛名字。及以國土。二依未來流通。聞音都障。靡不從順也。彼諸眾生聞空中聲已。合掌向娑婆者。明十方頓首。理可欽敬。故重歸命。稱南無釋迦也。第六所散諸物以下。變成寶帳者。如來遂其人意。蓋合為一欲明萬善之因。歸一果也。亦欲使二依諸人。未來弘通大乘。十方同行也。第七是時十方世界。如一佛土者。欲明十方諸佛。法輪道同。理處唯一也。爾時佛告上行菩以下。明經理深重。付囑二依。若我以是神力。於阿僧祇劫。為囑累故。說是經功德。曾不能盡明。法華大乘。理處無量何可具說。以要言之者。文簡而理收。為要言也。如來所有一切之法以者。自上以來。明破三歸一。萬善同歸。大乘之道也。自在神通之力者。即是觀彼久遠。由若今日也。秘密之藏者。明此經自昔以來。隱而不彰。名秘密。功德積聚名。如來一切甚深之事者。常住理深。顯在此經。故言甚深藏也。亦言我凈土不毀。而不見燒盡。皆指此法華經。宜示顯說。汝等於如來滅後以下。勸二依人。受持如說修行。若其經所住之處。皆應起塔供養者。明理深故也。所以者何。下釋明經理深重。當知道場者。此經是諸佛之母。由之得佛也。道場者。是得道之處。由此經故。能斷其惑得。一切智。故言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經中。修學道成正覺也。欲以法道照天下。不欲獨善一已。故言請佛於此。轉於法輪。緣盡則化滅。故諸佛於此。而般涅槃。自下說偈。初四偈。頌七種神力之事。上直明嘆經理深重。自下有十二偈。人以嘆法。何以得知。經文言。囑累是經故。嘆美持經者。故知。就人嘆經也

  囑累品

此品所以而來。上明師及弟子所得果報。引證分明。現其神力。明經深重。欲以此法委之二依。摩頂付囑。故所以來也。自下正明付囑二依。末代流通。像正中人。要假二依。已為匠主。行得成就。事相之中。似若供相勞累。故言囑累。理而言之應名囑利。所以然者。明二依像正流通。匠導化物□已萬行得成。有此大利。應名囑利也。所以然者。二依□□□以右手摩無量菩薩頂者。明理甚深故。如摩頂勸人。如是殷勤至三。我於無量阿僧祇劫。修集是難得無上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末代流通。自行兼人。隨緣施化。廣作利益。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所以者何下。釋所勸汝者。何明如來有大慈悲。慈本與樂至極。悲能拔苦盡原。故言有大慈悲。每嘆與人。無說慳吝。更何所惠也。能與眾生。大乘佛之智惠也。如來是一切之大施主者。施中最極。莫過大乘。故言是施主也。汝等亦應隨學如來。勿以慳吝。以法付之。應仿而成。須勤修行之。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等。有大乘幾根。信如知惠者。當為廣說是法華經。若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余深法中。何者是余深法。二乘是大乘家余。為說二乘。示教利喜也。汝等若能如是。則已報諸佛之恩也。明釋迦分身。及以多寶。三佛之意。正使流通大法。彼能流通。則稱三佛意。故言。則為已報諸佛之恩。自下明師□殷勤。至為第三。弟子之法。亦須領受至三。唯然世尊。則不有慮。即受之辭也。上來明因果理周。付囑流通。自下唱隨意。分身諸佛。及以多寶。大眾各隨所安。雖唱隨意。由未離坐。普賢品末。方去之耳。何以得知。藥王品。讚歎宿王。故知未去也

  藥王本事品

此品所以而來。上如來摩頂付囑。四依領受。訖在於上。自下六品。流通方軌。上言因藥王告八萬大士。未知其人有備何德行。所以因之明。藥王昔日有此苦行之德亡身取法。勘能弘經。是以因之也。自下明藥王本流通之事。故名本事品也。此品凡有三意。一者明藥王上依之人彌劫苦行。捨身燒臂。弘通大乘。此是流通方軌。二欲使諸小菩薩。則而行之。三為一段。諸人德道也。就此品中。可有十二段經文。第一明宿王華。問藥王苦行之處。欲列八部三乘人也。佛答劫數久近。佛之名號。先明行行之處也第二爾時彼佛以下。為說法華。第三既聞法已。於中修行□德三昧。第四即作是念以下。明欲報經佛恩。即入三昧。而香華以供養佛。雖以神力供養。未表虔恭之心。單成之至。以身供養。即服諸香。使內外俱香也。以神通願力。而自然身。不由水火也。光明遍照。諸佛讚歎。是名真法供養。身者是財。何故名法。為法燒身。故名為法供養經。佛法施無窮。財施有限也。又解。莫問財法。要解名用。得作法施之名。若不解名用而施者。由名為財也。第五喜見菩薩。命終之後。凈德王家。忽然化生。即為其父說偈。道昔捨身。德報之處。聞法華經。甄迦羅七言偈。頻婆羅五言偈。阿閦娑等四言偈。此土方法。西土音異。未必如是也。又此土三句。是國數法。此不得播還。欲供養白父已。住到佛所。頭面禮足。說偈讚歎。猶故在世者。自慶載遇大聖也。第六爾時日月凈明德佛下。明唱告滅度。以佛法委之。使千載不隧。諸菩薩大弟子。付囑於汝。使教令成就。並無上菩提。明法不自顯。弘之由人。故委於汝。七寶世界。及給侍諸天。悉付囑汝。諸天可爾。土田無情。云何委付。解者言。土田何由有。是眾生果報。凈穢之來。功由眾生行業所成。今以凈土。委付汝使不據[打-丁+毛]。如若不流通大法。廣作利益。則眾生起惑。若法不行。土由據[打-丁+毛]。是故委之。舍利者。欲使流通。而起塔供養付囑也。入涅槃。喜見菩薩。敬順佛語故。起塔供養。第七喜見菩薩。復白念言以下。上明法界委之。使不據[打-丁+毛]。令使供養舍利。即於四眾之前。然百福莊嚴臂。而以供養。令無數聲聞。阿僧祇人。發三菩提。得色身三昧。四眾見其無臂。其意閔然。故立其誓。願力因緣。還復如故。感其異相。眾生歡喜。即是土田據[打-丁+毛]之義顯矣。第八宿王華以下。明會古今。勸令生信。第九格量功德。若然手指為菩提者。勝以國城妻子。諸珍寶物。而供養也。第十若復有人以下。明經理深。能受持者。其福最高以三千世界。滿中七寶供養三聖。不如受持此經。一四句偈。其福最高。所以爾者。下作喻來。釋明此經最尊第一。故能爾也。有受持以下。明勸人流通。滿一切諸渴乏者。除生死渴乏也。如寒者得火。去煩惱冰霜。稞者得衣。法身嚴宜。商人得主。亦以大□路。如子得母。乳養法身。如度得船。到於彼岸。如病得愈。煩惱患如闇。燈照了法相。如貧得寶七財具足。如民得王。里煩惱我。如賈客得海。得無賈寶珠。如炬除闇者。惠炬暈世。無幽不朗也。上來明其外喻。今還以法結之。若人得聞此法華經已下。第十一勸人受持。就中有六子句。第一勸下依受持。明流通之人。所得功德。無其遍畔。故言以佛智惠。籌量多少。不得其邊也。第二若有人。聞是藥王本事品者。勸下依弟子。應當隨喜生信。知理是深。要其苦身。而流通者。亦得無量無邊功德也。若有女人。得聞此經。儘是穢惡之刑。後不復受。此是實女也第三若如來滅後。五百歲中。有女人。聞經修行者。勸上依受持。此是依現為女也。諸佛遙讚歎。善男子汝能於釋迦牟尼以下。結勸上依受持也。若有人聞藥王品。隨喜贊善以下。第四勸上依弟子。隨喜生信。能永除三毒。下明聞此品。隨喜贊善者。所德功德。如隨喜品所明也。是宿王華以下。第五總勸二依受持。以此品囑累於汝。當廣流布。勿令斷絕。魔得便也。汝當以神力。守護是經以下。總結勸二依受持。所以然者。此經即是閻浮提人。煩惱病之良藥。若人有煩惱病者。得聞是經。煩惱消滅。得其真常。故言不老不死。亦可。得聞是經。要滿百年。終不中拔。故言不老不死也。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以下。第六總勸二依弟子。隨喜生信。廣興供養也。下勸人供養。何以故。是人當得度脫眾生故。求佛道者。應於是人。生供敬心也。第十二明諸人得道。多寶讚歎也

  妙音菩薩品

此品所以來□欲弘經。要須分身散體。殊刑六道。非行處行。流通大法。故有此品來也。此是藥王一流有三意。一欲顯德行之方軌。二為流通方軌。欲使諸小菩薩則而行之。三為一段諸人得道。就中有三段經文。初又從訖故來至。此應在方便品。略說三請中事。爾時華德白佛以下。至陀羅尼。在藥王品中來。還歸本土以下。應普賢品後也。就中大泮有十二段。第一放二種光。照凈華宿王智佛國。召於妙音妙音大士。何假光召。但此土時會。及妙音所得。諸小菩薩。要以光為緣。故以光召也。放大人想肉結光明者欲顯大乘最上之理也。眉間白豪者。欲明中道之義也。第二一切凈光莊嚴以下。嘆妙音德行。初嘆智。後嘆定。第三釋迦牟尼以下。明妙音與彼佛辭。兼被戒敕。莫輕彼國。生下劣想。釋迦應同丈六。現處苦穢。菩薩眾等。其刑亦等。汝身長大端正。是故敕汝。見彼佛菩薩及國土。於此三事。莫生下劣也。師令教至。妙音即受戒敕也。我今詣彼。皆是如來神力。智惠莊嚴故。得住彼土侍樹。於上三事。不起下劣想也。又解。妙音法身大士。豈假如來之力。俱為會中諸小菩薩。現有所假。故道。皆是如來神力也。第四妙音欲來光現瑞相。欲使土眾生。豫生渴仰。兼作利益也。第五文殊以下。為其請。文殊豈容不達。但始行之流不惻其意。是以文殊為□之流。故發斯問也。第六爾時釋迦以下。如來答。妙音欲來。為供養聽法故。先瑞相也。第七文殊白佛以下。問彼菩薩。修何功德。有是神力。神通是果。果不自有。要由於因。故問行何三昧。識名字故。與彼同習。然後乃可得見。如其不見。其身細妙。非我境界。何由可見。故言。願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薩來。令我得見。所以不答。聖者玄鑒知華得後問。若答華得。即通答也。自下高推多寶。命其人也。所以然者。正欲二佛同心。為於一理也。第八於時妙音菩薩以下。明妙音發來至此。相問相問訊流通方法。請見多寶也。此問同大樂說。欲見多寶也。上來至此。是是方便品中事。第九爾時華得以下。接次藥王品末也。今答華得。即通文殊。亦可前答文殊。但經家見文句相似。不能煩文。隱前而顯後也。下明妙音。過去修行來久。有是神力。即會故今也。第十佛告華得。汝但見妙音以下。明妙音符應六道現刑說法。於神通變化知惠。無所損咸者。意謂。菩薩非行處行謂損。菩薩得故言無所損咸也。若干智惠。即釋迦符應六通。乃至後宮流通大化。廣作利益。道成萬行。斯備智惠余餘明。何損之有也。第十一上明現刑非一。即是神通之果。果不自有。要由因得。何以故。如來下答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住是三昧。能饒益無量眾生也。第十二說妙音菩薩品時以下。諸人得道。爾時妙音菩薩以下。明供養三佛已。還歸本土。妙音由未去。說普賢竟。爾乃去耳。但出經家。見下諸人得道。故置在此也。既到本國。自言我娑婆世界饒益眾生見其三佛。禮拜供養。又見諸菩薩等。亦命彼菩薩。得見一切色身三昧。來住品時以下。明後得道人也

  觀音品

此品何由而來。娑婆眾生。道悟不同。宜應普現諸門。救危拔苦。乘音齊物。當如觀世。故有此品來也。亦有三意。一顯觀世音德行。二為流通方軌。欲使諸小菩薩。則而行之。三諸人德道。就此品中。大泮有六假。第一從初訖常應心念明剬觀音名。能除內外二患。此是西方菩薩。先在此土修行彼願住生於有緣偏重。故遷施化耳。就中無盡意。問此菩薩之名。所以名觀世音下。答苦惱眾生。稱名念之。必皆得解脫。以是因緣。名觀世音。何故問者。欲使眾生識名。以念之故。先列名也。斷其外也。便得離欲等者。明除其內患。所以常念供敬。便得離三毒患者。解言。為念不以精成之至。感觀世音。為其說法。得生理解。永斷三毒也。第二若有女人以下。明禮拜供敬。必能生福捐之言葉明。供敬禮拜者。福不唐捐也。是故眾生以下。勸人受持。正等無異者。格量功德。一解就前田格量。明觀世音。是十住大士。福田是勝。是故供養六十二億及小菩薩。與供養觀世音。福正等無異。有一解。觀世音。於此土有緣偏強。是以供養者。福德處多。六十二億小菩薩。於此土緣弱。是故供養六十二億。與觀世音正等也。爾時無盡意以下。第四施之方也。從初訖度脫眾生。明法身大士。普現諸身。無盡意有三句。一問法身大士。久絕粗刑。云何游於娑婆。符應六道。二問既無身口。為眾生說法。當復云何。三問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無盡意以下。答其三問。汝問云何游者。正以眾生應見佛身。現種種刑。所以得游。汝問說法云何。正由現刑故。隨緣為說也。問方便之力。其事云何。正以非刑現刑。非說能說。此是其事。第五無盡意以下。訖游於娑婆。表明法身大士。有此高德。是故勸汝供養也。第六爾時持地以下。明諸人得道也

  陀羅尼品

此品所以而興。未來惡世。多諸流難。大法雍塞不通。自非假咒防護。無以得說。故須說就陀羅尼。就此品之中。有三意。一明格量功德。二明流通方軌。三明諸人得道。此中說咒有五。二是聖人說。二是諸天說。一是鬼子母說咒。初明格量功德。二說咒護於法師初住以上聖人位中不復假咒。住下凡夫菩薩。雖伏煩惱。未得無相真解。必有可假。故須說咒護於法師。爾時藥王以下。況說寧為多不。格量福田。佛告以下。況出下依法師男子。供養八百萬億。恆河沙諸佛其人所得功德。寧為多不。供養諸佛。此是福德業。功德由甚多。豈況理中得真無相解。此是智惠業。俱然高勝。其人既理在懷。不獨善一已。欲流通大法。第一藥王說咒。防護其人。使令大法久流。第二勇世說咒。第三北方毗沙門說咒。第四東持國天王說咒。第五鬼子母說咒。若熱病一日。乃至七日。熱病之鬼。我說咒護之。莫得惱亂。即說偈結罪。從諸羅剎女。說此偈已以下。訖消眾毒藥。明以身咒。防護下依法師。便得流通。佛告諸羅剎女善哉。明如來述嘆。汝等擁護受持法華名者。由尚福不可量。說咒擁護。具足受持者。功德甚多。更有一解。下依法師。得理鮮少。由尚不可限量。故知。上依之人。得理俞深。具足受持。所以功德。不可稱計。上來明五種說咒。防護二依法師。得流通大法。以明諸人得道也

  妙莊嚴王品

未來世中。柄善巧方便。為物作真善知識。能命回邪入正。當知凈藏凈眼。故引妙莊嚴王。此品亦有三意。一表明二子有六度之德。二欲使下依菩薩。則而行之。三明諸人得道。就此品中。有十二段經文。第一從初訖亦悉通達。明雲雷王佛國。及二子德行。師之眷屬。爾時彼佛訖說是法華經。第二為二子說法華經。第三從凈藏凈眼以下。訖好樂佛法。明二子為其父母。廣現十八變。時凈藏凈眼。訖宜應聽受。明二子到其父所勸母。同到佛所。所以勸母。親近者何。此佛於一切天人眾中。說法華經。是以故勸母。往到佛所。而聽受也。母告子言以下。明我久以信竟。汝父雖復染外道邪法。今日根熟時到。但當勸父與供俱去。而生此邪見家者。非是怒辭。我是法王之子。知其根悟時熟。正欲化邪從正。是以應生其中。相順之義也。第四於是妙莊嚴王。訖大王歡悅。明王眷屬相與往詣佛所。為期說法。得法歡喜。第五從爾時妙莊嚴王。訖微妙之色。既到佛所。已蒙法利。舍所珍真珠瓔珞。以供養佛也。第六雲雷音。訖功德如是。上來得理在懷。所施既重其解分明。如來即為受記。號娑羅樹王。第七從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訖莊嚴三昧。明出家修道。第八從即遷虛空訖來生我家。明領解得道成聖。功由善知識。第九從雲雷音以下。訖令住正見。明如來述嘆近善知識。第十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下。訖禮佛而出。嘆如來三十二相功德。第十一佛告大眾。於意云何以下。訖亦應禮拜。結會古今。第十二說是妙莊嚴王以下。諸得道也

  普賢品

此品所以而來。大法難聞。遠來聽受。請說四行。兼復說咒防護。當如普賢。故次明普賢品也。此品亦有三意。一顯普賢一流通之能。二使下依菩薩。則而行之。三明諸人得道。此品大泮有二種勸發。一賢在勸發。從初訖當為說之。在方便品中事。第二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下。接次在妙莊嚴王品後。明未來勸發。就未來勸發中。可有六句。第一從善男子善女人以下。至說此陀羅咒。明未來世中。流通方軌。就第一段明善男子。明下依菩薩。具此四法。未來世中。流通大法。何者是。一者為諸佛護念。內有精成之至。外感諸佛威神加護。二者殖眾德本。若不殖眾德本。不為諸佛之所加援。正由其人久殖德本。所以感得諸佛之所加護。三者入正定聚。若在退位之中。不能殖眾德本。正以得登性地。必定位中。故知得本成就。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既具三行。成興大慈悲。普度一切。既具四行。未來世中。能流通此經。爾時普賢。五百濁惡世中以下。訖即說咒曰。明普賢擁護二依弟子。得通化也。妄失句偈者。非是妄是妄文理相難知容失。文理俱時。名旋陀羅尼。下依至受持。第二說咒防護敕。第三從世尊若有菩薩。訖使不斷絕。勸二依菩薩受持。就第三假中。從若有菩薩以下。訖威神之力。嘆普賢德能。若有受持。訖手摩其頭。舉二依弟子。得行況出弟子。若但自書寫以下。訖娛樂快樂。明二依弟子。流通得果報。何況受持以下。舉二依弟子來勸。自下況出其師。第四爾釋迦牟尼以下。訖普賢之行。竟明其述讚歎佛。第五普賢若如來滅後。訖當如敬佛。明善惡兩相所得果報。第六說是普賢品時。明諸人得道也

推薦閱讀:

《法華經》跡本二門大意略述
妙法蓮華經(法華經)(七)
《法華經文句》提要
法華經講記·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白話法華經15

TAG:法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