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禮儀與現代社會
(2008-06-06 09:48:41)
轉載標籤:文化分類:轉載人民政協網 www.rmzxb.com.cn 日期:2008-05-19 10:13
【查看評論】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但近些年來,國人的禮儀素質卻一直備受考驗,一些不文明行為嚴重危害了國人形象及大國風範;自古傳承的中華禮儀在現實中陷入尷尬境地。在彭林教授看來,這兩個問題是相通的。關鍵詞:中華禮儀 價值 重建命 題:中華禮儀是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集中體現,但在物質文明極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出現了弱化的趨勢。現時中華禮儀的價值定位在哪裡?是否仍是我國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因素?我們需要怎樣的禮儀規範?路 徑:探討中華禮儀之人文內涵及價值體現,重建中華禮儀之體系。演講人:彭林演講人小傳:江蘇無錫人。現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經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華禮儀的人文精神提示:中華禮儀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禮樂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20世紀60年代,史學界的泰斗錢穆先生會見美國學者鄧爾麟時談了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見解。大家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可是,它的「核」在哪裡?在這樣一個博大的體系中,起著最深層的影響的東西是什麼?錢先生說只有一個字,就是「禮」。他說,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從一個家庭到整個國家,我們所有的行為準則都是由「禮」來籠罩的。不管你的風俗有多麼不同、方言有多大的差別,但是在「禮」這個層面上都是認同的。西方人是以宗教和法律來管理社會的,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宗教是管人的靈魂的,在西方文化中,人有「原罪」,人性是惡的,人只有不斷地向上帝祈禱、懺悔,才能避免成為惡魔。中國文化不然。中國文化不是宗教文化,在這個文化里,人性是善的,人的靈魂是要靠自己來管的。怎麼管?用道德來管,全社會所有的人的行為,都要以道德為準則。但是,道德是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那怎麼辦?於是,古人把道德分解成若干個德目,並且把它轉化成一個可以操作的體系,它表現為一系列符合道德理性要求的規範,它們統稱為禮。中國古代的禮儀以修身進德為基礎,《禮記》說,「行修言道,禮之質也」;又說,「德輝動於內」,「理髮諸於外」,只有你內心樹立了「德」的地位,並且讓它時時「輝動」,就是放著光輝,那麼合於道德理性的禮就會自然地散發出來。古人強調禮要與樹立德性結合起來,如果離開了內在的德性,行為即使中規中矩,也不能叫禮,而只能叫「儀」,那是徒具形式的虛禮。古人把禮作為教育方式,人的一生通過參加冠、婚、鄉、射、喪、祭等禮儀,來接受道德倫理的教育,所以有「人生禮儀」的說法。那麼,如此紛繁的禮儀,是否有一以貫之的原則呢?當然有,它就是「敬」。所有的禮儀,儘管形式不盡相同,但都是為了表達內心的敬意。《禮記》的第一篇是《曲禮》,《曲禮》開頭就說「毋不敬」,這句話很要緊。由這個「敬」字,可以衍生出很多東西。我們心裡如果都有一個大寫的「敬」字,凡事就會想到尊重他人,多為對方考慮。這種尊重不是狹隘的,而應該體現人類的普遍之愛。我們現在總是要求人們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習慣於在行為上作硬性規定,而沒有想到怎樣讓人們在內心把「敬」樹立起來,所以效果很差。禮對人性有著約束作用。人有喜怒哀樂之情,這是不學而有,不教而能的。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喜怒哀樂當中,我們的言行時時被情感所左右。但是,人們往往不能理性地把握自己的情感,從而使自己的言行進退失據,甚至失去理智,做出蠢事。有媒體報道,全國的惡性案件中有2/3都是激情犯罪,即由情緒失控而導致殺人越貨。那麼,怎樣控制自己的情感呢?禮就是一把標尺。《禮記》說:「發乎情,止乎禮。」人的情感一旦發出,一定要用理性把握,使之合於禮義。小結:禮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行為準則,包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中華禮儀當前價值提示:中華禮儀是農業文明的產物。在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中,禮樂文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傳統禮儀文明的地位卻逐漸下降甚至遭到某些忽視和否定,那麼,在現代社會,中華禮儀還有沒有存在的價值?如果有的話,它又有什麼作用?改革開放後,我國的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無疑是今後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但是,人們不無遺憾地看到,當年西方「後現代工業國家」所遇到的困惑,正在中國重現。人們更多地關注個人的錢財和前途,精神世界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物質慾望所擠占,對社會和他人缺乏溫情和信任,表現出更多的冷漠。事實證明,我們所遇到的許多問題都出在道德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社會的發展,需要道德的引領。法律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底線,而不是做人的標準。不能說不犯法就是好公民,真正的好公民必須要有道德情操和人生境界。而兩千多年來,中華禮儀所追求的,正是這一點。我們今天所最需要的,正是我們昨天親手拋棄的。道德和人格的培養,是儒家最為關注的問題。人是社會性的人,離開了社會,任何人都無法生存。因此,人必須學會與其他社會成員相處。人與人,社群與社群,國家與國家相處,可以是和平的,也可以是非和平的,它取決於人的道德的高下。儒家認為,在融入社會之前,人首先應該從道德上端正自己,這就需要修身。《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西方靠法律維護社會秩序,靠宗教建立信仰。中國上古時代沒有宗教,而且土地之遼闊、民族之眾多,遠非西方社會所能想像,而數千年之中,文化綿延不絕,主要是依靠道德維繫人心。禮樂文化的宗旨,並非培養熟悉揖讓周旋的人,而是強調德行修養,造就內聖外王的君子。因此,修身要從端正內心開始。《中庸》篇提出了「慎獨」的要求,它實際上是一種道德自律,只有人人懂得慎獨,社會才能站立在穩定的基石之上。以前,大慶油田工人提出的「白天和晚上一個樣,領導在場與不在場一個樣」的口號,實際上就是慎獨的精神。大慶人發揚了這種傳統,所以儘管生產條件非常之艱苦,但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今天,我們的經濟要想取得更大的發展,依然需要對國民進行慎獨的教育。禮樂文化有助於培養良好的競爭心態。人們普遍存在一種誤解,認為儒家思想比較保守,而當前的競爭如此激烈,它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當前許多人所理解的或者說所進行的競爭,大多是在「力」與「智」的層面展開的。在這種競爭過程中,「德」是被排除在外的,因而往往顯得非常殘酷,這不是一種健康的競爭。在改造社會的過程中,會遇到種種挫折,甚至犧牲,如果沒有良好的心態,就無法應對複雜的局面。因此,一方面要有積極的進取心,孔子就十分喜愛《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話;二是要培養良好的競爭心態,競爭必須依靠自身實力,而且應該是良性的競爭,即「君子之爭」。小結:禮樂文化引導人們修身養性的論述,對於補救工業文明物質享受之上的缺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的許多社會弊端,只有一手治本(樹立人的內在德性),一手治標(用法來懲處各種違法行為),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構建和諧社會。中華禮儀文明應該得到關注和重建。當前禮儀教育之問題提示:現在有關部門正在下大力氣開展文明禮儀的教育,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些問題也應引起我們的注意。首先,中華禮儀應當取得其應有的地位。大家知道,禮儀是任何一個文明民族的文化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與某個民族打交道,最先接觸到的,就是服飾和禮儀。服飾和禮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徵。我們一提起阿拉伯人、非洲人、東南亞人、歐洲人,除了膚色之外,第一反應就是他們的服飾和接人待物的禮節。禮節是民族成員互相認同的重要標誌,什麼民族行什麼禮儀,這是不能錯亂的,因為禮儀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但是,西方禮儀正在大張旗鼓地侵入中華禮儀。我們看到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西方禮儀的東西,比如與西方人交談時的「八不問」是什麼?西餐的餐具有哪些,應該注意哪些使用方法?喝湯的禮儀是什麼?吃麵包的禮儀是什麼?吃蔬菜和沙拉有哪些禮儀等等。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彼此的風俗、禮儀大相徑庭,彼此交往時用誰的禮節呢?這裡有一條原則,那就是客人一方必須尊重主人一方的禮儀。古人說「入境問俗」、「入鄉隨俗」,就是這個意思。進入對方的轄地,首先要詢問對方的禮俗,這是為客之道。今天,我們出國之前要了解到達國的習俗,也是這個道理。外國友人來中國之前,同樣要學習和了解中國人的禮俗,並且要尊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避免做出傷害主人情感的事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能給人以難以磨滅的印象。英國的經濟很發達,但政府迎接國賓依然用18世紀的皇室馬車,迎賓樂隊的主要樂器是蘇格蘭風笛,他們以此來展示英國的歷史與文化。每屆奧運會在雅典點燃聖火,依舊沿用兩千多年前的儀式,連點火少女的服裝都是當初的樣式,從而讓人們在品味的過程中,銘記古希臘的文明。我們是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中華禮儀是全世界最為系統、最為成熟的,我們理應正本清源,借著北京奧運的機會,重建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禮儀。其次,禮儀教育的興奮點不應只集中在操作層面。中華禮儀最顯著的特點是講究內外兼修,不僅要求言談舉止上溫文爾雅,循規蹈矩,而且內心要有鮮明的德性。而時下的禮儀教育有時太過注重形式,忽視了行為主體的內在道德問題,把禮表面化、工具化了。比如教握手,要求大臂與小臂成一定的角度;兩手相握,只能停留3秒鐘,否則就是失禮。又如,微笑必須露出8顆牙齒,否則就不合格如此等等。這種禮儀教育,不問內心如何,但求形式合格,是十足的虛禮,沒有意義。我國傳統的禮學把禮分為禮法與禮義。禮法,指的是怎麼做,即禮的形式。禮義,指的是為什麼要這樣做,即禮的內涵,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禮義而沒有禮法,就是只有內容而沒有形式,再好的禮義也無從體現;只有禮法而沒有禮義,禮法就成了一個沒有靈魂的空殼。德是禮的源泉和動力,推行禮儀教育,最根本的是要提升人的素質,讓禮成為千百萬人的自覺行為,千萬不能捨本逐末。小結:隨著北京奧運的日益臨近,提升國人禮儀,加強禮儀教育成為一個重要問題。北京奧運是凝聚民心的絕佳機會,抓住這個機遇,用傳統禮儀來提升大眾的道德水準,並使之長久持續下去,這對我們民族的發展才有更大的意義。重建中華禮儀提示:禮儀不僅是一個理論層面問題,還有一個實踐層面的問題,就目前的社會現狀而言,後者更為迫切。禮是要體現在行為上的,只有人人踐行禮,才能移風易俗,提升社會文明。近幾十年來,儘管有關部門不斷提出建設精神文明的要求,但效果並不理想,我認為重要原因之一,是沒有建立具體的、可以操作的規範,而往往流於空泛的口號,例如「五講四美」中的「講禮貌」,具體有哪些要求?無從得知,因而流於空洞,既無法落到實處,也無法檢查。我國歷代儒者都十分重視禮的製作和推行。北宋司馬光的《書儀》,以及陝西藍田呂氏的《鄉約》,都是規範一族或一鄉之人的禮儀制度。南宋時出現的《家禮》(習稱《朱子家禮》),將《儀禮》的繁瑣儀節簡化為冠、昏、喪、祭四禮,在民間流傳很廣。實踐證明,只要按照禮儀規範去做,就可以逐步改變人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你做得越多,就改變得越多,長期堅持,真積力久,就能達到化性成俗的效果。我國曆來用禮儀規範來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但是近幾十年來,我們的社會一直缺少一整套公民的禮儀規範,這是很不正常的現象。2008年北京奧運正在向我們走來,因此,建設中華民族的禮儀規範,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國民禮儀的制定,應該儘可能體現本民族特色,必須要與傳統接軌。但是,我們並不是要拘泥於古代的禮儀。時代在不斷發展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會隨之改變,例如先秦都是跪坐,禮儀中的許多動作與此有關,但魏晉以後就流行坐椅子了,要像原來那樣行跪拜禮不太方便,因此不少儀式要跟著變化。又如,先秦用的禮器都是鐘鼎簠簋之類的青銅器,秦漢以後,隨著青銅時代的結束,這些禮器也幾乎見不到了,宮室、服飾的樣式也不斷翻新,所以也要有所變化。禮是要與時俱變的,宋朝的禮不同於漢朝,明朝的禮又跟宋朝不盡相同,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禮記》中多次談到「禮,時為大」的道理,不要求後人拘泥古代的儀式,而應該與時俱變,今天的禮也應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變化,主要是指禮的形式,至於它的合理內核,即道德理性、人與人彼此尊重,則是始終被承傳的。因此,我們在制訂當代禮儀規範時,一定要很好地把握中華禮儀的人文內涵。古禮的形式大多已經過時,不可能重現。但是,古禮所蘊涵的禮義還有生命力。借鑒古禮的合理內核,在形式上加以創新,就可以使傳統的禮儀文化得到合理的傳承。天安門升旗禮,以禮、樂結合的形式創造了一種新型的禮儀,受到廣泛的歡迎。類似的工作還有很多,需要統籌安排,逐步完成。這些儀式對於塑造國家的文化形象,增強民族凝聚力都有重要作用。小結:重建中華禮儀,弘揚傳統文化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中華禮儀應對引領社會走向進步及民族的振興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尊師重道,禮體現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不文明行為與禮的缺失有關聯。
推薦閱讀:
※現代格律詩聲韻漫談
※現代"聖女」的命理特點
※馬明良:伊斯蘭文化與中國穆斯林民族現代化進程
※廚房裝修效果圖大全2014圖片現代簡約
※那些年TVB的超級經典現代劇,你肯定看過其中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