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超級細菌」來自何處?——專家詳解「耐葯細菌」

新華網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周婷玉、黃小希)有關「超級細菌」的報道漸趨平靜,但人們對它的擔憂並沒有消失。究竟「超級細菌」來自何處?到底有多少種「超級細菌」?我國的細菌耐葯情況如何?針對這些問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所研究員景懷奇、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肖永紅14日接受記者採訪並一一給予詳解。  「超級細菌」不會在普通人群中流行  記者:近段時間,關於「超級細菌」的報道引起廣泛關注。請問哪些人容易感染這種細菌?「超級細菌」會不會大規模流行?  景懷奇:今年8月有報道稱發現攜帶NDM-1的腸桿菌科細菌,對絕大多數常用抗生素耐葯。目前,發現帶有NDM-1的細菌主要為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陰溝腸桿菌、摩氏摩根菌、鮑曼不動桿菌、糞腸球菌等。這些細菌有的是條件致病菌,有的屬於人體正常菌群成員,其本身通常不致病或致病性不強。  目前,報道發現帶有NDM-1基因細菌國家有印度、巴基斯坦、英國、比利時、荷蘭、奧地利、法國、德國、肯亞、澳大利亞、日本、美國和我國香港、台灣等地。  帶有NDM-1基因的細菌對臨床常用的大多數抗生素都耐葯,但對多粘菌素E和替加環素這兩種抗生素敏感。  這類耐葯細菌感染主要發生在醫療機構的住院病人中,特別是機體免疫力低下、正常菌群失調的病人,感染部位通常為血液、尿道、肺部和傷口等。研究發現帶有NDM-1基因的細菌主要在住院病人中引起感染,不會在社區的普通人群中廣泛傳播。  針對攜帶NDM-1基因的細菌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各國加強細菌耐藥性監測;嚴格執行預防和控制措施,實施醫院感染控制措施,控制多重耐葯菌株的傳播,同時,強化醫務工作者和公眾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相關政策,嚴格執行有關停止無處方銷售抗生素的法規,減少耐葯菌的產生。  細菌耐葯是被人類強化的自然現象  記者:什麼是「耐葯細菌」?為什麼會出現細菌耐葯?究竟是誰製造了「耐葯細菌」?  肖永紅:細菌作為一類生物體,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獲得對抗菌藥物的抵抗作用,逃避被殺滅的危險,這種抵抗作用被稱為「細菌耐葯」,獲得耐葯能力的細菌就是「耐葯細菌」。  細菌耐葯是一種被人類強化的自然現象,是千百年來微生物進化的結果。抗菌藥物大多屬於微生物的代謝產物,據此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按照是否能夠產生抗菌藥物分為產抗菌藥物和不產抗菌藥物兩種。抗菌藥物與細菌耐葯是自然界中長期存在的生物現象。  在人類研究感染性疾病治療藥物時偶然發現了青黴素,並以此為契機不斷在自然界中尋找抗菌藥物,或者通過科學手段提高抗菌藥物產量與抗菌效力,由此導致本身處於平衡狀態的「抗菌藥物——細菌耐葯」的矛盾被破壞,抗菌藥物在自然界、醫療環境、動物飼養場等濃度不斷上升,具有耐葯能力的細菌也在不斷進化與變異獲得耐葯能力,這種能力在矛盾鬥爭中不斷強化,細菌逐步從單一耐葯到多重耐葯甚至泛耐葯,最終成為超級耐葯,對臨床各種抗菌藥物都變得耐葯。  細菌的抗藥性是細菌進化選擇的結果,抗生素的濫用加劇了細菌耐藥性的產生。抗生素的濫用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在人類疾病治療過程中濫用抗生素;另一個是動物飼料添加抗生素的問題。有統計數據表明,世界上抗生素總產量的一半左右用於人類臨床治療,另一半則用在了畜牧養殖業。  「超級細菌」已有多種 期待三種方式克服細菌耐葯  記者:目前已經發現了多少種「超級細菌」?有無殺滅耐葯細菌的有效手段?  肖永紅:所有細菌都已經有耐葯現象發現,但根據耐葯的嚴重程度,可以稱為超級耐葯細菌的主要有以下幾種: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萬古黴素腸球菌、耐萬古黴素葡萄球菌、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科細菌、多重耐葯銅綠假單胞菌、泛耐葯不動桿菌、產ESBL腸桿菌科細菌、多重耐葯結核桿菌。  人類在和細菌鬥爭中,主要期望通過以下方式克服細菌耐葯:  一是直接針對耐葯細菌研究開發新的抗菌藥物。這是最理想的辦法,但結果令人失望,細菌耐葯產生的速度遠遠超越抗菌藥物研究速度,且抗菌藥物研究開發難度越來越大。  二是克服耐葯機制,恢復細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如針對細菌產生的bete-內醯胺酶,研究合成酶抑製劑,將酶抑製劑和抗菌藥物聯合使用。迄今為止,臨床可供使用的只有bete-內醯胺酶抑製劑和青黴素(或頭孢菌素)復方應用,其他眾多耐葯機制尚無法克服。  三是抗菌藥物替代產品,如抗菌多肽、噬菌體等,但大多停留在實驗研究階段,離臨床應用還很遙遠。  根據大量研究,最有效的辦法是避免細菌耐葯,保持抗菌藥物活性,要達到這一目的的最終辦法是: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細菌耐葯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倖免  記者:我國有無耐葯細菌?為應對「超級細菌」我國採取了哪些措施?  肖永紅:細菌耐葯是全人類所面臨的公共衛生挑戰,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倖免,只是耐葯形式在不同地區有所差異。我國也存在細菌耐葯問題,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還比較嚴峻。  景懷奇:為了做好應對可能出現的「超級細菌」,我國採取了以下措施:密切關注國際上NDM-1耐葯基因的研究報道,及時獲取信息,評估其對我國的影響;開展NDM-1耐葯基因的監測與研究,了解我國攜帶NDM-1基因的細菌種類與數量,研究評估其對醫療服務以及公共衛生造成的影響;進一步強化各級醫療機構臨床抗生素藥物的規範使用,減少耐葯細菌的產生;加強醫院感染控制,減少患者醫院感染的風險。  細菌產生耐藥性使原本有效的抗生素的治療效果降低或喪失,增加了對患者的治療難度和醫療成本。抗生素耐葯問題的日益加劇,使人類對付細菌的有效武器越來越少。  避免和減少細菌耐葯需要政府、專業人員、全體公民共同努力加以遏止。公眾應慎重使用抗生素,對抗生素的使用要堅持「四不」原則:不隨意買葯、不自行選葯、不任意服藥、不隨便停葯。
推薦閱讀:

應對超級細菌 磷黴素生產基地擴張-新聞頻道-和訊網
慧眼識菌——漫話微生物
科學家徹底改寫細菌基因組
買羽絨服當心飛絲有細菌 教你挑最合適的羽絨服

TAG:細菌 | 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