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極拳簡述
06-06
楊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極拳,系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之次子楊班侯創編流傳下來的老拳架,是社會上鮮為人知、罕有人練的功夫架、技擊架太極拳,與現在廣泛流行的健身架太極拳在本質上,以及具體練法上完全不同。楊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極拳盤練難度大、運動量大、功效高,其拳亦可以慢練,也可以快練,非常適合青少年練功夫、練技擊的需要。 楊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極拳簡稱「楊式中平大架太極拳」,其拳教法、練法頗有個性,為了免遭同化、異化,或謬傳、訛傳的命運,該拳在一百四十多年的傳承過程中,均以口授身傳為主,不立文字。所以,楊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極拳迄今沒有任何原始的文字記載和影像圖片資料。 筆者系當今楊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極拳唯一傳人。筆者所撰《瀕危失傳的楊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極拳》就是文字記載,是楊班侯創編楊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極拳以來的首次文字敘述。 一、楊班侯簡介及其拳術淵源 楊班侯(1837~1892),名鈺,河北省廣平府永年縣人,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之次子。楊班侯自幼隨父學習太極拳,悟性極高,功力、技藝過人,又從武禹襄(武式太極拳創始人)讀書,學習王宗岳太極拳理論及武氏有關著作,技藝大進。楊班侯不但繼承了其父創編的楊式太極拳,並且根據自己所學王宗岳太極拳拳理及武氏有關著作,結合楊氏、武氏兩家太極拳學之精華,創編了楊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極拳。 楊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極拳的誕生,是楊班侯繼承其家族楊式太極拳,與學習武式太極拳的體悟結果,更是楊班侯學習王宗岳太極拳拳理以及武氏有關著作的智慧結晶。 二、傳承及其拳術特點 楊班侯二十歲後進京助父教拳之際,將此拳傳給了張策;張策學成後將此拳傳給了王竹坡;王竹坡在73歲時將此拳傳給了張懷堃。1980年,張懷堃在古城公園公開授拳,我有幸結識張懷望並學得此拳。 楊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極拳架勢低沉穩健、結構嚴謹、簡捷明快、舒展大方、剛柔相濟、鬆緊兼備、氣勢磅礴、勁力渾厚,融樁法、步法、功法於一體,講究立身中正、含胸拔背、氣沉丹田、一身備五弓,盤練運行過程中沉身坐腿、起落開合、擰裹鑽翻、螺旋纏繞、抻筋拔骨、節節貫穿,內外相合、五弓合一、力貫四梢、踢打摔拿、閃展騰挪、步如靈蛇、身似游龍、翩若驚鴻,其拳承上啟下,摺疊轉關之處,一起一落,大開大合,勁斷意不斷,意盡氣相連,層次分明,靈活多姿,講究動若江河,靜如山嶽,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其拳盤練過程中最為明顯的「一起一落」之拳勢動作,練的是腰腿的功夫,長的是筋骨的勁力。「一起一落」之勢,有雙腿起落,單腿起落,垂直起落,旋轉起落的分別。「一起一落」之勢,落是蓄勁,如張弓;起是發勁,如放箭。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是太極拳的主要技擊之術。「一起一落」之勢,增加了盤練者的盤拳難度和運動量,同時也增強了盤練者的身體體質和呼吸鍛煉。「一起一落」之勢,改善了盤練者全身九大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增強盤練者的搏擊能力。 楊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極拳是一項高強度、超體能的專業武術運動,因此,要求盤練者要有一定的體力,否則,很難堅持把這整個一套五個來回(趟)、三百多個拳勢動作的拳架套路完全盤練下來。初學者可以通過站樁、蹲樁等輔助訓練達到增強體能目的。盤練楊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極拳是要出汗的,即便在冬季數九寒天也是大汗淋漓。盤拳練功出汗是營衛二氣運行作用的結果,是練出功夫的標誌之一,它與一般天氣炎熱或運動性出汗(如長跑、打球等)是有本質不同的。盤練楊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極拳,亦能給人在身體上、生理上帶來脫胎換骨、易筋洗髓的感受,和美不勝收的健康享受,還能達到減肥、排毒的最佳效果。 楊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極拳架勢低矮,沉身坐腿,步幅寬大,盤練動作時,所有的拳勢都要大起大落,大開大合,大虛大實,大弓大坐,上下相隨,時刻留意以腰為主宰帶動四肢百骸運轉。「腰似軸,腳似鑽,邁步隨身換」,是盤練楊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極拳拳架動作的指導方針之一,拳架運行過程中要連綿不斷,一氣呵成。 三、楊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極拳套路內容及其拳譜 楊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極拳歷來均以口述心記的方式傳承,沒有形成文字傳承。筆者學拳期間,將張懷堃口述的楊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極拳拳譜記錄下來,然後進行分析、研究、整理,形成了一份分類清晰、主次分明的書面拳譜資料,為將來的文字傳承奠定了基礎。 楊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極拳套路內容由起式、主要拳式動作、過渡拳式動作、收式,共108式,300多個拳勢動作組成。其拳盤練過程要走5個來回(趟),需要45分鐘左右的時間,隨著盤練者功夫的逐漸加深,盤練速度還會再慢一些,能達到90分鐘以上。楊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極拳是一個非常吃功夫的拳術。 現將筆者根據張懷壟口述整理的楊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極拳拳譜以書面形式完整地敘述如下: 第一趟:1、攬雀尾(右反手按,捋;左反手按,捋;右反手按,捋,擠,按,撥,開,合,摟膝撩陰掌,拔,開,合,撩陰掌,捋,擠,按);2、單鞭(任督環帶,轉身肘,搓,單鞭);3、下勢穿掌(左下勢穿掌,右下勢穿掌);4、提手上勢;5、低手下勢;6、白鶴亮翅(轉身捋,上步擠,白鶴亮翅);7摟膝拗步(右掩肘,左掩肘,摟膝拗步);8、手揮琵琶;9、左右摟膝拗步;10、手揮琵琶;11、右左摟膝拗步;12、手揮琵琶;13、左手搬攔右手錘(虛捋,實靠,虛捋,左手搬攔右手錘);14、順水推舟(抽身十字手,順水推舟);15、抱虎歸山(轉身十字手,抱虎歸山);16、上勢攬雀尾(撲面掌,捋,單峰貫耳,攬雀尾);17、單鞭(任督環帶,轉身肘,搓,單鞭);18、肘底錘(轉身捋,肘底錘);19、金雞獨立(左金雞獨立,金雞下山,右金雞獨立);20、倒攆猴;21、斜飛勢(卸步大捋,轉身大捋,炮錘,轉身斜飛勢,天王托傘,右斜飛勢,左斜飛勢);22、提手上勢;23、低手下勢;24、白鶴亮翅(轉身捋,上步擠,白鶴亮翅);25、仙人指路(右掩肘,左掩肘,仙人指路);26、海底針;27、閃通臂;28、抱虎歸山;29、翻身撇身錘;30、上步撇子錘;31、摟膝栽錘;32、搬攔錘;33、如封似閉(抽身十字手,如封似閉);34、單鞭(任督環帶,轉身肘,搓,單鞭)。 第二趟:35、左右雲手(左雲手右靠,右雲手左靠);36、單鞭(任督環帶,轉身肘,搓,單鞭);37、高探馬;38、右分腳;39、左分腳;40、轉身踢腳;41、摟膝栽捶;42、抱虎歸山;43、翻身撇身錘;44、上步撇子錘;45、摟膝指襠錘;46、如封似閉(抽身十字手,如封似閉);47、打虎三錘(卸步大捋,打虎三錘);48、舉步錯錘;49、雙峰貫耳;50、轉身蹬腳;51、摟膝踢腳;52、摟膝獻掌;53、抱虎歸山(卸步捋,上步擠,抱虎歸山);54、上勢攬雀尾(撲面掌,捋,單峰貫耳,攬雀尾);55、斜單鞭(任督環帶,轉身肘,搓,斜單鞭);56、左右野馬分鬃;57單鞭(轉身十字手,單鞭);58、玉女穿梭;59、摟膝栽錘;60、搬攔錘;61、如封似閉(抽身十字手,如封似閉);62、單鞭(任督環帶,轉身肘,搓,單鞭)。 第三趟:63、里合雲手;64、單鞭;65、下勢穿掌(左下勢穿掌,右下勢穿掌);66、金雞獨立(左金雞獨立,金雞下山,右金雞獨立);67、倒攆猴;68、斜飛勢(卸步大捋,轉身大捋,炮錘,轉身斜飛勢,天王托傘,右斜飛勢,左斜飛勢);69、提手上勢;70、低手下勢;71、白鶴亮翅(轉身捋,上步擠,白鶴亮翅);72、仙人指路(右掩肘,左掩肘,仙人指路);73、海底針;74、閃通臂;75、抱虎歸山;76、翻身撇身錘;77、上步撇身錘;78、摟膝栽錘;79、搬攔錘;80、如封似閉(抽身十字手,如封似閉);8l、單鞭(任督環帶,轉身肘,搓,單鞭)。 第四趟:82、開合雲手;83、單鞭(任督環帶,轉身肘,搓,單鞭);84、高探馬;85、白蛇吐信;86、轉身單擺蓮;87、左右摟膝擺蓮腳;88、右進步栽錘;89、左右摟膝擺蓮腳(轉身撲虎,背步撩陰掌,卸步大捋,左右摟膝擺蓮腳);90、左進步栽錘;91、退步撇子錘;92、進步撇子錘;93、摟膝栽錘;94、搬攔錘;95、如封似閉(抽身十字手,如封似閉);96、單鞭(任督環帶,轉身肘,搓,單鞭)。 第五趟:97、蛇形雲手;98、單鞭(任督環帶,轉身肘,搓,單鞭);99、下勢穿掌(左下勢穿掌,右下勢穿掌);100、上步七星;101、退步跨虎;102、轉身雙擺蓮;103、彎弓射虎;104、上步撇身錘;105、進步搬攔錘;106、如封似閉(抽身十字手,如封似閉);107、左右采手;108、抱虎歸山(上步擠,抱虎歸山)。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楊氏太極拳視頻 溫和拳步完美演練
※洪均生詮釋《太極拳論》問答篇4
※傅鍾文-《嫡傳楊式太極拳教練法》之第十七勢 左右倒攆猴
※【新提醒】楊氏八十八式太極拳動作視頻解說
※42式太極拳攻防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