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陰陽——身體的幕後操盤手

第一章 陰陽——身體的幕後操盤手

中醫指出,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兩個事物或現象的相對屬性或同一事物內部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陽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基本規律,是一切事物屬性的綱領,是一切事物生長、發展、變化的根源。就好像股票的升升降降一樣,在那看似眼花瞭亂的升降背後,其實都有一個操盤手在掌控;而陰陽相摩便是我們身體的幕後操盤手。

用中醫作為支點可以撬起身體這個地球?

《素問·調經論》:「陽注於陰,陰滿於外,陰陽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網上曾見過這樣一則故事:有一位專門研究中醫藥的企業老總,在談到現代人為什麼病越來越多、越來越難治的時候,他開出了自己的「藥方」,那就是缺少「平衡」。比如說,一個人感覺不舒服了,大夫到野地里揪幾把野草、野花什麼的,拿回來熬一熬喝;或者用銀針扎幾個穴位,就能治病。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平時飲食、起居以妄為常,破壞了人體的平衡,只有靠針灸、藥物來恢復人體的平衡,才能幫助我們把病祛除。

中醫的作用,能這樣來解釋,也許很多人都是第一回聽說。但仔細想來,道理還真就這麼簡單,這不就是中醫里講究的陰陽平衡道理嗎?

生活中很多人問我:中醫的精髓是什麼?最重要、最核心的東西又是什麼?我告訴他們,中醫的精髓是辨證施治,最重要、最核心的東西就是客觀、就是一分為二、就是陰陽!

對於陰陽你看不到,摸不著,但它卻是我們身體的「內核」!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頭!我們的方方面面都要圍繞它,離開它就不行!離開它,我們的世界將會是一片混沌,我們將不會有生命,健康也就無從說起!

在談到治病求本的問題上,很多人都知道:從某個角度說「西醫治標,中醫治本」。當我們再問一句中醫怎麼治本?或者中醫通過什麼來治本呢?很多人又不知所云。其實,這個「本」就是陰陽,還是要在陰陽里尋求。陰陽就是這樣一個關係到方方面面的、最本始的東西。

一直以來,中醫都是以陰陽五行相生相依的原理用以指導養生防病治病的。

古希臘著名力學家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儘管此話有道理,但這根本就不可能實現。別說找不到這個支點,就連足夠長的槓桿也找不到。但是與其道理相通的是,我們可以用中醫這個支點來撬起我們身體這個地球。也就是說,我們僅僅通過中醫養生之道花費很小的力氣,就可以調節身體陰陽,可讓自己的身體保養得很好,防患於未然。

(圖1:配阿基米德撬起地球圖)

很多人不相信,中醫真有這麼神奇嗎?下面是一個真實病例,拿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中醫的神奇效果。

曾經有一位高級領導,也是先輩孔少華先生的老患者,有一次高熱連續20多天不退,找過很多名醫診治無效,西醫用各種抗生素也無效;後找到孔老,經辨證診斷屬於濕熱與陰虛合而為病。此種類型是患者素體陰虛濕熱,兼感外邪所致,或者濕溫失治,日久傷陰而成。因此孔老以桑菊、銀翹、白虎、青蒿鱉甲湯、三仁湯合方治療,僅服藥兩劑燒即退下。

現將常用方摘錄如下;

生鱉甲15克(先煎),嫩青蒿10克,地骨皮10克,生知柏各10克,銀柴胡10克,條黃芩10克,法半夏10克,金銀花15克,青連翹10克,霜桑葉10克,生甘草3克,滑石塊15克,鮮茅葦根30克,杏仁泥10克,白蔻仁5克,生薏苡仁30克,鮮石斛30克,鮮生地30克。

中醫的神奇其實就在於它調節了人體的陰陽動態平衡,同樣的發燒,並不能用同樣的方法,這就是中醫的精髓所在。本案例就是充分考慮到患者的體質及已發燒20多天的客觀情況,辨證施治的典型病例。

1尋醫記:

問:請問老師,中醫強調在整體觀念指導下進行辨證治療,這是什麼意思?

答:中醫學通常把人體看成是以臓腑經絡為核心的有機整體,人與自然雖然有一定的關係,但起決定作用的是人體的正氣。在治療疾病時強調「辨證論治」,同時也強調「治未病」。這些都是中醫最基本的特點。但其最具特色的是在整體觀念下進行辨證論治。

這裡我們談談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以期讀者們更好的了解中醫。

1.整體觀念:中醫認為,人體內部其實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在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上都相互聯繫、相互協調和相互影響的,並認為人體與外界自然環境也是一個相適應的統一整體。這種人體內在環境的統一性和人體內外環境的統一性思想,就是我們所說的整體觀念,即天人相應。在診治疾病上,要求從整體觀念出發,通過查看五官、形體、舌脈等外在表現,可知道體內病變的臓腑,進而確定如何治療。如患暴發赤眼,病人通常是眼白紅赤腫痛,怕光流淚,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弦數,這是肝經實火,肝火上炎的癥狀,在治療時可用清肝瀉火之類的藥物。

2.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我們說的辨證,就是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將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體征,通過分析、綜合,判斷為某種證。論治,就是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中醫治病首先著眼於證,而不是病的異同。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證候,治療方法不同,這是「同病異治」。如同是痢疾病,有屬濕熱和虛寒等不同的「證」,要用不同的治療方法;而不同疾病,只要證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療,這就是「異病同治」。如有3個患者,醫生為他們的處方中開了一樣的葯。這時病人會問:我是高血壓,他是失眠,另一個人是眩暈怎麼給我們開了一樣的葯呢?但從脈象上看,這3個人是同一個「證」。

中醫學運用辨證論治的規律,不在於病的異同,而在於「證」的區別,不同的證治法不同,相同的證治法相同。

問:你好!我是一名中學生,愛好中醫,在看一些中醫書籍時,總看到一些什麼脈弦數、脈滑數的,不知這些如何理解?

答:很多接觸中醫時,都會遇到這些難懂的詞句。脈弦數所指的「弦脈」就是有弓弦感覺的脈搏形態。就像我們按到琴弦一樣,綳得較緊,端直而長,直起直落。弦脈是肝膽病的主脈,肝為剛臓,病則經脈筋經緊急,所以脈端直而弦。痛證脈也多是弦象,因胃腹痛多是肝氣橫逆克伐脾土所致。此外,痛證多由寒邪引起,寒主收引,使經脈綳急,此時脈弦。某些動脈硬化的病人是典型的弦脈。

另一種是滑脈。滑脈是脈來流利,應指圓滑,就像是珠走玉盤一樣,滾滾滑利。滑脈主痰飲。因為痰飲內阻,在正氣不虛的情況下,可出現氣血涌流,所以脈顯滑利。一般情況下,那些高燒病人,熱鼓血行,脈也滑利;女性受孕之後,氣血涌流以養胎兒,也是典型的滑脈。

上述只是針對一般規律而言,實際臨床情況較為複雜,還要四診合參才是。此外,實際臨床中更應該考慮人體體質上的差異,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

別把陰陽想得太神秘

《周易·系辭》:「一陰一陽之謂道。」

人體的結構是相當複雜和精密的,也許是當今地球上進化最完美的生物,用中醫名詞解釋,就是陰陽高度的平衡和與自然高度的適應性。

在這裡,我們重點談陰陽平衡。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總綱、大綱,其間的學問是豐富的、深奧的。中醫所說的陰陽是合乎辯證法的,並不像有些人所說的中醫不科學。中醫所說的陰與陽,與算命術士所說的陰陽,完全不是一回事。正如網路上的一位網友所說:「陰陽其實主要就是來說明事物的可分性、相對性、運動性、相互轉化性等,確實沒什麼值得神秘的,尤其不要與江湖術士之糟粕混淆!」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進一步了解「身體—疾病—陰陽」之間的關係。

陰陽的最初含義非常樸素,它用來表示陽光的向背,向為陽,背為陰,也就是說,陽光照到的地方為陽,照不到的地方為陰。後來我們的祖先用陰陽表示氣候的寒暖,進而推廣之,用陰陽表示一切相對的事物,如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運動狀態的躁動和寧靜等。

《說文解字》指出:「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從阜;侌聲;陽,高明也。從阜,易聲。」從中可知,陰陽並不神秘。它們作為一對名詞,本義各表示「山阜」的一部分;「陽」代表日光照射的一面,「陰」代表日光照射不到的一面。

(圖2:配陽光照射在山上,顯陰陽兩面的圖)

《周易·繫辭》中指出:「一陰一陽之謂道。」意思是說:一陰一陽是表示事物發展變化的一種方法。「一陰一陽之謂道」表示了萬物的陰陽屬性,萬物均有陰陽。天為陽,地為陰;太陽為陽,月亮為陰;其他依賴太陽之光熱而生長的萬物均屬於陰。因此,依照萬物均有陰陽屬性和陰陽變化的特點,後世易學家對萬物的陰陽屬性作了歸類:

凡是事物的發展變化及其功能狀態類似:光熱、上升、強大、運動、速度、向外、亢進、興奮、春夏、功能的都屬陽。

凡是事物的發展變化及其功能狀態類似:晦暗、寒冷、下降、弱小、沉靜、緩慢、抑制、衰退、秋冬、物質的等均屬陰。

事物陰陽屬性歸類表

陰陽屬性

空間

(方位)

時間

溫度

濕度

亮度

質地狀況

事物運動

狀態

上、外、左、南、東、天、表

晝、春夏

溫熱

乾燥

明亮

輕、清

上升、動、興奮、前進

下、內、右、北、西、地、里

夜、秋冬

寒涼

濕潤

晦暗

重、濁

下降、靜、抑制、衰退

陰陽的劃分具有相關性與普遍性,一方面凡用陰陽分析的事物或現象均屬同一範疇、同一層次或同一交點,一定要建立在同一個基礎之上。就拿人的性別來說,女性為陰,男性為陽;而相對於人的性格來說,溫柔為陰、剛強為陽。雖然女性性格多溫柔,男性多剛強,但也有例外情況。另一方面,凡屬於相關的事物或現象,或者同一個事物的內部,其各自的特性也可用陰陽加以概括分析。

陰陽的劃分也具有相對性。凡用陰陽分析的事物或現象,其陰陽屬性在一定的條件下有時是可以轉化的。就拿白天相對於晚上來說,根據陰陽屬性劃分,晚上為陰,白天為陽;但屬於白天的下午相對於同屬於白天的上午而言,則上午為陽,下午為陰。

我們的機體內也蘊涵著陰陽對立統一的關係。《易經》指出,人的身體是由陰陽氣化所產生出來的,所以人的身體機能也不能脫離陰陽的範疇。機體內的陰陽的分類與自然界分類相似。

就身體部位而言,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四肢外側為陽,四肢內側為陰。以臓腑來分,五臓(心、肝、脾、肺、腎)為陰,這是因為它們的功能相對六腑而言以靜為主;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為陽,因其功能相對五臓來說以動為主。五臓之中,根據位置不同又可分為陽臓(心、肺)和陰臓(肝、脾、腎),每一臓腑之中又可將其功能歸為陽,而其物質歸為陰。人身上的經絡也分陰陽,經絡分為陽經、陰經。所以,我們的每一個器官,在不同的對比分類中,其陰陽是不同的。

此外,身體生長、人體運動、性格剛強堅韌、心情興奮愉快、生活態度積極向上等都屬於陽性;而性格內向、生活態度消極、心情愁悶等則屬於陰性。

總而言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與之對立的另外一個事物,任何事物自身又包含對立統一的兩面。而這其中,陰陽變化是一切事物的根本變化。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能明白陰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了。

1尋醫記:

問:生活中我們看到很多老年人還有再生能力,這與天地陰陽有關嗎?

答:這些老年人本身先天稟賦超常,且後天效法天地的陰陽變化之道,遵循了日月運行的規律,根據四時氣候的不同的及寒暑變化來調養身體,使得氣血經脈通暢,腎臓精氣旺盛,故能再生。當然,這也是有一定極限的,超過這個極限精氣也就竭盡了。

理解了陰陽就理解了中醫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中醫治病,其目的就在於通過調節人體的陰陽,使其達到平衡狀態。因此了解陰陽學說的內容對理解中醫有重要的幫助。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

——陰陽對立

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的統一。所謂的陰陽對立即指世間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比如說,白天與晚上,白天為陽,晚上自然為陰。在白天人的生理功能是以興奮的「陽」為主的,而夜間人體的生理功能相應的以抑制的「陰」為主;如果我們晚上加班熬夜,或者白天睡覺、晚上工作,這種黑白顛倒的生活違背了自然規律,久而久之就會破壞體內的陰陽平衡,自然會生病。

《內經》說:「陰陽者,一分為二也。」它的運用範圍較廣,既可以代表相互對立的兩種事物(如天與地,天為陽,地為陰),又可用以分析一個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如人體的上與下,上為陽,下為陰)。

陰陽對立不是靜止、凝固的,而是有聯繫的,即所謂陰陽制約。用現代哲學術語來說,就是陰陽的對立鬥爭。沒有鬥爭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變化。當然,有了鬥爭就有勝負,如果陰陽的對立鬥爭激化,打破了動態的平衡,出現陰陽勝負,陰陽失調,就會導致疾病。

——陰陽互根

對立的陰陽雙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如晝與夜,晝為陽,夜為陰,沒有晝怎麼能有夜呢?熱與冷,熱為陽,冷為陰,沒有冷就無所謂的熱。所以說,陰陽互根互用,相互依存,各以對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正如《類經圖翼·陰陽體象》中所說:「陰無陽不生,陽無陰不成。」

比如說,有的夫妻家庭不和,有的夫妻鬧離婚,這是什麼呢?用陰陽互根的原理去分析,就是夫妻雙方都沒有意識到彼此必須互相依存,沒有了其中一方,另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條件。如果夫妻一方只強調自己,只要對方遷就自己,自己不遷就對方,這最終就可能導致夫妻關係破裂。如果在「不和」的時候就能認識到「依存」的重要,雙方都各退一步,也許就能海闊天空,重歸於好。

就人的心理需要來說,如果沒有別人的需要,你的需要也就沒有意義。男女之情也是一樣,如果對方不喜歡你,你就無須強求,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

——陰陽消長

陰陽消長是陰陽對立雙方的增減、盛衰、進退的運動。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始終處於一種消長變化過程中的,陰陽在這種消長變化中達到動態的平衡。這種消長變化的動態平衡是相對的,其消長規律為陽消陰長,陰消陽長。舉例來說,白天陽盛,人體的生理功能也以興奮為主;而夜間陰盛,機體的生理功能相應的以抑製為主。從子夜到中午,陽氣慢慢升發、漸盛,陰氣減弱,人體的生理功能也由抑制慢慢轉向興奮,即陰消陽長;而從中午到子夜,陰氣慢慢升發、漸盛,陽氣減弱,則人體的生理功能由興奮漸變為抑制,這就是陽消陰長。

拿一個人的心理需要來說,陰陽的相互消長即表現在:當一個人為了實現某種需要時,他總要犧牲別的需要,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得失」的問題。你要得到這方面的滿足,就必須付出另一方面的需要。熊掌與魚是不可能同時得到的,我們清楚這一點就能盡量不去做極端的選擇。頭腦冷靜的人牢記這一點,就會從容地處理自己的選擇,剋制自己被誘惑起來的衝動和慾望。

在疾病的過程中,同樣也存在著陰陽消長的過程。一方太過,必然導致另一方不及,反之亦然。陰陽偏盛,是屬於陰陽消長中的某一方「長」的太過的疾變;而陰陽偏衰,是屬於陰陽某一方面「消」的太過的病變。陰陽偏盛偏衰就是陰陽異常消長病變規律的高度概括。

——陰陽轉化

陰陽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正所謂原始反終、物極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溫熱病,由於熱毒極重,大量耗傷機體元氣,在持續高燒的情況下,可突然出現體溫下降、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癥狀,就是由陽證轉化為陰證的表現。可以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的過程,而陰陽轉化則是質變的過程。陰陽消長是陰陽轉化的前提,而陰陽轉化則是陰陽消長發展的結果。

我們了解了陰陽學說的這些基本內容,對於理解中醫學對陰陽學說的運用就容易得多了。

1尋醫記:

問:人體陰陽的出入有先後順序嗎?

答:在人體內,陰陽的出入是同時的。陽向里入的同時,陰則向外出,陰陽兩道並行不悖。一般情況下,陰陽出入量是相等的,稱為「平」;陰陽是相貫通的,陽入則陰出,陽生則陰長,陽殺則陰藏。不要誤解為陰陽相互矛盾,其實它就像人體中動靜脈結構一樣,各自出入,並行不悖。只有這樣理解,陰陽的道理就活起來了。

陰陽是中醫八綱辨證中的總綱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中醫,曾被有些人認為是不科學的,特別是它的理論,總覺得與現代的科學名詞掛不上鉤,許多抽象的用語,如經絡、三焦、陰平陽秘等等都拿不到化驗室,難登現代科學的大雅之堂;比不了現代科學能通過儀器檢驗和化驗,在人們面前展示,像西醫那樣有根有據。因此,中醫曾一度受到衝擊,也曾出現過西醫熱。一段時期內,中醫好還是西醫好,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

其實很簡單,中醫是我國的原創醫學,本就不是現代概念下的科學,對此筆者始終認為沒有必要遮遮掩掩。但中醫學是科學的,和現代醫學相比,所關注的層面不一樣,並沒有一個比較的標準,因此沒有可比性,更不能簡單地以物質眼光看待中醫學,因為中醫學還包含了精神層面的東西,甚至哲學社會文化屬性等。

近年來,在中國、在西方,甚至在全世界,中醫的地位又開始上升,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中醫自身確實存在著不可磨滅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它在治病救人方面的功績。中醫的辨證論治,很少產生西醫西藥的副作用;某些在西醫看來需要切除的器官,中醫可以通過藥物使其恢復正常;某些西醫診斷的不治之症,中醫也有一些相應的治療辦法……中醫具有這些長處,在當今信息時代重新受到重視也成為一種必然。

陰陽學說是中醫理論的核心,是中醫理論的根本。我國古代醫學家,在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將陰陽學說廣泛地運用於醫學領域,用以說明人類生命起源、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都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可以說,沒有陰陽學說就沒有我們現在的中醫。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這樣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什麼是「本」?這個「本」就是陰陽。所謂天地之道,是探討宇宙萬物生生變化的自然規律,應用到我們人體就是陰陽兩綱,並在此基礎上引申出的表裡、虛實、寒熱六要(有說是八綱辨證)。

我們研究中醫時,離不開天地,而陰陽是天地之道,是萬物的綱紀,大家可以掂量一下這個分量,有什麼東西還能離得開這個陰陽。陰陽是變化的根本,一切事物的變化都離不開陰陽。

陰陽作為萬物的綱紀,同時中醫也將陰陽作為認識疾病的總綱。中醫對人體的結構、功能、人體的病理變化,都是用陰陽理論進行解釋的。而且中醫診斷中的八綱辨證最後還是要歸到陰陽這個根本上來。「六要」可分屬於陰陽,故八綱應以陰陽為總綱,如陽證可概括表證、熱證、實證,多見於正邪兩旺,抗病力強或疾病初期;陰證可概括里證、寒證、虛證,多見於正邪兩衰,抗病力低或疾病的後期。

中醫診病治病之根本,全在陰陽辨證,而後是虛實、表裡、寒熱。明代名醫張景岳說:「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領,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道雖繁,而可一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所以中醫在臨床診病中之首務,在於辨明是陰證還是陽證,如果失去這個前提,後面的事情也許全是錯誤,因為失去了根本。一個中醫水平的高低,也就是鑒別病因和病機是屬陰還是屬陽的能力。

中醫幾千年前的法則為什麼還可以治今天的病?它的真正精髓就在於——辨證論治。人們在診斷病情時,如說話聲音比正常洪亮者屬陽,聲音低微者則屬陰;面部色澤比正常人偏鮮明者通常屬陽,面色晦暗者則屬陰;如果脈搏跳動比平時速度更快、位置更表淺、力量更大的屬陽,相反脈搏跳動更慢、更深、力量更小的則屬陰等等。

中醫通過這些內容辨證施治,就可以逐步辨清疾病的部位、性質、程度以及病理變化趨勢等,從而進一步區分整個疾病的陰陽屬性。如疾病的位置在人體的淺表,疾病是由於人體陰陽物質或功能比正常偏多引起的(中醫稱為實證),病人體溫升高或自己感到身體發熱(稱為熱證)之類的疾病屬陽;而相反,病位更深、虛證、寒證則屬陰。

既然疾病是由於陰陽失去平衡引起的,那麼治療疾病也圍繞調整陰陽來進行,目標是恢復陰陽的平衡協調。因此,如果是寒病(陰),就用可以發熱的葯(陽)來平衡;反之熱病用寒葯來治;如果是陰陽某方面絕對過剩,就用有驅除作用的葯,把多出來的部分「瀉」掉;如果是陰陽某方面相對不足,就用有補益作用的葯來補足……這些都是中醫「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實者瀉之」、「虛者補之」等治療原則,這些原則也是根據陰陽關係而確定的。即使治療疾病所用的藥物,也要分陰陽屬性,如寒涼性藥物屬陰,溫熱性藥物屬陽等等。

陰陽學說貫穿了中醫學理論的各個方面,是中醫學最基本的概念和思維方式。陰陽的概念在現代人眼中也顯得有點太玄妙神秘,似乎很難理解,但是,從上面可以看出,其實只要了解了中國古代哲學的獨特思考方式和思考角度,理解陰陽概念其實並不難。

1尋醫記:

問:近幾十年來,有些學者喜歡用「陰陽平衡」來替換「陰平陽秘」,那麼,陰平陽秘的說法是否可以代替陰陽平衡呢?

答:解釋古書最好用經解的方法。用「陰陽平衡」來替換「陰平陽秘」,似乎這是用現代語言對中醫學的新闡釋,促進了中醫學的現代化。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平衡」是近代概念而非現代概念。在醫學界,人們的科學觀念是以近代自然科學特別是牛頓力學為基礎來理解「平衡」的。用「陰陽平衡」取代「陰平陽秘」的實際結果,是刪除了「陰平陽秘」論的許多更重要的內容,而把對它的理解引向簡化和淺化。簡化和淺化的結果往往失於偏頗!

陰陽平衡是五行和諧的基礎

《素問·生氣通天論》:「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臓、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古書中經常提到「四時五行」或「四方五行」,說到五行,那何為五行呢?讓我們先來看一下五行中「行」的甲骨文寫法:

(圖3:「行」字甲骨文圖)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甲骨文的「行」,是一個十字路口的形象。《說文解字》中說:「行,道也。」這裡,「行」暗含著四個方向、四種行動的意思。如果一個人站在這個「行」字的中央,也就是處於十字路口時,會有五種選擇:前進、後退、左拐、右行,而另一種選擇就是「不選擇」,也就是站在原地不動。從某種意義上說,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所以說「行」有五,是指的四種「行」以及一種「不行」。從字面上看,「行」字本身就是四種行動方向的象形,當然同時也就包括了那個無形的「中」。

五行與「木、火、土、金、水」又怎麼扯上關係的呢?《黃帝內經》認為,凡是天地之間,四方上下之內的一切事物,無論是地上劃分的九州,或者是人體中的九竅、五臓、十二關節,都是與自然界陰陽之氣相互貫通的。由自然界陰陽之氣變化而產生了木、火、土、金、水五行,並且可以根據五行的性質,將一切事物加以概括和分類。《黃帝內經》又說:「東方生風,風生木」、「南方生熱,熱生火」、「中央生濕,濕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這樣,五行便演變成了我們所說的「木、火、土、金、水」。

從中醫觀點來看,陰陽平衡是五行和諧的基礎。五行之間同樣保持著陰陽消長轉化的關係,其中,木、火、土、金、水又分陰陽。

中醫學裡講,只有陰陽保持平衡,五行之間的承製關係才能正常進行,五臓之間也才能保持和諧。

——五行的屬性

「木曰曲直」:指樹木生長的狀態,有開發、向上、向外、舒展等特性,凡具有升發、向上、向外、舒暢之特性的事物均屬「木」。

「火曰炎上」:炎上指火具有溫熱、上升之待性,凡具有溫熱、升騰、向上之特性的事物均屬「火」。

「土曰稼穡」;稼者,育種,穡者,收穫,指土有播種和收穫的作用,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特性的事物均屬「土」。

「金曰從革」:從者,順存,革者,變革,指金有克剛、清潤、變革之特性,凡具有清潤、斂降特性者統屬「金」。

「水曰潤下」:指水有滋潤或向下的特性,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特性的事物統屬為「水」。

——五行具有相生相剋的特點

五行相生:即五行順位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剋:即五行隔位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圖4:配五行相生相剋圖)

五行相生相剋,有利於保持陰陽的相對平衡。生與克是緊密聯繫、相互依存的。無生,就不足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無克,就不足以保持平衡,形成紊亂。

中醫有「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療方法,根治的辦法常常是治母也治子。有一位針灸醫師曾為一位患者治療腰痛病,扎針20天之後,她的腰痛漸漸痊癒了。她還說:「原來的咳嗽也好多了。」這是因為金生水,肺金是腎之母,因此治其子竟將母病也治好了。值得說明的是:不一定所有人都適合這個方法,因為人是複雜的。

要想五行和諧,更要注重食補。《黃帝內經》認為:如黑色食品入腎和膀胱;紅色食品入心、和小腸;白色食品入肺和大腸;黃色食品入脾、胃;綠色食品入肝、膽。因此,腎虛者宜多吃黑芝麻、黑木耳之類黑色食品;肝病者要多吃青菜和水果;脾胃病、肺病患者宜吃黃色與白色食品,如胡蘿蔔、黃豆、百合、銀耳、蓮子等;心臓病患者宜吃荔枝(殼紅)、紅皮花生米等。

當然,這些只是一般規律,生活中要因人而異,補也要補得適當,要注意飲食要多樣化,不宜挑食、偏食、濫食,否則人體會發生紊亂,導致陰陽失衡而引起疾病。

1尋醫記:

問:五臓是否有五行之分?

答:有!

肝具有升發的特性,故肝屬木——肝在體主筋,開竅於目。

心具有溫煦的作用,故心屬火——心在體主脈,開竅於舌。

脾具有生化的特性,故脾屬土——脾在體主肌肉,開竅於口。

肺具有肅降的特性,故肺屬金——肺在體主皮毛,開竅於鼻。

腎具有主水的特性,故腎屬水——腎在體主骨生髓,開竅於耳及二陰。

問:從五行分布來看,中央的位置很特殊,「中央生濕,濕生土」,而脾又屬土,這也決定了脾在人體的重要地位,如何解釋這一說法呢?

答:脾屬土。以脾的造字來說,左邊的部分為「肉月」,右邊為「卑」。《周易·繫辭》認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從這裡可以看出,卑是地、是土。所以,脾的這樣一個造字,便將它的屬性、它的定位很明確地表達出來。脾的定位在土,脾的性質在土。

「土」的最大的特性是生化、承載、收納,意思是說:植物種在土裡,從土裡吸收一切營養;土有無私奉獻的精神,是萬物之母。脾胃有消化吸收的作用,脾胃把食物的營養吸收進人體各個器官,二者的特性都是供應營養,故脾屬土。這裡也反映出,多吃埋在深土裡的食物是可以健脾的。

土何以配濕呢?土是萬物之母,是生養萬物的。土不能離開濕,如果土失去濕性就會變成焦土了,就像大地如果持續乾旱,就會種不成莊稼。當然,土也不能過濕,如果過濕就會澇。脾的特性是喜燥惡濕的。


推薦閱讀:

母親節 願所有的媽媽身體健康
9個體式正位要點圖 先記心裡再安在身體上
【健康】你的身體需要多少「碘」?
苦情痣長在身體的什麼地方
天干地支臨四柱不同位置所代表的身體器官和具體部位

TAG:身體 | 操盤手 | 陰陽 | 操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