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陶淵明
第一節陶淵明的生平思想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其曾祖陶侃是東晉初名將,顯赫一時。祖父、父親也都出仕做過官。但淵明年幼時,家境即已敗落。他先後出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縣令等不高的官職,因抱負不得施展,又不肯與黑暗的世族社會同流合污,便於四十一歲那年棄官而去,從此開始隱居的生活。他去世以後,友人私謚為「靖節」,故後世稱「陶靖節」;因曾任彭澤縣令,後人又稱為「陶彭澤」。
陶淵明對社會人事的虛偽黑暗有極清醒的認識,決心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因而他的隱逸不是消極的逃避現實,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會現實的積極意義。當他在漫長的隱居生活中陷入饑寒交迫的困境時,儘管也彷徨過,動搖過,但最終還是沒有向現實屈服,寧固窮終生也要堅守清節。陶淵明的偉大還表現在他堅持不懈地親自參加生產勞動,從中悟出民生以勤為先、以衣食為端方能反樸歸真的根本道理。更其難得的是,他從躬親耕稼的實踐中,提出了桃花源的理想。這是從當時的封建生產關係中所可能產生出來的小生產者的最高理想。
第二節陶淵明的詩歌成就
陶淵明詩歌現存120多首,有多種題材,其中最主要的是田園詩和詠懷詩。作為田園詩的開創者,是他第一個將農村生活、田園風光當作重要的審美對象。他描繪了田園風光的美好和對淳樸田園生活的熱愛;表現了躬耕生活的體驗及與農夫鄰里的關係;揭示了農村的殘破凋敝、自己的生活困頓;表達了安貧樂道的志趣,並在其中寄託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詠懷詩主要表現詩人不同時期的理想、志趣和人生感受,其中既有仕與隱的內心矛盾,又有歸隱後的苦悶情懷:既有對時政的關切,又有對黑暗現實的不滿;既有壯志未酬的失落感,又有對孤貧處境的哀嘆;還有對高潔人品的表白,對「桃花源」理想的追求等等。兩類詩並沒有明確的界限。
如組詩《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大約作於解職歸田次年,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回歸田園的愉悅。詩人不厭其詳地羅列景物,「地幾畝,屋幾間,樹幾株,花幾種,遠村近煙何色,雞鳴狗吠何處,瑣屑詳數」(黃文煥《陶詩析義》),形象有力地表現了詩人擺脫塵俗返回自然這一特定環境中無比欣慰的心情。其中「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等對景物真切的描寫,無不飽含著詩人對鄉村的親切依戀之情。語言平淡質樸,卻詩意盎然。他的田園詩還著重抒寫了躬耕生活的體驗,如《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寫日出而作,帶月而歸,道狹草長,夕露沾衣的勞動生活和詩人的感受,極為生動逼真。有的則表現了農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窮困,如《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寫饑寒交迫的景況和心理活動極為真切,非親身經歷者不能道。
陶淵明詩歌的風格是平淡自然,他的田園詩最鮮明地體現了這一藝術特色。這種自然平淡的詩風與平靜樸素的田園生活的題材、詩人恬淡曠遠的襟懷、孤傲高潔的品格密切相關。他善於以白描及寫意手法勾勒景物、點染環境,意境渾融高遠又富含理趣。語言精工本色,樸素真率,筆調疏淡,風韻深厚。但陶詩並非只有飄逸悠然、自然沖淡一種風格,也有金剛怒目的慷慨豪放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的「精衛銜微木」等。
陶詩還善於將興寄和自然美融為一體。他筆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徵意義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實有之景。如《擬古》其七「日暮天無雲」中所寫「雲間月」、「葉中華」,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對人生最美好酣暢的短暫時光的比喻。陶淵明筆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歸鳥、孤雲,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物,也是詩人高潔性格的象徵。
陶淵明對詩歌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他不僅開創了田園詩,而且前所未有地將日常生活表現得情趣盎然,富有詩意,擴大了詩歌的題材;他創造了平淡自然的詩歌意境,為後人樹立了詩歌藝術的更高標準。在詩歌形式方面他也有很多創造,一是用新鮮活潑的內容給四言詩這種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二是發展了五言詠懷組詩,在前人《詠懷》、《詠史》、《遊仙》、《雜詩》的基礎上,進一步根據內容和形式的特點命題,如《飲酒》二十首,《擬古》九首,《歸園田居》五首,《詠貧士》七首,《讀山海經》十三首等。分類更加細緻,在每組詩的內部結構安排方面,也較前人更具匠心。
陶淵明在當時並不為詩壇所看重,鍾嶸列其為中品,蕭統主要贊其人格清高,這是因其文風與當時推崇華麗相悖的緣故。唐以後有所改變,王維、孟浩然等人的藝術風格受到他的影響。宋以後,陶淵明才受到普遍推崇,確立了陶淵明一流大家的地位。
第三節陶淵明的辭賦和散文
陶淵明在辭賦和散文方面也取得了高出時輩的成就,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歸去來兮辭》和《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鋪敘了作者脫離官場,欣然歸隱田園的樂趣,表達了厭倦仕途生活、不願與庸俗官僚為伍的高尚情操,其中寫歸田後的天倫之樂、田園之樂極為生動精彩,情趣盎然,既表現了他恬淡閑適的胸懷,又表現了他獨立自尊的人格氣質。《桃花源記》是他所開創的田園詩的升華,其中所描寫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景象正是對他詩中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的概括。篇中描繪的「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社會圖景,正是人民追求富足、和平、安樂生活的願望的反映,也是作者用以對抗和批判黑暗現實社會的一個理想社會。文章運用豐富的想像,引人入勝的敘事技巧,充滿詩情畫意的寫景,將一個虛構的故事寫得既撲朔迷離,又十分逼真。無論思想內容或藝術成就,都達到了新的高度。劉熙載說:「陶淵明為文不多,且若未嘗經意,然其文不可以學而能;非文之難,有其胸次為難也。」(《藝概》卷一)正道出了陶淵明為文平淡自然而雋永的特點。
推薦閱讀:
※陶淵明後人做主播月入百萬,這到底是不是坑祖宗
※陶淵明:孤標傲世偕誰隱 獨向田園覓超然
※陶淵明與蘇軾的相似處
※歷史上有哪些有趣的辭職信?
※顧隨的「陶淵明論」
TAG:陶淵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