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鍾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第四十一集)

鍾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第四十一集)

  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請大家打開經本第一百零五頁,倒數第二行: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今天我們來學習新的這一品經文,在這一品經文當中世尊給我們講了很多比喻,來顯示西方極樂世界的諸菩薩,他們自利利他的無量功德。在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會集本當中,總共採取了十五種比喻,這十五種比喻從各個方面讓我們能體會菩薩功德之殊勝,當然也是勉勵我們努力去效法。我們來看第一個比喻: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

  這句是用大海來比喻菩薩的智慧。無論是自己修行還是教化眾生,一定要有深廣的智慧做基礎。如果沒有智慧,不但不能夠度眾生,而且往往是誤導了眾生,那麼自己也就難免會有罪業,所以佛法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每一個同修當然都很想開智慧,智慧怎麼能夠開?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如來智慧是每一個人都有的,一點都不欠缺,為什麼我們不能得到?好像失去了。佛告訴我們,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因為我們有妄想,因為我們有執著,所以本性中本有的智慧就不能現前了。這是世尊將這個秘密給我們一語道破,原來我們本來都有像佛一樣的智慧,但是就是自己這個妄想執著把它覆蓋住了。執著是屬於煩惱障,妄想是屬於所知障,這兩種障礙使到我們不能夠智慧現前。那我們要求智慧,是不是靠學得很多、聽得很多,就能夠開智慧?不是,你學得多、看得多,而如果你這個二障沒破,那你學到的,清涼大師講的叫「增長邪見」,那不是智能,佛講這是世智辯聰。像世間的這些聰明、才藝,那些都不是真正的智慧,為什麼?因為他們斷不了煩惱,真正的智慧可以幫你斷煩惱。凡人雖然有很聰明,頭腦很好使,但是他一天到晚想很多是非,人我對立,胡思亂想,那個不是真智慧。恰恰相反,這就是障礙,世智辯聰,佛告訴我們這屬於八難之一。真正的智慧,要從戒、定、慧這樣來形成。持戒得定,修定才能開智慧,所以開智慧的基礎就在於持戒。

  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他們的智慧『宏深』,「宏」是大,廣大;「深」是無底,廣大無邊,其深無底,用『巨海』來比喻。他們這個智慧正是因為圓滿的持戒、修定得來的。這個戒在小乘來講,是講佛所制定的這些戒律,像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等,這些戒是禁止我們造惡。而大乘戒律範圍就比這個要廣,大乘戒是指佛在經論裡面所說的一切的教誨、一切的教訓、教誡,這都屬於戒的範疇,我們都要遵守。不僅要斷惡,還要修善,還要利益眾生。佛的教戒範圍很廣,我們要抓住原則、抓住綱領,就能夠有下手處。這個原則綱領最重要的是三皈戒,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一入佛門都要受三皈,三皈是什麼意思?覺而不迷是佛,正而不邪是法,凈而不染是僧,我們皈依這個,皈依覺、正、凈,這才是真正的三寶,真正皈依處。

  那麼修學的順序,菩薩四弘誓願就給我們講得很明白,首先你要發心,把心量拓開,不能只想自己,所以第一個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發慈悲眾生、憐憫眾生的心。佛法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心增長,正是你學佛的進步。如果我學佛學了十多年、幾十年,發現慈悲心沒什麼增長,看到別人受苦受難好像不關痛癢,那這學是白學了,只學了些皮毛,沒拿到根本。像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災難很多,你看前幾天日本發生大地震,八點八級,引發的大海嘯,一下吞沒數以千計的人的生命,動物就沒得記數,當然還有很多的財產損失。而且在地震當中又引發了,在日本東京附近一個核電站爆炸,造成核輻射,這些都是災難。我們看到這些災難,會不會沒有動心?反正跟自己無關的,我沒遭災難就行了,這個慈悲心就沒發出來。沒發出來,當然就不會有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的動力,所以懈怠、懶散。看到這些災難,立刻要想到,我要怎麼救。你說我能救嗎?我這一介草民,根本沒有能力救。你可不能看小你自己,為什麼這麼說?佛告訴我們,整個宇宙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誰的心?誰的識?我的心、我的識,我的心現出來的,我的識變出來的。既然如此,我們要問問自己,為什麼我這心會現這個現象,我的識會變出這樣的一種災難的情形?難道我自己沒有責任?佛告訴我們,貪心感水災,瞋恚感火災,愚痴感風災,傲慢感地震。我們看到地震,馬上要反省,我這傲慢心斷了沒有?還會不會有自以為是、自贊毀他的這些做法和念頭?如果還有,這是地震的因,所以我這個世界、我這個宇宙當中會有地震出現,菩薩就有這種承當。

  你看連中國古人都知道這個原理,他們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匹夫就是平民老百姓,這天下興亡跟我這一個平民老百姓有關嗎?有關。我有責任嗎?我有責任,而且我要負完全責任。為什麼?這個天下不是別人的天下,是我自己的天下,是我心現識變出來的。菩薩看到眾生有苦、有災難,他立刻會想到,這是我內心煩惱還沒斷盡,感召到這個世界有這些災難,眾生有這些苦惱,所以他發了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心之後,一定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真干!

  所以我前天晚上看到日本的大地震視頻,從高空衛星錄下來的這一段視頻,真的看到那些海嘯海水,十米高的海水,一下就吞沒了正在行動中的汽車和人,眼睜睜的看著這些生命遭到海水的吞噬,當時我心裡很觸動。所以我就從當天,我就發願持八關齋戒,希望用自己戒行的功德、念佛的功德,迴向化解災難。自己要永斷傲慢心,因為自己傲慢心不斷,我們的法界裡頭的地震它就還會出現。所以菩薩斷煩惱的這個動力,沒有別的,看到眾生苦,我們要學菩薩,要持戒、要念佛。持戒念佛是斷煩惱,還要看經教,學經教長智慧,修清凈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經題上講的清凈平等覺,這就是我們凈宗的主旨。

  煩惱斷了,有了這個基礎,才可以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法門幹什麼?為度眾生的。如果煩惱沒斷盡,法門是不可以學的,學了會怎麼樣?增長邪見、增長所知障。不僅世法不能學,佛法也不能學。你只能學一門,一門深入,這一門是用來斷煩惱的,你心專。像我們學《無量壽經》,我們就專在《無量壽經》上,其它統統放下。等到你專到一定程度了,心定了,開智慧了,煩惱斷了,至少得斷見思煩惱,你斷了煩惱之後,才可以學法門。你就廣學多聞,幹什麼的?度眾生,因為眾生根性不同,你光靠一個法門度不了。法門就好像醫藥一樣,眾生害的病不同,我們要用不同的葯給他,那我們就得學,學不是為自己,是為別人。

  直到自度度他都圓滿了,圓成佛道,「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弘誓願講順序的。有的同修,特別是年輕同修,也很難得,有弘法利生的大願,他發願要弘護正法,那麼要學習,師父老人家現在提倡要救世靠什麼?靠一本《群書治要》,《群書治要》這真正可以治國平天下。唐太宗編這部書,當時真的依這個經典、這部書的教誨,他能夠有貞觀之治,這都是世間法。師父老人家現在提倡要用這部書來幫助世間,那我們要發心弘揚這部書就有矛盾,我們煩惱沒斷,現在要不要學這個法門?要不要深入學這個?學這個就不專了,不是一門深入了,那煩惱都沒斷,何以度眾生?確實在現在這個時代跟古時候不一樣,古時候人心厚道,社會比較安定,沒有那麼多災難,所以要學佛學道很容易,很容易就有成就了。現在很難,社會都不安定,甚至災難要是來了,我們怎麼辦?我們想學佛也很難成就,沒成就,這災難來了,我們還得六道輪迴。現在怎麼辦?是先自度,還是要先度他?那麼對老年人來講,當然你就得要堅定的求生凈土了,不能再等,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在災難沒有現前之前,你得拿到往生把握。

  這個日本的大地震,前天我收到日本有一位同修來的電郵,她也是我們凈宗同修,在東京附近住的,她說在這個地震海嘯來的時候,她心裡也很害怕,念佛,給我們來了一個電郵。並且電郵最後她說到,說如果是這幾天沒有接到我們的電郵的時候,可能我已經遇難了。那這幾天我都還沒接到她的電郵。看到這種情形,我們能沒有觸動嗎?當然我們是一心念佛,祈求佛力加持她,如果緣分到了,阿彌陀佛來接引她往生;緣分要是沒到,能夠化險為夷,能夠遇難呈祥。所以我立即回了她一個e-mail,告訴她,一切放下,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不要害怕,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妳。災難來了,妳看到海嘯馬上就蓋到妳頭頂上了,妳能念阿彌陀佛,妳決定往生。妳不驚不亂,一心念佛,肯定往生。但是妳這個時候害怕了,貪生怕死了,那往往妳自己障礙自己。貪生怕死,可能還不得不死,可是往生凈土就沒分了。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自己平常就得要看得破、放得下,否則這真的是妳要在那個時候,那妳沒得好想的了。我這電郵發過去,不知道她能不能看得到,希望她能看得到。她只是千千萬萬受難人當中的一員,那還有更多的眾生,還有沒有聽到凈土法門的,他們真的是在生死苦海中無依無靠。所以我們現在當前對自己要一心一意求往生,對這個社會我們就要盡心儘力的幫助社會、化解災劫,這是一個學佛人義不容辭的使命。特別是年輕人,要深入傳統文化,用傳統文化可以救世間。

  現在是一個非常時期,如果按照一般的這樣的原則,確實你煩惱沒斷不可以學其它法門,可是現在《群書治要》沒人弘揚,那怎麼辦?是不是眼睜睜看著這個地球在災難中毀滅,那我們的慈悲心又在哪?沒有慈悲心,我們的煩惱是永遠斷不了的,所以這個時候就得豁出去。煩惱不斷不能學法門,沒錯,那就得斷煩惱,趕緊把煩惱斷盡,那你就趕快來弘揚傳統文化,不能等。煩惱能不能斷?你要真干,很快能斷,特別是靠念佛法門。《彌陀經》裡面講得好,若一日,若二日至若七日,你念到一心不亂,你就斷煩惱了,一心不亂你就能學法門。而且那個時候你學習《群書治要》,弘揚《群書治要》,也是肯定得三寶加持,你智慧開了,你觸類旁通。所以現在這個時勢緊迫,逼著我們斷煩惱,不能再等,再等真的沒救。所以大慈悲心生起來之後,那麼你斷煩惱就會堅決,不容毫分煩惱習氣再夾雜在心中,非得使自己的心純凈純善而後已。

  極樂世界的菩薩們都有這種悲心,所以他們持戒、修定,精進!所以智慧弘深,這個智慧是不可思議的。那麼他們怎麼能修得這個智慧?統統都是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得來的,現在這個時代要發菩提心其實緣也很好,為什麼?你看到苦難眾生,你看到災難多,這時候你發菩提心,其實也是一個殊勝的緣。如果眾生都非常好,像天堂一樣的生活,恐怕你看了也就好像覺得沒有什麼必要去度眾生了,眾生都這麼好。現在是苦,所以我們也是感恩這些眾生,你看他以自己受苦受難做為代價,引發我們菩提心,發菩提心也是靠因緣,經上講菩薩善根從因緣生,這個因緣也是太好了。

  所以大前天我們這裡《群書治要》小組,老師們在這裡準備開始研討,結果那一天發生了日本大地震,晚上我們看了視頻,對我們很震動。我感覺到這也是佛菩薩的示現,示現給這些眾生,示現這些苦難給我們看,逼著我們要發大慈悲心,發起救世的心,發起無我的心,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要肩挑這種道義,荷擔這個弘法的家業。發了心最重要的你得要一向專念,用一向專念來斷煩惱。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怎麼念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是斷煩惱的第一法門。你能夠隨時隨地都攝六根,那你煩惱隨時隨地就能斷,它不起來了,心清凈。所以念佛人有了菩提心,念念不離佛號,念念不忍心離開佛號,為什麼?我離開佛號,我就起煩惱,我起煩惱等於加重了這個世界眾生的苦難,我不是幫助他們,我是加重他們的苦難,我念佛才是幫助他們,幫這個世間消災免難。我少念一句佛號,就少一分功德,眾生的這個業力就沒辦法減少。所以你想到這個,怎麼能忍心斷這個佛號?所以我感覺到同修們如果真正想要發起菩提心,你們可以看看日本海嘯的這個視頻,看了之後,你這個菩提心就能生起來,然後怎麼做?念佛,自己一心一意求生凈土,沒有妄念,這個世界什麼都放下,你什麼都放下了,你就沒有妄念了,你還有妄念說明你還沒放下。

  真正一心一意求生凈土,這個世界跟我不相干,而我希望到了極樂世界能夠趕緊乘願再來,幫助這些苦難眾生。我是對這個世間沒有任何的希求,只希求到極樂世界,然後趕快回來。你愈早回來,眾生就愈早一天得你的利益。所以你這個心念念不舍,功夫成片那很快得到。只要你功夫成片,你決定有把握往生,至於你會不會往生,那看你跟這個世界有沒有緣分,但是你肯定是能往生。你要是跟這世間有緣,阿彌陀佛不會那麼早來接你,他會留你在這個世間多度幾個人,多幫助一些眾生,護持正法。那我們現在還沒走,那也不必著急,不必起心動念,一起心動念又是妄念夾雜,安心的隨緣度日,還是不忘念佛、不斷念佛。幫助眾生盡心儘力,但是佛號還是不間斷,一向專念,一直到命終,那你這個世緣已了,該度的眾生都度盡了,該做的事也做完了,阿彌陀佛就來接你,自己不用著急,連往生也不著急。《弟子規》上講,「寬為限,緊用功」,什麼時候往生,咱們不去想它,但是緊用功,佛號一句接一句不間斷。這是第一句經文。我們再看下面第二句經文:

  【菩提高廣。喻若須彌。】

  前面講到的智能弘深,這裡講的『菩提高廣』,這個「菩提」,其實也是智慧,而在這裡特別是指智慧的作用,這個作用是什麼?警覺心,菩提是不迷、覺悟。「菩提高廣」就是講菩薩有高廣的警覺心,他能夠時時刻刻都不迷,即使是在五欲六塵當中,他不會迷惑,不迷惑就不會造業。那麼在苦難當中,他也不迷,他不驚不怖。如果驚怖害怕,那還是迷。你把這個世界當真了,不知道,你忘了,這世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看到海嘯來的時候你就忘了,你把那海嘯當真了,這不是菩提高廣。『喻若須彌』是比喻像須彌山一樣高。我們走在這個社會當中,處處都是火坑,處處都是陷阱,會引誘你墮落的。假如我們這個警覺心不高,一迷下去,一念迷就念念迷,一迷到底了,那就很麻煩。所以真正念佛人,他警覺性很高,如果忘失了念佛,想到別的地方去了,起了那些妄念,他立刻就會察覺,前念迷,後念馬上覺悟,不能讓妄念相續,要讓凈念相續。這個是我們需要鍛煉,而且不斷的去聽經聞法熏習,能夠增長自己的這個警覺心。好,我們再看下面第三句:

  【自身威光。超於日月。】

  這也是比喻,日月是光明,光明的來源,比喻這個光明很殊勝。『自身威光』就是講菩薩自己的修持,「威」是威德,「光」用我們現在話來講就是光彩、風度。佛菩薩放光,那我們凡夫沒辦法放光,但是也會有我們所謂的光彩,我們的氣色。那麼這個威光『超於日月』,這是講威德、德行很高,風度很好。有德行、有風度,氣色自然也就好,我們說光彩照人、神采奕奕。這種樣子一走出來,讓大家看了之後自然就生起歡喜、生起敬重,對你就感佩,那跟你學習的心也就油然而生。像我們師父上人,真的是八十多高齡,走到哪裡為什麼都能讓人生起敬佩心?不用說話,就這個樣子一拿出來,人家個個沒有不敬佩的,就是他老人家的神採風度、自身威光,能令一切眾生生起歡喜、敬服,而願意跟他老人家學習,這就是接引眾生、攝受眾生。如果我們身體不好,病怏怏的樣子,出門在外一點風度都沒有,不講禮儀,邋邋遢遢的,人家看見了,誰還會跟你學?一說這是佛弟子,行了,別學佛了,你看就這德性,就等於給佛臉上抹黑。眾生他沒學佛,首先看你的樣子,看學佛是什麼樣子。你看《地藏經》裡面就講這個例子,過去地藏菩薩久遠劫前曾經做過大長者,他看到佛的那個形像端嚴美好,很嚮往,所以向佛請教,為什麼你有這樣殊勝莊嚴的相?佛告訴他,我是因為生生世世無量劫發這個願度眾生。結果大長者聽了之後,他也跟著發心,你看他也學佛了。包括阿難尊者為什麼出家?他不是為了生死出家,他是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形像太莊嚴了,他說這不是父母所生的相,他修來的,所以他也想修這樣的相好,所以出家。所以這個形象很重要,威儀要講求。儒家也講求威儀,「君子不重則不威」,重是莊重,威是你有威儀,你有那種威嚴、莊嚴,人家看了自然生起恭敬心。所以這自身的威光,我們要常常去檢點,這是接引大眾,也是在宣傳佛法。下面第四個比喻:

  【其心潔白。猶如雪山。】

  這個『雪山』是指當時喜馬拉雅山,佛在喜馬拉雅山山腳尼泊爾,就是現在的尼泊爾那個地方出生的。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在山上是長年積雪,所以叫雪山。所以佛常常講經的時候也用這個雪山來做比喻,在這裡比喻心地,心地的清凈、潔白、一塵不染,就像雪山一樣純白色的沒有絲毫污染。那麼這也是在提醒我們,我們要保持我們清凈心。修行的一個綱領,尤其是凈宗,就是修清凈心。我們在這個社會要修清凈心,真的也不容易,為什麼?處處都是污染,六根接觸六塵,六塵全是染,那你六根會不會受染?怎麼能夠六根不受染污?你要懂得都攝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你要收回來,不要去攀緣那個六塵境界。所以眼非佛勿視,耳非佛勿聽,口非佛勿念、勿講,非佛勿言,心非佛勿動、勿念。

  所以儒家孔子教顏回也是四勿,那是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我們師父老人家提倡我們非佛勿視、勿聽、勿言、勿動,這個動是心動,起心動念就念佛號,這就不受染污。那眼怎麼是非佛勿視?我出去外面香港街頭也沒看到佛像,那你要懂,誰是佛?這一切眾生都是佛,你要提起這個正念,你所見到的眾生都要把他們當作阿彌陀佛看,不能看眾生的毛病習氣,那都是佛示現的,來考我們的。要聽就聽佛號,不管別人說什麼,你只聽自己念佛號,沒錯。口就念阿彌陀佛,不是說一定要講的話,不要講,幹嘛要這麼多廢話?我們師父講的,什麼叫廢話?不是阿彌陀佛一律都是廢話,你看看,連講經弘法也是廢話,確實。為什麼說講經弘法也是廢話?講經弘法也不能讓你成佛道,你成了佛之後,你發現原來講經弘法不也是廢話嗎?真正成佛就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當然因為眾生愛聽廢話就得講廢話了,把他講明白了,那你就不用講了,你念阿彌陀佛了。真的,你想想,連講經弘法都是廢話,那你還講其它的話更是廢話。所以古人教我們,「有口只宜念彌陀」,「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你想成佛證法身,只有念佛,把念頭都掐死,掐死之後成佛道,你才知道真的唯靠一句佛號,那個時候要不要講經說法?自己沒有講經說法,眾生來啟請,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他講經說法也沒講,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就好像鍾似的,你叩它一下,它就響一下,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它自己有沒有說?沒說,它沒有鳴。所以這都是佛教誨我們,心就念佛號。講經說法遇緣而生,不是攀緣,也不要有一個心說我能說法,我能說法這是我相具足,眾生聽法那是眾生相具足,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具足,那個就不是『其心潔白』了,心地不清凈了,就染著了。講經說法只能說是修善,將來得人天福報,不能夠幫助你往生。所以這個心地要空寂,一塵不染。

  你看前面講自身威光,這裡講其心潔白,自身威光是外表,其心潔白是內心,有其內自然有其外。古人講,「誠於中而形於外」,你的心清凈,自然就有威德,自然就有一種一般人沒有的神彩,不是造作刻意得來的。我們再看底下經文: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前面講到其心潔白是修清凈心,『忍辱』是修平等心,佛用大地來做比喻,大地能夠忍辱。你看大地什麼都能夠承載,你在地上噴個香水它能接受,你給它撒泡尿它也能承受;好人它也承受,壞人它也承受。一切境界善惡好醜統統接納,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大地!所以我們學就學大地,這叫忍辱。忍辱是忍住不生分別,即使是在逆境惡緣面前,還是不起分別執著,『一切平等』。平等是沒有好醜、沒有善惡、沒有順逆這些分別。蕅益大師講,「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其實外面境界哪有什麼分別?沒有,全是自己心中的分別。當你能夠用平等心去看外面的境界,外面境界就平等,一切平等。菩薩修這個忍辱,你愈能忍,你成就愈大,成就的這種大小跟你忍辱的程度是成正比例,小忍就有小成就,大忍就大成就,不忍就沒成就,一切菩薩都是要得成於忍。尤其是你想在這個世間做一點好事,好事多磨,你不忍就不能成就好事。最大的好事是什麼?弘法利生,弘法利生要不要忍?當然要忍,愈是大好事你愈得忍,你做好事人家都不理解、都誤會,毀謗你、嫉妒你,甚至陷害你,那你會不會退心?退心你就沒有忍,那你就成就不了大地的這種厚德了。所以真正能忍,他才真正放得下,不能忍的就是沒放下,放下了哪有說不能忍?所以我們要修行,最好的修行就是忍辱。一切境界來了,我們都接受,不要分別,現在很順,很順就順,現在是逆境,逆境也順,這心就平了。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清凈如水。洗諸塵垢。】

  前面講的其心潔白是從性體上來說的,這裡『清凈如水』是講修德上來說,我們要修清凈心。真心本來清凈,沒有染污,所以其心潔白。但是現在我們的心為啥不清凈?為啥有染污了?那是習氣使然。習氣本來沒有,那就是我們有妄想執著產生了,那怎麼辦?要去除習氣,『洗諸塵垢』就是去除染污。怎麼去除?最好的一種方法就用這部《無量壽經》就夠了,這一部《無量壽經》去除染污、洗諸塵垢是最好的,真的從你現在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道,這一部就夠。不要說一部經,一句佛號都夠了,大勢至菩薩就是靠這樣成就的。他就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從凡夫地到成佛,都是靠這個法門。那一句佛號都夠,況且是一部《無量壽經》?所以我們要耐心去學習、去深入,自然你的煩惱習氣一天比一天減少,智慧就一天比一天增長。這個塵垢,最重的塵垢就是你看到別人有毛病,你就生起不高興了,這就是染污,這個習氣確實很重。我到現在說要把這個習氣去除,還沒有乾淨,當然現在有一個好處,因為熏習經教久了,這個念頭一起來就是不會很長時間,大概也就是一、二分鐘之內你肯定能覺察,那馬上就要把這個念頭放下,洗,這塵垢太深了,要洗掉。一、二分鐘時間太久了,我感覺到,要怎麼樣?一、二秒鐘之內,這個功夫算不錯。算不算成就?也不算成就,要到什麼?念頭剛起,立刻覺察、立刻放下,最後用久了這個功夫,念頭不起來,這才叫成就。你這句佛號要提得快,念頭剛起,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這叫洗塵垢。心要是你剛有不清凈,你馬上就覺察,要練,要用懺悔法門,把自己的那個塵垢洗掉。懺悔最剛剛開始是佛前發露懺悔,或者是在善友面前發露懺悔,一天懺悔一、二次,最重的先懺掉,到最後,不是說一天到晚課的時候才懺悔,太晚了,你一天下來那塵垢積累了二十小時你才去懺,那太厚了,要怎麼辦?要先鍛煉一個小時之內就能覺察出來,一小時之前乾的那個壞事,做錯了事、講錯了話,或者起了錯的念頭,馬上懺悔掉,這還是初學。一小時還是太久,一分鐘,慢慢縮短時間,一分鐘之前乾的壞事,馬上就想到錯了,懺悔,要真干。然後縮短到一秒鐘,那你就很不錯了。因為什麼?即使海嘯來了,那一秒鐘還沒到你跟前,你這時候能夠提起佛號,你就有把握往生。一分鐘還怕沒把握,那地震恐怕快,一分鐘還不到,瞬間幾秒鐘之內就把人給吞噬掉了,那個時候要是提不起佛號,那就麻煩了。所以要有緊迫感、危機感,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真的是這樣。好,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熾盛如火。燒煩惱薪。】

  火代表智慧,『熾盛如火』是代表智慧很高,因為能夠修清凈心,自然就有智慧,清凈心作用就是智慧,唯有靠智慧你才能斷煩惱。所以煩惱比喻作柴,『薪』就是柴,智慧是火,把那柴給燒盡了,這是說明智慧一現前,煩惱無明統統斷了。就看你能不能夠提起智慧了,轉煩惱為智慧,你一轉那煩惱就盡了,沒有了,問題是能不能轉。譬如說當別人罵你的時候,你要是馬上起來,這人怎麼罵我,我得罵回他,生氣了,這是什麼?起煩惱了,那就是凡夫搞六道輪迴,輪迴心造輪迴業。智慧是什麼?別人還是罵我,同一個人、同一樁事,他這一罵我,我立刻想到,這是來煉我忍辱的,佛教我們要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他就是佛示現,看看我能不能考試考過關。我不起煩惱,任他罵,這就是智慧。你看智慧一起來,煩惱是不是就沒有了?這叫轉煩惱成菩提,轉得要快。再看下面經文:

  【不著如風。無諸障礙。】

  這個障礙在這世間很多很多,做什麼事都會覺得有障礙重重,我們的人覺得很不自由、很不自在。像身體有毛病這是障礙,你想修行想用功,覺得身體很累,像我們想念二十四小時佛,念不起來,念著困、累,這就是障礙。想做好事,往往有人嫉妒、有人障礙,這都是屬於障礙。那障礙怎麼來的?佛告訴我們,一切障礙都是執著來的,沒有執著哪來的障礙?所以障礙實際上不是外面,是你內心的,自己找來的。佛在《金剛經》上面教導須菩提尊者,要做菩薩,要弘法利生,要遵守兩句話的教訓,「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沒有執著,不要取相,不要分別執著,你就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外面任何的這些事情發生,全都是來成就我們的。譬如說有人要請我們去講法,結果中間有人障礙,這障礙來了是不是障礙?你不執著就不是障礙。你說明明我要講經說法,眾生要聽我講經說法,那他不是障礙了這個法緣嗎?眾生沒有能夠有機會聽到我講經說法,這不是障礙嗎?其實真的不是障礙,為什麼?他障礙你怎麼?你逆來順受,你隨順他,不講就不講,各人因果各人負責,他障礙眾生的法身慧命,那他的因果就重了,而我們?我們一點執著心都沒有,絕對不會因為人家障礙我們就起瞋恚,或者是你覺得一定要怎麼樣去突破障礙、去攀緣,那成了世間法,不是佛法。你這樣放下執著,隨緣,恆順眾生,實際上不也是在教導眾生嗎?你是不用言教,你用身教,告訴眾生要「隨緣消舊業,再莫造新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是教學。

  你看我們師父上人,他在世界各地弘法,也有障礙他的。過去在台灣台北這個道場,華藏圖書館講經,有人就要把他趕走,把這道場據為己有,師父馬上就離開,示現一個什麼樣子?一切法都不執著,連弘法都不執著,『無諸障礙』,對他老人家哪有障礙?他這種示現正是弘法利生,我們從他這個身教當中學到的,不會比他的言教當中學到的要少。尤其是我們現在發心要弘法,對照對照老人家過去的行持,我們體會得特別深,他能障礙這是什麼?你跟這眾生的緣還是不夠,你跟這個障礙的人過去生中有這個惡緣,那就了了,再莫造新殃,債就一筆勾銷。所以這個『不著如風』,像風一樣,它沒有著的,是真正修德,修自己的德,而恢復性德。前面那四句,其心潔白,猶如雪山,前面這個四句都是講性德,後面著重講修德,忍辱如地,到這裡不著如風,性修不二。那麼下面是講自利利他,這個利他之德,我們再看經文:

  【法音雷震。覺未覺故。】

  『法音』就是講為眾生講經說法,『雷震』是比喻像打雷一樣的響聲,可以震動人心,引起人們的警覺、覺悟。那麼他覺悟了,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覺未覺故』,第一個「覺」是動詞,就是覺悟那些未覺的眾生,讓他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讓他們認識凈土法門,發願往生成佛,這是覺未覺。所以佛菩薩在這世間給我們最大的恩惠就是說法,讓我們聽了之後真正能覺悟,覺悟了就能放下,放下了就能離苦得樂,究竟的離苦得樂。再看下面經文:

  【雨甘露法。潤眾生故。】

  前面講法音,這裡講甘露,都是比喻佛菩薩說法利生的,可是這兩句意思有點不相同。法音是講以音聲做佛事,真的是要講,上台講課,或者是跟人家介紹佛法。這裡『雨甘露法』,「雨」是下雨,下的是什麼?下甘露,這也是比喻,那這就不是指音聲而已,這個「法」代表什麼?六塵都在說法,滋潤眾生。這眾生就是我自己,我現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能不能夠得到法益?佛菩薩他用各種形式的教學方法,不光是音聲,還有形像,還有這些禮儀等等,都是說法,教導我們覺悟。說法可以說是盡善盡美,譬如說你走進佛堂,我們這佛堂里供著佛像,佛像莊嚴,金色身,讓你看到之後生起恭敬心,形像是在說法。燃香,這香燃起來了,讓我們的心靜下來,香表清凈、表信心、表戒定,戒定真香,所以聞到香味,馬上這些正念就提起來了。所以六塵都在說法,那麼這裡比喻就像雨露滋潤著大地萬物。

  下雨,天降大雨,久旱逢甘露,大樹受到滋潤,小草也是受到滋潤,平等。當然大樹和小草得到的滋潤,它們得到的不平等,為什麼?大樹吸的水量大,小草吸的水量少。它吸的水量多少,跟天降雨無關,不會天說,這大樹這麼大,要的水多,我給你多下點,小草不要那麼多水,少下點。天沒有這樣的分別,都是各個萬物它有不同的根性、不同的容量,它吸收就不一樣。所以佛菩薩講經說法,他無分別,平等的遍灑甘露。聽的人有的得的利益大,有的得的利益少,這個利益的多少在誰的問題上?在自己。我怎麼能得到大利益?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同樣一個人在說法的時候,我們在底下聽,想要得到圓滿的利益,你要怎麼存心?你把那個台上講法的人當作釋迦牟尼佛,當作阿彌陀佛,你就得到佛的利益,那是圓滿的,你能開悟、你能證果。如果你把他看作普通人,行了吧,他講得不怎麼樣,我上台講還可能比他好。這種心,那你真的只能得到一個凡夫給你說法的利益,或者甚至一無所得。有的人聽法是怎麼聽?留心聽聽這個人講的到底哪兒有錯,看看他邏輯上合不合理,不合理的要批判他一下。這樣的存心那是毫無利益,不僅無利益,聽來的都是煩惱,增長煩惱、增長分別執著。你看,就看你自己的存心。

  過去佛,古印度的時代,有一個優婆夷,就是在家女居士,供佛供僧非常虔誠,附近有一個寺院,她每天請一位寺院的出家人來應供。那麼請出家人來,都是畢恭畢敬,五體投地向他頂禮,然後供養食物,然後向他請法,非常虔誠。結果有一天輪到一位老和尚,這個和尚雖然年紀老,但是剛剛出家的,他學佛也沒怎麼學,年紀大了學不了,佛法不太懂,結果很害怕不敢去她家應供,怕被居士問到了答不出來,所以就不敢去。但是因為寺院里都要輪流去,輪到他就得去,他沒辦法只好硬著頭皮去。結果去了之後,因為他自己心裡沒底,走路走得特別慢,結果走到那居士家,居士在門口遠迎,看到這位老人家走路非常緩慢,這個儀態端莊,油然而生敬意,覺得今天來的這位老人家一定是非凡的得道高僧。所以恭恭敬敬把他請到家裡,向他五體投地,比往日對其他出家人更為的尊重,那個恭敬心更強了。給他上飲食,然後他已經吃完了,然後向他頂禮求法,請他講經說法。這老人家不懂說法,她問了也不好意思不答,自己在那裡很慚愧,嘆息,說「人哪,這老了就是不行了」,就說了這麼一句。

  結果沒想到這位優婆夷一聽,馬上想到這人有生老病死,這個十二因緣裡面,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這麼一直緣下來,人有生老病死,都是因為無明而導致的,所以要斷老死,必須要斷無明。結果她就進入了禪定,就這樣一句話讓她進入禪定,後來忽然就開悟了、證果了,她非常高興。結果她睜開眼一看,這老人家不見了,為什麼?這老人家因為害怕,擔心她再問第二句,更沒話說,趕緊就溜了。結果這個優婆夷看了,這個老人家有神通,怎麼一下就不見了?結果立刻就找這個寺院,找著方丈,說「今天非常感恩,是哪一位高僧來度我,讓我都已經證得果位了」。這方丈也是一位阿羅漢,告訴她,就是某某那個老和尚,妳去見他吧。結果這位女居士要去拜謝,那個老和尚看到女居士來了,更加害怕,這還沒完?還要找我?讓我下不了台。結果那個方丈和尚就安撫他說,「你這一去已經幫助她開悟證果了」。這時候這位老人家心才安下來,這一安,他自己也證果了,就怕心不安,這心一安他也證果了。這是佛陀故事裡面有這麼一則。可見得什麼?你看這位女居士她憑什麼能聽這一句話,老人家普普通通一句話,她就能開悟證果,說法的人還沒證果,聽法的人已經證果了。為什麼?因為她有十足的恭敬心,真的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大家要真正想要聽經得到大利益,用十足恭敬心,我沒開悟,你們都開悟了,真的是如此。好,我們再看底下的經文:

  【曠若虛空。大慈等故。】

  這一句是比喻心量之大,能夠包容。我們現在講肚量大,肚量大的能夠包太虛空,所以學佛首先得學拓開心量。你看你要到寺院裡面,一進山門天王殿正對的就是彌勒菩薩像,中國彌勒菩薩的像大肚子的,一位歡喜的大肚和尚。這就說明什麼?先得學大肚量。彌勒菩薩就是慈氏菩薩,本經裡面有他的名字,慈氏就是彌勒菩薩,大慈,無所不能容,大慈是平等,平等的慈悲。那我們怎麼學?怎麼學大慈?怎麼學心量大?先要做到內心裏面沒有怨恨的人,沒有看不慣的人,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沒有我不愛的人,從這兒學,這就是大慈。大慈是平等,一切人我都愛,「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好,我們再看底下經文:

  【如凈蓮華。離染污故。】

  這也是比喻,用蓮花比喻清凈。蓮花,佛門裡面常常用,這也是一種道具,教學的善巧的工具,它是表法的,表什麼?你看那蓮花,根長在污泥當中,它的莖是在水當中,花是開在水上面,這代表什麼?六道是污泥,出了六道了,上面的水表的是四聖法界,水是清凈,四聖法界。花開在水之上,這代表它出了六道,也出了四聖法界,換句話說,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十法界之上。所以『離染污故』,不僅六道凡夫的染污離開了,連四聖法界的染污都離開了,六道是世間法,不染世間法。不染世間法,還染了佛法也不行,也是染污,佛法也不染。像《金剛經》上講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是佛法,佛法都要舍,更何況世間法。這是代表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要舍離染污,最關鍵的就是你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才能舍離。所以菩薩幫助眾生是無盡的慈悲,但是幫助眾生的時候,他沒有著眾生的相,這一著就是染污。譬如說佛菩薩講經說法,沒有想我能說,沒有想眾生能聽,或者是想到這個所說的是什麼法,他是沒有我的相、沒有眾生的相,也沒有中間法的那個相,三輪體空,離一切染污了。

  我們聽法也要會聽,也要離染污。現在是聽鍾老師講《無量壽經》,我在聽,聽鍾老師在講,講的是《無量壽經》,你看你有沒有三輪體空?沒有,你也在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真正會聽的,怎麼聽法?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不著言說的相,甚至不著心緣相,不起心不動念,專註的聽,不要想。你聽法的時候,你要是想剛才這老師講的什麼意思,在琢磨著,那叫妄想分別執著。聽經如果這樣聽法,聽幾十年都不開悟的。所以會聽的人他不分別不執著,聽到耳朵里聽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他不起心動念,不去想、不去琢磨,聽懂了就懂了,聽不懂就由它去,這就是會聽。這種聽經也是在修戒定慧,你這兩個小時在這就修兩個小時戒定慧,不是這兩個小時打妄想。我這邊聽邊想別的事,這也是打妄想;或者是邊聽邊琢磨著老師講的什麼意思,這都是打妄想;或者聽著聽著打瞌睡,這是無明,妄想無明,這不開悟,所以這是要練,怎麼練?你聽到什麼都沒關係,關鍵是你能夠修戒定慧,練到什麼?心能夠不動,不為法相而動,這叫會聽,那得到的利益是無比的殊勝。好,我們再看底下一句經文:

  【如尼拘樹。覆蔭大故。】

  這個『尼拘樹』在印度是一種熱帶的樹,樹很高很大,樹葉也是很大,在樹底下很蔭涼,印度很熱,大家都喜歡蔭涼,所以都會在樹下。所以尼拘樹也就是代表佛說法給眾生帶來清涼,這是佛大慈大悲,所以『覆蔭』一切眾生,這是講講經說法,孔子講「有教無類」,什麼人他聽法都能得到利益。在佛門裡面的這個講經說法跟一般學校里不一樣,我過去是在大學裡教書的,大學裡教書,學生的素質比較整齊。我在大學通常是教研究生班,那都是經過本科,本科也是讀金融專業,上了研究生也是讀這個專業,大家相差不會很遠,你教起來當然就很簡單,很容易教。但是講佛法不一樣,講佛法這個課室裡頭是大講堂,什麼人都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程度參差不齊,有初來學佛的,有已經學了幾十年的,你怎麼能夠像這裡講的「覆蔭大」,讓個個人聽了都覺得有利益,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

  如何能做到?過去李炳南老居士教我們師父上人,「至誠感通」,你不是說你很會講,你講的這些道理讓每個人聽得都覺得很受用,不是你自己的能力,自己沒開悟、沒證果,哪來的能力?甚至我們現在觀機的能力都沒有,你怎麼能講得出來,讓眾生都得利益?唯有靠至誠心感通三寶加持,靠三寶威神加持,讓聽眾聽懂,讓這個法能夠入到他的心裡,讓他能覺悟。所以我們上課之前都在佛前三頂禮,就是求三寶加持、龍天護佑,讓眾生能夠開悟,你這一講自己沒開悟,他開悟了,你祈求佛力加持。登座之前我們要禮獅子座,因為這個座,法座,不是一般人能登的,我們登上來,不是自己有什麼德行、有什麼智慧,坐在這兒真叫德不配位,只是什麼?還有一點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的慈悲心,代佛說法。佛法不講,沒人講不行,我們要去講,但是我們又沒有能力講,沒有這個智慧講,只好靠三寶加持。所以弘法利生也是二力法門,靠自力,更靠佛力。自力就是這麼一種至誠心,真想幫助眾生覺悟,自己沒有名聞利養的心,沒有傲慢心。不能說我講得好,大家都是我度的,這是傲慢。別人的恭敬供養,你就起了這種貪著,名聞利養沒放下,至誠心沒有。至誠心沒有了,就沒辦法感得三寶加持,你講法眾生得不到什麼利益,那他可能聽一座,第二天不來了,這是他沒利益,何必來這兒浪費時間?所以最重要是至誠感通。好,再下面我們看第十四句比喻:

  【如金剛杵。破邪執故。】

  前一句「覆蔭大故」比喻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一句『金剛杵』比喻智慧,「金剛」往往用來比喻般若,金剛般若。因為在古時候金剛是金屬裡面最堅硬的,它能夠破一切物,所以金剛鑽最堅硬,能夠破除一切的堅硬物。所以金剛杵,用金剛做的杵更不得了,可以破最堅硬的東西,這是比喻用金剛智慧破除一切邪見執著,邪執也是很堅固的。我自己是很感嘆,過去學佛不深還沒有這樣的深刻的認識,現在學了將近二十年了,真是虛度二十年,妄想執著一分都沒斷,真是堅固。那這個執著最粗、最基礎的一分就是見思煩惱裡面的見惑,第一個身見,身見都斷不了,那其它的別談了,還執著這個身體,所以自己就感覺到真的難斷。在學習、在用功的時候,苦了累了就想睡覺,精進力就不夠,就容易懈怠下來了,這是什麼?身見太執著了,太深了,所以想想這一生說要斷盡見思煩惱出三界,靠自己的力量確實難,難於登天,唯有老實念佛求生凈土去,希望是什麼?在臨終的時候,用自己至誠心感得阿彌陀佛來接引,憑什麼來感?真信了,真願意去,這個世界一切放下,就憑這一點點信願,去感得佛的接引。我們再看第十五句比喻,最後一句的比喻:

  【如鐵圍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

  『鐵圍山』是指非常堅固的大山,這是比喻什麼?不可動搖,『眾魔外道』都不能夠動搖。什麼是「眾魔外道」?第一個講魔,什麼是魔?在《八大人覺經》裡面把魔分了四類,這個魔其實就是折磨那個磨,讓我們的身心都不得自在,都是折磨。第一個就是五陰魔,五陰就是我們的身心,五蔭是色受想行識,色是色身、肉體,肉體常常折磨,困了想睡覺,餓了想吃飯,不吃飯很痛苦,有病了那也很痛苦。受想行識呢?這是講心裡,各種的煎熬,各種的那些煩惱,這都是折磨,身心的折磨,這是第一種。第二種魔,煩惱魔,煩惱很多很多,佛把無量無邊的煩惱作歸納,歸納成二十六類,六種根本煩惱,二十種隨煩惱。再歸納就可以歸納成三種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痴。那再歸納就是貪,貪是最重、最根本的一個煩惱,所有煩惱都從這兒生的,這就是魔。你要遠離魔難,得要把貪念徹底清除,這才能夠脫離魔爪。第三是死魔,生死都是很大的折磨,很苦,人一死了,投胎了,即使你再來生做人,可是你學的佛全忘了,你要沒遇到佛法,又是顛倒造業,即使你要遇到佛法,你要學你也得二十歲吧,我就是十九歲,虛歲二十歲才接受佛法,那也虛度二十年光陰。前生我們知道肯定我們都學過的,沒學過接受佛法不會生歡喜心的,但是你至少虛度二十年光陰,今年三十九,明年四十了,學了佛之後又二十年,感覺到還是虛度,估計前生學得會比這一生還好,這一生實際上都是退轉了,所以死魔真是麻煩。更何況死的時候,佛講猶如生龜脫殼,極為痛苦,所以這真的是大折磨。那麼這前面的三種,五陰魔、煩惱魔、死魔,都是講自己本身,不是外面的,魔就在你自己,你看麻不麻煩,沒跟魔離開過。第四種才是講外面的,講天魔,天魔不光是指天魔波旬那個魔王,不是,魔王固然是天魔,還關鍵是指我們周圍的環境,環境的誘惑那就是魔,魔境界,聲色犬馬、五欲六塵都在誘惑你,你能不能夠不動心?你要動了心,那就是著了魔了。所以要降伏魔怨,就是降伏自己的心,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是比喻菩薩智慧像鐵圍山一樣不為魔境所擾。外道是指心外求法,這叫外道,不是說其它宗教,那些叫外道,不是,學佛的人心外求法也是外道。

  這是十五個比喻給我們講極樂世界的菩薩自行化他的真實功德,這個功德其實是說之不盡。佛是用比喻,當然比喻還跟事實相距很遠,怎麼比喻都不是究竟,我們從比喻當中去體會,最關鍵的是要去學習,去在日常生活當中向這些菩薩學習,去落實。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我們來一起合掌恭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8
人天乘與大乘佛法
大乘寶雲經 卷第一
王恩洋:大乘非佛說辨
不觀根機而亂說大乘妙法,說聽二人俱獲大罪

TAG:平等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