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詮法師:戒律是住持佛法的根本

當今時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持戒與弘揚戒律確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從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時代,到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化時代,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戒律是在古印度佛陀時代制定的,現在要如何持守與面對,這個問題不得不慎重對待。

有人認為律藏已經過時了,有人認為戒律要重新更改。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已經有二千多年了,佛教受到中國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影響,已經成為中國佛教了。雖然如此,戒律依然是住持佛法的根本。戒經中說:「毗尼藏者,佛法壽命;毗尼藏住,佛法方住。」佛是三界導師,不能說二千多年前所制定的戒律,現在就沒有行持的意義了。不過比丘戒的產生,是根據當時比丘和僧團的需要,比丘在修行生活中發生了一些不軌行為,有礙比丘和僧團的清凈,受到社會的譏嫌,影響到僧團的和合共住,以及成為修定的障礙等,尤其是為了避免社會的譏嫌和毀謗,故此才制定種種戒相。通過遵守戒相以及僧團的制度,使得僧相莊嚴,內心清凈,信施尊重,長養生根,使僧伽命脈延續,廣攝有情,同登彼岸,這是制定戒律的根本意義所在。

中國佛教向來以「農禪並重」為優良傳統,這就可以根據《五分律》的「隨方毗尼」來加以說明了。至於根本重戒、避譏嫌、妨貪慾等戒相,怎會過時、怎能更改呢?諸如作持中的半月誦戒、夏安居、自恣、悔罪、受戒等行儀依然要行,也根本可行。只要有人出家,身份的完成和確認,必須通過戒律來完成,戒律是不可缺少的。七眾的身份不同,是取決於報體的戒法的差別。如果沒有戒律,如何分別在家、出家、沙彌、比丘呢?

多年來,因為學律也曾受到各種非議,但認同的還是多數。全國各地僧青年紛至沓來,發心學戒。不過堅持下來很難,一方面能夠深入律藏難,另一方面持戒難。幾年來,學律者的共同認識,是感覺到持戒需要有一定的氛圍,只有在共住、共見和有人護持的情況下才有辦法做到。

大陸佛教自從「文革」後,進入迅速恢復時期,而且有一種繁榮的跡象。但是,由於中間隔了二十年,所以佛教界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現在60至80歲的老法師已經非常稀少了。因此,佛教徒的素質問題,尤其是出家僧眾的素質問題成為佛教發展的嚴重障礙。因為在以前僧團能夠吸收社會精英進入佛門,他們本身所受的良好教育和文化修養為進一步修學、弘揚佛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但是,現在出家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本身的素質也比較差,因此進入僧團後,雖然接受叢林教育、佛學院教育,但是總體水平已今非昔比。

另外,從僧團本身來說,漢傳佛教寺院一向以清規作為行事準則,而且清規已經代替了戒律的作法。但是,現代佛教僧團因為社會的急劇變革,佛教界的斷層,變成既無戒律,也無清規,真正成為「無規矩」的狀態。同時,因為寺院不斷興建、修復,需要大量的出家人,所以濫收徒、濫傳戒的現象非常嚴重。

從整個中國佛教的建設來說,只有首先把住傳戒這一關,才能杜絕一些劣質根性的人進入僧團。在傳戒期間,嚴格考核,不合格者淘汰,這樣才能真正地純凈僧團。同時,對於僧人進行良好的僧教育,不但是在佛學知識上給予整體的培養,同時在戒律的學習、行持方面,創造良好的氛圍,培養真正品學兼優的僧材。

寺院的制度建設,首先在於整頓寺院的管理層。一個寺院如果管理層已經腐蝕了,則難以整頓僧團的道風、學風等。所以,現代中國佛教界急需一批素質高、道心堅固、道風嚴謹的僧團領導者。只有這樣,僧團制度建設和道風建設才能有真正的成就。同時,適應現代社會的變化,以及寺院的特殊背景與環境,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則是不可缺少的。現在很多叢林制度皆是以前的清規,往往缺乏可行性與可操作性,當然不利於僧團管理與修學。最後,應根據制度來管理僧團,確立制度權威,而不是「人權威」或「權力權威」。


推薦閱讀:

佛祖吃肉嗎?
唐僧和悟空在女兒國為了通關文碟撒謊,騙女王要結婚,是否破了出家人不打妄語?
佛教戒律的原理是什麼?
送禮的十七條戒律 -禮儀
20條讓女人幸福一生的戒律:戀愛戒律

TAG:佛法 | 戒律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