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膝關節的疼痛原因和治療
再說膝關節的疼痛原因和治療
全網發布:2017-05-28 13:16發表者:周孟瀚492人已訪問
很多人認為年輕人除了外傷,不會有膝關節疼痛,膝關節疼痛都是中老年人的事情。其實不然,從開始學習走路開始,膝關節疼痛可以出現在任何年齡。
膝關節的大致結構
膝關節由股骨和脛骨以及周圍的軟組織組成。兩個骨之間有韌帶和肌肉相連接。
韌帶有兩個骨之間的交叉韌帶和兩個骨兩側的副韌帶。這些韌帶僅是起連接和固定的作用。和骨一樣,韌帶中間沒有神經,所以它們即使斷了,也不會有疼痛的感覺。
兩個骨周圍的肌肉有四部分。正前面有股四頭肌和連著髕骨的腱。它負責伸直膝關節。正後面有腓腸肌和腘肌。它倆負責限制膝關節折向前面。後面的兩側是腘繩肌腱。腘繩肌腱分為外側的股二頭肌腱和內側的半腱肌和半膜肌腱。後面內外側的肌腱分別長在小腿骨上端(不是上段)靠後的兩側。它們負責彎腿,同時也有前述腓腸肌和腘肌的作用(限制膝前彎)。腘繩肌腱在腿彎曲到九十度或更多時,可以用手摸到。
這樣我們可以知道為什麼膝關節可以向後彎曲而不能向前彎曲了。
在這些肌腱之間還有起固定肌腱的關節囊和筋膜。它們包裹膝關節,同時還保持肌腱之間的相對位置不改變。如果試圖改變肌腱位置,就是膝軟組織損傷。
關節裡面骨與骨之間還有軟骨形成的墊片叫半月板,這個墊片在膝關節活動時,可以輕微移動,隨時襯墊在股骨和脛骨之間。兩個骨的表面也分別包襯有軟骨,小孩子骨包襯的軟骨厚,老年人的比較薄。為什麼不一樣,後面有說明。
膝關節的活動與疼痛
膝關節的作用是通過彎曲和伸直活動,移動和支撐身體。膝關節伸直或彎曲是股四頭肌和腘繩肌通過大腦協商、調解的結果。前後兩組肌肉互相牽制地保持膝關節的活動。伸直膝不動時,膝關節處最賣力的是股四頭肌,彎曲膝關節時,最賣力的是腘繩肌。身體移動時(行走、跳躍、奔跑),是膝關節前後肌肉交替工作的結果。
由於兩腳併攏的寬度小於骨盆的寬度,因此人站立的時候,兩條腿是斜著支撐身體。單足站立也是如此。這導致了股骨下端的外側髁受壓時間比內側多,因此個頭比內側小。內側的腘繩肌需保持比外側更多或更大的力量才能平衡。行走時單足直立的瞬間,身體向一側晃動,內側肌腱受到的牽拉力比外側大,多次重複,容易出現疲勞性損傷。這是膝關節內側疼痛的人比膝外側疼痛多的原因。
人行走或跑跳時,要靠膝關節彎曲克服體重對地面的壓力來完成。由於腘繩肌腱都長在小腿的上端,因此腘繩肌必須產生比小腿下端大很多倍的力量才能使身體移動。這種費力的動作做得多了,肌腱鞘和肌腱反覆摩擦,會產生疲勞性損傷。由於膝關節兩側的肌腱力量不完全一致,所以會先在膝一側出現疼痛。行走後多出現在內側,跑跳多出現在外側。
蹦跳或跑步以及行走,膝關節都有伸直的階段,這部分是由股四頭肌收縮並牽拉股四頭肌腱完成的。髕骨連接著股四頭肌腱和髕腱,在骨與腱的連接處比較薄弱,容易出現損傷。另外,在屈膝伸直的過程中,髕骨受牽拉擠向股骨,擠壓次數多了,髕骨受傷出現水腫,水腫波及到髕骨前的軟組織。腱和髕骨的損傷水腫是膝關節前面疼痛的原因。
腿登高的動作是先輕鬆屈膝,繼而腘繩肌補充用力,然後股四頭肌用力伸膝使身體上移的動作。下樓從膝伸直到腘繩肌收縮導致屈膝,牽拉膝前股四頭肌腱的過程。這個過程重複的多了會出現膝前和兩側的損傷,前面和兩側的損傷不一定同時出現,所以會出現膝前面或側面某一位置的疼痛。
膝關節反覆伸直,對膝後的肌肉反覆牽拉,造成損傷,是膝後疼痛的原因。
由於疼痛的出現,導致膝關節活動減少,在一個部位出現疼痛後,其它部位很少再出現損傷,損傷的地方繼續活動,往往力有不及,會加重損傷的程度。因此疼痛總是局限在膝關節的某一處。
膝關節里的液體
通常膝關節里的液體有兩個主要來源。
正常情況下主要來自關節軟骨,來自骨面襯墊的軟骨和半月板。軟骨是胚胎期的遺留,出生後用一點少一點,不會再生。骨與骨之間的擠壓,導致軟骨面受傷壞死液化。液化的軟骨就是關節液。軟骨也越用越薄,很多人最後軟骨消失,直接裸露出骨。這就是前面說的「小孩骨包襯的軟骨厚,老年人的比較薄」的原因。
不正常的關節液來自膝關節囊的滑膜。當膝關節周圍軟組織因損傷而腫脹時,關節囊靜脈受壓,迴流困難。血液中的水分和其它有形成分滲出到滑膜外,聚積在關節腔里。這是為什麼正常的關節液里沒有白細胞,而炎症期的關節液里有的原因。
身體的血管都是由粗到細。越細的地方越像襪筒,布滿網眼。在感冒或細菌感染血液等全身發熱的生病情況下,血管的網眼變大,更容易擠出一些個頭小的成分。在這種情況下的活動,即使活動量不如正常的時候大,也有可能導致膝關節周圍損傷,關節積液。比如上感、扁桃腺炎等。
關節損傷後能感覺到哪些不舒服(所謂癥狀)
這些不舒服可以先後都出現在同一人身上。膝關節彎曲酸困無力是最先出現,往往表現出疲累感。隨之一兩天或幾天後出現的是疼痛。最初的疼痛是膝關節不活動不疼,在伸直或站立的過程中才出現,以後逐漸加重,經常站立後不能立即行走,但隨著活動距離增加可以感覺疼痛減輕,這期間行走時經常出現腿軟想跪的感覺。出現這些情況如果仍堅持活動,則會伴有骨的損傷。到那時即使不活動也會有持續的疼痛。
膝關節疼痛與膝關節骨的關係
膝關節的損傷,包括骨與周圍軟組織的損傷。前面說過,骨組織中沒有神經,即使骨有傷,也不會感覺疼痛。所以膝關節疼痛與骨無直接關係。
經常有人說道的「骨質增生」、「骨刺」,是骨損傷後骨「邊緣」自我修復的骨瘢痕。所謂「骨刺」是一道骨棱,不是真的「刺」,用手觸摸很光滑。所謂「骨刺」,是不會看片子的大夫或騙子的說法。現實生活中,從側面看邊緣窄的棱都像「刺」。
有一個基本的邏輯判斷:骨頭的形態不會變化,關節的疼痛卻一段時間有,一段時間沒有。這樣的疼痛只有傻子才會認為與骨有關。很多醫院(不論醫院大小)的大夫正是這樣的傻子。所以完全相信大夫並不靠譜。
膝關節疼痛的治療
看完前面的內容,也就知道膝關節疼痛的治療方法了。
膝關節的治療很簡單,簡單的不能相信:在膝關節的疼痛期停止有疼痛關節的活動就是治療。不需要任何藥物,停止活動就是最好的治療。如果因腫脹,不活動也有疼痛(注意這一點,強調的是「不活動也有疼痛」),可以在疼痛部位做持續冷敷,一直到不活動時沒有疼痛(永遠都是冷敷)。
除此以外的其它任何方法,都是折騰已經受傷的膝關節。只能讓膝關節疼痛來的更猛烈。至於為什麼,請見我的《漫談損傷後的休養》。以及《為什麼受傷不能用傳統方法》。
膝關節疼痛與骨無關,為什麼有的人需要在骨面換人工關節?前面說過,膝關節包括骨的損傷,僅是疼痛和骨無直接關係。損傷後的骨會壓縮結成瘢痕,使骨的長度減少。肌肉必須保持一定的牽拉長度才能有效收縮。骨的縮短導致肌肉長度不夠,鬆弛的肌肉收縮時會更費力。更容易損傷。這是骨的長度減少變形後膝關節持續疼痛的原因。更換膝關節面能減輕疼痛的原因是重新保持了骨的生理長度和肌肉的緊張度。如果膝關節置換後,骨的長度沒有恢復到生理要求(過長或不足),術後活動仍然會有疼痛(這是除外關節鬆動和感染後的疼痛原因)。
膝關節疼痛治療的忌諱
忌用膏藥、按摩、跌打類藥酒塗抹、噴劑、理療(熱療)、封閉、拔火罐、針灸、小針刀等。會加重疼痛和延長疼痛時間。
前述內容總結
1膝關節疼痛會出現在任何年齡。不是老年人的專利。
2所有的膝關節疼痛,都與膝關節周圍軟組織(肌肉、筋膜、腱鞘等)的損傷直接有關。與膝關節骨無關。
3活動量超過一定範圍,膝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必然損傷。若不想損傷,必須保持活動量在一定的範圍內。範圍的最大限度是「疲累感」。
4所有損傷後的膝關節疼痛都能自愈,自愈的前提是能停止膝關節活動一段時間。做不到停止活動的,不可能好。
5膝關節疼痛的治療如果犯忌諱,會持續很長時間。
膝關節疼痛的恢復時間,取決於損傷的程度。如果僅是酸困,一般保持房間內活動半個月即可自愈。不要想有「儘快痊癒的辦法」,那只是個幻想,僅存在於神話或童話故事中。生物的生長都有自己的相對固定的時間,沒有任何藥物能縮短這個時間。人們生產的號稱能治傷的藥物(不論中西藥)都是僅有止痛作用的止痛藥。止痛藥僅能欺騙損傷人的大腦,不能欺騙損傷的膝關節。人們在止痛藥的遮掩下讓膝關節帶傷活動,會使膝損傷延遲癒合,導致膝疼痛時間延長。
本文系周孟瀚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www.haodf.com)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
※睡眠障礙中醫稱之為「不寐」合理治療
※治療牛皮癬的幾大誤區
※AAN實踐指南精要:成人不寧腿綜合征的治療
※慢性胃炎,肺結核病人,慢性支氣管炎吃什麼好-治療偏方
※如何正確治療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