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書中華》到《唱響中華》,讓更多觀眾來學習傳統文化

今年4月起,東方衛視在全國省級衛視中率先推出了一系列全新原創文化類節目,從《詩書中華》到《喝彩中華》,再到正在播出的大型中醫藥紀錄片《本草中華》,正在籌備製作的《唱響中華》等,形成文化類節目的「中華系列」品牌。

9月6日,上海廣播電視台「中華系列」文化節目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與媒體一起共同探討了東方衛視中心如何持續發力、堅持原創,打造「中華系列」品牌文化節目。

研討會上,東方娛樂獨立製作人、《詩書中華》《喝彩中華》總導演王昕軼表示,自己一直秉持對文化節目的「三顆心」——真誠的心、敬畏的心和驕傲的心。

製片人、導演王昕軼

王昕軼認為,發自內心真誠面對節目是做一檔好節目的基本,而要做一檔文化節目,更需要的是尊重傳統,絕不去惡搞,考證每一個細節,還原文化本真,同時必須驕傲地面對傳統文化,「文化是我們自己的東西,我們一定要產出優秀的精神食糧給觀眾,讓他們汲取養料,感受文化自信。」

《喝彩中華》播出後,以其獨特的文化氣質和創新視角在同類戲曲節目中拔得頭籌,不僅僅是電視播出收視口碑頗豐,網路短視頻的轉發量也已經超過5千萬,節目還和天天p圖聯合做了「戲曲變臉」,上線4天,就有240萬的轉發量。

「我們通過今天的新的傳媒手段,新媒體手段,把我們傳統文化的外延再次打開,讓更多的年輕人可以關注傳統文化,觸摸傳統文化,喜歡傳統文化。」王欣軼說。

據悉,繼《詩書中華》、《喝彩中華》之後,中華系列第三部《唱響中華》也在緊鑼密鼓籌備中。

東方娛樂獨立製作人、《唱響中華》總導演翟佳表示,《唱響中華》更注重傳播,「我們希望這個節目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文化,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影響力,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詮釋中國夢的深刻影響力。同時也展現中國文化對他們一些外國人的價值觀的影響,揭示出歌曲背後與中華文化的不解情緣,激蕩起不同種族內心的文化共鳴。」

製片人翟佳

據記者了解,《唱響中華》將於今年「十一」期間播出。節目也會邀請沙寶亮、袁婭維、黃舒駿、曹可凡等明星擔任「唱響觀察團」,而演唱的歌曲也都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比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們的中國夢》《世界需要熱心腸》《康定情歌》《打起手鼓唱起歌》等。

上海廣播電視台、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建軍,強調了做文化節目創新的根基在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同時,她也指出文化節目的創新契機必須符合當下社會的需求,貼近觀眾心理,「沒有一個現象級節目是不接地氣的,觀眾對精神生活需求已經到了新階段,真正走紅刷屏的是能夠充分體現文化自信的節目。」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俞虹表示,「中華系列」不僅元素豐富,做到了形式創新,還有鮮明的主題表達和積極的價值引領,讓文化類節目「叫好又叫座」成為可能。

《喝彩中華》節目現場

《詩書中華》節目現場

如何做好文化節目,是當今電視人的重要課題。上海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監事長滕俊傑認為:「中華系列」給了電視從業者一種嶄新的啟示。

他指出,「中華系列」從策划到執行,充分體現出了作為電視人必須具備的三個「度」:角度、速度與深度。

「角度」即格局,他讚賞這兩檔節目的團隊站位高,既「立足腳下,更放眼天下」,在「中華系列」中引進了家庭概念、海內外概念、篇目和劇種的廣覆蓋;同時,注重觀眾互動,心理參與;凸現了國粹,連結了中西,時時體現出了中華文化的基因價值。

而「速度」是一種電視人的必備意識,團隊連續奮戰,放棄休整、放棄休假,兩大項目交替準備、交叉推進,在「高速中換輪胎」,技藝到位,一步不差,保質保量地完成創作,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還有一個重要的,是「深度」,它是來自於創新力到執行力綜合而成的一種功力,一種深耕細作的「厚植葉茂」,包括選好人物、講好故事;表達藝韻、營養人心等等。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

在聆聽了節目組、專家媒體的闡述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也分享了他對於文化類節目現狀的思考,並用三個關鍵詞點明了下一步的發展方向。第一個詞就是「責任」。

「從去年開始,文化類節目集中爆發,已經成為中國的一種文化現象,但這並不是突然出來的,而是十八大以來,堅持文化自信、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了非常響亮的主旋律,社會各界都在努力。」高長力表示,當前熒屏表現出「一冷一熱」——文化節目熱起來了,引進模式冷下去了,「這『一冷一熱』非常有必要,這是我們電視工作者的神聖使命和責任,我們承擔著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

第二個關鍵詞是「情懷」,高長力認為所謂情懷就是一份激情,是電視人的感情,只有心中有情懷,才能做好節目。

第三個關鍵詞則是「引領」,電視人做出的節目要引領廣大受眾,引領社會,在全社會形成一個文化熱,讓人們看到文化類節目的價值。「詩詞熱對我都有很大影響,這麼多詩詞節目一出來,我馬上有一種知識焦慮,那麼點小孩都倒背如流,我這怎麼忽然想不起來了,過去都背得不錯的也不行了,我趕緊買吧,買了詩詞的書,買了那些專家的音頻解說,有時間自己趕緊補,再不補也不好意思坐在這兒了,還是干文化工作的人,其實不光我,全社會有知識焦慮,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現象。大家有焦慮才去補,所以我們的節目引領全社會,來學習傳統文化。」

他最後總結說,依靠「通俗化、大眾化、電視化、現代化」,讓電視文化類節目持久地生存與發展,才能把文化類節目越做越好。


推薦閱讀:

觀眾
馮小剛:中國垃圾電影太多 因為有垃圾觀眾捧場
縱論17年4部影片 姜文:只想讓觀眾徹底舒服
觀眾早已不想聽你們繼續撕X,乾脆向你們丟出了成噸的吐槽…

TAG:學習 | 文化 | 傳統文化 | 傳統 | 觀眾 | 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