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花雪月:宋詞里緩緩而吟的才子佳人(4)
06-06
【卷四三】 李清照 【派別】 婉約派 【文集】 《漱玉詞》 千古悲情李清照 李清照是中國歷史上的不可多得的曠世才女,琴棋書畫、詩詞曲賦無所不通。在宋代男性詞人並立的局面中,李清照巾幗不讓鬚眉。她的出世,打破了詞壇沉寂已久的寧靜。她以婉約的氣質填出的詞篇成了婉約詞的正宗,以致清人沈謙說:「南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 古時奉行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道理,所以就有不少封建的衛道士公然說李清照失去了良家婦人的蘊藉。說李清照的詞是「閭巷荒淫之語,肆意落筆,自古縉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藉也。」這些只是一些頑固守舊之徒的片面之詞,多少有些因容不下李清照的才氣而生妒意。 李清照生在一個世代書香之家。父親李格非以文章著名,受到蘇軾的賞識,是蘇門後四學士之一。李格非著作極多,但是多已散佚。家學之深對李清照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且李格非並非一個窮據經理的人,家風比較開放,李清照得以在年幼時就可以接觸到大量的古卷典籍,為日後的成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少年時李清照就存有詩名,她早期的老師是大名鼎鼎的晁補之,與秦觀、黃庭堅、張耒合為蘇門四學士。十六七歲的時候,李清照作了《浯溪中興訟詩和張文潛》兩首古風,受到當時一干名士的嘆賞。後來又寫一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此詞一經寫成,父親李格非便覺得出語不凡,後來傳至朝中,朝中文人莫不誇格非小女好才情。 當時朝廷宰相是趙挺之,趙挺之有一個很有才華的兒子趙明城。一日,趙明誠午睡夢見一本古書,醒來時只記得裡面有這麼幾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趙挺之聽到兒子與他說此便大笑說,我兒將要娶一才女為妻。他解說道,「言與司合」是一詞字,「安上已脫」當然是女了,還有「芝芙草拔」合起來是「之夫」二字,合起來不就是「詞女之夫」了么。後來這離奇古怪的夢,竟然不期而遇地成為了現實。過了不久,十八歲的李清照與二十一歲的趙明誠結為連理。婚後。兩人感情篤厚,趙明誠喜歡收集金石,李清照極力輔佐,兩人夫唱婦隨,沉浸在燕爾新婚的甜蜜中。無奈好久不長,婚後第二年發生了元佑黨禍,李清照的父親被劃為元佑黨人,被逐出了京師。按照規定,元佑黨人的子女不能居住在京城,所以李清照跟隨父親回到鄉下。趙挺之平時與蘇門中人有罅隙,對親家李格非的迫害無動於衷,這使得李清照非常氣憤,後來在趙挺之賀壽上贈上一聯:「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終究是得罪了權傾天下的公公。 因為趙挺之與蔡京爭權落勢,由是被貶官落職,並禍及到他的三個兒子,趙明誠受到迫害而落職,於是和李清照兩人搬到山東青州老家居住。在這裡他們度過十年的美好時光。嫻靜的日子,他們一同看書整理金石書畫。雖然日子非常素淡,但是遠離宦海的他們,過得也是舒心。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里記錄過這段生活,她和明誠經常玩賭書潑茶的遊戲,盡顯出文人雅趣,也足見她們兩人的淳樸心性。序中說:「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其實女人期待的是一份平靜如水的日子,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只要兩人情深,縱使生活在山野之處又有何悵恨。金庸的《神鵰俠侶》是他眾多作品中最讓我推崇的一部。楊過闖蕩江湖受盡千般磨難,十六年與妻之約青絲盡成白髮,在谷底與龍兒的相見讓多少人看得潸然淚下。名與譽,他都可以不顧,惟願與龍兒在古墓里執手度過一生,簡單地讓人羨慕。李清照與趙明誠在青州的這十年時光也是羨煞世人的。 雖然李清照為一柔婉女子,但在骨子裡卻有著許多剛烈。她寫過一篇《詞論》,這也是她的高明之處,不僅名詞家,又是詞論家,能稍與她媲美的只有張炎了。她在《詞論》中對各大詞家都批駁了一番。 首先挨刀的便是柳永,不過李清照採取的是迂迴的戰術。她說柳永變舊聲為舊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於世,但這不是李清照要說的重點,關鍵的是在後面八字「雖協音律,詞語塵下」。這種方法現在很多領導非常擅長,如果是直奔主題,那麼就顯得有傷大雅。李清照乃一玉潔冰清女子,當然容不下柳永筆下的那些穠詞艷曲。雖然她也是渴望愛情,但決不是柳永所要的那般旖旎露骨。 其次挨刀的是張先、宋祁宋庠兄弟,以及沈唐、元絳、晁端禮幾人。李清照說他們雖然時時有妙語,但是在營造意境上多破碎,不足為名家。李清照對他們的評論都是一針見血,破碎成了他們躋身於一流詞家的最大障礙。對於他們的詞,能給我們留下深刻映象的著實只是那麼幾句。 再就是詞壇上最負盛名的那幾人:晏殊、歐陽修、蘇軾。對他們李清照也是毫不留情。且看她如何說:「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之不葺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李清照是非常講究音律的,所以她會批評他們幾個寫詞的隨意。雖然李清照對於他們幾個來說是晚輩,並且她的父親李格非還是蘇軾的學生。但她還是能夠直言不諱地將出來,足以見出她巾幗不讓鬚眉的毫情。對王安石、曾鞏兩人,李清照將他們批駁地體無完膚。她說「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漢,若作小歌詞,則人必傾倒,不可讀也」。想來李清照說的這話是否是過分了些,他們的詞也並非如她所說的一無是處。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在詠史詞中獨樹一職,《古今詞話》里說:「諸公寄調《桂枝香》三十餘家,只有王安石詞為絕唱。」想來也不是浪得虛名。 最後評價的是晏幾道、賀鑄,秦觀與黃庭堅,她對這幾人的評價公允多了。她說詞自晏叔原、賀方回、秦少游、黃魯直出,始能知之。只是晏幾道苦無鋪敘,賀方回苦少典重,秦少游專主情致,但是缺少故實,就如同生在貧家的美女,雖然極是妍麗豐逸,終缺乏富貴態。黃魯直呢,即使注重故實,但是又多瑕疵,如同良玉有瑕,價自減半了。李清照對他們分析地條條是道,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李清照的看法。不過讓我不明的是,為何周邦彥當時名氣如日中天,而《詞論》卻無一字涉及,這恐怕要成為千古謎案。 李清照的詞情已經容不下任何人置疑的眼光,千百年來,她就是詞壇中的佳人代表,清幽婉麗是她的特色。且看一首《點絳唇》: 蹴罷千秋,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像林間的鳥兒,她在鞦韆上輕盈地蕩來蕩去。羅衣輕颺,風吹亂了她的發。從鞦韆上,她緩緩地走下來,揉著微微麻木的玉指,嘴角邊露出輕輕的笑。鞦韆旁纖細的花朵染上了晶瑩的露水,薄汗透濕了她的輕紗。回眸中,見到一位少年往這邊前來,正是她想見卻又是怕見的那個男子。慌亂之中,她連鞋子都沒有穿好,就匆匆地向閨房裡躲避,金釵在途中不知墜向了何處。羞澀的她,順手摺下一顆青梅,倚在門旁,望著那襲青衫磊落的背影,投向了深情的一瞥。 少年的李清照過得無憂無慮,這得以他爹爹李格非的開明。李格非思想受到蘇門學派的影響,置身於通脫的學術環境中,當然不像《牡丹亭》中愚昧頑固的杜寶,終日將女兒麗娘關在屋內跟著老師念書,過分得連自家的花園都不得遊玩。李清照秉承了她爹爹的個性,行事上非常有風格,她可以遊玩到「沉醉不知歸路」的瘋狂,可以道出「一面風情深有韻」膽大活潑的話語。這些,都讓那些處在深閨中的女子充滿無限的羨慕。 雖然李清照情思婉約,但骨子裡縈繞著英雄情結,偶爾作豪放言語。她寫下的《夏日絕句》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讓多少男兒讀了之後也是熱血沸騰。在她詞中,也有這方面的作品,看一首《漁家傲》: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建炎三年,金兵很快佔領了南京。宋高宗帶領群臣倉惶南逃,為了躲避金兵的洗掠,李清照也沿著高宗逃亡的路線南下,後來又乘著一艘大船渡海。這些天的逃亡生活,讓李清照看清了世態是如何的炎涼。朝廷只是顧著自己避險逃逸,不管黎民百姓的禍福生死。在一次夢後,李清照憤意難平,寫下了此詞。 天空中,如波濤似的白雲迭起,幻出了萬般景象。薄薄的曉霧流轉不定,銀河中有千帆盪移。彷彿在夢魂中飄入了神奇的帝都。身畔,還響徹著天帝的話語。天帝在好奇地問她:「你這樣匆匆到底是要歸往何處呢?」她答說著:「人生的路途漫漫,剛要起程卻是日墓降臨之時。」苦學作詩,常常吟出驚世駭俗的句子,她想要的正是那樣的毫情。願乘著鯤鵬在九萬里長風中扶搖而上。她求說著,長風呀千萬不要停住,請將我的一葉扁舟,吹到無人可及的仙山去。 李清照給人極大震撼的還是那些別後相思之作,她將離情訴說地哀怨動人。作為女子,她能夠吟詩賦詞,當在時是非常幸運的,但作為女子,獨守空閨,惆悵地飲著那份寂寞,又是極大的不幸。交織在愛與痛的情網裡,李清照註定要掙扎地遍體鱗傷。看她的一首《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重陽佳節的時候,李清照思念起了遠在他鄉的丈夫趙明誠,悵嘆之餘,寄《醉花陰》詞函給他。趙明誠吟賞詞後,自嘆不如。但又不甘,有意與妻子比試一番,於是閉門謝客,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構思妙句,三天後,作出五十闕。他自認為非常不錯,便在自己的詞中夾雜著易安詞寄給友人陸德夫,讓他鑒賞,看他有怎樣的想法。陸德夫把玩再三,說僅有三句最佳。趙明誠追問,陸德夫答說,即「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一臉落寞,由此對李清照愈加敬重。 薄霧縈迴,濃雲聚起,讓人如何度過漫長的白晝。她那顆幽幽的心,如同獸爐里的青煙裊裊。紗帳的玉枕上,斜卧著一位如花美人,她孤枕難寐。夜半時的寒氣將錦衾凍得如冰,輾轉在寒床,她思的是如煙的往事。朦朧的黃昏中,緩緩地踱至庭院的菊花從里,她將滿斟的清酒一飲而盡。花香如蝶,襲入隨風飄舞的衣袖中。不要說,相思不苦,眼前的一切就讓人黯然銷魂。調皮的風掀起珠簾,看著牆上映著的倩影,比枝頭的黃花還要消瘦。 李清照與趙明誠伉儷情深,但是世事弄人。宣和七年,金兵滅遼後,揮師南下,大勢侵宋。李清照不得不離開青州愛巢一路南遷。建炎三年時,趙明誠被調往湖州作知州。高宗當時由杭州到建康,詔趙明誠前來領旨奏事。他一個人赴建康,留下李清照與多年苦心搜集的金石。然而短短兩個月時間,趙明誠途中暴病而亡一去而不復返了。國破夫亡,讓李清照成了斷腸之人,日日苦吟,她割不斷那份如絲如縷的相思。愁情,深深地浸在她的雙眸。且看她的的詞《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南渡後的八年,李清照流落江南。紹興五年,金兵前來進犯。她依附弟弟李伉,避難金華,當時已是五十多歲的高齡。紅顏在歲月的滄桑中盡成了白髮,不知在夢中她還是否會憶起那個身量為足、倚門回首、嗅著青梅的女子。那時的她,喜歡鶯歌燕舞,羅衣輕飄,鞦韆上留下了她的倩影。只是一切過得太快,還未來得及細細品嘗箇中滋味,與她死生契闊的那個男子已經離去,剩下傾注過他心血的金石陪伴著她。歲月,撣下一袖的繁華過後,原來是這般的荒涼。縱是局外之人,也是看得心傷。 花已殘,東風還在無力地吹著,將最後一抹的余香掃盡。又是日暮時分,她的心如繭絲,纏上了太多的結。倦得不想梳理頭上的髮絲。山河依舊,卻人去樓空。想要傾訴,朱唇輕啟,惹來一袖的淚水。她聽說雙溪的水,還殘留著春光的明媚,她的心又動了,最愛的是駕上一葉蘭舟,任流水脈脈。可是又擔憂雙溪上的蚱蜢小舟,難以載起她一腔的愁怨。 整日愁腸百結的李清照在哀風凄雨中孤獨無依,此時發生了一件對她打擊極大的事情,即「玉壺頒金」一案。有人在高宗面前彈劾趙明城生前將玉壺投獻給金人,有私通之嫌。李清照得知消息後氣憤不已,此事純屬小人搬弄是非,但又讓她惶恐不安,畢竟叛國的罪名任何人都是吃不消的。她想得一方法,將家中所有的銅器等物獻給朝廷,以換得一時之安。金兵南逼,高宗無暇顧及此事,只是一味帶著他的寵臣逃跑。李清照也跟著他們的足跡踏上了逃亡之旅,金石書畫等一些貴重之物在路途中多有流失。 逃亡本來就是讓人膽戰心驚,然而,等待李清照的還有更加悲慘的事情。就因為她手中的那些貴重文物,引來了一些奸險之徒的垂涎。紹興二年,李清照拖著病軀從越州來到杭州,此時正處於困難之際,讓張汝舟如此小人有了可乘之機。張汝舟假借朝中另外一位與自己同名且官人的名望,再加上他的巧嘴如簧,終於騙得了李清照的信任。後兩人成婚。婚後,張汝舟窮形畢露,對李清照拳打腳踢,威逼她交出今石書畫,李清照此時摸清了張汝舟的底細,只不過一市井之徒,靠謊報舉數騙得官職。李清照一肚子的苦水無處可訴,只怪得自己遇人不淑。她在《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啟》中說:「忍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才」。忍無可忍中,李清照頂著巨大的社會壓力狀告張汝舟弄虛作假得官之事。無恥小人終於得到懲罰,受到編管柳州的處分。但是依據宋朝法律來說,告發親人者得服刑二至三年,這時多虧有趙明城的表兄綦崇禮從中幫忙,使得刑期僅為九天。 經歷了這一系列的變故,李清照變得更加沉默起來。一次次的打擊讓她比黃花還瘦,往日的歡樂她再也害怕憶起,在凄苦中慢慢地咀嚼著餘生。看她的一首《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合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往事成殤,渡過劫難後的李清照心裡仍是存有餘悸。風鬟雪鬢,一顆心苦似黃蓮。以前一起吟詩作賦的女友邀她去觀燈,但她卻是一點心情也沒有。心如槁灰,哪還有心情出遊。倒不如藏在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從李清照的作品來看,似乎她在六十多歲後就擱筆了,這決不是什麼江郎才盡,其中發生了什麼變故不得而知。李清照是文壇上少有的長壽女詞人,或許是學得蘇軾「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輒參禪」的精神而放寬了心態,風景秀麗的杭州,成了她生命中的最後驛站。 無疑,這是一個偉大的女子。在泱泱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李清照如同一棵奇葩,獨獨地盛開,眩人眼目。詞壇少不了她那一襲的紅袖馨香,在泛黃的書卷中,那個呼作易安的女子,搖曳著如黃花的身姿,姣姣軟軟,向我們款款徐來。 引用今人郭沫若的一聯作結: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柳深處;漱玉詞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後主遺風.。確是如此。 【小傳】李清照(1084-1155),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縣人。父李格非為元佑四學士之一,母王氏,亦善屬文。李清照十八歲適趙明誠――趙挺之季子。趙挺之時任吏部侍郎,李格非為禮部員外郎,後李格非列入元佑黨籍,趙挺之則官至尚書左丞。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趙挺之罷相,五日後卒,此後李清照與趙明誠屏居青州(今山東益州)長達十年,共同校勘金石古物,盡得其樂。靖康之便後趙明誠起複知江寧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赴建康途中染疾身亡。李清照自此孤苦無依,漂無定所,晚年來往於金華、臨安兩地,境況甚為凄涼,在亂世中目睹了山河破碎,朝廷苟且偷安的李清照抑鬱而終。 【卷二十】 魏夫人 【派別】 婉約派 【文集】 《魯國夫人詞》 夜夜思君,獨上高樓 魏夫人是北宋女詞人的傑出代表,與李清照遙相呼應。理學大儒朱熹曾說過:「本朝能詞婦人,惟有魏夫人、李清照二人而已」。宋朝中有四大女詞人,但並沒有包括進魏夫人,朱熹如此激賞魏夫人,與他的夫君曾布有些關係,不過魏夫人寫的婉約詞,一直被視為閨閣詞的正音。 魏夫人出生在一個詩書之家,門風很好。世代都有人在朝廷做官,也算是顯貴之族。她的弟弟魏泰,為北宋著名的學者,留下過一部重要的筆記小說《東軒筆錄》。她的丈夫曾布名氣更大一些,曾經與王安石一起主持過新政變法,是王安石的得力助手。曾布是與他的兄長曾鞏一同中的進士,那一年曾布還只有二十三歲,可謂少年得志。曾布官做得很大,熙寧初年,官拜崇政殿說書,後升職為戶部尚書。到了徽宗即位的時候,趙佶對曾布非常賞識,官封為丞相。 魏夫人心地善良,有菩薩之心。熙寧初年,曾布初入仕,被任職為海州懷仁縣令。帳下有一個叫張者的監酒使,妻子剛剛亡去,留下幼女,僅僅六七歲。小女孩聰明黠慧,魏夫人嘆她身世可憐,便把她帶到家中教以詩書。小女孩頗有天資,所教一學就會,魏夫人對她非常喜愛,如同己出。後來因為曾布移官,不得已與小女孩分開。紹興初年,曾布任樞密使,張家小女已經成為一名宮人,雖然沒有什麼名位,但是因為詩書了得,且下筆不凡,受到宮廷內外的看重。後來她與魏夫人重逢,兩人經常聚在一起敘舊。魏夫人過世後,張女在魏夫人靈前哭得如同淚人,好像亡去的是自己的親生母親,在傷逝中她作了一首悼念詩:「香散廉幕寂,塵生翰墨間。空傳三壺譽,無復內班朝。」 魏夫人作詞有花間遺風,多閨怨詞。以前都是男性詞人代作閨中詞,所以人們把魏夫人作的閨怨詞視為正音。魏夫人的詞,如果沒有切身的體會,是難以寫得如此深情厚意。她過著太平歲月、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因為曾布為官經常要遠出,所以兩人離別的時日也多。元豐年間,曾布帥慶州,還去赴任的途中,便被朝廷召還,行到陝西時,重新又被帥慶州。魏夫人作詩戲說其夫:「使君自為君恩厚,不是區區愛華山。」在丈夫不在身邊的時候,她獨處深閨,感受著那份寂寞,於是借寫詞來排遣心中的幽怨,看她的一首《菩薩蠻》: 溪山掩映斜陽里。樓台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牆紅杏花。 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青溪,遠山,氤氳在夕陽的晚照里。樓台的倒影被風吹動,驚起泊在水中的鴛鴦。溪水對岸,隱現著三三兩兩的人家。鬧春的杏花,開得正艷,調皮地越過牆來,似要向人群打著招呼。堤岸的兩側,排列著長勢旺盛的綠楊。晨曦晚照時分,她喜歡獨自在溪水邊徘徊。柳棉謝了又生,時光過去了三載,但是心上人還是未歸。 有人評說這首詞深得詩經《周南•卷耳》的遺風,引來作一番對比,「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古人對《卷耳》有「后妃懷文王」、「文王懷賢」、「妻子懷念征夫」、「征夫懷念妻子」諸種說法,這番言論引得人們會很自然地想到魏夫人的詞,都是懷人之作。 其實縱觀全詞並不見有什麼愁情的字眼,她只是用平淡的筆觸慢慢地講述著自己的心情,但是在每個涉及的意象中都會讓人生出愁來,這就是所謂的不著痕迹,盡得風流。另外一首《阮郎歸》也是非常有名: 夕陽樓外落花飛。晴空碧四垂。去帆回首已天涯。孤煙捲翠微。 樓上客,鬢成絲。歸來未有期。斷魂不忍下危梯。桐陰月影移。 他佇立在樓頭,看見飛花,飄飛在夕陽中。晴空萬里,水拍驚濤。天涯中的浪子,在摟頭空望著千帆競去。他是有家難回,孤煙升起,在四野中盪悠。一年又一年,他的青絲盡成了霜雪,但是歸期還是不能知曉。零落它鄉的滋味讓人斷腸,一直站在那裡,不忍下樓,直到月照桐陰,樹影橫移。 古時的女子大都呆在深閨中,不便見外人,每天能做的事情極少。因為太寂寞,丈夫又不在身邊,連一個可以傾心說話的人也沒有,怎麼不會漸漸生出愁情。所以在詞中,經常會出現鞦韆的意象,這是有著特殊的緣由。一個女子一生所見的男人大概也就爹爹和丈夫,說來挺不可思議。實際上她們是非常渴望去了解外面的世界,無奈中只能藉助盪鞦韆來實現這個願望。鞦韆盪地高,就能越過牆頭看到外面的景色,也因為這樣,很多痴情的女子盪著鞦韆飛出牆外摔折了腿,但她們心裡卻是不後悔的。 魏夫人不同一般女子,夫貴妻榮。她相對其他女子來說有很多的自由,但是生活中的不如意也是經常折磨著她,所以在詞中多敘一些怨情,如《卷珠簾》: 記得來時春未暮,執手攀花,袖染花梢露;暗卜春心共花語,爭尋雙朵爭先去。 多情因甚相辜負?輕拆輕離,欲向誰公訴?淚濕海棠花枝處,東君空把奴吩咐。 大凡描寫戀情的詞都是有善始而沒有善終,所以古來多怨情之作。這篇說的是一個少女回憶自己美好的愛情,後來遭到負心人的拋棄。《衛風•氓》里那個少婦傷情控訴的聲音還沒消去,此刻又想起這位純真少女的凄清告白。 記得那個時候春還未去,他們執手,攀著開得正艷的花朵,花下相顧而笑,袖子上沾上了花露,卻都是不覺。她和他心心相印,雙雙去尋覓並蒂的雙花,來證明兩人的愛情可以日久天長。 紅樓夢裡,寶玉生日那天,眾姐妹們忙忙碌碌按席飲酒做詩。各屋的丫頭也隨主子取樂,薛蟠的妾香菱和幾個丫頭各采了些花草,鬥草取樂。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又羅漢松。突然豆官說,我有姐妹花,這下把大家難住了,香菱說,我有夫妻穗。豆官見香菱答上了不服氣地說:「從來沒有什麼夫妻穗!」且說:「薛蟠剛外出半年,你心裡想他,把花兒草兒拉扯成夫妻穗了,真不害臊!」說得香菱滿面通紅,笑著跑過來擰豆官的嘴,於是兩個人扭滾在地上。眾丫鬟嬉戲打鬧,非常開心。這時,寶玉也采了些草來湊熱鬧。從香菱的答語中知道世上應該是有並蒂雙花的。 詞中的女子似乎不願接受這個現實,為什麼好好的他要負她,辜負她的一片痴情。他輕輕地離去,剩下她孤單單地站在那裡,有滿心的委屈不知向誰訴說。她又尋到舊日約會的海棠花處,見到舊景,不忍傷情地落下淚來,打濕了枝上的花瓣。海棠花見證過他們昔日的繾綣溫存,也只有海棠花最識她的一片真心。她轉而埋怨起春神,為何把她引到舊地讓她傷感,春神不語,如同淚眼問花。 楊慎在他的《詞品》中說魏夫人詞可與秦少游、黃庭堅爭雄。雖然不太切實,但是魏夫人從女性自身角度描寫的婉約之詞,有獨到之處。在填詞名氣來說,雖然魏夫人比不上李清照,但也不失為一位傑出的女詞人。 【小傳】 魏夫人,生卒年不詳,北宋時人。 名字失傳,襄陽(今屬湖北)人。文學家魏泰之姊,宰相曾布之妻,封魯國夫人,時稱魏夫人。現存其詞十四首,語言清麗,音調諧婉,後人對其詞評價頗高。周泳先輯有《魯國夫人詞》。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如何正確地詮釋這個戲子強於才子地社會?
※細思極恐:一首詩寫盡26位才子
※命學大師(4):命界才子韋千里
※[轉載]精通命理的才子林庚白
※才子縣令鄭板橋 (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