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通鑒丨君主權臣的那些高人門客,真不是吃閑飯的

上回咱們講到,公元前279年,田單發動絕地反擊,用火牛陣大敗燕軍,然後收復了整個齊國,立下不世之勛,對於齊國可謂是有再造之德。可是呢,也有了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功高蓋主。

主是誰呢?齊襄王。

上次咱們講到,樂毅帶領燕軍攻破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就逃了,在流亡過程中被手下給殺了。他的兒子們多數也都在亂軍中死了,只有一個叫田法章的兒子隱姓埋名,逃到了莒(jǔ)城,投奔在一個小官的家裡做傭人。就在這個人生最低谷的時候,他趕上好事了,遭遇了愛情,他被這家的小姐給看上了。這小姐覺得田法章狀貌不凡,心生愛意,常常偷了家裡的衣服食物送給他,慢慢就私定終身了。

當時齊國就剩下兩座城了嘛,一個是田單為首的即墨,另一座就是這個莒城,莒城裡聚集了不少齊國的文臣武將。他們看齊湣王死了,國不可一日無君啊,就在民間尋找齊湣王的子孫。最終就找到了田法章,把他擁立為新的齊王,就是齊襄王,這家小姐也就成了王后,夠浪漫吧。不過呢,這位小姐他爹可不覺得浪漫,當了國丈了也不高興,反而覺得閨女私訂終身辱沒了家門,竟然終生不認這個閨女了。司馬光講這一段時,那是給這小姐他爹點贊的,現在肯定不行了,這是自由戀愛,嫁入豪門,人生贏家,是吧。所以,讀史要注意啊,不能用現在的標準來評判古人。反過來也一樣,不能拘泥古人的眼光來看現在的問題。

再說,田單,他把燕軍打跑之後,就把齊襄王給迎回了臨淄。齊襄王當然很感激,封田單為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不過,時間稍久,感恩的想法就淡漠了,心裏面就開始泛酸水。

田單對人只要有點小恩小惠的仁義之舉,齊襄王就以為他是在收買人心,對自己不利。這也難怪啊,因為他祖上田成子不就是靠這手奪了姜姓的齊國嘛。怎麼辦呢?總不能禁止田單行善吧,哎,那誰你不能做好事啊,不能當好人啊。這話不能講啊。怎麼辦呢?齊襄王就中病似的,很煎熬。

(圖)田單(tián dān)生卒年不詳,媯姓,田氏,名單,臨淄人

有一次,齊襄王又聽說田單做好事了,氣壞了,獨自在後院轉悠,一下子脫口而出:這TM田單就是收買人心,這是要奪我的齊國。說完了,就後悔了,四下看,他也怕田單聽去,沒憑沒據的,你作為君主這話不能隨便講的,是吧。結果旁邊只有一個老宦官,正在那穿珠簾,手工活。齊襄王就問:老頭啊,聽我說啥了不?老宦官說,說聽見了。齊襄王索性就問:你說說,怎麼辦呢?這老宦官就說了:

王不如因以為己善。--《資治通鑒*周紀四》

您應當因勢利導,把田單的善行轉化為您自己的善行。您可以這樣,經常地當著眾人之面,教喻田單,讓他全力救助弱勢群體,多多行善。慢慢地人們就會形成一種認識,田單做什麼那都是您授意他做的。田單落的好,不就都成了您的好了嗎。

齊襄王一聽挺高興,如法炮製,因以為己善,真就效果明顯。心裡就踏實了,總算過了這麼一道坎。

可是呢,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啊,齊襄王身邊有九個寵臣,都想算計田單。有次齊襄王派一個叫貂勃的人出使楚國。結果,這個貂勃一去好幾個月,呆在楚國沒回來。這九個寵臣就開始上壞話了,說這個貂勃啊,是田單的人,他這麼久不回來,肯定在幫著田單拉攏楚王,要打您的歪主意呢。

這說很快就傳田單耳朵里了,怎麼辦呢?他立即免冠、徒跣、肉袒來向齊襄王請罪,免冠就是沒戴帽子,徒跣就是光著腳,肉袒就是赤裸上身,這大概就是那時候的死刑犯要砍頭時的打扮了,意思是,您要是不信任我,就把我砍了唄。

齊襄王呢,還不至於混蛋到這個地步,就說:沒那麼嚴重啊,咱們都還是好自為之吧。

過了幾天,貂勃終於回來了,他向齊襄王解釋清楚了自己晚歸的原因,因為什麼什麼的。齊襄王鬆了口氣,很高興,就設宴請貂勃喝酒。酒喝到興頭上時,齊襄王突然對旁邊人講:哎,你去把那個老單,把他叫來!一塊喝酒。

貂勃聞聽此言,立即給齊襄王跪下磕頭。

齊襄王很詫異:你這是幹嘛呀?

貂勃說:大王啊,您覺得自己比周文王、比齊桓公怎麼樣?

齊襄王回答:我哪跟他們比得了啊。

貂勃就講了:周文王這麼能耐,他稱呼姜子牙叫什麼?叫「太公」;齊桓公這麼能耐,他稱呼管仲叫什麼?叫「仲父」。田單丞相給齊國、給您立的功勞不亞於姜子牙、管仲啊,可您怎麼能這麼隨隨便便稱他為「老單」呢?田單以區區即墨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殘兵七千人,就大破燕軍,光復了千里齊國之境。他要是想做王,早就做了,誰也阻止不了。可是,他秉持忠義,把您迎回來,君臨齊國百姓。您竟然這麼輕率地稱他為「老單」,即便是個小孩子也不犯您這樣的傻啊。

這番話可謂當頭棒喝。齊襄王幡然醒悟。他醒悟什麼了?醒悟知道感恩了嗎?感恩是次要的,他醒悟了,如果他不感恩,就可能,可能被殺掉。

於是,齊襄王殺掉九寵臣,加封田單萬戶食邑。

從這件事可見,燈不點不亮,話不說不明,充分的溝通是重要的。如果有的話不方便雙方直接講,那麼,就要找一個為自己說話的有分量的中間人。

經了這麼兩件事之後,田單與齊襄王的關係終於平衡了,直到公元前265年齊襄王去世。然後,他的兒子田建即位,而真正掌控齊國大權的是誰呢?不是田單,而是那位跟齊襄王私訂終身的小姐,也是田建的老媽,史稱「君王后」。這對母子的故事,以後再說。田單呢,齊襄王死後,他曾去趙國做了一段時間的丞相,然後又回到齊國,具體的原因史書並沒有記載。史書對田單最後的記載是公元前250年,齊國再遭燕國攻打,田單又一次率兵抗燕。

(圖)魯仲連,又名魯連,尊稱「魯仲連子」或「魯連子」,中國戰國末期齊國人。

這中間有一段奇人奇事。當時,燕國大將攻佔了齊國的聊城,田單帶領齊軍打了一年也沒能奪回。燕軍這邊呢,也快吃不住勁了,本想著撤回燕國,但這個燕將面臨當年樂毅的問題,被燕王猜忌,回去後很可能被殺,只好繼續硬撐著。

就在這時,齊國的一個高人、名士,也是田單的朋友,叫魯仲連,就給這個燕將寫了封勸降信,應當是寫在布上的,然後綁在箭上,射到城裡。這封信寫得太高明了,《戰國策》里全文抄錄,一千多字,咱就別念了,總之,句句都說到了痛點,這位燕國大將看完信後,大哭三日,最終還是進退兩難,只好自殺。燕軍大亂,聊城被順利奪回。

田單把這個情況向齊王彙報,齊王要封給魯仲連官爵。魯仲連則堅辭不受,甚至逃到了海島上去躲這個事。為什麼呢?因為他是高人啊,他說:與其富貴為官但要看人臉色,還不如做個自由的窮人,做自己想做的事。

你看,高人就是這麼特立獨行。另外,高人還得有一個特點,就是聰明,高人必須是個智者。

在這之前,齊襄王時期,魯仲連與田單之間還有一次交集。當時田單要去攻打北方的狄人,魯仲連對他講:你打不勝。田單不服,可是打了三個月,真就打不勝,損兵折將。田單只好又來找魯仲連請教:魯先生啊,怎麼之前我帶著幾千人就能把十萬燕軍掃平,現在卻打不下小小的狄人呢?魯仲連講:您此前能建奇功是因為「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您和將士們那時都是抱著必死之心,拼了命地打。現在不同了,您和將領們都榮華富貴錦衣玉食的,「有生之樂,無死之心」,都貪生怕死了,所以打不勝。

一番話說得田單心服口服。再次回到前線,田單身先士卒,徹底找回之前不要命的狀態,一鼓作氣,大敗狄人。

田單的故事就講到了這了。在齊襄王時期,齊國還有一個大人物,就是孟嘗君,著名的「戰國四君子」中的頭一位。不過,這時已是孟嘗君的晚年了。

孟嘗君的故事要從他的父親靖郭君講起。這裡有個問題了,怎麼他叫孟嘗君,他爹叫靖郭君呢?這個什麼什麼君,其實就類似一個榮譽稱號。比如商鞅的封地是一個叫商的地方,他就號商君。有的人沒有實際的封地,但也有爵位,也受國君優寵,也有這樣的一個號。

不過呢,《史記》里說,孟嘗君之類的稱謂是死後的謚號。究竟為何,咱留給專家去研究吧。實際的名字,靖郭君叫田嬰,孟嘗君叫田文。

靖郭君是齊威王的庶子,齊宣王的異母弟弟,在齊宣王手下做丞相,執掌大權。

有一次,靖郭君想擴建自己的封地薛城,那是自家後院嘛,想好好完善一下,真要有什麼意外之事,那是退身之地啊。可是,他的一個門客就找他說:您這想法不對,這樣做只能是勞民傷財,得不償失。您聽說過海大魚嗎?海里的一種大魚,老大了,用網網不住,釣也釣不起來,人根本就制不了它了。可是,這麼厲害的大魚一旦離開水,則螻蟻制焉,一群小螞蟻就把它啃爛了。對您來講,穩穩噹噹抓住齊國丞相之權,就像大魚在水。一旦抓不住這個權力了,那就像大魚離開了水,任憑您把薛城建得再好,也保不了您的。

靖郭君一聽,確實有道理啊,就不弄了。

靖郭君有四十個兒子,夠多的啊,孟嘗君在其中本來是排不上號的,因為他的母親只是一個身份卑微的小妾而已。但是呢,孟嘗君極有才幹,跟他爹的這些門客們都極力結交,沒事吃吃喝喝,小恩小惠,也談得來,這些門客們靖郭君跟前都捧孟嘗君,您這兒子最優秀了,太適合繼承您的事業了,最終在靖郭君死後,孟嘗君就繼嗣了爵位和封地,繼續做齊國丞相。

剛才咱們講到,靖郭君的門客很聰明啊,高參。到了孟嘗君這,他的門客就更厲害了,他是著名的「戰國四君子」中的頭一號,手下門客有數千人之多。

那麼,什麼叫門客呢?

通鑒中有這麼段話,說:

孟嘗君招致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業厚遇之,存救其親戚,食客常數千人,各自以為孟嘗君親己,由是孟嘗君之名重天下。

意思就是,孟嘗君極力招攬網羅從各諸侯國出來闖天下的人們,比如類似蘇秦張儀這種縱橫之才,或者類似孟子這種到處兜售自己治國思想的這樣的學者。除了這種人之外,他還招攬很多罪犯,潛逃國外的這種,這裡面很多都是牛人啊,當時沒有也水泊梁山,就都投奔到孟嘗君這了。

孟嘗君把這些人招到手下,有的給安排點管理工作,寫個材料啊,管個帳目啊,收收地租啊,管個工程啊;有的就給出出主意啊,還有的就閑養著,有事時再說。有錢任性啊。

這些人呢,就叫門客,他們不是社會的最底層,而是貴族的最底層--叫做「士」的這個階層。士的上面是大夫,大夫上面有王、公、卿,等級制度嘛。士雖然在貴族的底層,但人數多啊,是社會的重要力量,類似美國的中產階層。所以,孔子、孟子的很多修己治人的理論,都是針對士這個階層講的,比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士應當努力的方向。孟子講「士尚志」,士都是有志向的,是一群理想主義者。

從另一個角度講,士又是「四民」之一,「四民」就是士、農、工、商,今天還是這個說法。你不種地、也不做工,也不經商,那大概就是士。

孟嘗君不但把這些士,這些門客養起來,還要在他們身上做感情投資,誰家裡親戚朋友攤上什麼事,他也都給出頭擺平。這樣,他和這些門客之間既有利益,又有情感,關係就很緊密。而這些門客呢,人數眾多,確實也藏龍卧虎,就形成很大的勢力。以至於,在齊國被燕軍佔領時,孟嘗君帶著這些門客就能守住他的封地薛城,甚至從齊國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小國。後來,燕軍撤出齊國了,齊襄王也不敢將薛城收回。直到孟嘗君死後,他的兒子們爭奪繼承權,那時,齊國才把薛城給收復回來。

(圖)馮諼(xuān), 戰國時齊國人,是薛國(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國君孟嘗君門下的食客之一.

可見,門客真不是吃閑飯的。

那麼,這麼多門客,到底怎麼管理呢?接下來,咱們就講幾段小故事,都是孟嘗君和門客的事,對於今天的管理者們可能有啟發。

頭一個故事,講一個叫馮諼[xuān]的門客。他來投奔孟嘗君,孟嘗君就問他:您有什麼特長嗎?馮諼答:沒有。孟嘗君又問:有點什麼愛好不?馮諼說:也沒有。孟嘗君就一皺眉,不過呢,他人見得多了,數千門客嘛,他打量了馮諼兩眼,這小夥子背著個大寶劍,有幾分氣概。就把馮諼收下了。

但是,給馮諼的待遇是最低的。孟嘗君的門客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上等待遇吃飯有魚,出門有車;中等待遇吃飯有魚,出門無車;下等待遇無魚、無車,只夠個溫飽。

馮諼來投奔孟嘗君之前本來都快混不上吃喝了,現在有個溫飽也該滿足了,可他不。他過了沒兩天,就彈劍而歌,拿大寶劍打著拍子吆喝:「長鋏 (jiá])歸來兮,食無魚。」大寶劍啊,咱們回去吧,這破地方,飯菜里沒魚。

手下人就跟孟嘗君彙報:馮諼這小子夠矯情的,想要魚。孟嘗君一笑:沒問題,照辦,菜里加魚。

馮諼吃了兩天魚之後,又彈劍而歌:長鋏 (jiá])歸來兮,出無車。大寶劍啊,咱們回去吧,這破地方,出來進去的也沒個車坐。人們聽了都笑話他:這小子也忒拿自己當人了。沒想到孟嘗君聽說後,立即就給配了車。

馮諼吃有魚,乘有車,享受著上等門客的待遇,該知足了吧。沒有。過了兩天,他又開唱了:長鋏 (jiá])歸來兮,無以為家。大寶劍啊,咱們回去吧,這地方雖然不錯,但畢竟不是咱的家啊。人們都怒了,這人也太得寸進尺了,他還想幹啥啊這是?孟嘗君聽說後,就問手下人:他家裡是不是還有什麼人啊?手下人說:確實啊,他還有個老母親,挺窮的。孟嘗君立即安排人給馮諼的老母親送去衣食財物,足夠老太太養老了。

從此,馮諼沒動靜了。

講到這裡我們會發現,對於馮諼一次又一次要待遇,類似於今天的我要加薪、我要休假,雖然他的同事們覺得很過分,但作為老闆的孟嘗君不但不反感,反而很配合,甚至有一種欣賞的態度。為什麼呢?因為高明的老闆都相信,敢要待遇的人肯定是有本事的。不怕你要待遇,就怕你沒本事。

那麼接下來,馮諼的表現會不會讓孟嘗君失望呢?沒有!


推薦閱讀:

調情不動性才是高人
知足是富人,平常是高人,無事是仙人,無心是聖人
★軍事第一播報★-->高人指點:8招玩轉廚房風水,讓家更聚財!
體檢前有什麼要注意的嗎?

TAG:主權 | 君主 | 高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