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水師擊敗荷蘭,奪回了澎湖,還讓英軍艦吃了鱉,真這麼強嗎丨團長說歷史
○古人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多少強大的帝國,終是化作了歷史的塵埃。尋王朝興衰之奧秘,鑒古往今來之經驗。《團長說歷史》,每周四,與您準時相約。落日餘暉--被西洋海軍拉開差距的大明水師
【團長說歷史專欄 第十期】
歷史堂團隊作品文:埃爾文
在很多人眼裡,明朝末期的中國水師依然是一支強大無比的艦隊,他多次擊敗荷蘭殖民者,奪回了澎湖,還在虎門讓英國軍艦吃了鱉,明朝水師的一次次勝利似乎彰顯了明朝末年的中國絲毫不落後於西方。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所謂的與大明水師交手的西方艦隊根本算不上真正的艦隊,無論是從規模、火力還是船隻大小都無法與在歐洲的艦隊相比,殖民者在東亞所布置的船,很多僅僅是武裝商船的級別,但就是這麼個武裝商船,還讓大明焦頭爛額,往往出動數倍的兵力才能取勝。
▲明代的常用的福船模型
讓明朝人震撼的荷蘭「巨艦」
17世紀,荷蘭崛起,並很快擴張為一個全球性的海洋帝國,荷蘭人善於經商,航海技術嫻熟,一時間全世界都布滿了他們的商船,大明,也不例外。
對於荷蘭人來說,大明就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寶藏,其潛藏的貿易價值不可估量。大明盛產的絲綢瓷器茶葉都是歐洲的脫銷品,將這些東西賣回歐洲,往往能賺十倍甚至百倍的差價,面對這麼個好買賣,荷蘭人當然不會放過。但是大明的海禁政策卻對荷蘭人造成了很大的阻礙,讓荷蘭人很不爽,雖然明朝已經在1567年開放了月港作為通商口岸,但也僅此而已,廣大的沿海地區,依然沒有被開放。這顯然無法滿足荷蘭人的要求,為了爭取貿易的權利和在貿易中牟取暴利的機會,荷蘭人便通過武力示威的方式向大明示警,期望用武力換取大明的妥協。
▲荷蘭夾板巨艦
而在於荷蘭的交戰中,明朝人第一次見到了荷蘭的夾板巨艦,其帶給明朝人的震撼可謂是相當之大。明人沈德符所撰筆記《萬曆野獲篇.紅毛夷》記載了荷蘭人所施放的紅夷炮:「第見青煙一縷,此幾應手糜爛,無聲跡可尋,徐徐揚帆去,不折一鏃,而官軍死者已無算。」
而崇禎年間鄒維璉的記載則更為誇張,:「紅毛一番遠去中國四萬里,晨昏晝夜皆相反……其人深目長鼻,赤須朱發,其性賊虐,尚仇殺,諸夷畏之。其舟長五十丈,橫廣六七丈,名曰夾板,內有三層,皆置大銃外向,可以穿裂石城,震數十里,人船當之粉碎,是其流毒海上之長技有如此者。「
在鄒維璉的記載中,甚至寫道荷蘭的大船足足有50丈(165米)長,這一長度甚至長過了《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中的鄭和寶船(44丈),這個記載無疑是誇大的,但也由此可見明代文人的嘴炮有多麼不靠譜,看來鄭和寶船的記載也未必是真,畢竟其數據來源於一部與西遊記類似的魔幻小說。
▲日本人畫的中國帆船,中式帆船雖然因為水密隔艙技術在防沉方面較出色,但其船體的脆弱性使其難以安裝過多的大型火炮。
而與荷蘭人親身交戰的福建巡撫南居益則更是深有感觸,其在《謹陳閩事始末疏》的奏章中記錄荷蘭大船:「見大海澎湃中,萬難接濟戰。夷舟堅銃大,能毒人於十里外,我舟當之無不糜碎。即有水犀十萬,技無所施。」
實際上,澎湖之戰並沒有很多人想的那樣光榮,此戰南居益先用背信棄義的手段再談判時扣押荷蘭軍官,之後又動用了1萬多人,200艘船圍攻澎湖據點,而當時荷蘭的守軍才不過900多人,而且由於時間原因只建造了簡陋的防禦工事,遠不如歐洲的棱堡。就這樣,明軍還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後還讓部分荷蘭人乘船逃跑。這場戰役耗費17萬軍餉,在擁有絕對兵力優勢的情況下打的還如此艱難,連南居益自己都沒面子炫耀。
只是偏師的荷蘭東亞海軍
雖然荷蘭船隊給明朝人造成了如此大的震撼,但實際上,荷蘭在東亞的船隻,無論是從規模、大小還是火力上,跟荷蘭在歐洲的主力都相去甚遠,跟荷蘭在歐洲動輒數百艘戰艦,數千門大炮相比,荷蘭的東亞海軍也就是個游擊隊的規模。
▲英荷戰爭
相比於歐洲,東亞的荷蘭船隻在中國沿海一般是獨來獨往,兼具商船與戰船的功效,時而充當商人,時而充當海盜,很少有大規模集結的情況。相對而言,只有在與明朝水師正面交鋒時,荷蘭東印度公司才會集結一定數量的船隻。其中,最大的兩次,一次是在澎湖之戰,集結了7艘戰艦。另一次是在料羅灣,集結了11艘輕型快船,外加50艘中國海盜船。而同時期,荷蘭為了應付英國的威脅,大幅擴張海軍,其主力戰艦達到120艘,水兵2萬人,火炮6000門。
就算是三次英荷戰爭規模最小的第一次作戰,荷蘭也出動了44艘戰艦,而荷蘭當時最大的戰艦七省號,更是搭載了80門大炮,其中36磅炮12門,24磅炮16門,18磅炮14門,12磅炮12門,6磅炮26門。而當時荷蘭艦隊中最普遍的中級戰艦平均也有50門火炮,其中18磅(相當於明紅夷大炮)以上的大炮更是多達半數以上。而在東亞的荷蘭水師中,很多船的載炮還不到30門,擱在歐洲,也就是個輕型戰艦的水平,而就算是這種輕型戰艦,在南居益的眼裡也是難以逾越的障礙。
▲與荷蘭七省號同一級別的英國戰艦海上君王號
看完了荷蘭歐洲艦隊的實力,我們再來看看明朝海軍,與歐洲艦船的大型化不同,明朝船隻反而向著小型化發展,從下圖可以看出從隆慶四年到萬曆三十年(1603),雖然明朝的戰船總數增多了,但是作為大型戰船的福船數量卻大幅減少,這主要是因為在隆慶年間,剛剛平息倭亂,明朝還保有許多對抗倭寇時留下的大船,而到了萬曆年間,由於隆慶開關後,海上長期風平浪靜,所以水師的任務更多是維持治安,緝查走私,而非作戰,由此導致了水師的退化。
▲隆慶至萬曆後期浙江戰船變化表
就算是明朝最大的大福船,根據《武備志》的記載,也僅有紅夷大炮一門,千斤佛郎機6門,剩餘的則是碗口銃之類的小炮,而明朝當時的紅夷炮,是打撈的西洋沉船的18磅炮,而所謂的千斤佛郎機則是15世紀歐洲玩剩下的落伍火器,其由於氣密性原因射程和威力都遠遜於前膛炮(紅夷炮),只能發射3磅彈丸,幾乎無法對大艦造成有效的傷害,早已被歐洲棄之不用。連福船的火力都遠遠弱於荷蘭戰艦,更不要說這些小型戰船了。
▲15世紀的歐洲火器,注意其中的多管火銃、火炮和後膛的佛郎機,這些早被歐洲淘汰的火器明朝17世紀初依然廣泛使用。
落日餘暉——料羅灣海戰
雖然明朝的水師陷於衰落,但是明朝沿海的海盜們卻積極引進西洋大炮,縮小了與西方的差距。其中,鄭芝龍更是花重金為自己的戰船裝上了新式大炮,鄭家水師由此有了與荷蘭海軍一戰的實力,並贏得了料羅灣海戰的勝利。
當時鄭芝龍率領50艘炮艦和100艘火船在料羅灣與荷蘭人交戰,當時,荷蘭人有11艘快船參戰,輔助荷蘭人的則有50艘中國海盜船。最終,鄭芝龍依靠火攻戰術摧毀了荷蘭艦隊。兩艘荷蘭快船被焚,其餘各自逃走,輔助的海盜部隊則全軍覆沒。在東亞力量薄弱的荷蘭人由此向鄭芝龍屈服。
▲料羅灣海戰
雖然此戰鄭芝龍獲得了勝利,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此戰荷蘭參戰的只是11艘快船,其多為臨時改裝的武裝商船,從各方面講,都無法與歐洲的主力艦隊相比。而很多人引以為豪的火船戰術,其實也在英荷戰爭中普遍使用,火船要想發揮作用,除了有好的天氣,還要有己方炮船的掩護,如果沒有掩護,就只能是敵方戰船的活靶子。雖然荷蘭東亞海軍的實力如此不堪,但是依然在戰爭開始之初通過偷襲港口一舉消滅了鄭芝龍20多艘裝有20-36門大炮的新式炮船,以一支偏師的戰船和極少的兵力和擁有數萬兵力,戰船數百艘的鄭芝龍抗衡如此之久,荷蘭人的表現著實不差。
▲鄭成功收復台灣
鄭家水師真正遇到的荷蘭戰船是鄭成功收復台灣時遇到的赫克托號,赫克托號是荷蘭標準的中型戰艦,擁有40門火炮。鄭成功為了攻下這艘船,派出了70艘戰船對其進行圍攻,在付出了1000人的傷亡後才通過打中其彈藥庫的方式使其沉沒。打沉一艘荷蘭中型戰艦都如此困難,那如果碰上荷蘭動輒100艘戰艦的,數千門火炮的主力艦隊,鄭成功還有勝算嗎?
▲19世紀清朝結合中式帆船和西洋戰艦製造的新式炮船,鄭芝龍當時裝備英國大炮的新式炮船可能與此類似。
鄭氏水師尚且如此,不重視水師建設的明末水師更是如此,當1637年英國商船來到中國時,他們描繪了明朝的一艘戰船,英國船長芒迪認為上面的火炮雖不少,但口徑太小,只能殺傷到人,而對戰船則無能為力。而那次衝突中,英國商船攻下了虎門炮台,並將明朝的火炮作為戰利品運到船上,最後在荷蘭葡萄牙的斡旋之下,英國人才歸還了火炮並賠禮道歉,其中的差距,已經顯現出來。
雖然明朝與西洋海軍已經有了較大差距,但至少還懂得學習,而到了清朝後,連這一點的模仿都不再進行,中國水師從此徹底淪為了抓捕走私犯的海上巡警。鴉片戰爭的結局,已然註定。
推薦閱讀:
※多桅杆神教開端——蘇聯61型「卡辛」級大型反潛艦
※軍艦遠赴大洋時,使用的淡水是怎麼解決的?
※俄軍唯一航母大修,飛行員咋訓練?俄媒:快去借個甲板用用
※橫須賀軍艦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