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民:楚文化精神非常當代
http://cjrb.cjn.cn/html/2014-06/03/content_5331060.htm
記者鄭汝可實習生宋菀
多水環境激活楚人想像力
讀+:楚地多水,這對文化會產生什麼影響?
徐勇民:一方面,器具的造型與地域環境氣候分不開,在多水的楚地,器具必須耐腐蝕和水的侵蝕;另一方面,大江芳澤、鳥獸野林、風雨雷電、水火星雲這些充滿無窮生命活力的自然意象,激活了楚人豐富的想像力,同時也熔鑄了楚人樂觀、奔放、好動的性格。
楚國由於氣候濕潤,遺存的紙本較少,主要形態還是漆器和青銅器。
讀+:為什麼楚國漆器多黑色?
徐勇民:實際上是多紅黑兩色。這首先與器物本身的工藝有關。其次,楚人喪葬美術的色彩基調是黑色和紅色。楚人崇尚黑色,又與道家「玄」論相聯繫,同時黑色是大漆的本色。
讀+: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圖騰是什麼?
徐勇民:主要是鳳鳥,也代表了長江流域文化圖騰,黃河流域的是以龍為主。還有一種象徵天象的紋飾,非常詭異。這與古人的宇宙觀有關。
楚人追求精緻生活
讀+:楚文化燦爛的一個表現是什麼?
徐勇民:可以說是對生活極致的追求,對視覺的極致追求。具體來說,是對生活器物的美化。隨州的曾侯乙墓,還有荊州博物館,都可以算作楚文化的一個代表。曾侯乙當時並不是很大一個官爵,卻可以擁有如此氣派的墓葬;我們看到博物館的收藏,老百姓腌肉的鹽罐子,都畫有吉祥祈禱的圖案。漢川民窯圖像畫工水平,被一些專家列為中國民窯之首。很多現在的工藝都難以達到,這是文化燦爛的一種體現。
讀+:為什麼楚人要追求這樣一種美化和極致?
徐勇民:這一點與楚國悠久的歷史有關。楚國立國800年,幾乎與兩周同時起止,在發展形態上具有相對的完整性。在這樣一種和平的年代,人們才會對生活精緻有更多的追逐。文化上也很活躍。從更廣大的層面來講,人類不管在哪一個社會形態發展時期,最健康、最陽光的階段,都會有這樣相同的追逐。
讀+:當時的工藝是怎麼做到的?
徐勇民:楚人的想像力,實際上催生了技術的進步。一方面在知識階層,他會提出要求,需要怎樣的圖案;另一方面是工匠層面,他要按照這個意圖來進行創作。
《楚辭》打散了讀同樣美
讀+:馮天瑜說:「楚藝術的特色之一,是將具象世界的實物以及想像中的神物(如龍、鳳)肢解打散,加以變形,根據表現和象徵的需要,予以選擇、重組,造成『鉤佩與環飾』樣式,達成流暢瑰麗、富於想像力的形式美。」為什麼楚人能產生這樣的想像?
徐勇民:首先是楚地巫鬼崇拜,這種神秘思維傾向必然帶來視覺形象的變異。還有可能是基於宗教、基於皇權的需要。
讀+:怎樣理解楚國美術的當代性?
徐勇民:這個「當代」,就是指每個人真正地釋放了自我,得到了完全的解放,處於一種真正的精神自由狀態。在楚文化里,不管是文學,還是美術,都有我們非常渴望的這種當代意義,沒有任何限制。這種當代精神,是社會大部分人都具有這種狀態時才會有。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現代性,不必簡單模仿西方。回望傳統,裡面也有許多的精神養分。
還有就是,西方繪畫中,有一個理論是說,畫畫是畫看不見的東西。這個理論在談論楚文化時,完全可以對應。2000多年前的楚國工匠,把自然界不存在的很多形象,都做了出來。並且成為了人類財富的重要部分。這個精神是很當代的,你很難想像這些民間藝人將其表現得那樣率性、傳神。有些和現代畢加索、馬蒂斯的繪畫狀態非常接近。
讀+:這在楚國文學作品中怎樣體現?
徐勇民:我有時候讀《楚辭》,會把句子打散,再一拼貼,同樣美得不可思議。這說明,它字句本身揮灑自如,表達出了對歷史對生活深深的瞭然與熱愛,是個人情緒極度的釋放。
楚人精神在於包容
讀+:能否概括一下楚文化最獨特的魅力,以及楚人的精神?
徐勇民: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想像力,用器物或文明載體去表達的想像力。楚人精神很難簡單用一個詞。包容,或者一種不甘於現狀的智慧。比方說屈原寫的《天問》,就是很好的一個體現。
讀+:這種精神,給湖北藝術一種怎樣的影響?
徐勇民:湖北出了許多優秀的年輕藝術家,這個地域造就了他們。他們沒有什麼羈絆,思想活躍,不同畫風、不同風格的人相安無事,沒有隔閡。這是水帶來的一種包容。
再舉個典型的例子,中國畫畫家周韶華,他的畫,就是想像力恣意自在暢懷的表達。我覺得他離開了湖北,未必是今天這個面貌。在湖北,沒有人因為你偏離了傳統觀念就指責你,沒有人說你做的不對不好。
讀+:湖北似乎一直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藝術流派。
徐勇民:有人一直想形成長江畫派,我覺得強扭的瓜不甜,這個沒必要。自在的狀態本身就是一個特色集群了。
楚文化需要年輕人去傳承
讀+:楚美術的研究現狀如何?
徐勇民:有興趣、有條件、有能力研究的,不管機構還是個人,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熱情。我曾經提出過一個關於拯救、保護、研究、開發漢川馬口窯的提案。馬口窯作為民間陶藝,其典型的樣式在中國當代和國際陶藝界非常有名,20世紀50年代曾作為中國高等藝術院校教材的圖例。我們接觸過大量的馬口窯,其質樸的造型與繪畫手法非常率真。回溯到過去,它有一脈相承的楚國文化和楚國藝術延續下來的一種風範。
令人擔憂的是,隨著當代社會的發展,更多的人不太願意做這種手工藝術,實用和觀賞價值很高的陶器,被簡陋廉價的塑料用品取代。馬口窯和它的技術目前快失傳了,這就使傳承鏈出現了問題。
讀+:美術院校在這方面能夠做些什麼?
徐勇民:如果一味給年輕人說教,要重視傳統文化,保護楚美術,也沒人願意聽。我們需要把傳統轉化為一種可視、可觸摸的藝術形式,一種大家能接受,富有時代感的藝術形式。2007年開始,湖北美術學院開始招收書法專業本科生,希望逐漸能夠和本地、中國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
讀+:為什麼要關注民族文化?
徐勇民:對於文化的態度上面,任何學者都應該俯下身來,了解來自民族民間的東西。這是一種活生生的,可以觸摸的藝術形式。作為楚地的藝術家,應該有所自覺,我們有很深厚的土壤,這個土壤里,有很多東西足以讓我們受到影響、感到震撼。
記者鄭汝可實習生宋菀
5月17日,「意繪——武漢八人美術作品展」在武漢美術館開展。其中,湖北美術學院院長徐勇民的「大紅花」系列,備受關注。作品用生長狀的花朵形態,表現藝術家對於楚文化的思索與觀察。
今年3月,該展覽曾在中國美術館首展,觀眾如潮。京城藝評家尚輝指出,新世紀以來,無論從藝術觀念,還是藝術思潮的引領上,楚地都給予中國美術的發展深遠的影響。
生活在荊楚之地的藝術家,會受到楚文化怎樣的滋養?進而,又會對本地文化產生何種反思?近日,本報記者專訪湖北美術學院院長徐勇民,暢談他眼中的楚美術與楚文化。
藝術界興起「楚文化熱」
徐勇民祖籍安徽,自小在武漢長大,「楚地生楚地養」。
1978年,21歲的他考入湖北美術學院,學習中國畫。當時,中國剛剛實行改革開放,藝術領域盛行「向西看」。理論家普遍認為,中國畫已走到窮途末路。徐勇民也受到這種思潮影響。
同年2月,在湖北隨州,曾侯乙墓進行考古發掘,大量青銅器、玉器、漆器出土,藝術門類豐富,器物造型完整。其中,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尊盤工藝奇絕,被譽為「先秦時期的頂峰」;漆衣箱中帶有「斗」字的天文圖像,更成為研究和佐證早期先民的宇宙觀念的重要標本。
這一考古發現,與隨後的荊門包山二號墓漆奩彩繪等,給考古學以至藝術史學界帶來空前的驚喜。史學家稱,這一批文物的出土,使得中國美術史的源頭上溯至三代。破除了中國文化的「西來說」,及中國美術源頭「起於漢代」的謬誤,為中國美術本原做了根本性補充。藝術界興起「楚文化熱」。
一次,畢業留校的徐勇民來到湖北省博物館。館裡正在清理一批出土的楚國文物,徐勇民看到,一個弓箭上的機弩上,有著非常精美的漆畫紋飾。「很不可思議,」徐勇民說,拿毛筆用水墨勾很細的線都不太容易,更不用說是用漆來做遊絲般的描繪,「這給我觸動非常大。」
「這些紋飾,天馬行空,誰都沒有見過。2000多年前的楚人工匠,為什麼具有如此想像力和工藝?」在感受西方藝術的創造性和活力後,徐勇民想「回頭」找一些東西。逐漸,他開始了楚美術造型方面的思索。
感受楚美術的神秘與自由
2008年,徐勇民開始以楚美術為題材,創作一批國畫作品。他以花朵為形態,闡述自己對楚文化的思考。
徐勇民解釋,在楚美術中,常常能感受到一系列神秘古怪的意象組合,鹿角立鶴、虎座鳳鳥、漆繪上的人神雜糅、織綉上的龍蟠鳳逸、青銅器上斑駁陸離的色彩等等,這是楚人精神上無礙於物,「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花朵流動與生長的造型,正給人自由、生動的想像。
「身在此地、成長於斯的讀書人,應該在自己的文化視野內,對楚美術給予更多的關注,引起繼承發展上的思考。」徐勇民說,自己無論是看楚辭,還是青銅器,受到的啟迪,感覺跟看其他的文物不太一樣。
「這個裡面的一種造型的想像力,一種表達的恣意,是別的文化中體會不到的東西。」徐勇民說,這種楚文化精神的表達,落實在繪畫形態上,就需要研究這種形態如何形成,又會產生怎樣的視覺效果。
在徐勇民看來,作為民間地域文化的楚美術,是一個原點,由此,可以不斷生髮出各種研究方向。最終,與當代相關聯,同時為藝術家的創作提供滋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