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史複習資料

中國現代文學史複習資料

 1、《新青年》中國現代文學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創刊於上海,原名《青年雜誌》,陳獨秀主編。「五四」前後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同時進行了新文化運動和文學改革運動。創刊號發表了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正式掀起文學革命。1918年5月,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發表其上。該刊還廣泛譯介外國文學。1920年9月,它成為上海共產主義機關小組機關刊物,1926年7月終刊。  2、《人的文學》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學》,對當時文學革命影響很大。周作人從個性解放的要求出發,充分肯定了人道主義,強調一種「利己而又利它,利它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義為本,對於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學」,認為新文學即人的文學,應充分表現「靈肉一致」的人性。這深深地影響了五四時期表現個性解放主題的創作。在另一篇文章《平民文學》中,周作人進一步闡述「人的文學」的主張,強調文學須應用在人生上,並申明「以真為主,美即在其中」的文學觀念,這對「五四」時期尤其是對人生派的創作影響很大。   3、文學研究會文學研究會是中國新文學運動中第一個純文學團體,成立於1921年1月,發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說月報》為陣地,積極倡導文學革命。其主要理論家茅盾提出文學要老老實實表現人生,尤其應描繪被壓迫的人民,在創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現實主義,反對唯美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研究會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小說創作上,如茅盾的《蝕》三部曲、葉聖陶的《倪煥之》,許地山的《綴網勞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對現實的細密描繪、深入剖析,顯示出現實主義特色,而成為文學研究會這個顯示主義文學流派的力作。  4、創造社成立於1921年7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主要成員郭沫若、郁達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等。創造社的文學主張有明顯的為藝術而藝術的色彩,非常強調文學是作家的自我表現,極力反對文藝的社會功用,認為於是應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時,他們又極力反對社會黑暗,創造社的主要創作方法是浪漫主義的,重在抒發個人感情,表現自己個性。如郭沫若的詩集《前茅》、郁達夫的《蔦蘿行》、《春風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濃重的主觀抒情色彩、鮮明的浪漫主義傾向而成為創作社的代表作品。  5、新月社新月社於1923年成立於北京,該社活動在1927年春遷往上海,1933年結束,主要成員有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他們把《晨報副刊》作為陣地,後又創辦《詩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個涉及政治、思想、學術、文藝各領域的派別,在思想上和組織上都表現了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特點。它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主要貢獻在於新詩,聞一多、徐志摩等人針對自由體詩體現的散文化傾向,提出新格律詩的主張。他們對於對於詩歌藝術的追求帶有唯美傾向,但在當時對於新詩在藝術技巧上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聞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6、語絲社語絲社得名於1924年11月在北京創刊的《語絲》周刊,由《語絲》主要饌稿人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魯迅、林語堂、錢玄同、孫伏園、俞平伯、劉半農等。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以散文創作為主的刊物,主要發表雜感、短評、小品等。語絲社作家的散文創作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語絲」文體,這種文體在思想內容上有任意言談,斥舊促新,在藝術上以文藝性短論和隨筆為主要形式,撥辣幽默,諷刺強烈。以魯迅為代表的尖銳潑辣的雜文和以周作人、林語堂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該社散文創作兩大類,對散文發展有重要影響。  「中國現代文學史」文體及文學現象   7、 問題小說 冰心是最早創作「問題小說」併產生較大影響的作家之一。她於1919年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此後接連創作了許多「問題小說」。所謂「問題小說」就是以家庭、婦女、婚戀、勞工、青年等各種社會問題為題材,催人疑問,促人警覺,發人深省的小說作品。冰心「問題小說」,涉及面很廣,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代表作有:《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庄鴻的姊妹》、《還鄉》等。女作家廬隱也是「問題小說」的創作者之一。  8、鄉土文學 20年代,中國現代文壇上出現了一批比較接近農村的年輕作家,他們的創作較多受魯迅的影響,以農村生活為題材,以農民疾苦為主要內容,形成所謂「鄉土文學」。鄉土文學是在「為人生」文學主張的影響和發展下出現的。作家們在探求人生真諦,追求理想社會的過程中,關注受壓迫最深重的農民問題。對農民的破產,農村婦女悲慘的命運,封建農村的陋習和農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產者的敗落都有深入的表現。代表作家作品有:王任叔的《疲憊者》。許欽文的《瘋婦》、《鼻涕阿二》、台靜農的《天二哥》等。  9、語絲文體 因語絲社成員創作的共有共同特徵的散文而得名。語絲社得名於1924年11月在北京創刊的《語絲》周刊,由《語絲》主要饌稿人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魯迅、林語堂、錢玄同、孫伏園、俞平伯、劉半農等。《語絲》發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創作上,儘管語絲社同仁的思想和藝術主張不盡一致,但在針砭時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風格:排舊促新,放縱而談,古今並論,庄諧雜出,簡潔明快,不拘一格-這就是「語絲文體」的鮮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創作有兩大方面:一是以魯迅為代表的雜文,一是以周作人為代表的小品散文。  10、 京派小說在20世紀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學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繼續留在京、津地區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個自由的作家群,當時也稱「北方作家」派。「京派」並沒有正式的組織,只是一種名稱的沿用。「京派」作家創作的小說被稱為「京派小說」。京派小說文風淳樸,貼近底層人民的生活,在現實主義的創作中融入浪漫主義的、表現主觀個性的多種藝術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從文、廢名、蘆焚等。沈從文的小說《邊城》、《蕭蕭》、《長河》等是其中較為出色的作品。  11、新感覺派小說 20年代30年代初出現的「新感覺派」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創作的一個組成部分。「新感覺派」小說的根本特點是特彆強調作家的主觀感覺而不太注重對客觀生活的真切描寫。劉吶鷗是「新感覺派」小說的最初嘗試者,他創辦於1928年9月的《無軌列車》半月刊,標誌著中國「新感覺派」小說實踐的開始。他的短篇小說集《都市風景線》是現代中國第一部「新感覺派」小說集。穆時英和施蟄存把「新感覺派」小說推向成熟和引身運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現對現實生活的感覺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們的代表作。  12、詩歌的「三美」 詩歌的「三美」,即「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這是由聞一多倡導的,是他對新詩理論做出的貢獻。「三美」理論主張詩歌創作要有建築的美、音樂的美和繪畫的美。它是針對當時的新詩形式過分散體化而提出來的。這一主張奠定了新格律學派的理論基礎,對新詩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13、現代派詩歌 30年代在中國產生的現代派詩歌普遍受到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啟發和影響。同時又承接了李金髮為代表的20年代中國象徵詩派的某些藝術追求。30年代中國現代派詩歌特別追求詩歌創作在總體上所產生的朦朧的美,追求以奇特觀念的聯絡和繁複的意象來結構詩的內涵。現代派詩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態的心靈,詠嘆著濁世的哀音,表達著對社會的不滿和抗爭,也流露出對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悵。戴望舒是30年代「現代派詩歌代表」。   14、淪陷區文學 淪陷區文學是抗戰時期文學創作的一個組成部分。1941年,上海完全淪陷時,最有影響的文學雜誌《萬象》,團結了一大批在上海的進步作家,發表了大量揭露舊社會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愛國主義理想的作品,如師陀的《無望村的館主》、《大馬戲團》(劇本)和張愛玲的小說集《傳奇》等。因北平淪陷區,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閑適小品。他的《葯黨語錄》、《藥味集》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現了一個民族變節者進退失據的矛盾心靈。

簡答題一、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重要階段?各階段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是什麼?(著重某一階段)1.1917-1927年,五四文學運動時期。文學革命開端時間,開創性的作品: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文學革命論》、魯迅《狂人日記》、郭沫若《女神》、胡適的白話新詩,戲劇、小品散文的出現,最早的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現實主義)、創造社(為藝術浪漫主義)。 特點:奠基性,開創性(關鍵詞)2.1928-1937年,開始的標誌是革命文學運動的開始。 創造社、太陽社於1928年正式發起革命文學運動,革命文學標誌現代文學從藝術形式到思想內容的深刻變化。重要內容: (1)左翼革命文學的發展,集中出現了一批革命文學的作家作品,左聯五烈士、東北作家群、蔣光慈、葉紫、魯迅後期、茅盾前期的創作,都看作左翼時期的創作。(2)左翼之外,風格獨立,卓有特色的藝術大家有:巴金、老舍、沈從文、曹禺等。 特點:從思想到藝術都進入成熟階段,整個文學創作呈現繁榮、複雜、多元的格局。(關鍵詞:成熟)3.1938-1949年,開端標誌:抗戰爆發進一步深化的階段。特點:(1)抗戰爆發,形成全國規模的抗戰文藝運動,使現代文學又出現一次深刻的變化,抗日救亡成為壓倒一切的主題,現代文學密切配合社會發展。(2)由於政治變化,出現國統區、解放區。解放區與國統區已經是不同的社會制度,解放區已經是不同於國統區的「新天地」,局面更複雜,流派更多(關鍵詞:抗戰文藝運動、國統區、解放區)二、初期白話新詩對中國詩歌的重大變革和貢獻主要體現在哪裡?1.語言方面:以白話寫詩,將中國詩歌從幾千年來的文言語體中解放出來;

2.詩體方面:創立了自由詩體、無韻詩體、散文詩體,將中國詩歌從舊詩詞的體式中解放出來,徹底打破了幾千年來傳統詩歌的模式。三、為什麼在五四新文學初期,散文的成就最大?談談你的看法。1.中國有史以來的文學,以文為本,文章是正宗,文以載道,這樣一種文學主張,對五四散文的發展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無形地在思想中影響著人們。2.散文創作具有無形龐大的作者隊伍,這是其他幾種文體不能比的,詩人不一定寫小說,劇作家不一定寫詩,但所有人都寫散文,造成了隊伍無形壯大,帶來作品數量的優勢,成就相對來講就高一點。3.五四時期是一個思想大解放的時期,思想空前自由,而散文最能適應當時時代特點,可嚴肅、可放鬆,可大可小,這幾個方面,決定了散文成就更大。四、郭沫若的美學主張是什麼?1.高揚主情主義2.重自我表現。3.強調感情的自然流露。 4.重視靈感的作用。5.主張形式的絕對自由。 6.強調文藝的社會職能。五、從文學研究會諸作家的創作實踐,可以看出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主張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1.文學研究會的基本文學主張,一是強調「為人生而藝術」,二是強調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2.代表作家有茅盾、葉紹鈞、冰心、朱自清等人,他們創作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積極探索現實人生問題,他們的作品都注意暴露和譴責黑暗的社會和污濁的人生,顯示出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3.如茅盾的《子夜》是一部深刻而廣泛地反映30年代初期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大規模描寫了當時的社會景象,在錯綜複雜的社會生活再現中,深刻地揭示出當時中國社會的本質特徵。六、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興起的意義是什麼?(文學革命——革命文學)1.革命文學:文學從藝術形式到思想內容的深刻變化,進一步密切了文學與時代社會的關係,知識分子關注的問題從個性解放轉移到社會解放。2.革命文學運動的興起,推動了左翼進步文學的迅猛發展,在很短的時間內出現了一大批左翼文學作家作品,如蔣光慈詩集《新夢》、柔石短篇小說《為奴隸的母親》、殷夫的詩集《孩兒塔》等。3.革命文學運動的興起,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進一步的傳播。七、張天翼小說的諷刺特色與現代文學史上其他一些作家的諷刺藝術有何不同(對比魯迅、老舍、錢鍾書)?1.魯迅的諷刺來自於思想的深刻性,來自一種邏輯的思辯的色彩。2.老舍的諷刺來自一種寬厚,來自一種從容,溫文爾雅。3.錢鍾書的諷刺來自一種學者式的智慧,有一種獨特的語言魅力。4.張天翼的諷刺來自一種辛辣、尖刻,來自於沉重和輕鬆之間的對比,文學史上稱為「冷麵幽默」,很冷峻。

八、簡述巴金的創作道路。1.初期階段:初步顯示作家的基本風格,作品單純而充滿熱情,強調整個文學表達的流暢、質樸、「無技巧」,這個特點一直到創作《寒夜》之前。代表作有愛情三部曲《霧》、《雨》、《電》。2.中期階段:成熟階段,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3.後期階段:深入發展階段,風格有了明顯變化,變成冷靜、深沉的分析,單純的藝術筆法也變得複雜,注重人物心理、人物性格的對比、變化,不同於早期的單純、熱情而變得凝重、深沉。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寒夜》。、簡述老舍的創作道路。1.初期階段:初步顯示作家基本風格,即關注市民命運,作品故事性強,語言幽默,主要作品有三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2.中期階段:成熟階段,主要作品有寓言體長篇小說《貓城記》,標誌著幽默風格走向成熟的長篇小說《離婚》,短篇小說《月牙兒》,最著名的長篇代表作《駱駝祥子》。3.後期階段:深入發展階段,構建了完整的「平民世界」,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四世同堂》(由《惶惑》、《偷生》、《饑荒》組成)。十五、簡述丁玲的創作道路。1.初期階段:20年代,主要表現個性解放、女性解放,代表作品短篇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2.中期階段:20年代末30年代,過渡時期,作品內容發生根本變化,面向社會命運,面向時代生活,代表作品短篇小說《田家沖》。3.後期階段:30年代中後期40年代,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是其作品成熟的標誌,作品的深刻性、藝術的圓熟都達到一個高潮。論述】一、魯迅以《傷逝》為代表的小說創作,在思考婦女解放和知識分子個性解放與整個社會解放的關係方面有何獨到而深刻的見解?這些見解對現代文學創作有何重要影響?1.《傷逝》是魯迅唯一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通過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揭示出女性的幸福追求、婚戀自由等等,不能僅僅依靠愛情本身,更不能依賴於男人,女性的真正解放,必須要以自身人格的獨立和經濟的獨立為基礎。知識分子的個性解放不可能脫離整個社會的解放而單獨實現。主人公子君體現了作家對女性、對知識分子的看法。知識分子個性解放,在子君身上達到一種很高的程度,但這種追求並沒有長久實現,因為沒能和整個社會解放結合在一起。2.知識分子追求個性解放,但是又軟弱,從魯迅到錢鍾書的作品中都是如此。如子君和涓生,如方鴻漸。通過對知識分子的命運的描寫,反映了中國社會革命進程的本質問題。二、分析《吶喊》、《彷徨》對封建社會、封建思想禮教的深刻批判小說集《吶喊》和《彷徨》的總主題是反封建,對封建社會、封建思想禮教的揭露批判極其深刻。 多數作品描寫了封建勢力對人民壓迫及製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劇,主人公主要是農民、知識分子和婦女。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們以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血淚人生,控訴封建社會的黑暗。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舉制度和等級觀念毒害,淪落到下層窮愁潦倒,表現了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驚人冷漠。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質及其對人民群眾毒害的深廣。如《葯》的悲劇是雙重封建統治者用鋼刀殺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華老栓把人血饅頭當葯為華小栓,但卻治不了病。悲劇在於,華小栓吃的人血饅頭,竟是反青革命志士的鮮血做成的。革命者為人民革命而獻身,作為人民一員的華老栓並不理解。表現粗群眾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小說既暴露了封建勢力造成的人民物質上的「病苦」,更著重暴露了人們精神上的「病苦」,以驚醒「不幸的人們」起來擺脫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鎖。

 三、分析評價《狂人日記》的思想藝術及其在文學史上的意義 《狂人日記》的思想是:「暴露禮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揭露得異常深刻:揭露了禮教的「吃人」本質。這是對封建禮教和家族制度的最深刻最本質的揭露,是對封建統治者以仁義道德「吃人」的中國幾千年歷史和文化的最深刻最本質的揭露。揭露了封建禮教毒害之深廣。人人「吃人」也「被人吃」。吃人者不僅有封建家族制度象徵的大哥;也有婦女和下層人民,他們是受禮教殘害最深重的;也有青年和小孩。作品通過塑造狂人形象,表現對封建傳統的大膽懷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現出嚴格的自審精神,寄希望於未來,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狂人是個具有現代意識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啟蒙主義者形象。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狂人日記》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對民族現狀和前途的「憂憤深廣」的特色。

 藝術形式上的主要特點: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的結合。現實主義,作品真實地描寫了一個患「迫害狂症」者的故事,人物和環境都具有真實性。同時作者運用了象徵和暗示等手法,賦予人物和環境以象徵意義。運用日記體形式;以心理描寫為主,是**的心理描寫;簡練的白話語言。

文學史上的意義:《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成為中國文學進入現代的標誌:它以徹底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以滲透於全篇的現代意識,顯示其現代意義。藝術形式上,西方現代主義方法象徵主義的創造性運用,**心理的細緻描寫,日記體的格式,成熟的白話,具有現代意味。

四、 分析評價《阿Q正傳》的思想及其藝術成就《阿Q正傳》是魯迅惟一的中篇小說。思想上成就之一:小說通過辛亥革命前後中國農村社會典型環境的描寫:塑造了辛亥革命時期貧苦農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徵是精神勝利法:在現實生活中處於失敗者的地位,但不正視現實,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種種方法自欺自慰,陶醉於虛幻的精神勝利之中。阿Q無法清醒認識自己的悲慘的社會地位和命運,做出改變自己境遇的反抗鬥爭。阿Q還受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深惡造反、「男女之大防」。是個集中了較多國民劣根性的藝術形象。阿Q革命觀中還夾雜著許多落後的觀念。阿Q形象的塑造和精神勝利法是普遍存在於中華民族各階層的一種國民性弱點,因此,阿Q是一個「現代的我們的國人的靈魂」。

 思想成就之二:提出了農民問題,即農民的悲慘的生活境遇和他們缺乏民主主義覺悟的矛盾。阿Q過著被剝削、受壓迫的生活,但是他缺乏覺悟。作者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他有革命的要求,但是他的革命觀中狹隘報復、取趙太爺而代之等糊塗思想,他也沒有完全擺脫精神勝利法。小說通過阿Q的悲劇,在客觀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啟發農民覺悟的重要性。

 藝術成就:再現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如阿Q、假洋鬼子、趙太爺等。白描手法的成功運用。如阿Q瞪著眼睛說:「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你算什麼東西。」形象地表現了他的精神勝利法的性格特徵。作品基本風格是客觀敘事的現實主義風格,在寫實中又加入了諷刺,如對趙太爺的諷刺是尖銳無情的、對阿Q的弱點的諷刺比較溫和,是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阿Q的悲劇性遭遇和喜劇性格,形成小說悲喜劇交融的特色。

五、 分析評價《女神》所表現的五四時代精神《女神》是「五四」狂飆突進精神的典型體現,它的思想內容集中在如下三個方面:一、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在文學上,要求張揚自我,尊崇個性,以自我內心表現為本位。個性解放的呼聲通過對「自我」的發現和自我價值的肯定表現出來。如:《天狗》中的「天狗」這種衝決一切羅網、破壞一切舊事物的強悍形象,正是那個時代個性解放要求的詩的極度誇張。《地球,我的母親》中可以看出他個性解放的要求呈現出了勞苦大眾利益的一致性。

二、反抗、叛逆與創造精神的歌唱。反抗、叛逆表現在:《女神》誕生之時整個中國是一個黑暗的大牢籠,這激發了詩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如:《鳳凰涅磐》中的鳳凰雙雙自焚前的歌唱,對朽敗的舊世界作了極真切而沉痛的描繪。鳳凰的自焚,乃是與舊世界徹底決絕的反抗行動,是叛逆精神的強烈爆發與燃燒。 創造精神表現在:1、《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中相信不斷的毀壞和不斷的創造正是萬物萬事發展的法則。三、愛國情思的抒發。從《女神》中的《爐中煤》的年輕女郎,《鳳凰涅磐》中更生的鳳凰等形象,不難看出詩人對於祖國的深沉眷念與無限熱愛。

六、 分析評價《女神》在中國現代新詩發展史上的地位及不足 郭沫若的《女神》是開一代詩風的新詩集。這就是它在新詩發展史上的地位。一、思想內容上。《女神》體現了「五四」時代精神。它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舊勢力的革命精神,對光明的嚮往等,是最強烈地體現了「五四」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二、在藝術上,《女神》是中國浪漫主義新詩的開山之作,開拓和形成了浪漫主義新詩流派。《女神》以鮮明的浪漫主義獨樹一幟。它強烈的感情,偉美的藝術形象等對當時和後來的浪漫主義詩人發生重要影響。三、在詩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體詩的一個高峰,為詩歌的革新和創造樹立了榜樣。它完全衝破了舊詩格律的束縛。詩節、詩行長短無定,韻律無固定格式。不足之處:他把形式的自由強調到絕端的地步,造成有的詩一瀉無遺,有的詩過於散文化。有的詩用語造句屬於生造, 

 七、分析《子夜》里吳蓀甫的形象吳蓀甫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個失敗了的英雄形象:吳蓀甫具有兩個方面的性格一、果敢、自信。他的理想是發展民族工業,擺脫帝國主義及買辦階級的束縛,最終實現資本主義。因此,在與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鬥爭中,他表現出果敢、自信的性格。在與趙伯韜的鬥法中,確實顯示了他沉著幹練、剛愎自用。動搖、悲觀。公司的連連失敗,沉重的一擊之下,他那的動搖、悲觀就暴露出來了。當吳蓀甫與趙伯韜的鬥爭中慘敗時,他的悲劇命運也達到了高潮。

二、吳蓀甫的性格充分顯示出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一方面對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封建主義的不滿;另一方面對工農運動和革命武裝極端恐懼與仇視。一方面對統治階級的腐敗制度與軍閥混戰的局面不滿;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動勢力鎮壓工人農民運動。兩重性使得他處在一個非常微妙的夾縫中,同時也決定了他命運的必然悲劇結局。民族資產階級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軍閥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於當時政治和經濟上的種種關係,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隨著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來。

八、 簡析《子夜》的藝術特色 一、宏大嚴謹的結構。作品以吳蓀甫為矛盾衝突的軸心,輻射出各種人物和事件。幾條線索錯落有致地進行鋪敘,其中以吳趙鬥法為整個作品的主線,以此帶動其他幾條線索的展開,使之融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整個作品的情節發展十分緊湊,時間跨度小人物眾多。徑緯交匯地建成了《子夜》這部作品的「網狀結構」。  二、心理描寫採用傳統的肖像描寫、人物語言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對人物下意識和幻覺的描寫增強了整個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運用象徵主義的手法。吳老太爺的一切言行總是圍繞著一個總體象徵展開。

  九、分析評價《子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子夜》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主要有兩點:1、成功地塑造了中國民族資本家的藝術典型吳蓀甫形象。吳蓀甫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個失敗了的英雄形象。吳蓀甫具有兩個方面的性格果敢、自信和動搖、悲觀。吳蓀甫的性格充分顯示出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一方面對帝國主義等不滿;另一方面對工農運動和革命武裝極端恐懼與仇視。一方面對統治階級的腐敗制度與軍閥混戰的局面不滿;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動勢力鎮壓工人農民運動。兩重性使得他處在一個非常微妙的夾縫中,同時也決定了他命運的必然悲劇結局。民族資產階級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軍閥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於當時政治和經濟上的種種關係,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隨著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來。2、《子夜》是一部規模宏大的對中國第一大都市上海作全方位描寫的文學作品。《子夜》是現代都市生活的廣闊畫卷,它描寫了工廠生活和工人運動,描寫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奮鬥,買辦資產階級的活動,金融、公債市場的風波,都市各階層人物的面貌。它為中國現代都市文學開拓了廣闊的天地。

  九、分析祥子的形象老舍的《駱駝祥子》的祥子是城市地層社會勞動者的形象。在他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對他性格的刻畫,體現了強有力的悲劇意味,這是通過主人公「精進向上-不甘失敗-自甘墮落」的命運三部曲展開的:1、 祥子初到北平,懷抱著尋求新的生路的希望,開始了他的個人奮鬥史。他年輕力壯,善良正直,樂於幫助與他同命運的窮人。他堅韌頑強的咬著牙,用孤苦的掙扎編織著美麗的夢想。 2、祥子連遭厄運,主要可以分為事業上的買車與個人生活上的娶妻兩方面。命運的安排卻是他追求不可得,躲避的被強加。所有這些,都表明祥子在命運的作弄面前不甘失敗,竭力掙扎和抗爭的生活姿態。 3、當虎妞病亡、祥子為葬妻而不得不再一次賣掉車子,此生已不復再有希望買車,又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已不在人世時,終於不堪這最後的沉重一擊。長久以來潛藏在他人性下的野性、獸性惡性發作,他吃喝嫖賭,如行屍走肉。殘酷的現實扭曲了他的性格,吞噬了這個一度有著強大生存能力的個人奮鬥者。

  形象的意義: 2、 祥子的悲劇在於他以血淚控訴舊社會對勞動者的無情壓榨和摧殘。小說真正地描寫了祥子的要求、掙扎淪落的過程,從而真實的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惡。  3、 祥子的又一典型意義是:揭示了個人奮鬥不是勞動人民擺脫貧困改變境遇的正確道路。個人奮鬥順利的時候,表現為要強上進;遇到挫折,會自私自利。

十、 通過祥子的悲劇分析《駱駝祥子》這部小說的思想

  造成祥子的悲劇的主要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 從客觀上來說:是把人變成鬼的舊社會的逼迫。祥子想買自己的一輛車的願望,只不過是一個獨立的勞動者的最低願望,然而這一正當的願望在那個社會裡卻似乎成了奢望。祥子歷盡艱辛,三起三落。他不可能以一己力量與這個黑暗社會抗衡,而這個社會卻把他從「人」變成了「鬼」——個人主義的末路鬼。虎妞的誘騙。祥子的生活理想與虎妞的生活理想截然不同,存在著尖銳的衝突。他們的婚姻是沒有愛情「強扭的瓜」。這個一個資產者的醜女引誘與腐蝕無產者強男的悲劇。

  從主觀上來說:個人奮鬥的理想。祥子沒有能看清當時社會的本質,也沒有認識到個人奮鬥根本不是勞動者人民擺脫窮困的求生之路。祥子的悲劇在於他的長期「執迷不悟」。個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點。接踵而來的打擊使祥子滋生了自暴自棄。他曾經全力反抗命運去最終屈從於命運的安排,他曾經對虎妞干預他的生活目的的企圖有所抵制卻最終受制於她,最後在虎妞生亡而小福子又自盡以後,他的理性徹底泯滅。他的道德之柱徹底崩潰,終於自我放縱,跌入了流氓無產者之列。

小說的思想:1、祥子的悲劇在於他以血淚控訴舊社會對勞動者的無情壓榨和摧殘。小說真正地描寫了祥子的要求、掙扎淪落的過程,從而真實的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惡。2、揭示了個人奮鬥不是勞動人民擺脫貧困改變境遇的正確道路。祥子走的是個人奮鬥的道路,其思想基礎是個人主義。個人奮鬥順利的時候,表現為要強上進;遇到挫折,會自私自利。在屢受打擊後,個人奮鬥就變為自暴自棄,從自私自利變為損人利己。小說對祥子個人奮鬥道路的批判,也揭示了悲劇的思想根源。說明祥子個人奮鬥道路是走不通的。

十一、 簡析《駱駝祥子》中虎妞形象及其對祥子悲劇的意義虎妞在小說中兼有雙重身份:車廠主劉四的女兒,人力車夫祥子的妻子。 1、這似乎是矛盾的兩面兼於一身,使虎妞的性格呈現出二重性: 一方面,她沾染了剝削階級家庭傳給她的好逸惡勞,善玩心計和市儈習氣,她缺乏教養,粗俗刁潑;另一方面,她被父親出於私心而延宕了青春,心中頗有結怨。2、她對愛情與幸福的追求長期被壓抑,身受封建剝削家庭的損害,心理也因之**,虎妞是劉四的另一種壓迫對象和犧牲品。在她有祥子的婚姻問題上,她並不是真的甘心做一輩子車夫的老婆,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企圖把祥子也拉上她生活理想的軌道3、當然,虎妞對於祥子,也不能說是沒有一些感情。祥子也得到她的關心——一種虎妞式的、近乎粗野的「疼愛」;而更多的,是她那種畸形的、祥子所接受不了的性的糾纏與索取,這是完全從她自身的需要出發,甚至也可以說,就是對祥子心靈和肉體兩方面的摧殘,她害了祥子。不合理的社會和剝削家庭造成了她的不幸,而她介入祥子的生活,又造成了祥子身心崩潰的悲劇結局。虎妞是祥子向上進取的阻力和障礙,是導致祥子走向墮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十二、 分析評價《邊城》中的邊城世界的特點和意義《邊城》是沈從文的一部優秀的中篇小說。 一、《邊城》用人性描繪了一個瑰麗而溫馨的「邊城」世界,一個充滿「愛」與「美」的天國。1、 這裡人性皆真、善、美。人人勤勞,為他人作奉獻。如老船夫忠於職守,對過河人分文不收,實在難卻的則買了煙茶再招待鄉親。船總順順雖是富人,但常常體恤窮苦人,老船夫死後,他資助並組織安排料理喪事。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誠,表現出仁厚、純樸的土性鄉風。加上美麗的自然環境,儼然是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 2、集中表現「邊城」世界人性美的,是發生在這裡的一個愛情悲劇,這個故事也同樣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礎之上。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同時愛上了老船夫的外孫女翠翠,而翠翠卻是心屬儺送。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駕船外出而以外溺水而死。船總在大兒子死後,一時未答應儺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儺送與其父發生爭吵而遠走他鄉。這種種的「不巧」,使翠翠與儺送的愛情終成「善」的悲劇。天保與儺送,對翠翠展開自由競爭,未傷同胞之情。作者所表現的似乎是一個「誰也沒有錯」的悲劇。

 二、濃厚的悲劇意識以翠翠為中心人物的戀愛悲劇,其實並非完全是「誰也沒有錯」的悲劇。苗、漢兩個民族婚俗的對立與矛盾,是悲劇產生的一個根本原因。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戀愛成婚。儺送以「馬路」求婚,是苗族的習俗。他相信唱山歌能使翠翠心領神會。所謂「車路」,是漢族的婚俗觀念。這種觀念在作品中通過天保及其父得以表現。兩種婚俗觀念衝突的結果,使熱戀中的翠翠與儺送生生分離。

 三、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作者把一對男女自由戀愛的故事處理成悲劇,以次引起讀者對「美」的毀滅的深沉思考。  茶峒地區歷史上過著原始、自由自在的牧歌生活。20世紀20年代國民黨實行黑暗的統治。非人性、非人道的現實生活,為滿目瘡痍的現實所感發,呼喚著自由、美好的、「牧歌」式社會的回歸,並以次對當時湘西封建宗法社會進行批判。這種建立在人性、人道主義思想上的批判,是獨特的、理想主義的,也是蒼白無力的。

十四、 簡析《邊城》中的翠翠形象 翠翠是作者傾注「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 。 翠翠來到人間,便是愛的天使與愛的精靈。她爺爺把她領大,一老一少相依為命。自然即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她既是愛情的女兒,又是大自然的女兒。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  翠翠身上的「美」,是通過她的愛情故事逐步表現出來的:第一階段:翠翠愛情萌生階段。她在小鎮看龍舟初遇儺送,愛情的種子就萌芽了。第二階段:翠翠愛情的覺悟階段。兩年後又進城看龍舟,她的愛情意識已完全覺醒。第三階段:翠翠對愛情執著的階段。她在愛上儺送後,沒想到儺送的哥哥也愛上了她。出於對愛情的忠貞,她明確向爺爺表示拒絕。然而,她與儺送的愛情卻忽然受到嚴重挫折,儺送遠走他鄉、爺爺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間「長成大人」。最後,她像爺爺那樣守住擺渡的崗位,苦戀並等待著儺送的歸來,這些充分表現了翠翠性格堅強的一面。

  十五分析《雷雨》中蘩漪的形象《雷雨》中的蘩漪是一個鮮明獨特、複雜而富有深度的藝術形象。 她的性格是抑鬱乖戾、熱情強悍、極端而尖銳的一種悲劇性格。這是由於封建性的家庭和環境造成的。蘩漪聰明美麗,而周朴園要的是「服從」,他冷酷無情地壓制、摧毀蘩漪的個性尊嚴。她在周家被折磨了十八年,這是她性格形成的典型環境。三年前,周萍的出現,燃起了她被壓抑的熱情。她需要愛、能愛,她不顧一切的愛上了周萍且把一切都交給了周萍。日子一長,周萍悔恨和蘩漪的關係,想擺脫和蘩漪的關係。這使蘩漪不能忍受父子兩代的欺負,她要做困獸的搏鬥,她要破壞周萍四鳳的關係,她要拉住周萍。她的反抗是極端的,在《雷雨》中她最具有「雷雨」的性格。她以尖銳的語言揭露和控訴周朴園和周家的罪惡,撕破他們道德家的偽善面目;她和專橫的周朴園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正面交鋒,是她推動劇情向高潮前進。 絕望的可怕的前途使蘩漪走向了最尖銳而極端的困獸之鬥。

  典型意義: 揭露了帶封建性的資產階級家庭壓抑、踐踏人性、蔑視人的尊嚴的罪惡,激起人們對不幸婦女悲慘命運的同情和對於人的地位、尊嚴、權利的深沉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惡與個性解放聯繫起來,使劇本具有嶄新的時代內容。


推薦閱讀:

第二章 五四文學的線索
農相先生
聲音和畫面相得益彰的敘事藝術----分析王鼎鈞《那樹》
書推|《困窘的瀟洒:民國文人的日常生活》
《某日,青年H發現,他失去了自己的良心》

TAG:中國 | 文學 | 現代 | 複習 | 文學史 | 現代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