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學習中醫的悟性

談學習中醫的悟性

人們常說,中醫基礎理論深奧難懂,枯燥乏味,即使臨床工作多年,還是覺得中醫基礎理論不易學,不好用。尤其是遇到一些中醫常規治療不理想或無從下手的問題時,更覺束手無策。筆者從事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和臨床多年,現將一些感悟與讀者探討。 1 培養悟性的必要性 中醫基礎理論涉及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中醫對正常人體的認識、中醫對疾病的認識以及中醫養生與治病原則等內容。由於其涉及的知識面較廣,所蘊涵的中國傳統文化濃厚,所以若沒有一定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背景,沒有一定的領悟能力,想要學好、用好這門課程是很不容易的。中醫講究悟性。悟性在學習和運用中醫基礎理論中具有重要作用。 所謂悟性就是通常所說的靈感,是創造者在一定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突發性地發現問題、提出預見和解決問題的心理現象。悟性屬於智力範疇,它能為獲取創意提供便捷的通路。中醫基礎理論是一門深奧難懂、知識靈活的學科,培養學習和運用中醫基礎理論的悟性是正確理解中醫實質、解決中醫醫教研中的疑難問題、塑造中醫能人的基本功和繼承中醫、創新中醫的法寶。中醫要發展,就需要創新,需要擁有悟性的中醫頭腦。這也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 2 如何訓練悟性 筆者認為,訓練悟性應注意3點:一是拋棄常規習見的約束,二是擺脫邏輯推理的枷鎖,三是捨棄需充分依據的要求。只要多閱讀一些中醫藥書刊,多角度思考形成結論的原因,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多方面分析、進行科學假說的習慣,即進行所謂的「模糊估量」。這樣當中醫藥知識積累到一定水平,靈感就會經常光顧有準備的頭腦,悟性也就會大大提高。靈感是瞬息即逝的東西,靈感一旦出現應及時記錄。並沿著靈感繼續深思,同時,還要了解中醫藥的現代研究進展,思考實現這些靈感是否現實,這樣才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價值。 培養學習中醫的悟性或靈感需要以豐厚的中醫藥知識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為基礎。而要有所積累,就要對中醫基礎學科、中醫臨床學科,以及養生保健、中醫經典等課程進行深入了解。中醫學的發展離不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發展,中醫的思維方式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廣泛涉獵這些領域的知識有助於擴大自身的知識面,確立中醫思維,激發中醫悟性。 筆者認為,悟性固然重要,但悟性也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如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的科學研究,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中醫臨床服務。因此,在進行中醫科學研究時,應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多視角地將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治療方法進行重新切實可用的新理論、新方法。僅憑悟性進行的中醫理論研究將失去其應有的臨床指導價值。 如果說悟性或靈感象一柄直刺問題核心的利劍,那麼實踐就是它的磨刀石。培養悟性還需要實踐訓練。作為中醫初學者要記住:學習不能死記硬背,而應該是理解記憶;運用不能牽強附會,而應該隨機應變;悟性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多學多練的結果。對於中醫藥工作者來說,尤應把握啟發悟性的「三多一少」原則,即「多看中醫典籍和老中醫經驗,多用中醫理論指導中醫臨床和科研,多學人文社會知識豐富中醫思維,少用西醫知識驗證中醫是否科學」。只有這樣,中醫悟性才會逐漸形成。 談學習中醫的悟性 3 運用悟性舉隅 3.1 活用昇陽舉陷法 筆者曾治一男性患者,68歲,耳鳴時作時止近10年。病初始覺耳鳴,時有時無,癥狀輕微,一直未予醫治。6年前,耳鳴加重,嚴重之時每日皆發,甚至一日幾發。遂至某醫學院附院求治,檢查示「內耳道增寬」,經中西醫診治療效欠佳。後求余診治。查其形體壯實,除見耳鳴、脈略弦外,余無它症。考慮之前老中醫所用之方多為補腎填精之劑。常言道,耳鳴一病虛證責之於腎,實證責之於肝膽。然詳細診察,四診合參,該患者腎虛之證尚難確立。雖有脈略弦之徵,乃年老血管硬化所致,非肝膽證候之象。情急之中,頓生靈感。疑難雜證它方無效,可否從中焦治之。蓋脾主升清,可使精微物質上承清竅而耳聰目明。反之,則可見耳鳴耳聾、視物昏花。此乃從中焦論治耳鳴之常理。脾氣主升還具有維持臟腑組織器官生理位置相對恆定的特性。脾氣(中氣)下陷,則這些臟腑組織器官就會離開原來的生理位置而見臟器下垂之徵或有墜脹之感。內耳道增寬乃內耳道組織松馳所致,為內耳道組織離開原來生理位置所引起。此案雖無下垂之徵或墜脹之感,然耳鳴形成之緣由皆為組織器官松馳離開原來生理位置所致,故辨證為「中氣下陷證」,取「異病同治」之義,仍以舉陷法治之。方選補中益氣湯加味。結果效顯,隨訪至今未見複發。該病案讓我領會到,舉陷法不僅適用於臟器下垂或脘腹墜脹之病證。只要靈活變通,認真領悟中氣下陷證之病理本質,亦可用於因組織松馳而引起的諸多病證。此外,筆者還用舉陷法佐用補腎填精之品治療骨質疏鬆症,已初見效果。採用舉陷法,在上還可治頭暈、目眩、鼻鼾、眼瞼下垂;在中治臟器下垂(包括乳房下墜)、脘腹墜脹;在下治二便失禁、脫肛、疝氣、遺精、滑精、婦科經帶產後諸病等。 3.2 採用「調理脾胃三合法」調理脾胃 醒脾、健脾、消食是醫家熟知的調理脾胃特性的常用方法。但筆者認為,脾胃失調、納運失司雖然是脾胃病產生或加重的根本機理,但脾胃升降失調、納運失司易致濕濁內生,困阻脾陽,繼而影響胃的受納腐熟功能,從而表現出脾虛、濕困、食積三大主證。且這三大主證常常同時出現。故調理脾胃需醒脾、健脾利濕、消食和中三法合用才能切中病機,從而保持脾升胃降的正常運行。筆者在進行科學研究時發現,醒脾可以激發脾胃潛在的功能,健脾可以提供脾胃運化的動力,消食和中可以排除胃腸之積滯,為進一步納運提供條件和場所。因而調理脾胃應醒、健、消三法合用,也叫「調理脾胃三合法」。俗話說,「方從法出」,筆者以脾胃生理特性及調理脾胃三合法為理論,在家傳經驗方的基礎上,精選藥物製成了調理脾胃之主方六味和中散。方由党參、山楂、石菖蒲和枳殼等6味中藥組成,具有益氣健脾、醒脾化濕、行氣消食化瘀之功能。臨床應用效果不凡。 3.3 藏象生殖軸調理男性性功能障礙 筆者認為,男性性生理(包括性喚起、性表達、性發泄等)是心肝腎三臟及其君火、相火協調作用的結果。其中,腎精充滿是陽道振奮的主要物質基礎。腎精所化之腎氣是產生性慾、鼓動陰莖勃起的原動力。外腎(指外生殖器)位居身體下部需心肝之血濡養。性活動屬精神活動之一,為心神所支配。中醫講「心主神明」而司性慾。主明則下安,陽道功能自如。在心、肝、腎三臟中,心屬君火,肝腎屬相火。君火為性刺激(目視、耳聽、鼻嗅、肌膚接觸等)所誘發則熾盛,從而引起相火妄動而發生性慾。雖肝腎同源,但宗筋為肝所主,性喜條達。肝之疏泄氣機正常、氣行血暢,則勃起、交合功能正常。當慾火熾盛之際,全身之精氣便集於下焦腎臟,在肝腎瀉藏功能的協調作用下,完成交合過程。這就是男性性生理髮生的藏象理論基礎。若心、肝、腎三臟功能失調便產生欲的障礙(即性慾障礙)、動的障礙(即勃起功能障礙)和泄的障礙(即射精障礙)。所以,「心—肝—腎」軸假說應是調整男性性生理軸的核心,「欲—動—泄」應是男性最基本的性生理反應規律。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男性性功能障礙應當三臟同調、辨證施治。其中,欲的障礙以調心為主,動的障礙以調肝為主,泄的障礙以調肝腎為主。筆者運用此法治療男性性功能障礙多獲較好的療效。 病例:陸某某,男,32歲。自訴陽事不舉3年。因3年前妻子有外遇,夫妻長期爭吵,感情不和。後經父母勸說,婚姻關係雖然得以維持,但卻一直悶悶不樂。每遇同房,欲而難舉,舉而不堅,甚為苦惱。經服多種中西藥療效不顯,於是邀余診治。症見陽事不舉、精神鬱悶、面色晦暗、胸脅脹滿、煩躁心悸、腰膝酸軟、小便清長、喜嘆息、舌質淡暗、苔薄白、脈弦細。診為陽痿,乃因肝鬱失疏、心神失養、腎失鼓動所致。治以疏肝寧心溫腎,通絡起痿。方予逍遙散加減。柴胡、白芍、當歸、白朮、川楝子、淫羊藿、菟絲子、制仙茅、酸棗仁、合歡皮各15g,遠志、露蜂房、炙甘草各6g。日1劑,水煎取汁,分3次沖服。肉桂蜈蚣粉(肉桂3g,蜈蚣1條,研細末)日1劑, 3次分服。同時給予心理治療。6劑後,上症減輕。繼原方5劑後諸症基本消失,性生活恢復正常。後予逍遙散加減調治而愈,至今未再複發。本案可見,以心肝腎三臟同調為主論治男性性功能障礙確有一定療效。目前,重慶市衛生局已將此作為科研立項進一步進行臨床驗證。 此外,筆者運用肺開竅於鼻、脾主升清等理論,以宣肺健脾法治療乾燥性鼻炎引起的嗅覺不靈敏等病均取得較好療效。總之,認真揣悟中醫理論的內涵,做到融會貫通,才能真正掌握中醫理論的真諦。


推薦閱讀:

神奇的傳銷「悟性」,到底悟了個神馬東西
張兵:用心比悟性更重要

TAG:學習 | 中醫 | 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