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傳統必有深遠的智慧 ——儒家文化與現代教育

偉大的傳統必有深遠的智慧

——儒家文化與現代教育

柳恩銘博士(演講)

2013年4月8日

尊敬的鄭增儀司長、同志們:

我想先與大家一起簡單回味一個基本事實、兩個特殊朝代、三段特殊歷史、四次對外學習。

一個基本事實:中華文明之所以5000年不間斷、不滅亡、不斷創造新輝煌,自大漢以來,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一直是全世界第一,1820年中國GDP是當時世界的1/3,即使是羸弱不振、積貧積弱的1840年鴉片戰爭,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仍然是世界第一。結論: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優秀的文化,傳統文化精神是維繫中華民族持續發展的命脈。

兩個特殊朝代:一個是蒙古族滅宋建立元朝,國家亡了,文化沒有亡,所以明朝得以恢復。一個是滿族滅亡明朝政府,建立了清朝政府,國家忘了,儒家文化沒有亡,所以民國和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得以恢復。結論:即使亡國了,只要文化還在,這個國家就有復興的機會。

三段特殊歷史:其一是秦二世而亡——秦朝奮六世之餘烈,統一天下,以為萬世,自稱始皇帝,沒想到15年二世而亡。假如統治者有一點以人為本的精神,有一點悲天憫人的情懷,陳勝吳廣不會揭竿而起!其二是太平天國起義14年夭折——洪秀全起義之初,勢如烈火,以摧枯拉朽之世,攻陷大清十餘個省,結果想不到14年而亡,因為洪秀全丟掉了傳統文化精神!其三是1966—1976年十年文化革命差點要了中國的命,如果再搞4-5年看看,估計也就差不多了。結論:什麼時候全面否定傳統文化,什麼時候就面臨政權毀滅!

四次向國外學習:一次是洋務運動,學習的是外國技術,結果是船堅炮利救不了中國。二次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學習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最終收穫的卻是腐敗和專制。三次是毛澤東先生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得到的是缺乏生命力的僵死的蘇俄社會主義模式。四次是改革開放,曾經幾乎是全方位向西方學習過。結論:100年過去,我們沒有學會西方的民主、自由、博愛,沒有學會美國人的熱忱,沒有學會英國人的優雅,沒有學會法國人的浪漫,沒有學會德國人的嚴謹,沒有學會瑞士人的精確,沒有學會日本人的企業精神,甚至連櫻花精神和武士道精神都沒有學到。我們除了仿製技術外,學到的恐怕只有卡通、漫畫、色情、暴力以及聖誕的狂歡,除此以外,一無所有。為什麼?因為傳統文化是土壤,離開土壤移植再好的種子也無法生存,更不要期望長出新的品種!

傳統文化,也就國學,是中華民族的命脈!什麼時候丟掉,什麼時候就亡國!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組織國學研究會的時候,就斷言: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國學之不知,未可有與言愛國者也。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乃立者也。大家信不信,我不知道,但是我信;因為事實明擺著!故柳子曰:民族復興是文化復興而非物質,因為物質原本就在宇宙中。喪失文化記憶的人,必然無知。抹去文化記憶的民族,必然瘋狂。

面對上述的事實,如果讓哲學家分析,結論往往可能是黑格爾的這句話:存在就是合理。故柳子曰:偉大的傳統必然有深遠的智慧。——這就是我今天演講的主題!

今天群賢畢至,滿懷敬畏,研究傳統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藉此機會,略陳固陋,貽笑大方。

一、儒家、儒者、儒學、儒家文化

我是孔子的信徒,我是儒家精神傳承者,我是儒學研究者。儘管儒學史上有新儒家、舊儒家之分,有漢儒、宋儒、明儒以及現代新儒家的流派分別,但是儒學正宗卻在先秦孔孟荀,代表著作是《論語》《孟子》《荀子》,其中《論語》是源頭,是根本。我非常執著地認為,先秦儒家才是儒家;先秦之後,只有儒家學說的信奉者、傳承者、研究者。先秦之後,儒家思想被嚴重異化:漢朝陰陽家董仲舒所異化的學說只能稱之為「政學」,宋代的程顥、程頤、朱熹一脈相承的學說只能稱之為「理學」,宋代的陸象山、明代的王陽明等學說只能稱之為「心學」,譬如陸象山就曾不無自豪地宣布:「六經皆我註腳。」先秦之後,儒家思想不斷被解釋、被解讀、被解構、被曲解甚至被異化,鮮有創新和發展。儒家的精神主要通過歷代讀書人以及由讀書人進入官僚階層的政治家薪火相傳。傳承儒學精神的代表人物有司馬遷、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蘇軾、顧炎武等,載體除了原生態經典便是他們的詩歌、散文以及他們的教育實踐和政治活動。程顥、程頤、張載、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屬於研究儒學的專家,民國時期新儒家三聖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是儒家精神傳承者,也是研究儒家思想成就最高者,君毅、君勱、牟宗三、錢穆、余英時、徐復觀、杜維明者,均為研究儒家的學者,並非儒家。

儒家孔孟荀、代表著作《論語》《孟子》《荀子》、儒家研究者、儒家研究成果等構成了儒學;一如《紅樓夢》和紅學的關係。結論:儒家、儒家思想、儒家著作、儒家研究者、儒家研究成果、儒家精神傳承者等諸要素,共同構成了中國儒家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三個字:仁(孔子)、義(孟子)、禮(荀子)。杜維明先生認為是:道(核心價值)、學(學術體系)、政(政治追求)。——不無道理。

儒家文化,源遠流長,熔鑄到中國人的血液和基因,成為中國人心理結構中標誌性的內原精神。儒家文化體系博大、內容豐富、義理宏深,道德意境之崇高、倫理精神之純厚、利他思想之徹底、浩然正氣之崇實,世所罕見。儒家文化養護中國人的心靈,規範著中國人的舉止,協調著中國人的關係,約束著從政者的行為,在中國歷史上無論對個人還是對民族的生存發展,都起著主導作用。時至今日,儒家所傳承的文化精神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最重要的源泉。

二、儒家文化的教育本質論價值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的本質是精神的,而非物質的,是非物質誘惑下的教育,是靈魂的教育。」簡言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與認識的堆積。」——教育家、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教育本質論。

義大利兒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認為:「教育的本質是認識生命的本質,提升生命的品質,追求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是精神的,是靈魂的,而不是物質、工具。

《中庸》說:「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修道謂之教。」白話:上天賦予人的是本性,尊重人的本性就是道,依照本性提升生命的品質就是教育。我讀過古今中外無數種關於教育的表述,沒有哪一種比《中庸》的這句話更精練、更準確、更科學!

中國現代教育癥結:現在中小學已經變成知識積累的場所,大學已經變成了放牧場或者職業練場所。缺失了精神,缺失了信仰,缺失了價值,缺失了仁愛,缺失了誠信……,自閉症、憂鬱症等千奇百怪的心理疾病也就不足為怪了;更有甚者:葯家鑫殺同學,徐力殺自己,一名留日學生殺母親(僅僅沒有按時寄錢就連捅母親九刀),最近網上又爆齣兒子剝老子的頭皮……。中國人怎麼那?中國教育怎麼那?

中國犯罪學研究會長、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康樹華調查,1965年我國青少年犯罪在整個社會刑事犯罪中約佔33%。世界上青少年犯罪率最低的。文革期間約佔60%近幾年,佔了社會刑事犯罪的70%-80%。文革前,全國青少年犯罪人數在青少年總人數中為0.3‰。90年代以來,上升至3‰。提高10倍。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統計,近年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佔到了全國暴力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14至18歲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又佔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

基於教育的本質認識儒家文化的價值:人格教育資源,人生教育資源。教育事業必須依賴的資源。

(一)儒家文化為教育提供豐厚的民族精神資源。

中華文明之所以數千年沒有毀滅,且不斷超越自身,形成新的文明境界,原因就是民族文化記憶被保存下來,中華民族精神被傳承下來。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積澱形成為全體民族成員所接受和認同,並成為民族進步和發展的價值導向和精神動力。中華民族精神集中表現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下為公、尚中貴和、博愛大眾的精神。這些是民族性格和共同價值觀。

一是「自強不息」精神。「自強不息」語出《周易·乾卦·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①]白話:天道運行剛健不息,君子應學習天道而自強不息。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②]的執著、孟子「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③]的態度都是自強不息。

二是「厚德載物」的精神。「厚德載物」語出《周易·坤卦·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④]白話:大地博厚寬廣,君子應如是容載萬物。 「仁」就是厚德載物,沒有仁愛、包容、責任,人不可以為人。

三是「天下為公」精神。「天下為公」語出《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⑤]這是典型的尚公道德取向,也是典型的民族精神。賈誼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都是「天下為公」。「天下為公」的民族精神今天已然完全契合共產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是「尚中貴和」的精神。「尚中貴和」即崇尚中庸、以和為貴。「中庸」是大智慧,「和」是群生狀態:「和實生物,同則不繼。」[⑥]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學術包容到了如此程度,孔子向老子請教可見孔學不排他。「尚中貴和」是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既「用其中於民」又 「和而不同」,誠如是,則思想自由、學術自由。

五是「博愛泛眾」的精神。「博愛泛眾」語出孔子「泛愛眾而親仁」[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⑧]等。孟子則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⑨]「博愛泛眾」已然成為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倫理基礎。

六是「勤勞儉樸」的精神。語出《尚書·大禹謨》:「克勤於邦,克儉於家。」[⑩]互文見義:無論國事還是家事,都應勤勞儉樸。中國經歷30年高速發展,環境欠債頗多,如果「窮奢極欲」,勢必加大環境負擔。「勤勞儉樸」理應也必須成為人類的普世價值觀。因為,依靠歐美人窮奢極欲拉動世界經濟的模式必然導致人類滅亡。

(二)儒家文化蘊含豐厚的倫理精神資源。

一是「家庭中心」的倫理基礎。儒家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中國傳統倫理的基本範疇。「五倫」起源於家庭倫理。君臣是父子類比,朋友是兄弟推衍。孔門對子夏曾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而無兄弟也?」[11]「五倫」之中,孝文化處於核心基礎地位。首先,孝文化維護了家庭和社會穩定。孔子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12]其次,孝文化是民族文化傳承的紐帶。文人傳承文化是世界文化傳承共同的顯性方式,中國除了顯性方式外多了一個隱性傳承方式——民間家庭的口耳相傳。

二是「家國一體」倫理價值取向。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13]儒家主張社會道德與家庭道德相結合,由父子關係推衍出君臣關係,由兄弟關係推衍出朋友關係,在家做孝子,在外做忠臣!我常常思考:為何二戰期間德國人可在一月之內打垮號稱世界第一的法規陸軍?而日本人14年沒有打垮中國軍隊?結論是:忠孝倫理精神挽救了中國。在人類戰爭史上,也只有中國軍隊可以整連、整營、整團、整師、整軍、甚至整集團軍戰死不降。

三是「天人合一」倫理境界。人倫屬於社會現象,但並不能脫離自然而獨立存在。先哲們很早就關注人與自然。孔子說:「釣而不網,弋不射宿。」[14]白話:釣魚時只用釣竿而不用網,用箭射但不射歸巢的鳥。孟子繼承了這種「推恩」原則,發展到張載就成為「民胞物與」的生態情懷。「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倫理長期追求的處理人與天、與自然、與神的關係的理想境界。這正當今世界最稀缺的精神資源。

三、儒家文化的教育主體論價值

原生態儒家以生為本的教育源自於以民為本的思想。

(一)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首先,儒家以人為本。「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15]」奴隸主把人當牲口,孔子把奴隸當人。面對殉葬惡習孔子痛罵:「始作俑者,其無後乎?[16]」對人權維護何其堅定啊。發展到孟子:「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1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18]荀子則說:「水則載舟,水則覆舟。」[19]

其次,儒家以教為政。哲學家說:「人是政治動物。」我認為,政治不可介入學術,但是教育本身就是政治;這是歷史,也是傳統。「以教為政」由孔子首創。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20]」教化民眾,本身就是政治。儒家以民為本,表現在教育主體上就是以生為本。孔門師生關係之融洽、思想之自由、教學之民主,世所稱道。典型:「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21]師生之平等以致如是。不是以生為本,孔子怎麼會浩嘆:「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22]孔子怎麼會因為顏回殞命而「哭之慟」呢,怎麼會聞子路被剁成肉醬而從此再也不吃肉醬呢?

(二)有教無類的教育情懷。

有教無類是以生為本的情懷。儒家以民為本,以教為政,化民成俗,所以其教育必然以生為本。孔子開貧民教育先河,第一個將教育從宮廷轉移到民間。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也。」[23]男子十五周歲,行束脩之禮,願意學習我全收。通過教育改變命運,通過教育給予貧民發展權,何其偉大!因為有教無類,所以孔門弟子既有富甲一方的子貢,有貴族子弟孟懿子、南宮敬叔,還有「在陋巷,人不堪其憂」的顏回,有「朽木不可雕」的宰我!

(三)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終身學習思想的首創者。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24]十五立志求道,三十形成獨立人格,四十不再迷惑,五十認同自己的命運(做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六十能容納各種批評,七十歲做什麼都不背離道。這是終身學習的人生。自古而今,儒門弟子那一個不是終身求道,終身學習,若非以生為本,何來如此效果!

(四)自由討論的教育模式。自由討論模式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礎上,老師不擺架子,學生暢所欲言。孔子曾經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等人坐在一起「聊天」,孔子要求大家「各言爾志」。子路搶先發言:「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5]冉有回答:「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26]公西華說:「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27]曾皙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28]聽了四位弟子的志向,孔子除了對一向不謙虛地子路微笑著「哂之」外,喟然而嘆曰:「吾與點也。」[29]這段對話充溢著民主教學氛圍,師生共同無拘無束地談論志向,孔子並不一一點評,而是有所保留,充分尊重個性,除了表示自己的志向與曾皙一致外,並沒有說誰的志向合理或不合理。假如不是以生為本的自由、民主、寬鬆,很難想像我們民族今天有《論語》這部曠世奇作。

四、儒家文化的教育方法論價值

(一)全面發展的課程建構。

孔子編纂修訂《詩經》《尚書》《樂》《易》《春秋》等是中國最早成體系的教材。孔子編《詩經》目的是「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30]。這部教材中涵蓋了愛情教育、倫理教育、愛國教育、誠信教育、生命教育等豐富的內容。孔子十分重視美育,史書記載孔子編纂了一部《樂》,曲譜散佚,今人無法領略其藝術魅力。編纂《春秋》目的在於讓學生明大義,是歷史教育,也是政治教育。《易》者,變也;《易經》編撰修訂,目的在於哲學教育。此外,從孔子的禮樂射御書數的六藝來看,孔子的課程體系中,不僅有政治、歷史、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還有軍事和數學。其著眼於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程度實不在當今之下,在孔子的教育實踐中根本找不到應試教育的痕迹。其課程建構思想和方法確實值得今人學習!

(二)因材施教的科學方法。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創始人。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四個人問的都是「孝」,孔子卻給出了風馬牛不相及的四種不同答案。因為孔子非常了解這四個弟子的道德修為、境界、處境、性情、性格差異。孟懿子不懂孝道,時常「違禮」,所以孔子告訴他「孝」就是「無違」;孟武伯不懂孝道,時常使父母擔憂,孔子告訴他「父母唯其疾之憂也」;子游不懂孝道,不敬重父母,孔子告訴他「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不能對父母和顏悅色,孔子告訴他「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為孝乎」。對症下藥,因材施教。

(三)慎獨正己的修身方法。

「慎獨」是儒家獨創的自我修養方法。語出《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31]曾子說得更明白:「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32]。

「正己」是儒家倡導的重要修身方法。原生態儒學提倡正人先正己,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33]又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34]孟子認為:「其身正而天下歸之。」[35]荀子說:「師以身為正儀。」[36]先秦之後,魏源認為:「身無道德,雖吐辭為經,不可以信世。」[37]精闢!

(四)積善成德的實踐方法。

孔子強調:「力行近仁。」[38]荀子堅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39]荀子的「故聖人也者,人之所積也」[40]、「積禮儀而為君子」[41]等,強調實踐積累成就道德。

(五)君子人格的激勵範式。

自古而今,中國人常以「君子」自況,足見儒家「君子人格」理念影響之深遠。

「君子」是普適人格範式。孔子的人格範式中有聖人、賢人、志士、仁人、君子等,但是孔子最用力推廣「君子」。孔子說:「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42]「聖人」高不可攀,「君子」可以煉成。《論語》中「君子」出現107次,可見重視「君子」人格程度之高。

「君子」人格內涵豐富。孔子對「君子」人格進行了系統思考和界定,引導人們參照「君子」標準加強修養。首先,「君子」必須「仁」。孔子認為:「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43]、「君子仁以為己任。」[44]其次,「君子」必須有綜合素養。孔子認為:「君子義以為上」[45]、「君子義以為質」[46]、「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47],如此看來君子必須有「義」,必須知「禮」,必須重「信」,必須「博學」。

「君子」言行舉止有規範。其一,「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48]其二,「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49]其三,「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50]其四,「君子」遵「五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51]其五,「君子」有「五恥」:「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餘,而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均而倍焉,君子恥之。」[52]其六,「君子」應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53]儒家經典對「君子」人格的規範性要求,產生了強烈的正能量。

「君子」人格內涵和規範都有反面的參照。孔子對「君子」和「小人」的界定非常清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54]、「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5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56]、「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57]等等。這種對比生動深刻,受教者別無選擇。

(六)道之以德的道德範疇。

第一,「仁」是最高準則。孔子在道德理論上最突出的貢獻在於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範疇。「仁」為最高德目,輔之以義、禮、忠、恕、孝、悌、慈、愛、勇、溫、良、儉、讓、恭、寬、信、敏、惠等道德條目。有道德精神,也有道德規範。「仁」不僅要求宅心仁厚,而且有「利他」行為,同時「仁」是比生命更可貴的人格(殺身成仁)。

第二,「義禮」僅次於「仁」。「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58]孔子強調:君子以正義為本質,通過禮制實行它,用謙遜的語言表達它,用堅守信譽來完成它;這才是君子啊。孔子還說:「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59]強調「禮」是達到「仁」的載體。儒家認為「禮義」必須服務服從「仁政」和「王道」。

第三,「忠恕」以「仁」為基礎。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60]「忠」的對象是國家、君、朋友,「恕」的對象是一切人。「忠恕」當然屬於「仁」的範疇。

第四,「孝悌」是「仁」之根源。孔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61]不能孝敬父母,不能尊敬兄長,如何能 「仁」?中國倫理推己及人,推家及國,「仁」從家庭做起,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長輩,在家尊重兄長疼愛弟妹,出外才「四海之內皆兄弟」,才「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儒學認為「孝悌」是「仁德」的根本。

第五,「恭寬信敏惠」是「仁」的內在要求。子張向孔子請教「仁」,孔子答:「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子張要求詳細解釋,孔子說:「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62]這五個方面,無論是恭敬禮讓、淳厚寬容、誠信無欺、勤勉事事、廣泛施恩等,無疑都表現出「利他」的「仁」道。

孔子把「仁」作為道德的最高準則,並把「仁」作為道德體系的核心內容,開創了中國儒家德育的獨特思想體系,體現了以人為本、以民為本、以仁為本的道德價值取向。這種範疇設計,主導中國泛宗教民眾道德修養,成效顯著,貢獻巨大,價值永恆。

尊敬的各位專家、學者、朋友們,北宋哲學家、思想家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事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哲人自勉,也是對儒者的期待。當代社會缺失了信仰,當代教育缺失了精神,這是中國當代社會百病之源,這是中國當代教育百病之源,作為儒者,當務之急是傳承真實的儒家文化,重建文化信仰,重塑文化靈魂,重構文化場域,構築民族精神家園,實施全人格教育,努力為社會建構核心價值觀,為人民建立精神支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匹夫之責!

謝謝!


[①]郭彧譯.周易.北京:中華書局,2006.9:3

[②]李澤厚.論語今讀·述而.北京:三聯書店,2004.3: 205

[③]孟子·告子下

[④]郭彧譯.周易.北京:中華書局,2006.9:11

[⑤]禮記·禮運篇

[⑥]國語·鄭語

[⑦]李澤厚.論語今讀·學而.北京:三聯書店,2004.3: 33

[⑧]李澤厚.論語今讀·顏淵.北京:三聯書店,2004.3: 320

[⑨]孟子·梁惠王上

[⑩]尚書·大禹謨

[11]李澤厚.論語今讀·顏淵.北京:三聯書店,2004.3: 324

[12]李澤厚.論語今讀·學而.北京:三聯書店,2004.3: 27

[13]孟軻.孟子·離婁章句

[14]李澤厚.論語今讀·顏淵.北京:三聯書店,2004.3: 213

[15]《論語·鄉黨》

[16]《孟子·梁惠王上》

[17]《孟子·婁離下》

[18]《孟子·盡心》

[19]《荀子·哀公》

[20]《論語·為政》

[21]《論語·雍也》

[22]《論語·子罕》

[23]《論語·述而》

[24]《論語·為政》

[25]李澤厚.論語今讀·先進.北京:三聯書店,2004.3: 312

[26]李澤厚.論語今讀·先進.北京:三聯書店,2004.3: 312

[27]李澤厚.論語今讀·先進.北京:三聯書店,2004.3: 312

[28]李澤厚.論語今讀·先進.北京:三聯書店,2004.3: 312

[29]李澤厚.論語今讀·先進.北京:三聯書店,2004.3: 312

[30] 李澤厚.論語今讀·陽貨.北京:三聯書店,2004.3: 477

[31]楊天宇.禮記譯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691

[32]李澤厚.論語今讀·學而.北京:三聯書店,2004.3: 30

[33]李澤厚.論語今讀·子路.北京:三聯書店,2004.3: 352

[34]李澤厚.論語今讀·子路.北京:三聯書店,2004.3: 350

[35]孟軻.孟子·離婁章句.卷七

[36]荀況.荀子·修身

[37]清魏源.默觚·治篇

[38]禮記·中庸

[39]荀況.荀子·勸學

[40]荀況.荀子·儒教

[41]荀況.荀子·大略

[42]李澤厚.論語今讀·述而.北京:三聯書店,2004.3: 212

[43] 李澤厚.論語今讀·里仁.北京:三聯書店,2004.3: 229

[44] 李澤厚.論語今讀·泰伯.北京:三聯書店,2004.3: 110

[45] 李澤厚.論語今讀·陽貨.北京:三聯書店,2004.3: 490

[46] 李澤厚.論語今讀·衛靈公.北京:三聯書店,2004.3: 428

[47] 李澤厚.論語今讀·雍也.北京:三聯書店,2004.3: 183

[48]李澤厚.論語今讀·季氏.北京:三聯書店,2004.3: 459

[49]李澤厚.論語今讀·季氏.北京:三聯書店,2004.3: 460

[50]禮記·雜記(下)

[51]李澤厚.論語今讀·堯曰.北京:三聯書店,2004.3: 532

[52]禮記·雜記(下)

[53]李澤厚.論語今讀·季氏.北京:三聯書店,2004.3: 462

[54]李澤厚.論語今讀·述而.北京:三聯書店,2004.3: 221

[55]李澤厚.論語今讀·子路.北京:三聯書店,2004.3: 372

[56]李澤厚.論語今讀·子路.北京:三聯書店,2004.3: 369

[57]李澤厚.論語今讀·衛靈公.北京:三聯書店,2004.3: 431

[58]李澤厚.論語今讀·衛靈公.北京:三聯書店,2004.3: 428

[59]李澤厚.論語今讀·顏淵.北京:三聯書店,2004.3: 316

[60]李澤厚.論語今讀·里仁.北京:三聯書店,2004.3: 121

[61]李澤厚.論語今讀·學而.北京:三聯書店,2004.3: 27

[62]李澤厚.論語今讀·陽貨.北京:三聯書店,2004.3: 474


推薦閱讀:

能夠簡單便是偉大
舒適生活難以育出偉大作家
偉大的神(一) 神的恩典
《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誰更偉大?紀曉嵐舉一例子,二者高下立判
有一種偉大叫做遠嫁

TAG:教育 | 文化 | 智慧 | 傳統 | 儒家 | 現代 | 儒家文化 | 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