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專稿」台北故宮用45件書畫告訴你,什麼樣的文物才是「國寶」?

一件文物如何被定義為「國寶」?它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2017年10月4日至12月25日,台北故宮博物院將舉辦一場擘畫「國寶的形成」特展,希望通過書畫菁華的展覽和詮釋,向觀眾推介「國寶」的評選標準以及古物分級制度的宗旨與成果。

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台北故宮決定以書畫為例,特從所藏書畫中遴選出34件國寶級書畫及11件重要古物向大家闡釋「國寶」的定義標準。另外,這些被選擇的書畫也特別有講究,例如宋徽宗的書畫作品就有三件,其中二件為國寶,一件為重要古物,大家可以從同一個人的作品中體會古物分級制度的宗旨。除了宋徽宗這種鼎鼎有名的大家,台北故宮還選擇了牟益、衛九鼎等在書畫史中「名不見經傳」的人物,通過對他們作品的闡釋,告訴觀眾為什麼這些「沒什麼名氣」的畫家的作品被定義為「國寶」。

宋徽宗《文會圖軸》(局部),絹本,設色,縱:184.4,厘米:寬123.9 cm,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宋高宗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卷》第一章開宗明義,圖卷,絹本,縱:26.4厘米,橫:70.3厘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其實對於文物的分級,早在清朝就開始出現,乾隆年間,高宗就曾將宮中所典藏的書畫進行分類,並將其標明「上等」、「次等」先後編於《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中。後來,為了避免這種等次劃分不當,在編著《石渠寶笈續編》、《三編》過程中,上等次等之分就被取消了。

到了1956年,台北故宮在整理當年遷台的故宮文物時,大致沿襲《石渠寶笈》的體例,將文物分為「正目」、「簡目」進行整理,這也促進了《故宮書畫錄》的問世。1989年,台北故宮又陸續重新編印了帶有圖版的《故宮書畫圖錄》,只是新版圖錄中將「正目」、「簡目」也取消了。

從2005年起,台北故宮依照台灣文化部新版文資法開始實施古物分級制,將文物分成三級:國寶、重要文物、一般文物。其中最高級別為國寶,而國寶的鑒定標準並不是看文物的價值幾何,最重要的是它必須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見證,即具備「歷史上不可取代」、「擁有唯一文化意涵」、「獨一無二」、「年代久遠」等特點。

這一標準也導致像「翠玉白菜」、「肉形石」這種雖然人氣極高,但也僅是「重要古物」;而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原本被自行分為重要古物,經審核後則被公告為「國寶」。整個分級制度的標準及規範相當嚴謹。

此次「國寶的形成」特展就是希望通過45件重量級書畫作品的展覽,向觀眾推介古物的分級制度。這些書畫包括東晉王羲之(303-361),唐代韓干(8世紀)、宋代燕文貴(967-1044)、徽宗趙佶(1082-1135)、高宗趙構(1107-1187)、朱熹(1130-1200)、文同(1018-1079)、陸遊(1125-1210)、蘇漢臣(12世紀)、牟益(1178-?),元代高克恭(1248-1310)、趙孟頫(1254-1322)、陳琳(13-14世紀)、衛九鼎(14世紀)、吳鎮(1280-1354)、張雨(1283-1350)、趙雍(1289-1369)、倪瓚(1301-1374),明代邊文進(15世紀)、戴進(1388-1462)、商喜(15世紀)、唐寅(1470-1524)、仇英(約1494-1552),清代王翬(1632-1717)、惲壽平(1633-1690)等人的代表作品,件件俱為美術史中聲名赫赫的一時之選。

展品目錄

AB檔全期皆展出

下面讓我們從這些作品的介紹來感受下台北故宮對古物進行分級時所遵循的那些原則。

國寶

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冊頁

晉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冊頁,紙本,縱:23 公分,橫:14.8 公分,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釋義:王羲之拜上:剛才下了一陣雪,現在天又轉晴了,想必你那裡一切都好吧!那件事情沒能幫上忙,心裡糾結至今。世上很多事情就是這麼無奈。王羲之拜上,山陰張侯親啟。

東晉五胡亂華期間,「書聖」王羲之由山東逃往浙江避難,途中,他給朋友寫了一封信《快雪時晴帖》。信中王羲之跟朋友分享他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並對其親朋表示問候。

《快雪時晴帖》全篇以行書寫成,只有二十八個字,但字字珠璣,被譽為「二十八驪珠」。不少人認為此帖是僅次於王羲之所書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又一件行書代表,歷朝歷代的文人、收藏家如趙孟頫、劉賡、護都沓兒、劉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吳廷、梁詩正等人都在跋語中表示了對這件作品的驚羨和讚歎。乾隆皇帝也對此作鍾愛非常,曾三十次余次拿出來的觀賞,而每次賞完都會寫觀後感,累計達兩萬多字。他還在帖前寫了「天下無雙,古今鮮對」八個小字和「神乎其技」四個大字,並將其與王獻之《中秋帖》、王洵《伯遠帖》一同安置於養心殿西暖閣內,並書匾額「三希堂」,《快雪時晴帖》被乾隆視為「三希」之首。可以說,《快雪時晴帖》在乾隆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從歷朝歷代的諸多題跋款識、收藏印章以及有關書籍記載中,我們可以梳理出《快雪時晴帖》的收藏脈絡,宋時曾入宣和內府,後入米芾「寶晉齋」;元代又入御府,上有趙孟頫題跋;明時為朱成國、王稚登,清馮銓、馮源濟父子所有;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被馮源濟進獻康熙皇帝,入內府。1949年,國民黨退踞台灣時被帶走,現入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快雪時晴帖》也是唯一不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三希」帖。

晉王羲之遠宦帖卷

王羲之《遠宦帖》亦名《省別帖》,紙本墨拓縱24..8厘米,橫21.3厘米,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品,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省別具,足下小大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並數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恆憂慮。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3]

釋義:看到你另外來的信,問候起我家裡的大大小小,甚為感謝。大家多分散各地,感念你的挂念之情,陶武昌(陶侃)諸子亦多遠在各地作官。你同時亦多關懷,都常通信嗎?我的老妻最近常病重,為了病危搶救常擔憂。其他人都大致平安。非常感念您的情深意厚。

如果說《快雪時晴帖》是王羲之的行書代表作品,那麼《遠宦帖》則是他的草書代表。「王羲之草書是章草與今草的分水嶺,他成功地借鑒了章草規範易認的優點,一改章草橫向取勢,縱而不連的特點,創造出了酣暢流美、變化多端的新草書風格,這件《遠宦帖》便是其晚年成熟時期的作品。筆法多變,出神入化,點畫映帶,搖曳多姿,一派旖旎景象。」

公元332年,在武昌擔任瘐亮軍事參謀的王羲之,給遠在四川的好友周撫寫了一封信,信中王羲之對周撫對家人的問候表示了感謝,對妻子的病重非常擔憂,還問及了陶侃家人和一些同僚的近況。除了這封信,王羲之與周撫的通信還有多封,並一起被編入了《十七帖》。

《遠宦帖》亦名《省別帖》,全書共六行五十三個字,字字精妙,卷首有宋徽宗趙佶的瘦金書籤「晉王羲之遠宦帖」,周圍還鈐有「宣和」、「墨林」、「項子京家珍藏」、「儀周鑒賞」等鑒藏印。根據這些資料,我們發現《遠宦帖》於宋時曾入大觀、宣和內府,被宋徽宗時常把玩;後入金明昌內府,及北燕張氏,後歸賈似道。明時又被項元汴收藏;入清後由耿會侯、安岐所遞藏,後入清內府,因為沒有鈐內府收藏印,所以《石渠寶笈》沒有著錄。

唐人宮樂圖軸

唐 《唐人宮樂圖》,作者不祥,絹本設色,48.7x69.5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如果要對唐代進行研究,《唐人宮樂圖》應該是最具參考意義的史料之一。它描繪了唐朝後宮嬪妃們於秋日午後品茗、行酒令的玩鬧場景。畫面中間有四人,他們分別拿著篳篥、琶琶、古箏與笙為大家吹樂助興。旁邊站著二名侍女,其中一人正手拿拍板,按節奏進行敲打,這應該是研究唐時樂器最直觀的史料。

再看畫中美女們的髮型和妝容,墜馬髻、垂髻以及桃花妝,莫不與晚唐的時尚相侔合。此外,《唐人宮樂圖》也向我們再現了唐朝飲茶的過程,畫中,後宮嬪妃、侍女十餘人,圍坐、侍立於方桌四周,方桌中央放置著一隻茶釜(即茶鍋),畫幅右側一女子手執長柄茶杓,正在將茶湯分入茶盞里。雖然之前備茶、炙茶、碾茶、煎水、投茶、煮茶等程式並未在畫面中體現,但飲茶時用長柄茶杓將茶湯從茶釜盛出的場景是陸羽《茶經》「煎茶法」場景的部分重現,這也是晚唐宮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證之一。

五代秋林群鹿軸

五代 《秋林群鹿圖》,佚名,絹本,118x67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秋林群鹿圖》是契丹繪畫藝術的代表作之一,描繪了鹿群在秋林中活動的各式神情,作畫的人已經佚失,只知道曾經是屬於元代皇帝的收藏。創作風格上,並不是我們所熟悉的傳統皴法,而是使用了類似西方的光影來表現鹿的立體感。由此可見創作者應當與鄰近國家如遼國,甚至更遠的中亞之間,存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李霖燦先生認為《秋林群鹿圖》為遼國興宗贈宋仁宗的五幅通景屏中的第二幅,如果這個推斷成立,根據郭若虛記載,這件作品還是遼國興宗皇帝親手所畫。因作品內無名款,所以具體作者不可妄定。另外,作品內有元內府「奎章」「天史」印,裱邊有清初收藏家阿爾喜普等人藏印,圖內押有乾隆,嘉慶諸璽,被《石渠寶笈續編》收錄。

唐韓幹牧馬圖冊頁

唐 韓幹,《牧馬圖》,絹本設色,縱27.5厘米,橫34.1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牧馬圖》是唐代著名畫馬聖手韓幹的代表作之一,描繪了一位戴襆頭、佩馬鞭的虯髯官員,騎一匹白馬,牽一匹黑馬,準備外出放牧的情景。從畫風來看,牧馬人兩腮鬍鬚,體格高大肥壯,是為胡人相貌;馬匹神駿雄健,屬來自西域之品種。造形上,黑白二馬健碩豐滿,生動逼真,純是從寫實中來。畫上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款:「韓幹真跡」。

韓幹是一位非常注重寫生的畫家,他多以皇家馬匹為自己的描繪對象。對於他畫的馬,唐代大詩人杜甫認為韓幹畫的馬,都是肥馬,只會畫肉不會畫骨。其實並不是韓幹不願意把馬畫得瘦點,而是他所處的朝代正好國泰民安,宮中的馬都肥碩膘滿,那裡有瘦馬?所以他畫出肥馬就無足為奇了。

宋徽宗詩帖卷

《宋徽宗趙佶詩帖》詩帖卷,絹本,縱:27.2公分,橫:265.9公分,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穠芳依翠萼,煥爛一庭中。零露沾如醉,殘霞照似融。丹青難下筆,造化獨留功。舞蝶迷香徑,翩翩逐晚風。

《宋徽宗趙佶詩帖》是宋代第八位皇帝趙佶於40多歲時寫的一首亡國蒙塵詞。每行二字,共20行,無論是書體結構、力度、內涵、氣魄均當為趙書第一。趙書即「瘦金書」,其特徵是筆畫細瘦,在轉折處,將藏鋒、露鋒、運轉、提頓等痕迹強化並保留下來,成為瘦金書的基本筆畫架構。

這件書法作品由朱絲欄界格,每個字大近5寸,為傳世所見徽宗書法字跡最大的作品,對此清代陳邦彥在題跋中寫道:「此卷以畫法作書,脫去筆墨畦徑,行間如幽蘭叢竹,泠泠作風雨聲,真神品也。」既是對這一詩帖的評贊,也是對「瘦金書」的藝術效果的很好概括。

宋徽宗文會圖軸

宋徽宗《文會圖軸》,絹本,設色,縱:184.4,厘米:寬123.9 cm,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除了書法,宋徽宗的畫也取得了至高成就,《文會圖軸》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圖中向我們描繪了一個北宋時期文人雅士品茗雅集的場景,八九位文士圍坐案旁,或端坐,或談論,或持盞,或私語,儒衣綸巾,意態閑雅。旁邊是專門服侍的侍童,他們有的在裝點食盤、有的在點茶,有的在盛茶,向我們真實再現了宋代的點茶法場景。此外,案上擺的器具也多為趙佶《大觀茶論》中所論及的茶器,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和史料參考價值。

對於宋徽宗的畫,歷來有「蔡京題者最可信」的說法,《文會圖軸》除了有趙佶的親筆題詩及「天下一人」籤押外,圖左上方還有蔡京的題詩,這不僅證明了《文會圖軸》確由宋徽宗趙佶所作,也使這件作品成為了一幅帝王統治下人才雲集的象徵圖像。

宋高宗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上卷卷

《宋高宗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卷》,圖卷,絹本,縱:26.4厘米,橫:70.3厘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女孝經》是唐朝侯莫陳(複姓)邈(名)的妻子鄭氏因侄女策封為永王妃,害怕她不熟悉為婦之道,特別贈送給她的圖卷。全文仿《孝經》的形制所寫,藉著曹大家的名義,闡述孝道的意義和各種女性禮儀規範,是封建時代執政者為維護其統治地位,所作教化女姓的禮教經典。

全卷共十八章,現僅存九章,分別為開宗明義章、后妃章、夫人章、幫君章、庶人章、事舅姑章、三才章、孝治章、賢明章,每章文字旁邊,都有一幅依《女孝經》的文意所繪的故事。據圖標所示,這件作品為南宋高宗、孝宗時人馬和之所作。馬和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進士,浙江人,善畫人物佛像。

宋文同墨竹軸

宋文同《墨竹圖軸》,絹本墨筆,縱22.8厘米,橫55厘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墨竹圖軸》是「墨竹畫」宗祖文同的存世代表作,文同(1018~1079)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世稱石室先生。《墨竹圖軸》中一枝墨竹作彎曲狀,由左上斜向右下方,竹葉以濃墨為面,淡墨為背,陰陽向背層次分明,開後世墨竹之先河。

這種畫法所學者甚多,尤其元代吳鎮,搜集了學文同畫竹法的宋元畫家25人小傳,編成《文湖州竹派》一書,而鼎鼎大名的蘇東坡,既是文同的表親,也是他畫竹的學生,在蘇東坡的多方彰揚下,「文與可」成為了墨竹畫的宗祖。

宋人畫秋塘雙雁軸

《宋人畫秋塘雙雁圖》,圖軸,絹本,設色畫,縱:170公分,橫:167公分,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宋人畫秋塘雙雁圖》描繪了河灘邊上的兩隻寓意祥瑞的鵝,一隻引頸望著掠過池塘的翡翠,一隻蹲伏於紅蓼下理翎,身後也有隻翡翠,畫面背景是蕭瑟衰敗的秋荷,這並不是否定祥瑞之意,而是用成雙成對鵝和翡翠比喻在蕭瑟苦寒的環境下亦不改恩愛的美好願望。

畫面中鵝和翡翠以寫實手法描繪,並採用平遠式構圖,使畫面給人一種空曠平遠之感,由此可見,這件作品應該屬於北宋徽宗朝畫院作品,並對後人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舊傳宋徽宗《紅蓼白鵝》(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和崔白《蘆花羲愛》(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都受到這幅作品構圖的影響。

宋人畫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軸

《宋人畫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軸》,軸絹本,設色,畫縱:176.8公分橫:76.2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件作品原為清宮內廷舊藏,著錄於《祕殿珠五續編》,現為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國寶繪畫作品。雖然畫幅中沒有作者款印,然用色妍麗,繪製精謹,據推斷該作品應出自南宋畫家之手,可能完成於十二世紀。

作品主尊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其上方雲氣中有十方佛並列,左右兩邊則有龍鳳分別向外飛騰,畫面中間下方,四大天王擎起千手千眼觀間足下的蓮座。蓮座兩側有四名菩薩般造型的人物。畫幅最下方的兩側,出現八名造型奇特的人物隨侍,像是道教人物,但也有「天龍八部」之說。觀音頭頂共有三十二面,周身有千手,每手又各具一眼,或作手印,或執持物,眾持物之中最具特色的當屬「十二宮」,由右下起依次為雙魚、陰陽(雙稱雙子)、白羊、金牛、巨蟹、獅子、雙女(又稱室女)、天枰、天蠍、人馬、摩羯、寶瓶,這應該是中國的十二星座,是研究十二星座和中國密宗佛教的重要史料。

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

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局部),宋代,張勝溫,該幅第一段30.4x72.2公分;該幅第二段30.4x1490.7公分;梵書寶幢30.4 x24.5公分;該幅第三段30.4x49.1公分;引首30.4x84.2公分;拖尾第一段30.4x23.3公分;拖尾第二段30.4x87.8公分;拖尾第三段 30.4x49.6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張勝溫畫梵像卷》是大理國著名畫家張勝溫按大理利貞皇帝(段智興)的要求,於盛德五年(公元1180年)組織畫家集體繪製的長卷佛教畫,其目的是為了「以利蒼生」,祈盼「家用國興,身安富有」。

此卷全長1635.5厘米,寬30.4厘米,共分134幅。畫卷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繪「利貞皇帝禮佛圖」;第二部分繪諸佛菩薩、金剮羅漢、天龍八部、中土禪宗法系及大理國高僧;最後繪天竺十六國王眾。再現了南詔大理國時期從國王大臣至民間百姓虔誠信奉佛教的盛況,這也是南詔大理國現存最好的佛教圖像。

《張勝溫畫梵像卷》不僅對大理國的佛教歷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還對清代的佛像畫家丁觀鵬、黎明等人的創作有直接影響,丁觀鵬的《畫梵像》就是此以為藍本進行創作的。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張勝溫畫梵像卷》,既是此院所藏名畫中的鎮院之寶,亦是世界佛教圖像畫中的珍品,一直吸引著歷史學界,尤其是考古學界的興趣。

宋四家法書卷

此書卷為清初收藏家李宗孔裱裝的「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代表書法作品合集,其中包括蔡襄楷書《海隅帖》,蘇軾行書《次韻三舍人省上詩帖》,黃庭堅行書《藏鏹帖》,米芾草書《德忱帖》。他們作為宋代尚意書法的代表人物,每一位大家的墨跡其意義都非同凡響,而《宋四家法書卷》不僅集合了四家的代表作品,並且楷、行、草皆備,可以說價值連城一點不過。

蔡襄,《海隅帖》,1045年,紙本楷書,28.8cm X158.6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蔡襄(1012-1067),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家。他的楷書是顏真卿的忠實追隨者,他的《海隅帖》就是地道的顏體書風,一絲不苟,毫不懈怠,在蔡襄之後,再沒有人學顏學得這樣好。

蘇軾,《次韻三舍人省上詩帖》,紙本行書,29.8cm X46.5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次韻三舍人省上詩帖》為蘇軾書寫的一首詩,共14行,120個字,是他重要的行書代表作之一。

黃庭堅,《藏鏹帖》(又名《致明叔同年尺牘》),紙本行書,28.5×20.5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黃庭堅(1045-1105),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黃庭堅行書《藏鏹帖》,又稱《致明叔同年尺牘》、《與明叔同年書》等,共6行,55字,書於紹聖二年(1095年)左右。鈐有「項子京家珍藏」、「吳楨」、「江上莫氏圖書印」等印記。《石渠寶笈續編》、《故宮書畫錄》等著錄。

米芾,《德忱帖》紙本,行草書,25.4x78.6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1051-1107),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書法方面,米芾擅長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可以達到亂真的程度。《德忱帖》是米芾晚年成熟書風代表作,此帖自始至終,氣韻流暢,下筆如飛,點畫之間,妙趣橫生。

宋牟益搗衣圖卷

南宋,牟益,嘉熙四年(1240)作,《搗衣圖》卷,紙本,墨筆,縱27.1厘米,橫266.4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牟益搗衣圖》是南宋宮廷畫家牟益的畫作,繪製了三十二位婦女,於深秋時節在庭院內「搗衣」的過程,從右到左依次為抱著布練、整理、搗練、剪裁、縫製、裝箱以便寄出等程序,畫面人物皆面目豐腴,繼承了唐代的女子造型,但表情卻各個難掩焦慮,應該是對在外出征丈夫的思念與擔憂。

全卷皆以素淡的白描技法畫成,沒有搶眼的色彩,卻反而襯托出瀰漫全畫的淡淡愁思,是描繪閨怨相當成功的作品。

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軸

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軸》,絹本設色,縱:197.5公分,橫:108.7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秋庭戲嬰圖軸》是北宋宮廷畫家蘇漢臣的代表作之一,他於宣和年間被征入徽宗畫院,擅長畫佛像及人物,其中尤以童嬰題材最為人所讚賞。《秋庭戲嬰圖軸》描繪了二個兒童在庭院中圍著小圓凳,聚精會神玩推棗磨遊戲的情景,畫面自然真實有趣,用筆工細,設色鮮艷,構圖新穎,是一件難得的兒童題材畫佳作,同時也是研究兒童服飾、玩具、宋代傢具的重要史料。

宋人畫如來說法圖軸

《宋人畫如來說法圖軸》,佚名,縱:188.1公分,橫:111.3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人畫如來說法圖軸》是一件創作於宋代的佛像作品,描繪了釋迦如來登寶座說法的場景,主尊為釋迦牟尼,旁邊有六位侍者,其中天女兩名,僧侶兩名,武士兩名。全幅以水墨為主調,畫中人物皆體態豐腴,衣紋沿線以墨暈染,仍有晚唐餘風。

此外畫幅四角分別鈐有「雙龍」(半印)、「政龢」、「宣和」和「內府圖書之印」,由此可以推斷此畫曾為徽宗內府所藏,當出自北宋或北宋以前的畫家之手。

宋人江帆山市卷

宋,佚名,《江帆山市圖卷》,紙本,27.1x466.4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江帆山市圖卷》是一幅由宋人創作的山水作品,畫中左側為連綿起伏的山峰,中間有寺廟、野店隱逸其間,還有騎驢投店的旅客,成群的駝隊,結陣的飛鳥……右邊是江河,江水有一艘帆船,船頭有一繅車,後艙有一篷頂,裡面養著一籠雄雞用來報曉之用,岸邊也停了三艘船,樣式與江上的相似。

全幅景物均用細膩的筆觸描繪,船隻結構及建築比例正確,形式精美,人物的神態和形貌也栩栩如生。畫作雖無名款,但從畫風及造型來看,可以推斷作品應是北宋范寬(十世紀)、燕文貴(活動於十世紀末)時代的作品。

宋燕文貴奇峰萬木冊頁

北宋 燕文貴 《奇峰萬木》,冊頁,絹本設色,24.5×26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奇峰萬木》舊傳為北宋燕文貴(967-1044)所作。燕文貴是仁宗朝畫院畫家,善畫山水、屋木、人物,在他的筆下,山多為壁立千仞的北方大川,水則一定會有台榭相接,整體風格景緻優美,富有變化,人稱「燕家景緻」。《奇峰萬木》除了峭拔的奇峰外,並沒有其它燕文貴畫風的特點。但從山石的造型、皴法、樹法、點苔、設色來看,這幅作品應當是一幅南宋習自李唐風格的作品。

元吳鎮雙松圖軸

元吳鎮《雙松圖》軸,絹本水墨,180x111.4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吳鎮雙松圖軸畫》(又名《雙檜圖》)是元代畫家吳鎮於泰定五年(1328)創作的山水畫,這也是吳鎮現存畫作中最早的一幅。吳鎮(1280-1354),元代畫家。擅畫山水、墨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精書法,工詩文。

此作畫作中有兩松樹直立畫面右前方,幾乎佔據了整個畫面。樹後有一條蜿蜒的溪流向後推延至遠方,其中有幾戶房舍座落在岸邊。從畫面風格來看,這幅作品既有李成、郭熙畫樹的風貌,也有董巨山水畫的重要特色。

元趙雍駿馬圖軸

元,趙雍,《駿馬圖》軸,186×106 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趙雍駿馬圖軸》是元代畫家趙雍的畫作,描繪了五匹駿馬在林間悠閑逍遙的狀態。趙雍,趙孟頫(1254-1322)次子,書畫出自家傳,善山水,尤精人馬及竹石。此幅畫作是趙雍為色目人官員─孛顏忽都所畫的,畫風主要承襲自隋唐時代的"青綠山水",設色濃麗;樹葉則採用"夾葉填彩"畫法進行描繪。這種畫法雖頗有唐人遺意,但畫家還揉合了五代畫家董、巨一派的筆意,從而使畫面依舊呈現典型的元人特色。趙雍的這種「復古」畫法也成了元代的一種新風格。

元王蒙具區林屋軸

《具區林屋圖軸》,元代,王蒙,立軸,紙本設色,縱68.7厘米,橫42.5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具區林屋圖軸》是元代畫家王蒙的代表作之一,描繪了江蘇太湖林屋洞的景色。王蒙(1308-1385),字叔明,趙孟頫外孫,「元四家」之一,明初因胡惟庸案受到牽連,死於獄中。

此幅畫作右上角有王蒙以隸書題的「具曲林屋」四個字,具區是古時太湖的舊稱,王蒙截取太湖山中極小的一塊區域,描繪了裡面老百姓平凡的日常生活。構圖方面,畫家不再採用宋元畫常見的「全景式」構圖,而是見地不見天的局部「取景式」,雖然看起來密不透風,但因畫家有虛實相濟的觀念,整個畫面毫無迫塞之感。筆法上,王蒙用牛毛皴皴擦山石,長披麻皴畫樹榦,這種獨具特色的畫法,極具辨識性。

元衛九鼎洛神圖軸

《洛神圖》,元代,衛九鼎,縱90.8厘米,橫31.8厘米,全幅57.1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洛神圖》是元代畫家衛九鼎創作的作品,以白描畫法描繪了洛神從江面雲氣中升起的場景,背景除了波光粼粼的水面,遠方還有連綿的山峰,是一幅由白描人物畫與江南山水畫組合而成的作品。衛九鼎(活動於十四世紀),工界畫山水,師永嘉王振鵬,人物師法李伯時,水平不在王振鵬、張渥之下。

此件作品左方有倪瓚題字:「凌波微步襪生塵。誰見當時窈窕身。能賦已輸曹子建。善圖惟數衛山人。」倪瓚從不輕易誇獎別人,此圖能得他的讚許,可見衛九鼎的繪畫水平之高。

元張雨題倪瓚像卷

元,張雨,《題倪瓚像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張雨題倪瓚像》是元末四大家之一的倪瓚的肖像畫,畫面中央,倪瓚背倚屏風端坐於榻上,衣著輕便,身靠憑幾,右手執筆,左手展紙卷,面向畫面之右方,男侍者持帚而立,面向畫面左方女侍手提盥洗用具。

畫面左側,有活躍於同時代道士張雨(1283-1350)的題贊。元末大亂及棄家遠遊之前,倪瓚曾與虞集、薩都刺、鄭元祐、楊維楨等江南名士交往甚密,而張雨則是他們這個交遊圈中最為炙手可熱的人物之一,作為與曹知白、黃公望約為同世代的張雨,可以說是有元一代江南文人交遊的核心人物。

張雨在這幅畫的題贊中談到了倪瓚的出生地、身體特徵、作畫態度,以及特殊的個性,並提及倪瓚對唐朝隱逸詩人王維和同樣具有潔癖的北宋文人米芾的憧憬和認同。同時,對於倪瓚的潔癖,張雨也提出了與眾不同的理解,他認為正是倪瓚這一異於常人的癖好,才更能襯托他的脫逸行為。

「張雨的題贊所顯示出來的倪瓚形象,與其說是傾慕於道教的孤高隱士,毋寧說是以當時江南文人網路中流通樣式作成畫像而出現的一種模擬文人理想典範之在家居士維摩像而成的隱逸象徵。」

元張雨書七言律詩軸

元,張雨,《登南峰絕頂七言律詩軸》,紙本, 108.4x42.6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緣雲覓路作清游。身似飢鷹曉脫鞴。一上怒臨飛鳥背。載盤驚天巨鰲頭。神來甲帳風飄瓦。月墮下方鍾隱樓。為問登高能賦者。陸沉誰復灘神州。登南峰絕頂。

與《張雨題倪瓚像》中行楷書不同,《張雨書七言律詩》是張雨用細筆所的草書。張雨曾從學於趙孟頫,所以他的行楷處處可見趙氏書風的影響,但《張雨書七言律詩》這件作品則一反張雨的唯美風格,給人一種奇崛狂怪之感。字行排列如醉漢移步,用墨時濃而枯,好像是縱酒後所作,滿篇處處皆為神來之筆。

從這件作品的風格來看,此作應作於張雨的晚年,此時他正居住於杭州,並發生了兩次大火,已入花甲的張雨感念生命無常,就將自己的冠和劍葬於杭州西南的南屏山下,又辭去了開元宮的職務,避免俗事纏身,此後常常飲酒作詩,或焚香竟日坐於密室之中。

元高克恭雲橫秀嶺軸

元,高克恭,《雲橫秀嶺圖》,絹本設色, 182.3 x 106.7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

《雲橫秀嶺圖》是元代畫家高克恭去世前一年(1309年)創作的著色山水畫,是其成熟期的代表作品,畫上有鄧文原、王鐸的題記和乾隆帝題詩。高克恭(1248-1310),西域回紇人,是非漢族士人參與中國書畫創作的代表人物之一,聲名僅次於趙孟頫。這件作品一改其早年作品「秀潤有餘而頗乏筆力」的缺憾,畫面元氣渾滄、調色明麗、筆墨精妙,再加上「米點」皴法,使這件作品成為融合南北兩宗之法的元代繪畫精品與經典,並確立與趙子昂南北相抗的地位。

元王淵松亭會友圖軸

元,王淵,《松亭會友圖》軸,86.9x49.3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

《松亭會友圖軸》是元代畫家王淵的代表作之一,繪於1299年(大德三年)。王淵(活動1299—1366年間),幼習丹青,曾得趙孟頫指授。其花鳥師黃筌,山水師郭熙,人物師唐人,皆極精妙。這件作品描繪了兩顆松樹和一涼亭立於江邊,一主一客交相呼應,另有五舟泛於江面。用筆則老辣含蓄,筆筆札實,無一猶豫之處,似可直接宋人。

明唐寅溪山漁隱卷

明,唐寅,《溪山漁隱圖卷》,30.0×610.0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漁隱圖卷》是明代畫家唐寅的代表作之一,描繪了一群文人雅士於茅舍水榭間休閑的場景,他們或促膝對酌,或林間閑步,或憑欄觀釣,或吹笛濯足……一派悠閑與自在。

唐寅(1470-1523),明代畫家,文學家。字子畏、伯虎,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畫卷自題「太平時節英雄懶」,這應該是畫家在抒發滿腔抱負,也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對於這件作品的作者,也有學者稱是由唐寅的老師周臣代筆所繪。

明邊文進三友百禽圖軸

明,邊文進《三友百禽圖軸》,絹本設色,縱152.2厘米,橫78.1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款署:永樂癸巳(公元1413年)七月。隴西邊景昭寫三友百禽圖於長安官舍。

《三友百禽軸》是明代畫家邊文進的一幅名畫,也是最能體現畫家繪畫特色的代表作品。邊文進,明永樂(1403-1424)年間宮廷畫師,尤精花鳥,與蔣子誠的人物、趙廉的虎,並稱為「禁中三絕」。

這件作品以松、竹、梅和石為主要架構,其間穿插近百隻鳥類,極具裝飾性。其中松、竹、梅為「歲寒三友」,象徵耐寒不凋的志節,竹和「祝」諧音,松代表長壽,也有賀壽之意。所畫鳥類計九十七隻,未達百卻以百為名,表示豐美眾多,百為吉數,既為宮廷所作,或也有「百鳥朝鳳」之意。

明戴進溪橋策蹇圖軸

明,戴進《溪橋策蹇圖軸》,137.5x63.1公分,全幅 90.2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橋策蹇圖軸》是明代畫家戴進的代表作品之一,戴進(1388-1462),明代畫家,善畫神像、人物、山水、翎毛,俱極精緻,幼師葉澄,及長,山水得諸家之妙。此件作品從筆墨形式來看,既反映了戴進的藝術淵源,也透露出其獨特的追求,是戴進由典雅空靈轉型至簡勁縱逸風格的代表傑作。

明仇英秋江待渡軸

明,仇英《秋江待渡圖》,縱155.4厘米,橫133.4厘米,絹本設色,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仇英秋江待渡圖》又名《秋江待渡圖》,是中國明代畫家仇英的代表作品,描繪了秋季數人江邊等船的情景。仇英(1494-1552),中國明代繪畫大師,吳門四家之一,擅畫人物,尤長仕女,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為「明四家」。

清畫院畫十二月月令圖軸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縱175.0公分,橫97.0公分,絹本,淺設色畫,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描畫了十二個月中民家生活的情景,與民間風俗息息相關。而每個月的故事都發生在由具有透視觀念的複雜建築分割而成的區域內,是研究民間習俗、古代建築的重要史料。雖然畫中沒有題作者姓名,但從筆墨來看,這幅作品應是清代畫院唐岱、丁觀鵬等人合作的作品。

重要古物

宋宋徽宗溪山秋色圖軸

北宋趙佶《溪山秋色圖軸》,97x53 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相傳《溪山秋色圖軸》是宋徽宗摹仿宋迪《瀟湘八景圖》所作的一幅山水小景畫,也是北宋末年宮廷皇室所喜愛的一種風格。

宋朱熹尺牘冊頁

宋朱熹尺牘,冊頁,紙本草書,尺幅:33.1 x 29.3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朱熹尺牘》是南宋理學家朱熹於1194年從湖南長沙卸任前往京城途中所作,是朱熹現存於世的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書法精品。

宋趙伯驌風檐展卷冊頁

宋趙伯驌《風檐展卷》,冊頁,絹本設色,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風檐展卷》是南宋畫家趙伯驌(1124—1182)的代表作之一,描繪了一位士人於一敞廳內半卧半坐於涼床上,作品收錄於《藝苑藏真》上冊中。

宋李迪秋卉草蟲冊頁

宋李迪《秋卉草蟲》,冊頁,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秋卉草蟲》是南宋宮廷畫家李迪的代表作之一。

宋陸遊書尺牘冊頁

宋陸遊《致仲躬侍郎尺牘》,紙本冊頁,行書,31.7 x 54.4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致仲躬侍郎尺牘》是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遊寫給朱熹的一封信,當時正值水災饑荒,剛從江西解官的陸遊非常擔憂百姓生計,特寫信給將前往處理賑災事宜的朱熹,殷切地盼望他能儘早到來,舒解民困。

元趙孟頫致中峰和尚尺牘冊頁

元趙孟頫《致中峰和尚尺牘》,冊頁,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致中峰和尚尺牘》是南宋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趙孟頫寫給元代高僧中峰明本的一封信。趙孟頫(1254—1322),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尤精書法和繪畫,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元倪瓚江亭山色軸

元倪瓚《江亭山色軸》,1372年,94.7x43.7公分,全幅68.5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江亭山色軸》是元四家倪瓚於七十二歲時畫的山水代表,也是他老年時期的精品。

元陳琳溪鳧圖軸

元,陳琳,《溪鳧圖》軸,紙本設色, 35.7×47.5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鳧圖》是元代畫家陳琳的代表作,也是元初花鳥畫從院體的工細艷麗向以水墨為主要表現手法的文人畫過渡的作品之一。據說趙孟順曾對其加以修飾潤色。

明沈度隸書歸去來辭軸

沈度《隸書歸去來辭軸》,紙本,縱50.5厘米,橫23.4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隸書歸去來辭軸》是明代書法家沈度代表作之一。沈度(1357-1434),明代書法家,擅長篆、隸、楷、行等書體,被稱為「館閣體」,為明代台閣體書法的代表人物。

明商喜四仙拱壽圖軸

明商喜《四仙拱壽圖》,絹本,縱:98.3公分,橫:143.8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商喜四仙拱壽圖》是明代畫家商喜所創作,本圖所繪皆為佛道人物,筆墨精細,是一幅細謹的吉祥畫。

清惲壽平五清圖軸

清 惲壽平 五清圖 軸 絹本水墨 86.1×38.4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五清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書畫家惲壽平的代表作,惲壽平(1633-1690),常州畫派的開山祖師,後來成為清六家之一。


推薦閱讀:

青瓷至尊 —— 台北故宮汝瓷珍品大圖細品(上)
台北故宮畫貓名品
台北故宮珍藏中國歷代繪畫精品(組圖)
清 金廷標 《品泉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經典回顧(763)宋 李嵩 市擔嬰戲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TAG:文物 | 台北 | 國寶 | 故宮 | 書畫 | 台北故宮 | 雅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