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家族向日本「借兵復明」內幕

鄭成功家族向日本「借兵復明」內幕

2017-02-24 中國國家歷史5評

鄭成功出生於日本,七歲才回到中國,母親又是日本人,所以他對日本的思慕之情從來也不曾淡忘。在中國處於明末清初的風雲動蕩之期,鄭成功家族利用與日本的親密關係,前前後後一共八次向日本「乞師」爭取軍事援助。

日本浮世繪《國姓爺合戰》中,日本風格的鄭成功(中坐者)

借兵的詳細情況,因為中國的正史極少涉及,所以直到今天我們才能藉助日本方面的記載,把所有零星的資料整合起來,勾畫出一幅完整的「鄭成功家族借兵日本」歷史畫卷。

鄭芝龍借兵五千,差一點成功

中國自古就有借外族兵穩定中原的先例,比如西周的申侯,借犬戎兵攻佔鎬京殺死暴戾的周幽王;唐代郭子儀,借回紇兵平叛收復兩京。明朝其實也有「借兵」,吳三桂號稱「借清兵為君父報仇」,只不過「借兵」當日,他就剃了頭髮效忠於大清了。

鄭成功生活的時代,清軍席捲中國,明朝宗室建立的一系列南明小朝廷,從一開始就自知難敵清軍的強勢,不約而同把目光投向了海外,試圖走「借兵復國」這條傳奇之路。大明的諸多屬國自然成了候選,南明朝廷曾先後派出多人,遠赴日本、琉球、安南(越南)、暹羅(泰國)請求援軍。但遺憾的是,這些努力都失敗了。

鄰國中,軍事力量最為強大的日本,是借兵的首選。

鄭芝龍是南明小朝廷之一的隆武政權支柱,他與日本的關係得天獨厚:不但長期和日本大做貿易,連妻子也是日本人,甚至受到平戶藩主松浦氏厚遇,在平戶擁有家業。

日本繪鄭芝龍像

而且,鄭芝龍還有一個「顯赫」的經歷:他面見過幕府將軍。那時的他還叫鄭一官,作為華人海商代表,在駿府城(今靜岡縣境內)拜見過退隱的幕府二代將軍德川秀忠,「秀忠親問以中國事,大喜,命招待於長崎賓館,賜賚優渥。」

鄭芝龍第一次向日本乞師,是在隆武元年(1645年),他派部下崔芝去日本求援,但未得到日本回應。

第二年,鄭芝龍又派部下黃征明等帶著自己的8封親筆信赴日,其中致日本天皇兩封,將軍三封,長崎王(長崎奉行)三封。

第三代幕府將軍德川家光像

這時的日本,掌握政權的是第三代幕府將軍德川家光。據列席幕府會議的將軍老師林羅山回憶,其中一封信的內容為:「……附隆武皇帝之赦旨,引周之彭濮、唐之回鶻之事,意在求借勁兵也。前雲借兵五千,今欲更多,以戰勝敵兵。」

這意思很明確,鄭芝龍要效仿古人借兵,不過他認為「借兵五千」還不夠,希望日本能出動更多援軍。

鄭芝龍是日本的老熟人,但出兵海外事情重大,不能不慎重對待。於是,幕府接到這些書信後,老中(幕府的高級職官)、御三家(尾州、紀州、水戶的三個德川家支系)集合起來開了幾天會議,贊成者、反對者一半對一半。

德川幕府的中央官

據《日本近代史》記載,幕府的會議結果傾向於答應借兵,「(幕府)以拒絕為恥,紀州、尾州、水戶之藩更竟欲出任總大將」,當時甚至已經開始考慮軍糧籌備了,那麼,為什麼出兵計劃最終泡湯呢?

日本《細川家譜》中的記載,給出了答案:「此次大明兵亂,平戶一官(鄭芝龍)乞援事……為大明與日本之長遠計,上意可派遣上使赴長崎,詢問一官使者情況,然後傳達上意。此時長崎十月四日書函到達,報告福州失陷。事已如此,一切無及矣。」

原來日本得到福州已經淪陷,隆武皇帝被俘身死的消息,「一切無及」,只得打消了出兵的念頭。而日本人此刻還不知道,寫信借兵的鄭芝龍根本沒堅持到日本回復,就先行投降了清朝。

鄭成功四次借兵,只獲物資不見一兵

鄭芝龍降清後,鄭成功接掌了父親的基業。和他的父輩多為投機分子不同,鄭成功是一個堅定的反清復明派。

鄭成功為何稱「國姓爺」?這個名字的來歷,就代表他和朱明一朝生死與共的關係。

隆武朝建立後,鄭芝龍攜著年輕的鄭成功謁見隆武帝朱聿鍵。朱聿鍵見鄭成功儀錶堂堂,對答如流,忍不住手扶其背感慨道:「恨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吾家,勿相忘也!」當眾賜他姓「朱」,封為御營中軍都督,儀同駙馬。

隆武帝朱聿鍵和鄭成功,君臣情如父子

恨我沒有女兒許配給你——這是一個男人對另一個男人的最高信任;把我的姓賜給你——這是古代皇帝對臣子能做的最高褒獎。

士為知己者死。鄭成功的一生,誓死效忠於大明,不曾給「國姓爺」三個字丟臉。

鄭成功第一次向日本請援,是在1648年。長崎奉行上報給幕府的中國形勢報告書《華夷變態》中,收有他的求援信:「餘生於日本,思慕日本之心尤深。今處艱難之際,懇請日本以叔侄、兄弟之情待余,施予恩惠。

田川氏在平戶「千里浜」海灘采海菜時腹痛,在岩石後產下鄭成功,是為「兒誕石」

出生日本,思慕日本,懇請日本以叔侄、兄弟之情施以援手——這是鄭成功發自內心的情感。

但幕府只進行過討論,最終沒有回復。

第二次,是在三年後的1651年。據清人徐鼐的編年體南明史書《小腆紀年附考》中記載:「明朱成功取漳浦,遣使通好日本。」這一次鄭成功是為了補充物資,因為不是直接借兵,所以結果很不錯,該書記載道:「已獲日本鉛銅之助。」

第三次借兵,發生在1658年,這時已是清朝順治十五年。這次借兵使者的規模最大、用意最誠,也期待最高。

因為在這一年,鄭成功與永樂帝手下的李定國約定來年北伐,另外,李來亨等李自成舊部予以配合。也就是說,1659年鄭成功的北伐是關係到明清雙方命運的決戰。鄭成功一方面在廈門積極練兵籌餉,一方面積極向日本借兵,他在北伐檄文中聲稱,已經召集了「海外一十四國(北伐)」,把日本放在第一位。

鄭成功北伐

鄭成功這次遣到日本的使者,是做過遣明使的日本僧人了庵桂悟(過去的錯誤說法,說是兩個和尚桂梧、如昔)。一行共一百四十七人來到長崎,帶來了書信和禮品。

書信的信封赫然寫著:「啟上日本國上將軍麾下」。

這時的「日本國上將軍」,是德川幕府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

鄭成功依舊在信中表達了對日本的感情,和抗清的決心:「成功生於日出,長而雲從,一身系天下安危,百戰占師中貞吉」,信的結尾處稱「中興」近在咫尺,具體(借兵)情況由使者面談。

但結果還是令鄭成功大失所望。日本史料記載,幕府「未及復書」。

第二年,鄭成功十萬北伐軍攻打南京堅城不克,慘敗而回。

三次借兵,三次碰壁,但鄭成功還是做了第四次努力。

1660年七月,鄭成功命部下張光啟最後一次向日本借兵。記載台灣鄭氏王朝歷史的《台灣鄭氏始末》中記載道:「日本上將軍不予發兵,助銅熕(銅製大炮)、鹿銃、倭刀為備。」

雖然四次借兵都無功而返,沒有獲得日本的一兵一卒。但在物資上,鄭成功很明顯得到了幫助,從日後鄭成功軍隊的裝備來看,軍中已經大量備有日本刀、日本甲胄,顯然都是來自於日本的貿易或者饋贈。

鄭成功夫婦像

鄭成功去世後,繼承其事業的兒子鄭經,在台灣堅持抗清。如同其父、祖一樣,他繼續派人赴日本乞師。

康熙2年(1663年)鄭經派人帶著《致長崎王殿下書》去長崎,取回鄭氏家族在日本的積蓄,供應軍用。

此後,鄭經又於康熙6年(1667年)和康熙13年(1674年)派人到日本乞師,但同樣沒有結果。

日本為什麼不肯借兵復明?

說出來嚇一跳,除了鄭成功一家之外,晚明的反清力量向日本乞師的還有一長串。比如唐王的水軍將領、海盜出身的周鶴芝,多次請求其「舊交」薩摩藩主島津氏派遣援兵;1647年舟山守將黃斌卿之弟黃孝卿赴日乞師;1649年黃宗羲赴日乞師,同年魯王派將軍阮美去日本乞師;1651年朱舜水去日本乞師。等等。

晚明多達十餘次向日本借兵,一是看上日本軍事實力,二是因為日本社會普遍對明朝有好感。要知道,當時的日本,深受中國「華夷之辨」的影響,雖然和明朝打過仗,但還是認為明朝是「中華大國」,清朝乃是「韃虜」。

但日本幕府對這些借兵請求,一概置之不理。

那麼,日本幕府出自什麼目的堅決不肯借兵?

首先,日本雖然對中華懷有敬意,蔑視滿清取代明朝為「華夷變態」,但事關重大,自然要考慮本國的利益:出兵反清復明,對日本有什麼好處?

日本人繪「世界人物圖卷」中的大明、大清人

拿鄭芝龍第一次的借兵為例,這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據日本《南龍公譜略》記載:「賴宣卿云:國家出援兵,無功則不僅為本邦之恥,且長期與外國結仇,成為永世之害;如我兵有功,得其地亦荒其田,於國無益,反招後世之弊,不可從其請。」

「賴宣」是御三家中的一家--紀州的德川賴宣。「御三家」是德川家的分支,當然是最捍衛日本利益的人,他反對出兵的原因說得很明顯,不成功則為本邦之恥,且與外國結仇;成功的話「於國無益」。

至於到了後來,清軍一路橫掃東南沿海,明朝的殘餘抵抗力量都躲在深山或者海島了,日本在無後方根據地支援的情況下,貿然出兵豈不是傻子嗎?

其次,這時的日本早已不是當年的日本。

因為倭寇的騷擾,因為豐臣秀吉的侵略朝鮮,當時中國人對日本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日本武力強悍」上。但日本國內在德川幕府掌權後,早已偃旗息鼓,今非昔比。

德川幕府一統日本後,大力削減大名們的地盤和軍事力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在明朝天下大亂之際,島國日本卻在享受著難得的太平時光。

三代將軍德川家光,享受著父祖餘蔭,成為日本歷史上最奢侈、最會花錢的將軍。

影視劇中的德川家光

1637年九州發生的「島原之亂」中,日本戰國時代磨鍊出的強悍軍隊,已經很明顯衰落了。「島原之亂」是日本基督教徒的草根造反,幾萬烏合之眾只有簡陋的武器,佔據著小小的島原城,但二三十年沒有戰爭的日本正規軍,戰鬥力下降得厲害,居然連主將板倉重昌都在城下戰死,後來集合了全日本十二萬軍隊,又請荷蘭戰艦開炮轟城牆,又派姦細卧底,圍攻了四個月,這才攻佔島原,勉強平了亂。

「島原之亂」中的日本軍隊

到了家光死後,四代將軍德川家綱接位。他只是個資質低下的乳臭少年,上台伊始,在江戶眼皮底下就出現了浪人密謀造反的動亂事件,家綱在位時的日本,已經變為文治政治。

以日本當時平庸的軍事實力,遠渡大海去對抗勢頭正猛的滿清,豈不是自討苦吃?

說到這裡,千萬不要誤以為日本只是格於形勢所迫,不得已才拒絕借兵。換一步思考,如果日本當時很強,難道會有多少惻隱之心,出道義之師拯救中華?我們別忽視了這個鄰居的胃口,日本對中國一直懷有永恆的「野望」,替他人做嫁衣,自古至今就不是日本人的風格。

有記載的最後一次明人向日本乞師,是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這時的清朝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攻克了台灣,坐穩了天下,但還是有個名叫張斐的浙江人來到長崎,聲稱「聞水戶侯甚重道義,為得其助,以謀恢復而來。」

到了這個時候,仍然有不屈之士懷抱復明之志,實在令後人感慨不已。但張斐的借兵結果,不言而喻。

身在異域,遙望家國,失落的中國書生張斐含淚吟道:

舟山卻望似崖山,

萬古千秋淚不幹。

王氣已銷兵氣盡,

海波空漾月光寒。

他把明末的舟山之戰,比作亡宋的崖山之戰,明末清初這些寧做海外遺民也不忍見山河破碎之人,把希望寄托在不靠譜的借兵日本上,於是,一次次失望,一次次「淚不幹「。

他們肯定料想不到,兩百年後,日本卻不請自來。

(來源:新浪博客)

熱文推薦

趙氏孤兒的故事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然而這個流傳千年的《趙氏孤兒》其實有兩個版本,而我們所熟知的那一個,其實是假的。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封建皇權的延續和更替充斥著勾心鬥角,血腥風雨。集榮耀和權力於一身的皇帝並不輕鬆,既要防異族外戚,更要防身邊的兄弟手足。縱覽中國帝史,兄弟相殘的皇室爭鬥時常發生。君無二人,成王敗寇在皇位繼承上演繹地淋漓盡致。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307

投稿郵箱:zggjls@126.com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推薦閱讀:

揭秘周星馳不結婚內幕 到底誰是他的最愛?
10大明星年過50仍膝下無子內幕(圖)
盤點歷屆港姐們的醜陋行為之最,深八30年選舉驚天動地內幕!

TAG:日本 | 成功 | 內幕 | 家族 | 鄭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