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與猴有關的字、典故、民俗……
猴年
2016年是猴年。
中國的農曆使用干支紀年,其中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對應。分別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出現了較為完整的生肖系統,最遲在東漢,十二生肖已全部定型。
關於申猴,有這樣兩種說法:一是因為猴善於攀登,有伸展的意思;二是因為申時,即下午三點至五點,此時夕陽西下,猴群下山,活躍其間。故此,古人將猴與申相對應,也就是申猴。
與猴有關的字
在十二生肖中,猴其實是泛指猿猴類動物。《爾雅·釋獸》的「寓屬」中,就包含了數種猴類。寓,寄也,寓屬就是說這一類獸多是寄寓木上。
那麼在古代典籍中,又有哪些字與猴有關,也是指猴子呢?
【猿】在古代典籍中也寫作蝯、猨、援,因為善於攀援而得名。猿與獼猴有些相似,但大一些,手臂較長,毛色黑黃,叫聲聽起來悲切。
【玃】《爾雅·釋獸》說「貜父,善顧。」貜,即玃。郭璞認為玃也與獼猴有些相似,但大一些,毛色蒼黑,能夠攫持人,善於顧盼。《說文解字》則認為是「母猴也」,就是指沐猴,也稱獼猴。因為喜好拭面如沐而被稱為沐猴。也有說法是認為老猴為玃,《抱朴子·內篇》中就說「獼猴壽八百歲變為猿,猿壽八百歲變為玃」。
【猱】同夒,據《說文解字》說,夒,「一曰母猴……省作猱」。猱善於攀援,《詩經·小雅·角弓》中就說「毋教猱升木」,不用教猱上樹,因為猱本身就善攀爬。猱猨有所區別,但同屬一類,在古人眼中,猨更為敏捷。西晉陸機在《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就說:「猱,獼猴也。楚人謂之沐猴,老者為玃,長臂者為猨,猨之白腰者為獑胡。獑胡猨駿捷於獼猴。」
【狨】據古書記載,狨毛色黃赤,被稱之為金線狨,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金絲猴。《西遊記》中齊天大聖孫悟空有六個弟兄,人稱「七大聖」,分別是牛魔王、蛟魔王、鵬魔王、獅駝王、獼猴王、禺狨王。這個禺狨王,也就是金絲猴了。
與猴有關的典故
【猿聲】猿聲作為一個意象常常出現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中。在古人看來,猿的叫聲總是帶著悲涼之色。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三峽「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自古以來,長江三峽兩岸,多為猿猴棲息之地,而文人遊子往來其間,常能聽到「兩岸猿聲啼不住」。三峽險阻多礁石,而猿聲凄切,文人遊子觸景生情,留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
【沐猴而冠】《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據關中,燒了秦王宮,有人勸說項羽可以在此建立霸業,但項羽認為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於是這人就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沐猴而冠,就是說沐猴穿著人的衣冠,但是並不像人,本質無法掩蓋。比喻裝扮得像個人物,而實際並不像。
【朝三暮四】《莊子·齊物論》記載了狙公賦芧的故事,《列禦寇·黃帝篇》對這則故事進行了詳細地擴寫,說宋國有一個養獼猴的人,因為養的獼猴太多而家財匱乏,於是養獼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獼猴的食物。他對猴子說,早上給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說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才歡喜。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是實質不變,用改換眉目的方法使人上當。不過現在我們多比喻變卦,反覆無常。
【肝腸寸斷】《世說新語·黜免》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桓溫進軍蜀地,到達三峽時,部隊里有個人捕到一隻小猿。小猿的母親沿著江岸不停悲號哀叫,跟著船走了百多里也不肯離開,終於跳上了船,剛到船上就死了。剖開母猿的肚子看,腸子都一寸一寸地斷開了。桓溫聽說這事大怒,下令革除了那個人。這就是「肝腸寸斷」,比喻傷心到極點。
【猴年馬月】古人除了用生肖紀年之外,還有生肖紀月,每年農曆正月到臘月對應的屬相依次是: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農曆五月為馬月。人們常用「猴年馬月」來形容無可指望的未來歲月。事實上,「猴年馬月」的來歷成謎。《現代漢語詞典》上,認為猴年馬月應為「驢年馬月」,因為十二生肖中並沒有驢,也就是說紀年的話就沒有驢年,「驢年馬月」也就用來指不可知的年月,(就事情遙遙無期,不能實現而言)。還有一種說法是,「猴年馬月」這個詞義多半源於方言的以訛傳訛,是方言「何年嘛月」諧音的變體。
馬月年年有,但猴年12年一個輪迴,因此「猴年馬月」的周期是12年。2016年6月5日至7月3日(農曆五月初一至農曆五月二十九),將迎來新一輪的「猴年馬月」。
與猴有關的民俗
【封侯之喻】猴,與「侯」同音,而「侯」,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爵位。歷代以來,許多繪畫、雕刻都會畫或雕刻猴子騎在馬背上,取言「馬上封侯」的寓意,或者小猴騎在大猴背上,表示「輩輩封侯」,這已經成為中國傳統的一種寓意紋樣。
【賀壽之用】在中國古代,桃子總是和長壽掛鉤,神話傳說里總會有桃子食之「令人益壽」。而猴子,總是和桃相掛鉤的,因此猴與桃常被作為祝壽象徵,猴子與桃子在一起,就寓意了吉祥長壽,如猴桃瑞壽。
與猴有關的傳說
【白猿的故事】金庸的武俠小說《越女劍》中,女主角阿青,堪稱金庸小說中武功頂尖的人物之一。小說中阿青牧羊時遇到一隻白猿,與其用竹棒交手,從而悟得高超劍法,即越女劍法。而這個故事,原取材於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
據《吳越春秋》記載,勾踐卧薪嘗膽欲滅吳國,想要習戰用兵,范蠡推薦了越國的一位女子。這位越女在來見勾踐的路上,遇見了一個自稱「袁公」的人,兩人以竹枝比劍,後袁公飛上樹,化成白猿而去。這就是「白猿公」。在古人眼中白猿公劍術高超,提到劍術,就會提到白猿公。李白就有詩言:「少年學劍術,凌轢白猿公」,杜牧也有「授符黃石老,學劍白猿翁」之句。
【弼馬溫的由來】《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玉皇大帝為安撫孫猴子,封其為「弼馬溫」,為什麼要封為弼馬溫呢?
據《晉書·郭璞傳》記載,郭璞有一天去見趙固,正好碰上趙固的一匹好馬死了,趙固不願見客,郭璞就說他能把馬救活,要派幾個人手持長竿,往東走三十里,在山丘樹林里有一個土地廟,使用長竿拍打,就會出來一物,要迅速捉住帶回來。得到了這個東西,馬就可以復活了。趙固派人出去,果然抓到一隻好像猴的動物,這隻動物一見到死馬,就對著馬噓吸,一會兒馬就活過來了,奮迅嘶鳴,食如常。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有言:「常系獼猴於馬坊,令馬不畏、辟惡,消百病也。」宋代朱翌也曾指出:「養馬家多畜猴,為無馬疫。」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養馬者廄中畜猴的話,能避免馬生病。由此可見,弼馬溫實為避馬瘟之諧音。
與猴有關的詩詞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推薦閱讀:
※十二生肖的順序是怎麼排定的?
※春節民俗:大年初一萬事吉
※隱岐奈和諏訪子的淵源——折口信夫的日本「神明」觀
※民俗擇日---出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