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凈空法師講述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這一品經文對我們非常重要。佛告訴我們,求願往生要怎麼修。往生有很多種類,每一種類是什麼樣的因緣所成就的。綜觀全經所說,我們得到一個綱領。最主要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因為每一類往生的條件都是這一句,所以這一句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的總綱領。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國。凡有三輩。
這是『總說』。十方世界發願往生的,大致分為三大類。「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可見西方世界三輩九品,不是專對我們說的,是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共同的現象。『諸天人民』指六道眾生。「其有至心愿生彼國」。『至心』即真心、菩提心,就是覺悟之心。真正覺悟,知道我們無量劫來在六道里生死輪迴太苦。我們這一生要是不往生,來生比這一生還要苦。怎麼知道來生比這一生更苦?自己冷靜的想想,每天從早到晚,一年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到底是惡多還是善多?如果惡多過善,來生就墮落,一定比今生更苦。假如是善多過惡,來生能保人身,甚至還能生天。所以,這樁事不要問別人,自己晚上睡覺之前,老實的想想就曉得。
《地藏經》雲『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話講得太過分嗎?仔細想想,並不過分,確實起心動念都是造罪業。念念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就是造罪。來生得人身可不容易,多數都墮三途。地獄、餓鬼、畜生的生活環境比我們苦得太多。對此事實真能體悟,真正覺察,恐怖之心油然而生。現在遇到一條生路,可以免墮三途,造的重罪可以不受報,實在太幸運。當然一心一意追求,這是『至心』。至心難!一發至心,十方諸佛如來皆讚歎,一切龍天善神都保佑你。因為至心一發就成佛,而不是凡夫。現在等於是後補佛,預備佛;一往生就成佛,諸佛如來怎麼不讚歎!所以『至心愿生彼國』,這一句很重要。我們今天『至心』生不起來,還是懵懵懂懂,迷惑顛倒,不知道三途苦,不怕三途苦,繼續造罪業,以為果報現在還沒到,須知果報到的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
還有人抱著僥倖心,聽說經上講『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現在多造一點沒有關係,臨終十念還可以往生。此事大家可以到醫院,看看那些病重、快要死的人,有幾個人在將死的時候頭腦清楚明白。誰能保證將來死的時候頭腦清楚,還會念十句佛號?如果此時迷惑顛倒,連自己的家親眷屬都不認得,往生的希望就完了。要曉得,真正知道『生死事大』、『輪迴恐怖』,這才真正覺悟。從今而後,起心動念決定不造惡。我常常提醒同修們,起心動念就是『念佛』,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想。為什麼勸你把本經念熟?念熟了,可以常常想。念不熟,想不起來,想的都是胡思亂想。自己編一個西方極樂世界,是不行的。所以,經要念得愈熟愈好,幫助你憶念,排除一切妄想、執著,真正使你達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第一類『上輩』往生者,修學的綱領就是這一段經文。經文只有幾句,句句都含很深的境界。每一句就好像一篇文章的題目,後面都是大篇文章。第一句「舍家棄欲」。有些同修們看到這一句,認為在家人沒指望『上輩往生』,誤以為一定要出家。沒有想到,本經『德遵普賢第二』,經文開端舉『賢護等十六正士』此皆是等覺菩薩,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地位是平等的。十六位都是在家菩薩。上品上生在家人怎麼沒分?在家人既然一樣能成佛,為什麼此地說『舍家棄欲』?關鍵就在『家』字,要真正明了什麼是『家』。你的妻子、兒女、田宅之家,這不算是家,因為他們障礙不了你。
佛在經論中常講,有四種『家』,也有四種『出』。佛法的四種家:第一是『田宅之家』,就是大家觀念中的妻子、兒女、財產、房屋田地、不動產。第二是『煩惱之家』。第三是『三界之家』,六道輪迴之家。第四是『生死之家』,這是超越三界之外的生死。三界之內有『分段生死』。三界之外的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雖無分段生死,但是還有『變易生死』。
由此可知,佛是要我們出家,不是出田宅之家。出田宅之家是沒有用的。佛要我們出煩惱之家,出三界之家。能出煩惱之家,就能證初果。能出三界之家即是阿羅漢。能出變易生死之家,就稱為法身大士。
『出』也有四種:第一是『身出心不出』。有些出家人,身出田宅之家,心裡依舊貪戀五欲六塵,希求名聞利養,此是身出心不出。第二是『心出身不出』。即在家居士,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中皈依三寶,依教修行者。雖然身在家,有田宅、有妻子、兒女,但是他心地清凈,對於家宅、五欲六塵,並不沾染,心出身不出。此經『賢護等十六正士』就是心出身不出,在世法中作一切眾生的最好榜樣,一樣證得等覺菩薩,上上品往生。
第三是『身心俱出』。佛門古今的祖師大德,為出家人作好榜樣者。第四是『身心都不出』。這不是指普通人,是指在家學佛的居士,雖然天天表現學佛、天天念佛,身在家,心還是在家。身沒出,心也沒出,還搞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把佛法當作副業,這還算不錯的。另有一些富貴人,他們皈依三寶,把佛法當作一種消遣,捧法師就像捧戲子一樣,自古以來也不少見。這樣皈依三寶受了菩薩戒的,掛個菩薩名字,在寺院道場是特權階級。因為他富貴,到寺院來,出家人對他們招待奉承很周到。這是身心都不出。
『出』有四種,『家』也有四種,一定要弄清楚自己是屬於那一類。這裡有兩種是正確的,『心出身不出』,『身心俱出』。這兩類都是上輩往生。
「舍家棄欲」。『欲』是慾望,說得落實一點就是希求。希求就是欲貪;有希求就有求不得苦。因此,我們對於這世間的一切希求都放下,對於佛法的希求也放下,唯求往生西方極樂凈土,這就對了。『棄欲』包括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希求都要放下,才能真正得到清凈心。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並非實有,貪慾即是妄想執著。
「而作沙門」。『沙門』是梵語,是古印度所有宗教出家人的通稱。它的意義,佛在經上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這樣的人就稱為沙門。由此可知,沙門不一定專指出家人。在家人要是專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也稱沙門。上輩往生必須具備這樣的基本條件,從這個基本條件上,「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才能相應。這個條件比孔子在世時所具備的條件還要高,還要清凈。
孔子是中國人的典型榜范,中國人的標準。出家人的標準當然是要養五德,修六和。『六和』是佛訂的,『五德』是孔子為人作示範的—溫、良、恭、儉、讓。『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比夫子的德行還要高。沒有這樣的品德、操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生到西方世界不是上輩往生。
三輩九品的往生條件,我們必要曉得。『上三品』太高,我們想想能不能做到。要記住,『五德、六和』是最基本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雖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十萬聲,也是古人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不能往生。須知西方世界是清凈世界,是道德標準非常高的世界。想想我們能跟那些人相處嗎?那些人的心地都清凈、純正。我們一天到晚是非人我,貪嗔痴慢。彌陀雖然慈悲,歡迎你來生凈土,但是西方的大眾不理會你,你跟大眾不能相處,還是去不了。
諸位同修要想在這一生真正往生,要記住修養品德,符合經上所講的標準。我們具有這樣的標準,真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此是上輩往生的基本條件。只要具足,決定是這個品位,否則佛就打妄語。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這五句是修學往生西方的最重要原則,因為上、中、下三輩往生都離不開這個原則。由此可知,凈宗修學的方法,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都離不開這五句。這五句具足信願持名三資糧。
「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怎麼發法?有些同修告訴我,他很想發菩提心,就是發不出來。這是老實話。他不是發不出來,而是不知道什麼是菩提心。《大乘起信論》及《觀無量壽佛經》中對於菩提心的解釋,愈看愈迷惑。《起信論》講,菩提心的本體是『直心』,其作用是『深心』與『大悲心』。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所以有兩種作用,一是對自己的;一是對別人的。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里講的名稱不同,意思是一樣的,第一是『至誠心』;第二是『深心』(與《起信論》相同);第三是『迴向發願心』。
『迴向發願心』就是大悲心,是他受用。如果將經論合起來看,意思比較明顯一點。直心就是至誠心;至誠心就是直心。到底什麼是直心?什麼是至誠心?每個人都自以為自己的心很誠。前清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里,對『誠』下一個定義(過去讀書人幾乎沒有不受佛家影響的,不信佛的人也讀佛經,受佛法的影響),是『一念不生謂之誠』。這個定義下得很好,確實跟佛法講的標準相應。你心裡動個念頭就不誠,因為有念皆妄。由此可知,至誠心確實不容易發出來。
就一般經論來看,不但凡夫沒有菩提心,二乘也沒有菩提心,阿羅漢跟辟支佛也沒有發心,權教菩薩也不是真正的菩提心。到底誰才發了菩提心?《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是初入門,不是小乘,是入大乘之門。必須破一品無明,菩提心才現前,就發出來了,這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的境界。
大乘起信,是指圓初住、別初地。《起信論》是對他們說的,《楞嚴經》也是對他們說的,《金剛經》還是對他們說的。《金剛經》上的標準,『菩薩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不是發菩提心的菩薩。菩提心一發,不但『四相』沒有,『四見』也沒有。依照這個標準看,我們沒分,我們發不起來!
起心動念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嗔、痴、慢,還有妄想、執著,那來的菩提心?每次讀經至此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總以為自己沒指望。一向專念也許做得到,菩提心沒法子發。這是一般大乘經論的說法。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里跟我們講『發菩提心』,是其他經論里所沒有的;過去歷代祖師也沒有這種說法。他說,『真正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是蕅益大師的創見、發明。他的發明有沒有錯誤?如果我們深入經藏,就體會到蕅益大師這句話的真實性、可靠性。他一點兒都沒有說錯,只是古來的祖師大德沒有發現。如果早發現,不知道多少人得度往生。因為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我們可以做到。如是念佛往生,即使下下品往生也圓證三不退,就是法身大士。
若依一般經論所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我們實在沒有能力發起來。一念真誠懇切的心求生凈土,一般不識字的老太婆都發得起來。蕅益大師說出這樣的話,深得印祖讚歎。印光大師對《要解》的讚歎,『即使古佛再來,為《阿彌陀經》作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把《要解》真的捧到了頂點。我們曉得印祖是大勢至菩薩應化再來的,那麼作《要解》的蕅益大師是什麼人?蕅益大師沒有露身分,能值得大勢至菩薩如此讚歎,他要不是阿彌陀佛示現,也必是觀音菩薩再來的,絕對不是普通人。普通人不可能把《阿彌陀經》講得那麼透徹、明白。
讀《彌陀經要解》,經義才真正大白,許多疑惑才斷。因此,我們若依《彌陀經》修學,就一定要依《要解》。蕅益是依蓮池為老師,老師有《疏鈔》,博大精深。這兩種注子合起來參考,才能真正領悟《阿彌陀經》的經義,指導我們修學一條光明的道路。發求願往生這種心的人很多,符不符合本經發菩提心的條件?並不見得。因為雖然發心求生凈土,這個心不真實,心不懇切。古人講的『露水道心』,早晨的露水,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發這麼一點道心,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一擺在面前,道心就沒有了,這怎麼能成就!
我們仔細從『菩提心』這幾個字觀察。『菩提』是梵語,譯成中文是覺悟。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的心。覺悟是對迷惑而說的,不覺悟就是迷。迷在五欲六塵,迷在名聞利養,迷在妄想執著,就不是菩提心。迷於人天福報,那來的菩提心?所以真正覺悟的人,知道這個世間一切萬事萬物都是虛妄的,像《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知道一切都是虛妄的,是看破。看破之後對於萬事萬物決定不取不舍。於一切境界中沒有取捨的念頭,是放下。真正看破、放下,這個人覺悟了。覺心清凈,世出世法一樣都不沾染。
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的,永恆不變的,生到那個地方的人無量壽,樹木花草也無量壽。他要真正發現,真正知道,決定求取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大覺,是徹底覺悟。文殊、普賢、十方等覺菩薩,都是我們的好榜樣。除非不知道,知道事實真相,沒有一個不一心一意求生凈土。這才是真正發無上菩提心。
真正發菩提心的人,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絕對不會把世間一切人與事放在心上。心裡還有世間的人與事,就沒有菩提心。你雖然念佛,只有底下這一句「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能不能往生?靠不住。心裡真正對世間五欲六塵一切法,確實沒有絲毫牽掛,念念都是彌陀本願功德、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這一種人念阿彌陀佛,是專念。即使早晚十念,都是專念,都符合專念的標準。一天都沒缺,他怎麼不專!
蕅益大師在《要解》里說得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深信切願求生凈土,就是發菩提心,此心是往生的關鍵。『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深淺』。不是說多少,是功夫的深淺。功夫深的念到『一心不亂』,妄想、執著完全放下。功夫淺的是『成片』,就是一天到晚佛號一句接一句不間斷;你的煩惱、妄想雖然有,但不起作用,因為這句佛號把它壓住。有這種能力就決定往生。上等功夫『理一心不亂』,中等功夫『事一心不亂』,下等是『功夫成片』。不到這樣的程度,都不能往生。諸位一定要牢牢記住。
我們應當時常反省,生生世世無量劫來,自己修學都沒有成就;這一生好不容易遇到《無量壽經》,這機緣絕對不是生生世世都能遇得到的。彭際清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時間上來講,希有難逢。夏蓮居居士說:『萬億人中一二知』,從廣大學佛群眾來說,希有難得。我們聽了之後仔細想想,這個因緣的確非常希有。我們今天遇到,不能不說是過去生中的大善根、大福德現前。
遇到這個無比希有的勝緣,就看你能不能覺悟。真正能覺悟的,一生就成就,永脫輪迴,這一生就成佛作祖。若還有妄念、妄想,還有分別、執著,這一生縱然遇到,可能又空過,真可惜!看看古往今來,念佛往生的人,看看《凈土聖賢錄》、《往生傳》,甚至看看台中林看治居士寫的《念佛感應見聞記》。人家怎麼修的,怎麼成就的?想想自己,跟人家比一比,像嗎?不是學佛,是玩佛,這怎麼能成功!我們一樣也沒放下,說不客氣的話,念念依舊造業。《地藏經》講的『起心動念無不是罪』,前途是黑暗的,果報在三途。你是忘了,沒去想它。要真正去想一想,愈想愈可怕。真正害怕,或者你的菩提心就這樣怕出來了,這才曉得前途恐怖,才肯回頭老實念佛。一天到晚,一年到頭有了一個方向、目標,專念阿彌陀佛。
專念《無量壽經》,就是專念阿彌陀佛。《無量壽經》里所講彌陀本願功德,西方世界依正莊嚴,要憶念才能成功。阿彌陀佛名號是題目;這一部經是文章。本經,古人也有定名為《阿彌陀經》,是五種原譯本之一。所以,名號跟經典不過是題文之別而已,並無二致。
「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修的是什麼功德?念經、念佛的功德,就是專念《無量壽經》,專念『阿彌陀佛』的功德。自己專念,也勸人專念,把專念的好處告訴人。關鍵確實就在『專』,我們看到許多自在往生的,走的時候曉得什麼時候走,喜歡什麼方式走就采什麼方式走。我們看《六祖壇經》,六祖惠能大師一年前就知道。一年前就派他的徒弟到故鄉的國恩寺修塔,而且還告訴他,工程要快一點,否則來不及。一年前怎麼知道的?訣竅就是『專』。無論你修那一個法門,學那一部經論,關鍵都是一個『專』字。
『專心』,心是清凈的。心即大圓鏡,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所以,那些人走的時候很自在,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我們再看古來的大德,凡是不專,就沒有這個能力,走的時候還是生病。雖然也能往生,知道死了以後到那裡去,但走得沒那麼瀟洒、痛快。仔細觀察其原因,就發現他在生時所學不專。我們只要細心體會,修學應該怎麼修,自己都明白,都知道。所以,心裡不能再放拉拉雜雜的東西。經題上講得很清楚,『清凈、平等、覺』。心裡還有一物就不清凈,還有高下就不平等;不清凈、不平等就是迷惑顛倒,就是不覺。修行的秘訣都在經題上。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是修清凈、平等、覺。如果我們把這三句合在經題上講,發菩提心就是清凈心,一向專念就是平等心,阿彌陀佛就是覺心,就是清凈、平等、覺。清凈是戒,平等是定,覺是慧。三學都具足,三寶也具足。
蕅益大師在念佛開示里告訴我們,只要專念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包括在內,正是《華嚴》里所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一切』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念佛往生將一切法門全部包括盡了。一修一切修,這樣求生凈土那有不往生的?無量劫來我們沒能成功,就是太大意,太疏忽,以為往生太容易,沒有把世緣捨得乾淨,就這樣耽誤的。這一生不可以再大意,一定要把世緣捨得乾乾淨淨,心裡對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不牽掛,我們這一生才有希望。
心裡若還摻雜世間的境緣,『緣』是人事環境;『境』是物質環境,這些人事、物質,心裡還放不下,是大障礙。這樣念佛不可靠,未必去得了,必須捨得乾乾淨淨。念佛人對日常生活、工作、人事要認真做,心上不牽掛;不是叫你什麼事都不做。什麼事都可以做,都不礙念佛,行、住、坐、卧四威儀不礙念佛,世間所有一切工作也不礙念佛。這是念佛法門殊勝之處。
世間事可以做,世間意不能有。『意』是心裡有牽掛。這不可以。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上說,『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有世間的意念就壞了。這一段是講修行的方法,下面再說果報。
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真實果報無比殊勝!我們讀到此句,心裡不免懷疑,在《凈土聖賢錄》、《往生傳》里看到,許多都是念佛三年往生的,這些人是不是恰好就剩三年壽命?那有那麼巧,偶而幾個可以這麼說,人數太多了就令人懷疑。此事在這裡得到答案,是他們念佛功夫成就,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如果今天念佛堂跟大家宣布,到我這兒念佛三年一定往生,必定沒有一個人敢來,這還得了,三年就死了,太可怕了。口裡念我要求生西方,最好還能活兩百歲。活到兩百歲希望再活兩百歲;他不是真想往生,所以菩提心是假的不是真的。
這裡有兩個講法,一是他的壽命確實到了,佛來接引;一是他自己想去,佛就來接引。這樁事從前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曾經告訴我們。我相信他的話;他是虔誠的佛弟子,持戒很嚴,絕不打妄語。李老師大概在七十多歲的時候,他說他念佛已經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去就可以什麼時候去,要多住幾年也不礙事。如果他沒有這個功夫,就是大妄語。大妄語罪是墮阿鼻地獄。我相信李老師不是說大妄語的人,他必定有這個功夫。
我們聽老師講這話,希望他不要這麼快走。他是隨時都可以走,對我們來講是很緊張的一樁事。當時我們有八個同學在一塊兒研究,請李老師講《華嚴經》;大家心裡想,經沒講完,總不好意思走。所以,決定由我們八個人啟請他講《華嚴經》。最初他的確也答應,他說:『《華嚴經》講圓滿,再講一部《阿彌陀經》,我就往生。』他曾經這樣說過。結果《華嚴經》講了一半,他就走了。但在二年前,他在講經時當眾宣布,告訴大家,『我再講兩年就不講了』。他說這麼一句話,台中的蓮友到台北找我,跟我講,老師向大家這樣宣布是什麼意思?我笑著說,李老師是告訴你們,兩年以後他要往生了。果然沒錯。他老人家往生,兩年前自己就把日子定了,生死自在。
他能自在,我們為什麼不能自在?他怎麼修的,只要把訣竅找到,我們也如法修學,也能自在。李老師沒有站著走、坐著走,原因在那裡?他在台中四十年講經講得太雜,公益慈善事業辦得太多,我看得很清楚。所以,自古以來往生的人,凡是站著走、坐著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病都沒有的,就是一個『專』字。
大法師,甚至於祖師的地位,走的時候沒有那麼自在。當然往生是不成問題。他不能專精。專與雜的利、害,擺在我們面前這樣清楚。我們把事實看清楚,才決定走專精的路線,決定不能夾雜。
臨終的時候,一是壽命終了,一是自己選擇願意在什麼時候走。佛都現前,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觀音、勢至,還有許多的菩薩來接引你。這些菩薩跟著阿彌陀佛來接引,都是你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的親朋好友,同參同學,他們在過去生中念佛已經往生,都在西方極樂世界,現在看到你的因緣成熟,他們很高興跟著佛一起來接引。跟你一見面,介紹是那一生、那一世、跟你什麼關係。一說你也就明了,你的記憶力全部恢復。
你才曉得西方世界的熟人很多,到西方世界不陌生,不寂寞,這是真的。最寂寞的是六道輪迴。現在這個世間,你的家親眷屬能有幾個人?一轉世各人走各人的路,再也不相識。縱然見面也不相識,一切關係都要從頭開始,所以很陌生;唯獨西方世界親朋善友多。
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一樣,將來我們親戚朋友的緣成熟,他們念佛往生,我們也會跟著阿彌陀佛一起去接引他。你也會告訴他,在從前那一生那一世,我們在那一個世界是什麼關係。有些同修聽到西方世界很好,感覺太陌生,到那裡去,一個熟人都不認識,不願意去。他不曉得那個地方的熟人最多。
「經須臾間」,此句是講往生速度之快。西方世界距離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國土。在凡夫心目中這是天文數字,距離太遠。實際上,虛空法界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換言之,沒有距離,沒有先後。這是真的,因為是一真法界。佛來接引時,往生者已經入一真法界。用現代科學術語來講,我們現在生活是三維空間。一看到阿彌陀佛,佛光一照,我們就提升到無限度的空間。
沒有時間先後,沒有空間距離,所以須臾之間就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古德講『一彈指頃』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現前。到了極樂世界就在七寶池中蓮花化生,化生的身相跟阿彌陀佛、諸大菩薩完全相同。不可思議!這是說身相。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智慧、德能幾乎全部恢復,這很不容易,非常希有難得。通常在一般大乘法來說,應當是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念佛往生的人一到西方就得到,實在是難信之法。果報這樣的殊勝,我們不能認真修學,是大錯特錯。下面世尊特別慈悲,苦口婆心重複叮嚀。
是故阿難。
因為上面所講的事實真相。
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積集善根。應持迴向。
佛再次叮嚀勸勉我們,你看到前面所講的,真是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要想在這一世見阿彌陀佛,親近阿彌陀佛,就應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你一定要發心,一心一意專求凈土。我這一生什麼都不求,只求西方極樂世界。佛在此勸我們,一個方向、一個目標,絕對沒有第二念。修行就專念極樂國土。極樂國土在那裡?這部經就是專講西方極樂國土的。我們專念,念到熟了,佛號就相應。一句佛號就是圓圓滿滿的一部《無量壽經》。念一聲佛號,《無量壽經》整個的經義圓滿具足。經要不熟,經義不明,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不相應。
「積集善根,應持迴向」。專念是正行,修善是助行。特別要注意『善根』二字。世間法的善根是於一切法不貪、不嗔、不痴。佛法的善根是勇猛精進,也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凈念相繼』。凈念相繼是菩薩善根,不間斷、不夾雜,是『積集善根』。『迴向』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決定求生凈土。
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由此」是指上說的因緣,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在這一生當中一定見佛。見到阿彌陀佛當然生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這是我們前面曾經讀到的。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所有的一切經論里都沒有,找不到的。我們今天遇到,如果當面錯過,就是罪過。以上所說是上輩往生。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中輩往生的有業障,不像上輩的把業障都丟掉,拋棄。中輩的還捨不得,不能把業障捨得乾乾淨淨。「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這就說明他的心愿行持不及上輩。可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做到了。這一句非常要緊,千萬不能疏忽,要真正發心求生凈土。
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經文所說皆是中輩人的修因。實在講修行,也不簡單,他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經文里的意義一定要明白,否則『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義錯會了。一定要懂他的意思,隨分隨力積功累德,這就是「隨己修行,諸善功德」。
一定要盡心儘力做,就是圓滿的功德。做得自己心安理得;超越自己心力之外的,決定不許可。我想作功德,沒有錢,我去借錢來做,這不可以。我去搞會,也不可以。都是大錯特錯!我到處化緣,也不可以,佛門裡募化是很晚才有,佛在世時沒有,佛法傳到中國時也沒有,因為攀緣則心不清凈。隨分隨力心是清凈的,我有多大能力做多少事,即是功德圓滿。超過自己力量勉強做的,功德不圓滿,是有欠缺的,都是造業,這要知道。
佛法的標準:清凈、平等、覺。我的心不平等,心不清凈,這就錯了,完全不相應,變成世間有漏的福報。有漏的福報很麻煩,裡面有恩怨債務,將來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麻煩透了,搞這些事情。佛弟子不可以做,要隨分隨力。
「奉持齋戒」。大家看到這一句,以為要過午不食,要持戒。佛聽到都搖頭,因為你又依文解義了。形式的持午、持戒是小乘法。念佛法門乃圓中之圓,頓中之頓。所以,此地講的齋與戒,比小乘的齋戒高明太多。『齋』是清凈心;『戒』是沒有過失,那裡是小乘齋戒比得上的!清凈心是齋;身、口、意沒有過失是戒。怎麼能做到?老實念阿彌陀佛就能做到,就圓滿。
我們心裡只有這句阿彌陀佛,除這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心多清凈,齋具足。身禮佛,口念佛,心想佛,身、口、意三業沒有過失,戒具足。第一等的齋戒不在形式上,不在事相之中。世間人往往只看到小乘人裝模作樣,很佩服。看到大乘人念阿彌陀佛,齋也不持,戒也不持,還在旁邊說風涼話,諷刺他、毀謗他,不知道他持的齋戒比形式高得太多。
齋戒的功德,從一個人的身體上就見到,因為心清凈,身、口、意清凈,此人身體決定健康,決定長壽,決定不生病,必然容光煥發,這是齋戒在眼前的功德。如果他持戒很嚴,齋很清凈,一天吃一餐,過午不食,可是葯一大包一大包的吃,你想一想,他齋戒的功德在那裡?
今天下午,沈大夫到這兒來皈依,這是位很不錯的醫生。我跟他講,一切疾病的根源就是妄想、煩惱。我說你看病人,那一個病人心地清凈沒有煩惱?你可以調查,假如這個病人心地很清凈,沒有什麼煩惱,身體就很快復原,心理健康。醫藥治標不治本;齋戒是標、本兼治,通治。一定要把這兩個字的真實義看清楚,理解透徹,心凈則土凈。『奉持齋戒』是自利,擺在第一條。下面是利他。
「起立塔像」是指建立道場。『塔』是塔寺,道場。『像』是佛像,道場供養佛像。現代科技發達,大眾傳播事業發達,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精神、工作的壓力很大,誰有時間到寺院里聽經拜佛?在台灣還比較悠閑,到外國就不行,沒有這樣好的環境。今天的塔寺跟從前的不一樣。今天最好的塔寺是廣播電台、電視台。假如在台灣,佛教建一個電視台,每天二十四小時,電視台都講經、念佛,每個家庭電視機打開,就進佛堂。這樣佛法才能普及眾生,把佛法送到每個人的家庭,這是『起立塔像』。不是要你三、五個人弄個小廟,到處搞道場。道場搞了之後,過不了幾天就變質;信徒多,供養多,問題都來了。
古人說的話很有道理,建道場的時候大家熱心出錢出力,都是菩薩;道場建立之後,菩薩都變成羅剎,在裡面爭名奪利,天天吵架、打架。
起立塔像,我們曉得應該怎麼做法。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道場需要多嗎?不需要。今天環繞地球一周,最快速的飛機不到二十個小時。地球這麼小,要那麼多道場幹什麼!今天我們所需要的是電視、廣播、高科技的資訊;需要的經典是錄音帶、錄影帶、CD這類有聲、有色的經本。
現在我們開始做《無量壽經》的錄影帶,你在家裡打開電視就可以跟著電視螢幕念全部的經文。現在配音是黃永仁居士念的《無量壽經》。這樣的錄影帶,將來配台語、客家語、廣東話,都可以。希望這個錄影帶能大量流通,對年老的人最有利益。年老的人看經本的字太小,銀幕上的字這麼大,不要戴眼鏡也看得清清楚楚,跟著念。特別是海外退修的老年人,這一本有聲有色的《無量壽經》是他們最需要的。年輕人沒有時間看電視,年輕人有工作,每天上下班開車,至少開四、五個小時的車,錄音帶對他們最理想,一面開車一面聽經。
『起立塔像』,我們從這個方向發展,就是現代化的作法。道場一個就夠,我們在美國建一個道場就行,因為那是美洲集散的中心。此地印製的經書、錄音帶、錄影帶、佛像送到那裡去,那邊的工作就是散發到全美,由他們分發。像碼頭一樣,一個就夠。什麼時代有什麼樣的作法,應當要曉得。
「飯食沙門」,此地『沙門』是講出家人。對於真正發心修道的人,我們要供養他,使他生活沒有憂慮。所謂『法輪未轉食輪先』,如果他生活有憂慮,不能安定,就決定不能安心辦道。要讓他安心辦道,先要使他物質生活不缺乏,生活清苦不怕。衣食住行基本的生活條件沒有憂慮,身安道隆,才能專心辦道,這就是供養。飯食沙門含有四事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藥。這四樁是生活不能缺少的,我們照顧他。現在醫藥有保險制度,參加保險就是醫藥供養。
「懸繒然燈,散華燒香」,這兩句真正的意義是宣傳佛法。『繒』就是幢幡,現在沒有了。從前寺廟前面都有旗杆,就是懸幢幡的。作法會就懸幡,外面人看到,今天寺廟旗杆上掛幡,曉得作法會,喜歡參加法會的人就來了,這就是傳達訊號。古代無法個別通知,以此法傳送訊息使你知道,自動來參加。如果掛幢,幢是圓形的,表示今天此地道場有講經說法,喜歡聽經的人就來了,所以它是屬於宣傳的工具。現在則多用電話通知親友,那個地方有講經、有法會,就是『懸繒』的意義。還有在報紙上登廣告,也是這個意思。甚至我們印通知,發通知,也是這個意思。現在用這些代替,乃至於大規模的在電視上作廣告,廣播電台上作廣告,都是屬於『懸繒』的意義。
『然燈』,『燈』是佛前供養具,代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盡心儘力為大眾服務,為佛法、為眾生盡自己的心力,這是燃燈所表的意義。如果你聽了這句話,每天在佛前點油燈,點二枝蠟燭,則不明佛教化的心意。完全把他的意思錯解。你若真正明白,盡心儘力宣揚佛法,捨己為人,你燈也不燃,燭也不點,佛歡喜,你真做到了。燈燭是形式,是表法的,是提醒眾生的。你真正覺悟,燃與不燃,無所謂,一定要懂得佛法的真實義。
『散華』、『燒香』也是宣傳的意義。『香』代表信香,代表戒、定、慧真香。這是日常生活中我們想得到、做得到的,提出幾個例子。細說就太多了,《華嚴經》上講得很詳細,本經限於經文,只提出幾樁事提醒你,告訴你日常生活中應當怎麼做。
「以此迴向,願生彼國」,這是將日常所修的功德都迴向求生凈土。這是中輩修行的方法。下文講果報。既修善因,必定有善果。
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中輩的修因,前面跟諸位報告過,經上也只是舉幾個例子而已。我們學佛一定要知道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一定要明白佛的意思,就像開經偈所講『願解如來真實義』。要解義,要懂得佛說法的義趣,然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知道怎樣做才如法。修因當然就有果報。這一段說的跟前面一段相彷彿,此人臨終的情形跟上輩也相彷彿。一種是壽命到了,就是報盡往生。另一種就是修行功夫成就,可以自在往生。雖然他還有壽命,他可以不要,也能生死自在,想走就走。
佛與觀音、勢至以及海會諸菩薩都來接引。經上雖然講『化佛』,來接引的都是佛的化身。如果佛沒有無量無邊的化身,怎麼能同時接引十方無量無邊往生的眾生?化佛跟真佛沒有兩樣。報身、應身、化身,實在講是一身。與佛同來的這些大眾,一定跟自己有很深厚的關係。如果沒有關係,不可能跟隨佛一道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一生中決定證得無上菩提,果報殊勝實在不可思議。這一類的人,他的功德智慧比上輩要差一點,這是事實。
『功』是修行的功夫。功夫不及上輩,所以功德智慧比上輩的差一等。但是沒有說福德次如上輩,所以他的福報、神通、道力差不多是平等的,這是佛力加持。
功德智慧怎麼區別?功德是講斷惑。佛在大乘經上常常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的惑業可以分為三大類: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譬如我們念佛往生,一品惑也沒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講功德智慧是最淺的。假如我們把見思煩惱斷了,本性裡面的智慧透出來的,決定比沒斷惑的人多得多。由於斷惑的程度不同,所以他們的智慧不一樣,功德也不一樣。見思煩惱斷了,斷是功夫,『德』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不在凡聖同居土,他得的果報比凡聖同居土殊勝。這是講斷惑證真的果報。相好光明、壽命長短的福報,因為彌陀本願功德所加,都是平等的。在十方世界都不平等,唯獨在極樂世界平等,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世界,所以『諸佛讚歎』。
如果是『理一心』往生的,功德就更殊勝。他的智慧如同諸大菩薩沒有兩樣。我們明白這個事實,如果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想把自己的品位提升,就要認真修學。從那裡修起?從斷煩惱修起。一定要把煩惱、妄想、習氣斷掉。自古以來許多往生有殊勝瑞相,他們決定往生。是那些人?他在往生的時候告訴大家,我看到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及諸聖眾來接引我。這決定往生,沒有懷疑。其他的瑞相都不太可靠,這樣的瑞相決定可靠;尤其是預知時至沒有生病的,都是決定往生。
我們仔細觀察這些人,觀察到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他『專修』。跟經上講的一樣,『一向專念』。愈是往生殊勝的,你仔細去觀察,大概他是一個人修,所以容易成就。二、三人在一塊兒會鬧意見,會生煩惱。換言之,會障礙道業。所以,出家人不如在家人。在家的老太太一天到晚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兒孫的什麼事,她都不管,都不理會;往生,她能成功。
寺院在一塊兒共修的,這一種瑞相非常少有。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真正念佛,要一個人自己念,不要跟別人在一起,找二、三個同修在一塊兒共修,很不容易。念佛的音調不一樣,三個人在一塊兒會生煩惱。這個人喜歡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個人喜歡念阿—彌—陀—佛。兩個就要打架了,就生煩惱。不容易!這是我看了許多念佛往生人的行法得到的結論。一個人一個道場;一個道場就一個人,如果精進不懈,能真正提高警覺,知道六道輪迴苦,往往是上中品往生,絕對不會在下品。他真的死心塌地念這一句佛號,會把妄想、分別、執著都念掉。他得一心不亂,我們凡夫看不出來,但是他自己明了。幾個人在一塊兒共修很麻煩,不容易。這是我們看到自古以來的修行人,得到這麼一個結論。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下輩往生的,縱然想做功德,想做一點好事,也可能心有餘而力不足,沒有能力像前面所講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可能因為自己生活很困難,這些他都做不到。甚至於他還要很辛苦的工作;他不工作,他的生活就沒有著落。這一類人要想求生凈土,有沒有指望?也有!這幾句經文,使我們在此看到,上輩、中輩、下輩修行綱領完全相同。
往生真正的條件,就是「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就行了。諸位還要明了一個事實,十大願王里的『隨喜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不要以為他什麼事都沒有做,也許他修的是上輩往生。自己雖無力作功德,但是有心、有願,看到別人做這功德,合掌歡喜,恭敬讚歎,等於自己在修功德。念佛的人有能力把阿彌陀佛多生多劫的功德轉變成自己的功德,那麼別人所修的功德,怎麼不能把它轉變成自己的功德?問題是你會不會修。看到別人做好事,我沒有這個能力,如果我有力量我也想做;他們做了,我沒有力量做。這樣,你就不能把他們的功德轉變成自己的功德。
佛法修行全在用心。三輩往生實際上都是用心,不善用心的就是下輩,善用心的就變成上輩。不善用心的,看到別人殊勝,他嫉妒、破壞,是把自己的功德破壞殆盡,不可能往生。這要記住。別人功德有沒有損壞?絲毫沒有損壞。一個人的福德,你有辦法障礙它,破壞它;功德沒有辦法破壞,只有造成自己的罪業。譬如弘法利生是功德,是好事情。我們對於法師大德能破壞嗎?決定破壞不了他。能破壞的是什麼?把眾生聞法的機會斷掉,法師一點損失都沒有。眾生的法身慧命斷絕,這個罪過比什麼都大,決定是墮阿鼻地獄的。
為什麼我們要讚歎道場?是幫助大家得到法身慧命,給他作增上緣。所以,我們勸一些人來聽法師講經,這人這一生將來開悟修行證果,是誰度他的?我度他的。我雖沒講經給他聽,但我介紹他去聽經,法師給他說經的功德,我也分享得到,這是隨喜所得的功德。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善用心的人不要出力、不要花錢,修無量無邊的功德。不善用心的人,往往把自己修積的功德都破壞、都毀滅了,是非常可惜的事。我們應當要曉得,下輩往往不善用心;雖不善用心,但他老實念佛。
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這是下三品往生必須具備的條件:對於念佛法門,對於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生歡喜心,真正深信不疑。
『樂』就是愛好,非常愛好念佛法門,修學念佛法門,絲毫疑惑都沒有,一顆最真誠的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具備這麼簡單的條件就夠了。其他的,就是連隨喜的念頭都沒有;他要有隨喜的念頭,他的品位就增高,就是中上輩。
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這樣修學的念佛人,他在臨終的時候夢見阿彌陀佛。當然下輩里,功夫也有深淺不同。功夫深的也預知時至、也見到三寶來迎;下輩功夫往生的只是『夢見』。此處夢見不是作夢,『夢見』是說他臨終見到的佛,就像夢中見到的一樣,不是那樣的清楚明白。換言之,他沒有辦法告訴家人。確實有這樣往生的人,他在臨終的時候,頭腦一定清醒;不清醒不能往生。臨走的時候,他嘴巴在動,大概是見到佛菩薩來接引他,他想要告訴家人他跟佛去了;但是沒有聲音,不知道他說些什麼?就是屬於這一類的。所以,境界不像前面那樣的清晰,如同作夢;但他確實不是在夢中。像這樣的境界,一般人平常也有,遇到感應,似夢非夢,境界比夢中清楚,但是比實際,又好像差一點,但確實非常清晰。似夢非夢的境界,他的功德比中輩要差一等。所以,他的智慧功德不如中輩往生的人。
本經講專修念佛往生法門,開為上、中、下三輩往生。而佛在《觀無量壽佛經》里將三輩開成九品,說得更詳細;可是諸位要曉得,九品的每一品又可以開為九品,這才知道每個人修學的功夫不一樣。論功德智慧在西方極樂世界,是有差別的,論福德、神通、受用是決定平等,凡夫跟法身大士沒有差別。
末後這一段經文,慈舟大師判作『一心三輩』。這是屬於另一類不是專修凈土,而是修學其他大乘法門。一定是大乘法門,小乘不行。因為西方世界是大乘圓教,一定要捨棄小乘,回小向大也能往生。他要堅持小乘,不肯回小向大,就不相應。修學大乘任何經論、任何法門,只要將修學的功德迴向求生凈土,一樣也能往生。這就是蕅益大師在《要解》里舉例所講的,像西土馬鳴、龍樹菩薩都不是專修的。中國永明、智者大師這一流的,永明大師晚年專修凈土,他應當算前面三輩往生,不能講一心三輩;但智者大師是一心三輩往生的。中國禪宗里許多大德,到晚年也專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這就是不論修學那一宗,那一個法門。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
『住』是指心安住在大乘佛法中。大乘佛法廣大無邊。西方凈土克實而論,最重要的條件是心清凈;心不清凈決定不能往生。念佛要念到清凈心現前,煩惱不斷沒有關係,這一句佛號接一句佛號當中,不會有雜念滲透進去,我們的心就清凈了。這一種功夫通常稱『伏惑』。『惑』就是煩惱。煩惱沒斷,妄想、分別、執著沒斷,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壓住,像石頭壓草,沒除根。真正有力量就是佛號一句接一句,絕對不讓煩惱冒出來,不許它起現行;也就是說煩惱有,不起作用。
譬如,我見到一樁事,心裡很歡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歡喜壓住。看到一樁事情不愉快,心裡生嗔恨心;也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嗔恨心壓住。喜怒哀樂確實有,能用一句佛號把它壓平,它不起作用,這樣的功夫稱『功夫成片』。有這種功夫就決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有煩惱,也不會起現行,因為沒有緣。換言之,沒有勾引你起煩惱的東西,六根接觸的六境都是幫助你伏煩惱、斷煩惱,不可能把你的煩惱勾出來。這是西方世界第一殊勝之處。
十方世界的境界都會教你起心動念,唯獨西方世界沒有。我們必須要有這基本的功夫,就是把煩惱伏住。參禪也好,持戒也好,念咒也好,讀經也好,學教也好,總而言之,要達到這樣的功夫。如果達不到這功夫,是不能往生的。
我們專念阿彌陀佛也要達到這樣的功夫。沒有這樣的功夫,念佛也沒有用處,就是古德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李老師告訴我們,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的也不過三、五個而已。為什麼那麼多人都不能往生?原因是他雖念佛,沒有念到這樣的功夫。
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要想念到這樣的功夫,同修們記住,要『專一』。秘訣就是『專』。你喜歡《金剛經》,就專門念《金剛經》,不要搞別的,打閑岔;喜歡《地藏經》的就專念《地藏經》,就拜地藏菩薩,心得清凈,迴向往生,就是這一條所說的。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能往生西方凈土;可是要記住,往生的秘訣就是『心地清凈』,『心凈則土凈』。這裡的經文跟我們講清楚了。
以清凈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
往生凈土的條件就在此。一定要修到心清凈,然後迴向西方凈土。「向無量壽」就是向阿彌陀佛。
「乃至十念,願生其國」。這些修行人跟凈宗修行人不一樣。凈宗一向專念是正修。蓮池大師講的,正助雙修都是專念阿彌陀佛。所以,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正修,也是助修。
一般修學大乘的,他們正修的可能不是念佛,是依自己宗派法門修學,而把念佛當作附帶的。所以『乃至十念』的『十念』,有兩種講法,一是平常他在功課做完之後念十聲阿彌陀佛。實在講,晚近的禪門課誦,晚課念《阿彌陀經》連佛號,就不止十念,這就是兼修彌陀法門。所謂禪凈雙修,還有密凈雙修的,他們兼修凈土法門。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臨終他才迴向求生凈土,這十念是指臨命終時,一念十念皆得往生。因為他有清凈心,就是具足能力;然後真正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都能得生。
聞甚深法。即生信解。
「甚深法」就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之法。此法在一切法門裡是第一甚深,沒有比這個更深的。正因為這個法門太深,所以『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古德常比喻:等覺菩薩觀看這個法門猶如隔羅見月。『羅』是羅紗,很細的絲織品,透明的;隔著一層羅紗看月亮。等覺菩薩還隔著一層,所以這真正是無上甚深第一法門。
這些修學大乘的人,他們聽了念佛法門之後能生信心,是相當不容易的。因為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這個難信不是對普通人講的,是對『住大乘者』所說的。因為修學大乘的人沒有見性,沒有大開圓解,他有法執,對這個法門很難生起信心。他能把執著放棄,相信凈土法門,是很大的善根,都不是偶然的。
乃至獲得一念凈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
「一念凈心」非常重要,這是說最低的修學方法。在他臨終的時候,有善友勸他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一生都沒有念過佛,而修學別的法門,聽到這一句話,他立即就生信心,就接受,就喜歡、願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立刻就念阿彌陀佛。這就行,最後那一念也能往生,可見凈土法門確實廣大無邊,普度一切眾生。一切法門,到最後你修學不得力,不能成就;一回到這裡,皆得成就。
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當然這也看他自己功行的深淺,臨命終時的瑞相就不一樣。經文讀到此處,我們再回想諦閑法師的徒弟。這事我們講了很多遍,諸位印象很深刻。諦閑法師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天台宗的祖師。天台宗是依《法華經》修『摩訶止觀』,是修止觀的。初學天台宗要修『六妙門、小止觀』,到功夫再進一級,修『摩訶止觀』。『止觀』就是禪。他教那個徒弟專念阿彌陀佛;他真的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念了三年有那樣的成就,預知時至,沒有生病,站著往生。大師自己一生弘揚天台,度人無數,他不是三輩往生,他是屬於一心三輩的。他往生的瑞相比不上徒弟,相差太遠。我們要知道,大師距離我們比較近,曾經有一次他大概病得很重,印光大師寫一封信告訴他,『你是一個講經弘法的法師,怎麼可以生病?你一生病,你講經說法還有人相信嗎?還會有人聽嗎?』由此可知,印光法師的本事比他高。
講經說法的法師是不是可以不生病?連那個念一句『阿彌陀佛』的人都可以不生病往生,講經說法的法師一生不生病,應當是可以辦到的。道理在什麼地方?實在講,很容易體會到,佛經上跟我們講了一個原理: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所有一切法都是從心想生。當心裡一念不生的時候,才真正正常;起了一念,就不正常。『一切法從心想生』,就看你的念頭,一念善或者一念惡,一念凈或者一念染,我們身體里的原子、電子、基本粒子的組織立刻就起變化。一個正常的排列跟不正常的排列,所產生的作用就不一樣。身體是一部機器,誰把它造得這麼精細、這麼精密?皆是念頭造的,是念頭在控制它,隨時可以改變排列的方式,改變它的組織。
當我們一念生歡喜心的時候,裡面組織立即就改組,你看那個人的樣子就不同了;很生氣的時候,裡面組織又改變了,滿臉通紅。這都是不正常的現象。從這裡觀察我們起心動念,我們的生理都在起變化。這是顯而易見,我們能體會得到的。我們這個身的變化、改變,同時影響這個世界,影響山河大地,影響一切動植物,甚至於影響虛空法界。不是很精細的人體會不出來,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
我們今天講凈化世間,從那裡做起?必須從凈化自心做起。現在大家提倡人間凈土,凈化人心,有沒有辦法做到?為什麼做不到?原因是我希望你們凈化,我自己沒有凈化;而不知道這樁事情要從本身做起,不是從外境作起。一個人心清凈,一個人的凈土現前;大家心清凈,共業的凈土就現前。所以,一定要從本身做起,從自心做起,才是正確的。
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自性『一念凈心』所現的法界;只要我們念到『一念凈心』,一發願,十念一念都決定往生,道理就在此。
推薦閱讀:
※大乘無量壽經 (第八十一集) 2000/3/2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81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五十二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52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八講 下篇
※10-銷釋大乘正宗神默然寶卷
※念佛人不要以小乘心修大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