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鑒賞專題複習大全

高三古代詩歌鑒賞專題複習 第一部分 考點說明及近年考題分析一、考試說明要求:⑴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⑵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二、高考考題歸類及分析表1年別 卷別 題目 作者 時代 類別 考點 2000 京皖春 蟬 虞世南 唐 詩 形象、語言、表技、思內 全國 約客 趙師秀 宋 詩 形象、語言、表技、思內 2001 京蒙皖春 鳥鳴澗 王維 唐 詩 形象、語言、表技、思內 全國 賦得暮雨送李胄 韋應物 唐 詩 形象、語言、表技、思內 2002 京蒙皖春 村行 王禹偁 宋 詩 形象、語言、表技、思內 北京 登鸛鵲樓 暢當 唐 詩 形象、語言、表技、思內 全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唐 詩 形象、思內 2003 安徽春 小桃紅·秋江 倪瓚 元 小令 形象、表技 北京春 聞雁寒塘 韋應物趙嘏 唐 詩 形象、思內 北京 江城舊感 趙嘏 唐 詩 形象、語言、表技、思內 全國 過香積寺 王維 唐 詩 語言、表技 2004 安徽春 新沙 陸龜蒙 唐 詩 語言、表技、思內 全國Ⅰ 秋思 張籍 唐 詩 形象、語言、思內 全國Ⅱ 木蘭花 宋祁 宋 詞 形象、語言、表技 全國Ⅲ 鷓鴣天 晏幾道 宋 詞 形象、思內 全國Ⅳ 江城子 歐陽炯 五代 詞 表技、思內 北京 紅梅 蘇軾 宋 詩 形象、語言、表技、思內、觀態 天津 聽蜀僧濬彈琴 李白 唐 詩 形象、語言、思內 重慶 東溪 梅堯臣 宋 詩 語言、表技、思內 福建 秋夜 朱淑真 宋 詩 語言、表技、思內 廣東 江漢 杜甫 唐 詩 形象、思內 湖北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唐 詩 形象、語言、思內 湖南 聽鄰家吹笙 郎士元 唐 詩 語言、表技、思內 江蘇 徵人怨 柳中庸 唐 詩 語言、表技、思內 遼寧 蝶戀花 蘇軾 宋 詞 表技、思內 浙江 菩薩蠻 李白 唐 詞 語言、思內 2005 全國Ⅰ 春行即興 李華 唐 詩 形象、表技、思內 全國Ⅱ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唐 詩 語言、表技、思內 全國Ⅲ 雨後池上 劉頒 宋 詩 形象、表技 江蘇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李益 唐 詩 形象、語言、思內 浙江 齊安郡中偶題暮熱游荷池上 杜牧楊萬里 唐 詩 形象、表技、思內 上海 望廬山瀑布廬山瀑布廬山瀑布 李白徐凝 唐 詩 語言、形象、表技 湖南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李德裕 唐 詩 形象、語言、思內 湖北 漢宮秋·梅花酒 馬致遠 元 雜劇 形象、表技、思內 山東 江陰浮遠堂 戴復古 宋 詩 語言、表技 北京 夜遊宮·記夢 陸遊 宋 詞 形象、語言、表技、思內 廣東 春日登樓懷歸 寇準 宋 詩 形象、語言、思內 2005 福建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唐 詩 語言、表技 江西 絕句 吳濤 宋 詩 形象、表技、思內 天津 湖州歌(其六) 汪元量 南宋 詩 語言、思內 遼寧 江寧夾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王安石方維深 宋 詩 形象、語言、思內 重慶 從軍行七首(其七) 王昌齡 唐 詩 表技、思內 2006 全國Ⅰ 題竹石牧牛並引 黃庭堅 宋 詩 形象、觀態 全國Ⅱ 南柯子 王炎 宋 詩 形象、思內 江蘇 鷓鴣天 魏初 元 詞 語言、表技、思內 浙江 正官·叨叨令 無名氏 元 曲 形象、思內 上海 黃鐘 人月圓 張可久 元 曲 曲牌、語言、思內 湖南 詠白海棠 薛寶釵林黛玉 清 詩 形象、語言、表技、思內 湖北 丹陽送韋參軍暮春滻水送別 嚴維韓琮 唐 詩 形象、表技、思內 山東 曉上空泠峽 王闓運 清 詩 形象、思內 北京 移居(其二) 陶淵明 晉 詩 形象、語言、思內 廣東 粵秀蜂晚望(其一) 譚敬昭 清 詩 形象、語言 福建 端居 李商隱 唐 詩 語言、表技 江西 三江小渡 楊萬里 唐 詩 語言、表技 天津 涼州詞 張籍 唐 詩 形象、表技 遼寧 東坡 蘇軾 宋 詩 語言 重慶 新雷已亥雜詩 張維屏龔自珍 清 詩 形象、思內 安徽 柳梢青·送盧梅坡 劉過 宋 詩 表技、思內 四川 夜歸 周密 宋 詩 表技、思內

註:2005年、2006年各地高考詩歌鑒賞題題目及答案見附錄1、附錄2表2 唐 宋 元 其他 詩 詞 曲 其他 00年 1 1 2 01年 2 2 02年 2 1 3 03年 3 1 1 04年 8 6 五代1 10 5 05年 10 7 1 16 1 雜劇1 06年 4 6 3 晉1清5近代1 14 1 2

● 解讀:(一)從2004年開始,全國許多省市單獨命題,古代詩歌考查的範圍也有較大變化。首先詩歌創作年代跨度大大增加,不再局限於唐宋,04年開始出現五代詩1首,05年出現元雜劇1首,2006年進一步擴大,上溯至魏晉,下推及清代及近代。其次詩歌體裁的選取也打破了唐詩宋詞元曲一統天下的局面,有了晉詩、五代詩、清詩、近代詩,還出現了雜劇的閱讀。就從去年考題我們可以看到,2006年除了天津、福建、湖北考唐詩,全國二卷、安徽考宋詞,上海、浙江考元曲這些傳統題材外,絕大多數省市考查了平常不大入人眼球的詩歌,如全國一卷、遼寧、江西、四川考宋詩,湖南、重慶、廣東等地考清詩,另外北京考魏晉詩,山東考近代詩,江蘇則考了元人詞,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局面。這與新課程標準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擴大閱讀視野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我們應提醒學生複習時注意兩點,一是要廣泛閱讀,了解不同時代代表作家的風格及大體流變,做到知人論世、知人論詩,二是要掌握必要的鑒賞術語和鑒賞技巧,學會提高鑒賞能力,做到萬變不離其宗,否則,指望在卷帙浩繁的中國古代詩歌中碰到題目,那是不可能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2005、2006年的高考題還出現了比較型詩歌鑒賞題;2006年湖南卷甚至從曹雪芹的小說中選材,而且設置的題目更具有仿寫表述的特徵。這些都大大開拓了詩歌考查的領域,使詩歌考查變得更為靈活。(二)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詩。這兩年高考詩歌選材覆蓋面雖廣,但不少地方所選詩歌的作者還是廣大中學生所熟悉的。05年如全國卷(Ⅱ)白居易的詩,北京卷陸遊的詞,重慶卷王昌齡的詩,福建卷李白的詩,廣東卷寇準的詩,湖北卷馬致遠的雜劇,湖南卷柳宗元的詩,江蘇卷李益的詩,遼寧卷王安石的詩,浙江卷杜牧、楊萬里的詩。如全國卷(Ⅰ)黃庭堅的詩,江西卷楊萬里的詩,福建卷李商隱的詩,北京卷陶潛的詩,天津卷張籍的詩,遼寧卷蘇軾的詩,上海卷張可久的詩,重慶卷龔自珍的詩。這些都是考生熟悉的,能讓他們一定程度上避免心理緊張,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作大力提倡的人文關懷。當然,作者雖是熟悉的,但詩歌內容卻多是相對陌生的,以2006年所選詩歌為例:蘇軾就考他的詩而不考他的詞,李商隱就避開了他的愛情詩,龔自珍的乙亥雜詩也是不只一首。總的方面看,所選詩歌內容上與詩人寫作的歷史文化背景沒有太多的聯繫,連一向愛用典故李商隱的詩選的是沒有典故干擾的。因此,解讀詩歌時一定要避免從詩人出發先入為主。第二部分 古典詩歌鑒賞基本知識一、詩歌鑒賞需具備的知識積累:1、常用的表述方式:這首詩寫了(意象或者事情),通過什麼方法(某種表達方式、修辭方式、表現方法),寫出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麼特徵,對於表現(突出)什麼思想(感情)起到了什麼作用。2、常見的意象和意境(1)意象指的是詩歌中寄予著作者情感的物象。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觀形象(詩歌中描寫的人物,如《邶風 靜女》中的小夥子)和主觀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聲聲慢》中的「我」),也包含了物象(如「一行白鷺上青天」中的「白鷺」 「青天」)在古典詩歌中,一些意象由於名家使用來表現某種情緒,後又被其他詩人反覆使用於這種情緒,從而有了特定的內涵。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達某種情感,就想使用某種意象。反過來,一提到某一個意象,就讓人想到某種情感。因此,了解這類意象通常寄予了作者哪種思想情志,常常成為詩歌鑒賞的突破口。常見意象20例見附表3(2)意境是指有許多寄託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詩歌的整體情境。常見的詩歌的意境有:孤獨凄涼、淡泊閑適、清新自然、優雅飄逸、沉鬱頓挫、幽深僻遠、安謐美好、華麗壯美、雄渾剛健……3、常用的表達技巧表達技巧或藝術手法或表現手法 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 表現手法 虛實關係、動靜關係、遠近上下關係托物言志/象徵、抑揚、白描、對比烘托、反襯、借古諷今、聯想與想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樂景、哀情、哀景、樂情之間的關係 修辭手法 比喻、擬人、對比、借代、誇張、排比、雙關、反覆、襯托、用典、設問、反問、反語等 篇章結構 首句標目、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渾然天成、畫龍點睛等

注意: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目標不在於辨識詩歌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而主要在於分析、評述使用這種技巧的作用和效果。表達技巧常用關鍵詞及其效果見附表4:4、常見的情感、主旨(1)在古典詩歌中常常表達這樣的情感:憂愁、惆悵、孤獨、寂寞、傷感、煩悶、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持節操等等。更多的常見術語歸類見下表:歸類 具體表述 舉例 憂國傷時 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離亂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 杜牧《過華清宮》杜甫《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賣炭翁》杜甫《登樓》杜甫《兵車行》 建功報國 建功立業的渴望保家衛國的決心報國無門的悲傷山河淪喪的痛苦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 曹操《龜雖壽》、陸遊《書憤》王昌齡《從軍行》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醜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陸遊《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屈原《涉江》 思鄉懷人 羈旅愁思思親念友邊關思鄉閨中懷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溫庭筠《商山早行》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范仲淹《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王昌齡《閨怨》、歐陽修《踏莎行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李白《樂府》(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生活雜感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昔勝今衰的感慨借古諷今的情懷青春易逝的傷感仕途失意的苦悶告慰平生的喜悅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 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庄》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李清照《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 明月別枝驚鵲》蘇軾《水調歌頭 赤壁懷古》 送別感懷 依依不捨的留念情深意長的勉勵坦陳心志的告白 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2)評價主旨類常用術語①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②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容豐富。③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盡而意無窮:④含蓄蘊藉 委婉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意含而不露,或表達得不明顯,耐人尋味。⑤此外還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等等詞語5、常見的語言風格  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淺顯 辭藻華麗 委婉含蓄 簡潔洗鍊 沉鬱頓挫 渾厚雄壯 多用口語明白如話、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筆調婉約……具體解說: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寫景詩中,一般詩風比較亮麗,語言比較通俗,比喻新穎獨到,包含著作者的喜悅之情。清新之風常見於大部分山水田園詩人,陶潛的詩特點主要在平淡,有時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維,孟浩然的詩則相對比較清新。平淡:平淡不同於平庸與淡而無味,是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的語言說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說往往平淡而有思致。平淡又稱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於簡陋和寒傖,它是用語上的返璞歸真,體現了詩人的真功夫。平淡首推陶淵明。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隱的詩。李商隱的詩歌不但絢麗,而且朦朧晦澀,李賀的詩也比較絢麗乃至於奇麗,比如《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琢春泥。明快:其特點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潑辣的,往往是斬釘截鐵,不繞彎子,一語道破,一語中的。簡潔又表述為洗鍊(練):語言簡練利落。 明白如話:不雕塑飾,不加修飾。 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杜牧的絕句,李清照後期的詞。自然:即不加雕飾的率真樸素的語言,多用口語,較少鍊字,讀來平白如話,自然生動,韻味無窮。如李白詩歌的語言,被譽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例如「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雄渾:雄壯、強健、渾厚等,這一般是用在諸如杜甫、辛棄疾、陸遊等人的身上。還有沉鬱頓挫、蒼涼、低沉、蒼勁、舒緩、悲涼等二、古典詩歌鑒賞的基本步驟鑒賞詩歌一定要通過閱讀標題、作者、詩歌本體以及可能有的注釋,先對詩歌有個整體認知,然後再讀題目,按照題目的要求從某個角度鑒賞詩歌。具體說來,可分為三步:1、誦讀,根據標題、作者、意象、注釋等,整體認知詩歌,體悟情感例如: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江 漢  杜甫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①對杜甫的生平思想我們比較熟悉,故完全可以「知人論詩」②杜甫晚年漂泊他鄉,年老多病。杜甫一生憂國憂民,始終關注國運民生,希圖能為國建功立業,「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志。③ 此詩既有自我的評價(或者說是自嘲),如「乾坤一腐儒」;有心志的抒發,如「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④抓住幾個典型的意象,如「片雲」「孤月」「落日」「秋風」,意象中有實有虛,有的既是實景的描寫,又有喻義。2、審題要細化。審清題目命制的角度,是思想內容的理解,還是藝術技巧的鑒賞。根據要求尋找答題思路的切入點。審題時要特別注意,題目要求是涉及詩的整體呢,還是只涉及某一聯、某一句或某一詞呢。但是也要注意,不論如何要求,答題時必須建立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如上例題目的要求是這樣的:⑴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用了「片雲」「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⑵有人認為這首詩洋溢著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怨憤之情,你同意哪種看法?請說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見。我們看第一題,是對詩歌「意象」「意境」的賞析,涉及詩歌鑒賞最基本的常識。第二題,涉及對詩歌思想的評價,無論同意哪一種觀點,都要有理有據,必須結合詩歌內容分析。3、答題要條理化  理解了全詩,審好題,找准答題的切入口,最後就是要組織答案了。答案一定要扣緊詩句,適當摘錄詩中詞句作答,才能條理清晰又全面周到。三、解題技巧當然,中國古典詩歌浩如煙海,問題也可以千變萬化,學生即使能夠掌握這些基本知識,能比較輕鬆地讀懂詩歌,但在具體的答題中還是失分嚴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題不規範,容易漏掉一些要點,以致於只能「意會」而不能有效地「言傳」。怎樣才能在答題中盡量做到條理清晰又沒有遺漏呢?下面我們試著分類列出解題格式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題步驟: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並準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答題示例: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第二種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題步驟:(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3)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早行  陳與義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第三種模式 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答題步驟:(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第四種模式 鍊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鍊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鍊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答題步驟:(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南浦別  白居易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第五種模式 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答題步驟:(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第六種模式 情感、主旨型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答題步驟:(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麼內容(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3)抒發什麼情感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06年全國卷2)南柯子 王炎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注]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2)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思相感情。答: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步驟一)(因為沒有什麼特別的表達技巧,所以步驟二跳過)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心情。(步驟三)  再如: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05年全國卷2)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答: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步驟一)作者主要是通過這幅想像的畫面,(步驟二)來表現「思家」的。(步驟三 題目已經說明情感)(想像1分,畫面描繪2分)第七種模式 評價題型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後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後闡明理由。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後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答題思路:(1)認真審題(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答題示例: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分析:這是一首典型的詩詞評價題型。詩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題者借用西方一句詩來概括其藝術特色,回答時思維要稍稍轉個彎。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寫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女----二喬來展現三國時期的政治風雲變幻。答案參考: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蕩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後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繫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第八種模式 比較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後,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答題思路:(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答題示例: 16.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05年浙江卷)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4分)  解析:題目有兩問,第一問是問表現手法上的共同點,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寫出表現手法就可以,當然如果具體說明,也沒錯。第二問要求分析這兩首詠物詩表達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題時,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兩方面的內容答:第一問:都用了擬人表現手法。第二問: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步驟一)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步驟二)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步驟一)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步驟二)特別提示:不論回答何種問題,都應盡量涉及三方面的內容:詩歌相關內容、表達技巧、詩歌主旨。例如第五種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內容和主旨兩方面的內容,如果加上「『折柳』運用了雙關修辭,既指聽到的折柳曲,又指聯想到的現實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場景」,那麼就萬無一失了。第三部分 古典詩歌鑒賞分類古典詩歌的內容紛繁複雜,很難完全分類,為了講解和訓練的方便,也為了讓學生能對詩歌內容有個大綱式的認識,現大致把古典詩歌分為邊塞詩、送別詩、思鄉懷人詩、懷古詩、山水田園詩、詠物詩和即景感懷詩等七大類。在訓練時,學生可以藉助詩歌的內容更準確地理解詩歌,但在具體應答時,還應仔細審題,辨清題目是本文第二部分「解題技巧」中的提示規範、全面的答題。一、邊塞詩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於戰爭頻仍,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於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邊塞詩的內容大體有:建功立業的渴望和保家衛國的豪情;將士久戍的鄉愁和閨中妻子的離恨;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慘烈;報國無門的怨憤和歸家無望的哀痛。鑒賞邊塞詩要結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詩歌創作的具體時間,體味詩人在詩中寫的是什麼,抒發的哪一類型的情感。鑒賞示例:見附錄1(06年天津卷)學生訓練題1:閱讀下面一首唐代的邊塞詩,然後回答問題。征 人 怨   柳中庸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1)為什麼說這是一首邊塞詩?結合詩句具體說明。答: (2)詩題為「徵人怨」,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請作簡要賞析。答:答案:①詩句中有金河、玉關、青冢、黃河、黑山等邊塞地名,寫了徵人的戍邊生活。②怨年年歲歲頻繁調動,怨時時刻刻練兵備戰,怨氣候酷寒,怨景色單調。學生訓練題2:讀下面的詩,完成題目。從軍行  楊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注】牙璋,指代攜皇命出征的軍隊。⑴「牙璋」「鳳闕」「鐵騎」「龍城」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答:⑵最後兩句採用了怎樣的抒情方式?表現了怎樣的現實和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答:答案:⑴借代的修辭手法。⑵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舉國上下尚武好戰的一往無前、戰無不勝的民族心態;忠君報國和建國立業的思想。二、送別詩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 ,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恆的主題。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嚮往往有別。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藉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如李白《贈汪倫》直接書寫離情別意;王昌齡的《別劉胥》(「身在江海上,雲連京國深。行當務功業,策馬何駸駸。」),抒發自己「天生賢才」,卻終未被用的激憤;高適的《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則重在對友人的勸勉;而柳永的《雨霖鈴》則重在抒發離愁別恨。鑒賞這類詩必須仔細體味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情感的類型。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長亭、楊柳、夕陽、酒、秋等 。鑒賞示例:見附錄1(06年安徽卷、湖北卷、江西卷)學生訓練題1:讀下面一首詞,完成題目。卜運算元 送鮑浩然之浙東  王 觀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⑴ 上闋前兩句用 的手法,三四句用 句的形式說明了行人將去的地方。下闋借惜春表達了 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    ⑵這是一首送別詩。「眉眼盈盈處「四個字有兩層意思,試作簡要分析。答:答案:⑴比喻 設問或雙關 惜別 對友人的美好祝願。⑵一指江南的山水,清麗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一指有著眉眼盈盈的那個人。學生訓練題2:讀下面的詩,完成題目。謝亭送別  許渾勞歌一去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注】勞歌:送別歌的代稱。⑴作者在詩中抒發了怎樣的情感?答:⑵有人認為第二句「紅葉青山」的色調與全詩的情感基調不和諧,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答:答案:⑴本詩抒發的是作者的離別之愁。⑵紅葉青山色彩艷麗,乍看似不協調,實際上恰恰是對離愁的有利反襯。景色越美,越覺離別的難堪。這是典型的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三、山水田園詩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鍊。這類詩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於景,寫法上常常是白描、襯托。鑒賞示例:見附錄1(06年北京卷、浙江卷)學生訓練題1: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東溪  梅堯臣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船遲。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短短蒲茸齊似剪,守平沙石凈於篩。情雖不厭住不得,薄暮歸來車馬疲。自唐以來,古人作詩主張「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說詩人既要以自然為師,從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內心深處引發思想情感。請指出在這首詩中最能體現這一主張的一聯詩句,並說說它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體現的。 (1)最能體現這一主張的一聯詩句:                   (2)體現的思想情趣:                    (3)如何體現的:                     答案:(1)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閑情逸趣和對優美自然景色的讚美。(3)能結合景(「野鳧眠岸」「老樹著花」)和情(「有閑意」「無丑枝」)加以分析即可。學生訓練題2: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王 維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⑴本詩寫景有何特點?答:⑵簡析頷聯、尾聯的人物形象特點。答「⑶全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答案:⑴描寫景物有聲、有色、有形,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點。所寫景物帶上了作者的主觀色彩,寫得情景交融。所選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煙等富有季節和時間特徵的景物,構成了一幅和諧靜謐的山水田園風景畫。⑵頷聯刻畫了詩人年事已高和安閑的神態。尾聯生動的刻畫了裴迪的狂士之態。⑶表現了詩人的閑居之樂和對友人的真切情誼。四、詠物詩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徵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徵、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賞析時要重點把握①寫的什麼物,有什麼特徵。②寄託什麼志。鑒賞示例:見附錄1(06高考重慶卷、湖南卷)學生訓練題1:讀下面的詩,完成①-②題紅 梅  蘇軾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融不入時。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注】詩老:指蘇軾的前輩詩人石曼卿。讀下面蘇軾的詩論並回答問題。林逋《梅花》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決非桃李詩。皮日休《白蓮》詩云,「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墜時」,決非紅蓮詩。此乃寫物之功。若石曼卿《紅梅》詩云,「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此村學中至陋語也。」說出蘇軾讚揚寫梅花、白蓮的詩而批評石曼卿《紅梅》詩的理由,並作具體分析。答:答案:第一問的要點是,寫紅梅、白蓮的詩能做到神似,表現了神韻、精神品格、內在特點;而《紅梅》詩僅作了外形描寫。第二問的要點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出了梅的清幽、高潔;「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墜時」,寫出了白蓮的素潔、清雅;「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僅從「綠葉」「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紅梅的特徵,未見其精神品格。學生訓練題2: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白 雲 泉  白居易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流。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1)要分析詩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點。答:(2)本詩在藝術手法上有何突出特點?試簡要分析。答:答案:1,胸懷淡泊,精神閑適,渴望擺脫俗務,具有出世歸隱思想的仕人。詩人以「雲自無心水自閑」自況,表面上寫白雲隨風飄蕩,舒捲自如,無牽無掛;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從容自得,實際上正是詩人內心的獨白。 2,詩人運用象徵手法寫景,以雲水的逍遙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懷和閑適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風浪象徵社會風浪,言淺意深,理趣盎然。五、思鄉懷人類詩歌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徵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中秋望月、重陽登高、傷春悲秋、日暮思歸),或托物傳情(月、雁、笛、柳),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鑒賞這類詩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確定情感類別;抓住意象,構建圖景;抓住關鍵詞語,體味藝術特點。鑒賞示例:見附錄1(06年江蘇卷、四川卷)學生訓練題1: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鷓 鴣 天  晏幾道十里樓台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 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麼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最後兩句是什麼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答案:古人認為杜鵑的啼叫聲好像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這首詞的主題是遊子思鄉,最適宜從描寫杜鵑的啼叫聲入手。最後兩句是說: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回去的日期。表達了作者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感慨。學生訓練題2: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菩 薩 蠻  李 白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1)古典詩詞特別講究鍊字。請簡要分析「空」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答:(2)關於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遊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答:答案:①「空"字表達了苦苦等待而沒有結果的孤寂、惆悵,增添了全詞的「愁」味,使主題更加鮮明。②遊子思歸鄉:一、二句是遊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遊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後兩句遊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遊子;最後兩句寫思婦設想遊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二者兼有:全詞以遊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學生訓練題3:讀下面的詩,完成練習。旅次寄湖南張郎中  戎 昱寒江近戶漫流聲,竹影當窗亂月明。歸夢不知湖水闊,夜來還到洛陽城。前人評說,「歸夢」是這首詩的詩眼。詩中寫「歸夢」突出了什麼?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麼?答:答案:第一問:寫猛中返鄉是那麼容易,突出了鄉思之深,之切。 第二問:「歸夢」因旅次見聞引發,前兩句中江水漫流之聲、月下竹影之形,是「歸夢」之因;而「歸夢」則是思想之情的集中表現。所以可以說「歸夢」是這首詩的詩眼。六、詠史懷古詩懷古詩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無成。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鑒賞詠史懷古詩首先要弄清史實、典故,其次要體會意圖、感情,第三要品味技巧手法。鑒賞示例:見附錄1(06年江蘇卷)學生訓練題1: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江 城 子   五代·歐陽炯晚日金陵異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空有始蘇台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注】姑蘇台:吳王夫差與寵妃西施長夜作樂之地,原址在蘇州市西南姑蘇山上。這首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歷史滄桑。詞中「水無情」、「空有姑蘇台上月」兩句含有深意。試結合全詩加以賞析。答:答案:「水無情」明寫落日餘輝中金陵城外長江浩蕩東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歷史無情地淘汰,他們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復返。「空有」明寫六朝繁華已去,只剩月亮高掛,暗寓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之意。學生訓練題2:讀下面的上詩,完成題目。山房春事  岑參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請簡析本詩的構思之妙。答:答案:一二句先從聽覺寫梁園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亂鴉翻飛,平視前方一片蕭條,寫盡了梁園的衰敗。三、四句作者別開生面,從「庭樹不知」的角度以樂景寫哀情,其弔古之情便愈見傷痛了。七、即景(或即事)抒懷類詩歌  寫詩成為文人們在生活中情感的傾訴方式,甚至成為中國文人們表達自我的自覺方式,生活中看到什麼可以用詩歌記錄下來,想到什麼可以用詩歌記錄下來,遇到了什麼高興的事悲傷的事都可以隨時用詩歌記錄,因此,有許多詩歌無法用以上六種類型來概括,它只是詩人對眼前景、事的描寫敘述和由此而生髮的感慨,我們把這些詩歌歸為即景或即事抒懷類詩歌。鑒賞示例:見附錄2(05年全國卷1、湖北卷、山東卷)學生訓練題1: 絕句兩首(二)杜甫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1)詩歌前兩句寫景歷來為人所稱頌,請簡要分析。答:(2)、這首詩是詩人入蜀後所作,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簡析這首詩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答:答案:(1)這首詩第一二句寫景,寫了色彩豐富的四種景象,運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襯,其中一個「欲」字,運用擬人修辭方法,賦予花朵搖曳多姿的動感的特點。(2)這首詩運用了樂景寫哀的手法,作者面對如畫的之景,勾起了漂泊傷感,最後一句流露出歸心殷切的思鄉之情。學生訓練題2:杳杳寒山道 (唐)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啾啾常有鳥,疾疾更無人。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曾說,這首詩通篇充滿了「寒意」,句句使用迭字的藝術顯示了威力,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麼?答:答案:同意。「杳杳」言路深幽遠,渲染了「寒」的氣氛,「落落」言澗邊寂寥冷落,給人以空曠寂寞之感;「啾啾」狀鳥叫之聲,以有聲寫無聲;「淅淅」以風聲描風的動態之感,從聲音上渲染環境的肅殺;「紛紛」繪雪飛舞之狀,從視覺上表現環境的肅殺;「朝朝、歲歲」從時間上點染寒意之久。這些迭字從不同角度運力,共同完成了整首詩寒冷氛圍的營造工作。附錄12006年17套高考詩歌鑒賞題目彙編(附答案)1、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全國卷1)題竹石牧牛 黃庭堅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①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態,戲詠。野次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年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注] ①伯時:宋著名畫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1)這首詩可分為幾個層次?它們分別寫了什麼內容?(2)你認為這幅「竹石牧牛」圖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麼?有人認為作者在詩中「厚於竹而薄於石」,你對此有什麼看法?請說明。【答案】:(1)分幾個層次其實就是分段,既為一首題畫詩,當然就是首兩聯描寫畫作的內容,後兩聯抒發自己的感受。但是詩歌鑒賞題答題要注意一個原則:那就是回答任何問題都要聯繫詩文內容,譬如回答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除了將這種思想感情的名稱答出之外,還要根據上下文回答作者為什麼有這種感情;回答詩句所用修辭手法時,要盡量分析各個意象在這種修辭中所扮演的角色和這種修辭的好處。聯繫詩文作答是鑒賞分析的必然步驟。因此,回答此題時,畫作內容一定要答出具體內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2)首先,第一聯「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使用了白描筆觸,寫出了自然生機,此外,答題要注意詩歌小引中「戲詠」的「戲」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種調侃輕鬆的心態描摹這幅畫。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寫照。還是這個「戲」字,我們可以看出,作者並沒有,也沒有必要厚竹薄石,它們都是自然田園中的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據考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可知,其實竹在傳統文化中代表著一種高潔的品行,可以寄託作者的內心追求,考生也可發揮出此點。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全國卷2)南柯子 王炎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注]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1)上闕中「數枝幽艷濕啼紅」一句展現的是一貼什麼樣的畫面,作者寫這句是為惜春傷懷嗎?為什麼?(2)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思相感情。【答案】:(1)第一問:一幅幾枝鮮花的花瓣上沾著水珠楚楚堪憐的畫面。第二問:不是為惜春傷懷。從兩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緊接著「數枝」句說:「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二在烏雲密布、寒雨將至時,作者更關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2)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心情。3、請閱讀下面一首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江蘇卷)鷓鴣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 初去歲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閑無處,兩鬢秋霜細有華。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幾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圞夜煮茶。*室人降日:妻子生日。⑴詞的前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裡?⑵「滿林殘照見歸鴉」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麼特點?請略加分析。⑶有人認為詞的最後兩句寫得極為感人,請談談你的看法。【答案】⑴表達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親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跡天涯,飽含愁苦與無奈。⑵這裡以鴉歸巢與人不能歸家對比,運用的是反襯手法。⑶作者企盼與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倫之樂。語言樸素平實,親切動人,能喚起讀者強烈共鳴。4、閱讀下面一首元曲,然後回答問題。(6分)(浙江卷)[正官]叨叨令 無名氏溪邊小徑舟橫渡,門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斷紅塵路,白雲滿地無尋處。說與你尋不得也么哥,尋不得也么哥,卻原來儂①家鸚鵡洲②邊住。[注]①儂:我 ②鸚鵡洲:此處為「漁父居處」的代稱。(1)本曲前四句運用豐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麗的自然圖景,其中 意象體現出溫潤柔美的特徵,而 意象則給人以飄逸渺遠的感受。(2分)(2)請結合全曲簡要分析「卻原來儂家鸚鵡洲邊住」所蘊含的思想情感。(4分)【答案】:(6分)(1)流水 白雲(2)①點明漁父(隱士)居住的環境是與世隔絕、遠離紅塵的「世外桃源」,表現其對所處環境的喜愛、自豪之情;②寫出漁父(隱士)超然塵世的情懷和隱逸的情趣。5、閱讀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題。(8分)(上海卷)[黃鐘] 人月圓 張可久山中書事 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1).「黃鐘「是這首小令的曲調,「人月圓」是___________。(1分)(2).對作品賞析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作品語言委婉,結構嚴謹,虛實結合,意境闊大,餘韻耐人尋味。 B.首句以歷史盛衰來表達作者對歷代王朝的繁華只是瞬間一夢的感慨。 C.「孔林」、「吳宮」、「楚廟」三句意在讚頌儒家聖賢與英雄豪傑。 D.末尾緊扣「山中何事」的疑問作答,描摹了釀酒飲茶的舒適生活。(3)「詩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請簡要說明理由。(4分)【答案】:(1)(1分)曲牌  (2)(3分)B  (3)(4分)「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飽嘗人間世態炎涼之苦(2分),又為後文歸隱山村、詩酒自娛作了伏筆(2分)。6、閱讀下面兩首詩,根據提示,完成賞析。(6分) (湖南卷) 薛寶釵詠白海棠 林黛玉詠白海棠 珍熏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 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 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據人民文學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紅樓夢》第三十七回) 詠物詩講究形神兼備。以上兩詩,頷聯都著眼於白海棠之「白」,但繪形寫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一聯,前句以洗盡胭脂,極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後句以晶瑩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潔之魂。倒裝句式的運用,顯得新穎別緻:「洗」「招』二字,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地傳達出白海棠的情韻神態;而「秋階」「露砌」的映襯,更是意味深長。詩人含蓄地表現了白海棠樸素淡雅、清潔自勵的品性。「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一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一聯,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較之「洗出」句,更側重於表現「白」的鮮艷潔凈,後句再以梅花之魂賦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來」「借得」,巧用了擬人手法;而「偷來」一詞,貶詞褒用,想像新穎,靈巧別緻。7、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湖北卷) 丹陽送韋參軍 嚴維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暮春滻水送別  韓琮綠暗紅稀出鳳城①,暮雲樓閣古今情。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注】①鳳城:京城。(1)兩首送別詩都寫到的「水」,各有什麼寓意?請作簡要說明。(4分)(2)《暮春滻水送別》是怎樣融情於景的?請作簡要賞析。(4分)【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徵離別的惆悵和友情的悠長。下一首借「宮前水」的不斷流淌來抒發對人生、歷史以及社會的感慨。 (2)這首詩將友情、世情等濃縮為「古今情」 ,融入由「綠暗」、「紅稀」、「暮雲」、「宮前水」等意象組成的一幅感傷畫面之中,形成了融情於景的藝術特色。此題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8、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8分)(山東卷)曉上空泠峽①  王罔運②獵獵南風拂驛亭,五更牽纜上空泠。慣行不解愁風水,瀑布灘雷只卧聽。[注]①空泠峽:在湖北宜昌市東南長江上。②王罔運(1832 1916),近代著名詩人。他早年懷有遠大的敢治抱負,然而屢遭控訴,於是絕意仕進,歸而授徒。(1)本詩前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情景?(2)狄葆賢《平等閣詩話》認為此詩「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氣溢於言表」。請結合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內容,談談你的理解。【答案】: ⑴拂曉時分,獵獵南風吹拂著江邊驛亭。詩人乘坐小船在縴夫的牽引下向空泠峽溯流而上。  ⑵本詩前兩句描寫拂曉時獵獵的風聲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艱難,為抒寫情懷作了鋪墊。第三句表面上說詩人慣於常年旅途奔波,已經不知道為風浪發愁為何事,其實這裡的「不解」為「不自意」之義,表現出久歷滄桑後從容自信的心態。第四句中「卧聽」「瀑布灘雷」這個典型場景更將詩人對一切艱險都無所畏懼的傲岸氣度充分展現了出來。9、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①~②題(7分)(北京卷)移居(其二)  陶淵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此理將①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②,力耕不吾欺。注釋:①將:豈 ②紀:經營①對這首詩的理解,恰當的兩項是(3分)A.全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佳日登高賦詩的美好情景。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與友人邊飲酒邊斟的詩句。C.「相思則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D.「無為忽去茲」意思是不要急著離開這種生活。E.最後兩句是說應該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解決衣食問題。②本詩表現了詩人在田園生活中感受的樂趣,請具體說明表現了什麼樂趣,這種樂趣是怎樣表現的?(4分)【答案】:①【 D 】【 E 】②第一問:感受到一種美好的人際關係,即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純真而質樸的友情。 第二問:這種樂趣主要是通過「過門更相呼」至「言笑無厭時」六旬對具體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現出來的。10、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以下問題(6分)(廣東卷)粵秀峰晚望同黃香石諸子二首(其一)譚敬昭江上青山山外紅,遠帆片片點歸艭①。橫空老鶴南飛去,帶得鐘聲到海幢②。註: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⑴詩中哪些意象體現了題目中的「晚望」?請分別從「晚」、「望」兩個方面回答。(3分)⑵簡析詩中「帶」字的妙處。(3分)【答案】:(1)晚:歸艘 鐘聲 望:江、青山、遠帆、老鶴(2)「帶」採用了擬人手法,賦予「老鶴」人的動作,不說鐘聲遠播,而說老鶴帶鐘聲到海幢,使畫面具有動感。1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6分)(福建卷)端居① 李商隱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⑴這首詩第二句中的「敵」可否換成「對」或其它詞?請簡述理由。(3分)⑵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分析。(3分)【答案】:⑴不能換成「對」或其它詞。用「敵」字不僅突出「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的氛圍,而且表現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涼的情狀,抒發了詩人心靈深處難以言狀的凄愴之情。用「對」或其它詞難以達到這種表達效果。如果認為用「對」或其它詞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⑵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詩人藉助對「青苔」、「虹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從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12、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江西卷)三江小渡 楊萬里溪水將注橋不復回,小舟猶倚短篙開。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風波去又來。【注】將:行,流過。(1)本詩的「詩眼」是什麼?(2)詩人採用什麼手法表達作品的主旨?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答案】:(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2)全詩圍繞「交情」展開描寫,詩人採用對比、比喻以及象徵等手法,用「溪水將橋不復回」與「不管風波去又來」進行對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賦予「山溪渡」、「風波」象徵意義,從而表達了友情恆久不變,能經得起風浪考驗的主旨。13、閱讀下面的詩,回答間題。(5分)(天津卷)涼州詞(其一)張籍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註:磧(qì)沙漠。練,白絹,絲織品的一種。(1)「無數鈴聲遙過磧」句表現了怎樣的邊塞景象?(2)本詩運用襯托對比和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答案】:(5分)(1)長長的駝隊行進在廣袤的沙漠上。  (2)遠與近、高與低、動與靜、抑與揚的襯托對比。前兩句實寫,後兩句以虛為主,虛中有實。14、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遼寧卷)東坡①蘇軾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确②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注]①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②犖确:山多大石。(1)第一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3分)(2)請結合全詩賞析「鏗然」一詞的妙用。(5分)【答案】:(1)第一句是全詩的鋪墊,描繪出一幅雨後東坡月夜圖,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2)「鏗然」一詞傳神地描繪出手杖碰撞在石頭上發出的響亮有力的聲音,與月下東坡的寧靜清幽形成鮮明對比;(3分)聯繫前文對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讀者體味到作者堅守信念、樂觀曠達的情懷。(2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15、閱讀下面的兩首清代詩歌,然後回答問題。(6分)(重慶卷)   新雷  張維屏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   己亥雜詩(其五) 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體現在哪些地方?為什麼要說「只待新雷第一聲」?(2分) (2)兩首詩的末句寄託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答案】:(1) 「覺春生」、「安排著」、「只待」。因為只有新雷響後才會有「春生」和「千紅萬紫」)(2)前者寄託了對新生活、新氣象的渴望與期盼;後者寄託了對新生事物的無私關愛.16、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安徽卷)柳梢青·送盧梅坡  劉過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雲邊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後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飲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內容上強調什麼?在上片的結構上起什麼作用?⑵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請結合全詞內容具體說明。【答案】::⑴強調二人相聚之短暫、相別之倉促。在寫聚、散的內容之間起承上啟下。(意思答對即可) ⑵主要運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雲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下片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意思答對即可)17、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四川卷) 夜 歸 周密 夜深歸客依筇行, 冷磷依螢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徑滑,竹窗斜漏補衣燈。[注]筇:此代指竹杖。(1)本詩是怎樣以「夜歸」統攝全篇的?結合全詩簡要賞析。(2)「竹窗斜漏補衣燈」這一耐人尋味的畫面中蘊含了哪些感情?請簡要賞析。【答案】:(1)本詩寫景扣住「夜」字,寫情扣住「歸」字。首句直接點明「夜深」,刻畫出「歸客」拄杖而行的疲憊之態。隨後,詩人以「冷磷」、「螢」、「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涼,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徑中孤身前行的艱難表現出歸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猶見「補衣燈」的感人畫面收束全詩,與先前的艱難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遊子深夜歸家的複雜心情,意味深長。(2)這幅畫面描繪的是詩人想像(見到)的情景:竹籬茅舍中,一縷昏黃的燈光從竹窗里斜漏出來。青燈之下,詩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親)正在一針一線地縫補著衣服。詩人那懷鄉思歸的急切心情,家中親人對遊子的關切和思念之情,正從這幅畫面中流溢出來。附錄22005年16套高考詩歌鑒賞題目彙編(附答案)1、[全國卷1]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做答(8分)春行即興 李華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1)三四句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請具體說明。(2) 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自詩。【答案】(1)修辭方法:對偶。 「芳樹」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 (2)這首詩寫了作考「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者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2、[全國卷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1)簡析「抱膝燈前影伴身」一句,並說出作者當時懷有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語言上又有什麼特點?【答案】(1)「抱膝」二字生動地勾畫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態,用「燈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將「影」和「身」聯繫起來,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顯得形影相弔。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時的一種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過一幅想像的畫面,即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以此來表現「思家」的。(想像1分,畫面描繪2分) ②詩的語言樸實無華。(平易通俗)(意思答對即可)3、[全國卷3]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雨後池上 劉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1)簡析這首詩是怎樣表現雨後池塘水面的平靜的。(2)試從「靜」與「動」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答案】(1)水面如同輕輕磨過的明鏡一樣,倒映出池塘邊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現雨後池塘水面的平靜。  (2)一、二兩句以「水面平」、「明鏡」、「照檐楹」等寫出了荷花池塘雨後幽美迷人的靜態。三、四兩句用「忽起」、「垂楊舞」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等,表現了雨後池上的一種動態之美。詩既寫出了靜態,又寫出了動態,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雨後池塘春景圖。4、(江蘇卷)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李 益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苗發、司空曙是李益詩友。 ⑴詩以「微風」開頭,並貫穿全篇。請對此作具體說明。 ⑵「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兩句渲染了什麼樣的氛圍?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 ⑶詩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聯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14、(8分) ⑴頷聯:微風吹開門,吹動竹子(引起懷念故友之情)。 頸聯:微風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階下青苔上)尾聯:希望微風吹進簾幔(拂去塵埃) ⑵清冷、幽靜  孤單、寂寞 ⑶「為拂綠琴埃」 5、[浙江卷]16.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1)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時刻的景色,均以荷與______________為詩歌的主要意象。(2分)(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4分)【答案】(1)傍晚 西風 (2)擬人表現手法。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6、(上海卷)閱讀下面的詩和相關材料,完成第14—16題。(8分)望廬山瀑布 李 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廬山瀑布  徐 凝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蘇軾《東坡志林?記游廬山》:「仆初入廬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且行且讀,見其中雲徐凝、李白之詩。……旋入開元寺,主僧求詩,因作一絕云:『帝遣銀河一派垂,故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注]謫仙:李白。 (1)古人有「七言詩第五字要響。……所謂響者,致力處也」的評述,請以李白詩中的「掛」字為例,加以賞析。 (2分) (2)以下詩句都運用了修辭手法,它們的表達效果是(2分) 飛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長如白練飛: (3)你是否同意蘇軾對李、徐兩詩的評價,請結合作品談談自己的看法。 (4分)【答案】(1)化動為靜,描繪出遙看瀑布飛瀉時的景象。 (2)(用誇張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氣勢;(以比喻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態。   (3)同意。要點:李詩更為雄奇瑰麗,想像更為奇特,富有創造力,給讀者留下了回味的餘地。      不同意。要點:徐詩分別從視覺、聽覺等不同角度切入,氣勢顯得壯闊。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圓其說,也能給分)7、[湖南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根據提示,完成賞析。(6分)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兩詩寫作之時,作者都是貶謫之身,正值壯年的柳宗元被貶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則在垂暮之年被棄置崖州。從詩中看,兩人的處境與心境是有所不同的。(1)兩詩都著一「望」字。李詩之「望」在首句,實寫登樓,引領全篇,既表達了對君國的眷念與嚮往,又蘊含了對「帝京」遙不可及的感傷。柳詩之「望」                。(2)兩詩都寫到了「山」。李詩曰「青山留人」,是面對群山阻隔欲歸不能的自我安慰。詩人運用擬人和象徵手法,抒發了看似平靜超然,實則深沉悲涼的情感。柳詩曰「尖山似劍」,                         。【答案】(1)在末句,虛寫置身峰頭,收束全篇。既表現了對故鄉的思念,更表達了對「京華親故」一為援手的急切期待。 (2)表達的是在草木變衰的秋天,思念家國愁腸如割的痛楚。詩人在運用比喻手法的基礎上展開想像,直接抒技了奔迸而出的強烈感情。

8、[湖北卷]元代馬致遠的雜劇《漢宮秋》第三折戲中,漢元帝在灞橋送別王昭君出塞和親時,有下面一段曲詞。閱讀這段曲詞,然後回答問題。(6分)《漢宮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著這迥野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著行裝,車運著餱糧,打獵起圍場。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迴廊;繞迴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蜇①;泣寒蜇,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  註:①寒蜇:寒蟬。 (1)有人讚賞《漢宮秋》的詞曲「寫景寫情,當行出色」。這段曲詞描寫了漢元帝所見、所想的哪兩種情景?表現了漢元帝什麼樣的感情?(4分) (2)這段曲詞中運用了對仗、頂真的修辭手法,試簡析它們各有怎樣的藝術效果。(2分)【答案】⑴第一問:曠遠悲涼的深秋塞外景況;凄清陰冷的秋夜王宮景象。第二問:感嘆昭君遠去塞外的艱辛,傷心離別;想像獨自返回王宮的凄涼,痛感孤獨。(4分)⑵對仗:顯示了語言的對稱美,達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結合。頂真:具有迴環跌宕的旋律美,表現了漢元帝離恨未已、相思又繼、千結百轉的愁緒。 9、[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江陰浮遠堂 戴復古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注〗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後期詩人。前人認為,「最苦無山遮望眼」在本詩中最具表現力,你對此有何看法?請作簡要分析。【答案】16.這首詩寫作者登江陰浮遠堂遙望中原時,因國土淪陷而產生的憂愁和痛苦,「最苦無山遮望眼」一句對此表現的最為強烈和集中。該句一反常人登高時希望極目遠望地慣常心理,在寫法上別出蹊徑,通過詩人望之則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達了國恥不報、國土不歸的極度悲憤之情。

10、 [北京卷]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①—③題(7分)夜遊宮 記夢寄師伯渾① 陸遊雪曉清笳亂起,夢遊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注釋:①師伯渾,陸遊的友人。(1)下列對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雪曉清笳亂起」句突出了邊地風光特色,也渲染了戰爭氣氛。 B.「想關河」中的「想」是「推測」、「猜想」的意思。 C.「雁門西,青海際」兩句,代指宋金對峙的前線地區。 D.「漏聲斷」中「斷」,是斷斷續續的意思。(2)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鐵騎無聲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繪了軍隊陣容的整肅與聲勢的浩大。 B.詞的上片寫夢境,下片寫夢醒後的情境和感想,銜接自然,結構緊湊。 C.「清笳亂起」和「鐵騎無聲」一動一靜,以動襯靜,手法巧妙。 D.作者通過「雪曉」、「寒燈」「漏斷」、「月斜」等意象,寫出了清冷的意境。(3)詞中「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與陸遊《書憤》中「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相比較,兩處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3分)【答案】(1)D (2)C (3)相同點:詞句和詩句都表現了詩人抗金報國、建功立業的愛國之志和壯志未酬、理想落空的傷感之情。不同點: a 詞句抒發了對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嘆,突出了烈士墓年壯心不已的心境。 b詩句著重表達了詩人壯志未酬卻已年老鬢衰的悲憤情懷。11、( 廣東卷)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春日登樓懷歸① 寇準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 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舊業遙清渭②,沉思忽自驚。 註:①此詩約作於980年,詩人時年十九,進士及第,初任巴東知縣。 ②舊業,這裡指田園家業。清渭,指渭水。 (1)請寫出這首詩頸聯中一組對仗的詞語。 (2)從首句的"聊"到末句的"驚",反映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變化?請聯繫全詩進行分析。 (3)北宋翰林圖畫院曾用「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作為考題,奪魁者畫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橫一孤笛」。你認為這幅畫能表現這兩句詩的內容嗎?請說明你的理由。【答案】(1)「荒村」與「古寺」(「斷靄」與「流鶯」、「生」與「語」)。    (2)詩人登樓遠望,本是閑情,卻觸景生情,聯想起家鄉,當他從鄉思中醒悟,發現自己身在異鄉,心中不由一驚。這前後的感情變化,突出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3)畫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沒有行人,表現了「野水無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襯托出過客稀少,凸顯出小船「盡日等待的漫長和寂寞。從畫面可以揣摩,船夫邊吹笛邊等渡客,久久無人過渡,睏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這幅畫傳神地表現了詩句內容。

12、(福建卷)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 白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而作此詩。(1)詩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為哪句更妙,為什麼?(4分)(2)對第三聯「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2分)【答案】 (6分) (1)「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穎。(意思對即可)答「雁別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聯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雲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像神奇,在雲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對即可) 13、 [江西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絕句 吳濤 遊子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野梅釀。 任來一夜蛙聲歇,又作東風十日寒。 此詩體現了怎樣的季候特點?錢鍾書稱次詩表現了某種「情味」,請結詩句作簡要分析。 【答案】春下之交乍暖忽寒。通過典型細節和景物描寫,表現遊子對季候變化特別敏感的某種心理。第一問完全可以從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蛙聲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來。視覺——遊子春衫單、桃花飛盡;味覺——野梅酸:表現天氣變暖的感受。聽覺——蛙聲歇;觸覺——東風寒:表現「寒」的感受。第二問,錢鍾書的原話是這樣的:「下面這一首寫春深夏淺、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極新穎的。」所以這種情味應該與變化的季候聯繫在一起。季候的變化引起遊子對家鄉、朋友的思念之情。這樣理解應該是恰當的。14、[天津卷]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煙雲不盡頭, 大江東去水悠悠。 夕陽一片寒鴉外, 目斷東西四百州。 [注]此詩是元滅南宋時,作者被元軍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簡析「望」在詩中的作用。 (2)簡析「大江東去水悠悠」與蘇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表達的不同情感。 【答案】(1)「望」字起到全詩景物描寫的統領作用。 (2)「大江東去水悠悠」抒發了作者身處國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時的悲痛心情,側重現實。 蘇軾的詩句表達了對歷史流轉、英雄不在的感慨,側重懷古。 15、[遼寧卷]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江寧夾口三首(其三) 宋 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黃昏,小店無燈欲閉門。客航收浦月黃昏,野店無燈欲閉門。舟下建溪 宋 方惟深側出岸沙楓半死,系船應有去年痕。倒出岸沙楓半死,系舟猶有去年痕。(1)兩首詩的首句均用了「月黃昏」三個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請問,兩詩藉此營造的是一種什麼氛圍?表達的又是怎樣的心緒?請結合詩的具體內容簡要賞析。(4分)(2)兩首詩的末句,一用「應有」,一用「猶有」,哪個更好?為什麼?請簡要賞析。(4分)【答案】 (1)「月黃昏」三字為兩詩營造氛圍、表達心緒定下了基本色調。客船、「無燈」野(小)店、半死楓樹,這一切都籠罩在昏黃的月光中,暗淡朦朧,營造了一種凄迷、蕭索、沉寂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孤寂悵惘的心緒。 (「氛圍」「心緒」各2分。) (2)可以有三種答案:①「應有」更好。「應有」二字蘊含豐富,傳達出了詩人在孤寂中力尋舊影時的複雜心情,其中既有希冀與自信,也有失意與悵惘,更有尋而未見的不甘心,可謂傳神之筆;「猶有」二字則無此意趣。(「心情」只要答出其中兩個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猶有」更好。「猶有」二字,自然道出,卻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還保存到現在,說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進一步傳達出了詩人那種孤寂悵惘的心緒;而「應有」二字卻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見上)只答出哪一個更好而沒有具體分析的,不給分。

16、[重慶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1)「琵琶起舞換新聲」與「邊愁」是否矛盾?為什麼? (2)「高高秋月照長城」與前三句寫法上有何不同?這樣的寫法有什麼好處?【答案】(1) 不矛盾,這樣的對照寫法更能顯示出聽者深重的別情邊愁,這是任何歡樂的新曲都無法排遣的。   (2) 前三句敘事抒情,後一句寫景。以景作結,寓情於景;創造意境,含蓄無限。附錄3常見意象20例●草木類:1.梅花——最先開放,傲霜鬥雪——敢為人先,不畏權貴——君子梅花沖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賞,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讚頌。宋人陳亮《梅花》:「一多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先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陸遊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2.蘭——清雅幽香,姿態優美——追求淡泊——君子隱士蘭花,清馨不濁,香氣純正,花姿優美,體態勻稱,葉型矯健,交錯變化,韻味飄逸。因古典詩歌中常寫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憐,因為蘭花的幽香和姿態優美,故蘭常用來比喻美好的東西。如蘭交——喻志同道合之人,蘭塗——美好的前途,蘭質——如蘭一般的品質。明代徐謂的《蘭》:「莫訝春光不屬儂,一香已足壓千紅。總令摘向韓袖,不作人間腦麝風。」這首詩寫出了春蘭的美,蘭以幽香取勝,比春光中的「千紅」不知要高粗多少倍。3.竹——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綠竹蔥蘢——正直謙虛,堅貞高潔——隱士君子A.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狀跟人的道德追求聯繫起來。白居易的《養竹記》就將竹子「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等特點,比擬君子的品德修養。張九齡的詠竹詩《和黃門盧侍御詠竹》:「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讚美竹的氣節與虛心。B.玄學家、隱士、詩人喜歡在綠竹蔥蘢的環境談玄論道,而這些畫面也越來越多進入他們的詩作中。如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竹徑通幽出,禪放花木深。」4.菊花(黃花、東籬)——臨秋而開,顏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權貴;淡泊名利,不求聞達——志士、君子。A.臨秋而開——凌冰傲霜,不畏權貴,堅守晚節——志士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徵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裡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B.顏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聞達——隱士例詩: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5.草——隨事序而流轉碧草連天——觸動憂思思念綿綿——表現離別羈旅之情《楚辭》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此二句是寫睹草色而思離人,愁緒幽深。6.落花——花落春歸——傷春悲秋,青春易逝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寫在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際和悲涼心境。7.揚花(柳絮)——飄忽不定——離愁別緒——遊子思婦、好友相別蘇軾《水龍吟》「細看不四楊柳花,點點是離人淚。」8.楊柳(柳、楊)——「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纏綿悱惻,離愁別緒——送別懷人;「柳」多種於檐前屋後,常作故鄉的象徵。  A「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首開了詠柳寄情借柳傷別的先河。B「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抒發了許渾對故鄉的無限牽掛。9.松柏——歲寒後凋,高大挺拔——正氣凜然,堅貞高潔——高潔之士 李白多次稱譽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10.梧桐——遇秋先隕——悲秋之情——孤直失意者白居易《長恨歌》的「秋雨梧桐葉落時」就渲染了唐明皇「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的孤寂哀愁。●動物類11.大雁(雁、飛鴻)雁姿雄壯,春秋遷徙,鴻雁傳書——雄渾悲壯,思鄉之情,書信來往——壯士、遊子、懷人。雁來慘淡沙場外,月出蒼茫雲海間。——〈宋〉陸遊。借秋空雁陣渲染沙場征戰的雄渾悲壯之貌。韋應物的《聞雁》:「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齋聞雁來。」詩人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和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北宋晏殊《清平樂》這裡是鴻雁傳書。12.蟬——棲高飲露——志行高潔——高潔之士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唐虞世南《蟬》。鳴蟬成了具有高標逸韻人格的象徵,成了詩人自己是因為立身高潔而不是因為憑藉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另外,因為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寒蟬鳴我側」(三國人曹植《贈白馬王彪》)等詩句也表達這樣的情思。13.猿——叫聲凄切——悲涼凄清——憂愁憂思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唐杜甫《登高》14.杜鵑(杜宇、布穀、子規)——叫聲凄切——悲涼凄清——憂愁憂思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徵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像,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凄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凄清的景物,寄託了幽深的鄉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唐李商隱也在《錦瑟》中用「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來抒寫詩人內心極度的哀怨。15.酒——促人亢奮,引人抒懷——富於想像,借酒抒情——豪放洒脫,借酒澆愁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借酒表達了深厚的強烈的依依惜別之情。16.搗衣(搗練)---寒夜搗衣,寄予徵人---戰爭停止,離婦思人---憂國憂民、徵人離婦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氣象地理類17.夕陽(斜陽、落日)---凄涼失落,蒼茫沉鬱,懷古幽情---遊子、思婦、壯士、思鄉懷古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王維的《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18.流水——流水不返,延綿不絕——時光易逝,情誼綿綿——懷古思念、愛恨情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復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時光的流逝,慨嘆時光易逝,生命苦短。五代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流水喻感情的綿遠、悠長、無盡。19.秋:秋——萬物凋零——英雄美人遲暮——英雄、美人秋——滿目蒼涼——思鄉懷人——遊子、思婦秋——天高雲淡——心胸壯闊——壯士、良臣徐再思的《水仙子》:「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以秋日的意象來訴說離情。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借秋天描寫開闊壯觀之景。20.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遊子思婦月——連接古今,連接異地——感嘆時光流逝,追思歷史——豪放洒脫者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他曲折命運的悲劇,盡情地展現在「春花秋月」的時間之流中。附錄4表達技巧常用關鍵詞及其效果:1、修辭方法: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徵,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動感人。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設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用典――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能夠起到含蓄、洗鍊、委婉和聯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詩歌語言精鍊,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增強了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古詩詞中的用典有以下幾種情形:①點化前人語句②引用神話故事③運用歷史故事。點化(化用)――對前人書面作品的語言和群眾的口頭創造,進行再加工再創造,賦予它新的內容和意境。可分三種:字詞點化、內容升華、意境開拓。反覆――疊字疊詞疊句: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更加生動形象。思想感情的表達更為綿密曲折,音節流美,增強語言的音樂美、修辭美。排比――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雙關――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採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2、表現手法: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愁緒。這種方式比較直觀。間接抒情――詩人們往往藉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種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結情,三是緣情寫景。樂景與哀景的關係: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樂的效果。渲染與烘托—-渲染與烘托本都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渲染是指國畫中,在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這樣一種加濃形象的手法。詩歌中則是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也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對同一事物,可以從正面渲染,也可以從側面烘托。襯托與對比――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表現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條件來突出主體。反襯就是主體與襯體相反,襯體從反面作背景,襯托主體。對比就是把不同的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進行對照,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用對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對比鮮明,反差強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虛實結合――定義: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裡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一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藉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二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簡單說,「虛」的方法,其實也就是作者想像聯想的方式,從我們讀過的作品來看,主要有兩種:一是遙想,二是夢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則為實。「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繫,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虛景和實景的關係,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中心的。動靜結合——這種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這裡的「動」含動與聲: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為聲),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正側結合――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側面描寫的方式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想像餘地。點面結合――點面結合,烘雲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點,隱括全面的效果。細節描寫――詩歌中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能獲得「見微而知著」的效果。觀察角度的變化――描寫要有層次性——由遠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白描工筆――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到詩歌的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準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乾淨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工筆,原是一種繪畫的筆法,後指精雕細刻、重彩濃墨的描繪。以少總多、以小見大―― 以少總多應具有以下特徵:概括性:所表現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夠啟發讀者的聯想。具體性:指所表現的事物具有個性、偶然性,體現為感性的,能夠限制讀者的聯想。以小見大是以局部見全體、以有限見無限,通過典型和象徵,藉助於人們的生活體驗,達到以小見大的藝術效果。在古代詩歌中,常常表現了窗中觀景的藝術趣味,通過有限聯想到無限。詩中有畫――就是在寫景詩歌中,運用工筆手法,描寫出一個個畫面,表現一種意境。蘇東坡稱道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這評語十分中肯。王維的山水田園詩,總是勾勒一個畫面,透著一股空靈微妙的意蘊,比興手法――比喻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比喻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情感更濃郁。如果通篇貫穿著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徵。鋪陳――即《詩經》表現手法中的「賦」。「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厭其煩地多角度地進行鋪敘陳述。象徵――象徵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徵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託深遠之意。聯想和想像――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採用。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大膽豐富的想像也常表現為誇張手法的運用。所謂誇張即故意地對事物進行誇大或縮小的描寫,藉以表達詩人異乎尋常的情感。如李白的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又如李賀的《夢天》「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抑揚關係――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似貶實褒――對值得歌頌的對象不正面褒揚,而寓褒於貶,正話反說,用貶抑的語氣來褒揚,看似貶抑實為褒揚似褒實貶――對應該貶抑的對象不直接貶抑,而寓貶於褒,反話正說,用褒揚的語氣來貶抑,看似褒揚實為貶抑。借古諷今或借古抒懷借古諷今或借古抒懷:借古人抒發自己的抱負,表面回憶歷史,敘述古人,實則抒發自己對人事物的認識。 相關鏈接[精品]《古代詩歌鑒賞》複習課件16.rar(27)k 高中課件 [精品]《古代詩歌鑒賞》複習課件15.rar(904)k 高中課件 [精品]《古代詩歌鑒賞》複習課件14.rar(18)k 高中課件 [精品]《古代詩歌鑒賞》複習課件13.rar(187)k 高中課件 [精品]《古代詩歌鑒賞》複習課件12.rar(841)k 高中課件 [精品]《古代詩歌鑒賞》複習課件11.rar(1711)k 高中課件 [精品]《古代詩歌鑒賞》複習課件11.rar(1711)k 高中課件 [精品]《古代詩歌鑒賞》複習課件10.rar(1273)k 高中課件 [精品]《古代詩歌鑒賞》複習課件9.rar(1355)k 高中課件 [精品]《古代詩歌鑒賞》複習課件8.rar(648)k 高中課件 [精品]《古代詩歌鑒賞》複習課件7.rar(1473)k 高中課件 [精品]《古代詩歌鑒賞》複習課件6.rar(367)k 高中課件 [精品]《古代詩歌鑒賞》複習課件5.rar(474)k 高中課件 [精品]《古代詩歌鑒賞》複習課件4.rar(1004)k 高中課件 [精品]《古代詩歌鑒賞》複習課件3.rar(794)k 高中課件 [精品]《古代詩歌鑒賞》複習課件2.rar(679)k 高中課件 [精品]《古代詩歌鑒賞》複習課件1.rar(775)k 高中課件 詩歌鑒賞練習及答案 高三試題 考前詩歌鑒賞練習 高三試題 古代詩歌鑒賞練習 高三試題 2006年高考古詩歌鑒賞專題演練 高三試題 惠安一中高二年詩歌鑒賞練習(一) 高三試題 古代詩歌鑒賞練習 高三試題 梓潼一中高中2006屆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鑒賞預測性訓練 高三試題 古詩鑒賞訓練 高三試題 古代詩文閱讀之古代詩歌鑒賞專題課堂案例 高三教案 中國古代詩歌鑒賞——知人論世 高三教案 古代詩歌鑒賞之修辭手法 高三教案 古代詩歌鑒賞題錯誤析因 高三教案 古代詩歌鑒賞教案一(一)鑒賞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高三教案 課題:古代詩歌比較鑒賞 高三教案 如何解答古代詩歌鑒賞題 高三教案 古代詩歌鑒賞高考試題破解 高三教案 07屆高三古代詩歌鑒賞專題複習 高三教案 中國古代詩歌鑒賞教案--鑒賞詩歌語言 高三教案 中國古代詩歌鑒賞教案 高三教案

該文章轉自[阿獃語文網]: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703/200736201844.asp

該文章轉自[阿獃語文網]: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703/200736201844.asp

該文章轉自[阿獃語文網]: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703/200736201844.asp

推薦閱讀:

2006年初三語文總複習專題訓練之古詩文積累訓練"]Dx/
語文版七下古詩文複習資料(含名著和口語類)
部編版:八上《第四單元複習提綱》
如何利用康奈爾筆記高效複習呢?
第二階段老班加行組第二次考試複習範圍(2)

TAG:詩歌 | 古代 | 複習 | 鑒賞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