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古詩鑒賞與課本結合考查方式與解題規律分析
一.關於古典詩歌與新課標人教版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材於2004年6月正式出版。目前,從網上調查得知,使用這套教材的省份有:吉林、黑龍江、海南、寧夏、陝西、湖北等。其中,湖北省是從2009屆高一開始使用人教版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材的,2012是使用新課標教材參加高考的第一屆,所以,有必要對新課標的理念、教材、大綱、高考試題進行研究、分析,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適應新的高考。1.新舊教材有何不同目前,湖北省新課標的高考尚未開始,但新課程理念是早已先行一步了。通過兩年多的教學實踐,我們應該可以感知和摸索到一些新的東西。課改前後的高考試題不可能一下子變化很大,但新課標的理念應該會慢慢地滲透到高考試題中,高考與新課改互相促進,互相照應,這與以前的改革沒有什麼兩樣。在新課改的語文教材中,設置了必修和選修兩大部分,必修分五個模塊,選修若干個模塊,每個模塊又按單元安排課程,這一點與老教材區別不大。必修的每一個模塊都設置了「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個板塊,「閱讀鑒賞、表達交流、合作探究」 這三個版塊體現了新課標「鑒賞、交流、探究」的重視,與以往的教材相比,更加明確和細化了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重視「自主、表達、合作」式的學習方式,注重「理解、表達和交流」,讓語文的工具性特徵更加明顯。2.新課標教材中古典詩歌自古以來,詩歌就是中華文庫里一朵艷麗的奇葩,其味是久而彌香。雖然其語言形式發展到現在,人們離「製造」古詩的時代越來越遙遠了,但對詩歌的喜愛程度,絲毫不減當年,有時,重讀古人留給我們的這些古詩文,彷彿古人的心在思考古今之不同,通過他們的眼在看曾經逝去的美麗,讓我們思接千載,視通古今。欣賞詩歌,就是品味一頓地道的中華文化大餐;誦讀古詩,是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揮之不去的情結。詩歌鑒賞不但能提高人們的文學審美情趣,而且能培養人們的良好文化涵養。高考中對古詩歌的考查,就好像是讓我們重新再細品文學精品之美味。為了讓大家充分享受文學美味之精品,五本必修教材除必修5外,所有的第二單元全為詩歌。另外,還專門編寫了一本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共六單元,其中前三個單元都是詩歌,共選詩30首。是位置提前了,份量加重了,可見編者對古典詩歌的重視程度。對於「古詩歌鑒賞」,重點是「閱讀、理解、表達和交流」。3、高考試題中有關古典詩歌考查的變化詩歌鑒賞的高考考查始自1993年,以2002年為界,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以客觀題考查為主,後期以主觀表達題考查為主。以客觀題的形象出現的詩歌考查有很多弊端,比如猜答案、碰運氣等,不能真正體現出考生對詩歌的理解程度,區別不了考生古詩歌在文學素養方面的差別,抹殺了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程度不同的界限。以主觀形式考查,以閱讀、理解、表達和交流的層級來呈現思維過程和深度,算是一種理性的回歸吧。以主觀表述的形式考查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詩歌鑒賞的難度。詩歌鑒賞題的得分差距較大,得分率也一直偏低。主要原因是考生古文功底不深、古文化常識積累不夠、分析理解能力低下、鑒賞能力有限、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存在欠缺等。面對新的題型和要求,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圓滿完成詩歌鑒賞的答卷呢?根據平時的體會,在這裡我就意象鑒賞方面的問題談一點膚淺的認識,希望能拋磚引玉。二.考試說明的表述和解讀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②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詩歌鑒賞的能力層級屬於E級。也就是表達應用能力,是指對語文知識和能力的運用,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表達方面發展了的能力層級。為了更方便地記憶和理解,根據平時的教學經驗,綜合各家的說法,我將考試說明對詩歌鑒賞考查的表述概括為「一二三四五」:「一個對象、兩個關鍵詞、三個方面、四個層次、五個角度」。下面就說說我的理解,供大家參考,「一個對象」就是指考查的對象就是古詩歌。從時間上來講,上自秦漢,下至清末,從採風時代到新詩創作,無所不包;從形式來說,古體近體,歌謠樂府,民間歌謠,文人詩詞,應有盡有;從題材來說,包括山水田園,宮廷邊塞,遊記說理。從手法來看,有托物言志,有借古諷今,嬉笑怒罵,皆有入「卷」。「兩個關鍵詞」是指「鑒賞」和「評價」。這是考試的形式要求,考試說明用這兩個詞告訴我們「怎麼教、如何學、怎麼考」。「鑒賞」中的「賞」,應以「肯定」為主,「賞」出詩之美感,對詩的妙處進行說明,對作者創設的意境或表述的觀點進行肯定式的思考。它要求以作者為中心,是作者之所是。「評價」是讀者閱讀活動的一種再創造過程,相對於「鑒賞」而言,「評價」的側重於點是不同於「鑒賞」的,「評價」可以否定甚至批判詩人的某些表述和理解,還可以是前人對此詩評價的再認識。是以讀者為中心,是自己之所是,非作者之是。這才是「探究」的根本之所在。「三個方面」是「內容、語言和情感」。為了讓學生便於記憶,方便操作,我將這三個方面歸納為三個字「景----情----法」。「景」即文章中所寫的景物,或者說是作者用來表明觀點所藉助的物象。這是作者藉以抒情的依託,是文章中能夠直接看到的東西,也是讀者和作者心靈對話的「相交點」之所在。「情」就是作者在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感情,它包括「作者觀點態度、內心感受」等。「法」就是作者寫作的技巧、語言形式、結構安排,就是語言表達方面的東西,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借物喻理等技法,或雙關、比喻、借代等修辭手法,或運用什麼特定的意象等。「四個層次」就是「閱讀---理解---表達---交流」。這四個層次是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的,前一個層次出了問題,後一個層次就會受影響。「閱讀」就是「字面的意思」,要求將詩歌讀得明明白白、讀深入的過程,讀到字詞無障礙,句子解讀無誤,通篇內容在心中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理解」就是「字裡行間」的意思,要從文字之外去找,想想作者是怎麼寫的,為什麼要這樣寫,作者的主旨是什麼。「表達」就是按出題人的意思,結合自己的理解,按要求表述自己讀詩後的感受,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交流」就是讓自己的理解和表達傳達給別人的一個過程。有時自己理解了,說出了,別人不一定能理解自己的意思。這裡涉及到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方式的問題。「五個角度」是指「作品形象、語言表達技巧、作者思想和作者觀點態度」。這是考試說明裡所表述的具體內容,可以概括為五個關鍵詞「形象、語言、技巧、思想、情感」,我的教案和課件將以這五個角度來教學,這裡不贅述。三.命題研究(一)近兩年新課程高考試題例析(略)例1.2011【全國新課標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春日秦國懷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銷魂②,涇水縈紆③傍遠村。牛馬放多春草盡,原田耕破古碑存。雲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數里黃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吳興(今屬浙江)人。②銷魂:這裡形容極其哀愁。③涇水:渭水支流,在今陝西省中部,古屬秦國。縈紆:旋繞曲折。8.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5分)9.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是如何處理情景關係的?(6分)【思路蹤跡】第一步:整體理解全詩。要求從每一句起,到最後一句,都能直譯,對詩的內容有一個完整的了解,把握作者的情感。(口頭翻譯,略)第二步:看清題目要求,明確出題人讓你做什麼。首先抓住詩題《春日秦國懷古》,不難看出詩的主旨應該是懷古傷今。其次,找出作者所寫的景物。如:荒郊、春草盡、殘陽、積雪等,這些景物給人以一種冷清、荒涼的感覺。這是理解詩人情感的關鍵。第三,看看是否有能表現作者情感的詞和句子:「不堪回首」一詞明白地表達了詩人對這些景物的感受。所以,應該是說昔盛今衰吧。作者所選取的景物比較多,讓景物來說話,自己的情感都蘊含在景物之中,應該是「寓情於景」。第三步:扣住題目,第1小題是讓考生說出作者的感情是什麼。第2小題要注意,不要理解為考寫什麼情什麼景,而是要考生回答寫作手法的,即「用什麼樣的技巧或者說手法處理情景的關係的」。最後就是組織語言,直面問題。【思考結果】(參考答案)8.表現了懷古傷今之情。詩人春日眺望涇水,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儘是黃沙,想當年秦國何等強盛,看如今唐王朝國勢日衰,眼前一片荒涼,於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9.①觸景生情;②寓情於景;③寫哀景抒哀情。【試題透視】本題考查了作者感情、寫法技巧。例2.2011【湖北卷】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後面的題目。(8分)登城 望湖樓晚景劉敞 蘇軾雨映寒空半有無, 橫風吹雨入樓斜,重樓閑上倚城隅。 壯觀應須好句誇。淺深山色高低樹, 雨過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圖。 電光時掣紫金蛇。(1)兩詩均寫江南雨景,但景色有異,《登城》寫的是□□□□,《望湖樓晚景》寫的是疾風驟雨。(2分)(2)兩詩第一句都描寫相對靜止的畫面,請分別說說它們在原詩結構中的作用。(2分)(3)以上兩首詩,劉詩優美,蘇詩壯美,請結合詩句賞析。(4分)【思路蹤跡】第一步:默讀這兩首詩,翻譯這首詩。第二步:找出兩首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都寫雨,都寫登高遠望,都有下雨。不同:劉詩寫登城,景物有「映寒空似有似無、淺深山色、高低樹」。最能體現作者感受的一句是「一片江南水墨圖」,是寫小雨。蘇詩寫登樓,景物有「橫風吹雨,雨過潮平寫水大,電閃雷鳴(電光時掣紫金蛇)」,是寫大雨。所以,感受有所不同第三步:明確問題,第1小題,比照兩詩所寫雨的特點不同,說出不同之處是小雨和大雨的不同,根據後面的提示「疾風驟雨」,答案不難確定。第2小題考查詩歌的表現技巧。第3小題要求 「賞析」,要注意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用什麼景物來寫的?寫什麼心境?用什麼方法?即「景---情---法」三字內容。依據所問,組織語言。【思維結果】(參考答案)(1)濛濛細雨(2)劉詩第三句承接前兩句,並與濛濛細雨疊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圖」意境。蘇詩第三句從「橫風吹雨」轉入「雨過潮平」,為描寫雷電蓄勢。(3)劉詩用(景)---- 「雨映寒江半有無」作為背景,用「淺深山色高低樹」作為主景,(法)---虛實結合,濃淡配置,相互映襯,(情)----描繪出「一片江南水墨圖」的優美畫面。蘇詩(景)---描繪的是由疾風、驟雨、雷電所構成的壯美景觀,「橫風吹雨」「電光時掣」先後出現,中間插入「雨過潮平」的短暫平靜,(情)----跌宕起伏,更凸顯其壯觀。【試題透視】本題考查的是比較閱讀,比較寫景的不同和構思的技巧的不同。例3(2010湖北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鵲橋仙?七夕 范成大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注】爭:怎。1、(1)對於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此詞說「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而秦觀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請簡要分析二者所表達的感情側重點有何不同。2、此詞多處採用了對比襯托的藝術表現方法,請舉出兩例並結合作品賞析。【思路蹤跡】第一步:熟悉這首詞的內容。詞因為受到詞牌的限制,句式比詩更加靈活,也更難懂,所以,理解其意思難度更大。本詞是寫有關七夕牛郎織女的故事,作者表達了自己獨到的理解的感受。第二步:明確問題。考查的是比較閱讀。第1小題,要求將這首詩與學過的秦觀《鵲橋仙》從感情上進行比較,說出不同點,注意審題,只要求說出不同點。目標明確,定位很准。第2小題是考查詩歌創造技巧的,題目已經明確「對比襯托」。結合全詩進行說明。第三步:明確方向,組織語言,分清層次,要結合原詩分析。【思維結果】(參考答案)1、(1)范詞強調別離的舊愁與新愁:舊愁未去,新愁又添,雖有新歡,卻不抵思念愁苦。(2)秦詞強調感情的堅貞與長久:雖然相逢短暫,但只要感情真摯,不在乎朝暮廝守。2、①通過「群仙相妒」(具體表現為「月姊滿眉顰」和「風姨吹雨」)反襯「雙星良夜」的美好。②通過「舊愁多」與「新歡」少(「相逢草草」)的對比來表達「雙星良夜」相逢的短暫。③通過「重攪別離心緒」或「相逢草草」的「新歡」來反襯「歸去」時所增添的「新愁」,以凸顯兩人感情的深沉。(列舉任意兩例,言之成理即可)【試題透視】1題:考查比較鑒賞詩歌作者的情感、態度。由於兩詞的作者的出發點和對待愛情的觀點不盡相同,因此兩作者的情感迥異:此詞感情悲傷,認為見面的歡喜抵不上原來的離愁,隨著離別又添了新的離別的悲傷,感情側重於相見前後的悲傷,只看到了消極的方面;秦詞寫深沉的愛情,認為感情只要是長久,就不在乎是否日夜相守,是對離別人的勸慰,側重於表現情感之深,態度積極。2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月、風襯托雙星相逢,新歡與舊愁的比較。題目已經明確指出手法為「對比、襯托」,使試題難度有所降低,答題指向更加明確。例4(2010新課標卷)閱讀下面這首樂府詩,完成1-2題。雨雪曲 江總①雨雪隔榆溪②,從軍度隴西③。繞陣看狐跡,依山見馬蹄。天寒旗彩壞,地暗鼓聲低。漫漫愁雲起,蒼蒼別路迷。【注】 ①江總(518-590):南朝陳文學家,字總持,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歷仕梁、陳、隋三朝。 ②榆溪:指邊塞。 ③隴西:在今甘肅東部。1、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樣的環境?末句中的「別路」是什麼意思?2、詩人把「旗彩壞」、「鼓聲低」分別接在「天寒」、「地暗」之後,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首詩表現了戍卒什麼樣的情感?(6分)【思路蹤跡】第一步:了解這首古詩寫了什麼內容。從題目看,寫雨雪;從正文看,「從軍度隴西」「狐跡」,「見馬蹄」可見是寫邊關軍旅生活的。對軍旅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漫漫愁雲起」「蒼蒼別路迷」「旗彩壞」「鼓聲低」等詞句就表明了一個「愁」字。第二步:看清題目,理清思路,抓住關鍵詞,回答問題。第1小題是鑒賞詩歌的形象,首先要找出意象(對象)。這首詩選取了「雨雪」、「狐跡」、「馬蹄」、「旗彩」、「鼓聲」等意象,營造了悲涼、荒涼的氛圍。顯然,「別路」就是「從軍」之人別離家鄉的路。第2小題主要考查重點字詞的表達內容和效果。「壞」、「低」,「天寒」、「地暗」突出了環境的惡劣。這樣寫,表現了戍卒們低沉的心境。他們內心低沉的原因是思鄉。第三步:根據題目問題,組織語言,緊扣問題,做到有理有據。【思考結果】(參考答案)1、這首詩描寫了邊地雨雪交加、荒涼苦寒的環境。「別路」的意思是戍卒離別家鄉到邊關的路。 2、這樣寫的好處是,不僅點明了邊塞的「天寒」、「地暗」的環境,也真實生動地透露出戍卒在這種環境中產生的「彩旗壞」、「鼓聲低」的心理感受。這首詩表現了戍卒身處遼遠而艱苦的邊塞的思鄉之情。【試題透視】1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理解詩歌的內容。2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二)近三年試題分類統計(表1--表5)表2---設題題材統計表題材篇數感時傷懷10思鄉8山水8即景抒懷7邊塞4訪友4送別3因事悟理3詠物3登高2表3---詩歌時代分布統計朝代次數三國晉4次唐代13次朝宋代27次代元代3次明代2次清代3次其它2次表4--分值統計分值出現次數備 注6分11套11年2套,10年5套,09年57分10套09和10年的6分多,8分21套11年8套8分,湖北三年均8分10分4套江蘇均10,北京近兩年711分6套每年2均為遼寧和新課標表5---作者統計表對象角度出現次數備 注杜甫4次三年均有考,09年兩套作陳與義3次2010年兩套者黃庭堅3次2011年兩套流歐陽修3次連續三年均有派蘇軾2次2011年兩套陸遊2次2009年和2010年司空曙2次2009年和2010年(三)命題規律總結與展望一般說來,命題是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隨機性的,那麼,規律也是難以捉摸的。但這並不是說詩歌考查就是一個不可知的、無規律可循的東西,事實恰恰相反。通過對上述表格的分類統計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以下規律還是可以遵循的:1. 從設題角度來看首先,情感、內容、表達技巧這三個角度是設題最多的。三年中各地試題中出現的次數都在10次以上。從這三者的關係來看,情感是隱藏在內容之中的,技巧是表達情感的某種形式。所以,學習一首詩,從內容入手,找出作者運用的表達技巧,把握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是學習重點,也是考試的重點。如:2011年福建卷《曉至湖上》中的題「請從表達技巧的角度對『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進行鑒賞」,就是要求從分析句子入手分析表達技巧。其次,分析詞語和句子是比較常見的考題。比如要求找出「題眼」、「詩眼」、關鍵詞、用得好的詞語等,都是要求讀者從鍊字的角度去分析用詞的妙處。再就是對某一個句子或一對句子進行分析,要求說出作者運用了什麼技巧,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等。例如山東卷《詠山泉》「結合全詩,簡要分析『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的妙處」就是要求分析重點句子。賞析無論是對詞語還是對句子分析,要記住一個原則:「詞不離句,句不離詞,詞不離篇。」千萬不可脫離全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去單獨解釋詞句。評價作者的思想和觀點態度的考查,有很多題目涉及到,這是新課標的重要內容之一,不可輕視。關於詩歌的意象、意境、理趣等,要讓學生明白它的概念,答題時才不至於找不著方向。例如2011重慶卷《渡江》「指出『吟對沙鷗一愴神』中『沙鷗』意象的作用」。關於詩歌的形式如流派、風格、結構很少考查,可以不必講得太多。2. 關於詩歌的朝代和作者從時代上看,以宋為最,三年高考題中宋代出現了27次,差不多每年有近十套試題涉及的是宋代的詩和詞。唐次之,三年共出現13次。明清時代,近年來也有涉及;唐朝以前的非常少;均可少講或不講。從作者來看,以宋為最,考得最多的有杜甫、陳與義、歐陽修。事實上,備考很難抓住誰的詩會考。即使猜中了作者,意義也不大,因為他們的作品量很大,風格各異,考哪一首,設什麼題,也是不確定的。從樣式來看,以唐詩和宋代詩詞為主體,是複習備考的一個明確的方向。宋多唐少,與唐代以詩為主打樣式,相對較單一;而宋代詩詞並舉,樣式較豐富。其它如明詩、清代詩歌、元曲稍有涉及,備考時,有所涉及就行,不必作為重點。從地域性來看,要注意作者與地域性的密切聯繫。本土作家,或者所寫的詩歌涉及本土文化,應該多留意。湖北處中原地帶,南北相交,積澱比較深厚,文人輩出,又加之兼收並蓄,涉及到本土的詩歌很多,理解起來相對較易。如2011年的安徽考題選取了歐陽修寫的有關安徽滁州的詩《琅琊溪》。06年廣東考題就選用了譚敬昭寫的《粵秀峰晚望同黃香石諸子二首(其一)》。3. 關於賦分基本上是8分為主,6分和7分也常見,差別不大。有一點值得提醒,這就是新課標區的高考詩歌鑒賞題目分數偏高,湖北近三年一直是8分,估計分值變化不大。4.從題型來看一般都是問答題,設題都是很明確,很規範的,沒有含糊其辭的地方,平時題目做多了,好習慣養成了,就不需要有太多的審題過程。大的方面說,有對字詞理解分析的,有對句子的理解,有對全詩某一方面如「形象」「景物」「細節」「意象」等進行鑒賞的,有分析技巧,有說明特色的,有對語言進行品味的。從形式來看,新課標試卷有填空題,涉及到詩的分類、題材、文學常識等。還有客觀題型,也僅限於北京和上海等地。出現形式最多最常見的還是問答題。問答的難點是如何規範答題方式,做到不多不少正好呢?參照下面鑒賞詩歌運用「情---景----法」「三字真經」三點式答題技巧,比較有效。即景抒情詩是主流,注意景與情的關係。詠物抒懷的詩比較隱晦,要細心思考。說理論趣的詩較深奧,要仔細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四.重難點突破及解題規律分析歸納(一)學生在答題時存在的問題1.古詩方面的文化積澱不夠。古詩的閱讀鑒賞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精神活動,既要有豐富的文化積澱,又要有敏銳的捕捉能力。文化積澱不夠主要表現在:古漢語基礎知識稀缺;古文化底子薄弱;親近自然不夠,缺少與詩人與內心的對接和對自然或事理的領悟。2.讀不「懂」所給的詩。這裡所說的「讀不懂」並不是指不識字,也不是不懂詩的字面意思,而是因為考生文化積澱不夠,理解能力有限,對所給詩歌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導致答題似是而非;更有甚者,與題目參考答案相去甚遠。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不懂」。讀懂詩歌,應該包括兩個層次:一個是字面意思;另一個是字裡行間的意思,包括作者感情、用意等。讀懂了詩歌,做題就有了基礎,理解就有了依託,回答問題心中就有了根據。3.不會利用相關信息。詩歌閱讀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鑒賞活動,沒有一定的文化積澱是無法完成的。最主要的是要有敏銳的捕捉信息能力。這種敏銳來自於「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思接千載」「神遊古今」。整體的把握離不開枝節來補充和完善。所以,枝節不可忽略。有哪些枝節呢?枝節有顯性的,如題目、注釋、作者、朝代、設題內容方式等;還有隱性的,如風格、流派、創作時間、創作目的、創作技巧、設題方式和目的等,都是鑒賞詩歌不可缺少的。4.沒有掌握答題方法。有的考生對詩歌的內容基本了解,對作者所表達的情和意方面也把握得比較到位,可以說於詩的內容、情感、思想、語言也算理解到位了,但一看題目就覺得不知道怎麼下手,先說什麼,後說什麼;哪些該說,哪些不該說;分幾點去說,如何說才切中要害;出題人葫蘆里到底裝的什麼葯等,心中沒底。特別是新課標中有很多比較開放式的題目,如「探討」「評價」「鑒賞」「賞析」等,考生覺得這樣的題目特討厭,要不就是大而無當如「探討」,要不就是小得離奇如「賞析某個細處」。沒掌握答題方法,所以,臨陣就會亂了方寸。5.語言表達方面問題存在缺陷。主要是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對詩歌內容理解了,但對於答題,卻不一定能完成任務。比如說不到點子上,說得不透,理由不充分,東拉西扯,不著邊際,更不用說切題了。有些鑒賞題目本身就是一篇簡單的小論文,要有觀點,有論據,只是不要求展開論述;語言要求簡練,文字組織要有條理,文字表達能力要達到一定的水平,可以說詩歌鑒賞是一道突顯考生語文素養的題目。針對考生存在的以上問題,我們採取了以下對策。(二)應試對策和技巧1.從宏觀上把握詩的意境,感受詩的藝術形象。默讀全詩,把握感情。通過思維轉換,將詩歌的語言轉換自己熟悉的語言。抓住意境,體會技巧。意境是作品描寫某種事物所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家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和諧統一的結果。例如杜甫《漫成》:「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刺鳴。」全詩分別寫了月、燈、鳥、魚四景,這四景又組成了一個寧靜安謐的和平境界,透露出詩人對平靜、安寧生活的嚮往。大的方面-----意境把握了,其餘的一切細節都在這個前提下去思考,就不會導致方向錯誤或把握不準。2.突破詩歌鑒賞「讀不懂」這個「瓶頸」,從最基本的「讀懂」詩歌入手。讀懂,第一步先從字面意思入手,做好這一步關鍵就是讓學生直譯原詩。在教學中,從這一點入手,可以解決很多考生理解的基礎問題。第二步,從作者寫作的意圖入手,多問幾個為什麼。從字面意思走進字裡行間。比如:為什麼要寫這個?用什麼方式來寫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要全面理解詩歌,關鍵是要有豐富的積澱和敏銳的洞察力,還要有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杜荀鶴的《小松》「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詩表面上是寫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頑強生命力的特點。但如果僅停留在這個層次的理解,詩的價值就大打折扣。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這首詩字裡行間的意思是以「松」寫人,用「小松」初時不為人注意而最終長成凌雲大樹,比喻人才雖出身卑微而終能成就大業,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淺陋。學生能讀到這個個深度,我想,無論出題人怎麼出題,做出正確而全面答案就不難了。再看一首唐代李珣的詞《南鄉子》「煙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鷓鴣啼。遠客扁舟臨野渡,思鄉處,潮退水平春色暮」。詩人寫了「煙、落花以及鷓鴣的叫聲」等景物,作者用這些景物來表達什麼感情呢?不難看出作者抒發的是思鄉之情。何以知之呢?最明白的一處就「思鄉處」一詞,再加上作者用煙霧迷茫、花落水流、鷓鴣啼叫、遠客扁舟等細節的疊加,充分表達出了這種離愁別緒之感。3.從微觀入手,關注詩歌細枝末節,捕捉一切有用的信息。從題目入手,可以抓住主旨。題目除了《無題》這樣的題目外,其它的題目都能幫助理解詩的內容,甚至決定對詩歌內容的解讀。如2011年天津卷司空曙的《峽口送友人》,一看題目就知道是送別詩。送別的感情可以從詩中讀出。從作者簡介入手。從中可以了解作者生活年代、社會背景、創作風格、寫作年代、創作背景、創作目的等相關信息,甚至一個注釋以都會對答題有用,記住一條:沒用的信息不會出現在高考試卷中。給了信息,肯定會有一定的用途,就看你會不會用。從註解入手,可以解決疑難。比如作者、難理解的詞和句子,還可以了解一些文化常識等。如2010安徽卷中杜甫詩《歲暮》,出題人加註:本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末,時杜甫客居閬州(今四川閬中)。從中我們可讀出這些信息:一是戰亂年代,二是杜甫客居在外。結合詩句「遠為客」就知道他漂泊異鄉,這為回答第1題-----詩人為什麼會發出「寂寞壯心驚」的感慨?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提供了有用的信息「漂泊在外」「憂國憂民」等,再結合題目《歲暮》中所含作者的感情和詩句「朝廷誰請纓?濟時敢愛死?」所表達的意思。題目就不難回答了。4.詩歌鑒賞要學會運用 「三字真經」,從「景--情--法」三方面去答題。答題要做到少而精,既要答全,又要答精,怎麼辦?抓住「景---情----法」三個字。這三個字的歸納,我認為給學生指明了答題思路,規範答題了形式,既不至於無話可說,又不至於泛泛而談。以前,很多考生在回答詩歌鑒賞的相關題目時,能明確回答題目所問,也說得很準確,比如問「寫了什麼感情」這類題就只有一個字或一句話「寫了喜(或悲)」,就再也沒了下文,卻不知道「鑒賞」二字到底要求寫些什麼,而且,這類題目一般又有好幾分,多數是4分,考生想得分,卻多寫點,卻不知道往哪裡去思考。有的寫了幾句,只顧一點,不及其餘,草草收場,結果是要點不全;有的雖下筆千言,卻離題萬里,結果是廢話太多;究其原因,是考生不明白「鑒賞」這兩個字里包含了什麼樣的隱含要求,或者說,根本就沒有掌握答題方法和技巧。那麼,「鑒賞」二字的究竟要考生怎麼組織答案呢?我們研究一下大量的高考試題中詩歌鑒賞參考答案,「答案」就有了。它隱含的要求有三個方面的東西,一是「寫了什麼」,一般是指作者所借之景或物,就是對象,我用一個「景」字來概括,它包括「人」「物」 「事」「理」這四個方面;二是「為什麼這麼寫」,要求考生一定要抓住一個「情」字,就是作者這樣寫是表明什麼樣的感情,一般是「喜」「怒」「哀」「樂」四個方面;三是「如何寫的」,即用什麼方法來表現這種情感的,這就是「法」。它包括「字」「詞」「句」「章」方面的藝術,是作者運用語言的功夫之所在。當然,這三點哪一點先說,要看出題人從哪個角度設問,用最簡明的話直截了當地回答完提問,迅速將另外兩點補充完整,這樣的回答是既全面,又準確,還簡潔、適用。例2011湖北卷第2小題要求對兩詩的不同風格「壯美」和「優美」進行鑒賞,參考答案就是:劉詩用 「雨映寒江半有無」作為背景,用「淺深山色高低樹」作為主景,----(景)虛實結合,濃淡配置,相互映襯,(法)---描繪出「一片江南水墨圖」的優美畫面。(情:「優美」二字表達式作者的喜愛之情)蘇詩描繪的是由疾風、驟雨、雷電所構成的壯美景觀,「橫風吹雨」「電光時掣」先後出現,中間插入「雨過潮平」的短暫平靜,---(景)跌宕起伏,更凸顯其壯觀。(「壯觀」二字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5.充分運用聯想和想像。聯想和想像是詩歌創作和欣賞的中都不可沒有的一對隱形的翅膀,它可以讓讀者與作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如試題《題李凝幽居》,我們就要抓住「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老僧一陣輕微的敲門聲,驚動了池邊的宿鳥,引起鳥兒一陣不安的躁動,更突現了環境的幽靜。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我們可以想像主僕二人問答的情形,一個問得多情,一個答得淡漠,女主人一聽急了,連忙糾正:「不對呀,怎麼會依舊呢?肯定是綠葉肥了,紅花瘦了!」一個愛花惜春的女主人公不是清晰地浮現在我們眼前了嗎?這些對於理解全詩和答題至關重要。6.體會詩人此時此地的思想感情。詩人描寫的生活圖景與其思想感情是和諧統一的,描寫景物美好表現作者喜愛嚮往之情,否則,就會「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了。賈島《題李凝幽居》讚賞幽靜的環境,就表達了對隱逸生活的嚮往;杜甫《漫成》描寫了月夜寧靜的美景,就表達了對平靜安寧生活的嚮往。五.配套練習及答案專項練習一---------典詩歌形象1.?2011·貴港市統考?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塞 下 曲□戎 昱北風凋白草, 胡馬日駸駸①。 夜後戍樓月,秋來邊將心。鐵衣霜露重, 戰馬歲年深。 自有盧龍塞②,煙塵飛至今。【注】 ①駸駸?qīn qīn?:形容馬跑得很快的樣子。②盧龍塞:古地名。這首詩刻畫了怎樣的邊將形象?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11·甘肅華亭一中期中?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瀑 布□ 李 忱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簡要分析詩中塑造的「瀑布」這一藝術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11·南寧二中月考?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後回答問題。溪 亭□ 林景熙清秋有餘思,日暮尚溪亭。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獨行穿落葉,閑坐數流螢。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詩人運用了哪些反映時間變化的意象來表現其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011·桂林中學期中?閱讀下面一首清詞,回答後面的問題。鵲踏枝 過人家廢園作□ 龔自珍漠漠春蕪①春不住。藤刺牽衣,礙卻行人路。偏是無情偏解舞,濛濛撲面皆飛絮②。 綉院深沉誰是主?一朵孤花,牆角明如許。莫怨無人來折取,花開不合陽春暮③。【注】 ①漠漠春蕪:茫茫一片春草。②此句用宋朝晏殊《踏莎行》「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的詞意。③此二句用唐朝杜秋娘《金縷衣》「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詩意。這首詞中「孤花」是怎樣的一個形象?請作簡要賞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011·甘肅天水一中月考?閱讀下面的兩首元曲,然後回答問題。[商調]梧葉兒 嘲謊人□ 無名氏東村裡雞生鳳,南莊上馬變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壟上宜栽樹,陽溝①里好駕舟。瓮來的大肉饅頭,俺家的茄子大如斗。[正宮]醉太平 譏貪小利者□ 無名氏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面細搜求:無中覓有。鵪鶉嗉②里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刳③脂油。虧老先生下手!【注】 ①陽溝:屋檐下流水的明溝。②嗉:鳥類食管後段暫藏食物的膨大部分,狀如袋子。③刳?kū?:剔,挖。這兩首小令各自用什麼手法塑造了一個什麼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011·甘肅會寧統考?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感遇·蘭若生春夏□ 陳子昂蘭若①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注】 ①蘭若:香蘭和杜若。這是《楚辭》裡面屈原最讚美的兩種花。②蕤?ruí?:花草下垂的樣子。請簡析詩人在詩中所詠之物的特點以及由此抒發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2011·西北師大附中月考?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後回答問題。竹里館□王維獨坐幽篁①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劉孝先竹生空野外,捎雲聳百尋。無人賞高節,徒自抱貞心。恥染湘妃②淚,羞入上宮③琴。誰人制長笛,當為吐龍吟。【注】 ①篁:竹子。②湘妃: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傳說湘妃淚灑竹上,成為斑竹。③上宮:宮殿名。請分別說明「竹」這一藝術形象在兩詩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2011·甘肅武威六中期中?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西 樓□曾 鞏海浪如雲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朱樓四面鉤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來。【注】 ①鉤疏箔:把帘子掛起。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景象?詩的前兩句從什麼角度來渲染這種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2011·呼和浩特市第一次調研?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後面的問題。題李世南①畫扇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塢④聞鍾覺寺深。【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畫家,擅畫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啟,丹陽?今屬江蘇?人。曾任吏部員外郎、中書舍人等職。③瓮:這裡指水瓮。④塢:地勢周圍高而中央凹的地方,這裡指山塢。請簡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畫的扇面中應有的景物。這樣一幅畫面呈現出什麼樣的氣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寒閨怨□ 白居易寒月沉沉洞房靜,真珠簾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燈底裁縫剪刀冷。【注】 唐代府兵制度規定,兵士自備甲仗、糧食和衣裝,存入官庫,行軍時領取備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損,就要由家中寄去補充更換,特別是需要禦寒的棉衣。1?細讀此詩,談談詩中所刻畫的閨中女子心有何「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從表達技巧上看,此詩後兩句妙在哪裡?請簡要賞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解析: 詩歌的後三聯刻畫了邊將的形象,其中頷聯主要表現思鄉之苦,頸聯主要表現戍邊之苦,而尾聯則可以說是描寫了邊將的內心即對戰爭的抱怨及厭惡。詩人在詩中寄寓的情感是豐富的,既有對邊塞將士的同情,也有對戰爭的厭倦,綜合起來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來。答案: 刻畫了一個飽受戍邊、思鄉之苦的邊將形象。頸聯表現了對戰爭給邊塞將士帶來的苦難的同情,尾聯表現了對從古至今接連不斷的戰爭的厭倦,全詩寄寓了詩人渴望和平的美好願望。2.答案: 涓涓細流不辭辛勞,彙集成一落千丈、雄偉壯觀的瀑布,而後又謝絕溪澗的挽留,繼續向前,流向大海,決心化作洶湧澎湃的波濤。這「瀑布」乃是胸懷大志、不懼艱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志士的化身。3.解析: 本題考查考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本題考查對時間意象的把握,從季節的角度看,顯示時間的意象是清秋、落葉;從一天的時間角度看,顯示時間的意象是日暮、月初白、流螢和孤燈。答案: 清秋、日暮、月初白、落葉、流螢、孤燈。4.答案: 「孤花」是詞人自己的人格寫照,在滿院荒蕪之中,一朵明艷、絢爛、寂寞、充滿生機的「孤花」與四周的沉悶蕪雜形成強烈的對照。那正是詞人自己的生機、絢爛、寂寞與「陽春暮」時的沉悶蕪雜的對應。這為我們刻畫了一個超然世外、高標獨立、不合時宜者的形象。5.答案: 《嘲謊人》主要是用自我表演的方法塑造了一個愛吹牛撒謊的可笑人物形象。《譏貪小利者》主要是用誇張的手法塑造了一個貪小利者的可恥形象。6.答案: 這首詩所詠之物是香蘭和杜若,它生長於春夏,凋零於秋天,花紅葉綠莖紫,幽雅清秀,獨具風采。這首詩主要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詩人以香蘭、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其「幽獨空林色」著力讚美蘭若壓倒群芳的風姿,實則是藉此比喻自己出眾的才華。通過「白日晚」「秋風生」「盡搖落」等語句借寫蘭若芳華盡失最終枯萎凋謝的變化,悲嘆自己的年華流逝、理想破滅。7.答案: 王詩中的竹與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靜謐的氛圍,烘托詩中撫琴者特立獨行、自在放曠的形象,表現詩人醉心美好自然、厭棄紛雜俗世的志趣;劉詩中的竹象徵正直清高、安貧樂道、不慕富貴的人格,表現詩人對這種品格的持守或崇尚。8.答案: 這首詩描寫了海濱暴風雨來臨的壯美景象。詩的第一、二句分別從視覺與聽覺兩個方面寫浪卷、雲涌、風吹、雷鳴,渲染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雄偉氣勢。9.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古代詩歌形象的能力。本題有兩問,回答第一問時應結合詩句內容進行描述,而不能只是簡單地把景物羅列出來;回答第二問應在第一問景物描述的基礎上,抓住詩句中的關鍵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細」等細細地品味並概括景物特點。答案: 畫面大概是:有條小溪從兩山之間流出,樹林里樹葉飄落,一個人抱著瓮在路上?或在溪邊?,山谷那邊隱約露出寺廟。畫面中應有小溪、山?山塢?、樹林?落葉?、人、瓮、寺廟等六種景物。這幅畫面呈現出的是鄉村野外恬靜、安詳的氣氛。10.答案: ?1?①天寒歲暮,征夫不歸,內心思念、寂寞孤獨。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慮。2?①女子燈下裁衣,忽感剪刀冰冷,連手也覺得涼了。②詩人於此不直接寫出主人公內心的凄涼之意,而捕捉這一絲細膩的心理感受,表達女子內心之「怨」,雖簡實豐,含蓄蘊藉,餘味無窮。?答「手先知」為擬人也可?
推薦閱讀:
※初三上冊語文課本全部的詞語
※《凈土修學課本》第一冊
※中國歷史課本中的歷史
※【六一特輯】差點忘了我們曾有項技能叫「背誦並默寫」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課本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