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謠:文學在歌唱
美國民謠歌手鮑勃·迪倫(資料圖)
201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民謠歌手鮑勃·迪倫,理由是他「用美國傳統歌曲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消息一出,國際輿論一片嘩然,很多人對一位民謠歌手獲得這一獎項表示不解。但經歷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人,應該最能理解這位民謠歌手對美國的時代意義,理解民謠對美國人心靈的衝擊,對美國文學、美國文化的塑造力與影響力。
源自生活,記錄時代
早在美國這片「新大陸」的居民開始有意識地記錄民謠之前,這些歌曲已經存在於他們的生活之中。20世紀初,美國工業化的快速推進把來自鄉野的民謠推向瀕臨滅絕的邊緣。30年代,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幫助下,洛馬克思父子成為記錄搜集和留存這些民謠的先驅,而參與錄製歌曲的人們被稱為「游吟詩人」。
最早被記錄下來的一批民謠來自一位綽號「鉛肚」的黑人流浪漢。他的音樂靈感來自白人礦工的牛仔歌曲、蘇格蘭民謠及黑人囚歌,歌曲素材則來自他在路易斯安那棉田的勞動生活以及在監獄裡經歷的辛酸往事。其後成名的一批民謠歌者如傑西·福勒等人,則用歌詞記錄了美國底層民眾的艱苦生活和全美各地的多元文化。
伍迪·格斯里是20世紀40年代美國民謠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經歷了對大蕭條時代的痛苦與反思,這一時期的美國社會深受左翼思潮影響,而格斯里的民謠正是這種社會思潮的反映。他的歌曲飽含著強烈的正義感和叛逆精神,《富饒的牧場》《旱區難民》《這土地是你的土地》等作品啟發人們用新的姿態面對生活、不向命運低頭,成為50年代美國民權鬥爭的有力武器,而加里斯的人格品質也給60年代鮑勃·迪倫的民謠創作帶來豐富的營養。
鮑勃·迪倫的「歌與詩」
鮑勃·迪倫的出現在美國民謠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一把木吉他、一把口琴伴奏、含混不清的唱腔、略帶沙啞的嗓音、刻意被淡化的押韻——是這位偉大歌手的民謠作品帶給人們的第一印象。
鮑勃·迪倫延續民謠以敘事為主的特性,傳承上個時代的平民主義精神,也保留著民謠多元文化交融的韻味。作為一名創作歌手,他的音樂帶著鮮明的個人烙印:沒有華麗的編曲,沒有複雜的結構,但他的歌曲卻宣告了一個憤怒、迷惘、抗爭的新時代的來臨,引導著反戰、平權等社會思潮的洪流,成為20世紀6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正如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評語所言「他用傳統的美國歌曲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鮑勃·迪倫的作品與眾不同的是歌詞——奔涌而出的詩意、富有穿透力的表達、冷峻的思想和熾熱的情懷。鮑勃·迪倫用音樂去吟誦詩歌,用詩歌去拷問社會,去啟發和引導「垮掉的一代」找回失落的夢想與自由的精神。在詩歌的武裝之下,他的歌曲簡單而深刻,冷靜而憂鬱,涌動著一種勢不可擋的憤怒力量。
在詩歌與民謠的碰撞之下,鮑勃·迪倫開啟了民謠音樂的一個全新時代,使之家喻戶曉,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答案在風中飄蕩》被譽為20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的聖歌,《大雨將至》也成為當時公認的美國人民反對越戰的聖歌,《時代在變遷》被認為預示了一場青年文化革命的風暴,而帶有個人夢魘意味的《荒涼街區》則被認為是青年「主流文化運動」的主題曲。由於鮑勃·迪倫的歌,那個年代的民謠音樂與社會運動水乳交融,而鮑勃·迪倫這位詩人,也成為美國20世紀60年代社會運動參與者們的「精神導師」與領航者。
時代在變,民謠在變
鮑勃·迪倫之後,20世紀70年代繼續保持民謠與詩歌結合傳統的只剩下了傑克遜·布朗。隨著時代變遷,民謠的衰落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日益浮躁的美國社會氛圍、不斷出現的新技術與設備、不斷趨向商業化的創作理念,使純粹的民謠音樂開始變得稀缺,聽眾也越來越少。人們越來越重視複雜的曲風、配樂、嗓音與編曲,而歌曲的內容卻越來越淺薄,對追求歌詞文學性的熱情正在退卻,那個民謠與詩歌結合的時代似乎已逐漸遠去了。
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獎只是給一個詩人和歌者加冕么?這更像是一記警鐘,提醒人們在緬懷那個民謠時代的同時,要再多一點反思,在這個時代里我們遺失了什麼……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 董春嶺)
推薦閱讀:
※陳粒的經歷是怎樣的?
※「錦溪風情」2018第二屆中國詩歌民謠節成功舉辦
※《超強音浪》第三季中好妹妹樂隊表現怎麼樣?
※堯十三是一位藝術家!「媽媽,那個人瘋了,我怕」。「不要怕,那人沒瘋,他只是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