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七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七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陰陽別論篇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  經,謂經豚。從,謂順從。  岐伯對日: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春豚弦,夏豚洪,秋豚浮,冬豚沉,謂四時之經豚也。從,謂天氣順行十二辰之分,故應十二月也。十二月,謂春建寅卯辰,夏建巳午未,秋建申酉戌,冬建亥子丑之月也。十二豚,謂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之豚也,以氣數相應,故參合之。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深知則備識其變易。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五陽,謂五藏之陽氣也。五藏應時,各形一豚,一脈之內,包總五藏之陽,五五相乘,故二十五陽也。○新校正云:按《玉機真藏論》云:故病有五變,五五二十五變。義與此通。  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  五藏為陰,故曰陰者真藏也。然見者,謂肝豚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心豚至,堅而搏,如循蒼苗子,累累然。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腎脈至,搏而絕,如以指彈石,闢辟然。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夫如是豚見者,皆為藏敗神去#1,故鈴死也。累,力追切。  所謂陽者,胃院之陽也。  胃院之陽,謂人迎之氣也。察其氣豚動靜小大與脈p應否也。胃為水谷之海,故候其氣,而知病處。人迎在結喉兩傍,脈動應手,其豚之動,常左小而右大,左小常以侯藏,右大常以候府。一雲胃胞之陽,非也。臉,音管。  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陽者衛外而為固,然外邪所中,別於陽,則知病處。陰者藏神而內守,若考真正成敗,別於陰,則知病者死生之期。○新校正云:按《玉機真藏論》云: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頭謂人迎,手謂氣口,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小大齊等者,名曰平人。故言所謂一也。氣口在手魚際之後一寸,人迎在結喉兩傍一寸五分,皆可以侯藏府之氣。  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識氣定期,故知病忌。審明成敗,故知死生之期。  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謹量氣候,精熟陰陽,病忌之准可知,生死之疑自次,正行無惑,何用眾謀議也。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言豚動之中也。  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真豚之藏豚者,謂真藏之脈也。十八日者,金木成數之餘也。九日者,水火生成數之餘也。十二日者,金火生成數之餘也。七日者,水土生數之餘也。四日者,木生數之餘也。故《平人氣象論》曰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己死,脾見甲乙死者以此,數是者,皆至所期,不勝而死也。何者?以不勝克賊之氣也。  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  二陽,謂陽明大腸及胃之豚也。隱曲,謂隱蔽委曲之事也。夫腸胃發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則血不流,脾受之則味不化,血不流故女子不月,味不化則男子少精,是以隱蔽委曲之事不能為也。《陰陽應象大論》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由是則味不化,而精氣少也。《奇病論、》曰:胞胎者,系於腎。又《評熱病論》白:月事不來者,胞豚閉,胞豚者,屬於心,而絡於胞中,令氣上迫貫#2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則其義也。又《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豚通,太沖豚盛,月事以時下。丈夫二八天癸至,精氣溢瀉。由此,則在女子為不月,在男子為少精。  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故死不治。  言其深久者也,胃#3病深久,傳入於脾,故為風熱以消削。大腸病甚,傳入於肺,為喘息而上責然。腸胃脾肺兼及於心了一藏二府,互相剋薄,故死不治。責,音奔。  日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癱腫,及為痿厥端瘡;  三陽,謂大腸小腸及膀胱之豚也。小腸之豚起於手,循臂,繞肩膊,上頭。膀胱之豚,從頭,別下背,貫臀,入蟈中,循端。故在上為病,則發寒熱,在下為病,則為癱腫踹瘡及為痿厥。痛,酸疼也。痿,無力也。厥,足玲,即氣逆也。勝,時兗切。瘠,烏兗切。腦,古或切。  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熱甚則精血桔涸,故皮膚潤澤之氣,皆散盡也。然陽氣下墜,陰豚上爭,上爭則寒多,下墜則筋緩,故睪垂縱緩,內作頹疝。  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  一陽,謂少陽膽及三焦之豚也。膽氣乘胃故善泄。三焦內病故少氣,陽上需肺故善咳,何故?心火內應而然。  其傳為心掣,其傳為膈#4。  膈氣乘心,心熱故陽氣內掣。三焦內結,中熱故隔塞不便。掣,尺制切,曳也。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日風厥。  一陰,謂厥陰心主及肝之脈也。心主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經雲心病膺背肩胛#5間痛。又在氣為噫,故背痛,善噫。心氣不足,則腎氣乘之,肝主驚駭,故驚駭善欠。夫肝氣為風,腎氣陵逆,既風又厭,故名風厥。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二陰,謂少陰心腎之豚也。腎膽同逆,三焦不行,氣控於上,故心滿。下虛上盛,故氣泄出也。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支不舉。  三陰不足,則發偏枯#6;三陽有餘,則為痿易。易,謂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也。  鼓一陽日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日石,陰陽相過日溜。  言何以知陰陽之病豚邪,一陽鼓動,豚見鈞也。何以然?一陽謂三焦,心詠之府。然一陽鼓動者,則鈞豚當之,鈞豚則心豚也,此言正見者也。一陰,厥陰,肝木氣也。毛肺,金豚也。金來鼓木,其豚則毛,金氣內乘,木陽尚勝,急而內見,豚則為弦也。若陽氣至而急,脈名曰弦,屬肝。陽氣至而或如斷絕,豚名曰石,屬腎。陰陽之氣相過,無能勝負#7,則脈如水溜也。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專肺,使人喘嗚。  若金鼓不已,陽氣大勝,兩氣相持,內爭外擾,則流汗不止,手足反寒,甚則陽氣內翻,流汗不藏,則熱攻於肺,故起則需肺#8,使人喘嗚也。  陰之所生,和本曰和。  陰,謂五神藏也,言五藏之所以能生,而全天真和氣者,以各得自從其和#9性而安靜爾。苟乖所適,則為他氣所乘,百端之病,由斯而起,奉生之道,可不慎哉。  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  剛,謂陽也,言陽氣內蒸,外為流汗,灼而不已,則陽勝又陽,故盛不久存,而陽氣自散,陽已破敗,陰不獨存,故陽氣破散,陰氣亦消亡,此乃爭勝招敗也。  潭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血淳者,陽常勝,視人之血淳者,宜饉和其氣#10常使流通,若不能深思寡慾,使氣序乖衰,陽為重陽,藏府,則死且可待,生其能久乎。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  火乘金也。  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  木乘火也。○新校正雲四日而生,全元起注本作四日而已,俱通。詳上下文義,作死者非。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  母來親子,故曰生陽,匪惟以木生火,亦自陽氣主生爾。  心之肺謂之死陰,  陰主刑殺,火復乘金,金得火亡,故云死。  肺之腎謂之重陰,  亦母子也,以俱為陰氣,故曰重陰。  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土氣辟並,水乃可升雲辟陰。  結陽者,腫四支;  以四支為諸陽之本故。  結陰者,便血一升,  陰主血故。  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二盛謂之再結,三盛謂之三結。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所謂失法。  二陽結謂之消;  二陽結,謂胃及大腸俱熱結也。腸胃藏熱,則喜消水谷。○新校正云:詳此則少二陰結。  三陽結謂之隔;  三陽結,謂小腸膀胱熱結也。小腸結熱,則血豚燥,膀胱熱,則津液涸,故膈塞而不便寫。  三陰結謂之水;  三陰結,謂脾肺之豚俱寒結也。脾肺寒結,則氣化為水。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一陰,謂心主之脈。一陽,謂三焦之脈也。三焦心主豚並絡喉,氣熱內結,故為喉痹。痹,音閉。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陰,謂尺中也。搏,謂搏觸於手也。尺脈搏擊;與寸口殊別,陽氣挺然,則為有任之兆,何者,陰中有別陽故。任,去聲。  陰陽虛腸辟死;  辟,陰也。然胃氣不留,腸開勿禁,陰中不庫,是真氣竭絕,故死。○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闢作避#12。  陽加於陰謂之汗;  陽在下,陰在上,陽氣上搏,陰能同之,則蒸而為汗。  陰虛陽搏謂之崩。  陰豚不足,陽脈盛搏,則內崩而血流下。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  脾肺成數之餘也。搏,謂伏鼓,異於常侯也。陰氣盛極,故夜半死。  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  心腎之成數也,陰氣未極,故死在夕時。  一陰俱搏,十日平日一死。  肝心生成之數也。  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  陽氣速急故。  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  兼陰氣也。隱曲,謂便寫也。  二#13陽俱搏,其氣濫#14,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腸胃之王#15數也。○新校正云:詳此闕一陽搏。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七竟  #1去:原作『雲』,據顧本改。  #2貫:顧本作門肺』。  #3胃:原作r傳』,據顧本改。  #4膈:顧本作『隔』。下注文仿此。  #5胛:原作『脾』,據顧本改。  #6三陰不足,則發偏枯:原作『三陰三陽發病不偏枯』,據顧本改。  #7負:原作『腎』,據顧本改。  #8肺:原作『脈』,據顧本改。  #9和:原作『利』,據顧本改。  #10氣:原作『義』,據顧本改。  #11擊:原作〔系』,據顧本改。  #12避:顧本作『僻』。  #13二:原作一三』,據顧本改。  #14氣濫:顧本作『病溫』。  #15王:原作『生』,據顧本改。
推薦閱讀: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三藏氣法時論第二十二篇
卷第一(素問要旨論)
素問·咳論
黃帝內經·素問·刺齊論
素問脈解篇揭開傷寒六經之謎

TAG:黃帝 | 黃帝內經 | 素問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