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古董眼鏡知多少?
編者按:
前些年熱播的電影《梅蘭芳》中,孫紅雷戴的眼鏡正是陳凱歌妻子陳紅精心收藏的上世紀30年代古董眼鏡,而在如今的市面上,一副清代玉石鏡片的古董眼鏡價格要高達50萬元,而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一副古董眼鏡可能只要幾十甚至幾百元就能買到。
近日廣州國際眼鏡展覽會在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開幕,現場展出的多款明朝眼鏡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觀看。就讓我們沿著古代足跡,一起了解古董眼鏡吧。
「制鏡大如錢,
秋水涵雙竅。
」
眼鏡材料早於眼鏡出現
早在黃帝時期,中國就有眼鏡的材料出現。當時主要是原始水晶石片及平光遮陽或養目鏡片,人類的先民從河灘上、岩洞中、石壁上無意中發現了晶瑩透亮的石頭,透過它能看見物體,這就是可以用來磨製鏡片的天然材料「水晶石」。
公元9—13世紀「閱讀石」,由玻璃製成,使用時放在紙上,便可放大文本內容
到了西漢時代,中國出現了放大鏡,到了南宋時期,則產生了雙片眼鏡,到了明清時代,就有雙片直腿眼鏡,在近代史上,中國還製作了雙片曲腿眼鏡,眼鏡製作工藝走向成熟。
1351年—1352年Tommaso da Modena所畫的歷史上第一張有戴著眼鏡的人出現的繪畫作品
古董眼鏡是指用手工製作,單件裝配而成的舊式眼鏡,現機械流水線生產的眼鏡不在此列。眼鏡是舶來品,據考證最早的眼鏡出現在義大利,歷史上第一幅出現戴眼鏡的人物畫像是托馬索於1352年在物雷維索所作的普羅旺斯像,這個時期是我國元代末年。
元代眼鏡
有資料顯示,眼鏡從西方傳入中國是明中期,但眼鏡的大量出現應是清朝初期,後廣東人仿其式樣以水晶石制之。
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塊鏡片,產自新亞述文明,由水晶打造。可能被當做放大鏡使用。這也許就是「閱讀石」的製作材料。古時能夠打磨出這麼一件器物想來也是夠費勁的。
義大利產的第一幅可戴式眼鏡
眼鏡從西方傳入中國早期記載中,有明代田藝蘅(生活於16、17世紀之際)在其著作《留青日札.叆叇》中寫道:提學副使潮陽林公有二物,大如錢形,質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雲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倍明。中用緩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叆叇也」。
眼鏡傳入中國後,成為文人墨客作詩賦詞的對象之一。《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1648-1718)在其40餘歲時曾作五言詩《試眼鏡》,其中幾行寫道:
西洋白眼鏡,市自香山墺。
制鏡大如錢,秋水涵雙竅。
蔽目目轉明,能察毫末妙。
暗窗細讀書,猶如在年少。
蘇州是我國眼鏡的發源地。明代崇禎初年(1628年),蘇州眼鏡史上山現了一位傑出的技師,名叫孫雲球。他從小勤奮好學,當時他看到視力不健的人很痛苦,但「單照」鏡之類又使用不方便。於是他就精心研製一種可常架在眼鏡上的鏡片,用天然水晶石磨製出鏡片。同時他又掌握了「對光」(驗光)的技術,按照人的年齡和不同的視力研製出老花、近視、遠視等品種以及各種光度的鏡片,並編製了一套「隨目對鏡」的原始驗光方法用以驗目配境。
明朝的眼鏡都依賴進口,而且價格非常昂貴。明末孫承澤說:「惟一鏡之貴,價准匹馬。」一副眼鏡跟一匹馬一樣錢,要知道馬在古代相當於現在的汽車啊!但中國自出了像孫雲球這樣的工匠後,掌握了磨製技術,到了清朝,眼鏡的價格就降下來了。葉夢珠在《閱世編》說:「順治後其價漸賤,每副值銀不過五六錢。」原因是「蘇、杭人多製造之,遍地販賣,人人可得」。在1735年,蘇州已出現了專門生產眼鏡的手工作坊。到了康熙年間,眼鏡的製作與銷售已在北京、上海、蘇州、天津、廣州等地蓬勃發展。眼鏡已成了專門的商品。
雍正皇帝偏愛眼鏡據記載,康熙、雍正、嘉慶、道光以及最後的溥儀,都是近視眼。其中雍正皇帝的眼鏡,那講究可多了。
雍正帝登極時45歲,視力很差。他眼裡的乾清宮大概是這樣:
他眼裡的嬪妃是這樣的:
他眼裡的奏摺大概是這樣的:
於是,為提高辦公效率,他大膽地接受和使用眼鏡。
這個據說是從明朝輸入中國的舶來品,讓皇帝在忙於國事之餘,不惜屢屢下旨,提出對定製眼鏡的細節要求。在內務府所轄的各作坊的工作記錄中,有關眼鏡的製作記錄相當多。他還對眼鏡的材質、眼鏡套等屢屢下達具體指示,如某次曾下令做「壽字錦盒」,並特別指示上面要刻壽桃;又如鏡框「其鋼勾上節做骨的,下節做銅的」。
雍正對眼鏡的要求異乎尋常,甚至到了要根據不同時辰搭配不同眼鏡的地步。關於雍正對各時辰眼鏡的使用記錄,如「太監焦進交來近視玻璃眼鏡九副,子、丑、寅、辰、巳、申、亥各一副,卯時兩副,午、未、酉、戌則缺。」雍正看過後,下令按十二時辰各做兩副,湊成二十四副。
雍正二年(1724)六月二十五日,郎中保德來了,「照三十歲上用眼鏡做幾副,俱要大樣些。」
接下來……七月初九日做得玳瑁圈水晶眼鏡二副。
七月十三日做得玳瑁圈玻璃眼鏡一副。
七月二十一日做得玳瑁圈茶晶眼鏡一副。
七月二十七日做得玳瑁圈墨晶眼鏡一副。
八月初四日做得玳瑁圈墨晶眼鏡一副,茶晶眼鏡一副。
十一月初十,奏事太監傳旨:「照朕用的眼鏡再做十副。」
據不完全統計,自雍正元年到雍正七年,造辦處專為他製作的各式眼鏡就多達35副,隱居清朝帝王榜首。這些眼鏡被放置在他經常起坐的大內,圓明園的宮殿里,他坐的鑾駕里……總之,隨處安放,隨手可取。
為表恩寵,他還把眼鏡賞賜給內外文武大臣,江南河道總督嵇曾筠的視力一向不太好,雍正十一年3月19日,雍正帝遂賜一副眼鏡給他,並說:「朕所用眼鏡一副賜卿,未知可對眼否,若不對,不必免領,隨便交回,朕另頒來。」嵇奏謝稱恰「與臣目邊相對合」,「從此視息更覺精神,辦事尤當奮勵」。這些都足以看出雍正皇帝對眼鏡的酷愛程度和依賴程度有多深。
「不好好保護眼睛,成四眼了吧。」 「又怎樣?關你什麼事。」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朝廷以《眼鏡》為題考翰林,這是中國歷史上破天荒地以純科技事物擇才的事件。結果,通曉西方科技知識的阮元、吳省蘭二人雙獲甲等翰林。
古董眼鏡的材質多樣天然玳瑁眼鏡,鏡片為水晶石
天然玳瑁眼鏡(玳瑁又名千年龜,是一種生活在海洋的爬行動物)。其中這副清代的龜甲茶色水晶眼鏡,由當時著名的「順興昌」眼鏡店出品。鏡框由玳瑁的背甲製成,對皮膚無任何刺激;鏡片由茶色水晶製成,可防紫外線,還有明目、清涼之效。鏡片外沿鑲嵌著蝙蝠形裝飾品,鏡腿末端則是鏤空的銅錢形狀。
中國人凡事講究吉利,蝙蝠寓意福,銅錢代表財。古時沒有玻璃,鏡片由純度非常高的水晶打磨,鏡框則由黃金白銀、玳瑁、象牙等製成,價值不菲,只有王公貴族才有能力佩戴。
14K黃金眼鏡
眼鏡最早誕生於十三世紀的歐洲,明代中期由胡商帶入中國,屬於極其珍貴的物品。清朝初期,眼鏡隨南陽商船大量進入中國,但價格比金銀珠寶還昂貴。
康熙年間,大臣孫岳頒因年老眼花,獲得一副皇帝賜的水晶眼鏡。庶吉士蔣廷錫時任內廷行走,得知此事後,代母親向皇上討一副眼鏡,康熙滿足了他的要求,被視為極為殊榮之事。
現代眼鏡大多由玻璃、樹脂、塑料、金屬等普通材料製作而成,相比之下,古董眼鏡從鏡片、鏡框到鏡腿,材料多來自珍貴野生動物,或是黃金白銀、寶石。
現代眼鏡可從古董中尋求設計靈感古董眼鏡除了材質珍貴,外形也極具個性之美。
14K黃金胸針式眼鏡
這副攜帶型胸針眼鏡,來自19世紀的英國,材質是14K黃金,眼鏡能夠摺疊成一朵花,女士在出席晚宴時,將其佩戴在胸前,既可當精美的裝飾品,又可做近視眼鏡。
精雕白銅鎏銀眼鏡盒
古董眼鏡精美,眼鏡盒也非常講究。一個為精雕白銅鎏銀眼鏡盒,採用鎏銀工藝,盒上白鶴展翅高飛,青松鬱鬱蔥蔥,老者偕幼童漫步,一副栩栩如生的仙居圖展現在眼前。
此外還有黃楊木翻蓋鏡盒、鱷魚皮鏡盒、純銀項鏈鏡盒、象牙鏡盒等。古董鏡盒一般分為上下兩部分,中間穿有繩帶,頂端用白玉、翡翠等珍寶裝飾,底部垂著流蘇,極盡奢華。
現代眼鏡屬流水線產品,千篇一律,缺乏個性,對比來看,古人的確有情趣得多。
單片眼鏡最早出現在18世紀,在19世紀開始流行並成為高端時尚配飾,二戰後較少為人所用。
古董眼鏡收藏有潛力從眼鏡出現至今已近800年,每個時期的眼鏡都會有不同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是款式的變化,也有材質的變化,更有時代節奏的變化。那麼,從眼鏡的不同變化中就能夠感悟到其歷史變遷的腳步,而這也給了集藏者一個區分不同年代眼鏡的特徵。如早期的歐洲眼鏡非常少見,現在幾乎都成為了文物,價值自然不菲。此後的眼鏡發展到繫繩式眼鏡,在我國的明清兩代也流行,而上個世紀的眼鏡則出現了眼鏡架,那麼這類眼鏡就屬於近代眼鏡了,這種從造型上的分類大致可以區分不同年代的眼鏡。當然從材質上也可以區分,如樹脂鏡片和塑料鏡架是當今流行的眼鏡材質,不可能在50年前出現。
歐洲眼鏡後來發展為繫繩式眼鏡,隨西洋傳教士和胡商傳入中國,初期價格非常昂貴,被視為奇珍異寶,稀罕之物,絕非普通人可以擁有。至清代乾隆年以後,蘇廣工匠已能小批量生產,店鋪雲集,價格亦隨之回落。並有聰慧工匠加以改進,發明了中國式鏡架,從存世的實物可以觀察,較早的鏡架以馬糞紙制形,外用黑漆塗刷,干後堅硬光潔,鏡片夾在圓圈內,輕巧而避震,圈旁有兩小孔,穿繩索掛於耳後,以後又用白銅牛角甚至玳瑁等良材製作鏡架,同時又增加了眼鏡腳,這就極大地方便了人們對眼鏡的使用。
清代中葉眼鏡日趨普及,由於眼鏡成為人們的眼中之寶,所以保護眼鏡的眼鏡盒也應運而生,其材料更是爭奇鬥豔,製作手法融入中國傳統工藝,精美程度令人目不暇接,通常有木雕、皮覆、緞縫、銅刻、漆制、殼造等,大多將眼鏡盒穿繩帶、垂流蘇佩於腰間,與玉佩、荷包、煙袋一起招搖過市。在清代的眼鏡中,白銅雕梁玳瑁水晶眼鏡頗顯珍貴,因玳瑁為長壽吉祥之珍,國傳中醫認為水晶有清心明目降壓消炎之效,常佩可趨吉納福避邪消災。
通常年代越早的眼鏡其市場價值越大,因為早期眼鏡產量少、價格高,流傳下來的並不多,且許多眼鏡的用材上乘,這也可以解釋古典眼鏡為什麼現在身價高昂的原因,而有百年歷史的老式眼鏡價格同樣不菲的道理也在於此。
眼鏡在國外的收藏歷史悠久,一些人還將眼鏡作為投資對象,在拍賣行內拍出高價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古董眼鏡如何鑒別古董眼鏡優劣
通常年代越早的眼鏡其市場價值越大,因為早期眼鏡產量少、價格高,流傳下來的並不多,且許多眼鏡的用材上乘,這也可以解釋古典眼鏡為什麼現在身價高昂的原因,而有百年歷史的老式眼鏡價格同樣不菲的道理也在於此。
古董眼鏡收藏,同樣講究年代越久價值越高。眼鏡從明代開始出現,加上金、銀、黃銅、磷銅、木、玳瑁、牛角、塑料等多種材質的製作,收藏範圍也很寬廣。
眼鏡從明代開始出現,加上金、銀、黃銅、磷銅、木、玳瑁、牛角、塑料等多種材質的製作,收藏範圍也很寬廣。
後看材質。材質是眼鏡收藏的另一個重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副眼鏡的身價。首先看鏡片,鏡片是水晶石片、玻璃片或樹脂片,其中水晶片是天然水晶還是人造水晶,這其中的價值往往大相徑庭。通常天然水晶優於人造水晶,而玻璃片和樹脂片的價值就很小了。其次看鏡架,鏡架材質非常多,既有金、銀、K金、白銅、黃銅、磷銅、不鏽鋼、鈦合金等金屬鏡架,也有木質、玳瑁、牛角、塑料等非金屬鏡架,不同的材質本身就體現出不同的價值,也同樣決定了鏡架的收藏價值與市場價值。
再看做工。鏡片要仔細查看磨製的精度、邊緣加工及拋光水平等精細度,鏡架除了製作水平外,如果有花紋圖案、雕刻或刺繡等工藝,則需對其水平和精美程度加以評判。一些老字號的眼鏡店往往會在鏡架上做標示,如「楊明遠」、「玉盛祥」等,可以通過這些標示以評定其年代與材質的價值。
通過以上的區別,就可以判定一副眼鏡的收藏價值,一般來講鏡片和鏡架材質上乘、做工精細、年代久遠的眼鏡,其價值是最高的,而現代流行的普通眼鏡,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集藏價值。但是用材好的依然可以體現一定的市場價格,而名人所用眼鏡則另當別論,畢竟收藏這種眼鏡的本身價值可能並不高,但其集藏價值主要體現在名人的身上,是名人效應附加值的絕對體現。
收藏鑒賞眼鏡要謹記以下兩個方面知識:一、辨優劣:具體要從類、質、工、銘、飾等方面鑒別。類,即眼鏡的類別。對眼鏡的分類,一是要看是什麼時代、什麼款式的眼鏡;二是要看是平光、老花、近視,還是散光等用途。質,主要是鏡片的材質。要辨清是水晶石片還是玻璃片,是天然水晶還是人造水晶。天然水晶片與人造水晶片的區別:一是看花紋,天然水晶片花紋自然,線條變化流暢;二是看水花(水晶成長中的結瘤在鏡片各部分分布的硬度不同,磨製拋光後,硬的部分對著光看特別亮,如油花浮在水面上),天然水晶鏡片水花看起來亮而浮動,邊緣變化不定,水花與花紋走向基本一致,人造水晶鏡片水花邊緣死板,水花與花紋走向不一致。工,包括鏡片磨製的精度、邊緣加工及拋光水平,以及鏡架、鏡盒款式及製作工藝的精細程度等。銘,是指眼鏡是否有製作標識、店名、字型大小、製作者姓名,以及有無包金、鍍金標識,如"楊明遠"、"玉盛祥"等。飾,主要指鏡架、鏡盒的花紋圖案、雕刻水平、刺繡工藝水平及精美程度,包括鏡盒上的詩、詞、文字書法特點及水平,以及鏡盒外包裝的藝術水平等。
二、看真偽。主要方法是:看、摸、試、敲、測、比。看,以鏡片為例,對於水晶片與玻璃片的區別主要是看鏡片表面有無劃傷線。水晶鏡片硬度高,一般表面平整無劃傷線條;玻璃鏡片則較軟,鏡片發毛,對著光亮處能看到鏡面上有劃痕。摸,天然水晶鏡片摸上去始終冰涼,人造水晶鏡片時間稍長會有溫度感。試,向鏡片哈氣,天然水晶鏡片水氣消失快,人造水晶鏡片水氣消失慢。敲,將兩鏡片輕輕碰撞,天然水晶鏡片聲音清脆悅耳,人造水晶鏡片聲音暗啞。測,用偏光鏡、鏡片測度表、測光儀等儀器,測量鏡片材質、曲率精度、鏡片透光度等。
目前在市場能尋覓到的古董眼鏡,大多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產品,特點是用料考究,以黃金作為原材料是最普通的,除此還有白金(鉑)、紫金、墨晶、玳瑁、紫銅、白銀、象牙等,無論從鏡片的磨製到銜接兩鏡片之間的「橋樑」、包括鏡腳、花紋雕刻等,全部為手工打制而成,這與早期的古董鐘錶相同,每件都是工藝精細的手工藝品。
來源:頂尖收藏綜合
推薦閱讀:
※2018最新春夏流行趨勢,眼鏡搭配指南
※1000度近視的高度近視怎麼辦?激光手術or高度近視超薄鏡片(超薄眼鏡)?
※四個德國人創辦世界最酷的眼鏡品牌,從此成為比爾蓋茨最愛!
※世界十大噴毒眼鏡蛇,在密獾看來只是汁更多的「辣條」
※眼鏡店的故事——近視也老花,蒼天放過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