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唯物主義的否定之否定:黑格爾和馬克思

劉永佶英法兩國的唯物主義者以不屈不撓的鬥爭和執著的探求,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在英國,雖遇到貝克萊主教以「唯心主義」的抵抗,卻受到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的擁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要求並促動的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也進一步證明了唯物主義的觀念,從而使與封建領主以妥協方式取得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擴大並鞏固了其地位;法國唯物主義者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打擊更嚴重,因而其鬥爭也更堅決,其觀念也更明確、徹底,他們取得的成果也更大。18世紀末的大革命雖經後來封建勢力的復辟,直到80年後才最終確立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但革命本身就已宣告了資本主義作為新的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唯物主義作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基本觀念,也就貫徹於其全部意識形態中。對於資產階級來說,唯物主義的基本觀念和歷史觀,已成為其階級統治的思想基礎,無須再從理論上論證,而是作為前提性理論常識而確定下來。這在英法及美國的資產階級,是相當明確的,後來的實證主義、科學主義、實用主義、技術主義等,都是以唯物主義為前提的。但對於注重理性思維的德國,情況卻又不同。先是有康德承繼休謨的不可知論對意識與物質存在的分別考察,進而有黑格爾從解答康德不可知論的角度,對唯物主義的否定,最後是馬克思在費爾巴哈的啟發下,以「真正的人道主義」,即以人為存在主體對黑格爾以絕對精神為存在主體的觀念的否定,這已是對唯物主義的否定之否定。而德國哲學之所以形成對唯物主義的否定之否定,並由此體現著哲學的發展方向,則主要得力於辯證法。作為黑格爾與唯物主義者的中介,康德的哲學觀念突出將存在與意識的分離、分立。他認為,「現象」與「自在之物」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前者是人們所感知的,科學與知識都是針對「現象」的理性知識;而「自在之物」屬於「本體界」,是不可感知的,因此也不能以理性來認識。康德這種觀念明顯是受到貝克萊唯心主義的影響,但與唯心主義不同,康德是承認「自在之物」存在的,並認為感覺也是以「自在之物」為對象的。但是,由於感覺和理性的局限,意識永遠不可能與對象統一。因此,人能認識的只是「自在之物」作用於感官所形成的現象或表象,而「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為了論證這種觀念,康德對人的意識進行了分析,並分別探討了感性、知性、理性。其中不乏深刻見解,但其矛盾也是明顯的。康德學說的矛盾,引起注重思辨的德國哲學家的思考與批判,經費希特和謝林將康德矛盾的擴展,到黑格爾以「絕對精神」將其解決,從而使哲學關於存在與意識關係的規定,上升到一個新層次。康德在將「自在之物」與「現象」截然分開的同時,表現出他已看到在「自在之物」之外,還有一個存在的主體,這就是意識的主體——人。但他並沒有由此展開探討。黑格爾在批判康德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存在的主體不應該是自然物質或「自在之物」,而應重新確立存在的主體。他提出 「絕對精神」作為存在的主體,「絕對精神」是先於自然界和人的,但又外化於、展開於自然界和人的存在之中,正是由於這種外化和展開,人以其主觀意識,特別是「主觀邏輯」,即思維活動,以概念、判斷、推理等可以認知「客觀邏輯」,即「絕對精神」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存在。由此,人的思維與自然界的存在統一起來了。正是由於將「絕對精神」作為存在和意識共有的主體,才克服了康德的不可知論。進而,黑格爾又對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進行了論證,說明了「絕對精神」是如何展現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黑格爾以其思辨辯證法所建立起來的龐大哲學體系,否定了以自然界為本原、以物質為本體的唯物主義觀念,但他用來作為本體的「絕對精神」又是什麼?不過是人的理性所得到的對思維、自然界、人類社會的規律性認識,也就是黑格爾所說的「概念」。黑格爾對唯物主義的否定,正如他對否定這個範疇的定義一樣,不是拋棄,而是揚棄,是發展。在黑格爾那裡,唯物主義關於自然界及人類社會的規定,都被拋入「絕對精神」這個主體的外化和展開之中,也就是說,他並不否認自然物質的存在,但認為其自身不是主體,而是作為主體的「絕對精神」的展現;人及其社會,也是如此,而且是按「絕對精神」的邏輯來確定其規律和規則的,在這方面,他又將唯物主義者的歷史觀的有關內容,如人性自私和自由競爭、私有財產,以至所有權、市民社會、倫理、國家等,都從資產階級利益進行了更為充分的論證。黑格爾以「絕對精神」為主體的哲學觀念,與貝克萊的唯心主義是有本質區別的,因此,不能將之歸入「唯心主義」。後人說黑格爾是「客觀唯心主義者」,是不確切的。黑格爾有「客觀邏輯」的提法,但這是絕對精神在自然界的存在,而非主觀的感覺。因此,黑格爾體系應按他的本意,稱為「絕對精神主義」。「絕對精神」作為主體,仍是不徹底的,雖然黑格爾認為它是徹底的。哲學還應進一步探討存在與意識的關係,還要進一步確定存在與意識的主體。這由費爾巴哈在對黑格爾的繼承批判中領悟到了,這個主體不是外在於人的自然物,也不是人的思維的結果,而是人本身。從唯物主義者到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主義,所體現的都是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他們的目的,在於否定封建專制,他們的觀念,則是資產階級在其發展的各階段的利益與意識的集中概括。物質是作為本原的「絕對精神」的外化,它是自然的,而非人為的,並不是上帝創造的,因此,人就可以用「勞動和狡智」(黑格爾)去改造它、佔有它,成為私有財產,對私有財產的所有權和所有制是自然規律的體現。正是這種觀念,成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理論根據。在反封建專制和上帝主義的鬥爭中,資產階級和平民、農奴是一致的,因此,唯物主義也能體現並代表他們的利益和意識,正如法國唯物主義者所宣稱的,他們是「第三等級」的代言人。到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主義,已經愈益明確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和意識。然而已經取得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卻不再需要用黑格爾這玄奧的思辨體系來證明其統治的合理與應該,但黑格爾卻啟發了具有一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同情工人和勞動者的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對黑格爾體系的批判,雖說並不徹底,但畢竟找到了新的存在主體——人。對於費爾巴哈,馬克思說:「整個實證的批判,從而德國人對國民經濟學的實證的批判,全靠費爾巴哈的發現給它打下真正的基礎。……只是從費爾巴哈才開始了實證的人道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批判。費爾巴哈越不喧嚷,他的著作的影響就越紮實、深刻、廣泛而持久;費爾巴哈著作是繼黑格爾的《現象學》和《邏輯學》以後包含著真正理論革命的唯一著作。」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46頁,人民出版社,1979。這種看法與恩格斯對費爾巴哈的評價是有差距的,恩格斯雖然有一度「成為費爾巴哈派了」,但很快就認為費爾巴哈不過是繼承和恢復了法國唯物主義的觀點,並以此批判黑格爾哲學,但他在歷史觀上依然是唯心主義的。這種認識一直延續到恩格斯的晚年,並制約了20世紀蘇聯和中國的哲學。不錯,費爾巴哈繼承了法國唯物主義者的觀點,但他並不僅僅是靠恢復唯物主義來批判黑格爾,只有這種繼承和恢復是不可能展開對黑格爾的否定的。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是「實證的人道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批判」,而且為馬克思從事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即揭示資本主義私有制和異化勞動「打下真正的基礎」。費爾巴哈在哲學史上的貢獻,在於他以唯物主義為前提,確定了人是存在的主體。「神的主體是理性,而理性的主體是人。」《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第247頁,三聯書店,1959。他將自己的學說稱為「人本學」或「人本主義」。以人規定理性的主體,進而作為存在的主體,正是費爾巴哈比黑格爾的實質性進步。雖然費爾巴哈對作為存在主體的人的規定仍受法國唯物主義者的影響,但他已認識到唯物主義的局限,拒絕稱自己的哲學是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生理學、心理學都不是真理;只有人本學是真理。」《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第205頁,三聯書店,1959。費爾巴哈認為,人本學就是以人為本體的哲學。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的產物,人的生存也依賴自然界,人的本質要從物質的、肉體的、感性的人中間去找,而不應從精神去找,因此,人的至高的本質就是人自己,進而,他倡導「愛的宗教」,認為愛情與友誼能夠解決社會中的一切矛盾、一切困難,像人們相互尊重和協作。在他看來,這個新宗教,是克服資本統治制度弊端的思想基礎。從這一點說,費爾巴哈與法國的聖西門和傅立葉有相似之處。但費爾巴哈畢竟將存在的主體規定為人,而這又正是馬克思哲學的起點和基點。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明確論證了這一點,他在繼承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或人道主義的同時,將自己的觀點稱為「真正的人道主義」、「完成了的人道主義」、「實踐的人道主義」、「積極的人道主義」、「共產主義」。他說:「徹底的自然主義或人道主義,既不同於唯心主義,也不同於唯物主義,同時又是把這二者結合的真理。」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頁,人民出版社,1979。他認為,人是自然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但是,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因而是類存在物。」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9頁,人民出版社,1979。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8頁,人民出版社,1979。這是比費爾巴哈的實質性進步,也正是從人的社會存在和社會關係來規定人的主體性,不僅改造並包容了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的觀點,而且更新了存在與意識、與思維的關係的規定。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稱自己的哲學觀念為「實踐的唯物主義」或「新唯物主義」。「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8~19頁,人民出版社,1979。雖然馬克思用「新唯物主義」來稱謂他的哲學觀念,以表示與17、18世紀唯物主義的聯繫,但由於他已經將人確定為存在的主體,進而以對人及其社會關係、社會矛盾的分析建立了自己的學說體系,因此,它的哲學觀念是與唯物主義在本質上不同的新觀念,這個觀念用「實踐的人道主義」或「勞動人道主義」表示可能更為確切。而唯物主義經黑格爾和馬克思的否定之否定,其中的基本觀點,不是被消滅,而是作為必要的基礎知識,被改造並保存於新的哲學觀念之中。這個新的哲學觀念,並不是在堅持唯物主義一般原則和基本觀念的同時,只在個別觀點和方法論上的改進,而是質的否定,是從存在主體上的革命。從物到人,從自然到社會,這種變化,既是社會矛盾演化的表現,也是哲學內在邏輯發展的必然。馬克思提出了以人為主體,也即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基本觀念和歷史觀,這是集合勞動者利益和意識的社會主義及其運動的哲學基礎,隨著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這個基本觀念必然會克服各種阻力和曲解,不斷地明確並形成系統的概念體系
推薦閱讀:

做一個敢於否定自我的人
生克為肯定與否定為變化
子平  局勢流通與否定喜忌
降血糖越快越好嗎?答案是否定的
如何理解黑格爾的「反思」(Reflexion)概念?

TAG:主義 | 馬克思 | 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