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退黃疸中藥淺析

退黃疸中藥淺析

  肝炎病人常會出現尿黃、身黃、目黃的「三黃癥狀」,經化驗結果發現血清膽紅素數值升高,但升高的幅度可大可小,一般情況認為,數值越高,說明肝細胞或膽管損害程度越大,病情越重。所以,乙型肝炎的降黃治療往往使用綜合治療方法,輸液及口服藥物結合,過程複雜,花費較大。中藥治療花費低、療效肯定,對病人來說無疑是個經濟的選擇。常用藥物如下:

  1、清熱利膽退黃葯:(1)茵陳:可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汁中膽酸及膽紅素的排出量。適合於乙肝患者屬肝膽濕熱型者。一般用量20—30g。(2)梔子:功能同茵陳,伴發熱者尤為適宜。(3)黃柏:適用於各種類型黃疸伴感染者。(4)番瀉葉:用於黃疸兼便秘,腹脹者,但不宜久用。

  2、涼血活血退黃葯:(1)赤芍:活血化瘀、涼血退黃疸,適用於辯證屬於血熱、血瘀伴黃疸者(以發熱、煩躁、衄血、紫斑、舌質紅降為特點)。用法:赤芍60—80g,水煎服。(2)丹皮:涼血化瘀退黃疸,用於血熱血瘀型的高黃疸病人。也可使用水牛角粉或三七粉2g,沖服,每日2次。

  3、通利小便退黃葯:主要選用滑石、車錢草、赤小豆等。適用於濕性偏重的黃疸病患者(主要表現為腹脹、浮腫等)。

  4、大量飲水或飲用適量的白糖水。因為水能解毒、利尿、退黃,糖能補充熱量,增加肝糖原。

  5、中成藥有本院自製保肝降酶丸、榮肝丸等。

黃疸肝炎患者由於黃疸難以消退,對患者肝臟及多臟器造成損害,中醫通過臨床實踐,總結出以下中藥處方對消退黃疸效果較好。

  處方一:赤芍、茵陳、水牛角、丹參、丹皮、生地、菖蒲、茜草、鬱金、梔子、黃柏、大黃(後下)、升麻、甘草。方中水牛角、梔子、升麻、菖蒲清熱、解毒、通竅;丹皮、生地清熱、涼營、養陰,茵陳、黃柏、虎杖清熱退黃;大黃通腑瀉熱;葛根、丹參、赤芍活血退黃。中期熱毒已減,濕熱之邪偏盛故改為茵陳四苓湯以清熱,利濕,退黃。

  處方二:赤芍、茵陳、茯苓、丹參、麥芽、澤瀉、紫蘇、木瓜、檳榔、梔子、鬱金、黃柏、虎杖、田基黃、甘草。方中茵陳四苓湯清熱利濕退黃,紫蘇、木瓜、檳榔調節脾胃之氣機;梔子,黃柏、虎杖、鬱金清熱利濕解毒;丹參、赤芍、田基黃活血退黃。

  處方三:赤芍、茵陳、丹參、生黃芪、太子參、紅花籽、虎杖、麥芽、鱉甲、滑石、豬苓、阿膠(烊化)、麥冬、生地、川子、枸杞、當歸、田基黃。方中豬苓湯育陰利水,一貫煎養肝柔肝,配茵陳、赤芍、丹參、虎杖、田基黃退黃,活血;紅花籽、鱉甲軟堅散結;黃芪、太子參扶正固本。

中醫認為肝炎患者黃疸所發生的病因不外乎為外感與內傷,在治療上需調和營衛,調和脾胃、肝膽,可採用桂枝湯加減。

  桂枝湯藥物組成:赤芍、桂枝、生薑、大棗、甘草炙。方中桂枝、藿香、開表,使客邪表散。赤芍、丹參涼血活血,清血中之瘀滯。柴胡、田基黃、甘草疏肝清熱解毒。黃芪、山甲益氣和絡,促使赤芍、丹參諸葯,加速黃疸的消退。半夏、叩仁、生薑降逆化濕和胃止嘔。

  加減:熱重者桂枝減量、加銀花、公英,茵陳、梔子、大黃、黃芩、黃柏、蚤休,以清熱瀉火解毒消腫。濕邪偏盛者加藿香、蔻仁、薏米、蒼朮、澤瀉,以芳化滲利。肝區脹痛者加柴胡、鬱金、香附、木瓜、白芍、以疏肝理氣,養血柔肝。噁心嘔吐者加旋覆花、赭石、川連、半夏、吳萸,以平肝和胃,降逆止呃。膽汁淤積者加薑黃、鬱金、雞內金、雞骨草,以疏肝利膽。脅下刺痛、肝脾腫大者加二海、生牡蠣、澤蘭、生雞內金、水紅花子,以活血化瘀,軟堅消瘕。腹脹、食少、納差、大便溏薄者加党參、白朮、薏米、白蔻,以健脾祛濕。身倦乏力、腰酸腿軟者加党參、白朮、寄生、川斷,以補脾益腎。頭暈目眩、失眠多夢者加杭菊、鉤丁、夜交藤、棗仁,以平肝養心安神。畏寒肢冷,便溏者加附子、乾薑、肉桂,以溫腎暖土。血虛萎黃者加黃芪、當歸、黃精、以益氣補血。尿閉者加螻蛄、麝香、以疏通開閉。

黃疸肝炎是指以皮膚、鞏膜黃染為主要特徵的肝炎,黃疸肝炎患者黃疸有出現與肝細胞炎症壞死及肝細胞對膽紅色素的代謝功能障礙有關,目前常用的保護肝功能,促進功肝細胞修復的藥物主要有以下四種。

  1.甘草酸二胺:甘草酸二胺為從中藥甘草中提取的甘草甜素。本劑可阻礙肝臟對類固醇的滅活,有一定的類固醇樣非特異的抗炎作用,而無激素的副作用,具有降轉氨酶和某種程度的利膽退黃疸的作用。

  2.門冬氨酸鉀鎂:門冬氨酸鉀鎂為門冬氨酸鉀鹽與鎂鹽的混合物。門冬氨酸是草醯乙酸的前體,在三羧酸循環中起重要啟動作用,同時間接參與鳥氨酸循環,使氨與二氧化碳合成尿素,解除二氧化碳代謝障礙,改善肝細胞供氧。鉀離子與鎂離子是肝細胞生存的重要離子,有利於肝功能的改善。

  3.乳果糖口服液:乳果糖口服液服後可在腸腔內衍生出乳酸和醋酸,干擾細菌繁殖,並可減少氨的吸收,還有通便作用。

  4.腸道微生態活菌製劑:腸道微生態活菌製劑可促進腸腔有益細菌繁殖。製劑有回春生為雙歧桿菌製劑;整腸生,為地衣芽胞桿菌製劑。以上藥物不可與抗菌藥物同日口服。

中醫認為慢性肝炎與肝脾二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肝鬱脾虛為慢性肝炎的主要病機,疏肝健脾法為慢性肝炎的治療原則,可採用具有疏肝健脾、清熱解毒的中藥治療。

  藥物組成:柴胡、白芍、枳實、甘草、白朮、茯苓、黃芪、五味子、敗醬草、茵陳、板藍根、虎杖、蒲公英、連翹。

  方中生熟地、玉竹等助濕有礙脾胃之運化,故重用芍藥斂陰養血以益肝之體。加茯苓、白朮、黃芪者,以益氣健脾;加板蘭根、蒲公英、敗醬草等品以清熱解毒。針對患者乙肝表面抗原、抗原陽性及膽紅素高,或丙型肝炎者而辨病辨證用藥。脾大者,可加入制鱉甲、地鱉蟲、桃仁等。現代藥理研究,黃芪、五味子對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茵陳有護肝利膽作用,可以使肝細胞的變性壞死減輕;敗醬草有明顯促進肝細胞再生、防止肝細胞變性和壞死、降低麝香草酚絮狀腦磷脂、膽固醇絮狀值和谷丙轉氨酶的作用;蒲公英和連翹對四氯化碳所致肝損傷的動物模型有顯著降低血清中谷丙轉氨酶和減輕肝細胞脂肪變性的作用;板藍根和虎杖也有極強的抗病毒和調節免疫力的作用。

急性黃疸型肝炎是急性肝炎的常見類型,若治療不及時可轉變為慢性肝炎或是重型肝炎,危及患者生命。傳統西藥治療療效確切,但副作用相對較多,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可增強療效,同時可減少副作用。

  西醫治療

  單純西藥治療採用西藥保肝、護肝、抗病毒以及對症治療,如使用門冬氨酸鉀鎂、維生素C、復方甘草酸、硫普羅寧、還原型谷胱苷肽等靜脈滴注,可根據病情適量使用抗生素治療。

  中醫治療

  中藥基礎方為茵陳蒿湯,藥物組成:茵陳、梔子、大黃。根據患者的癥狀加減,若出現濕熱、噁心嘔吐、舌苔黃,加黃連、姜半夏;若出現脈搏細弱、舌淡、乏力、氣虛,加薏苡仁、黃芪各;若出現陰虛、鼻衄,加石斛、玄參各;若出現氣滯、少尿、腹脹,加大腹皮、澤瀉、厚朴;若出現肝區疼痛,加鬱金、柴胡各、川楝子、青皮;若出現肝脾腫大,加丹參、桃仁。每日服用1劑,用水煎開後分2次服用,早晚各一次,連續治療1個月。

  中藥加味茵陳蒿湯中茵陳具有退黃作用,梔子苦寒可清肝利膽、退黃導熱。西藥門冬氨酸鉀鎂對肝細胞再生具有促進作用,維生素C可降低病毒表面張力,抑制病毒繁殖。硫普羅寧能降低轉氨酶,促進肝糖原合成。還原型谷胱苷肽可保護肝臟,促進膽酸代謝,減輕黃疸及相關癥狀。


推薦閱讀:

這個中醫經方,消除氣虛腹脹出類拔萃
健康之路》中藥三寶中藥與養生《養生堂》話說中藥
中藥鑒定人能借用的「慧眼」知多少?
兒童慎用中成藥——《可致肝癌的感冒藥、藥酒與小兒咳喘顆粒》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知母

TAG:中藥 | 黃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