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三百年—閑話南北朝之天下歸一(連載40)
這一『恨』,讓拓跋嗣看出了崔浩的價值,逐漸刻意提拔;不過這會兒享有政治特權、勢力雄厚的鮮卑貴族們仍牢牢地把持著北魏朝政;事實上給崔浩的空間並不大。
此時的崔浩一如那個打不死的甄嬛,你給點兒陽光就能燦爛;居然在鮮卑貴族的打壓下,生生的擠出了一片天地,直至最後成了能在拓跋嗣接班人問題上發言的大臣。
此時形勢比人強,拓跋燾剛繼位就碰到了柔然南下的糟心事兒,待打退柔然後他更是如上了發條一樣,南征北戰、東擋西殺;那麼拓跋燾勢必還得倚仗鮮卑貴族們衝鋒陷陣,因而對於運籌帷幄的崔浩,拓跋燾剛繼位那段時間,可以說儘管給了高位,但實權並不重。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公元439年,這一年北魏四面受敵的狀態得到改善;整個北方,除了柔然還時不時的南下騷擾一番外,其他國家都被拓跋燾干滅火了,北方基本上趨於統一。
那麼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問題擺到拓跋燾面前——
國家經過長期戰爭,大體上進入和平時期後,得有個國家樣子了。
於是拓拔燾開始調整方針,具體的說就是「偃武修文」。
這個,崔浩的強項了;史書記載,「左光祿大夫崔浩研精經術,練習制度,凡朝廷禮儀,軍國書詔,無不關掌。」
換句話說,崔浩對修訂製度,奠定框架這類活兒那是相當的得心應手。
崔浩給拓跋燾上書,提出要徹底整頓百官階級品流,分辨他們的姓氏種族的政治主張,並使之付諸實行;《資治通鑒》的原話是「浩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
這有沒有點兒商鞅那個二十級軍功封爵制的意思?
老實說,這絕對是個得罪人的活兒;而且是把所有的人都得罪的活兒——
鮮卑貴族不用說了,由之前的土皇帝轉換角色成為國家公務員,難度有多大,或者說他們有多不適應,可想而知。
即便是漢族官吏對崔浩也一肚子不滿。
為什麼會這樣?
答案嘛,就是後面四個字『明辨姓族』。
從前文《亂世三百年—閑話兩晉之五胡亂華》開始,有個名詞各位兄弟肯定不陌生;這便是:士族。
士族分大小,大的如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陳郡謝氏、譙國桓氏、潁川庾氏,以及崔浩出身的清河崔氏等等吧;在拙文都成出現過。這些門閥大族很牛13,可以牛到改朝換代他們依舊屹立不倒。
小的那就更多了,星羅棋布,數不勝數;但是別看小士族數量多,他們可絕沒有大士族那種睥睨天下的強大氣場;對於時局變化,小士族的態度基本上就是逆來順受。
從西晉『八王之亂』開始,中原地區長期戰事頻仍,北方不少士族南遷避禍,比如琅琊王氏的王導;而留在北方的一些士族則有些則進入少數民族政府當官,比如王猛。但是成功者畢竟是少數,大量的小士族開始過上了顛沛流離,居無定所,朝不保夕的日子。
等到北魏崛起,朝氣蓬勃,大量的小士族開始進入北魏朝廷為官,不為別的,混口飯吃;等到北魏統一北方之後,這些茲要是能活到這會兒的小士族有些官兒已經當的不小了。
但是,此時崔浩卻要『明辨姓族』,也就是要讓這些官兒,來來來,到組織部門把你的出身報一報。
這可就要了這些漢族小士族們的短兒了。
這裡邊兒有兩個原因,一是崔浩本身是大士族出身,他這麼說,本身就有股子居高臨下的味道;二是長期戰亂,社會動蕩,士庶混雜,族姓難辨。換句話說,出身這事兒本來就是小士族們心中的痛。
誰被揭了傷疤都不會高興。
但是,咱們如果翻回頭從崔浩的角度看看他推行的『大整流品,明辨姓族』這件事兒,坦率的說也沒什麼不對;於公,按照中原王朝的模式把北魏朝廷重新梳理一遍,定編定崗定員,使其快速從奴隸社會中走出來,有利於朝廷長治久安;於私,崔浩自己的強項發揮到極致,實現了治國的政治理想。
可是這事兒,得罪的人真的海了去了。史載,「玄(崔浩外甥)止之曰:『夫創製立事,各有其時;樂為此者,詎有幾人宜加三思。』浩不從,由是得罪於眾人。」
從意識形態上看,北魏一直沒能擺脫奴隸社會的烙印——多神崇拜。也是崔浩上書拓跋燾,對國家的意識形態領域進行整頓;這也是個得罪人的活兒,咱們前面說了很多,於此就不再贅述了。
再說崔浩的另一個『實現』目標——平天下。
『天下』是個挺有意思的詞兒,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崔浩入仕北魏,連續伺候了三代魏主;北魏先生存後發展,把北方政權打了個遍,跟南方也狠狠的幹了幾仗。
看史料這個問題確實挺好玩兒,崔浩在給幾任魏主出謀劃策,在方向和力度上還是有所區別的;具體地說,向南『發力』的時候確實不多!即使有那麼兩次,也都是南軍打上門來,崔浩幫著制定個防守反擊的計劃。
因此,有人據此說崔浩『心向南朝』!對南邊兒不論是東晉,還是劉宋都沒下狠手。
對不對的,各位大胸弟都是有小學畢業證的人,可以自己琢磨。
在下不揣冒昧的觀點是,崔浩有『平天下』的心,也在往這上面兒使勁;只是最後功虧一簣了。
在解釋這個之前,在下覺得有必要先扯幾句別的——
像崔浩這樣的大士族子弟,為什麼會選擇北魏這個少數民族政權做服務對象;而沒有跑到南邊兒漢族政權去當官?
崔浩家世很厲害,清河崔氏,七宗五姓之一,北方高門弟子;而七宗五姓的根兒在北方。崔浩的家族深耕於北方,祖先也有很多人伺候過少數民族政權。從這個角度說,做為崔氏家族的一員,讓崔浩放棄北方的『根』,跑到人生地不熟的南朝,對於崔浩這種聰明人來說,性價比不高。
那麼排除了上述家族因素外,在下以為像崔浩這種「少好文學,博覽經史。玄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不關綜,研精義理,時人莫及。」的人服務少數民族政權,原因無非兩個,一是這個政權既能給他帶來利益,二是這個政權能給他施展抱負的機會。至於民族成分這些事兒,老實說在兩晉到南北朝那些年,真的不是太大的障礙。
那這個不是障礙,那哪個是『障礙』呢?
對崔浩這種讀書人來說,其實也簡單,倆字:正朔。
誰是正朔!?
崔浩死於公元450年,死時七旬;那麼倒推一下,此公出生應該是在公元380年前後。按380年算,崔浩出生3年後,西晉以來第一場南北大戰打響,即前秦對東晉的淝水之戰。此戰之後,東晉的國祚得以延續,前秦分崩離析。
但是,在下以為恐怕在崔浩心中,東晉未必當得起正朔二字!
為什麼這麼說?
從淝水之戰往前推近百年,公元299年,『八王之亂』爆發;由於司馬皇族之間慾壑難填,相互攻殺,導致中原胡馬橫行,百姓遭難,生靈塗炭,一塌糊塗。此情此景,做為正朔的代表——司馬氏的皇帝,有多少人會真心實意的擁戴他們?
如果各位大胸弟願意的話,再把時間往前推推:司馬氏篡魏、曹丕篡漢、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及再往前士大夫們開門揖盜迎來西北軍閥董卓;皇帝被人捏在手裡,玩弄於股掌之上已經兩百多年了。
對於漢族知識分子來說,什麼標準是正朔?
標準就是秦皇漢武!
表現就是口含天憲,威加海內,萬國來朝。
那才叫正朔!
可是您再看看,自漢獻帝往後,漢族政權中除了數得著的幾個外(曹丕、司馬炎),其餘的皇帝,哪個還有君權神授的天子氣象?哪個不是可以被操控甚至可以取而代之的普通人?
那位說了,你扯這麼多,跟崔浩『平天下』的自我實現有雞毛關係?
您甭急,馬上就說到。
在下相信,在崔浩心中,肯定有一個Dream——
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但是,這裡邊兒有個前提,那就是參與逐鹿的選手得是中原人,換句話說,最好是漢人;大家才會認可。胡人,差點兒意思了就。
所以崔浩不遺餘力的推動北魏興儒教、明法理,朝廷從官員品流、制度、文教,甚至意識形態上向中原王朝靠攏,力圖使北魏變成一個全方位的中原政權。
換句話說,只有這樣,你才有『逐鹿』的資格,有『平天下』的法理依據。
有兄弟可能會說,你扯了半天前提,南邊兒的劉宋不用費這勁,前提都符合;崔浩幹嘛不去?
呵呵!
如果您看過前面拓跋燾、劉義隆業績PK表,您可能就不會這麼說了;一方生機勃勃,一方死氣沉沉;一方英武豪邁,一方纏綿病榻;一方征戰四方,一方同室操戈。
讓您下注,您買誰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