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茅山派道法的淵源

道教教派。中國南朝齊、梁道士陶弘景所創。因在茅山築館修道,尊三茅真君為祖師,故名。一說漢茅盈及其弟固、衷,得道於茅山,開茅山道派。此派主修上清等經書,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後聖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等為最高神,主張思神、通經、修功德,兼修辟穀、導引和齋醮。該派代表人物除陶弘景外,隋唐時有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高道輩出,隱若道教正宗。北宋時與龍虎山 、閣皂山同為道教三大符籙派 ,號稱三山符籙。元代以後歸併於正一道。

上清道—茅山派

茅山是中國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的發祥地。上清派在創立和發展過程中,由於不斷吸收其他教派的優點,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茅山道教,成為江南的主要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和聲望。元代以後,茅山道教歸正一派統領,同時相繼傳入全真道教,茅山又成為道教多派共修共存的福地仙境。 據有關史料記載,相傳古代隱居句曲學道修鍊最早的是上古高辛氏人展上公,修鍊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的玉晨),距今約4400年,春秋時巴陵侯姜叔茂、燕人郭四朝,亦修道於此,秦時,李明真人修道於古煉丹院(今乾元觀),至今丹井猶存;此外著名的還有西漢的茅盈、茅固、茅衷和東晉的葛洪等,他們在思想理論、修鍊方法、群眾信仰等方面為茅山道教的創立奠定了較好的基礎。葛 洪在茅山撰著了道教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著作《抱朴子》,提出了「道本儒末」的主張,糅合儒道理論,以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民為外,把修道與世事俗務結合起來,忠臣良將,均可得道成仙。倡導「我命在天不在人」,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東晉興寧二年(364年),道士楊羲、許謐假託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之傳授,著《上清經》、《黃庭經》等,創立了上清派。南朝齊永明十年(492年),道教理論家梁弘景辭官隱居茅山,號「華陽隱居」,吸收儒釋思想,主張道佛兼修,融合上清、靈寶、三皇等經書,整理成上清經典《登真隱訣》、《真誥》,編訂《真靈位業圖》等,使上清教義、教理和神仙譜系更為完備,成為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為祖師,尊魏華存為上清派第一代太師,楊羲為第二代玄師。上清派嗣宗師中,高道輩出,隋唐名道臧矜、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皆秉承上清教旨,各有建樹,或為帝王之師,或為士大夫所尚,先後共有8人被尊為國師,斯時,茅山道教遍及大江南北,流譽海外,成為江南的道教中心。元大德八年(1304年),茅山道教方歸正一派統領,但其教儀、規範、譜系等仍按上清派傳承。明嘉靖、萬曆年間,北方道教全真龍門派傳入茅山。上清派戒律嚴明,強調倫理綱常,與儒教較為接近,開後世儒道融合之風氣。 茅山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無論是在道教理論、哲學、經籍、建築、金石、音樂等方面均留下許多著述和遺迹,不僅是茅山珍貴的文化遺產,也在推動社會進步發展上起過積極的作用,深受海內外學者的矚目。西方對道教的研究,奠基於本世紀初,自五十年代起,開始有大的發展。法國的宗教社會學派是西方道教研究的主體。德國、英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也有相當數量的學者從事道教的研究,整體陣容十分強大。因為上清派是道教史上一個很顯要的教派,因而特別受到西方學者的青睞,法國伊莎貝拉· 奧比奈教授對上清派最有研究;美國米切爾·斯特里克曼教授對上清派的研究亦很有造詣。

相傳漢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來茅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後齊梁隱士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創立了道教茅山派,《黃庭經》是茅山派的重要經典,也是後代全真道派的功課經。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經營數十年,從而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故後世也稱上清派為"茅山宗"。他編寫的 《真誥》一書記錄茅山道教的傳授歷史,人數在百人以上。

在唐代,以傳授上清經法為主的茅山宗一派,出了很多知名道士,如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吳筠和李含光等等。通過他們的活動,茅山宗逐漸成為在全國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其中,王遠知是茅山宗第10代宗師,為茅山宗進入唐代以後的興盛,打下了重要基礎。王遠知出身於官宦之家,極得唐高祖和太宗的器重。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死後,在高宗調露二年9公元680年)被追贈為大中大夫,謚號升貞先生。四年後又獲贈紫金光祿大夫稱號。吳筠頗有才氣,文章詩賦在當時都有佳評 ,得到唐玄宗的欣賞。玄宗曾問他關於道法的事,他回答說:"道法之精,無如《五千言》,其諸枝詞蔓說,徒非紙札耳。"吳筠著有《玄綱論》、《神仙可學論》、《形神可固論》等,對道教煉養義理學說有很大貢獻。第13代宗師李含光,世家大族子弟,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中宗神龍元年(705)入道,開元年間從司馬承禎學道於王屋山,在嵩陽生活了20多年。玄宗對他極為敬重,在《命李含光建茅山壇宇敕》中稱他"道高紫府,學總黃庭"。天寶年間,李含光得到玄宗所賜的玄靜先生稱號。晚年他居住在茅山紫陽觀。

北宋中期以後,這一派漸漸衰落。上清派歷代宗師都得到過朝廷封號。在北宋中後期,它終於成為"經籙三山"之一。上清派第23代宗師朱自英曾為真宗祈神賜子,後來生了仁宗,被封為"國師"。第35代宗師任元阜,曾受南宋寧宗詔令,做大道場禳除水災。第44代宗師王道孟,為元帝祈雨驅蝗,得到"真人"封號。

推薦閱讀:

茅山符咒大全
《茅山後裔》正英之後,茅山尚在
中華道教茅山上清派論壇-->茅山派
茅山派張正熙年月日時干支的推算方法
紅塵仙風:茅山道法雜談

TAG:茅山 | 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