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不能觸犯「情感憲法」
中國NLP學院(廣州):2010年8月3日,知名親子教育專家劉中良老師在中國NLP學院本部舉辦一場《親子高效溝通》講座,現場氣氛熱烈,很多家長都把自己遇到的問題拿出來,現場互動,劉老師都一一做了解答。
當下,很多家長都反映,現在和自己的孩子溝通是越來越難了,很多次自己都是苦口婆心的教導,可孩子一句都聽不到心裡去,這可真是苦了天下父母心。
針對這個問題,劉老師結合自己教育孩子的經驗指出:不可否認,家長和孩子溝通的初衷是好的,之所以出現這個問題,很多時候都是家長和孩子溝通的方式不恰當,才導致溝通失敗,也即"溝"而不"通"。
那麼,面對"溝"而不"通"這個問題,廣大家長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這個現狀呢?劉老師給大家提了三條建議:
首先,尊重孩子對世界的認知模式。
我們知道,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模式是不同的,你認為是正面的,在別人看來可能是負面的。家長和孩子的溝通也是這個道理,畢竟,父母和孩子的差距是一代人的差距,在對一些事物的看法上肯定有不一致的地方。例如:在對網路這個問題的認知上,父母可能認為他們小時候沒有網路依然生活的很好,所以現在自己的孩子也沒有使用網路的必要。這就是典型的站在自己的認知模式上看問題,而沒有尊重孩子的認知模式。要知道,時代在變,學習的方式也在變,父母那個時代可能沒有使用網路的必要,但對於孩子就不一定了。面對這樣的問題,父母更多需要做是合理引導,而不是全盤否定。
其次,溝通的真正意義在於你得到的回應。
我們每天都花大量的時間用於和人溝通,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溝通的真正意義在哪裡呢?如果你仔細想一下,你就會發現,你之所以溝通,是因為你想得到對方的回應,而且,回應的積極與否決定了你溝通的成功與否。所以,溝通的真正意義在於你得到的回應。這正是NLP12條預設前提之一,我們要獲得快樂幸福,這是必須遵守的 "情感憲法",誰對此熟視無睹,就會與幸福和諧擦肩而過。
這時就有很多家長要問了,如何才能讓我跟孩子的溝通有積極的回應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各位家長先回答一個問題:我們能夠改變別人么?相信已經走了近半人生路的家長們都已經明白:我們不可能改變別人,我們能改變只有自己。
這是NLP12條預設前提中的另一條:一個人不能控制另外一個人(One personcannot change another person)。由此衍生出來的觀念,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和參考:
·一個人不能改變另外一個人,一個人只能改變自己。
·每個人的信念、價值觀、規條系統只對本人有效,不應強迫別人接受。
·改變自己,別人才會有可能改變。
·一個人不能推動另外一個人。每個人都只可以自己推動自己。
·找出對方的價值觀,創造、增大、或轉移對方在乎的價值,對方便會產生推動自己的行為。
·一個人因此不能"教導"另外一個人,一個人只能引導另一個人去學習。
·因此一個人不能希望另外一個人放棄自己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系統,而去接受另外一套。
·好的動機只給一個人去做某一件事的原因,但是不能給他控制別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願發生的權利。
·不強逼別人跟隨自己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條,別人便不會抗拒。
·同樣地,我們只能自己推動自己。
現在,回到那個"如何才能讓家長跟孩子的溝通有積極的回應?"的問題,你會發現,如果想讓這個溝通有積極的回應,首先要保證自己的溝通方式是合理、正確的,這也是劉老師經常說的"誰邀約,誰負責!"家長和孩子溝通,是家長想讓孩子做出改變,那麼家長就要對自己的溝通方式負責。這就像教書一樣,如果學生沒聽到,一定是老師的講課有問題,而不能說這個學生有問題。
最後,一切行為背後都有其正面的動機。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很多時候,作為家長,負面化了孩子的動機,以為它是故意這樣做的,認為他是在搗亂。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你的孩子偷錢了,你很生氣,邊打邊說,你是不是偷了?!這個你聽到的回答一般是:沒偷!孩子為什麼這樣回答,因為他知道如果回答偷了,迎來的將是更嚴厲的板子。他之所以否認,是為了保護自己,這就是孩子的正面動機。遺憾的是,很多家長都不了解這一點,主觀的以負面的動機來審視孩子,甚至惡魔化自己的孩子,試想一下,這樣的溝通能成功嗎?出現"溝"而不"通"我們也不奇怪了。
這裡帶出了NLP又一個預設前提:動機和情緒總不會錯,只是行為沒有效果而已(Intentions and emotions are never wrong, only the behavior has not been effective)
·動機是潛意識裡的,總是正面的。潛意識從來都不會傷害自己,只是誤會地以為某行為可以滿足該動機,而又不知有其它做法的可能。
·情緒總是給我們一份推動力。情緒是使我們在該件事情之中有所學習。學到了,情緒便會消失。
·我們可以接受一個人的動機和情緒,同時不接受他的行為。
·接受動機和情緒,便是接受那個人。那個人也會感覺出你對他的接受,因而肯讓你去引導他作出改變。
·任何一次行為不等於一個人。
·行為不能接受,是因為沒有效果;找出更好的做法,是兩人的共同目標,能使兩人有更好的溝通和關係。
·找出更好做法的方法之一是追查動機背後的價值觀。
總之,家長和孩子的溝通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也不能總把溝通失敗的責任歸到孩子身上,更不能負面化孩子的動機,如此,才能實現親子的高效溝通。
我們知道了,如何做到呢?我們有很多的選擇,您可以看書籍,請教有經驗的朋友,也可以去學習NLP,系統地了解孩子,了解人類的思維模式,讓孩子和您更貼心!
延伸閱讀:
NLP是什麼?
張國維博士:NLP親子教育工作坊
薩提亞親子關係(孩子行為矯正版)
薩提亞親子關係(父母成長版)
NLP的課程:《NLP專業執行師》是什麼?
<講座現場>
推薦閱讀:
※父母學會放鬆,才能享受親子關係
※吃一頓皆大歡喜的親子家庭餐(15.5.26)
※一位口語差媽媽親子閱讀心得
※323.與喵共舞168~讀英語書
※271.與喵共舞145~周末舞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