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這麼小,他懂什麼?」 | 研究:關門吵架就不影響孩子了嗎?

可是不知從哪一天起,父親的官位一天比一天大,在家的時間卻一天比一天少,平日里不是出差應酬,就是加班加點。為了年幼的孩子,母親只能在不情願中放慢事業發展速度,雖說百般不情願,但也只能將生活重心放在兩個孩子身上。

於是,這個小家庭的天平驟然失衡,慢慢成了「隱性單親家庭」。爸爸常年不著家,只留媽媽帶著不甘忙裡忙外。

對於M而言,她只知道,母親不再是那個和藹慈祥的母親。

做家務時,母親會沉著臉一言不發,當自己和哥哥偶爾打碎了碟子、弄髒了地毯時,還會被她大聲斥責。家裡充斥著壓抑,而M姑娘和哥哥,也在滿屋愁雲中過得心驚膽戰,只能寄希望於爸爸回來。彷彿爸爸回來了,就能回到過去那個甜美溫馨的家。

可是真當爸爸回來的時候,情況卻變得更糟。

父親的推門而入,就如一撮火星一般,引爆了滿屋的壓抑和不滿。M姑娘從未見過母親如凶獸一般向父親咆哮,也從未想過,父親那曾經慈愛地將她抱上肩頭的大手,竟然會徑直朝母親臉上招呼。

隨著一聲脆響,空氣沉寂的瞬間,M覺得自己的世界崩塌了。

可是她還不想放棄,她拚命拉架,要麼抱著爸爸懇求他息怒,要麼就是扯著媽媽的手讓她去另一個房間。然而,這種拚命挽救,換來的卻是母親指向她的手指,和一句氣急敗壞的「都是因為你!」。

那一夜,以及之後的很多夜,M都沒有睡著。她的眼角泛著淚痕,腦海中有一個負罪的聲音「都是因為我!」,如夢魘一般折磨著她。

漸漸地,M姑娘不再是那個天真無憂的小女孩,她的臉上始終有一層超越年齡的悲戚。在家中,只要父母一起在家,她都無法集中精力學習,時刻豎著耳朵聽著父母的動靜,稍有聲響就心跳不已,晚上更是無法按時入睡。

去了學校,M姑娘也依然沒法好好聽課,從前一學就會的內容,如今越來越難以進入她的大腦,成績一落千丈。不光如此,M姑娘還變得易怒、敏感,常常因過度在意老師的批評和同學不經意間的玩笑,和身邊的人起了衝突,最後變成了同學眼中的孤僻怪女孩。

M的父母當然也覺察到了女兒的異常,他們反思,女兒之所以學業下降、丟掉朋友,應該和他們在孩子面前毫不掩飾的爭吵有關。心痛之餘,他們決定「關上門再吵架、冷戰代替硬吵」。

可M早就已經不再是個孩子了,她已經是個高中生了。

儘管關起門來,但是母親眼眉中的怨懟,以及父親臉上的不屑,總會有意無意觸動她的心弦,讓她眉頭一緊。她甚至想告訴父母,她和哥哥都不介意父母離異,想勸他們離婚,可以每每話到嘴邊,卻又因為怕背負「分裂家庭」的惡名而被硬生生噎回去。

當M終於可以選擇自己上哪所大學的時候,她執意不在本省上學,態度強硬地填了一所遠離家鄉的普通高校。當她選擇工作崗位的時候,她又選擇在遠離家鄉的城市工作,形單影隻地生活,唯有早年神經衰弱引發的習慣性頭痛,才能讓她想起過去那個家。

從父母開始吵架開始,M的身上就已經長出了布滿尖刺的鎧甲,無論多想得到他人的溫暖和擁抱,也總是不由自主地先刺傷別人。一個女孩,倘若家都已經不能給她溫暖,她要麼就會拚命從他人身上尋求暖意,要麼就不再相信世間有真愛,繼而在自我封閉中痛恨世界。

對於家人,M也早已不敢奢求親情。她與父母關係疏離,每年回一次家,在彼此的客套與佯裝出的親密中,度過尷尬無語的幾天,然後倉皇而逃般踏上離家的列車。

她知道,從前親密無間的一家人,再也回不去了。

像M姑娘一樣,從小在父母的爭吵、冷戰和較量中成長的孩子不在少數。他們有人對此麻木、關上心門,有人渴望解脫、漸漸抑鬱;也有人能給自己豎起高高的屏障,在充耳不聞、視而不見中料理好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夫妻衝突,是婚姻中最正常不過的一部分。再親密的關係、再真摯的愛情,也會因為成長經歷、價值觀念、育兒理念的不同而產生分歧。

當矛盾出現、不滿產生,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應對辦法。

有的互不讓步、歇斯底里,吵紅了眼、砸完了家也理不清頭緒,或直接拿孩子撒氣,或在肆意發泄情緒中,留下滿眼驚恐的孩子瑟瑟發抖;有的則會走為上策、逃避當先,或以冷戰、彼此蔑視表達憤怒,積累下一堆歷史遺留矛盾,讓家庭關係岌岌可危。

還有的人,卻能壓制怒火、梳理問題,在理智思維和積極情緒中傾聽對方,將孩子視為有話語權的一份子,從不懼在孩子面前冷靜地解決夫妻矛盾。

這些截然不同的處理方法,既反映出夫妻情商,也可以看出他們對孩子情緒的重視程度。

而那些像M姑娘父母一樣,認為只要關起門來吵架,或者以冷戰代替,孩子就什麼也覺察不到的父母,實則把孩子當做了真空中的洋娃娃,忘記了孩子本就是天生的情緒偵探,可以把父母關係中一點一滴的微妙變化盡收眼底。

誰都知道,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會傷害到他們,但這其中的傷害,到底是心理傷害,還是生理傷害,人們可能都只知道個大概。

已經有多年研究表明,父母衝突,如果表現方式錯了的話,會對孩子的大腦發育產生長期傷害,從而抑制孩子的學習認知能力、情緒管理能力,破壞孩子安全感,也更容易引發精神問題、行為問題、和健康問題。哪怕幾個月大的嬰兒,也會對父母衝突出現強烈的大腦反應。

今天這期文章,我們就想嚴肅認真地討論一下,為什麼父母衝突會給孩子如此嚴重的壞影響,以及什麼樣的衝突處理方式,會對孩子的能力發展有益。

毀滅性父母衝突:孩子未來的重磅隱患

1、傷害孩子大腦沒商量

對於孩子大腦發育不利的社會心理因素中,主要有「社會經濟地位低下、父母學歷低、父母有精神疾病、長期身處高壓環境」這幾個。在我們以往的文章沉淪還是逆襲?家庭出身遺傳的秘密和棍棒底下真的出秀才嗎?| 研究:體罰對大腦的影響中,已經有過介紹,貧困會通過壓力,使孩子大腦溝回面積減少;體罰也會通過緊張情緒和巨大壓力,讓孩子大腦灰質和海馬體體積減少。

這些大腦部位正常面積、體積如果小於正常值,就勢必影響孩子智力發展,以及抑制孩子情緒控制能力、理智思考能力,那麼他們的認知發展、社交能力、人際關係以及成就高度,也會自然受到壓制。

同時,大腦對壓力應激機制的不完善,也會讓他們面對逆境和挫折時更加脆弱,也更容易遭遇抑鬱症、焦慮症和PTSD。而且,從小經常處於高度壓力的孩子,也更可能表現出攻擊性,甚至成為反社會傾向者。

總而言之,在長期、高度、負面壓力下生活,孩子更容易成績差、人緣糟、與他人發生衝突,這也是日後心理問題、精神疾病的最大誘導因素。

這種「高度壓力——大腦傷害」的傳導機制,在父母衝突對孩子的影響機制中也同樣適用,尤其是毀滅性的父母衝突。

在這裡面,毀滅性的父母衝突指「言語攻擊,如大聲喊叫對方名字、侮辱、威脅;身體暴力,比如擊打、推搡;消極處理,比如冷戰、迴避、離家出走、慍怒;暫時妥協,卻沒有徹底解決問題,埋下隱患」。

為了研究父母衝突對孩子大腦的具體影響,曾有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科學家,對58名17-19歲的青少年進行了大腦掃描,同時,他們的父母也被要求回憶自己曾有過的衝突。在這個實驗中,父母衝突被定義為「在孩子面前爭吵、身體或精神暴力、營造緊張氣氛,以及彼此缺乏關愛、缺少溝通」。

這個研究發現,在11歲前經歷過長時間父母衝突的孩子,小腦都小於正常體積。而小腦是人類大腦中負責技能學習、壓力管理和情緒控制。可想而知,更小體積的小腦,自然也會讓孩子學習能力下降,上課無法集中精力,也更容易無法控制情緒,或與同學產生衝突,或因壓力而出現心理、精神疾病。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小腦更小,也必然是基於長期影響。如果11歲之前經常目睹父母爭吵,那麼孩子就理應從很小就開始對父母爭吵做出反應。

同樣,科學研究也是這麼說。

一項University of Oregon的研究發現,即使幾個月的嬰兒正在睡覺,也會對父母憤怒、激動的音調做出更多的反應和關注,而且父母爭吵會減弱嬰兒睡眠質量,傷害嬰兒情緒,讓他們更加喜歡哭鬧,身體健康也會更容易出現狀況。

另有一項實驗,對20個年齡從6個月到1歲的嬰兒做了大腦掃描,讓他們聆聽一個男性憤怒、不安、正常和快樂的聲音,同時,嬰兒的父母也做了關於家庭衝突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無論是否在睡覺,嬰兒都會根據聲音反應的情緒,對聲音做出不同的大腦活動。

如果再把父母問卷和嬰兒大腦活動結合起來,就會發現,來自高度衝突家庭的嬰兒,會對於「非常憤怒」的語言和音調產生更強的大腦反應,而反應的大腦部位,也是海馬體等和壓力情緒管理有關的系統。

一個孩子的大腦發展軌跡,極大程度依賴於先天基因和外界環境。嬰兒的大腦極具可塑性,他們大腦中神經元,時刻在根據外界環境發生神經連接,成為掌管智能的大腦突觸。好環境塑造好突觸,壞環境長出壞突觸。

早期生活經歷,會非常深刻地影響一個人的大腦發展。也許嬰兒並不明白父母在說什麼,但父母失常的語調、扭曲的表情,已經能夠被他們敏銳識別。這會讓他們感到所處環境非常不安全,從而慢慢失去對父母、家庭的情感安全。

2、關起門吵架,也會奪走孩子安全感

正如文章開頭M姑娘的父母,也許有的父母會認為,關起門來吵架,或者迴避言語爭吵、以冷戰來代替,可能就不會對孩子有傷害了。

可科學研究依然告訴我們,孩子對於父母的情緒變化、交流模式有著超乎尋常的敏感度,即使父母之間產生非常微妙的關係改變,他們也會立即覺察出。如果父母開始冷戰、迴避交流,孩子就會嚴重缺失安全感,從而引起情緒問題、行為問題,甚至實實在在的健康問題。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的幾位心理學家,專門致力於研究父母衝突對兒童的影響,並對一些兒童進行了長達20年的跟蹤研究。

他們在搜集了232個家庭的數據後發現,孩子會敏銳覺察出父母是否有過衝突,而且哪怕是父母僅僅互相瞪眼、面露慍色,或者拒絕交流,也會讓孩子和目睹父母大聲爭吵一樣難過、一樣缺乏安全感。

孩子都是非常老練的情緒分析員,只要父母彼此有怨懟、誤解,家庭氣氛肯定會和其樂融融時有所不同。父母無論如何佯裝祥和,他們的微表情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當長期身處緊張的家庭氣氛,或者父母靜默化的衝突對抗中時,孩子更容易在學校與同學關係不佳、社交能力退化、無法專心學習,並出現抑鬱、憤怒和攻擊傾向。

並且,哪怕是年齡很小的學齡前兒童,哪怕父母極力掩藏衝突事實,孩子也會很容易出現身體狀況,比如心率增加、血壓增加、消化不良、神經衰弱,以及無故疲勞、習慣性頭痛、腹痛和失眠。

尤其當父母因為孩子的問題出現衝突,或者孩子被迫在父母之間站隊時,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才是父母矛盾的根源,繼而在自責中影響到自信心、自尊心。久而久之,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也會日益糟糕,整個家庭都會失去穩定。

這些癥狀的長期後果,就是成年後出現種種問題。比如情感頻繁受挫、社交出現障礙,以及更容易出現血管、免疫問題,患上抑鬱症的幾率更高,也可能對於親密關係出現恐懼。

暫時的冷戰、妥協和迴避,終究不能解決實質性的夫妻矛盾。遺留下的歷史問題,只能在未來爆發出更可怕的衝突。

上一代的夫妻關係,奠定了下一代的婚姻質量。

孩子在長期觀察中,要麼習得「有矛盾就要吵架」,要麼學會「妥協、逃避就能暫息戰火」,從來都學不會理智、有效地正面處理衝突,因而在自己的婚姻、人際關係中錯誤百出、頻繁碰壁。

3、面對父母衝突,男孩女孩各不同

也許你自己就曾有親身體會,女孩會傾向於介入父母衝突,希望以自身之力解決父母衝突;男孩則傾向於抽離,選擇遠離父母的場景獨自悲傷。

如此一來,女孩更容易被氣頭上的父母責怪、謾罵,成為雙方怒火的出氣筒,因此她們也更容易自責。更有研究表明,父母衝突頻繁的家庭中,女孩抑鬱風險更大,如果女兒的介入經常惡化夫妻矛盾,則這些女孩精神健康就會受到極大損害。

4、什麼樣的孩子不容易被父母衝突傷害?

儘管科學研究通過大數據告訴我們,父母衝突對孩子的傷害不小,但我們身邊依然會有身處戰火、卻毫髮無損的孩子。

根據多項研究,孩子的年齡、性格、神經系統、社交能力、有無手足,會決定一個孩子是否容易被父母衝突所波及。

大一點的孩子,因為情緒體察能力更強、更敏感,暴露在父母衝突中時間更久,就比小孩子更容易受傷;孩子性格越孤僻,內向,則越容易因父母衝突而抑鬱;有的孩子天生神經系統強壯,他們管理情緒、應對壓力的能力更好,就不太容易被傷害。

此外,社交能力強的孩子,通常擁有更多同齡朋友,因此也會有傾訴途徑,所以能降低父母帶來的傷害;如果有手足互相撫慰,父母爭吵時孩子就不容易非常恐懼。而且,孩子如果能在父母爭吵時主動疏離、避免介入,也能使自己少受點傷害。

現在我們知道了,最傷害孩子的父母衝突,是經常性、未解決、緊張、激烈且拿孩子撒氣的衝突。

無論是當著孩子面吵架,還是關起門來冷戰,都會對孩子產生毀滅性的負面影響;無論是幼小的嬰兒,還是接近成年的青少年,都會因父母衝突情緒焦慮、充滿不安。當一個孩子失去安全感、失去對父母的信任,那麼他會無心再探索世界,更加無法再相信任何人。

不過,既然夫妻矛盾是人類無法避免的問題,那麼父母要如何妥善處理彼此的衝突,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呢?

建設性父母衝突:提升孩子社交能力的好機會

在歷來的科學研究中,一件不斷被證明正確的事,就是父母產生矛盾和衝突並不可怕,如果他們能夠在分歧產生時,不先入為主地讓情緒佔了上風,而是坐在一起心平氣和地梳理矛盾、細化問題。

同時,利用正面情緒,不帶任何主觀偏見地說出訴求、傾聽對方,還讓孩子參與這個過程,真誠地告訴孩子,父母的問題與他無關,並且不敷衍、不假裝地將每次的矛盾徹底解決,那麼這就是一個提升孩子社交能力的好機會。

這種解決方式,就叫做「建設性的父母衝突」。

相比「毀滅性的父母衝突」,這種方式就更加高明、理性和優雅,也會在榜樣作用中提升孩子情商。研究證明,能夠經常以建設性方式處理衝突的父母,其孩子的學業成就更好,有更高的自尊心、更強的安全感,親子關係、夫妻關係更融洽,孩子心理健康程度也更高。

這一點很好理解,當孩子看到父母和諧地、平靜地解決矛盾時,他們其實是很開心的。因為這讓他們確認,自己的家永遠是最安全的港灣,父母不會不理智到讓家庭分崩離析,他們也樂於看到父母彼此尊重、彼此相愛。

如果父母能夠增加處理矛盾的能力,並照顧彼此的需求,而不是事事通過吵架、否定對方、拒絕對方和諷刺挖苦來迂迴作戰,那麼這些積極的溝通技巧就會讓孩子非常受益。而這種溝通能力,能夠有效預測孩子未來的人生成就。

多年的跟蹤研究都證實,一個能與周圍人相處得很好,且在分歧出現時不失風雅地巧妙處理的人,無論學業如何,都會擁有更好的未來。

至此,你應該已經明白,父母要做的,並非刻意避免衝突,影響孩子最大的,其實是父母怎樣表現衝突、怎樣處理問題,還有孩子怎樣理解衝突、怎樣做出情緒反應,並根據這些情緒做出什麼樣的行為。

這一課,還有非常多的知識要學習,父母應在每一次分歧產生時,真誠地做到知行合一,希望我們的一點研究能夠幫到你。

結語

如果你讀了我們曾經的文章,你就會發現,教育中,很多事情都有相似的邏輯因果關係。一個孩子未來能否獲得幸福的人生、不錯的成就和和諧的人際關係、婚姻關係,都是與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緊密相關的。

一個孩子童年時期受過的傷害越多,所處的環境壓力越大,他就會越發脆弱。

這與我們所認為的「挫折越多、人越堅強」是相悖的。糟糕的成長環境、高壓的成長過程,還有暴力體罰和熱衷爭吵的父母,這些因素只會讓一個人神經脆弱、問題頻發,而不會因為長期浸泡在苦難中而變得百毒不侵、刀槍不入。

無論家庭暴力以何種形式呈現,也不管誰是施暴方,受害者一定有孩子。即便有的孩子看起來頑強,內心一定也是千瘡百孔的。

一對情緒成熟、理智有愛的父母,會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生出堅硬的鎧甲,從而保護他在未來道路上走得從容、活得堅強。

傷害不會讓一個人強大,愛才會。

我們只希望,父母未來在對孩子做任何事之前,都能三思:這種做法如果長期疊加,是否會給他帶來沉重壓力,如果會,那麼這種壓力勢必就會影響到孩子的大腦,從而制約學習能力、情緒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讓孩子離幸福和成功越來越遠。

做了這些因果分析和風險權衡,相信你會知道該怎樣做。


推薦閱讀:

每次吵架她都逃回娘家,這次我真不耐煩了,不想去接她
對媽媽說「你不要管我」很過分嗎?
吵架超兩周,婚姻亮紅燈
王菲、謝霆鋒購物吵架,謝霆鋒一秒鐘哄王菲開心
如何看待為老不尊蠻不講理的老人?

TAG:孩子 | 吵架 | 影響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