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3日,Google Doodle,紀念人類發現七顆類地行星。
最近幾天,最轟動的科學新聞來自NASA:在離地球四十光年的一顆紅矮星「TRAPPIST-1」周圍,發現了七顆類地行星,其中有三個處於令天文學家特別興奮的「宜居帶」上。
那些既愛看《葫蘆兄弟》又關心宇宙的大人小孩有福了,這個新發現的行星系被國內的圍觀群眾昵稱為「葫蘆娃行星系」。 「一根藤上七個瓜,小小樹藤是我家」,這名字還真合適。
滿天飛的新聞和解讀都很專業,但基本上都是不明覺厲的樣子。不過要想從熱鬧里看出點門道來,還是跟著俺「松鼠老孫」從以下三個層次了解一下「葫蘆娃」一家吧,順便梳理一下打開科學新聞的幾種正確方式。
基礎版:了解幾個專業術語
(天文物理通請直接pass這一級別)
NASA公布的「葫蘆娃」七兄弟
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的縮寫,即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太陽系中(是不是全宇宙的,尚不確定)最權威的航天科研機構。NASA時不時地就會搞個「大新聞」,比如發現跟地球相似指數高達0.88的「開普勒438b」以及號稱地球「雙胞胎」的「開普勒-22b」——它們到地球的距離分別是470光年和600光年。
光年:天文學中常用的距離單位,不是時間單位,是光或者說電磁波在一年時間內傳播的距離,約合九萬四千六百億公里。要像很多人幻想的那樣移居到新發現的葫蘆娃行星系,即使是坐上以光速運行的飛船,也需要四十年的時間——但我們的飛船比光速慢得多得多得多……
宜居帶:宜居與否,其實是以人類和地球為標準來進行考慮的。水是生命之源,宜居帶就是離恆星不太遠也不太近,允許液態水存在的區域。在太陽系裡,符合這個條件的範圍是在金星軌道之外一直到略微超過火星軌道,地球就待在其中最合適的地方(我們是不是應該偷著樂一會兒)。
TRAPPIST:「Transiting Planets and Planetesimals Small Telescope」的縮寫,即凌星行星和星子小望遠鏡,位於智利北部山區拉西亞天文台。葫蘆娃的爺爺——可以這樣稱呼這顆紅矮星吧——就是這個望遠鏡發現的,所以就以望遠鏡的名稱命名為「TRAPPIST-1」。
紅矮星:就是又「紅」又「矮」的恆星,「紅」是指表面溫度低、顏色偏紅,「矮」是指比太陽這樣的恆星更小。葫蘆娃的爺爺大約只有太陽的十分之一大(比木星略大),溫度只有太陽的一半,亮度是太陽的兩千分之一。
進階版:從「不明覺厲」到「明明覺厲」
搞清了術語,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則重大新聞中包含的新知識。
「葫蘆娃行星」的名字:很抱歉,它們的名字可沒有葫蘆娃的那麼神氣。對於太陽系外行星,我們用小寫英文字母來命名。假如我們是外星人,國家天文台發現遙遠的太陽周圍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我們就會稱之為太陽b、太陽c、太陽d、太陽e。所以紅矮星「TRAPPIST-1」附近的這七顆行星,名字編號分別是b、c、d、e、f、g、h。每晚仰望星空、感覺很浪漫的天文學家們,起名字的時候似乎很無聊啊。不過目前至少有幾千顆行星等著起名字,他們確實也浪漫不起來。
新發現帶來的新問題:尋找太陽系外行星的發現,是從1995年開始的。僅僅二十年,隨著新一代太空觀測技術的突破,天文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幾千顆太陽系外行星。這麼多樣本被發現之後,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必須重新理解太陽系了。太陽系行星的排列看上去是非常有規律的,內側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顆岩石行星;外面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四顆氣體巨行星。可在發現了系外行星之後,天文學家突然意識到,原來太陽系的行星排列模式並不是普遍規律。有的行星離它們的恆星很近,常年被恆星(也就是它的「太陽」)烘烤;這次發現的這顆紅矮星,竟然擁有一連串的岩石行星。這意味著,行星系統的演化過程很可能是多種多樣的。
新發現帶來的新希望:葫蘆娃家有三顆行星(e、f、g)位於宜居帶中,天文學家們下一步要通過觀測判斷它們的表面是否存在液態水。這個葫蘆娃太陽系,距離是相當近的(在天文學上來說)。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實現星際航行,它簡直就是我們的鄰居!看來我們可以考慮去葫蘆娃家做客了。
高級版:新行星是怎麼找到的
面對科學新聞,真正高級的打開方式是了解科學突破背後的運作方式。專業的天文學家關心的是技術細節,而圍觀群眾至少也應該關心一下這項研究背後的基本原理。比如,人類為什麼能對四十光年之外的系外行星有如此深入的了解呢?這就涉及天文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NASA公布的這七兄弟的照片非常漂亮,但你不要被騙了,實際上,我們對它們的了解,僅限於質量、密度和距離(公轉軌道)而已。這是因為,系外行星太小又太遠,對它們的觀測實在太困難了,要不然也不至於到上個世紀末才取得突破。
不過,天文學家還是有辦法的。他們的工作,可以用一句話概括:
地球沐浴在宇宙的光輝中,那複雜的光穿越了宇宙歷史而來,我們希冀捕捉到這其中的一些光,搞清它們來自何處、如何產生,這就是我們的研究方式。
這句話出自《丈量宇宙》,這本主要介紹星系的書,詳細披露了天文學家的工作方法和研究工具。
尋找太陽系外行星的方法,就隱藏在做出此次發現的「凌星行星和星子小望遠鏡」的名字里。所謂「凌星」,就是當行星在恆星表面經過的時候,會遮擋住一部分光線,從而讓我們發現有系外行星存在。(水星和金星也會在太陽表面出現,叫凌日。)TRAPPIST就是用這種方法發現了TRAPPIST-1周圍的三顆行星。
利用凌星方法探測系外行星的示意圖。上方是行星軌道,下方是相應的恆星光變曲線。光變曲線凹槽即為凌星事件,其深度與行星大小相關,凹槽之間的間隔決定行星的軌道周期。
TRAPPIST-1這樣的紅矮星,有著強烈的紅外輻射,所以就需要斯皮策紅外空間望遠鏡出手相助了,科學家藉此又進一步確認了全部七顆行星。
斯皮策紅外空間望遠鏡是NASA的四大空間望遠鏡之一,觀察這顆紅矮星簡直是手到擒來。因為紅外線可以穿透宇宙中無處不在的塵埃,對天文學家來說,紅外空間望遠鏡更重要的作用,是能看到連哈勃空間望遠鏡都無法看到的宇宙更深處的美景。
著名的「草帽星系」,由斯皮策空間望遠鏡在中紅外波段拍攝。圖片選自《丈量宇宙》
相較於各種新鮮、稀奇的宇宙知識,更重要的是科學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因為知識總是在不斷更新——特別是在天文學領域,但方法及其背後蘊含的科學思想卻永不過時。面對葫蘆娃行星系這樣的大新聞,或許我們不應該僅僅滿足於不明覺厲的獵奇,真正值得關心的是這一重大發現的過程和原理。
對孩子而言,尤其如此。畢竟,他們似乎比大人更關心宇宙,我猜大概是因為孩子不需要關心糧食、蔬菜和房價吧。
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藉此機會了解天文學家的工作,萌發對科學的興趣——這也應該是NASA不停地製造大新聞的目的之一吧。
至於我所說的三種打開方式,其實都是正確的,雖有高下之分,但無好壞之別。只要你在自己的認知層次上有所收穫,就不會枉費圍觀花費的時間。對於《丈量宇宙》這樣的科學圖書,也是如此。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