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名茶訪問記:二、拼配的大紅袍與武夷名叢的衰落
武夷名茶訪問記:二、拼配的大紅袍與武夷名叢的衰落,拼配大紅袍市場和武夷名樅衰落
- 一、武夷名茶訪問記引子;名叢奇種;武夷肉桂;武夷水仙
- 二、武夷山大紅袍:比傳說更神秘的現實
- 三、拼配的大紅袍與武夷名叢的衰落
- 四、肉桂、水仙的崛起和天心岩茶村的資源
- 五、金駿眉:向最新最神秘的武夷山 新名茶出發
拼配的大紅袍與名叢的衰落 2007年封存前,6棵母樹大紅袍進行最後一次採摘,徐茂興就是製作者,這次製作過程中,他們嘗了一點自己做出來的茶葉,「非常之好」。這次做好的大紅袍沒有出售,也沒有更多的人喝到,直接被國家博物館封存了。 (附:武夷山母樹大紅袍) 徐茂興是1995年從福建農大畢業後回到武夷山茶科所的大學畢業生,之所以能留在所里,是因為他的做茶技術好。「當時在所里實習,讓我們做一批茶葉,我和德華叔的兒子搭檔,我們大概是能夠把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雖然是第一次嘗試做茶,同一批次茶葉,我們做出來效果特別好,賣出去的價格,是別人的3倍。」 徐茂興因此留在了茶科所,學習製作茶葉和育種,他對拼配大紅袍的事實了如指掌:「現在武夷山能夠把大紅袍拼配好的,很多是我們茶科所出來的,都是我的師兄弟,可是每個人配方都不同。」他說,有一位師兄,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有一年拼配的大紅袍非常之好,能在北京買到上萬元的價格。「去吳裕泰,要求服務員給我看一下,一開罐,香氣就出來了。」 他自己的配方是用梅占,配以肉桂、水仙、半天腰等茶種,各佔一定比例。 這種拼成的大紅袍是目前武夷山最主流的大紅袍產品,而價格高低,則決定於你所用的茶葉的好壞,和拼成後的口感滋味如何,這就給各家的大紅袍很大空間。在福州見到福建茶葉質量監測所所長陳郁榕的時候,她告訴本刊記者,她的配方,除了常見的肉桂、水仙外,還有醉貴妃、玉井留香等少見的奇種岩茶,成品非花香,也非果香,在似與不似間,拼配出來的大紅袍效果很好。「現在拼茶技術猶如勾兌好酒,效果差別因人而異。」陳郁榕就是其中高手,使用價格不是很高的茶能拼出好滋味來,她拼配的200多元一斤的茶,比起別人500多元一斤的還要滋味醇厚。去年她還拼了一種55元一斤的大紅袍,「就是把我手中剩下了幾種茶隨便一拼,哈哈,結果我的一個學生買去,放在他的茶店標價550元」。不做生意的陳郁榕覺得這價格很離譜,可是買的人並不覺得不合適。(附:陳郁榕) 原因就在於,她所搭配的一些奇種茶,在武夷山也越來越少,大家對那些茶的香味不熟悉。 武夷山的岩茶有一特徵,就是品種複雜。上世紀70年代大學畢業分配在武夷山工作的陳郁榕說:「武夷山是天然的植物園,茶樹的品種和資源太豐富了,岩岩有茶,通稱為武夷採茶有性群體,植物學特徵卻千變萬化。」因為栽培歷史悠久,所以最後形成了七八百種岩茶名稱,可是這些茶都不多,甚至只有一棵兩棵,像大紅袍有3棵甚至都不錯了。 有的根據產地命名,去大紅袍的路上,我們見到下面岩石縫隙里有一棵茂盛的茶樹,叫做「不見天」,陳德華解釋說:「是因為它生長的地方比較陰暗,上面只有一線亮光。」還有的,是根據發芽的早命名,比如「迎春柳」,奇怪就奇怪在,這些只有一兩棵的茶樹確實屬於不同品種,做出來的茶風味也變化很多。 1978年,陳德華他們為了查家底,對傳統岩茶名種進行了一次普查,「才發現,許多名種近乎傳說。武夷山解放前有幾百個茶商,他們給自己莊裡銷售的茶命名,很多只是好聽而已,並不科學。加上解放後茶山解放後茶山收歸國有,有些山上高遠處,不太出名的茶山因此荒廢了。那次普查特別徹底,我把老茶人、老和善一一找到,拿著記載里有過的名種檔案和現實中有的一一對照,不管多偏遠的地方都去了,可是,連1/10的都沒有了。」最後確定下來的,只有165個品種,「我們茶科所做了一大片的種田,將之保留下來」。 四大名叢中鐵羅漢的母樹,「1969年的時候還看到過,就在離大紅袍不遠處,可是1978年做普查的時候,已經不在了,後來是在別的樹上截取的枝條。鬼洞外邊的水金龜的母樹,1978年倒有,前年我去看的時候,也已經不存在了」。 為什麼沒有對這些母樹好好看管並且進一步推廣?陳德華說得異常清晰:「其實不是我們茶科所或者茶農不肯保護,很多是歷史的選擇。隨著年代推移,這些名叢有些老了,成茶質量大不如前。」 從80年代開始的每年十大名茶評比中,很少有名叢的影子,品質也不能保證:「你別看名叢奇種有幾百年歷史,可是很多脾氣捉摸不定,名氣大,做不好。像水金龜,少得可憐,現在一年只產幾百斤了。白雞冠還行,有幾年突然做得很好,我們覺得可能是那幾年做茶時節的氣候適合它,評比連續進了前十名,還有一年是第二名,可是後來又不行了。但是好在它很好看,泡完後葉底金黃,特別誘人,所以很多茶農保留了一些,現在還能喝到一些真的,可是這兩年又完全做不好了。」 市場上的茶葉商是這樣:你要什麼,他就能給你什麼。至於給的是什麼茶:「那就完全不知道了,反正多數人都不知道名叢的外觀和滋味。」這兩年,老君眉又流行了一下,說是《紅樓夢》中提到過,「可是我估計,只是一種沒大發掘過的茶,用了這個名字而已」。名叢產量很少,一般只有五六十斤,完全不能和後來品種水仙,包括70年代推出的品種肉桂相比,後兩種茶葉的產量是前者的若干倍,茶農在直接利益驅使下,往往去除名叢而改種產量高的肉桂和水仙。所以名叢大多是只是聽過名聲,真實的茶葉已經看不見了。 原生名叢最多的地方,是武夷山的鬼洞,在徐茂興的帶領下,我們打算去看看那些還剩下不多名叢的生長空間,一路上從最著名的三坑中牛欄坑經過,這裡是岩茶的著名產地,因為狹窄,潮濕,茶樹長勢很好,可是人走在裡面卻很難受,路又濕又滑,幾乎不見天日,兩邊岩石上的茶樹多是肉桂,外界給這裡產的肉桂起了名字叫「牛肉」,喝起來非常順滑,而且有濃重的花果味。徐茂興給我們解釋:「牛肉」一喝就知道是正岩茶,哪怕是不太會喝的人。「岩韻濃厚,我個人感覺,是岩石粉末的味道。」 他這麼一說,我更覺得費解了。 鬼洞並不是一個洞穴,而是一處深不可測的山谷,據說下雨時候,整個谷中雲霧瀰漫,所以有了陰森的名稱。我們去的時候正是晴天,能看見下面的山谷里外,全是各種茶樹,那些茶樹在從高處向低處蔓延,一直衝出山谷,倒像是有意種植的結果,其實全是造化之功。 這些茶樹本來屬於國營茶場,後來被一個矮矮胖胖,外號叫「西瓜」的人承包,目前歸他管理。「西瓜」生產的拼配大紅袍在當地也很出名,品牌改為「曦瓜」,是不是裡面有這些留下來的原生茶種的功勞,就不知道了。——《三聯生活周刊》王愷
推薦閱讀:
※三看三聞三品三回味」品大紅袍醇厚韻味
※大紅袍金觀音|喝得到的岩韻,馥郁盡在這一杯
※大紅袍
※武夷岩茶四起永不落(一)?陳椽
※武夷岩茶四起永不落(二)?陳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