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謀書
06-06
權謀書《權謀書》 第一部分 前 言 《權謀書》是西漢著名學者劉向的一部經典作品。成書於公元前十七年,至今已經流傳了二千多年。該書以其廣博的內容、優美的文字、豐富的知識在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劉向是漢高祖劉邦的後裔,生於公元前七十七年,卒於公元前六年。他自幼博覽群書,熟悉儒家經典,精通天文星象之學,非常勤奮。班固在《漢書》中評價他:「為人平易,廉潔樂道,不交接世俗,而專思經術。晝讀書傳,夜觀星宿,經常通宵達旦。」 劉向性格剛正梗直,註定了他坎坷多艱的一生。漢宣帝時,劉向因為品行優良被任命為諫大夫。當時,宣帝崇尚神仙方術,劉向獻上一部父親在審案時得到的煉金秘方,宣帝下令按方煉製,花費不少,卻沒有應驗。於是宣帝大怒,欲治其死罪。他的哥哥以一半家產充公,贖回了他。因其才氣橫溢,宣帝命他講授《穀梁春秋》和《五經》,再拜為郎中給事黃門,不久升為散騎、諫大夫、給事中。元帝繼位後,宦官弘恭、石顯專權,劉向聯合朝中正直官員打算請元帝罷免他們。但還沒有行動卻泄露了秘密,被弘恭、石顯搶先告發,劉向等人被免職。次年春,發生地震,夏天,星象也出現異常,元帝有所感悟而恢復了劉向等人的職務。該年冬天,再次發生地震。劉向認為天象的災變是由於皇帝信任弘恭、石顯等奸人所至,於是以親戚的名義上書元帝,請求罷免奸人,啟用賢臣。但弘恭、石顯識破此文為劉向手筆,污衊他「為臣不忠,誣惘不道」,被逮入獄,並被免為庶人。到成帝繼位,弘恭、石顯等的勢力才被消除,劉向重新被起用,官至光祿大夫。當時外戚王氏家族的勢力開始崛起,災異不斷出現,劉向憂心國事,屢次上書,「言多痛切,發於至誠」。他慷慨地說:「我都不說,誰來說?」成帝也被他的赤誠所感動,但性格懦弱的皇帝無能為力,只有嘆息連連。成帝幾次想起用劉向為九卿,但都被王氏勢力所阻擋,在大夫一級三十多年,終生再未獲得升遷,死時七十二歲。 《權謀書》成書於成帝鴻嘉四年,即公元前十七年。是他在校書的過程中編輯而成的。他編輯此書的目的也是有感於當時社會風俗的奢靡荒淫,禮教零落,乃採取歷史上古聖先賢的事迹和流傳下來的格言警句來引起皇帝的警戒。成帝閱後,「雖不能盡用,但喜歡他的言論,常常慨嘆」。 宋代以後,該書逐漸受到政府的重視。到了明代,更頒行天下,令學校生員講讀。 從內容上看,該書可謂包羅萬象,全書二十卷,八百零九則,涉及到治國、為官、為人、處世、修身、做事的方方面面,既有曲折的歷史故事,也有意味深長的比喻格言,有啟人心智、催人上進的對話,也有看似淺顯、實際深刻的處世哲理和做人智慧。對人生、命運、機遇、成就、生死、謀略等都有獨特的看法。 總之,《權謀書》如同一座智慧的寶藏,可謂珠光寶氣,琳琅滿目;引人深思,讓人感悟。 劉泗 2006年8月7日《權謀書》 第一部分 卷一 領袖之道(1) 1.領袖應具備的素質 晉平公問師曠說:「什麼是領袖之道?」師曠說:「領袖之道,要清凈無為,廣開言路,博愛眾生;任用賢能擔任公職,不被一般習俗所限,也不要被左右的人所控制;胸襟開闊,要有遠見;有獨到的見解,常常巡視或考核大臣們的政績。這是做領袖所應該有的操守。」晉平公說:「好。」 2.領袖要有氣度 齊宣王問尹文說:「怎樣才能做一個領袖?」尹文答道:「做一個政治領袖,要政簡刑輕,並有雅量能容忍別人。施政的目標簡單,人民就容易服從;法規少,人民就容易守法;不會因為政治問題而犯罪。有遠大的目標理想,就能容納眾人;有恢宏的氣度,就能容納部屬;聖人很少去干涉天下的事,而天下反而管理得最好。 《書經》上說『聰明的人可以成聖』。《詩經》說:『周朝有美德善行,子孫要保持它啊!』」宣王說:「好。」 3.領袖須謹慎 成王封伯禽為魯公,他把伯禽叫來,告誡他說:「你知道做領袖的道理嗎?凡是在高位的人一定要謹慎,下層的人才會順著在上者的行為。要打開避諱的大門,讓他們按照一定的法度,從容地來幫助你。對那些敢說直話的人,不要拿自己的威嚴去嚇他,對他們的話也不要辯正,要廣泛地採擇別人的意見,然後才選擇可取的。只有文沒有武,無法威服人民;只有武而不能文,人民雖然怕他卻不親近他,文武都有了,才能表現威和德;有了威和德,人民才會親近他,服從他。操守廉潔的人能夠上通領導,長於諂媚的小人被阻塞在下層,敢直言的人能被進用,忠誠信義的人才能被留得住。」伯禽接受了成王的告誡,道謝而去。 4.亡國之兆 陳靈公行為乖僻,說話也不中肯,泄冶說:「陳國快要滅亡了喲!我趕快糾正他,可陳靈公仍然不聽我的話,反而更加不像樣子。在上位的以德感化人民,好像風吹草一樣,東風來了,草就向西邊倒下去,風的方向決定草倒下去的方向,所以領袖的一舉一動,就要謹慎。如果種一棵彎曲的樹木,怎能希望它有挺直的身影,領袖如行為不正直,講話不謹慎,就不能保住他帝王的名位,讓他的大名傳到後代。《易經》上說:『如果一個君子住在室內,講的話合乎義,那麼在千里以外的人都會響應,何況是跟前的人呢?如果住在室內,言不及義,跟前的人都不會響應他,何況是千里以外的人呢?話從自己嘴裡說出去,影響及於人民;行為從自己身上表現出去,影響及於廣遠。言行是君子的關鍵所在,關係到他自身的榮辱,他怎能不謹慎呢?』天地有了變動,萬物就跟著有變化。《詩經》說:『你要出言謹慎,注重你的威望儀錶,這樣天下也就沒有不安定、不完美了。』就是這個道理。現在你不從謹慎著手,任意縱慾,不自我滅亡,也會被人殺掉。」 陳靈公聽了,認為泄冶是妖言惑眾,把他殺了。後來陳靈公果然被徵舒所殺。 5.君子成人之美 魯哀公問孔子說:「我聽說君子不拿下棋當遊戲,有這回事嗎?」孔子說:「有。」哀公問:「為什麼不拿下棋當遊戲?」孔子說:「因為有黑白兩道。」哀公說:「有黑白兩道為什麼就不拿下棋當遊戲?」孔子答道:「因為怕做壞事。」哀公聽了孔子的話也就懼怕起來。 過了一會兒,哀公又說:「君子討厭做壞事竟討厭到這種地步!」孔子答道:「如果不非常地討厭壞事,也就不能非常地喜歡好事,如不非常地喜歡好事,那麼老百姓也就不會特別親近你。《詩經》上說,沒有看到君子,心裡一直很難過,等到看到了,遇見了,心裡就很高興。《詩經》竟也這樣地讚美一個人做好事。」哀公說:「真好!我聽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會幫助人做壞事。如沒有孔子,我到哪裡去聽這些話呢?」 6.堯治理天下之法 河間獻王劉德說:「堯對天下人心存關懷,尤其擔心窮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擔憂他們不能事事稱心如意。只要有人飢餓,他就說這是我使他飢餓的;有人受寒,他就說這是我使他受寒的;一個人有罪,他就說這是我使他犯罪的。他的仁義擺在那裡,他的德化範圍廣大;所以不需要獎賞,而人民自己就會作好;不必懲罰,而人民就被治理得很好。這是唐堯治天下的方法。」 7.舜以德服人 當虞舜的時候,有苗氏反叛,他們反叛的原因,是因為有太山在它的南面,殿山在它的北面;左邊有洞庭湖,右邊有鄱陽湖。憑著這樣的險要,所以才反叛。夏禹想去討伐他們,但舜不答應,說:「教化還沒有盡到力量,再在教化上用力吧。」後來有苗氏請求歸順,天下人聽到了,都責難禹的主張,而稱讚舜能以德服人。 8.周公執政 周公執政,給予人民恩德和好處,他派出州牧,去調查遠方的人民,凡是遭到饑寒而沒有衣食的,因打官司而失業的,有品德才幹而沒有被任用的,統統要報告天子。天子召見那些來朝拜的諸侯,對他們說:「唉,我的政策恐怕有不對的地方吧!為什麼我所領導的人民遭到饑寒,而沒有飯吃,沒有衣穿,有因打官司而失業的,有些人很有才幹,而沒有被任用呢?」 諸侯們回去以後,就召集他們的大夫,把天子的話轉告給他們,老百姓聽到高興地說:「真是好天子!他離我們那樣遠,而把我們民間的事情弄得這樣清楚,天子哪裡是可欺騙的呢!」所以那些州牧就打開四方的大門,看四方的事和聽四方的事。因此,跟前的人更加親近他,遠方的人被他安定了。 《詩經·大雅·民勞篇》說:「安定遠方,就像安定眼前的國家一樣,以這種精神來幫助我建立大業。」 9.以民為本 河間獻王劉德說:「夏禹說過人民沒有飯吃,就不能使用他;有了政績,但對人民無益,我也不能讓他們去做;所以要疏導河流,開鑿長江,讓它匯通其他的支流,並使五湖的水注入東海,這樣人民是辛勞了,可是他們並不埋怨,因為這是對他們有益的。」 10.禹為罪人器泣 夏禹出門看見一名罪人,下車去問,接著自己哭起來,左右的人就說:「這罪人不守法規,所以才會如此,您為什麼也痛哭呢?」夏禹說:「堯舜那時候的人,他們都以堯舜仁愛的心為心,現在我是一國的領袖,百姓卻以他們自己的私心為心,所以我才會痛哭。」 《書經》上說:「百姓如果有罪,那就是我當領導的罪過。」《權謀書》 第一部分 卷一 領袖之道(2) 11.文王的教化 虞人和芮人為爭土地,打算到文王面前評理。等步入周文王的境內,就看到他的人民和士大夫相互禮讓;再走進他的國,就看到士大夫和公卿相禮讓。虞國和芮國的人互相說:「他的人民讓禮給士大夫,士大夫再讓給公卿,這樣說來,他的領袖也要把國家大權讓給別人,而自己不做領袖。」虞芮兩國,他們沒有見過文王,可是他們把所爭的土地讓出來做為閑田,然後各自回去。 孔子說:「文王的德化真是了不起,沒有比這再偉大的了,他不做什麼,而人民隨著他變。他沒有作為,而自有成就。只要自己能謹慎克己,以身作則,虞芮自然平定。」所以《書經·康誥篇》說:「只有文王才能謹慎敬畏。」就是這個道理。 12.說話要謹慎 周成王和唐叔虞閑居無事的時候,成王就剪了一片桐葉當作圭交給唐叔虞說:「我拿這個封你。」唐叔虞很高興,並去告訴周公。周公就去問成王:「是您封唐叔虞嗎?」成王答道:「我是和唐叔虞開玩笑的。」周公道:「我聽說天子不能隨便開玩笑,天子說出來的話,史官要記下來,工要去諷誦,士要去讚美。」於是就封唐叔虞於晉。周公可以說是一個會說話的人,這樣一來,成王將更加謹慎,表明了周公愛護他弟弟的意義,並且有助於王室的鞏固。 13.領袖要知人善任 唐堯的時候,舜作司徒,契作司馬,禹作司空,后稷作農官,夔作樂官,作工師,伯夷作禮官,皋陶作大理,益負責驅逐禽獸。唐堯不擔任任何職務,卻作領袖,而其他九個人卻作大臣,原因在那裡呢?因為堯知道這九種職務的性質和重要性,讓他們九個人各擔當一種職務,他們這九個人都能勝任而完成使命,唐堯就成就了王天下的大業。 所以說知人善任的人,能領導天下,會辦事的人可以做大臣。領袖要知人善任,大臣要辦事能力強,不要忘了舊有的典章制度,天下就太平了。 14.用人之法 商湯問伊尹說:「要選拔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有什麼方法?」 伊尹回答:「以前堯見到一個人就知道他是否賢能,但舜要等任用以後才知道他是否賢能,而禹要等到一個人成功以後才任用他。這三位領袖舉用賢能,用的方法不同,最後都獲得成功,然而他們還難免有些誤差,何況沒有法度根據,憑著自己的私意用人,失誤肯定更大。所以,一個領袖要使大臣能貢獻出自己的本領,才能萬無一失。」 15.選人須認真 領袖的責任是什麼?就是選賢。一個領袖能得到一位賢能的助手,天下就會治理得很好。反之,雖像堯舜那樣賢能的領袖,如果沒有得力的助手,仍不能讓他的恩澤流布天下。所以一個賢明的領袖,一定要謹慎地選擇官吏,務必要求賢,設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來幫助自己,有才幹的人讓他擔任官職,尊重他的官位,提高他的待遇,賢能的人讓他擔任更重要的職務,才德次一等的,讓他從事勞力工作。因此,領袖就沒有可擔憂的事,在下位的人也就不會存壞心了,百官大臣能負責盡職,恩德帶給人民,潤澤普及草木,這就是使用人才的結果。 16.鑒別人才 周武王問姜太公說:「選拔賢能的人,最後反而招致敗亡,是什麼原因?」 姜太公說:「雖選拔了賢能的人,而不真正用他,是僅僅有選賢的虛名,而實際上並沒有得到賢才的益處。」 周武王又問:「毛病出在哪裡?」姜太公說:「毛病就出在一個領袖好行小惠罷了,這就得不到真正的賢才。」 周武王說:「怎樣算是好行小惠?」姜太公說:「領袖喜歡聽別人讚美他的話,而不喜歡批評,把不賢能的人當作賢能,把壞人當作是好人,把姦細當作忠誠,把不守信的人,當作有信義;這種領袖部下阿諛,他認為是功臣;批評他,就認為是罪魁;真正有功的人,不知道給予獎賞;有罪的人,也不知道懲罰;人多勢眾的,就佔據了朝廷;人少力薄的,就被擠下來;所以那些大臣都一個個結黨營私,蒙蔽賢能,百官也是互相勾結,做盡壞事。忠臣因為敢於批評,雖然無罪也被處死;那些邪惡的大臣,因為會阿諛,雖然無功,也要獎賞。這樣的國家,就要亡了。」 周武王說:「好!我今天了解批評和阿諛的大概情形了。」 17.領導要有主見 周武王問姜太公:「得到賢人也敬重士人,有時候也不能把國家治理好,是什麼緣故?」 姜太公說:「沒有主見,靠別人的話來決斷,將遭到禍殃。」 武王問:「為什麼要靠別人的話來作決斷?」 姜太公說:「不能決定要放棄的,拿別人的話來作決定;不能決定需要的,也以別人的話來作依據;不能決定該作的,也以別人的話來作依據。不能決定該罰的,也以別人的話來作根據;不知道該賞的,也要根據別人的話。如果這樣,賢能的人派不上用場,不賢的人也趕不走,而對士人也不會敬重。」 武王說:「是的,那麼他對國家又將怎樣?」姜太公回答道:「這種人不喜歡別人知道自己的實情,而專喜歡打聽別人的實情;不喜歡別人知道自己的過失,而喜歡打聽別人的過失;所以這種人不能把國家治理好。」 18.用人的五種阻力 齊桓公問寧戚說:「管仲年紀老了,將要離我而過世,我恐怕法令不能推行,官吏也不能盡忠盡職,人民都非常埋怨,國家盜賊也多了,要怎樣才能使壞人不致產生,人民豐衣足食?」寧戚說:「要緊的是要任用賢人。」 桓公說:「要怎樣才能得到賢人?」寧戚說:「要廣開賢路,察訪賢人而任用他,尊重他的職位,提高他的待遇,宣揚他的名氣,那麼天下的人才就群起而至了。」 桓公說:「是要選舉賢能而重用他,但沒有你來協助我,也就不會有奇異之士親自上門來見我了。」 寧戚回答道:「那是你做領袖的察訪不夠清楚,薦舉得也不夠明確,用他又不信任他。官位低了,待遇差。國家不能獲致人才,有五個阻力:做領袖的不欣賞人才,還有拍馬的人在旁,這是第一個阻力;提供平常的意見,未曾被重視,這是第二個阻力;阻塞蒙蔽,一定要利用人主近親的關係,才有機會被人主知道,這是第三個阻力;審問罪犯要逼對方無話可答,然後治之以法,這是第四個阻力;左右的人,為滿足自己的慾望,任意專權,這是第五個阻力。去除五種阻力,豪邁英俊之士,才會同時興起,賢能才智的人才會來投靠;五種阻力不去掉,官吏和人民的意見,無法反映到上層;對下來說,也阻塞了賢士進身的機會,所以英明領袖治理國家,好像江海一樣能容納眾流,永遠做百川的領袖;英明賢聖的領袖能容納一切,所以才能安樂而長久。從以上這些看來,要使國家政權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不僅僅是一個士人所能辦得到的。」 桓公說:「好,我要記住五種阻力,以為警戒之本。」《權謀書》 第一部分 卷一 領袖之道(3) 19.輔佐之臣最重要 齊景公問晏子說:「我想聽從你的意見,治理好齊國。」 晏子答道:「我聽說國家一定要配好官,然後政治才會好。」 齊景公嚴肅地說:「我齊國雖小,還缺官嗎?」 晏子答道:「這不是我所該答覆的。以前死去的桓公,身體不好,精神鬆懈,說話也慢吞吞地,可是有隰朋隨侍他;左右的人過失多,懲罰得不恰當,可是有弦章隨侍他;平常行為放縱隨便,左右的人都怕他,就有東郭牙隨侍他;荒廢農業,人民生活不安定,有寧戚隨侍他;文武百官懈怠,戰士們不肯效命,有王子成父隨侍他;行為不能合乎德義,又不重視信用,有管仲隨侍他。桓公能夠取別人的長處補自己的短處,取別人所具備的來補自己所缺少的;所以他的話到達遠方而仍受歡迎,出兵討伐有罪的人,而不會遭到挫折;所以諸侯都欽慕他的德,而天子也送祭肉給他。現今的領袖缺少的太多了,沒有一個士人肯去告訴他,所以我說沒有配好官。」 景公說:「是的,我聽說高繚同你交往,我也請求去見他。」 晏子說:「我聽說為爭奪土地而發動戰爭的人,不能成為天下的領袖;爭奪待遇和名位的人,不能成為政治家;高繚和我結為兄弟已很久,可是他從來就沒有指正我的過錯,補救我的缺失,他不過是一個推薦官吏的臣子,還夠資格補救人主的過失嗎。」 20.得人才者得天下 燕昭王問郭隗說:「燕國版圖小,人口少,被齊國攻下八座城,匈奴又想侵佔樓煩,拙劣的我繼承帝王大位,恐怕使國家招致危亡,要想讓國家生存下去是不是另有辦法?」 郭隗說:「有的,只怕你不能採納。」 燕昭王離開自己的座位洗耳恭聽。郭隗說:「帝的大臣,名義上是臣,其實是當老師;王的大臣,名義上是部下,其實是朋友;霸的大臣,名義上是部下,其實是貴客;那些行將危亡的國家的大臣,在名義上是大臣,其實國君把他們當俘虜看待。現在你將東面而王,用一種很傲慢的態度去求才,那麼那些只配當差的人將應召而至;如果你南面而王,能夠以賓主的大禮去求取人才,那麼那些真有資格做大臣的人才將要應命而來;如果西面而王,用平等的禮節,採用不仗權勢的態度求取人才,那麼,能夠做朋友的人就會相約而至。如果北面而王,採用謙虛謹慎的態度去求取人才,那麼有資格做師傅的人才就會應命而至。能夠這樣,進一步可以王天下,退一步也可以霸天下,只待你去選擇了。」 燕昭王說:「我願意這樣,只是沒有老師指點。」 郭隗說:「你如果真的要振興國家,我請求替天下的士人打開一條效忠的路。」於是燕王常請郭隗坐南面。三年後,蘇秦聽到了,從周來到燕國;鄭衍得到消息,從齊國來到燕國;樂毅聽到了,從趙國來到燕國;屈景聽到了,從楚國來到燕國。這四個人的到來使力量單薄的燕國并吞了強大的齊國。燕和齊並不是勢均力敵的國家,為什麼燕能并吞齊,主要是靠那四位謀士的力量。如同《詩經》上說:「有了那麼多人才,文王的天下才能太平。」 21.領袖常懷憂懼之心 楚莊王既降服了鄭伯,又擊敗晉國軍隊,而將軍子重卻多次說他不對。楚莊王得勝歸來,經過申侯的食邑,申侯請庄王吃飯。太陽已經在中天,而楚莊王仍然不吃飯,申侯請求庄王原諒,庄王嘆息著說:「我聽說,某位領袖英明,而旁邊又有人指點,他就可以王天下;某位領袖具備普通才智,而旁邊又有人指點,他可以霸天下;某位領袖是才智低下的人,而大臣們還不如他,這一定要亡國。我是才智低下的人,而大臣們還不如我,我擔憂國家面臨著滅亡的危險。並且世上不會沒有聖人,而國家也不會沒有賢人;天下有了賢人,唯獨我得不到,縱然我可以生存下去,又有什麼意義?」 所以,用武力降服了大國,以仁義使諸侯順從,還憂慮自己不具備聖賢的才智,自己恨自己無才無德,想得到一個賢才幫助自己,忘記了吃飯,這樣的人可以算是英明的領袖了。 22.領袖三憂 英明的領袖有三件擔擾的事:一是自己高高在上,而擔心聽不到別人的批評;二是處於優勢地位而擔心自己會驕傲起來;三是聽到最好的意見,而擔憂不能實行。 越王勾踐和吳人作戰,大敗吳人,并吞了九夷之地。這個時候,他南面稱王,隨侍他左右的大臣有三個,被他疏遠的大臣有五個,他召集大臣們說:「聽到我的過失,而不告訴我,他應該受到懲罰。」這就是身處高位,而擔憂不知道自己的過失的人。 以前,晉文公和楚人打仗,大勝楚人,燒毀對方的軍械糧草,大火燒了三天還不熄。晉文公戰勝回來以後,顯得很憂慮,那些侍從他的人就問道:「你戰勝楚國,為什麼今天還面帶憂慮?」晉文公說:「我聽說能因為戰勝對方,而感到心安的,只有聖人吧!至於以計謀戰勝對方的人,他時刻處在危險之中,我因此感到憂懼。」這就是戰勝了對方而仍恐怕驕傲的人。 以前,齊桓公得到管仲、隰朋以後,他們對齊桓公的話常加以辯正,並且把義理說給他聽。正月上朝的時候,要桓公準備牛去祭祖先,桓公面對西邊站著,管仲、隰朋面向東邊站著,桓公讚歎地說:「自從我聽到你們兩位的話,我更加目明耳聰,不敢獨自專權。」這就是聽到天下的嘉言而恐怕不能實行的人。 23.三件不吉利的事 齊景公出外打獵,在山上看見老虎,在沼澤里看見蛇,回去以後把晏子叫來,問道:「今天我出去打獵,在山上看見老虎,在沼澤看見蛇,這大概就是所說的不吉利的預兆吧!」晏子回答:「國家有三件不吉利的事,但和上面所說的無關。有賢人而不曉得發掘,是第一件;發掘了而不曉得去任用他,是第二件;用了他而又不信任他,是第三件。所謂不吉利就是這些。現今在山上看見老虎,山本是老虎的窩,在沼澤里看見蛇,沼澤本是蛇的洞,看見老虎和蛇,為什麼要說不吉利呢!」《權謀書》 第一部分 卷一 領袖之道(4) 24.求人三法 楚莊王喜歡打獵,大夫就勸他說:「晉楚兩國是對頭,楚國如不打晉國的主意,晉國必定打楚國的主意,現在大王豈不是太安於享樂了?」 楚莊王說:「我打獵是為了求得人才,凡是能夠憑榛木去刺殺虎豹的,我知道這個人一定是個勇敢的人;凡是能夠和犀牛相搏鬥的,我知道這個人一定是強而有力的人;打獵回來肯把獵物分給別人的,我知道這個人一定是個仁慈的人。」楚莊王憑藉這三種方法而求得三種人才,楚國得以安定。 所以說只要立志去求,就沒有求不到的人才。 25.天意與民心 商湯的時候,有七年大旱災,黃河都乾裂了,石頭和沙都被烈日炙烤著。商湯就派人拿著三足鼎祝禱山川的神,並教他們禱告:「是國家太浪費,使人民痛恨嗎?是賄賂的風氣太盛?挑拔是非的人太多嗎?大修土木的風氣太盛?後官里專權跋扈的女人太多嗎?為什麼這麼久還不下雨呢?」話還沒有說完,而老天就下大雨了。所以,上天順應人心,就像影子緊跟著人,聲響與聲音相隨一樣。 《詩經》說:「祭天祭地奠酒埋牲,沒有一個神靈不受到尊崇。」說明人們痛恨旱災。 26.知過即改 殷朝太戊皇帝時,有桑谷生長在朝廷里,晚上才發芽,等到早上已長到合抱那麼粗了。史官請求到湯朝祖先廟裡去問卜,太戊帝同意了。占卜的人說:「我聽說,好卦是福的預兆,見到好卦而作壞事,那福仍然不會降臨;壞卦是災禍的預兆,見到壞卦而作好事,那麼災禍仍然不會來到。」於是太戊就勤於政事,慰問有病患的人,憑弔死者,三天之後,桑谷就自動死亡了。 27.存亡繼絕 高宗就是武丁,他人品極佳,眾人歸順他,所以叫做高宗。成湯以後,先王的大道廢馳,背離國法,桑谷都生在朝廷里,七天之後已粗大得一個人抱不過來了。武丁向他的宰相詢問這件事,宰相說:「我雖然知道原因,但我不能說。聽祖已說,桑谷是野草,現在生在朝廷裡面,是不是表示國家將要滅亡了呢?」武丁害怕了,開始整飭自己的身心,培養自己的品德;仰慕古聖先賢的政治,復興將要滅亡的國家,繼續將要斷絕的朝代;舉用隱逸的士人,對於年高德劭的老年人,明確規定奉養的辦法。 三年以後,遠方的蠻夷輾轉而來朝貢的有七國,這就是存亡繼絕的國君,所以大家推崇他,尊敬他。 28.改過能復興 宋國發大水,魯國人去慰問,說:「老天總是下雨,小溪和山谷的水都滿了,連你們的土地也受到影響,當政的人擔憂,所以派我慰問你們。」 宋君回答說:「我沒有才幹,齋戒不謹慎,封的食邑,也不加以整理,差役人民不是時候,老天將要降下災害,既讓帝王擔憂,又有辱使命。」 君子們聽到了說:「宋國差不多要興起了吧!」 有人問道:「為什麼?」答道:「以前夏桀和殷紂不承認自己有過失,所以國家很快滅亡;成湯、周文王和周武王知道自己的過失,所以國家復興也很快;知過能改,好像不曾犯過錯誤。所以說宋國差不多可以復興起來了。」 宋君聽到以後,早起晚睡,很早就上朝,很晚才退朝,吊念死者,慰問生病的人,經過三年的努力,國內年成豐收,政治穩定。如果宋人沒有聽到君子們的告誡,那麼年成也不會豐收,國家也未見得太平。 《詩經》上說:「幫助我擔負這責任,告訴我應該注意的行為。」 29.天道 楚昭王病了,占卜的人說:「是河神作祟,大夫請用三牲的祭禮去祭河神。」昭王說:「且慢,以前先王分封土地的時候,亦不過舉行望祭;江漢睢漳這些河流是楚國舉行望祭的對象;降禍降福,也不過如此。我雖然不好,並沒有得罪河神,因此不用祭河。」 孔子聽到了,就說:「楚昭王可以說是知道天道的人了,他不喪失他的國家,是有理由的啊!」 30.在自己身上找過錯 楚昭王的時候,有像飛鳥一樣的雲夾著太陽飛了三天。昭王擔憂,便派人騎驛馬向東去問太史州黎,州黎說:「這災禍將要降到你身上,派令尹和司馬去解說就可以了。」令尹和司馬聽到之後就齋戒沐浴,將要以自己潔凈的身子代替昭王獲罪。昭王說:「且罷,楚國之有我,好像身體有胸肋一樣;有令尹司馬,好像身體有股肱一樣。胸肋有毛病,怎能轉到股肱上,為什麼要他們去承受災禍?」 31.利人即利已 邾文公要遷往繹,就去卜卦,史官說:「遷往繹對人民有好處,對你沒有好處。」邾文公說:「只要對人民有利,就是對我有利,上天生下人民而給他們一個領袖,這就是對他們有好處,人民既然有了好處,我一定也有份。」隨侍的人說:「可以延長生命的事,你為什麼不做?」邾文公說:「我的任務是治理人民,生命的長短,聽之於命,只要對人民有利,就是最大的利益。」於是就遷往繹。 32.居安思危 楚莊王看到天上沒有出現災象,地上沒有出現妖孽,就向山川的神禱告說:「老天忘記我了吧!」這就是能夠向上天找自己的過失的人,這樣的人不會拒絕別人的勸告。所以說,居安思危能建立霸業。 33.用思想求道 湯說:「藥物先由地位卑下的人嘗過以後,再送給地位高貴的人去吃;善言先獻給地位高的人,然後再讓地位低的人知道。」藥物先要地位低的人去嘗,然後才讓地位高的人去吃,這就是教;把善言貢獻給地位高貴的人,然後才讓地位低的人知道,這就是道。所以先讓別人嘗過味以後再去吃,他吃得的味就多;使別人進善言,然後再去聽眾人的意見,那麼他聽到的話也就比較少。所以,一個英明的領袖,他的話必定是從別人那裡聽來的,必定是從別人那裡選擇的,一定是自己收藏的,一定是自己施行的。所以道根據定數來取捨,叫做明,根據定數來實行叫做章,把定數表現在萬物上叫做藏;所以求道的人,不用眼睛而用思想,得道的人不用手而用耳。《權謀書》 第一部分 卷一 領袖之道(5) 34.為人要厚道 楚文王有病,對大夫說:「管饒拿義來干涉我,拿禮來約束我,跟他相處常常要提心弔膽,不見他也不想他,然而他對我有好處,我要封他一個爵位;申侯伯這個人,我喜歡做的,他勸我去做,我願意做的,他已經先替我做好了,跟他相處,感到很自在,不見他還想他,可是他對我沒有好處,我要請他離開我。」大夫贊成,於是就任命管饒為大夫,贈送申侯伯一些禮物,請他走。 申侯伯將要到鄭國去,楚文王說:「一定要小心,你為人不厚道,還想要奪人家的政權,不要到魯、衛、宋、鄭這些國家去。」 申侯伯不聽,於是就到鄭國去,三年而奪得鄭國的政權,但才五個月就被鄭國人殺了。 35.趙簡子明智 趙簡子和欒激在一起戲水,快要沉入水中,趙簡子說:「我曾經喜歡聲色,而欒激為我獲得;我曾經喜歡華麗的屋子,而欒激幫我達到目的;我曾經喜歡那些馴良而又好騎的馬,而欒激能滿足我的慾望。但是我渴望人才已經六年了,而欒激從沒有向我推薦過一個人,這是增加我的過錯而減少我的善行。」 36.趙簡子正視過失 有人對趙簡子說:「你為什麼不改正過失?」簡子說:「好的。」 左右大臣們說:「你根本沒有過失,要改正什麼?」 趙簡子說:「我說好,不一定就表示有過失,我是想得到能規勸我的過失的人,現在我回絕了他們,是回絕能規勸我的人,能規勸的人望而止步,我的過失將永遠無法改正。」 37.匡心之臣 韓武子出去打獵,車子和獸類,都已經準備好了,忽然傳來消息說:「晉公去世了。」武子告訴欒懷子說:「你也知道我喜歡打獵,所需要的車子和警戒用的獸類都已經準備好了,我是不是可以打完獵回來再去憑弔?」 欒懷子說:「范氏被智氏滅亡,是因為多輔助之臣,而少匡正之臣。我對於你,是輔助的臣子;對於你,是匡正的臣子,你為什麼不去問呢?」武子說:「你想要匡正我嗎?如能匡正我,又何必要呢?」於是就停止打獵。 38.用琴警戒自己 師經彈琴,魏文侯聞琴聲起舞,並且說:「不要違背我的話。」師經拿起琴去撞文侯,沒有撞到,卻把帽子上的穗子撞斷了。文侯向左右的人說:「臣下去撞他的主上,應該處什麼樣的刑罰?」左右的人說:「應該扔到鼎中活活煮死。」於是文侯命人抓住師經下堂,師經說:「可以讓我在臨死之前說一句話嗎?」文侯說:「可以。」師經說:「以前堯、舜做皇帝,只擔心他講的話沒有人反對;桀紂做皇帝,卻怕他所講的話遭到別人的反對。我撞到的是桀紂不是你。」 文侯說:「放了他吧!是我的過錯,把琴掛在城門上,做為我改錯的標記,不要修理帽子上的穗子,以做為警戒自己的信物。」 39.晏子之死 齊景公在簍遊玩,聽到晏子死去的消息,就穿上素色的服裝,坐上車子,飛速往回趕,他以為來遲了,就下車跑步,後來又知道跑步沒有車子速度快,於是又乘車,等抵達齊國,他已經四次上下車了,他一面哭一面奔,到了晏子的靈前說:「你整日地督促我,我還是很放肆而沒有收斂,在老百姓身上積壓了很多怨罪。現在老天要把災禍降到齊國,不把這種災禍降到我的身上而要降到你的身上,預示齊國將要面臨危險,老百姓將要向誰去訴苦呢?」 40.晏子的遺風 晏子死了十七年之後,有一天,齊景公請大夫們吃飯,景公射箭射不很准,大家卻眾口一辭地讚美他,景公立刻變了臉色,嘆息著放下弓箭。 弦章走進來,景公說:「章,自從我失去晏子到現在十七年,從來沒有聽到別人對我的過失有所批評,今天射箭射出了靶子外;而眾口一辭的都來讚美我。」弦章說:「這是那些大臣的不是,他們的智慧不足以知道你的長處,他們也沒有勇氣去冒犯你。然而我聽說,皇上喜歡,大臣也喜歡;像尺蠖吃黃顏色的東西,那麼它的身體自然就變黃;吃綠色的東西,它的身體,自然就變綠。皇上也愛聽好話吧?」 景公說:「好的,今天所說的話,弦章算是人君,我算是大臣。」 這時有漁人送魚來,景公以五十車魚送給弦章做為獎賞,載魚的車子擁擠得把路給塞住,弦章按住駕車人的手,說:「以前說好話的人,都想得到魚。以前晏子辭謝獎賞來規勸皇上的過失,所以他的過失就藏不住,現在那些大臣們都想為求得利益而拍馬屁,所以弓箭射到箭靶以外,而仍然眾口一辭地讚美。現在我輔助皇上,不被人們所理解還要接受魚,這是違背了晏子的意思而只滿足了諂諛的慾望。」所以,弦章堅持不要這些魚。 君子說:弦章的廉潔,是受了晏子遺風的影響。 41.不可不讀《春秋》 上天生出百姓,不是為了建立君王;上天建立君王,也不是為了設立名位。作為一國之君,貪圖私慾而不顧百姓,是有違天命的。忘記君王所應做的事的人,《春秋》就不把他記載為賢君,而把他看做夷、狄。 鄭伯厭惡一個人同時厭棄他的老師,所以有「夷、狄不能為君」的說法,君王不拿這些來反省自己,即使違背了事實,內心也不會知道。 所以說:「國君不可不讀《春秋》。」 42.不配做國君的人 齊人殺了他們的國君,魯襄公就拿著戈站起來說:「哪個大臣敢殺他們的國君?」 師懼說:「齊國的領導無方,任用小人,放縱個人的慾望,虐待天下的人,這不是君王的所為,他遭到殺身之禍,是自己找的;大王不愛惜天下人的生命,而痛惜一個人的死亡,這是多麼的錯誤。齊國的大臣已不配為大臣,他的國君被殺也不足惜。」《權謀書》 第一部分 卷一 領袖之道(6) 43.周公以身做則 孔子說:「文王像元年,武王像春王,周公像正月,文王的父親是王季,母親是太任,妃子是太姒,武王、周公是他的兒子,泰顛、閎夭是他的大臣,他的品質本是很好。周武王先修養德行,再治理國家,國家治理好,再把天下治好,討伐無道的人,懲辦有罪的人,他一行動,天下就治理得很好,這應算是光明正大的。春天萬物都及時生長,人君領導有方,百姓都將安居樂業,周公以身做則,而天下的人都順從他,這是最大的誠意。」 44.權力的秘密 人主的地位高,大臣的地位低,這是勢力形成的必然結果。一旦勢力沒有了,權也就跟著沒有了,所以人主無道,諸侯的地位就會上升;諸侯如果無道,大夫就要興盛起來了。大夫不盡職,老百姓就要起來反抗了。因此,在上位的人如果不失政,而在下位的人想奪得他的權力,是從來沒有過的。 45.本末不可倒置 孔子說:「夏朝如果不亡,商朝就不會起來;商朝如果不亡,周朝也就不會起來;周朝不亡,也就不會有《春秋》;《春秋》寫了以後,君子們才曉得周朝亡了。」所以上下相剋,好像水火相滅一樣,一國的領袖不可不知道臣下權大的結果,臣下強大起來了,而國家就危險了,一國的領袖如果不明白這種情況,那麼國家就太危險了。 管仲說:權不可分開,政治也不能容許有異己存在。所以說:小腿比大腿粗的人難以步行,手指大過臂的人很難把東西抓緊,本末不能倒置。 46.用權須謹慎 司城子罕做宋國宰相,告訴宋國的國君說:「國家動蕩和安定,人民的治和亂,在於人主能不能實行賞和罰。賞得恰當,賢能的人就會得到鼓勵;罰得恰當,壞人就會絕跡。如果賞罰不當,那麼賢能的人就得不到鼓勵,而壞人也就不會絕跡;那些壞人互相結黨營私,欺矇主上,來爭奪名利,這是不可不注意的。至於獎賞別人,賜給人家以名利,這是每個人所喜歡的,人主要自己去做;給罪人以懲罰或把他殺掉,這是每個人所不喜歡的,我來請求為你做這件事。」 人主說:「好的,你負責做別人討厭的事,我就做別人喜歡的事,我知道這樣做,不被諸侯們所取笑。」於是宋君就負責賞賜,而子罕就負責刑罰。國人知道刑罰殺戮的厲害,是子罕做的,大臣親近他,人民也歸順他。過了一年,子罕趕走他的君王而獨攬政治大權。所以說:「沒有懦弱的人主,就沒有強橫的大夫。」老子說:「魚離不開深淵,國家的大權不可以隨便給人。」《權謀書》 第一部分 卷二 為官之道(1) 卷二為官之道 1.六正與六邪 做大臣的要服從皇上的命令,對皇上交待的事情做完以後要向他報告,一切事情不敢專橫,不隨便效忠一個人,也不隨便提高自己的地位,一定要對國家有益處,對皇上有幫助,所以他的身份受到尊重,而子孫也能保全得住。 大臣有六正,也有六邪,照六種好的典型去做,就會得到榮耀,若照壞的去做,就會招來羞辱,榮辱就是禍福的門徑。 什麼叫做六正六邪?六正就是:第一,當一切還隱伏著,沒有露出苗頭,這時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存亡的預兆和成功與失敗的先機,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就預防它發生,讓人主很超然地站在顯要的地位,天下的人都稱讚他是位很盡忠的大臣,像這樣的大臣,就可算是聖明的臣子;第二,要虛心誠意,貢獻善道,勉勵人主進步,告訴人主最好的策略,順著人主的優點,補救他的缺點,有了成績屬於人主,不敢自誇是自己的功勞,像這樣就是賢良的臣子;第三,是自己操勞,早起晚睡,不停地推薦賢能的人,學習古代的嘉言善行來勉勵人主,使國家社會能夠安定,這就是忠臣;第四,是能明察極小的事情,能提前看出成敗,預防它並加以挽救,退而三思,堵塞它的空隙,斷絕它的亂源,轉禍為福,讓人主沒有可擔憂的,像這樣的大臣就是有見識的大臣;第五,是能遵守規章制度,辭謝一切賞賜,也不接受贈送,衣服整齊,飲食節儉,像這樣就是忠貞不二的大臣;第六,是當國家混亂的時候,人主做錯事,然而能夠冒犯人主,指出他的過失,不怕犧牲,認為自己犧牲了只要國家能保得住,對自己的行為不表示後悔,像這樣就可算是耿直的大臣。這就是所說的六正。 六邪呢?第一是只求做官享受俸祿,只謀取私人的利益,不管公家的事,有智慧不肯用,有能力不肯做,人主渴求人臣能提供意見,貢獻良策,他還不肯盡自己的職責,苟且求榮,隨波逐流,沒有主見,左右觀望,像這樣的大臣徒有其名;第二是人主的話,他都說好,人主的行為,他都說不錯,暗中看準了人主喜歡什麼,他就奉獻,讓人主的耳目能得一時之快,投機取巧來迎合人主,不管他後來的禍害,像這樣就是諂諛的臣子;第三是內心險詐,外表卻好像很謹慎,說的話好聽,作的表情好看,而內心又好嫉賢妒能的人,他想要推薦的人,就替他隱惡揚善,他所要打擊的人,就對他隱善揚惡,讓人主用人失去依據,賞罰不當,命令也不能實行,像這樣就是奸臣;第四是智慧足以掩飾他的罪過,話也很有說服力,對內離散骨肉之情,對外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像這樣就是饞臣;第五是專權仗勢,拿國家大事來提高自家的權勢,成群結黨來使自家富有,又假借人主的命令,來自我炫耀,增加自己的威勢,像這樣就是賊臣;第六是拿邪道來向人主諂媚,讓人主遭到不義,搞小組織來蒙敝人主,在人主面前就說好聽的話,離開了人主話就變了,黑白不分,是非不明,找機會來攀附人主,使四周的友邦和國內的人民都知道人主的罪惡,像這樣的大臣就是亡國的大臣。這就叫做六邪。 賢能的大臣按照六正的原則行事,痛惡六邪,所以人主的地位才能鞏固,而天下才能治好,活著的時候為人主所喜愛,死了就被人主所懷念,這就是為官的大道。 2.官員的職責 商湯問伊尹說:「三公、九卿、大夫、列士,區別在哪裡?」 伊尹答道:「所謂三公,他們的智慧高,了解大道理,能夠應付所有的變局,了解萬物的情性;他所說的話,足以調和陰陽,讓春夏秋冬四時正常,調節風雨,像這樣的人就可以推舉他做三公,所以三公的任務就在於通曉天道。九卿要按照節令開溝渠,修築堤防,栽種五穀,他的任務就在於通曉地理,沒有開通的溝渠他能夠開通,對人民不利的事情,他能變成有利,像這樣的人就可以推舉他做九卿,所以九卿的工作,就是為人民謀利益。大夫出入和人民一樣,也和人民同利,他通曉人事,行動合乎規矩,說話也不傷害人,在重要的地方設立關梁,來徵收賦稅,充實國家財源,像這樣的人就可以推舉他做大夫,所以大夫的工作,在於推行仁政。列士要懂得道義,不要失去了善心,有了功勞也不要一個人獨佔,做事要忠誠正直,要努力勸勉別人,不要存有奸詐的心理,辦事要有大公無私的態度,說話有分寸,像這樣的人就可以推舉他做列士,所以列士的本職在於行義。有了道德仁義,而天下才能治得好。以上道德仁義四種人,英明的人主並不把他們當作大臣看待。」 商湯問:「為什麼是人臣而又不把他看做大臣?」 伊尹回答說:「人主不把他們當作大臣看待的有四種人:叔伯們是大臣,而不看作是臣子;兄弟們是大臣,而不能稱他們為臣;先王的大臣,不能稱他們為臣;有品德的人,不能稱他們為臣。這很合乎情理。」 3.為官有重點 商湯問伊尹說:「古時候為什麼要設置三公、九卿、大夫、列士這些職務呢?」伊尹回答說:「設置三公用以參與帝王的事;設置九卿,用以參與三公的事;設置大夫,用來干預九卿的事;設置列士,用來參與大夫的事。所以參與中有參與,就是要把握一件事的重點;重點不失,內外就能一致。」 4.發現人才也是賢 子貢問孔子說:「大臣當中哪一個最好?」孔子說:「我不清楚,以前齊國有鮑叔牙,鄭國有子皮,他們都算是很賢能的人。」 子貢說:「那麼齊國沒有管仲,鄭國沒有子產嗎?」孔子說:「子貢,你僅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僅知道為國效力是賢,你有沒有聽說過為國推薦人才也算是賢?」子貢說:「推薦人才也算是賢?」孔子說:「是的,我聽說鮑叔牙推薦管仲,子皮推薦子產,沒有聽說管仲、子產又推薦誰。」《權謀書》 第一部分 卷二 為官之道(2) 5.宰相之才 魏文侯將要設置宰相,把李克叫來問道:「我將要設置宰相,在季成子和翟黃兩個人之間,我用哪一個比較好?」李克說:「我聽說,職位低的人,不參與職位高的人的事,外面的人不參與裡面人的事,疏遠的人不參與親近的人的事,我是一個與你關係又遠,職位又低的人,不敢參加意見。」文侯說:「這是國家大事,希望你不要推辭。」李克說:「君王調查一個人的過去就知道了。有地位的時候要看他推薦什麼人,有錢的時候要看他施捨什麼人,貧賤的時候要看他不要什麼,窮的時候要看他不做什麼,從這裡你就可以知道用人的標準了。」文侯說:「你可以走了,我的宰相人選決定了。」 李克走了,經過翟黃那裡,翟黃問道:「我聽說魏文侯問你宰相人選,不知道誰可以做宰相?」李克回答說:「季成子可以做宰相。」翟黃不愉快地說:「翟黃對你很失望。」李克說:「你為什麼忽然對我失望,我和你以君子相交,難道是想做大官?人主拿宰相的人選來問我,我說:『有權位的時候要看他的作為,有錢的時候要看他的出手,貧賤的時候要看他不要什麼,窮的時候要看他不做什麼,從這裡就可以知道用人的準則。』由此可知季成子做宰相。」翟黃不高興地說:「我翟觸為什麼不可以做宰相?防守西河是我,計事內史也是我;文侯想要進攻中山,我就推薦樂羊;要求得治臣,我就推薦你;為使他的兒子有師傅,我就推薦屈侯附。翟黃哪一點不如季成子?」李克說:「不如季成子,季成子吃采邑之米有千種之多,但十分之九用之於外,十分之一用之於內;所以東邊得到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他所推薦的,是輔佐人主的師傅,你所推薦的,只具有人臣的才幹。」翟黃忽然慚愧地說:「我冒昧了先生,回去再加磨鍊、學習。」話還沒有說完,左右的人報告說季成子已經做了宰相,於是翟黃默不作聲,臉上現出慚愧的神色,有三個月不敢出門。 6.令尹的職務 楚國令尹死的時候,齊景公遇到成公乾說:「令尹的遺缺由誰來擔任?」成公乾回答說:「大概是給屈春吧!」齊景公生氣地說:「國人以為由我來擔任。」成公乾說:「你威望小,屈春威望高。子義獲是很笨的人,你卻和他做朋友。鳴鶴與芻狗也不聰明,你卻欣賞他們。而屈春的朋友是鴟夷子和損頗,這兩人的智慧都可以當做令尹了,他們卻甘於服從屈春,所以說政權要歸於屈春。」 7.舉鑒之道 田子方渡過西河去拜訪翟黃,翟黃駕著裝有華麗的車篷,並用黃金裝飾馬絡頭的車子來迎接他,大家坐在席子上。像這樣四馬拉的車子共有八十輛,子方遠遠望去以為是皇帝,道路很狹小,就下車去迎接他。翟黃看到是子方,也下車快走過去,自己投向他的下風,說:冒犯了。田子方說:「是你呀!我看到你,以為你是人君,現在你來到了,才知道你是人臣,你怎會這樣呢?」翟黃答道:「這些都是皇帝賞賜給我的,累積了三十年才到這種地步。」子方說:「你為什麼有這麼多的車?」翟黃答道:「以前西河沒有太守,我推薦吳起,西河以外就安寧了;我推薦西門豹,而魏國也就不把趙國當作外患;酸棗沒有縣令,我推薦北門可,而魏國也就不擔憂齊國的入侵;魏國想要進攻中山,我推薦樂羊,結果就攻下中山;魏國沒有治國的大臣,我推薦李克,結果魏國大治。我推薦這五位大夫,名位和待遇都加倍提高,所以才有這樣的結果。」 子方說:「好的,你勉力去做,魏國的宰相不會捨棄你到別處去找。」 翟黃答道:「君王母弟有個名叫公孫季成的,推薦子夏,而人君把他當老師看待,推薦段干木,而人君把他當朋友看待,再推薦你田子方,而人主尊敬他,他所推薦的,是老師,是朋友,這是屬於敬畏的一類;而我所推薦的,都是重視名利的,怎能做到魏國的宰相呢?」子方說:「我聽說一個人本身賢能,他所推薦的人一定也是賢能的,這五個被他推薦的人都是賢能的,你好好努力,會成為宰相的。」 8.人才是治理的關鍵 齊威王出遊瑤台,成侯卿來向他報告事情,跟隨成侯卿的都是一些衣著車馬極講究的人。齊威王看到問左右的人說:「來的那些是什麼人?」左右的人說:「是成侯卿。」齊威王說:「國家很貧窮,為什麼出來要那樣地講究排場?」左右的人說:「把東西給別人的人,他有權要求別人;接受人家東西的人,應為他人盡義務。」 成侯卿到了,去晉見齊威王說:「忌來了。」齊威王沒有作聲。又說:「忌來了。」齊威王還是沒有作聲。又說:「忌來了。」齊威王說:「你們國家非常貧窮,為什麼出來要那樣講排場?」成侯卿說:「請大王赦免我的罪,我就回答你。」齊威王說:「好吧。」成侯卿說:「我推薦田居子到西河,而削弱了秦和梁的力量;我推薦田解子到南城主政,結果楚人就拿著絲織物來朝拜;我推薦黔涿子到冥州去,而燕人送來牧畜,趙國人送來盛器;我舉薦田種首子到即墨,齊國因此富足;我推舉北郭刀勃子為大夫,而九族就更加親切,人民也更加富蔗。我推薦這幾位賢能的人,你可以高枕無憂,為什麼還怕國家貧窮呢?」 9.公孫支讓賢 秦穆公派商人去衛國運鹽,商人用五張羊皮買下百里奚讓他把裝鹽的車趕到秦國去。秦穆公看鹽的時候,又見到百里奚的牛很肥,說:「責任重而路又遠,隨時會碰到危險,而牛為什麼還很肥呢?」百里奚說:「我按時讓它進飲食,使用它的時候,又不過分地虐待它;如碰到有危險時我先去,所以牛才會肥。」穆公知道百里奚是一個君子,於是令有司賜他沐浴並換過衣帽讓他陪侍穆公,穆公非常高興。 第二天秦穆公和公孫支討論政務,公孫支心神不安地說:「穆公耳聰目明,考慮也非常周到仔細,可能是你已找到一位聖人了!」穆公說:「是的,我非常喜歡百里奚的話,他跟聖人很相似。」公孫支於是就回去拿了一隻雁來祝賀,說:「你已經得到國家所需要的聖臣,我來為國家祝賀。」穆公沒有辭謝,並且還禮收下禮物。第二天,公孫支就把上卿的職位讓給百里奚,說:「秦國地處偏僻,人民愚陋無知,這是國家危亡的根源,我自知不配處在高位,請准許我讓賢。」穆公不同意。公孫支說:「你不用款待嘉賓的禮節,而能得到國家所需要的賢能的大臣,是你的福份;我見到賢能的人而有機會讓賢,是我的福份。現在你已經可以得到這項福份,而讓我失去這項福份,可以嗎?請你也讓我得到吧!」穆公不同意。公孫支說:「我不賢能而處高位是你違背常理,我不肖而讓你違背常理,是我的過失,進用賢能的人而辭退不賢能的人,這是你的英明。現在我處在高位,毀壞了你的美德,又違背了一般大臣應有的操守,我將要逃走。」穆公因此接受了他的請求。所以用百里奚做上卿,公孫支做次卿來幫助他。《權謀書》 第一部分 卷二 為官之道(3) 10.趙簡主自省 趙簡主從晉陽到邯鄲去,半路上停下來,趕車子的官吏就問他為什麼停下來,趙簡主說:「董安於在後面。」趕車子的官吏說:「這是三軍的事,你又何必以一個人而影響三軍呢?」趙簡主說:「是的。」走了百步又停下來,官吏要上前去規勸,恰好董安於到了,趙簡主說:「秦國與晉國之間的通道,我忘記派人把它堵塞起來。」董安於說:「這就是我走在最後面的原因。」趙簡主說:「公家的貴重物品我忘記派人把它運來。」董安於答道:「這是我董安於走在最後的原因。」簡主說:「行人燭過年紀大了,他的話晉國人都聽從,我走的時候忘了派人去辭行了。」趙簡主可說是對內反省自己,對外能知人善任,所以才能自己既輕鬆而國家又安定。御史大夫周昌說:「一個國家的領袖,能像趙簡主那樣,國家就不會有危險了。」 11.為臣也有尊嚴 晏子陪侍齊景公,早晨很冷,要晏子送熱食來,晏子答道:「對不起,我不是管你飲食的臣子。」景公又說:「請送皮衣來。」晏子答道:「對不起,我不是管服裝的。」景公又說:「那麼你究竟替我做什麼呢?」 晏子答道:「我是國家的大臣。」齊景公又問:「什麼叫做國家的大臣?」答道:「所謂國家的大臣,能治理國家,辨別君臣之間的情份,讓它合情合理;制定百官的尊卑,讓它能恰到好處;寫成條例命令,可以傳佈於四方。」從這以後,齊景公不敢不用應有的禮節去接見晏子。 12.君王善於納諫 齊侯問晏子說:「一位忠臣要怎樣去效忠他的領袖?」晏子答道:「君王有危難時不隨便犧牲,君逃亡時也不送他。」齊侯說:「封給他一塊土地,給他一個名位;我有危難時不為我犧牲,我逃亡時也不送我,這能算是忠臣嗎?」晏子答道:「大臣講的話能被採用,一輩子也不會有危難,我為什麼要犧牲;出的謀略能被聽從,一輩子也不會逃亡外國,我還要送什麼。假如大臣的意見不被採用,君王有難而隨便陪他犧牲,這是無意義的死;勸告而不聽,逃亡時又去送他,這是欺騙的舉動。所以一位忠臣要能規勸君王的過失,而不能陪他一死了之。」 13.晏子的清廉 晏子上朝的時候,坐的是破舊的車子,駕的是不馴良的劣馬,齊景公看到了,說:「唉!你的待遇太差了吧!為什麼你的車馬這樣呢!」晏子回答道:「靠你的賞賜,才讓我的父母妻子和朋友們生活下去,我能夠吃得飽,穿得暖,有一部車馬代步,對我來說,已經很滿足了。」晏子走後,景公派梁丘據送給他一部車馬,晏子退回三次都不肯接受。景公不高興,趕快召回晏子,晏子來了,景公說:「你不肯接受車馬,我也不要車馬。」晏子答道:「你派我監督文武百官,我節省衣食,做齊國老百姓的榜樣,然而還怕自己太奢侈浪費了,而言行不符;如今好車好馬,你人主有了,我也有了,如果老百姓不講道義,衣食奢侈,而不檢點自己的行為,我無法去禁止他們。」於是就辭謝了好車好馬。 14.晏子為相之道 齊景公喝酒,陳桓子在旁陪著,看到晏子來了就告訴景公說:「請罰晏子一杯酒。」景公問:「為什麼?」陳桓子答道:「晏子穿黑綢布的上衣,披麋鹿皮的皮衣,乘著破車,駕著劣馬來上朝,完全隱埋了你的賞賜。」景公說:「是的。」 斟酒的人就捧著酒杯送到晏子面前,說:「皇上要罰你的酒。」晏子問道:「為什麼?」陳桓子說:「皇上賜給你名位,來提高你的身份;賞賜百萬,使你家變得富有;那些大臣的名位沒有比你更高的了,待遇也沒有再比你更優厚的;現在你穿著普通的布衣,披著麋鹿的皮子,乘著破車,駕著劣馬來上朝,你是有意要埋沒皇上的賞賜,所以要罰你喝酒。」 晏子離開自己的座位說:「是讓我喝了酒然後說呢,還是讓我說了後才喝酒?」景公說:「說了以後才喝酒。」晏子說:「你賜給我以名位,來提高我的身份,我晏嬰不敢接受你的名位,只為奉行你的命令罷了;賞賜百萬來使我的家變得富有,我也不敢接受這份財富,只為表示你的賞賜罷了;我聽說古時的賢臣接受很優厚的賞賜而不能愛護他的國族,就該受懲罰,如占著職位,而又不能勝任他的工作,也應該受到懲罰;人主的內臣,大臣的父兄,假若有離開人主的身邊,流散在外的,這是我的過失;人主的外臣,一個盡忠職務的大臣,假若有流亡在四方的,是我的罪過;軍事裝備不充實,戰車沒有整修,這是我的罪過。至於像駕不體面的車馬來朝見人主,這不是我的罪過,況且我用人主的賞賜,我的父輩們都有車可乘,母系的戚友都不愁衣食,妻系的戚友都沒有挨凍受餓的;那些被國家選拔的士人都要等待我的錢然後才能燒飯的有數百家。這樣說來,我是埋沒了人主的賞賜呢?還是彰揚了人主的賞賜?」景公說:「好的,請替我罰桓子一杯酒。」 15.晏子辭賞 晏子正在吃飯,齊景公派的使者到了,就把食物分一半給使者吃,晏子沒有吃飽。使者回去告訴齊景公,景公說:「唉,他的家境這樣貧窮,我一點也不知道,是我的過錯。」於是派人把一個千戶的縣邑送給晏子,晏子再拜辭謝,說:「我晏嬰的家並不貧窮,由於人主的賞賜,使我三族蒙受恩澤,並連帶我的朋友和老百姓,人主的賞賜也的確太多了,我晏嬰的家真不貧窮啊!我聽說,從人主那兒得到的多,而給別人也給得多,代人主施恩,這是忠臣所不願做的;從人主那兒得到的多而把它藏起來,這是把自己變成了筐,這是有仁德的人不願做的;從君主那得到的多,沒有施捨給別人,一旦自己死亡以後,那些財產就跟著走了,這是聰明的人所不願做的。我聽說,做為人臣的,在朝廷上不奉承人主便是忠;離開朝廷,不虧待部下,便是廉。八升的布,一豆的食物,足夠了。」使者往返了三次,晏子仍不肯接受。 16.常道 陳成子問鴟夷子皮說:「什麼叫做常道?」 答道:「人主死了我卻不死,人主逃亡我不逃亡。」 陳成子說:「然而你怎樣做到常道?」答道:「沒到死的時候,先排除死亡的危險。沒到逃亡的時候,先排除逃亡的危險,還有什麼死和逃亡呢?」《權謀書》 第一部分 卷二 為官之道(4) 17.為官四德 聽從國君的指示,做對他有利的事情,叫做順從;聽從國君的指示,但做出對他不利的事,叫做諂諛;不順從國君的命令,但做出對他有利的事,叫做盡忠;不順從國君的命令,但做出對他不利的事,叫做叛亂。 知道君王有過錯而不去勸阻,國家將面臨危亡的危險。對君王盡忠言,採用就留下,不採用就離開,叫做諫;能夠對君主盡忠言,採用就活下去,不採用就犧牲,叫做諍;能夠聯合大家的力量一起強行更正君主的過失,君主雖然不高興,但不能不聽,由此解除了國家的禍患,完成效忠國家的使命,叫做輔;違抗君主的命令,反對國君所做的事,竊取君主的權力來消除國家危亡的隱患,掃除國君的恥辱,攻伐別的國家謀求本國的利益,叫做弼。所以,諫、諍、輔、弼的人是國家所需的人才,英明的君主禮待他們,昏庸的君主把他們當做敵人。 英明的君主喜歡請教別人,昏庸的君主獨斷專行。英明的君主尊賢使能,使之建立功勛;昏庸的君主妒能遠賢,損害他們的功業。懲罰忠良,賞賜奸黨,是最愚昧的國君的表現,桀、紂就是這樣亡國的。 《詩經》說:「不聽別人的勸告,國家就會覆亡。」 18.君子不諂媚 簡子有尹綽、赦厥二位大臣。簡子說:「厥愛我,不在眾人面前規勸我,綽不愛我,常常在眾人面前規勸我。」尹綽說:「厥怕你當眾丟醜,而不重視你的過錯;我重視你的過失,而不怕當眾丟你的丑」。 孔子說:「尹綽是一個君子啊!當眾勸說人主,而不諂媚他。」 19.晏子交友 高繚在晏子那兒做官,晏子把他趕走,左右的人責問晏子說:「高繚追隨你,三年也沒有給他一個職務,反而把他趕走,在道義上說得過去嗎?」晏子說:「我是個卑賤的人,經過禮儀廉恥的要求我才正直起來,現在這個人追隨我已三年,從來就沒有糾正過我的過錯,所以我才把他趕走。」 20.像土一樣 子貢問孔子說:「我做人家的幫手,但不曉得要怎樣做才好。」 孔子說:「做人家的幫手,如同土一樣,種五穀就生五穀,挖下去就見到泉水,草木賴它生長,禽獸賴它生存,人賴它活下去,死人賴它埋葬,功勞多而不表功。做人家的幫手,就應該像土一樣!」 21.心術 孫卿說:「年紀小的伺候年紀長的,地位低的伺候地位高的,不賢的人,伺候賢能的人,這是天下普遍的道理。有人地位雖高,但不能居於人上;有人低賤,但又以居於人下為恥辱。這是奸人別有用心。一個人如果心術不正,行為邪惡,反而想被眾人所讚美,不是異想天開嗎?」 22.長久之計 公叔文子問史叟說:「武子勝伺候趙簡子已經很久了,趙簡子對武子勝的恩寵一直不減,不知為什麼?」史叟說:「武子勝知識豐富,具有多方面才幹,但地位很低,如果趙簡子親近他,他就更敏捷和恭順,如果趙簡子瞧不起而疏遠他,他就只帶著恭敬而無怨恨的表情。走進朝廷,為謀國而辛勞;走出朝廷,看不出他得到人主的恩寵。人主給他待遇,他知道滿足,所以才能維持長久。」 23.稱職的領導 《尚書·泰誓》說:「依附部下而欺誣長官,該處死;依附長官而欺誣部下,該判刑;參與國家大事,而對人民沒有益處,應該退隱;當領導而不提拔賢能的人,應該被免職。」這就是獎勵賢能的好人,而斥退那些無能的壞人。所以《尚書》又說:「傷害賢能,是殘害國家的人;隱蔽賢能,是讒害國家的人;誣陷無罪的人,是危害國家的人。」 24.妖言 《禮記·王制》說:「假借鬼神、時日、占卜、命卦來妖言惑眾的人處死刑。」 25.子路的錯誤 子路做蒲地的長官,為了預防水災,春天和人民修溝渠,人民感到辛苦,所以給每個人一籃飯和一壺水。孔子聽到了,派子貢制止子路,子路很不愉快,去見孔子,說:「我因為暴雨將要來臨,恐怕有水災,所以和人民修溝渠來預防,而人民又多半沒有飯吃,所以才每個人發給些食物和水,而老師派子貢來阻止我,不知為什麼?老師以仁教人,而又禁止行仁,我不能接受。」孔子說:「你認為老百姓飢餓了,為什麼不向人主去報告,發放倉庫的糧食來給人民吃?而你要私自送給人民食物,人們只見到你的恩德,而不見人主的恩惠,趕快停止就可以了,不然的話,你將要受到懲罰。」子路服氣地離開了。《權謀書》 第一部分 卷三 為人處世之本(1) 1.做人的根本 孔子說:「君子注重根本,本建立了,道自然也就跟著產生。」根本不健全,末梢必定也是歪斜的;開始就不興盛,到最後必定衰竭。《詩經》上說:「土地是平的,泉水自然就清澈。」《春秋》上的道理,說有正春就沒有亂秋,有賢明的君主,就不致有危亡的國家。 《易經》上說:「根本有了,一切萬物都能有條不紊;開始錯誤一點,到後來會越來越錯。」所以人要注重根本,要注重開始。 2.方正之道 魏武侯問吳子有關「元年」的意義,吳子答道:「這是指國君一切事情的開始都該小心謹慎。」武侯問:「要怎樣才算小心謹慎呢?」答道:「要方正。」問:「又該怎樣方正呢?」答道:「要聰明有見識,如無聰明見識,怎能看出方正。要多聽並加以選擇,自然就能增加智慧。所以從前的人主一開始就聽取治國之道,大王的一句話,士人的一晉見,乃至普通平民要求晉見一定應允,公族有問必答,四方來的人一律不拒見,可以說是不阻塞民意;頒賜祿位必定公平,量刑也必定適當,人主的心腸必定厚道仁慈,維護人民的利益,除掉人民的禍害,這樣的人主就可以得到民眾的擁護了;人主本身正大,慎重選拔大臣,大夫不另兼職,掌握政權的大臣不同屬於一個宗族,就可說是不獨佔權勢了。這是《春秋》上的道理,也是元年本意之所在。」 3.處世的六根本 孔子說:立身處世有六件基本的事,根本建立了,然後才稱為君子。 立身有方,而以孝為本;居喪的時候要守禮,而以哀戚為本;作戰時有軍隊,而以勇敢為本;政事要有條理,而以才幹為本;居國有他的禮儀,而以繼嗣為本;生產按時節,而以人力為本。 把根本的事丟在一邊不去鞏固它,就不能做好小事;親戚相處都不愉快,就不要專門從事外交活動;沒有開始與結束,就不要從事多項活動;聽來的那些話,不要多談;跟前的那些人都不愉快,就不要向遠發展。所以要返回根本,培養根基,這是君子立身行事的道理。 4.孝行很重要 上天所生的,大地所孕的,沒有比做人的道理重要,也沒有比父子之間的親情,君臣之間的道義來得更大;父親是尊嚴的,兒子是仁善的,君要講義,臣要盡忠。賢明的父親對於子女,在他生長的過程中,要拿慈愛的心腸照顧他,要教導他成材,培養他的風範,除去他的虛偽,及時養成他的節操,對他的給予要謹慎;小孩在七歲以上,做父親的要替他選擇好的老師和朋友,不要讓他有壞的表現,讓他慢慢向好的路上走,早一點使他接受教化。一個好孩子伺候他的雙親,在談話對答的方面,不要讓父母聽來不順耳;在進退行動方面,表情儀態不要讓父母看來不順眼;恭敬小心,不違背父母的心意。君子之侍奉雙親,是在積德;子女是雙親的寄託,對於雙親只有侍奉而無法推辭,推辭不侍奉的,是害了雙親,所以能令雙親安慰的事,人子都應該去做。 賢能的大臣侍奉他的人主,從接受命令那一天開始,把人主當作父親,把國家當作家,把士人當作兄弟,假如對國家,對人民有幫助,有利益的事,就應該不避艱難,不怕勞苦地去完成他應做的事,而他的人主也有義務來成全他。至於君臣和人民,也是相互為本,有始有終。 孔子也說過,一個人的行為沒有比孝行來得更重要;孝從內心發出而表現於外,這也就是說,根本強固,花朵自然茂盛。人主以大臣為根本,大臣以人主為根本,父親以子女為根本,子女以父親為根本,捨棄根本,花朵自然枯萎。 5.早點孝敬雙親 子路說:背著很重的東西,要走很遠的路,哪裡都可以休息;家境很窮困,而雙親年老了,不管待遇多少,都該出外工作。以前我侍奉雙親的時候,自己常吃粗食,而替雙親從百里以外的地方背米回來。雙親過世以後,我到南方的楚國去,跟隨我的車子有一百輛之多,累積的糧食也有萬種之多,疊席而坐,排開鍋挑著吃,現在我想再吃那種粗食,再為雙親背米,已經是不能了。枯魚銜住繩索,究竟有多少不被蠹蟲侵食。雙親的壽命,好像白駒過隙,轉眼已去。草木想要再生長,霜露已不給予機會,孝子想要侍奉雙親,雙親年老了已不能等待。所以說,家境貧困,而雙親又年老了,不管待遇多少也該出外工作。 6.橋與梓 伯禽和康叔封去朝見成王,見周公三次,三次被杖擊,康叔很驚訝,對伯禽說:「商子是一位賢人,我們去問問他怎麼回事。」 康叔封和伯禽去見商子,說:「我們是某某人,日前我們二人去見成王,見周公三次,三次被杖擊,這該怎麼解釋?」商子說:「你們倆人為什麼不一同去看看南山的南面有一株樹木,名叫橋。」 兩個人果然往南山的南面去見橋,看見橋高高而挺拔地直立在那兒,回來以後去見商子,商子說:「橋,象徵父道。」商子又說:「你們倆人為什麼不去看看南山的北面有一株樹木名叫梓。」兩個人果然往南山的北面去見梓,看到梓樹很茂盛而樸實地俯在那裡,回來以後去告訴商子,商子說:「梓樹,象徵為人子的道理。」 兩個人第二天去見周公,進門以後,就走得很快,登上廟堂就跪下,周公撫摸他們的頭,慰勞他們,並讓他們吃東西,說:「你們遇見君子了嗎?」兩個人回答道:「見到商子。」周公說:「商子真是位君子啊!」 7.做人的真理 曾子到瓜園除草,不小心把瓜根斬斷了,他的父親曾皙就發脾氣,拿起大木棍打他,把曾子打倒在地上;過了一會清醒過來,他驚恐地站起來,走上前說:「剛才我得罪了父親,你教導我,沒有受傷吧!」他退到屏風後面彈琴唱歌,想讓曾皙聽到他的歌聲,表示他心裡很平靜。 孔子聽到這件事,就指示門人說:「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來!」曾子自己認為沒有罪,派人向孔子謝罪,孔子說:「你聽到瞽叟有個兒子叫做舜,舜侍奉他的父親,如要找他使喚他,就在他的身邊,如要殺他,絕對找不到;小鞭子打幾下就受住,大鞭子打就該走,要逃避一時的衝動。現在你等你父親去打,你不走避,把你打死了,等於你陷你的父親於不孝不義,還有比這更大的罪過嗎?你難道不是天子的臣民,殺害天子的臣民該當何罪?」 像曾子這樣的人,又是孔子的門人,自己有罪還不知怎樣自處才妥當,做人真是難啊! 8.伯俞的傷心 伯俞有過錯,他的母親打他,他哭起來了,他母親說:「以前打你,從沒看你哭過,現在你為什麼要哭?」 答道:「以前我得罪了母親,被母親打得很痛,現在母親打我已無力量,所以才會傷心。」 所以說父母生氣,表情上不反抗,在內心感到愧疚和痛苦,是上策;父母生氣,情緒不對立,表情上反抗,是中策;父母生氣,表情上反抗,情緒對立是下策。《權謀書》 第一部分 卷三 為人處世之本(2) 9.大學之道 成人應有好的品德,小孩應有好的成就,這是大學教育的準則。 在一件事還沒有發生之前就禁止它,叫做預;利用它已成熟的時機,叫做時;彼此觀摩對方的優點,叫做磨;能按部就班給予教育,叫做馴。事情已經發生之後再去禁止,就顯得格格不入;錯過求學的時間再去學習,雖然很用功,但已很難有成就;不加選擇地學習,將沒有成就;一個人獨自學習而沒有朋友,就會見識短淺。 所以說需要有好的大學,在那寬闊的大道上,有那麼多的賢才,大家互相問難,增進學問。 10.如切如磋 周召公十九歲就正冠,加冠之後就做方伯諸侯。 一個人在幼稚無知的時候,一定要拜師接受基礎教育,不然就無法立身全性。年幼的人一定知識淺薄,知識淺薄,行為就會超越常規,超越了常規,就不能保全自己。孟子說:人們都知道拿食物來充饑,但不知道拿學問來補拙,所以一個本性良好的人,一定要在學問上多用功,並且修養他的心性。 現在的人如果都能磨練才幹,在精神上達到高超的境界,看萬物的彼此反應,明白道的要點,看清楚事物的始末,看清楚它廣大無邊的境地,徜佯在廣大的宇宙間,放蕩於塵俗之外,表現得不同流合污,超塵拔俗,這是聖人理想中的境界。 可是近代以來的讀書人,卻不能閑居心思,彈琴讀書。回首從前,友愛和尊敬大夫,每天討論學問,辨明義理,作為一種自我娛樂,和世事疏遠,把利害分清楚,計劃得失,來觀察禍福,根據義來立定法度,以作為標準;把一件事情的先後弄清楚,死了有遺下的事業,生的時候有名譽;這都是人才能夠做到的,可是有的人卻沒有這種成就,他們只會偷懶懈怠,由於太空閑的緣故,所以失去根本而無成就。 至於學問,是成名立身的根本。儀錶五官端正,而又會打扮就更好看;資質差不多,而有學問的就更聰明。所以磨刀石並不是金,但可以把金屬磨得更鋒利;詩書很多,並非就是我,但可以磨練我的意志。勤學好問的人,早起遲睡,更能增加知識,用來分辨事理,所以處世就能應付自如,立身就不致遭到危險。一個士人如想深明道理,了解一切,使他的美名能留到後代,如果不喜歡問詢,那就是砍斷智慧的根本而堵塞智慧的源流,這怎能立身於世? 騏驥雖然跑得很快,不碰到伯樂,仍然沒有機會走千里之路;幹將作為寶劍雖然很鋒利,要不是依賴人力它也不能自己砍斷東西;烏號作為弓雖算是良弓,如不經過輔正弓弩的器具加以校正,它也是無法自己輔正自己的;才華雖高,如果不讀書,仍不能獲得最高的成就。 水積多了就成為河川,蛟龍就可以在裡面生存;土積多了就可成為山,豫樟木就能生存;學問累積多了就能成聖,那麼自能獲得富貴尊顯。千金之價的狐皮,不是一隻狐狸皮拼成的;太廟的屋椽,不是一株樹木的枝幹做成的;先王的禮法,不是一個士人訂立的。所以說,求教於別人,是增進智慧的辦法,常常用腦思考,是促進智慧的方法。《中庸》說:「好問接近於智慧,力行接近於仁德,知恥接近於勇敢。」累積小善而能成為大善的,恐怕只有孔子吧! 一個士人能回復他本來的性情,盡到他的才智,親近賢能的人,向他請教,對自己的智和德有幫助;交朋友要注意情投意合,這樣彼此都能獲益。 《詩經》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這個意思。 11.被蒙住心靈的人 開發土地,種植五穀,來供給生活和養老所需;精研金石,研製草藥來治病;每個人都知道建築房屋可以躲避風雨,建築台榭以避免潮濕;回到家裡知道怎樣孝敬雙親,出外做事,知道效忠領袖。在家男女要有別,在外交朋友彼此要各守分際,這就是聖人的德教。讀書人接受它,並且把它傳下來,還用來教誨以後的人。 現今那些世上的壞人,反而毀謗讀書人說:「要儒做什麼?」像這樣的人是輕視了根本。譬如吃飯穿衣,反而輕視耕織的人;自己坐在車船上,既平穩又舒適,反而看不起造車船的匠人;要靠釜甑煮飯,才有飯吃,但卻瞧不起從事陶器工作的人;說這種話的人是違背了常情,蒙住了心靈。像這樣的人,親生骨肉也不會去親近他,有品德有學問的人也不會去愛他,這是夏、商、周三代所遺棄的人,人主對他也不會寬恕的。 所以《詩經》上說:「把它送給豺狼虎豹,豺狼虎豹也不會吃它;把它投到寒陰之地,寒陰之地也不會要它,只有送去見閻王。」就是這個意思。 12.用書培育心靈 孟子說:每個人都知道用糞肥,但不知道要用書培育他的心靈。肥田是要使稻子長得好,收穫多,而培育心靈能得到所要的東西。什麼叫做培育心靈?就是多讀書,多聽聞。什麼叫做善行?就是保持善良的本性,禁止邪念。 13.鳥有風才能飛 子思說:「讀書會增進才智,磨刀石會把刀子磨得更鋒利。我曾經待在幽靜的地方自己深深地思考著,結果發現不如學習來得快;我也曾經抬起腳後跟向遠處望,結果發現不如爬到高處看見的多。所以順著風的方向呼叫,聲音不必特別大,而聽到的人反而多;爬上山丘招手,手臂不必特別長,遠處卻看得見。所以魚要有水才能游,鳥要有風才能飛,草木要因時才能生長。」 14.學問通天下 孔子說:「可以和人家談一天而仍不覺得疲倦,恐怕只有學問吧!他的外表不值得一看,他的勇和力也不值得畏懼,他的祖先也不值得一提,他的同姓的人也不值得一說。可是能讓天下和諸侯知道的,恐怕只有學問吧!」《詩經》上說:「不失誤不遺忘,大都遵照以前的規章制度。」就是指學問而說的啊。《權謀書》 第一部分 卷三 為人處世之本(3) 15.不學習不能立足 孔子說:「君子不能不隨時留心學習,見到人也不能不有所文飾;如果不文飾就沒有禮貌,沒有禮貌就失理;失理就不忠,不忠就失禮,失禮就無法立足。要想遠大而有光輝,就要靠禮來文飾;越近而愈見光明,就只有學問。譬如污穢的池子,各種的水都流到裡面去,營蒲也長在上面,卻不知道那並不是它的源流。」 16.時時警戒自己 公扈子說:一國之主不能不留心學習《春秋》。生下來地位高的人驕奢,生下來有錢的人傲慢。這樣的人如果不警戒自己,那麼生存下來的希望就很小。《春秋》是國家的一面鏡子。《春秋》中,有三十六個君主被殺,有五十二個國家被滅亡,諸侯奔走仍不能保全他的封地的很多,這些人中有很多是重蹈覆轍的。 17.讀書讓心靈明亮 晉平公問師曠:「我已七十歲,還想讀書,恐怕已經太遲了。」 師曠答道:「為什麼不點蠟燭?」 平公說:「哪裡有做人臣的開人主的玩笑?」 師曠說:「我這個愚昧的臣子怎敢開主上的玩笑呢?我聽說,少年好學,好像早晨的朝陽;壯年好學,如日中天;老年好學,好像點著蠟燭那麼明亮。蠟燭的明亮也比昏暗好吧?」 平公說:「好極啦!」 18.學習有利於品德 河間獻王說:「商湯說學聖王之道,就像太陽一樣光明;當靜居獨思的時候,又像火一樣光亮。如果捨棄學聖王之道,就像捨棄日光一樣,那又何必獨自思考只擁有像火一樣的光亮。這是只見到小的一面,沒有用上大智慧,只有學問才可以將一個人的品德才智增加。」 19.晏子一生勤奮 梁丘據對晏子說:「我到死也趕不上你。」 晏子說:「我聽說,只要不停地去做,一定會成功,只要不停地走,一定會達到目的地。我跟別人並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做個不停,走個不休,所以才難趕上我。」 20.學習如走路 寧越是中牟地方的鄉下人,厭惡耕田的辛苦,對他的朋友說:「要怎樣做才能免除這種勞苦?」朋友說:「莫如讀書,讀三十年的書自然可以達到目的。」寧越說:「我想用十五年的時間,別人要休息,我不敢休息;別人要睡覺,我不敢睡。」 十五年學成之後,周威王以老師的禮節接待他。那些走路走得快的人,走了兩里就停下來;走得慢的人,走了一百里還不停下來。現在寧越努力不懈,成為諸侯的師傅,難道不是很自然的嗎! 21.君子不能放棄學習 孔子問子路:「你喜歡什麼?」子路說:「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並不是要問你這些,是用你的才能,再加上後天的學習,還有什麼比這更好呢!」子路說:「學習也有用處嗎?」孔子說:「人主沒有敢言的大臣,他的國政就要敗壞;一個士人如無規勸過失的朋友,他的品德就會敗壞;奔放的馬不能丟棄馬鞭子,已定型的弓就不必再接受校正;木材接受繩墨,就會筆直;人能接受別人的忠告,就能完美。吸收知識,注重學問,循著自己所學習的去做,還有什麼不能成功;毀棄仁義,厭惡士人,將要犯罪。所以一個君子不能不學習。」 子路說:「南山有棵竹子,不用去校正它就長得很挺直,砍下來做箭頭,可以射穿犀牛的皮,又怎麼是學習的結果?」孔子說:「在箭尾上裝上羽毛,把箭頭磨得很鋒利,射進去不是更深嗎?」子路感激地說:「接受老師的教誨!」 22.古禮不能違背 子路問孔子說:「請放棄古禮而照我的意思去做,可以嗎?」 孔子答道:「不可以。以前東夷仰慕我們華夏的仁義,有個女子,她的丈夫死了,替她找個姘夫,她就終身不嫁,不嫁雖然不嫁,但並不是表示貞節的意思;蒼梧之弟,娶到一個老婆很美麗,要和他的長兄交換,忠實雖是忠實,但不合乎禮。現在你想要放棄古禮,而照你自己的意思去做,怎麼知道你不是以非為是,以是為非呢!不照古禮去做,後來雖想反悔,也就很難挽救啊!」 23.根本不立,後悔已遲 牆很厚而牆基的土地硬而薄,不一定會倒塌。如果雨水不停地在下面沖洗,牆基一定先壞;樹木的根本不深,樹木不一定會折斷,但如果颳起大風,下起暴雨,根本一定先被拔起。 君子住在一國之中,不崇尚仁義,不尊敬賢臣,不一定會被滅亡;可是一旦有了非常的變故,人馬奔騰,災禍立刻就要來到,這時才喉干唇焦,對天嘆息,希望上天來救他,不也是太難了嗎? 孔子說:「開始不謹慎,後來再後悔,已來不及了。」《詩經》上說:「哭泣儘管哭泣,還有什麼用呢?」這就是說不先把根本做好,成了事實才來憂慮,已經遲了。 24.手藝勝於相貌 虞君問盆成子:「作手藝的人,時間越久,手藝就越精巧,而相貌卻越老越難看;現今有些人不等到壯年,就已經在內心蓄積很多智謀,以防備將來美貌衰退的時候。美貌一定在年老之前衰退,而技藝卻不在幼年成熟。好看的美貌,將要完了,怎能寄托在那變化不定的軀體上呢!所以有技藝的人不隨身體而一同消滅,而美貌卻不能永遠存在。」《權謀書》 第一部分 卷三 為人處世之本(4) 25.百姓是天 齊桓公問管仲:「國君要尊敬什麼?」答道:「要尊敬天。」桓公仰起頭來看天,管仲說:「所說的天,不是指蒼天;國君要以百姓為天,老百姓親附國君,天下就能定安;百姓幫助國君,天下就能富強;百姓非議國君,天下就很危險;百姓背棄國君,天下就要滅亡。」 《詩經·小雅·角弓》說:「人們心中不善良不怨自己怪別人。」人民怨恨他的國君,而國君不立刻亡國,是沒有的事。 26.衣食足而知榮辱 河間獻王劉德說:「管仲說:人民的倉庫滿了才知道禮節,豐衣足食才明白榮辱。國家有了糧食,才能富強,人民生活才更為美好,禮義才能實行,而人心才會安定。《尚書》五福,以富為首。子貢問為政,孔子說:讓人民有錢,有了錢就能接受好的教育,這是治理國家的根本。」 27.一天不耕田一百天沒飯吃 文公見咎季,他的廟靠近宮牆西邊,文公說:「誰住在你西邊?」答道:「你的老部下。」文公說:「西邊再增加一些你的房子。」答道:「我的忠誠,不如你老部下賣力,他的牆壁壞了仍然不加整修。」文公說:「為什麼不整修?」答道:「一天不耕田,一百天沒有飯吃。」 文公出來告訴他的僕人,僕人在車子後面的橫木上頓首說:「《尚書》說『一人有可慶賀的事,全國人民都托他的福』。你的英明,就是群臣的幸福。」於是告訴全國的人說:「不要大興土木,以免妨礙別人的房子,大興土木要看時間,不要佔用人民耕種的時間。」 28.名份 楚恭王有很多他喜歡的兒子,不知道應該立誰做太子。屈建說:「楚國將來一定有很多禍亂,就如一隻兔子在街上奔走,萬人都可去追它,一人追到手之後,其他的人就不再追了,因為名份未定;如一隻兔子在街上跑,有萬人去追它,由於名份已定,雖然是貪婪人也曉得應該停止。現在楚恭王有很多他喜歡的兒子,而不知道把王位傳給哪個才好,禍亂將由這裡發生。太子是國家政權的未來繼承人,也是老百姓所仰望的對象;國家既沒有確定太子,又使老百姓失去仰望的對象,是斷絕了國家的根本。根本斷絕,接著就是混亂,就好像是大家趕兔子一樣。」 恭王聽了,立康王做太子,後來還有令尹圍和公子棄疾的亂事發生。 29.太子之爭 晉襄公死了,繼承帝位的太子年紀很小,趙宣子做宰相,對大夫們說:「立年紀輕的太子做人君,又怕從此多難,還是立雍吧;雍年紀比較大,在秦作亞卿,秦國強大,足以作為後援。」賈季說:「不如立公子樂,樂曾被先君所喜愛又在翟做過官,翟足以為後援。」穆嬴抱著太子在朝庭上呼喊說:「先君有什麼罪?他的兒子又有什麼罪?拋開嫡嗣不立而到外面去找。」走出朝庭抱著太子去見宣子,說:「因為怕有什麼困難,便想立年長的作國君,年長的立了而年少的正年壯,禍難立刻就來了。」宣子懼怕了,就立太子。 30.忍辱負重能成大事 趙簡子以襄子為繼承人,董安於說:「無恤沒有才能,現在為什麼把他立為太子?」簡子答道:「無恤能為國家忍辱負重。」 有一天,智伯和襄子在一塊喝酒,把酒灑到襄子的頭上,大夫讓殺智伯,襄子說:「先君教我要為國家忍辱負重,哪裡能說要殺人呢!」過了十個月,智伯在晉陽這地方把襄子包圍住,襄子分兵去打他,結果把智伯打得大敗,把他的頭骨漆成酒器。《權謀書》 第一部分 卷四 士可殺而不可辱(1) 1.士人不隨便犧牲 一個有勇氣而在行動上又很果敢的士人,不去表現自己的操守、品行,而隨便地冒死輕生,怎能不令人感到惋惜;士人應該為了維護仁義犧牲生命,仗著大節義理,而不選擇犧牲的地點。所以才能身雖死而留名於後代,不是有勇氣,做事果斷,怎麼能做到呢? 2.不問難易,勇敢去做 子路說:「不能勤勞刻苦,不能安於貧窮,不能看輕死亡;而說這樣的人能行仁義,我實在不敢相信。」 以前楚國的申包胥站在秦庭下面,哭了七天七夜沒有停止,楚國才能保存。不能勤勞刻苦,怎能做得到! 曾子就連布衣袍,還不見得能穿得到,拿糟糠做食物,拿藜藿做羹湯,還不見得能吃得飽。只要跟他的理想原則不合,立刻辭官不做,不能安於貧窮,怎能做得到! 比干快被處死的時候,由他的直言更表現出他的忠心,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上,更能表現出他的節操,不把生死看得很平淡,怎能做到這種地步!所以一個士人想要照他的理想去做他應該做的事,先要不問難易,然後才能勇敢地去做;要使自己成功成名,先要不計利害,然後才能有所成就。 《詩經》上說:「那些人的後代,既碩大又篤實。」如果不是一個實實在在而又正直的君子,怎能做到這種地步? 3.士人的恥辱是失去自己 王子比干犧牲自己來表示自己的忠誠,伯夷、叔齊犧牲自己來表示自己的廉潔,尾生犧牲自己來表示自己的守信用。這三個人是天下最通情達理的人,難道他們是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嗎?他們認為一個人不重節義,不留名萬世,是士人的恥辱,所以他們要犧牲自己來實現自己的願望。所以,一個人既無地位又沒有錢,並不是士人的恥辱。一個士人真正的恥辱,是天下推舉忠誠的人,沒有你的份;推舉信義的人,沒有你的份;推舉廉潔的人也沒有你的份。你如果有了忠、信、廉,將要留名於後代,和日月一樣永遠不朽,即使在不講公理的時代,也不能污辱你。 這並不是說一個人喜歡死而厭惡生,喜歡貧賤而厭惡富貴,實在是照道理行事,尊貴落到自己身上,士人也不推辭。孔子說:「富貴如果可追求,雖然做低賤的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不能強求,還是照我的意願去做。」這是聖人的操守。 《詩經》上說:「我心不是石頭,不可以隨便轉動;我心不是席子,不可以捲起。」這是說不要失去自己。一個人能不失去自己,然後才可以共患難,這就是君子所以超過別人的地方。 4.孔子不行禮 楚國討伐陳國,把陳國的西門給燒壞了,便派陳國投降的人去修理它。孔子經過那裡不在車上行禮,子路說:「禮節規定,超過三個人就要下車行禮致敬,碰到兩個人就在車上行禮;現在陳國修城門的人很多,老師為什麼不在車上行禮?」孔子說:「我聽說,國家亡了而自己還不知道,是不聰明;知道了而自己不去奮鬥,是對國家不忠;盡忠而又不肯為國家犧牲,是不知廉恥;現在陳國修城門的人很多,而沒有一個人做到上面這些,所以我不向他們行禮。」 5.無功不受祿 孔子見到齊景公,景公把廩丘送給他做為食邑,孔子辭謝不接受,走出門就告訴弟子們說:「我知道君子應該憑功勞接受相當的祿位,今天我向景公提建議,景公還沒有去做,就把廩丘送給我,他是太不了解我孔丘的為人了!」於是就告別他了。 6.曾子的人格 曾子穿了一件破爛的衣服在耕田,魯君就派人送給他一個食邑,說:「用這塊地的代價給你做衣服。」曾子不接受,反覆地送了好幾次,他仍然不接受。使者說:「並不是你向人家要,是人家送給你,你為什麼不接受?」曾子說:「我聽說接受人家的東西,要敬畏人家;給人家東西,常顯露驕傲的樣子,縱然你送給我不在我面前驕傲,我能不怕你嗎?」最後不肯接受。 孔子聽到了這件事,就說:「曾參這麼做,可以保全他的人格。」 7.子思不隨便要人東西 子思住在衛國,穿了一件沒有面子的粗袍子,二十天只吃了九餐。田子方聽到了,就派人送一件皮衣給子思,又恐怕他不接受,就說:「我借給人家東西,立刻就忘記;我送給人家東西,就好像丟掉一樣。」子思辭謝不接受。子方說:「我有你沒有,你為什麼不接受?」子思說:「我聽說隨便給人家東西,還不如把東西丟到溝里,我雖然很貧窮,也不忍心把自己當作溝,所以我不敢接受。」 8.茲父與目夷 宋襄公茲父是桓公的兒子,桓公有後妻,生了一個孩子叫目夷,桓公疼愛他,茲父因為他的父親喜歡目夷,就讓他去做太子,他對桓公說:「讓目夷做太子,我願意做宰相幫助他。」桓公說:「為什麼要這樣?」茲父答道:「我的舅父在衛國,他很喜愛我,我如果作太子,就不能到他那裡去,叫我和衛國斷絕來往,是背叛母親的行為,並且我知道我不會比目夷的地位高。」桓公不答應,勉強要他答應,最後他同意了,將要立目夷作太子,目夷辭謝,說:「做哥哥的應做太子,弟弟在哥哥手下,是合情合理的;現在弟弟立做太子,而哥哥在弟弟手下,是不合情理的,不合情理的事要我目夷去做,我將要逃走。」於是就逃到衛,茲父跟著去。三年後,桓公有病,派人叫茲父回去,說如果茲父不回來,是讓我憂慮而死,茲父於是就回去,桓公立他做太子,然後目夷才回去。 9.申生忍辱自殺 晉國驪姬在獻公面前說太子申生的壞話,獻公要殺申生。公子重耳對申生說:「這並不是你的罪,你為什麼不向獻公說明,你說清楚了必定可免除一死。」申生說:「不可以,我如果說明白了,驪姬就有罪;國君已年老了,沒有驪姬他將吃不好也睡不好,我怎忍心讓我的人君飲恨而死去呢!」重耳說:「你不說明,就不如早點離開的好。」申生說:「不可以,離開自己國家而免除一死,是討厭人君的行為;表明父王的過錯而討好諸侯,誰肯要我去?留在國內也不是,逃亡也不是辦法,這樣都加重了我的罪過。我聽說,忠而不遺棄人主,聰明而不犯雙重罪過,有勇氣的人而不怕死,像這樣,我將承當一切。」於是就舉劍自殺。 君子們聽到了這件事,就說:「這是上天的安排啊,世子!」《詩經》上說:「文采交相錯雜,才能織成文錦。那些說人壞話的人,把罪過集中到一個人身上,也太過分了啊!」《權謀書》 第一部分 卷四 士可殺而不可辱(2) 10.狐突以死報太子 晉獻公的時候有位士人,叫狐突,作太子申生的師傅。獻公立驪姬為夫人,而國家遭到很多憂患,孤突假裝有病不出來。後來,獻公聽信讒言要殺太子,太子快死的時候,派人告訴狐突說:「我們的人君年紀老了,國家又遭受到很多災難,你如果能出來幫助我們的人君,申生死而無恨。」於是叩頭拜謝以後就死去。狐突於是又侍奉獻公三年後,獻公去世,狐突辭別那些大夫們說:「我接受太子的命令,現在事情辦完了,與其長久地生在亂世,不如一死報太子。」回去以後就自殺了。 11.奮揚不殺太子建 楚平王派奮揚去殺太子建,他還沒有去就把消息告訴了太子建,太子就跑到宋國去。楚平王召回奮揚,叫城父那裡的人把他抓到送來,平王說:「話從我嘴裡說出去,你耳朵聽到,是哪一個告訴太子建?」奮揚說:「是我告訴的,你當初交待我,伺候建像伺候你一樣,我很愚蠢,不能有貳心;自接到你要殺他的命令以後,就派人告訴他,後來懊悔也來不及了。」平王說:「你為什麼敢來?」奮揚說:「你派我做使者,我沒有完成任務,你召我再不來,是罪過加罪過,我無地可逃。」楚平王聽了就把他放了。 12.鹿之死 晉靈公很暴虐,趙宣子急切地進忠言,靈公很怕他,派鹿去刺殺趙宣子;鹿早晨去的時候,寢室的門已開了,宣子把服裝穿得整整齊齊地準備上朝,時間還早,就坐下來打瞌睡。鹿走開,嘆息地說:「隨時隨地不忘記他的職責,是人民的好主人。刺殺人民的主人,是不忠的行為,拋棄人主的命令,是無信義的行為。這樣,還不如死去好。」於是就撞槐樹而死。 13.子蘭子的仁義 齊國有子蘭子這麼個人,侍奉白公勝,勝將要發難殺國君,他告訴子蘭子說:「我將要有大的舉動,希望能和你共同去做。」子蘭子說:「我侍奉你而與你一同去謀殺人君,是幫助你做不義的事情;畏懼患難而離開你,是不和你共患難。所以我不同你一起去謀殺人主來保全我的仁義,我只有自殺,成就我的品行。」 14.申鳴的困境 楚國有一個士人叫申鳴,在家奉養他的父親,全楚國的人都知道他的孝行。楚王想請他做宰相,申鳴辭謝了。他的父親說:「楚王想請你做宰相,你為什麼不接受?」申鳴答道:「不作父親的孝子,而要做王的忠臣,為什麼?」他的父親說:「造福於國家,在朝廷里有地位,你很愉快我也沒有憂愁,所以我要你做宰相。」申鳴說:「好的。」於是就上朝去。楚王就請他做宰相。 過了三年,白公作亂,殺了司馬子期,申鳴將去為楚王戰死沙場,他的父親阻止他,說:「丟開父親,自己去犧牲,可以嗎?」申鳴說:「聽說作官的人,身體歸人主所有,而俸祿送給雙親,現在既然拋開人子的身份而去侍奉人主,難道不應該為他犧牲嗎?」於是就辭別雙親而去,並用兵去包圍白公。 白公對石乞說:「申鳴這個人是天下的勇士,現在用兵包圍我,我應該怎樣辦才好?」石乞說:「申鳴是天下的孝子,用武力來劫持他的父親,申鳴聽到了這消息一定要來。」白公說:「好的。」就立刻用兵去劫持他的父親,並告訴申鳴說:「你同意我,我同你分楚國;你不答應我,你的父親就要被殺。」申鳴流下眼淚說:「當初我是父親的孝子,現在是人主的忠臣;我聽說,吃那個人的飯要為那個人而犧牲,接受俸祿,要盡自己的能力去做,現在我不可能做我父親的孝子了,還能不做國君的忠臣嗎?」拿起鼓槌來擊鼓,殺掉白公,他的父親也被殺了。 楚王賞給他一百斤金,申鳴說:「吃人主的飯,又躲避人主的難,不是忠臣;為安定人主的政權,而殺了父親,不是孝子;不可能同時兼備兩種名分,不可能同時保全兩種行為。如果這樣活著,還有什麼面目立於天下?」於是就自殺了。 15.杞梁與華舟 齊莊公將要討伐莒,並為此設立了享受五乘爵祿的勇士職位,而只有杞梁和華舟不在其內,所以他們回來就不吃飯,他們的母親說:「你活著的時候不講道義,死後也沒有名氣,即使你們是五乘之賓,誰不譏笑你?你活著的時候重道義,死後也有名氣,那麼那些車上的賓客全都在你之下。」於是就催他們吃飯,吃過飯以後才走。杞梁和華舟陪庄公坐一部車子一直開到莒,莒人迎戰他們,杞梁、華舟下車打鬥,虜獲了披甲之士三百人,庄公阻止他,說:「你們停止,我跟你們共有齊國。」杞梁、華舟說:「你帶了五乘勇士,而舟梁並沒份,是小看我們的勇猛;臨敵遇難,拿利來阻止我,是污辱了我們的名聲;深入敵陣,多殺敵人,是人臣該做的事,齊國的利益,不是我們所知道的。」於是就前進打鬥,把敵人的軍陣都打潰散了,三軍不敢抵擋。 攻到莒城下,莒人拿炭放在地上,舟梁二人不能進去,隰侯重站在一邊說:「我聽說,古時候的士人,冒險赴難,他的去就根據一個標準,來,我幫你越過炭。」隰侯重掌盾伏在炭上,兩個人踩著他的背攻進去,彼此看了一下哭起來。華舟最後才停止不哭,杞梁說:「你沒有勇氣嗎?為什麼哭得這麼久?」華舟說:「我哪裡是沒有勇氣,是他的勇氣跟我一樣,而他又比我先死,因此我感到悲哀。」 莒人說:「你們不要死戰,我同你們共有莒國。」杞梁、華舟說:「離開自己國家,投降敵人,不是忠臣;離開自己的君長,接受別人賞賜,也不是正當的行為;何況在雞叫時就約好了,到中午就忘記了,是不守信的。深入敵陣,多殺敵人,是大臣的事,莒國的利益也不是我所知道的。」於是就前去打鬥,殺了二十七個人才死去,杞梁的妻子聽到了傷心痛哭,城角都被哭崩陷了。《權謀書》 第一部分 卷四 士可殺而不可辱(3) 16.雍門子狄為國自殺 越國軍隊侵犯齊國,雍門子狄請求為國犧牲,齊王說:「戰鼓的聲音都還沒有聽到,長短的武器都還沒有接觸到,你何故一定要犧牲呢?這難道是做人臣的禮節嗎?」雍門子狄答道:「我聽說,以前帝王在園囿里打獵,車子的左邊車軸發出聲音,車右邊的駕駛要犧牲,王問:『你何故一定要犧牲?』車右答道:『因為那種聲音對人主不尊敬。』王說:『左轂發出聲音是造車子的人的罪過,這跟你有何相干?』車右說:『我沒有看到工匠,只聽到這種聲音對人主不尊敬。』於是就刎頸自殺,你是不是知道有這種事?」齊王說:「有的。」雍門子狄說:「現在越國軍隊侵犯到齊國,驚動了君王,難道它不如左轂鳴的嚴重嗎?車右可以為左轂鳴而犧牲,而我難道就不可以為越國武力的侵犯而犧牲?」於是就刎頸自殺。 這一天越人帶領甲兵退回七十里,說:「齊國大臣如果都像雍門子狄,將使越國的社神得不到祭祀。」於是帶領軍隊回國。齊王用上卿之禮來葬雍門子狄。 17.子囊殉國 楚國將要同吳國作戰,楚國兵力單薄,而吳國兵力雄厚。楚將軍子囊說:「我攻打吳國一定失敗,對不起皇上又損失了土地,一個盡忠的臣子不忍心這樣做。」沒有向皇上復命,就命令士兵撤退,一直走到郊野,又派人向皇上復命說:「我願意犧牲。」皇上說:「子大夫遁逃,以為對國家有好處,現在真正有了好處,子大夫不要死吧!」子囊說:「如果遁逃的人沒有罪,那麼後代那些做人臣的人,以不利為借口都像我一樣的遁逃,如果是這樣,那麼楚國終將是天下最衰弱的一國,我請求一死報國。」離開了皇上就自殺了。 皇上說:「如真的是如此,我要成全子大夫的節義。」於是就為他準備三寸厚的桐棺,並且把斧質附在上面,以表彰他的殉國。 18.成公趙枯槁而死 宋康公攻打阿,殺了單父,成公趙說:「當初我不曉得,以為我在千乘之國,而萬乘之國就不敢去討伐他,在萬乘之國,而天下就不敢去討伐他。現在我在阿,而宋康公殺了單父,我無法自立,一定要殺宋康公。」 成公趙就到宋國去殺宋康公,結果等了三個月還沒有見到。有人說:「為什麼不趁鄰國使臣晉見的機會去殺他。」成公趙說:「不可以,我趁鄰國使臣晉見的機會而去刺殺他,那麼將要讓後代的使臣失信,節杖也不可靠,都說是成公趙所為造成的,決不可以。」有的說:「為什麼不趁群臣引見辯士時去刺殺他。」成公趙說:「不可以,我如果那樣去刺殺他,那麼後代的忠臣也不被國君信任,而辯士也不會為國君所用,都說是成公趙所為造成的,決不可以這樣做。我聽說古代那些志士,發怒的時候就想到情理,危急的時候就不忘記義,一定要嚴肅自己的行為去追求它。」 過了一年,宋康公病死,成公趙說:「廉潔的人不侮辱自己的名節,信義的人不敗壞自己的操守,現在我在阿,宋康公屠殺單父,是侮辱了名節;要殺宋康公,一年還不能,是敗壞了自己的操守。我假如這樣地活下去,還有什麼面目去見天下的士人。」於是就在彭山上站著枯槁而死。 19.田基逃賞 佛肸憑藉中牟縣而反叛,設置了食邑和鼎說:「支持我的封給他食邑,不支持我的,要烹煮他。」中牟的那些士人都歸附他。只有城北田基最後一個到,撩起袖子就要跳進鼎里,說:「我聽說,一個重義氣的人,就是卿大夫的名位擺在面前,如不合乎道義也照樣不接受;斧鉞在後緊跟著,只要合乎義,就是要死也不必怕。」於是就撩起衣袖將要跳進鍋里,佛肸擺手制止了他。後來,趙簡子攻伐並獲得中牟,獎賞有功的人,第一個獎賞田基。田基說:「我聽說廉潔之士不羞辱別人,就這樣接受平定中牟之功,那麼中牟的士人將終身感到慚愧。」就背負著他的母親向南逃到楚國去。楚王欣賞他的操守,就用司馬之禮對待他。 20.邢蒯以死報亂君 崔杼殺了齊莊公。邢蒯出使晉國回來,他的僕人說:「崔杼殺了齊莊公,你將怎麼樣?」邢蒯說:「趕快驅車,我將去以死報君。」他的僕人說:「人主不像人主,四周的諸侯沒有不知道的,你去為他犧牲值得嗎?」邢蒯說:「你真會說話,可是太晚了。你如果早點告訴我,我能去規勸他,諫諍不聽,我就離開不幹,現在既不能規勸又不能走;我聽說:吃人家的飯就要為人家而犧牲,我現在既然是吃亂君的俸祿,又怎能在治君之世死?」於是就驅車去以死報答國君。 他的僕人說:「別人有亂君尚且以死報答他;我有治長,怎可不以死報答他呢?」就把轡結好,然後在車上自殺。 君子們聽到說:「邢蒯可以說守住他的節操又能為義而死;死,是一個人所難做到的,僕人的死雖不能算是合乎道義,可也算是有志氣的人。」《詩經》上說:「早晚都不要懈怠,要勇於任事。」邢生就是這樣的人。孟子說:「一個勇士隨時不要忘記犧牲他的生命。」僕人可以說就是這樣的人。 21.王歜之死 燕昭王派樂毅討伐齊國,閔王死了。燕兵剛抵達齊國,聽到蓋邑人王歜很賢能,就告誡三軍說:「圍繞蓋邑附近三十里的地方不要走進去。」就是因為王歜的緣故。不久,燕昭王又派人對王歜說:「齊人都很尊重你的義氣,我要派你為將軍,把萬家的土地封給你。」王歜一再辭謝燕人的好意。燕王說:「你如果不聽,我將要派軍隊來屠殺蓋邑的人。」王歜說:「忠臣不效忠兩個人主,貞潔的女人不嫁兩個丈夫;齊王不聽我的勸告,所以我要離開他回去種田。國家既然要危亡了,我也活不成,現在又被士兵們所劫持,做你的將軍,是等於幫助桀做壞事,與其無義地活著,倒不如死了的好。」於是就把自己的軀體懸掛在樹枝上,用力勒斷自己的脖子而死。 齊國的大夫們就說:「王歜是個平民,還講義氣,不肯背叛齊國投降燕國,何況是吃國家薪俸的人?」於是大家就約好一起到莒去,求公子趕快登基立為襄王。《權謀書》 第一部分 卷四 士可殺而不可辱(4) 22.以死為朋友辯護 左儒和杜伯是要好的朋友,同是周宣王的大臣。宣王指出杜伯的罪過將要殺他,左儒在宣王面前替杜伯講情,來回講了九次,但是宣王仍沒有答應,並且說:「不要國君,偏私朋友,這就是你做的事嗎?」左儒答道:「我聽說,君王好而朋友不好,那麼就要順著君王的意思來殘殺朋友;朋友好而君主不好,那麼就帶著朋友離開君王。」宣王發脾氣地說:「你能解釋清楚就放你一條活路,解釋不清楚就是死路一條。」左儒答道:「我聽說古時的志士不枉屈仁義而輕言犧牲,也不苟且求生,所以我了解人主的過失,願用死來說明杜伯無罪。」宣王殺了杜伯,而左儒也一同殉難。 23.朱厲附殉君主 莒穆公有一個臣子叫朱厲附,侍奉穆公,但不被穆公所賞識。朱厲附就離開穆公,冬天住在山林里吃栗子,夏天就住在河邊湖邊吃菱藕。穆公遇難死了,朱厲附將要一同去殉難。他的朋友說:「你侍奉穆公而不被他所賞識,現在穆公遇難你也一同去殉難,我看恐怕不妥吧!」朱厲附說:「當初我以為穆公不了解我,現在穆公死了而我不死,是他果然不了解我;我一定要去犧牲,來激發天下那些不了解人臣的君主。」於是就去殉難了。 24.子倍為父而亡 楚莊王在雲夢打獵,打中科雉,申公子倍要去奪過來,庄王要殺他。大夫們就勸告說:「子倍很自愛,同你爭奪雉,一定有他的理由,你姑且把真相弄清楚。」不到三個月,子倍生病死了。邲之戰,楚國大勝晉國,回去賞功,申公子倍的弟弟向王請賞說:「別人是在軍旅中立功勞,我的哥哥是在車下立的功勞。」庄王就問:「這話怎麼說?」答道:「我的哥哥讀到一本古書,上面記載:打到科雉不出三個月一定會死,我的哥哥要去奪得它,果然短命死了。」庄王下命令到府里把古書找出來看,上面果然有記載,於是就厚賞他。《權謀書》 第二部分 卷五 有德者得天下(1) 1.聖人治天下 聖人對待天下老百姓,就像把他當作小孩子一樣地看待啊!餓了就讓他吃飯,冷了就替他穿衣;養育他,使他成長,就怕他長不大。《詩經》上說:「小的甘棠樹,不要砍伐掉,樹旁有召伯探聽民意用的小草房啊。」《傳》上也說:陝西以東的地方,由周公負責治理,陝西以西的地方,由召公負責治理。召公當蠶桑農忙的時候施政,為了不影響人民的農事,所以不入城邑,就暫住在甘棠樹下的草房裡,聽取人民的意見,陝西一帶的人都能各得其所,所以後來的人懷念他,歌頌他,懷念他用言語表達出來,表達得還嫌不夠,就讚歎他;讚歎得還嫌不夠,就歌頌他。詩情就這樣慢慢地累積,越積越多,多了就表現出來,表現要有方法,才能獲得他應有的地位。老百姓讚美他的仁政,對他表示敬意,所以不砍甘棠樹,這樣政治教化還有什麼行不通的呢!孔子說:「我從甘棠樹那裡,就想到宗廟的威嚴。因為非常尊敬他的為人,也就一定尊敬他的地位,讓萬物各得其所,古代聖王的理想恐怕離此不遠吧!」 2.孔子為理想而奔波 仁人的德教,在內心中時時有不忍心的感覺,待人處事,一片真誠。因為他心中有不忍心的感覺,所以當他治天下的時候,好像拯救快被淹死的人一樣。看見天下強暴的欺負弱小的,多的欺負少的;還有那些年幼無依,傷殘無助的,對他們的遭遇都表示同情。所以孔子遊說經歷七十二君,希望他的政治理想能夠實現,讓老百姓生活幸福,每個人都能各安其所,萬物都能很和樂地生生死死,但始終沒有遇到這種機會。所以看到麒麟出現就很悲傷,哀嘆他的理想不能實現,他的恩澤不能廣被大眾,於是只有作《春秋》,把素王的道理告訴後人,但他並沒有忘記繼續對人民施恩惠。因此後代的帝王尊崇他,志士們效法他,讀他的文章,傳到今天仍然還不斷絕,這是他道德的影響力。《詩經》上說:「奔走效勞,為的要實現心中的理想。」就是指此而說的。 3.有德者有福報 聖王廣布仁德,施捨恩惠,並不是要老百姓報答他。 祭祀祖先和天地山川,也不是要鬼神報答他;山高了就容易產生雲雨,水深了就有蛟龍;君子修養自己的道德,福祿自然就會來。有陰德的人一定有陽報,有隱行的人一定有顯著的名聲。以前不整修溝渠防堤,水就變成了災害,夏禹開鑿龍門和伊闕,治理了水患,讓人民能夠住在陸地。老百姓不相親近,五倫也不和順,契就教君臣要明白君臣的本分,父子要相親愛,夫婦要各守本分,長幼要有尊卑之序。田野荒蕪,糧食生產不夠,后稷教老百姓開發荒地,先施肥然後種稻子,讓老百姓都能豐衣足食。所以禹、契、后稷他們的後代沒有一個不是君臨天下的,這是有陰德的原因。周朝衰頹,禮義也不存在了,孔子就拿夏商周的典章制度教導後代,所以他的後代到現在仍然沒有斷絕,這是有隱行的原因。 4.讓天下人各得其所 《周頌》上說:「年成好的時候,黍醴都豐收,盛滿了倉庫,多得難以計算,做酒做醴,獻給祖先,配合各種禮物,希望降福給所有人民。」《禮記》上說:「上牲沒有了,就用下牲,下牲沒有了,那麼就沒有東西供祭祀了。」由於違背禮節,便會引起不快。所以聖人對於天下,好像坐在廳堂上一樣,現在假定滿堂的人都喝酒,只有一個人獨自對著角落在哭泣,那麼滿堂的人都因此感到不愉快。聖人對於天下,好像坐在廳堂上一樣,只要有人沒有得到安置,那麼堂上的祖先一定不樂,就是孝子,這時也不敢拿著東西進獻。 5.道德比山川重要 魏武侯順西河而下,在半路上對吳起說:「河山是多麼的美麗險要!這真是魏國的寶。」吳起答道:「人主的道德重要,河山的險要並不重要。以前三苗氏左邊有洞庭湖,右邊是鄱陽湖,由於自己不重視德義,終被夏禹滅亡;夏桀的時候,左邊是河濟,右邊是太華,南面是伊闕,北面是羊腸,由於施政殘暴不仁,終被商湯放逐;殷紂王的時候,左邊是孟門,右邊是太行,北面有常山,南面有大河,也由於施政殘暴不仁,終被周武王滅亡。從這些例子看來,在乎人主的仁德,不在乎河山的險要。假若人主不注重自己的品德,船上的人都是你的敵人。」武侯說:「說得好極啦!」 6.有大氣度才能定天下 周武王滅掉殷朝,召見太公問他道:「對於殷朝的士人和老百姓應該如何處理?」太公答道:「我聽說愛護某一個人,往往連他屋上的烏鴉也一同愛護;厭惡一個人,往往連他的其餘的小官吏也一起厭惡;把對手全部殺光,不留一個,怎麼樣?」王說:「不可以這樣做。」太公出來,邵公進去,王說:「怎樣辦才好?」邵公答道:「有罪的人就殺掉,無罪的人就讓他活著,怎麼樣?」王說:「不可以。」邵公出來,周公進去,王說:「該怎麼辦才好?」周公答道:「讓每個人都安居在自己的家裡,每個人都耕種自己的田,不要變動原有的一切,只要是仁人他都去接近,老百姓如有不對的,都歸罪於自己。」武王說:「有這樣大的氣度,可以平定天下了。」所以看重士君子,就因為他有仁德的緣故啊!《權謀書》 第二部分 卷五 有德者得天下(2) 7.小仁與大仁 孔子說:「居住地要有仁厚的風俗才好,假若選擇住在風俗不仁厚的地方,怎能算是聰明人呢!」仁厚的人先要設身處地去想然後才做,做一件不仁義的事,殺一個無罪的人,雖然因此獲得高官大位,一個仁厚的人也不願意這樣做。真正具有非常仁厚心腸的人,他的愛心施及遠近,如果這中間有不和諧,他就犧牲小仁來成就大仁。大仁就是普及四海的人,小仁就是恩惠僅限於他自己妻子和孩子的人。 恩澤僅限於妻子、孩子的人,因為他只知謀求利益,用婦人之小恩來安撫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粉飾他的虛偽,誰都知他不是真的,雖然當時可以獲得聲名,可是士君子認為這是奇恥大辱。所以共工、兜、符里、鄧析,他們的智慧並不是不懂事理,然而終被聖明的帝王所殺掉,因為他們只追求利益而不講品德。豎刁、易牙,為了求得利益,不惜毀壞自己的身體,殺害自己的孩子,來謀求利益,最終為害齊國。所以大臣不仁厚,犯上的事情就容易發生;大臣仁厚,國家太平,人主也會得到榮耀;人主明察,宗廟平安無事。 一個大臣都該講求仁厚,何況是一國之主!所以桀、紂因為不仁厚而失去天下,湯、武因為積德於國家而擁有四海,所以英明的帝王注重品德,並且要身體力行。《孟子》說:「把自己的仁恩普及到所有人民,就能保全這個國家;如不能把仁恩普及到所有人民,就不能夠保全自己的妻子。古時候的仁聖賢君沒有其他過人的地方,就是會把自己的仁恩推及人民罷了。」 8.與天下人同樂 晏子請齊景公喝酒,吩咐人飲酒的器具一定要用新的。家僕說:「置辦新酒具的錢不夠,請向百姓收錢。」晏子說:「不行!作樂要上下一同作樂,天子和百姓,諸侯和境內人民,大夫以下和他的下屬應該一同作樂,沒有隻管一個人快樂的。現在在上位的人只管自己快樂,傷害下面百姓,耗費了錢財,這就是獨樂,這是不可以的。」 9.齊桓公割地 齊桓公經過燕國向北邊攻伐山戎,燕君走出國境去歡迎他,桓公問管仲說:「諸侯之間彼此相迎,可以出國境嗎?」管仲說:「不是天子不可以出境相迎。」桓公說:「那麼這樣說來,是燕君由於懼怕而失禮,由於我無道而讓燕君失禮。」於是就割讓燕君所到過的地方送給燕君。諸侯們聽到了,都朝拜齊國。《詩經》上說:「認真謀劃你本職的工作,與正直的人共同治理國家,神明聽到並保佑他,賜給他以大福。」就是指此而說的。 10.聖主居心仁厚 景公去取爵,還弱小,所以又放回去了。晏子聽到了,沒等景公請他,就直接去見景公。景公為此很擔心。晏子說:「你為什麼這樣呢?」晏公說:「我去取爵,結果發現還很弱小,我就回來了。」晏子慢慢地走到北面向景公祝賀道:「我們的人主具備了聖王的仁慈心腸。」景公說:「我去取爵,因為爵還弱小,所以又回來了,這和聖王之道又有什麼關係?」晏子答道:「你去取爵,因為還弱小,所以你又放回去了,是愛護幼小。我們的人主居心仁厚,連禽獸都受到恩惠,何況是老百姓?這就是具備聖王的條件。」 11.無家可歸 景公看到幼兒在大路上乞討,景公說:「是無家可歸嗎?」晏子答道:「有你在,他為什麼無家可歸,我們撫養他,馬上就會有人知道。」 12.各有所養 齊景公在壽宮遊玩,看見一位老年人背著柴火,同時臉上顯出飢餓的樣子,景公心裡一陣難過,就嘆息地說:「叫官吏去奉養他。」晏子說:「我聽說,喜歡賢能的人而又能同情不賢能的人,這樣做就可守住一個國家;現在你憐愛老百姓,而他們普遍地都能受到你的恩惠,這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景公臉上露出得意的笑容。晏子說:「聖人看到賢人就喜歡賢人,看到不賢能的人就同情他;現在請求你對那些無人供養的老弱,以及沒有家室的,希望衡量情形,解決他們的養育及家室問題。」景公說「好的。」於是老弱的人有人奉養,鰥寡的人也有了家室。 13.惠及眾人 齊桓公到了平陵,看見有戶人家裡的人,年紀大了,還要自己養活自己,桓公就問為什麼會如此。答道:「我有九個兒子,因為家裡貧窮都沒有娶妻,我叫他們出外替人幫工還沒有回來。」桓公就把他的五名嬪妃給了他們。 管仲就來晉見說:「你給人民恩惠是不是少了一點?」桓公說:「為什麼?」答道:「你只限定你看到的就給以恩惠,那麼齊國有機會娶妻的人就太少了。」桓公說:「那應該要怎樣?」管仲說:「讓男子們二十歲成家,女子十五歲出嫁。」 14.獄史之患 孝宣皇帝剛即位,守廷尉吏路溫舒就向皇帝上書,主張重視德化,減少刑罰。 他說:「你剛就皇帝位,與天理相符合,應該改革前代的缺失,端正你剛承受下來的大統,滌除不需要的規章,除去人民的疾苦,亡了的要使它保存下去,滅絕的要使它繼續下去,來照應上天的恩德,能這樣,天下的人就算有福了。 「我聽說以前秦朝有十大缺失,其中有一個目前還存在,那就是辦案子的官吏;以前秦國的時候,禁止文化,崇尚武勇,輕視仁義的人,卻注重辦案子的官吏,好話卻當作是毀謗的話,規勸他過失的話,卻當作是妖言,所以衣冠整齊的人,不被世上所用,忠良的話,都鬱積在胸中,無法表達,那些拍馬的話,卻每天聽不完,心靈被虛榮所蒙蔽,而災禍卻從此潛伏,這是秦朝亡國的原因。《權謀書》 第二部分 卷五 有德者得天下(3) 「現今國家仰賴你的大恩,沒有戰爭的危險,也不必擔憂饑寒,父子夫婦努力安家,天下人都托你的福;然而還沒有完全符合太平,是獄官的緣故。辦案子關係天下的性命,既然死了就無法復生,身體殘廢了就無法復原。《書經》上說:『與其濫殺一個無罪的人,寧可自己背負失刑之責。』現在那些辦案子的人就不是這樣,上下互相逼迫,以嚴厲為精明。過分嚴厲的人,反而獲得公平的名聲,而那些真正公平的人,反而有後患。所以辦案子的人都想判死刑,不是憎恨別人,是想求取自安。自安的方法,就是判人家的死刑。所以死人的血,充滿在市上,被判刑的人,肩靠肩站著,每年被處死刑的,人數在一萬以上,這就是聖人所以哀傷還沒有完全達到太平的原因。 「由此也可知道,人之常情是快樂的時候希望活下去,痛苦的時候就想死,在鞭打之下,你要什麼口供,就有什麼口供;因為囚犯們忍受不了痛苦,就假造了些話來答覆,辦案的人當作是對的,就按著法條告訴罪人。這封奏書上到皇帝那兒,恐怕被退回,就又曲折地編造著他的罪過,而周密的收入他的奏書內,所以當奏書草成之後,即便皋陶聽到了,還認為死有餘辜,為什麼?編造的人多而舞文弄法以陷害別人,就是這種行為。所以辦案的人專做刁難的事,本性殘忍而不講道理,壞事做盡,不顧國家的後患,這是世上頭號的壞人。所以俗語說:『就地畫定一個範圍,讓罪人站在裡面受罰,不敢不進去;一個用木頭刻的獄吏有所問訊,不敢不對簿,何況是真的人。』這都是對獄吏的作風表示深惡痛絕的話。所以天下的禍患,沒有比牢獄再厲害,敗壞國法,混亂朝政,叛離親情,阻塞正道,沒有再比獄吏來得厲害了,這就是我所說的還有一樣保存在今天的像秦朝那樣的酷吏現象。 「我聽說鳥蛋不破,然後鳳凰才來聚集;對誹謗的人不加殺害,然後才有人敢進忠言。所以《傳》上說:『山野淵藪隱藏著苦患,大河湖沼容納污穢。國君忍含污垢,這是天的意思。』我冒死規勸,希望你能明察誹謗,聽忠言,讓天下的人說話,廣開勸諫的路,改掉亡秦的那一項缺失,奉行文王、武王的美德,省除法制,放寬刑罰,來廢除煩獄,那麼太平的氣象就可看到,福祿和樂,和天地同樣不朽,如此天下人就有福了。」書到皇帝那裡,皇帝非常嘉許他。後來死於臨淮太守任上。 15.晉平公停止築台 晉平公在春天的時候要築台,叔向說:「不行。以前的聖王注重修養自己的品德,同時把自己的恩德給予老百姓,減緩刑罰,要人民按時耕種。現在在春天築台,是佔用人民耕種的時間。不施恩德,人民就不歸向於你;增加刑罰,人民就會對你表示愁怨。差使那些不是真正歸向於你的人民,役使那些對你表示愁怨的老百姓,同時又佔用他們耕種的時間,是加倍地搜刮人民。說到治理老百姓,一面養育他們,一面又加倍搜刮他們,這哪裡是安定人民生活,保障人民生存,而被後世稱為人君的呢?」平公說:「好的!」於是就停止築台。 16.以民為上 趙簡子趁著春天在邯鄲築台,老天總是下雨,他就告訴左右的人說:「有沒有人要去種田?」尹鐸答道:「公事要緊,他們已停止種田,把稻種掛在台上;他們雖想去種田,辦不到。」簡子忽然警惕,於是就停止築台,解散工人,說:「我以為築台為緊急,其實畢竟不如人民種田來得更緊急,老百姓由於不必再築台,應該知道我愛護人民的心意了。」 17.有德者王天下 中行獻子將要去討伐鄭國,範文子說:「不可以。如伐鄭成功,諸侯反而以我為仇敵,必增加憂慮。」卻至又說:「得到鄭就是兼并別的國家,兼并別的國家就是稱王天下,稱王天下的人本來就憂慮多嗎?」文子說:「稱王天下的人自己的品德好,所以遠方的人都來歸附他,他沒有憂慮;現在我們缺乏修養,而卻想做稱王天下的事情,所以我們憂慮多。現在你看到沒有土地而卻想富有的人,他能快樂嗎?」 18.孔子與子產 季康子問子遊說:「仁愛的人會愛別人嗎?」子遊說:「是的。」季康子又問:「人家也愛他嗎?」子遊說:「是的。」康子說:「鄭國的子產死了,鄭國人凡是男子都捨棄玉制裝飾品,婦人都捨棄珠珥,夫婦在巷口慟哭,三個月沒有聽到音樂的聲音。孔子去世時,我不知道魯國人是怎樣地愛孔子?」子遊說:「子產和孔子,就如同浸水和雨水,浸水滲到哪裡,哪裡就能生長,沒有滲到的地方草木就會死去。老百姓要生存下去,必須靠時雨,既然生了他們,就不能吝嗇於賞賜。所以說:子產同孔子,就如同浸水和雨水的關係一樣。」 19.穆子攻城 中行穆子圍攻鼓,鼓人準備獻城投降,中行穆子不答應。軍吏說:「不必出動軍隊就可以獲得城市,你為什麼不接受?」他說:「如果有人獻出我的城市來叛變,我非常不喜歡;人家獻出整個城市叛變給我,我為什麼會喜歡?獎賞自己所不喜歡的,就失去獎賞的意義,對所喜歡的又該如何?不獎賞,是失去信用,怎樣向人民交待?」鼓人又請求投降,中行穆子派人去察看,發現老百姓還有飯吃,就仍然不答應,後來等鼓人說東西吃完了,力量也用完了,這才把它攻取過來。把鼓攻下以後就回來,沒有屠殺一個人。 20.孔子祭魚 孔子到楚國去,有一位漁夫極力把一條魚獻給孔子,孔子不接受。獻魚的人就說:「天氣熱,到遠處市場上去賣沒有賣掉,很想把它丟掉,可這樣還不如奉獻給你好。」孔子行過禮以後就接受了,叫弟子們清洗一番,並祭祀它。弟子們說:「那位漁夫要丟掉它,而你反而還要來祭它,是什麼緣故?」孔子說:「我聽說,一個人只管施捨,而不使他多餘的財產變成無用之物,這是聖人,現在我接受聖人的賞賜,怎能不表示祭祀呢?」《權謀書》 第二部分 卷五 有德者得天下(4) 21.羊斟 鄭國攻打宋國,宋國將要迎戰。華元殺羊犒賞士兵,但替他駕車的羊斟卻沒有分到。等到打仗的時候,羊斟就說:「以前分羊羹的事,是由你做主;今天打仗的事由我來做主。」說完,駕著車子載著華元一直馳入鄭國的軍隊,宋國大敗。 22.君子之富 楚王問庄辛說:「君子的行為怎樣?」庄辛答道:「居住的房子四周不築圍牆,而沒有人傷害你;走在路上不必有嚴密的保護,而沒有人對你施暴。這就是君子的行為。」楚王又問君子的富有怎樣?答道:「君子的富,把東西借給人家,不要人家感恩,也不責備人家;供給人家飲食,不因此使喚人家,差使人家。親戚愛戴他,大眾喜歡他,不肖的人也願意侍奉他。都希望他長命快樂,而自己不必怕有人傷害。這就是君子的富有。」楚王說:「好極啦。」 23.於公斷案 丞相西平侯於定國是東海下邳人,他的父親名叫於公,做縣獄吏決曹掾的官;他辦案子公正無私,從沒有冤獄,郡中有人打官司,於公判決,都不敢有隱情,東海郡中人士在他生前就為他建立一座祠堂,名叫於公祠。 東海有一位孝婦,沒有兒子,年輕時就做了寡婦,很小心地照顧婆婆,她的婆婆想讓她改嫁,她始終不答應,她的婆婆就告訴鄰居說:「孝順的媳婦小心地照顧我,我可憐她沒有兒子,守寡時間太長了,我老了怎好拖累年輕的媳婦?」後來婆婆自己弔死了,小姑就到官吏那兒告狀,說:「不孝順的媳婦殺了我的母親。」官吏就逮捕孝婦,孝婦堅決否認殺婆婆,官吏想以狠毒的方法懲治她,孝婦自稱冤枉。官司再往上打去,於公認為孝婦十年對婆婆都很孝順,一定不會殺婆婆,可太守不相信,幾度爭論都沒有結果,於是於公託詞有病辭職而去,太守居然把孝婦給殺了。郡中就因此枯旱三年。後任太守來了就尋求其原因,於公說:「孝婦不應該被處死,前任太守胡亂殺她,過失就在此。」於是就殺牛祭孝婦的墓,太守以下的人都自動來了,老天爺立刻下雨,年成豐收,郡中因此更加敬重於公。 於公建築廬舍,對匠人說:「替我把門做高些,我辦案子從來沒有冤枉過人,我的後代一定有被封做大官的,讓它能通得過四匹馬的車子和高高的車篷。」到後來兒子果然就被封為西平侯。 24.管仲的嘆息 孟簡子做梁國宰相,又兼并衛國,後因有罪而逃亡到齊國,管仲迎接他並且問道:「你做梁國宰相又兼并衛國的時候,你的門下客有多少人?」孟簡子答道:「門客三千多人。」管仲說:「現在和你一起出逃的有多少人?」回答說:「我同三個人一齊來。」管仲說:「是哪三個人?」答道:「一個人是父親死了沒有力量埋葬,我替他埋葬;一個人是母親死了沒有辦法埋葬,我也替他埋葬;又一個是哥哥被關到監牢里去了,我設法把他釋放出來。所以我才能跟這三個人一同來。」管仲上車說:「唉!我時運不濟是一定的,我不能像春風一樣,使人家普受和煦;也不能像夏天的雨一樣,使萬物及時受到恩澤,我命運不濟是一定的啊。」 25.君子恥言名利 凡是人的本性,都想有好的品德。然而不能保持好的品德,是利益敗壞了它;所以君子一提到名利就感到很羞恥,提到名利尚且感到羞恥,何況是那些存心要求名利的人呢? 26.不與民爭利 周天子派家父、毛伯向諸侯各國求金,《春秋》上就譏笑他。所以天子好利,諸侯就更加貪財,諸侯一貪財,大夫也就更加鄙吝,大夫鄙吝,老百姓就要盜竊了。上面的人影響下面的人,就像風吹野草一樣。所以做人主的人要知道注重品德,看輕利益來領導下面的人,在下位的人做壞事,還不能阻止;現在隱公貪財利,取之無厭,並且要和天子一樣舉行八侑舞,如此去感化全國人民,全國人民怎能對義不懈怠?對義懈怠了而放縱自己的慾望,那麼災害就要發生,而臣下也就邪僻了。所以在隱公五年開始記載螟災,這是說災害將要發生,而國家將有變亂了。 27.戒斗 荀子說:好鬥的人是忘記了他自己,忘記了他的雙親,忘記了他的人主。趁暫時的怒氣,好勇鬥狠,招致終身的災禍,這樣做,是忘記了他自己。家庭解散了,親戚也被殺了,這是忘記了他雙親;爭鬥人主不喜歡的,刑法上所不許可的,如果犯了,就是忘記了他的國君。禽獸還知道親父母,不忘記它的雙親;一個人如果在下忘記了自己,對內忘記了雙親,對上忘記了人主,連禽獸的仁心都沒有。 凡是好爭鬥的人,都自以為是,而以別人為不是。自己如果真的是對的,別人真的是不對,那麼自己就是君子而別人就是小人;君子和小人互相殘害,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讓狐白補犬羊,其實還是自己身受其害,這難道不也是大錯了嗎?如認為這是聰明,實際上沒有比這再笨的了;如認為這是有利的,實際上沒有再比這有害的了;如認為這是光榮的,實際上沒有再比這個可恥的了。人為什麼還要相鬥呢?把它比作精神疾病吧,那是不能的,因為面目是人,人的好惡大多相同,人們的相爭鬥實在是因為不明道理的關係。《詩經》上說:「不停地呼號,使得淆混晝夜,顛倒黑白。」這就是對爭鬥的說明。《權謀書》 第二部分 卷五 有德者得天下(5) 28.何必用劍 子路拿著劍,孔子問道:「由,你拿劍做什麼用?」子路說:「進一步說,帶劍可以保衛好人;退一步說,也可用以保衛自己。」孔子說:「君子以忠為他的本質,以仁來保衛自己,不走出戶內,而千里之外的人都知道他;退一步說,以忠誠來感化敵人,以仁德來抵禦殘暴,何必一定要帶劍?」子路說:「謝謝先生的開導,請讓我提起衣服恭恭敬敬地來伺候你。」 29.樂羊殘忍的後果 樂羊做魏國將軍,帶兵攻打中山。他的兒子在中山,中山把他的兒子懸掛起來讓樂羊知道,樂羊卻一點也沒有取消進攻的意思,反而攻得更緊。中山就因此烹熟他的兒子,並且送一份湯給他,樂羊一口氣喝完一杯。中山見到他如此忠誠,不忍心再和他作戰。樂羊果然就攻下了中山,也因此替魏文侯拓展了地盤,魏文侯嘉勉他的功勞,但對他的心地表示懷疑。 孟孫打獵獲得一頭小鹿,叫秦西巴把它帶回去,小鹿的母親跟在後面叫,秦西巴不忍心,把小鹿放還給它,孟孫知道了,一氣之下把秦西巴趕走。過了一年,又把他召回來做太子侍從。左右的人說:「秦西巴得罪了孟孫,現在反而做太子侍從,為什麼?」孟孫說:「對於一頭小鹿尚不忍心,對於我的兒子又怎能忍心?」 所以說,巧詐不如拙誠來得好,樂羊因為有功勞而被懷疑,秦西巴因為有罪反而更加被信任;這就是由於仁慈和不仁慈的原因。 30.小惡帶來大患 智伯從衛國回來,司徒、司馬、司空三卿在藍台宴請他。智襄子戲弄韓康子,又輕侮段規,智果聽到以後就規勸他:「人主不防備災難,將來災難一定會來到。」答道:「災難由我發動,我不發動,誰敢發動。」智果說:「不對,卻氏有車轅之難,趙有孟姬進讒言,欒有叔祁控訴,范、中行有函冶之難,都是你所熟悉的。《尚書》上說:『凡人都有些小的過失,怨恨哪會產生在明顯之處,我們應該在還沒有形成怨恨的時候就加以考慮,預防它形成。』《周書》上說:『怨恨不在乎大小。』一個君子能隨時注意小的事物,所以才能避免大的災難。現在你在宴會上羞辱別人的君相,又不提前預防,還說是不敢挑起災難,那可以嗎?唉!不可不戒懼,蚋蟻蜂蠶都能害人,何況是你君相呢?」 智襄子不聽,從這以後五年而有晉陽之難,段規造反的時候把智伯殺死於軍中,於是就消滅了智氏。 31.亡國之兆 智襄子造華麗的房子,到黃昏時,土茁見智襄子。智伯說:「房子多麼華麗啊!」答道:「華麗是很華麗,可是我卻有所畏懼。」智伯說:「畏懼什麼?」答道:「我靠著一枝筆來侍奉你,記得有這麼幾句話,高山不生草木。有松柏的地方,它的土壤一定不肥沃。現在土木很茂盛勝過了人,我擔憂它會使人不安的。」房子造成三年之後,智氏果然被滅亡。《權謀書》 第二部分 卷六 施恩必有福報(1) 1.施恩不必圖報 孔子說:「有品德的人不會感到孤單,因為必定有人幫助他。」把恩德施給別人的人要不求別人報答,接受別人恩德的人一定要報答;所以大臣勤勞是為著人君,而不求人君的賞賜;人君把恩德施給臣下而不求他們報答。所以《易經》上說:「勤勞而不埋怨,有功而不求報賞,這是最厚道的人了。」君臣之間以市場上交易的方式相來往,人主以祿位來錄用大臣,大臣盡自己的力量來為人主效忠;等到臣下有意想不到的功勞,那麼人主就要好好地重賞一番,假如人主對臣下有特別的恩賞,那麼臣下就應該以死來為人主效忠。孔子說:「北方有獸,名叫,前面是老鼠的腳,後面是兔子的腳,這種獸類非常愛護蛩蛩、巨虛,自己吃到了甘草,一定用牙齒咬碎餵給蛩蛩、巨虛吃,蛩蛩、巨虛看到有人要來了,必定背負著一齊走。並不是的本性愛護蛩蛩、巨虛,而是要藉助它的腳才能走啊!蛩蛩、巨虛也不是它們的本性愛護,只因為它們曾經吃過喂的甘草啊。像禽獸昆蟲還知道曾經借重對方而應該報答,何況士君子要在天下建功立業呢!臣下不報答人主的恩,反而奔走於權貴之間,這是禍亂的根源;人主不能報臣下的功勞,而怕獎罰,這也是禍亂的根源。所以禍亂的根源,就是由於彼此不相報恩的緣故。 2.高赫之賞 趙襄子被圍困在晉陽,解圍以後,獎賞五位有功的大臣。高赫沒有功勞,反而得到重賞,那五個人都生氣了。張孟談對襄子說:「你被圍在晉陽的時候,高赫並沒有大功勞,現在你反而重賞他,是什麼緣故?」襄子說:「我在被圍困的時候,不失君臣禮節的只有高赫,你們雖然有功勞,卻都很驕傲,我重賞高赫不也是應該的嗎?」 孔子聽到了就說:「趙襄子可以說會獎賞士人!獎賞一個人而天下的大臣都不敢失去君臣之禮。」 3.獎賞的等級 晉文公逃亡的時候,陶叔狐跟隨著他。文公回到晉國,獎賞有功的人,但並沒有提到陶叔狐。陶叔狐見到咎犯就說:「我跟隨君主逃亡十三年,膚色都變黑了,手腳上的皮都變成了硬繭,現在君主回國舉行三賞的大禮,可是卻沒有提到我,別人還以為君主忘記了我!或是我自己犯了什麼大罪呢!你替我把這些話告訴君王。」咎犯把話告訴了文公,文公說:「唉!我怎能忘記這個人!凡是聰明賢達,能拿正道來讓我快樂的,能使我的行為光明潔凈,能使我獲得好的名聲,最後讓我成為完美的人,我要把他列為上賞;拿禮責備我,拿友誼規勸我,幫助我讓我不能做壞事,好幾次把我帶到賢人面前向他們請教,我把這種人當作次一等獎賞的對象;至於那些勇敢善戰的人,災難在前,他們就在前面,禍難在後,他們就在後面;使我不致於遭受禍難,我認為這又是次一等的獎賞。況且你難道沒有聽說過,要殺某一個人,不如保全某一個人難;跟隨某人逃亡,不如保存他的國家;實行三賞之禮以後,就要獎賞勞苦的人,他是那些勞苦的人的領袖,我怎敢忘記他呢!」 周內史叔興聽到以後就說:「晉文公將來要稱霸呀!以前那些聖明的皇帝,都是先重視德然後才講出力多少,文公可以當聖人了。《詩經》上說:『按照一定的禮節不越軌。』就是這種說法。」 4.介子推隱居 晉文公回到自己國家,走到河邊,叫隨從的人把有關祭祀用的器具全部丟棄,讓皮膚黑黑的,手腳有老繭的人跟在後面,咎犯聽到了半夜哭起來。文公說:「我在外面逃亡十九年,今天將要回國,你不高興反而還要哭,為什麼?是不是不希望我回國?」答道:「籩豆茵席,是館舍里用的,而你要拋棄它;膚色黑黑的,手腳都結成硬皮,這是勞苦的人,而你讓他們排在後頭;我聽說人主被一般士人蒙蔽,他就找不到忠臣;大夫被一般朋友所蒙蔽,他就交不到忠實的朋友;今天回到國家,我也在將被拋棄的人之中,心中感到非常的難過,所以我才哭。」文公說:「如果我不聽從你關於禍福利害的忠告,就會被河神懲罰。」於是就把白璧沉到水中作為誓盟。 介子推說:「獻公九個兒子,只有你在,老天爺並未滅絕晉國,將來一定有國君,做晉國人主的不是你是誰?而有兩三個人以為是自己的力量,這不也是不符合事實嗎?」文公就位以後,沒有賞到介子推,子推的母親說:「為什麼不去要求?」子推說:「明知求賞不對還要去做,罪就更加一等。並且我曾口出怨言,不吃他們的俸祿。」他的母親說:「那也該讓他們知道。」子推說:「言語,是一個人的文采;人都要隱居了,還要什麼文采?」他的母親說:「能像這樣,我和你一同隱居。」 跟隨他的人一直到死都沒有再見過介子推,感到很惋惜,於是就在宮門上寫了幾句話:「有一條龍非常不平凡,可頃刻之間就沒有了住所,五條蛇跟隨它,游遍了天下。龍餓了沒有東西吃,有一條蛇就割下自己的股肉給它吃,結果龍回到自己的深淵裡去,對於它的深淵,感到很滿意。四條蛇都走進洞里,也都有地方居住,其中有一條蛇沒有洞可隱居,就在野外號叫。」文公出門看到門上那副字,就說:「唉,這就是介子推!我正擔憂國家大事,沒有考慮到他的功勞。」派人去召他,他已經逃走了,於是就到可能逃往的地方去找他,聽說他已經到綿山上。於是文公就把綿山追封給他,做為介子推的封地,又叫做介山。《權謀書》 第二部分 卷六 施恩必有福報(2) 5.舟之僑辭賞 晉文公逃亡,走遍天下,舟之僑離開虞國去追隨他。文公回國,選擇可以給爵位的人賜給爵位,可以給祿位的人賜給祿位,只有舟之僑不在內。 文公宴請諸大夫,酒喝到半醉的時候,文公說:「你們幾位為什麼不替我寫一篇賦?」 舟之僑說:「君子作賦,小人只有陳辭,辭是這樣說的:有一條龍非常不平凡,可頃刻之間,就失去它的住所;一條蛇跟著,游遍了天下,龍回到深淵裡,很舒適地住在那裡,有一條蛇很強健,卻獨獨得不到住所。」 文公很震驚地注視著他,說:「你是想要爵位嗎?請你等到明天;你是想要俸祿嗎?請你告訴管倉庫的人。」 舟之僑說:「請求以後才給予賞賜,廉潔的人不接受。說盡好話才給予名位,有仁德的人不願這樣做。現在老天正興起烏雲,立刻下起傾盆大雨,禾苗野草都興盛起來,沒有東西能夠阻擋它的生長。現在因為一個人敢講話就施恩於他,就好像專為一塊土地下雨一樣,那塊土地是不會生長東西的。」於是就走下台階離開了。 文公找他找不到,於是一輩子就常念《甫田》這首詩來警惕自己。 6.助人者安樂 當孝宣皇帝還小的時候,邴吉曾暗中幫助過他。後來孝宣皇帝即位,大家都不曉得這事,邴吉也沒有說。當邴吉從大將軍長史轉遷到御史大夫時,宣帝知道了,要封賞他。剛好碰上邴吉生病,宣帝就派人帶著做官的大印趁他還活著的時候去封賞他。太子太傅夏侯勝說:「他不會死,我聽說暗中幫助人的人一定享受得到安樂,並且把這種安樂綿延給子孫;現在他還沒有享受到安樂就病得很厲害,這並不是無可救藥的病。」後來,果然他們病好了,就封他做傅陽侯,終於享受到他的安樂。 7.非臣之力 魏文侯進攻中山,樂羊為將軍。攻下中山後,回去報告文侯,有自我表功的神色。文侯告訴主書說:「叫那些大臣和賓客獻上報告來。」主書拿了兩箱子進來,請樂羊看,都是責難進攻中山時發生的事。樂羊北面再拜說:「攻下中山,不是我的功勞,是人主的功勞。」 8.與百姓共苦 平原君回到趙國,楚國派春申君帶兵去救趙國。魏國信陵君也強奪晉鄙的軍隊去救趙。兩處的大軍還沒有到,被秦國攻打的趙的邯鄲城非常緊急,快要守不住了,平原君非常擔憂。 邯鄲傳舍吏的兒子李談對平原君說:「您不擔心趙國亡國嗎?」平原君說:「趙一亡國就是我當俘虜,怎麼不擔憂呢?」李談說:「邯鄲老百姓,拿骨頭當柴,又交換子女當飯吃,可以說非常艱困;而你的後宮有幾百名宮女,婦妾都穿絲綢的衣服,廚房有的是多餘的食物;士民的武器都用完了,有的就削木頭做為矛戟;而你卻拿器物鐘聲來自我玩樂,假如秦滅亡了趙國,你怎能有這種享受?如果保全了趙國,你還怕缺少什麼嗎?你如果真能把你的夫人以下統統編進軍隊里去,分工合作,家裡有什麼統統分給軍隊去吃用,只有這樣在危險困苦時才顯示出你的恩惠。」於是平原君照著他的計划去做,而三千士人都很勇敢地為他出生入死,跟從李談去追擊秦軍。秦軍向後撤退了三十里,剛好也碰到楚魏救兵來到,秦軍就停止攻擊。李談死後,他的父親被封為李侯。 9.有德於人必有福報 秦繆公曾經在出巡的時候丟失了他的駿馬,自己去找,結果看到別人已殺了他的馬,大家正在分肉吃。繆公就說:「這是我的一匹駿馬。」吃馬的人都害怕地站起來,繆公說:「我聽說吃馬肉的人,不喝點酒將要中毒死去。」於是就依次讓他們喝酒,那些殺馬的人都慚愧地離去。 過了三年,晉國進攻秦繆公,包圍了他,以前那些吃馬肉的人都說:「可以出生入死地報答吃馬肉又喝酒的恩惠了。」於是就幫秦繆公從晉軍里突圍出來。秦繆公終於解救了危難,戰勝晉國,虜獲惠公而回。這是先以德待人而後自己受福的道理。 10.楚莊王的福報 楚莊王以酒宴招待文武大臣。黃昏的時候,大家都喝得很高興,燈火忽然熄了,於是就有一個人拉美人的衣服,美人就拉斷對方帽子的帶子,並且告訴楚莊王說:「今天燈火熄滅的時候,有人拉我的衣服,我於是就拉斷了他帽子上的帶子,趕快把燈點起來,看誰的帽子上沒有帶子。」楚莊王說:「招待大臣們飲酒,把他們給吃醉了,何必要顯示你的節操,而對士人加以侮辱呢?」於是就交代左右的人說:「今天晚上同我在一起喝酒,不把帽子的帶子拉斷的人表示不快樂。」一百多位文武大臣,每個都拉斷帽子上的帶子,並點上燈,最後大家都喝得很高興地離去。 過了兩年,晉國和楚國交戰,有一個大臣經常在行陣的前面,非常勇敢地殺敵,兩軍五次交鋒,五度奮戰,首先把敵人打退,到最後獲得勝利。楚莊王就感到很奇怪,問道:「我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品德,又沒有特別待你,你為什麼這樣毫不猶豫地為我犧牲?」答道:「我該被處死,以前酒醉失禮,你隱瞞著不把我殺掉;我始終感懷你的恩德,想報答你,常常希望能為你犧牲,用我的熱血飛濺到敵人身上去,我就是那天晚上被拉斷帽帶子的人。」最後打敗晉軍,楚國就因此強盛,這就是暗中助人的人一定有好報。《權謀書》 第二部分 卷六 施恩必有福報(3) 11.德與怨不分大小 趙宣孟將到絳那個地方去,看到枯桑下有一個飢餓的人躺在那裡不能動,宣孟下車親自口含食物餵給他吃。飢餓的人先吞了兩口食物才能睜開眼睛,宣孟問他為什麼餓到如此地步?答道:「我住在絳,歸來以後糧食吃完了,既羞於討飯,又不想自盡,所以才到這種地步。」宣孟供給他飲食,並送兩塊肉,他行禮領受,但不敢吃,問他為什麼,他說:「剛才吃的食物味道好,要送給我的老母親吃。」宣孟說:「你先把這個吃掉,我另外再給你。」於是又替他盛了一些食物,另外又給他兩塊干肉和一百個錢。 到了絳,過了三年,晉靈公想要殺宣孟,在房子里埋伏士人,把宣孟叫來一同喝酒,宣孟知道了,飲酒中途跑出來。靈公命令房中士人趕快去殺他,其中有一人追得很快,等他追上了宣孟,就對宣孟說:「果然是你!讓我代你犧牲。」宣孟說:「你叫什麼名字?」那人返身回去,又說:「你為什麼要問我的名字?我是那棵枯桑下飢餓的人。」於是就返身回去與武士相鬥而死,而宣孟得以活命,這就是所說的德惠。 所以把恩惠施給君子,君子就能托你的福;把恩惠給小人,小人就能為你儘力;把恩德給一個人而一個人就能活下去,何況把恩惠給一萬人呢?所以恩德不分大小,怨仇也不分大小,怎麼可以不多積德,而除去怨仇呢!一定要對別人有好處!對別人多做好事,將來定有好報;和別人結怨,將來一定有惡報。內心怎樣,表現在外面的就怎樣,這都需要注意,這就是《書經》上所說的德無大小的說法。《詩經》上說:「勇武的武夫,正是公侯的保衛者。」又說:「有那麼多的賢士,文王的天下才能夠太平。」人主怎麼可以不重視士人呢! 12.袁盎不殺從史 漢孝景帝的時候,吳、楚兩國反叛,袁盎以太常的身份奉使到吳國,吳王想用他做將軍,他不答應。吳王想殺他,派一名都尉率領五百人來圍攻袁盎。 袁盎做吳國宰相時,從史和袁盎的侍女私相往來,袁盎知道,但並沒有揭穿他,仍然像老朋友那樣的去待他。有人告訴從史,從史畏懼就想逃走,袁盎自己追上去,並把侍女送給他,又讓他再做從史。 等到袁盎奉使吳國,被吳人包圍的時候,那位從史剛好是監守袁盎的校司馬,晚上拉袁盎起來,說:「你可以離開了,吳王預定在明天早晨殺你。」袁盎不相信,說道:「你為什麼這樣?」司馬說:「我過去是你的從史,又和你的侍女私下往來。」袁盎於是很恭敬地說:「被你當作自己人,我實在不夠資格連累你。」司馬說:「你去,我也將要逃亡,我跟你親近,還有什麼可怕的!」於是就拿起刀子割破帳幕,率領他的部屬逃去,命令其他的人也逃走,袁盎終於能回去向朝廷報告。 13.豫讓報恩 智伯和趙襄子戰於晉陽,智伯不幸陣亡。智伯的大臣豫讓很生氣,由於他的聲音能使趙襄子察覺,於是就偽裝自己,吞下木炭以改變自己的聲音。趙襄子將要出門的時候,豫讓假裝死人模樣,躲在梁下,駕車的馬受到驚嚇不敢前進。趙襄子生了懷疑,叫使者看看梁下,結果是豫讓躲在那兒,趙襄子欣賞他的義氣,不殺他。豫讓因為抵償竊盜的罪,穿上囚犯的紅衣,去修補宮廷,趙襄子又有察覺,就說那一定是豫讓。趙襄子把他抓來,問道:「你最初追隨中行君,智伯殺中行君,你不肯一同犧牲,反而還要效忠他;現在我殺智伯,你反而偽裝像有惡瘡的樣子,吞下木炭,使自己變為啞巴,想要殺我,為什麼和以前的行為不同呢?」豫讓說:「中行君把我看做一般人,我也拿一般人的禮節待他;智伯拿朝士的禮節待我,我也以朝士的禮節對他效忠。」襄子說:「這不是仁義,但你實在是個壯士啊!」於是把自己關進馬棚里,三天滴水不入口,來禮遇豫讓,豫讓自然知道趙襄子的用意,就自殺了。 14.事主以勤 晉君要驅逐欒盈的家族,告訴他的家臣說誰敢跟著他,就會跟他一起死。家臣說:「辛俞要去。」官吏找到了辛俞將要殺他,晉君說:「叫你不要去,你為什麼要去?」辛俞答道:「我聽說三代都做人家的家臣,應該把主人當作君主看待;兩代都做人家的家臣,應該把他當作主人看待;要以死效忠人主,要以勤效忠主人,因為平常受的賞賜太多。現在我家有三代都作欒氏的家臣,接受他的賞賜更是太多,我怎敢怕死而忘了三代追隨他的恩惠呢?」晉君就放了他。 15.張良刺秦 留侯張良的祖先開地做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宰相。父親叫做平,做厘王、悼惠王的宰相。悼惠王二十三年的時候,張良的父親平去世。二十年後,秦滅韓國,那時張良年紀小,還沒有在韓國做官。 韓國被滅亡之後,張良帶著家童三百人。弟弟死了也不埋,耗盡家財收買刺客謀刺秦王,來替韓國報仇,由於從他的祖先開始到他父親前後五代都做韓國的官。於是就到淮陽學禮;東去見到滄海君,並得到一位會舞弄重一百二十斤大鐵椎的大力士。秦始皇到東邊巡視,張良和大力士在博浪沙趁秦始皇不備的時候襲擊他,結果卻擊中了副車。秦始皇非常生氣,到各處大事搜索,並懸賞緝捕。張良換姓改名,深藏密隱,後來終於隨漢高祖滅秦。 16.士為知已者死 鮑叔去世,管仲舉起衣襟痛哭,眼淚像雨水般地流下來。跟隨他的人說:「他並不是你的父或子,你哭得這樣傷心,是否也有原因呢?」 管仲說:「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我以前和鮑叔牙在南陽做買賣,我曾經在市上被侮辱三次,鮑叔牙不認為我是懦弱,知道我的大志終究會實現;鮑叔牙曾經在君王面前提到過我三次,但並沒有被君王採納,鮑叔牙不認為我不賢能,他了解我沒有碰到賢明的君王;鮑叔牙曾經和我分財貨,我曾經三次多拿,鮑叔牙不認為我是貪心不足,他了解我錢不夠用。生下我的人是自己的父母,了解我的人卻只有鮑叔牙。士要為了解自己的人而犧牲,何況對他表示哀痛呢!」《權謀書》 第二部分 卷六 施恩必有福報(4) 17.趙氏孤兒 晉國趙盾推舉韓厥,晉君就任用他做中軍尉。趙盾去世,其子趙朔繼承父職。到景公三年的時候,趙朔擔任晉國將軍,娶成公妹作夫人,大夫屠岸賈想要謀殺趙氏。 當初,趙盾夢見叔帶拿著龜腰哭得很傷心,後來不但破涕為笑,而且鼓掌高歌。趙盾卜了一卦,卦相是將要斷絕子孫而後轉好。趙國太史拿起卦說:「這卦很壞,災禍不降到人主身上,將要降到太子身上。總而言之,都是源於人主的罪過。」 到了趙盾的兒子趙朔的時候,國運更加衰敗。屠岸賈最初被靈公所喜歡,等到晉景公的時候,屠岸賈做司寇,將要叛逆,於是假借整肅謀刺靈公禍首的名義來抓人,告訴所有將領說:「趙穿殺了靈公,趙盾雖然不知道,實際上他就是禍首,大臣殺主上,子孫還在朝廷做官,將要怎樣懲罰禍首?還是殺了他的子孫吧!」韓厥說:「靈公遇害,趙盾恰好不在朝廷,先君以為無罪,所以沒有殺他。現在你們要把他的後代斬掉,不是先君的意思,是你們隨意殺人;隨意殺人就叫做亂臣;有重大的事情而不讓人主知道,是目中無人君。」屠岸賈不聽。 韓厥叫趙朔逃走,趙朔不答應,說:「只要你保全趙氏的後代,我趙朔死了也不會有遺憾。」韓厥答應,假裝自己有病不出去。屠岸賈同那些將領在下宮進攻趙氏,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等人,都把他們的後代滅光;朔妻是成公的妹妹,已經懷孕,跑到王宮藏匿起來。後來生了一個男孩,趙朔家臣程嬰帶著小孩逃到山中藏匿起來。 過了十五年,晉景公有病,卦上說:「建立大業之後,如不能稱心如意,就是有鬼神在作祟。」景公病中問韓厥,韓厥知道趙氏孤兒的下落,就說:「建立大業之後,在晉斷絕祖宗香火的,就是趙氏吧!中行衍都姓嬴,中行人人面鳥嘴,幫助殷朝太戊帝及周天子,都有好的品德,再到周幽王和厲王暴虐無道時,叔帶離開周朝到晉國去,侍奉先君文侯,一直到成公,世世代代都有立功,從不會斷絕祖宗香火;現在到了我們人主手裡,獨獨就要把他消滅掉,趙氏宗親和國人都將感到難過,所以從卦上可以看出來,希望人主好好地考慮。」景公問道:「趙氏還有後代子孫嗎?」韓厥完全照實話回答。於是景公就和韓厥共同計劃立趙氏孤兒,把他叫來藏在宮中,大將們進來探聽景公的病,景公就利用韓厥的軍隊,威脅大將們去見趙氏孤兒。孤兒名叫武,大將們不得已,就說:「以前我們的禍難?是屠岸賈一手造成的,假借國君的命令,並命令大臣們,不是這樣,誰敢發難,如你不生病,大臣們本來就要請你立趙氏的後代,現在國君有交待,是大臣們所希望的。」於是就召集趙武、程嬰,拜遍所有大將,將軍們就回來和程嬰、趙武圍攻屠岸賈,消滅他的宗族,還給趙氏原來的郡邑。 所以一個人不可以不施恩,這邊對人有恩,那邊就會得到報答。沒有程嬰,那麼趙氏孤兒的生命就不能保全;沒有韓厥,那麼趙氏後代也就不會復興起來。韓厥可以說是不忘恩的人了。 18.木門子高 蘧伯玉得罪了衛君,逃到了晉國。晉國大夫有個人叫木門子高,蘧伯玉就住在他家中。 兩年後,衛君赦免蘧伯玉之罪,讓他回到衛國。木門子高派他兒子送蘧伯玉到邊境,蘧伯玉說:「你請回吧!」 木門子高後來得罪了晉君,就去了蘧伯玉家裡。伯玉對衛君說:「晉國的大夫木門子高得罪了晉君,來到這兒,希望大王以禮相待。」於是衛君親自到外面迎接木門子高,並任命他做了上卿。 19.以死為晏子爭清白 北郭騷好幾次去看晏子,說:「我衷心欽佩你的高義,希望你能給我奉養母親的東西。」晏子派人把倉庫中的糧食和府庫里的金子分送些給他,結果他辭謝了金子而接受糧食。過了不久,晏子被景公猜疑,他就離開了。北郭騷就召集他的朋友,並且告訴他們說:「我敬佩晏子的高義,曾經向他乞求奉養母親的東西。我聽說:供養過我雙親的人,我應該用自身去抵償他的災難;現在晏子被景公猜疑,我將以我的生命去為他辯白。」於是就跑到景公那裡,並要景公答覆,說:「晏子是天下的賢人,現在他離開齊國,齊國必被侵略,與其將見到國家被侵略,還不如自己先絕頸而死,以向晏子表白自己的心意。」於是退回去,自殺了。 景公聽到消息,大為震驚,就自己跨上馬去追晏子,走到國界的時候,請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就回去了。聽到北郭子以死來為自己辯白,就嘆息地說:「是我晏嬰不好,罪有應得。而士人以犧牲自己來表白心意,是多麼令人難過的啊!」 20.三百匹麻布 吳赤市出使到智氏,向衛國借路。寧文子準備了三百匹麻布將要送給他,大夫豹說:「吳雖然是大國,不損壞彼此來往的友誼,也算是客氣了,還要送什麼禮呢!」寧文子不聽他的話,就把準備好的麻布送給吳赤市。 吳赤市到了智氏,事情辦好了,吳赤市將要回去,智伯就叫人造條船當作橋樑讓他渡過,吳赤市說:「我聽說,天子渡河的時候,造條船作為橋樑;大夫要兩條船並起來行,把兩條船並起來,符合我的職位,但造船作橋樑對我來說太客氣,一定有原因。」派人去看看,原來後面已經跟有軍隊,將要襲擊衛國。吳赤市說:「衛國借我們的路,還給我們很多東西,我見到衛國有災難而不告訴他,是和智伯同謀。」就說自己有病留下來,派人去告訴衛國,衛國就加強防備。智伯聽到了就停止了行動。 21.予者少,求者多 楚、魏兩國在晉陽相會,將要一同攻打齊國。齊王很擔憂,派人把淳于髡請來,說道:「楚、魏兩國想共同計劃攻打齊國,希望先生你和我同為此事操心。」淳于髡只大笑而不回答。齊王過了一會又問他,還是只大笑不回答。這樣問了三次都沒有回答,齊王顯出很生氣的樣子,說:「先生你是把我的國家當作兒戲嗎?」淳于髡答道:「我不敢把你的國家當作兒戲,我是笑我那附近祭田的人,準備了一盒飯、一條魚,祈告說:『低凹的下等田,要收穫一百車的穀子,高的地方,適宜於多收稻米。』我是笑他們用的祭品少,而所祈求的多。」齊王說我明白了,就賞賜他千金,兵車一百輛,並封他為上卿。《權謀書》 第二部分 卷六 施恩必有福報(5) 22.擇人而樹之 陽虎得罪了衛國,離開衛國到北邊去見簡子,說道:「從現在起,我不再提拔人才了。」簡子問道:「為什麼?」陽虎答道:「在廟堂上的那些人,被我栽培的超過一半;在朝廷里的官吏,被我栽培的也超過一半;駐守邊疆的將士,被我栽培的也有一半以上。可是現在廟堂上的那些人,親自在皇帝面前離間我;朝廷里的官吏,親自在眾人面前傷害我;駐守邊疆的將士,親自利用軍隊脅迫我。」簡子說:「只有賢能的人才懂得報恩,不賢能的人是做不到的。就好像栽種桃李,夏天有樹蔭可以休息;秋天有果實可吃。至於栽種蒺藜,夏天沒有樹蔭可以休息,秋天也只能得到它的刺。現在你所栽培的,都是蒺藜。今後,你先要選擇好人加以栽培,不要栽培成功以後再來選擇。」 23.助人者助已 東閭子曾經富貴過,後來又做乞丐,人家問他:「你為什麼會這樣?」他回答說:「我自己曉得我曾經做了六七年宰相,卻沒有推薦過一個人;我也曾經有過三千萬的財富,但也沒有幫助過一個人;這應歸罪於我自己不了解士人應該奉獻的緣故。」孔子說:「萬物是難以了解的,大小多少都各有長短,這是命運的規律,人如要成就自己,必須學會利用外物。」 24.田子方 魏文侯和田子方談話,有兩名小孩子穿著青衣站在文侯面前。子方說:「這是你的愛子嗎?」文侯說:「不是的,他們的父親在戰爭時陣亡了,這是他的遺孤,我把他們收留下來。」子方說:「我認為君王戕害仁心已經夠了,現在反而更厲害,你寵愛這些孩子,又將要去犧牲誰的父親?」文侯憂傷地說:「我接受你的指教。」此後就不再用兵打仗了。 25.士兵母親的哭泣 吳起做魏國將軍,進攻中山,士兵有患皮膚腫爛的,吳起親自吸吮他的爛膿。被吸吮的士兵的母親哭泣,旁邊的人說:「吳起將軍對你的兒子這樣好,還有什麼好哭泣的?」她答道:「吳將軍吸吮這個孩子父親的創傷,並要他參加涇水之戰,後來不久就犧牲了,現在又吸吮他的孩子的爛膿,可知這個孩子將來又要死於那場戰爭,所以我才痛哭!」 26.懿王做惡 齊懿王做公子的時候和邴歜的父親爭田,失敗了。等到他做了國君的時候,就挖邴歜父親的田,並割去他的雙腳,而叫邴歜當僕人;又奪庸織的妻子,而叫庸織當陪乘的奴僕。懿王到申池去遊玩,邴歜和庸織兩個人,就順便到申池洗澡,邴歜拿鞭子打庸織,庸織發怒,邴歜就說:「人家奪走你的妻子你不敢發怒,我用鞭子打你一下,又有什麼了不得!」庸織說:「這跟割斷他父親的腳而不恨他,比起來怎樣?」於是,二人就殺了懿公,並把屍首拋進竹林里。 27.靈公被殺 楚人獻黿給鄭靈公,公子家看見公子宋的食指動了。公子宋對公子家說:「以往我這樣,一定會嘗到特別美味的食物。」等到靈公召集大夫來吃黿的時候,去叫公子宋,卻沒有給他吃黿;公子宋很生氣,就伸出手指在鼎里攪了一下,嘗了一下走出來。鄭靈公生氣想要殺他。公子宋和公子家於是就先殺了靈公。 子夏說:「《春秋》這部書是記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的事;這不是一天的事,實在是慢慢演變成的。」《權謀書》 第二部分 卷七 治理的大道(1) 1.三種政治 政治有三個品級:王道的政治感化人民,霸道的政治威服人民,強橫的政治以武力脅迫人民。這三種都各有實行的方法,而重要的在於感化人民。如果感化人民無效,而後就威服他;威服他無效,而後就以武力脅迫他;脅迫他仍無效,而後就給予刑罰。至於刑罰,不是一般帝王所樂意做的。所以聖明的帝王都是先施行德教才講求刑罰,定下一個榮辱的標準,明示哪些是不能做的;注重禮義的標準,用來昭告他們,不要太看重名利,以改變人民的素質;整飭內政後宮之禮,對后妃之間的等級、禮儀要劃清;那麼就沒有人不喜歡禮義,而厭惡貪亂了。所以會有這種結果,正是以德教化人民的原因。 2.君子之德風 季孫問孔子說:「如果殺掉無道的壞人,來成全有道的好人,你看怎樣?」孔子說:「你是一個主政的人,何必要用殺戮的辦法呢?你自己向善,老百姓也就自然跟著你的方向走。在位者的德性好比風,老百姓的德性好比草,風吹在草上,草必定會隨風仆倒的。」這不過是說明主政要德化罷了。 3.刑與德 治理國家有兩個關鍵,就是刑罰和德化;做國君的人先重德化然後才施行刑罰;霸天下的人,刑和德都集中一起用。要國家強盛,要重刑罰,然後才重德化。至於刑和德,是教化的由來。德是培養好人而加以任用;刑是懲罰壞人,而禁絕後來;所以德化的關鍵在於獎賞,而刑罰的標誌就在於處死。至於處死和獎賞,是用來分別賢和不賢,有功勞與無功勞的。所以獎賞和處死不能有錯誤,獎賞和處死一發生錯誤,那麼善惡就分不清了。有功勞的而不給予獎賞,好人也就得不到勸勉;有過失的人而不處死,壞人也就無所畏懼;好人得不到勸勉,壞人無所畏懼,如此來拿善行感化天下,我從沒聽說有這種事。 《詩經》上說:「要完全合乎賞罰的標準。」就是這個意思。 4.無聲之聲更遠 水太混濁,魚類就難生存;政令太苛擾,人民就難免要叛亂;城牆太陡峭,一定容易倒下來;河岸太聳立,也一定容易崩塌下來。所以治理國家,就好像張琴一樣,大弦太急,小弦就容易斷。所以說急於駕馭馬的人,並不是一個走千里的好騎士。聽得到的聲音,不過一百里,聽不到的聲音,可以擴展到四海;所以待遇超過功勞是有害的,名聲超過實際也是有害的。名實相符合,老百姓才會信仰你,禍福也就不會平白地來了。 《詩經》上說:「為什麼能那樣安居,一定要有所幫助;為什麼能得到長久的安樂,一定也有所憑藉。」就是這個意思。 5.在上者不能太嚴 公叔文子做楚國令尹做了三年,人民沒有一個敢到衙門裡去。公叔文子看到就說:「太嚴了。」文子說:「朝廷嚴厲一點,怎能就說是妨礙治理國家呢?」公叔文子說:「太嚴厲了,下情不能上達。下面人默而不言,在上位的人就變成聾子,聾子和啞子是不能互相通話的,還談什麼把國家治好呢?順著針縷織下去,就可織成帳幕,一升一斗的累積,就可把倉庫塞滿,匯合小的河流就能變成江海;英明的人主接受意見,不一定就能做到,但卻從來就沒有不接受意見的。」 6.愛人者人愛之 衛靈公告訴孔子說:「有人告訴我,治理國家只要在朝廷里謹言慎行,就能把國家治好,這樣可能嗎?」孔子回答說:「可以的。你愛護別人,別人也會愛護你;你厭惡別人,別人也會厭惡你;你曉得怎樣待自己,也應該曉得怎樣去待人;所謂不離開自己小小的住所,而能知道天下大事,就是知道反省自己的結果。」 7.為政須畏懼 子貢問孔子有關治理人民的方法。孔子說:「好像用腐朽的繩子駕馭奔跑的馬那樣地小心謹慎。」子貢說:「那是多麼地令人感到畏懼!」孔子說:「像那些四通八達的國家,到處都是人,拿正確的道理來領導他們,他們都等於為我所有;如果不拿正確的道理來領導他們,他們都成了我的仇人,又怎能不令人畏懼?」 8.治民之法 齊桓公對管仲說:「我想在國內如日月一般正大光明地辦事,無論愚夫愚婦都說好,你看可以不可以?」管仲回答說:「可以。但不是聖人的意思。」桓公說:「為什麼?」答道:「水桶上的繩子短,所以不能到深井裡取水;知識淺薄的人,不能夠和聖人談話。聰慧的人可以同他辨別具體事物,明智的人可以和他辨別一切事物,聖人可以和他辨別神明。而聖人的所做所為,又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趕上的。如果人民的知識超過你十倍,他就同你爭論,說你不如他們;人民知識超過你一百倍,就會批評你的過失;人民知識超過你千倍,就誰也不信了。所以人民不可以捧在手上,可以合併起來管理;不可以殘暴地殺他,但可以指使他,召喚他;老百姓不可以一個個勸說,但可以集中起來告示。」 9.教化為上 衛靈公問史:「就國家大事來說,哪樣最重要?」答道:「司法應是最重要的了。如果判決不正確,處死的人不能再復生,殘廢的人也不能恢復原狀了,所以說:司法最重要。」過了一會,子路去見衛靈公,靈公把史的話告訴子路,子路說:「主管國防的司馬最重要,當兩國有戰亂的時候,兩軍交戰,司馬擊鼓來發布命令,如一戰敗北,犧牲幾萬士兵,這樣因指揮不當而殺人是不對的,但像這樣誤殺的人也太多了,所以說:主管國防的司馬最重要。」過了一會,子貢又來晉見,靈公把史和子路的話告訴他,子貢說:「多麼沒有見識!以前夏禹和有扈氏作戰,打了三場仗還不歸順,夏禹於是修養教化一年,而有扈氏就來歸順了。所以說:消除了人民之間的紛爭,還有什麼官司要判決呢?兵車武器統統都不用,還要鳴鼓做什麼?所以說:教化最重要。」《權謀書》 第二部分 卷七 治理的大道(2) 10.智者與愚人 齊桓公出去打獵,由於追逐一頭野鹿而走入山谷之中,看見一個老翁就問他說:「這叫什麼谷?」答道:「這叫愚公谷。」桓公說:「為什麼叫愚公谷?」答道:「由我而得名。」桓公說:「現在看你的樣子,並不是愚人,為什麼說是由你而得名?」答道:「現在讓我說出理由。我過去養母牛生出小牛,已經長大了,把它賣掉去買了匹小馬,一個少年說:『牛不能生馬』,於是就把小馬牽走。鄰居們聽到了,就認為我是愚人,所以把這個山谷取名叫愚公之谷。」桓公說:「你實在是愚人。但你為什麼要給他呢?」桓公於是就回去。 第二天上朝的時候,把這件事告訴管仲,管仲整理一下衣服再拜說:「這是我的過錯,如果讓堯在上領導,咎繇主管司法,怎會有人敢去把小馬牽走?這位老人,如果是在好的獄政之下,必定不會讓少年牽走他的小馬,正因為他知道司法不公正,所以才會給他牽走,我們還是要認真地反省修明政治。」 孔子說:「弟子們記住:桓公,是一位稱霸天下的人主,管仲是一位賢明的輔臣;他們還把智者當愚人,何況那些不如桓公、管仲的人呢。」 11.不教而誅 魯國有父子兩人打官司,康子說:「殺了他們。」孔子說:「不可以殺。老百姓不曉得父子之間打官司的壞處已經很久了,這是在上位的人的過失;在上位的人如果領導有方,父子早就不會打官司了。」康子說:「治理人民應該以孝為最重要,現在殺一個不孝的人,有什麼不可以嗎?」孔子說:「事先沒有教育人孝順而殺不孝的人,就是殘殺無罪的人。三軍大敗,不能都殺;打官司的太多,不能施以刑罰;在上位的人先以教化去要求自己,那麼老百姓就會跟著去做。如果自己做到了而老百姓還沒有跟著去做,然後就可以施以刑罰,那麼老百姓也就知道自己的過錯了;就像一座八尺高的牆老百姓不能越過,而八丈高山,兒童都可以爬上去遊玩,因為它是慢慢矮下來的緣故啊!現在仁義也越來越沒落了,怎能怪老百姓犯法呢?《詩經》上說:『使老百姓不致迷惑』,以前君子教導老百姓使他不致於迷惑,所以不用威厲,不用刑罰。」打官司的人聽到了,都不去打官司。 12.使民富且壽 魯哀公向孔子問政,孔子答道:「為政之道,在於使老百姓既有錢而又長壽。」哀公問:「怎樣才能做到?」孔子說:「少徵稅,使人民富有;不要擾民,人民就少犯罪;少犯罪自然就長壽。」哀公說:「如果像這樣,那我就貧窮了。」孔子說:「《詩經》上說:『平易的領導,是人民的父母』,從沒有見過兒子富有而父母貧窮的事。」 13.王國富民 文王問姜太公:「要怎樣去治國?」答道:「王道之國使人民富有,霸道使軍人富有;勉強存在的國家,使大夫富有;無道的國家,只讓自己的倉庫積滿。這就叫做上溢下漏:君王的財富多得溢出來,而百姓們窮得像竹籃里的水漏得乾乾淨淨。」文王說:「好的。」太公又說:「好事做晚了不吉祥。」這一天,文王命人打開倉庫,拿糧食去救濟無夫、無妻、無子、無父的人。 14.愛民如子 武王問姜太公說:「治國的方法是什麼?」太公答道:「治國的方法,不過愛民罷了。」又問:「怎樣愛民呢?」答道:「對他有利而不要對他有害,幫助他成功而不要讓他失敗,使他活下去而不要殺害他,給他東西而不去掠奪他,讓他快樂而不使他受苦,讓他喜歡,而不使他生氣,這是治國的方法。使用人民的道理,歸根到底就是愛他罷了。老百姓失去他的本務,是你害他的;農民失去耕種的時間,是你妨礙他的;有罪的加重其懲罰,就是殺害他;搜刮人民的財富,就是奪取他;多徵稅,多抽壯丁,來使人民感到疲憊不堪,就是勞苦他;勞苦而又擾亂他,就使他生氣。所以會治理國家的人對待人民像父母愛護子女,哥哥愛護弟弟,聽到他吃不飽,穿不暖,就替他可憐,看到他勞苦,就替他悲哀。」 15.賢君治國 武王問姜太公:「賢明的君主怎樣治理國家?」答道:「賢明的人主治理國家,他的政治平和,官吏也不苛刻,賦稅收得少自己也很節儉。不因為自己的好惡而妨害到國法,決不賞賜對國家沒有貢獻的人,決不懲罰無罪的人。也不因為高興,就賞賜某人,也不因為生氣,就殺掉某人。殘害人民的就是有罪的人,推薦賢人,檢舉過錯,就應該獎賞。後宮裡不荒淫,那些寵幸的女人講的話不採納。在上位的人不淫逸兇惡,而下階層也不暗中勾心鬥角。不寵幸後宮,以免浪費金錢。不多設遊玩台池,以免拖累人民。不雕刻花紋圖案,來娛悅感官。在國庫里沒有久藏生蟲的東西,國家沒有流浪飢餓的人,這就是英明的人主治理國家的情形。」武王說:「好極啦!」 16.法令太多 武王問姜太公說:「治理國家而常常改變法令,為什麼?」太公說:「治理國家而常常改變法令,就是不守法,他所喜歡的就是法令;所以命令一頒布就更加混亂,亂了再頒布,因此就常常改變法令。」 17.如臨深淵 成王向尹逸請教有關治國之道,說:「我應該具備怎樣的德行,老百姓才會親近我?」答道:「使用老百姓要在農閑時,尊重他們,順著他們的意思。並且還要對他們誠實,愛護他們。發布出去的命令要做到,不要自己說話不算話。」武王又問:「怎樣做才能達到你的目標?」答道:「好像臨近深淵一樣地小心,好像在薄冰上行走一樣地謹慎。」武王說:「畏懼啊!」答道:「天地中間,四海之內,君王友好待民,人民就是他的臣民;不友好待民,人民就是他的仇敵。夏、殷的臣子,反而把桀紂看做仇敵,而臣服湯武,夙沙國的老百姓,自己攻擊自己的國君,而後來歸順於神農氏。這些都是你所知道的,你又怎能不小心謹慎呢?」 18.長治久安之法 孔子見梁君,梁君問他道:「我想使國家興盛不衰,我想獲得很多大都市,我想使人民安居而不亂,我想使士人能夠賣力,我想使日月正當其時,我想使聖人能夠自己來,我想使政府能夠治理得很好,應該怎樣做才好呢?」 孔子答道:「諸侯和天子,問我這個問題已經問得很多了,但從沒有像你問我的這麼具體,可是這些都可以做到。我聽說,兩國國君相親近,就能使國家長久;君給臣以恩惠,臣對君盡忠,就能永保都城;不要殺沒有罪的人,不要放走有罪的人,那麼人民就不會亂;對有用的士人賞以俸祿,他們就能為你賣力;尊天神,敬鬼神,日月就能當時;刑罰運用恰當,那麼聖人就能自來;尊敬賢人,使用能幹的人,那麼政府就能治理得好。」 梁君說:「哪有不這樣的呢!」《權謀書》 第二部分 卷七 治理的大道(3) 19.為政之道各不相同 子貢說:「葉公向夫子問為政的道理,夫子答道:『為政的道理,在於使附近的人歡悅,遠方的人來歸附。』魯哀公又向夫子問為政的道理,夫子答道:『為政的道理在於了解臣下。』齊景公又向夫子問為政的道理,夫子答道:『為政的道理在於節儉。』這三個人向夫子問為政的道理,夫子答的各不相同,這樣說來,是不是為政就有不同呢?」 夫子說:「荊這個地方土地廣闊,而都市狹小,老百姓缺乏向心力,所以治國就要讓附近的人歡悅,遠方的人來歸附。哀公有臣子三個,他們對內結成黨羽,而迷惑他的人主,對外拒絕諸侯賓客,而欺騙君王,所以說為政在於了解臣下。齊景公花錢去建築台榭,縱慾於苑囿,讓自己的五官不停地得到快樂,在頃刻之間,一口氣把三個百乘之家賞賜給別人,所以說為政的道理在於節儉。這三點都是為政的道理。《詩經》上說:『離散帶給人們痛苦,應該讓他們各安其所才對。』這是哀傷離散所造成的禍亂。『這些讒人不能盡職,只是找君王的缺點來迎合。』這是哀傷奸臣蒙蔽人主所造成的禍亂。『老百姓正愁苦呻吟,國庫空虛,沒有東西撫恤百姓。』這是哀傷浪費不知節省所造成的禍亂。細察以上這三種情況,為政之道怎能相同呢!」 20.心已關閉 公儀休在魯國做宰相。魯國的人君死了,左右的人請求把門關起來。公儀休說:「不要關吧!池淵我不納稅,蒙山我也不征賦,我也不頒布不近情理的法令,我的心已經關閉起來,還要關什麼門呢?」 21.子產治國 子產做鄭國宰相,簡公對子產說:「宮裡的事不用你管。宮外的朝政我不干涉。衣服穿的不美觀,車馬不修飾,子女不整潔,是我的羞恥;國家政治不清明,封疆的諸侯不守正道,是你的羞恥。」子產做鄭國宰相,一直到簡公死去,國內太平,國外諸侯也相安無事。 子產治理國政,選擇能幹的人擔任適合他的工作;馮簡子長於決斷,子太叔秀美,而又有才華;公孫揮知道四鄰諸侯的情況,而又能辨明大夫的族姓、官職爵位,又善於辭令;裨諶善於出謀劃策,但在野外謀劃往往就正確,而在吵雜的都市裡面就辦不到。所以鄭國只要一有事的時候,子產就載著裨諶一同到野外去,讓他去想出辦法,而讓馮簡子來決斷,又讓公孫揮來負責言語上的應對,然後交給子太叔去做,藉以應對賓客,所以就很少把事情辦壞。 22.忠、信、敢 董安於治理晉陽,向一位跛腿的老人請教為政之道。那位老人說:「要忠、要信、要敢。」董安於問:「要怎樣忠?」答道:「忠於人主。」又問:「要怎樣守信?」答道:「對於人主的命令要信守不渝。」又問:「要怎樣勇敢?」答道:「對於不忠不信的人敢去剷除。」董安於說:「有了這三樣就夠了。」 23.親力親為 魏文侯派西門豹去治理鄴縣,並且指示他:「一定要成功、成名、施行仁義。」 西門豹問:「請問要怎樣才能成功、成名、施行仁義?」 文侯說:「你去吧!沒有哪一個城邑沒有賢明的人,也沒有哪一個城邑沒有不喜歡宣揚別人的缺點,隱蔽別人優點的人。對於賢士,要多多去親近他;對長於辨駁的人,要學習他;喜歡揭露別人的缺點,隱蔽別人優點的人,要接近並觀察他。耳朵聽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還不如親自去實踐,親自去實踐,還不如用手細加辨別。一個人剛開始做官,就好像走進晦暗的房子里一樣,時間越久才越明亮,明亮才能治理,治理了才能成功。」 24.宓子賤會用人 宓子賤治理單父,他只管彈琴而不親自操勞,就把單父治理得很好。巫馬期也治理過單父,他早出晚歸,日夜都不休息,親自去處理政務,而單父也被治理得很好。 巫馬期向宓子賤請教他治理單父如此輕鬆是什麼原故。宓子賤說:「我是注重用人,你是注重自己去操勞;親自操勞,當然辛苦,善於用人,當然就輕鬆。」 人家說宓子賤是個君子,四肢輕鬆,耳聰目明,平心靜氣,而百官各盡所能,各安其位,順其自然罷了。巫馬期就不是這樣。為應付事情而勞心勞力,為推行命令而事必躬親,雖然治理了單父,但是還沒有達到最好的境界。 25.求賢 孔子對宓子賤說:「你治理單父而大家都很高興,你告訴我,你怎樣治理的。」答道:「我對他們的父親像自己的父親,兒子像自己的兒子,同情孤寡而哀憫喪家。」 孔子說:「這是好的小行為,小民會歸附你,但是還不夠。」又答道:「把他們當作父親看待的有三人,把他們當長兄看待的有五人,把他們當作朋友看待的有十一人。」 孔子說:「把他們當作父親看待的三個人,可以拿孝道教老百姓了;把他們當作長兄看待的五個人,可以拿友愛教老百姓了;把他們當作朋友看待的十一個人,可以拿學問勸勉老百姓了。這是中等的好行為,人民會歸附他,然而這還不夠。」 又答道:「這裡老百姓比我賢能的有五個人,我尊敬他們,他們都教我治理單父的方法。」 孔子說:「想要做大事,道理就在這裡。以前堯舜平易近人,卑微謙躬,來探聽和觀察天下,一定要訪求賢人,能夠為國家推薦賢能,百姓都歸向於你,而神明也會暗中奉你為主。你所治理的地方雖不大,但是你所治理的方法卻很正大,可以說是繼承了堯、舜啊。」 26.做官如高山深淵 宓子賤做單父邑宰,向孔子辭行。孔子說:「做官不要輕易表明態度,不要一望見他就答應他;輕易地答應他,就失去自己的立場,輕易地拒絕他又使自己陷於閉塞的境地。要像高山深淵,抬頭看不到頂,測量它也測量不到底。」 子賤說:「是的,怎敢不接受您的指教?」《權謀書》 第二部分 卷七 治理的大道(4) 27.治民如釣魚 宓子賤做單父宰,經過陽晝那裡對他說:「你也有什麼高見要送給我嗎?」 陽晝說:「我年紀小的時候很貧賤,不懂得治理人民的方法。現在,有兩個釣魚的方法要告訴你。」 子賤說:「你釣魚的方法是什麼?」陽晝說:「如投下綸絲,不放魚鉺而只有魚鉤,前來上鉤的,釣到的是陽橋。這個魚很單薄而肉也不好吃;又像有又像沒有,又像吃又像不吃,而放下裝餌的魚鉤釣到的這就是魴魚;這個魚肉多而味道也好。」宓子賤說:「好。」 他還沒有到單父,那些達官貴人都來到大路上迎接他。子賤說:「趕快駕車,趕快駕車。陽晝所說的陽橋到了。」到了單父後,他就請那裡的地方父老賢達來共同治理單父。 28.做官的得失 孔子的哥哥有個兒子叫孔蔑,和宓子賤同時作官。孔子經過孔蔑那裡,就問孔蔑道:「你做官以後,你得了些什麼,又失掉些什麼?」孔蔑回答說:「自從我做官以來,沒有得到什麼,卻失掉三樣東西:公務太繁重,哪有時間研習學問,因此我的學問有很多不明白,這是我第一件損失;待遇太少,連粥也吃不飽,粥都吃不飽,當然就無法照顧親戚,親戚就因此更加疏遠了我,這是我第二件損失;公事多半都是很急迫的,沒有時間弔孝,也沒有時間探望病人,因此朋友也就更加疏遠了,這是我第三件損失。」 孔子聽到不高興,又去見子賤,說:「自從你做官以後,你有什麼損失?」子賤說:「自從我做官以後,沒有損失反而還有三點收穫:當初所讀的書,現在都實踐了,所以我的學問更加明白,這是我第一件收穫;待遇雖然不好,但是讓親戚都能有一口稀飯吃,所以親戚就更加親近,這是我第二件收穫;公務雖然日夜都很急迫,弔孝探病還是照常,所以朋友更加親近,這是我第三件收穫。」 孔子對子賤說:「子賤,你這樣的人真是君子啊!真是君子啊!魯國如果沒有許多君子,你到哪裡去學得這樣做人的道理呢?」 29.晏子治政 晏子治理東阿三年,景公把晏子叫來,責備他:「我原以為你行,才叫你治理東阿,現在你並沒有把東阿治理好,你回去好好反省一下,我將要懲罰你。」晏子答道:「我請你允許我另外改變一個方式來治理東阿,如果三年還是治不好,我請求處死。」景公同意了。 第二年,晏子就獻上收入的帳本,景公歡迎他,並向他道賀說:「你治理東阿治理得很好。」晏子答道:「以前我治理東阿,沒有人情拜託,也沒有賄賂,魚池裡養的魚,用來造福窮百姓。在這個時候,老百姓沒有一個挨餓的,但是君王反而責備我;現在我治理東阿,人情拜託和賄賂都來了,並且碰到搜刮人民的事就做,國庫收入少,又侍奉左右,魚池裡養的魚,都被權勢人家佔有。而老百姓們有一大半人都沒有飯吃,你反而歡迎我,恭賀我。我不能再治理東阿了,請求你保全我的骸骨讓我回去,不致於擋住賢能的人為你效忠的機會。」景公於是下席謝罪說:「請你勉強再治理東阿,東阿是你的東阿,我不再干涉你。」 30.寬以正 子路治理蒲,去見孔子,說:「我願意接受您的指教。」孔子說:「蒲地多壯士,又難治理。可是我告訴你,只有謙恭而又客氣,才可以使勇者畏懼;只有寬大而又正直,才可以容納別人;只有謙恭而又廉潔,才可以親近尊長。」 31.君子慎言語 子貢做信陽縣令,臨上任向孔子辭行。孔子說:「要努力去做,要順從民意,要把握他們的時間,不要強取,也不要攻伐,不要施暴,也不要劫奪。」 子貢說:「我在年輕時侍奉君子,君子是否也有劫奪行為呢?」 孔子說:「沒有才德的人攻伐有才德的人,這就叫做劫奪;賢能的人攻伐沒有才德的人,這就叫做伐;命令鬆弛,而誅殺緊急,這就叫做暴;拿人家的長處當作自己的,這就叫做盜。君子的劫奪,難道一定是金錢嗎? 「我聽說,懂得做官的人,一定奉行法令,做對人民有益的事。不懂得做官的人,一定是違法而又侵害人民的權益,這都是怨恨產生的由來。做官要平實,在金錢面前要廉潔,廉潔平實的操守不可破壞。 「埋沒別人的長處,這就叫做蔽賢;宣揚人家的缺點,這就叫做小人;對內不相規勸,而在外卻互相誹謗,這就叫做不足親;稱讚別人的長處,對別人有勉勵作用,而對自己也沒有損失;說人家的缺點,對別人沒有好處,反而對自己有害處。所以一個君子說話要小心,不要搶著說,選擇該講的話講,讓口耳一致。」 32.成大功者不小苛 楊朱去見梁王,說治理天下就像運轉手掌那樣容易。梁王說:「先生你有一妻一妾還管理不好,三畝的田地還不能把草除盡,為什麼說治天下就像運轉手掌那樣容易?」 楊朱說:「我說這話是有理由的。你不看看那些羊嘛,那一百隻的一個羊群,叫一個小孩子帶著棍子去跟著它,想到東邊就到東邊去,想到西邊就到西邊去;你如要讓唐堯牽著一隻羊,虞舜拿著棍子跟在後面,這樣,馬上就有禍亂。我聽說,一條能夠吞舟的大魚,不會在淺灘里游,鴻鵠高飛,不會停在污池裡,為什麼?由於它們的志氣遠大。黃鐘大呂,不能伴奏複雜的舞,因為它的音節疏闊。辦大事的人,不要過問小事,成大功的人,不要在小處苛刻,就是這種說法。」《權謀書》 第二部分 卷七 治理的大道(5) 33.景差做宰相 景差做鄭國宰相。鄭國有個冬天涉水過河的人,小腿部分受了寒。後來景差經過那裡,請那人上車,並且拿衣服給他蓋好。 晉國叔向聽到了就說:「景差做一國的宰相,治國能力也太差了點!我聽說一個能幹的好官吏來了三個月,就把溝渠修好,橋樑也造好了,六畜都不必涉水濕足而何況是人呢?」 34.食有勞而祿有功 魏文侯問李克:「要怎樣治國?」 答道:「我聽說治國的方法,吃公家飯的人要貢獻其勞力,祿位要給與有功的人,要任使有能力的人,賞罰要嚴格執行。」 文侯說:「我賞罰都很妥當,可是老百姓仍然不歸附我,是什麼緣故?」 答道:「國內是否有放縱遊樂的人呢?我聽說,奪去那些遊盪之民的俸祿,以分給來自四方的人士。他的父親因有功而受俸祿,他的兒子卻無功而享受,出門乘著車馬,穿著華麗的狐裘,以此為榮耀,回來就演奏竽琴等樂器,過著奢侈的生活,而擾亂了鄉里的教化。如果是這樣,就要奪他的俸祿,來給四方的士人,這就叫做剝奪放縱遊樂的人的權利。」 35.社鼠與猛狗 齊桓公問管仲:「國家最可怕的是什麼?」 管仲答道:「最可怕的就是那不容易消滅的社鼠。」 桓公問:「這是什麼意思?」 管仲答道:「社是用很多樹木紮起來,上面塗以泥巴,鼠就因此寄生在裡面,如果用煙火去熏它,又恐怕把樹木給燒掉。如果灌水,又恐怕把塗上去的泥巴沖壞,這就是因為有所顧忌的緣故,而無法把鼠捕殺掉。國家也有社鼠,人主的左右就是社鼠。對內來說,遮蔽人主的耳目,讓他分辨不出善惡;對外來說,向老百姓賣弄自己的權力,如果不殺他,又敗壞國家政治。要殺他,又怕被人主庇護,這也就是國家的社鼠。有賣酒的人,把酒器弄得很乾凈,掛在外面的酒幌子也很大很大,但是很久過去了酒都賣不出去,也就變酸了。問他的左右鄰居為什麼會如此,鄰居們說:『你的狗太兇猛,人家提著酒器來了,並且要買你的酒,狗迎過來要咬他,這就是酒酸了也賣不出的原因。』國家也有猛狗,那些當權的人就是。有本領的人,想要為主上效忠,而那些當權的人就迎上去阻止他,這也就是國家的猛狗。左右的人是社鼠,當權的人是猛狗,那些有本領的人就永遠沒有施展抱負的機會,這是治理國家最擔憂的事。」 36.為政何患 齊侯問晏子:「治理國家最可擔憂的是什麼?」晏子答道:「最擔憂的是怕善惡不分。」齊侯又問:「怎樣去明察?」答道:「要謹慎地去選擇左右大臣。左右大臣都是好人,那麼文武百官都能各盡所能,而善惡分明。」 孔子聽到了就說:「這話很正確。能貢獻忠言,那麼虛偽的話就不會聽到;不貢獻忠言,那麼虛偽的話就要進來了。」 37.與民共甘苦 復槁的國君到齊國去朝見桓公。桓公問他治理人民的情形,復槁的國君不答,只有來回摸著自己的嘴,捏住衣衿,按住心口。桓公說:「這是表示和人民共甘苦同饑寒啊!你都把我當作聖人,所以不用多說就知道了。」因此桓公送給他千金之禮。 38.為政要公平 晉文公的時候,翟人獻上大狐和文豹的皮。文公就嘆息地說:「大狐、文豹有什麼罪?你要它們的皮?」大夫欒枝說:「地廣而不平,財物聚集而不分散給人民,難道不就是大狐和文豹遭難的原因嗎?」文公說:「真會說話啊!」欒枝說:「地廣而不平,別人將要來平分它;財物聚集而不分散給人民,人民將要來爭搶它。」於是晉文公就把土地分配給人民,發散財物去救濟窮人。 39.分地予民 晉文侯問舅犯為政之道,舅犯答道:「分熟的東西給人民就不如分生的,分生的又不如分地;把土地劃開分給人民而增加他們的爵祿。所以,君王擁有土地而人民就會富有,君王失掉了土地,人民就會貧窮。古時所謂招集軍隊去作戰,就是用的這個方法。」 40.為政不可不慎 晉侯問士文伯:「三月初一有日蝕,我不明白其道理。《詩經》上所謂:『那天有日蝕,會有不吉的事。』這是什麼意思?」 答道:「這是指國家治理得不好;國家政治不清明,自己將遭到日月的譴責,所以不能不謹慎。為政之道有三點:一要按照人民的需要去做;二要選擇賢能的人;三要順從時勢。」 41.暴政當道 延陵季子到晉國去,剛一入境就說:「唉,是一個暴政當道的國家!」走進它的都城就說:「唉,是一個耗盡民力的國家!」站在它的朝廷上就說:「唉!是一個混亂的國家!」 跟隨他的人說:「你到晉國時間還不長,為什麼說出這樣的話,而一點也不遲疑?」 廷陵季子說:「是的,我走進他們的國家,看到田地荒蕪,雜草長得很深,我由此可以看出他們的國家正陷入暴亂。我又走進他們的都城,看到新建的房子反而沒有舊房子美觀,新牆反而不及舊牆高大,我由此可以知道他們的民力已經耗盡。我站在朝廷上,看到皇上只看而不問,那些大臣們都自誇自己的能力,而不對皇上諫諍,我由此也就可以知道他們的國家是混亂的。」《權謀書》 第二部分 卷七 治理的大道(6) 42.王者遺風 齊國所以不如魯國是因為姜太公的賢能不及伯禽。伯禽和姜太公都接受周天子的分封,各人都到自己的封國去了。 三年之後,姜太公返回述職,周公問道:「你為什麼治理得這樣快?」答道:「尊重賢人,先由較遠的做起,然後再到親近的;先從義做起,然後再行仁。這是稱霸天下的做法。」周公說:「太公之恩澤可以延續五代。」 五年之後伯禽回來述職,周公問道:「你為什麼治理得這樣難?」答道:「先尊敬自己的親人,由內而外,先行仁,然後再行義。這是王者的做法。」周公說:「魯國的惠澤可以綿延十代。」 所以魯國有王者的遺風,就是仁厚;齊國有霸者的遺風,就是武政;齊國所以不如魯國,是由於姜太公的賢能不及伯禽的緣故。 43.掛牛頭賣馬肉 齊景公喜歡婦人作男人的打扮,於是全國的人都照著去做。景公就派人去禁止:「凡是婦女作男人打扮的,把她的衣服撕破,把她的帶子扯斷。」可是衣服撕破,帶子扯斷,大家彼此相望一番仍不能禁止。 晏子來見景公,景公就說:「我派人去禁止女扮男裝,凡有此現象,撕破她的衣,扯斷她的帶,結果大家彼此相看一番而並沒有就此停止,這是為什麼?」 答道:「你叫她們在內宮裡穿,而在外面又加以禁止,這就好像在門口掛著牛頭而偏要賣馬肉一樣;你為什麼不叫她們在內宮裡也不要穿,那麼在外邊她就不敢穿了。」景公說:「好極了!」於是就禁止在宮廷里女扮男裝,不多久全國也就沒有人敢如此打扮了。 44.晏子以身做則 齊國人很喜歡讓車轂互相碰擊來取樂,禁也禁止不住。晏子很擔憂,就造了很多新車配上良馬同別人車子相碰擊。並且說:「車轂互相碰擊是不好的,是我祭祀不小心,日常起居不夠莊重嗎?」於是下車,丟掉車子就走了。這以後齊國人才不以此為樂。 所以,下令禁止一件事,而自己不先做,老百姓也不會聽從。所以要感化人民,不如自己先以身作則。 45.小中見大 魯國的法律規定,魯人有向諸侯贖回臣妾的,可以向府庫里拿錢。子貢向諸侯贖人卻退還了應得的錢。孔子聽到了就說:「你錯了。聖人行事,可以轉移風氣,改變習俗,他的做人處事的原則,不僅可以適用於他自己,而且也可以教化老百姓。現在魯國有錢的人少,而貧窮的人多,把人家贖回而接受人家的錢,就是不廉潔;不接受,那麼以後就不要再贖。從現在開始,魯國人就不再贖人了。」孔子可以說是最善於教育人民的了。 所以老子說:「能觀察到小的方面,就是明。」 46.孔子作司寇 孔子見季康子,康子沒有說話,孔子又去見他。宰予說:「我聽到夫子說:『王公不聘請,我不出來。』現在我的老師任魯國司寇時間不長,但拜見王侯好幾次了。」孔子說:「魯國因為人民互相欺壓,以兵力相侵犯的時間很久了,而有關官吏不加過問,現在請我去治理,什麼事該比這件事更重要呢?」於是魯人聽到就說:「聖人將要治理國家,我們為什麼不先來自我檢討一番?」從這以後,國家就沒有什麼好爭鬥的人了。 孔子對弟子們說:「離開山頭十里,蟪蛄的聲音還在耳邊,國家大事不能忘懷,也正和此相同。」 47.魯風 古時魯國的習俗,塗里的守門,羅門的打獵,妝門的捕魚,只有這三者合乎禮,所以孔子讚美它。在塗里之間,富家替貧家出錢。羅門的獵物,家裡有父母的就多拿一點,沒有父母的就少拿一點。妝門之漁,家有親人的就拿大的,沒有親人的就拿小的。 48.四民 《春秋》上說:「四民均等,王道就能興盛,而老百姓各安其份;所謂四民,就是士農工商。」 49.淫風之興 婚姻的制度破壞了,男女的關係也就亂了,淫蕩的風氣也隨之興起。《權謀書》 第二部分 卷八 用人決定成敗(1) 1.成敗在於人才 人主想要賓士天下,留名後代,必定要尊重賢人,禮遇士人。《易經》上說:「在上位的人,禮遇在下位的人,施恩德於天下,而又禮遇在下的人,這樣將使遠方的人懷德,而又可吸納跟前的人。」 如果朝廷里沒有賢能的大臣,就好像鴻鵠沒有翅膀一樣,雖有飛行千里的願望,卻不能達到自己所想要達到的目的。所以游江海要憑藉船隻,走遠路要憑藉車子,要想稱霸於世,就要借重賢能的人。伊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都是霸王的船和車。離開自己的父兄和子孫,並不是故意疏遠他;任用廚司、漁夫、屠夫和仇人、僕人等,也並非是迎合他們;而是因為他們能為國家立功立名,不得不任用他們。這就好像匠人蓋房子,看房子的大小,而決定木材的使用;看效率的高低,而決定人數的多少。所以由呂尚的任用,天下人就可知道商朝將亡,而周朝將興;由於管夷吾、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齊、秦必將稱霸,他們哪裡只是船和車! 要稱王稱霸固然要有人才,而亡國破家也與人有關;夏桀任用干莘,商紂任用惡來,宋用唐鞅,齊用蘇秦,秦用趙高,天下人就可知道他們將要亡國。不是立功的人而想要立功,就好像在夏至這一天希望夜長,對著天射魚,而想要把魚射中一樣,即使像舜禹般賢能,也是不容易辦到的,而又何況一般平庸的人主呢! 2.不用賢者敗 春秋的時候,天子的權力很小,諸侯的勢力強大,所以都背叛天子;人多的威脅人少的,勢力強的劫持勢力弱的,南夷和北狄交互侵略,中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齊桓公於是任用管仲、鮑叔牙、隰朋、賓胥無、寧戚等人,三次保存了快要滅亡的國家,一次延續了行將滅絕的朝代,挽救了中國,趕走了戎狄,最後制服了荊蠻,尊奉周天子,稱霸諸侯。晉文公用咎犯、先軫、陽處父等人,使中國走向強大,擊敗了楚國,聯合諸侯,朝奉周天子,使周朝顯威一時。楚莊王任用孫叔敖、司馬子反、將軍子重等人,征討陳國,降服鄭國,擊敗晉國,使天下沒有對手。秦穆公任用百里子、蹇叔子、王子廖和由余等人,佔據雍州,擊敗西戎。吳國任用延州、來季子,并吞了冀州,在雞父戰役中揚威。 鄭僖公擁有兵車千輛,貴為諸侯,治事不順從民心,而被臣下所殺,是因為不先任用賢人的緣故。到了簡公的時候,任用子產、裨諶、世叔、子羽等人,奸臣賊子清除掉了,正直的臣子因而被任用,擊敗了楚國,統一中國,國家得以安寧,二十多年沒有被楚國侵犯。所以虞國有宮之奇,晉獻公就感到終夜不能安眠,楚國有子玉、得臣,晉文公就感到坐立不安。疏遠了可敬畏的賢人,就很難去抵禦敵人。宋襄公不採納公子目夷的話,就被楚國所侮辱,曹國不聽僖負羈的忠告,最後戰敗於戎,所以大家應該體會到開始的要領和治亂的關鍵,就在於會審察自己而能用賢。國家能任用賢能就長久,任用不賢就危險。考察過去的歷史,再看看自己的行事,按照正確的去做,這是做人君的人不能不謹慎的地方。 每當國家混亂的時候,就可以看出忠臣來。魯國大亂,才看出季友的賢能,僖公就任以後而任用季子,魯國太平,內外都無憂患,這樣維持了二十一年。等到季子死後,邾國攻擊它的南方,齊國進攻它的北方,魯國受不了這種禍患,想要向楚國求援來保全自己,所以《公羊傳》上說:禍患必將從這時開始。公子買不能派去保衛衛國,公子遂不聽從人主的命令而擅自跑到晉國去,內部被臣下所欺壓,外部被兵亂所圍困,這是勢力弱小所帶來的患難。僖公的本性,並不是前二十一年是賢能,以後就漸漸變為不肖,這是季子活著的時候所給他帶來益處,死亡所帶來的損失。一個人主的得賢能或失去賢能它的利弊得失往往就像這樣的靈驗,而人主往往忽略任用賢能,實在令人感到難過。 至於智力不足以辨別賢能,是無可奈何的事。假若有能力認識賢能,而不能下決心去用他,就大的方面說,足以亡國喪身,小的方面說,足以造成不安,這些都是很悲哀的事。像宋殤公難道不知道孔父的賢能嗎?他知道孔父死,他也一定跟著死,所以趕快去挽救他,這證明殤公是知道孔父的賢能!魯庄公豈不知道季子的賢能?否則他怎會在自己臨死前,把季子叫來而授予他以國家大權呢?把政權交給他,證明是知道他的賢能。這兩位人主智力都足以認識賢能,可惜都不能用賢,所以宋殤公被人殺死,魯庄公用賊子繼位。假如宋殤公早任用孔父,魯庄公也早任用季子,就可以平定鄰國,何況是自保呢! 3.士人如葛 鄒子對梁王說:「伊尹本來是有莘氏陪嫁的男臣,商湯把他立為三公,天下經他治理就太平了。管仲本來是成陰的狗盜,天下的一名凡夫俗子,齊桓公得到他以後就尊奉他為仲父。百里奚在路旁販賣五羖羊的皮,被秦穆公發現就把國家大事交給他。寧戚本是替人家趕車子的,在大路上一面敲擊轅木,一面唱歌,齊桓公發現了他的才能便任用他做國相。司馬喜在宋國遭受到斷足的刑罰,而最後做了中山的國相。范睢在魏國被人家打斷肋骨和牙齒,最後被封為應侯。姜太公本是一位老婦人的棄夫,朝歌的屠夫,棘荊迎接賓客的舍人,年紀七十歲做周朝的國相,九十歲被封擁有齊國。所以《詩經》上說:『連綿不斷的葛,生在曠野里,技術精良的工人得到它,就把它織成葛布和麻布,否則,它只有枯死於曠野了。』以上所說的這七個人,如果不遇到英明的君主,差不多要討飯,甚至於也枯死於野外,就像那連綿不絕的葛一樣。」 4.識人看小節 從一個人眉眼的神態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容顏。從一個人講話的聲調上,就可以了解他的心思。寧戚敲牛角而悲歌,齊桓公聽到了就舉用他;鮑龍跪在石上而吟誦,孔子聽到為他而下車;堯了解舜,桑陰都沒有移動;文王舉用太公,並不因為太公年紀大。所以賢聖相接觸,不必相處久就很要好;賢能的人互相遇見,不必等待測驗,就知道是人才。所以士人相接觸,不必一定要等分財分利,才知道他的廉潔;也不必一定要等到和他臨危犯難,才知道他勇敢。只要舉事有決斷力,就知道他很勇敢;取捨之間有分寸,就知道他的廉潔。所以我們看見老虎的尾巴,就知道它比狸要大;看到象的牙,就知道它比牛要大。看到一節就知道百節。由此看來,從所見到的,就可推測所未見到的;看到一個人的小節,就可以知道大體了。《權謀書》 第二部分 卷八 用人決定成敗(2) 5.興亡關鍵在人才 禹憑夏朝而得到天下,桀卻亡於夏朝。湯憑殷朝而得到天下,紂卻亡於殷朝。吳王闔閭憑吳國伐楚大勝,天下沒有他的對手,而吳王夫差也因為吳國被趙王勾踐所擒住。晉文公以晉國稱霸,而厲公卻被殺於華麗的宮庭里。齊威王以齊國而稱霸於天下,而湣王由於被臣下所殺,死於宗廟的梁木上。穆公由於秦國而名氣大,權位高,而秦二世被殺於望夷。他們都同樣是君王可是功名事迹卻不一樣,這是由於所任用的人不同啊! 所以成王還在孩提時各國諸侯都來朝見,這是周公主政的功勞。趙武靈王五十歲而餓死在沙丘,這是任用李兌的結果。齊桓公任用管仲,九次聯合諸侯而匡正天下,失去管仲,就任用豎刁、易牙,結果死去都無人埋葬,被天下人所笑。一個人是榮是辱,就看自己所任用的人。所以魏國有公子魏無忌,失去土地又收回來;趙國用藺相如,秦兵不敢侵犯;鄢陵任用唐睢,國家獲得獨立;楚國有申包胥,而楚昭王得以回復帝位;齊國有田單,而襄王得以復國。從這些例子看來,國家沒有賢能之士,而能夠成功立名,轉危為安,延續朝代,是不可能的。所以國家不在大,而在乎贏得民心;輔佐的人不在多,而在乎得到賢才。得到民心,老百姓自然會來歸附;有了賢能的人的輔佐,而士人也自然歸附他。文王廢除炮烙之刑,而殷民來歸附他;商湯網開一面,而夏民歸附他;越王不破壞舊的祖墳,而吳人歸附他。這是因為他們所做的順乎民心。 所以只要聲相同,即使所在的地點不同,仍然能夠相呼應;道德的觀念一致,雖然不相見面,而仍然彼此相仰慕;賢能的人在朝廷上,那麼天下的豪傑,都爭相來投奔他。為什麼會這樣呢?答道:管仲是齊桓公的仇人,鮑叔牙認為他比自己好,而推薦給桓公擔任宰相職務,說了七十次才被採納,才使桓公除去報仇的心理而把國家大事交給他。桓公拱著手無事可做,可各國諸侯都來朝見他,這是鮑叔牙的功勞。管仲所以能效忠桓公,而不必為自己安全擔心,這是因為和鮑叔牙同聲相應的結果。紂王殺死忠臣比干,箕子披髮假裝瘋狂;陳靈公殺泄冶,而鄧元離開陳國;從這以後,殷朝被周朝兼并,陳國被楚國滅亡,是因為他們殺比干、泄冶,失去箕子和鄧元的緣故。燕昭王得到郭隗,而鄧衍、樂毅分別由齊、趙來到,蘇子、屈景分別由周、楚來到,於是發兵進攻齊國,把齊閔王幽禁在莒城。燕國自己的土地和人民,不能和齊國相比,然而它所以能照著自己的意圖做到如此地步,是由於得到人才的幫助。所以沒有長治久安的國家和人民,只有得到賢能的人才能使人民安定、國家興盛。失去賢能的人,國家就要危亡,從古到今,沒有不是這樣的。 明鏡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形象,同樣地,由過去的事情可以了解現在,大家只知道厭惡古人危亡的原因,卻不努力繼承前人安定昌盛的經驗,那就如同自己退著走卻想要追上前面的人一樣。姜太公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薦舉微子的後代,修理比干之墓。聖人對於死人還是這樣地厚待,何況對待現在還活著的人呢!所以不應失去古聖人的思想,也就可以很清楚地明白這一道理了。 6.秦穆公稱霸的原因 齊景公問孔子:「秦穆公的國家小,又很偏僻卻能稱霸,是什麼緣故?」答道:「他的國家雖小,而他的志向卻很大;雖然位置較偏僻,而其施政卻能掌握重心。他行動很果敢,他的謀略很周全,他的命令不隨便;親自舉用被拘囚的百里奚,跟他談了三天的話,就把國家政權交給他。用這種方法來取得天下,稱霸都嫌太小,稱王才合適。」 7.齊桓公的榮辱與用人 有人說:「誰說齊桓公很重仁義,殺掉他的哥哥而自立為王,這就不夠仁義啊;誰又說齊桓公謙恭節儉,他同婦人坐一輛車子在都邑中賓士,這也並不謙恭節儉啊;又有人說桓公純潔,可閨門之內,沒有處女,這也並不純潔啊!這三樣都是亡國之君的行為,可是桓公都有了。他得到管仲、隰朋,九次聯合諸侯,匡正天下,大家一同來朝奉周朝,他自己做為五霸的領袖,是因為他得到賢能的輔佐啊;失去管仲、隰朋,任用豎刁、易牙,結果桓公自己死了,停屍在家裡,屍體里的蟲爬出屋外。在他身上,榮和辱都具備了,這是為什麼呢?就在於他所任用的人不同罷了。」這樣看來,任用賢能的人該是最重要的。 8.禮遇士人 周公旦出身王侯之家,他禮遇的貧賤之士有七十人,而天下的士人都聞風而至;和晏子同衣同食的有百餘人,而天下的士人也聞風來到;孔子修養德行,刪訂《詩》、《書》,而天下的士人也就跟著來到。 9.伯牙鼓琴 伯牙會彈琴,鍾子期會欣賞。開始伯牙彈琴志在高山,鍾子期說:「是多麼的會彈琴啊!崇高得像泰山一樣。」片刻又彈琴的時候,志在流水,鍾子期又說:「是多麼的會彈琴啊!好像流水的樣子。」鍾子期死了,伯牙把琴弄壞,把弦弄斷,從此以後一輩子也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人夠資格讓他為其彈琴了。 不僅彈琴是這樣,賢能的人也跟這一樣。雖然有賢能的人,而不去接近他,賢能的人又到哪兒去效忠呢!千里馬不能自行千里,要等待會相馬的伯樂以後才能走千里。《權謀書》 第二部分 卷八 用人決定成敗(3) 10.人主的榮辱在於人才 周威公問寧子說:「取錄士人有方法嗎?」 答道:「有的,窮困的人叫他顯達起來,遇到危險的人叫他活下去,懷才不遇的人去錄用他;這樣四方的士人,都將從四方八面趕來。如窮困的人不使他顯達,遇到危險的人不讓他活下去,懷才不遇的人不再錄用他;那麼四方的士人都要背叛你了。城牆雖堅固,但也不能自守;武器雖鋒利,但也不能自保。得到士人而又失去他,一定是你有缺陷。有了士人,人主就被尊重;失去士人,人主自然也就卑下了。」 周威公說:「士人都如此重要嗎?」 答道:「你難道沒有聽說過楚平王有兩個士人叫楚傒胥、丘負客的嗎?楚平王將要殺他們,他們逃到晉國去,晉國用了他們,這就發生了城濮之戰。又有一個士人叫苗賁皇,楚王將要殺他,他逃到晉國去,晉國用了他,這就發生了鄢陵之戰。又有士人叫上解於,楚王將要殺他,他也逃到晉國去,晉國用他,這就發生了兩棠之戰。又有士人叫伍子胥,楚王殺掉他的父親和哥哥,他逃到吳國去,闔閭用了他,他後來就發兵去攻擊楚都郢。所以楚國是大國,如不是得罪了梁、鄭、宋衛等國的人主,還不致忽然到如此地步。這四件事是君主得罪了他的士人,結果其中三個死了無人埋葬;一個亡了國。從這看來,有了士人就有了國家;沒有了士人,也就沒有國家。子胥一怒滅亡了楚國,申包胥一怒而保存了楚國;士人怎能說是不可貴呢!」 11.仁義勝於才幹 哀公問孔子:「什麼樣的人才可取?」 孔子答道:「不要取好脅迫別人的人,不要取好勝之心太強的人,不要取言語銳利的人。」 哀公問:「為什麼?」 孔子答道:「好脅迫人的人,能得到大利,而不可盡用;勝人之心太強的人,他要一人做兩人事,這不足以效法;言辭銳利的人,多半好吹噓,而缺少信用,恐怕不能得用。就像弓箭調整好了,然後才能求其命中;馬先要善良溫順,然後才能求其負重致遠。人一定要忠信敦厚,然後才能求其有才幹,有學問;假如有人不忠信敦厚,而雖多才多藝,像這樣的人,就好像豺狼一樣,不可以去接近他。所以先選擇仁義的忠誠之士,然後再去接近他,再去任用他。 所以說:接近仁義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這就是拔取人才的方法。先聽聽他講的話,再觀察他的行為,至於談話是發抒他胸中的情和意,能做到的人也一定能說到。所以先默察他的言語,然後再揣度他的行為,由言語來揣度一個人的行為。雖有想要做壞事的人,也無法掩飾他的表情。」 哀公說:「好極啦。」 12.周公得士 周公代理天子職務七年,平民之士拿著禮物來拜見他的有十二個人,居住窮巷茅屋的普通人來晉見他的有四十九人,隨時向他貢獻意見的有上百人,受教化的士人有千人,在館驛里等待朝見的有萬人。這個時候,假使周公驕傲而又吝嗇,那麼天下的賢士來的就少了,縱然有來的,也一定是只貪求名位而不辦事的臣子。貪求名位而不辦事的臣子,是不能保障人主安全的。 13.齊桓公求才 齊桓公為了讓士人來見他,特別在朝庭上點了大蜡燭,但一年下來並沒有士人來。於是東野有個鄉下人以九九演算法來見桓公,桓公說:「憑九九演算法怎麼夠資格來見我?」鄉下人答道:「我並不是僅僅憑九九演算法來見你,我聽說人主在朝庭上點了大蜡燭來等待士人,一年下來並沒有士人來。而士人所以不來,是因為人主是天下最賢明的人主;天下的士人,都自己認為不如人主,所以才不來。至於九九演算法,是一點小小的技能,而人主還對他客氣,何況超過這小技能呢!就像那泰山連一點小的土石也不辭讓,江海對於一點小小的水也不拒絕,所以才能成其大。《詩經》上說:『古時的賢人曾經說過,要向打柴的樵夫去請教。』這是說要多方面去採納意見。」 桓公說:「說得好。」於是給予他特別禮遇。一個月下來,四方的士人,互相拉手而來。《詩經》上說:「從廟堂到庭階之外,從羊祭品到牛祭品。」這就是說要由內而外,要由小而大啊! 14.水廣則魚大 齊景公去討伐宋國,走到岐堤上面,登高而望,嘆息說:「以前我的父親桓公,只有戰車八百輛就稱霸諸侯,現在我有戰車三千輛,還不敢長久待在此地,可能是沒有管仲的關係吧!」弦章答道:「我聽說,水域廣闊,魚也長得特別大;人主英明,臣下也更加盡忠。以前因為有桓公,所以有管仲;現在如果桓公在這裡,那麼車下的大臣全是管仲了。」 15.人才不在多 趙簡子很快樂地在河中遊玩,忽然嘆息說:「怎樣才能得到賢能的人而與他相處呢!」船夫古乘就跪下來回答說:「珠玉沒有腳,產地在幾千里外,還可以來到這裡,是因為有人喜愛它啊;現在賢士雖有腳而不肯來,這大概是因為我們人主不喜歡他們的關係吧!」 趙簡子說:「我門下左右門客有一千多人,早上飯不夠吃,晚上就到市上去徵稅。晚上飯不夠吃,早上就到市上去徵稅,我這樣做還能算是不喜歡士人嗎?」 船夫古乘又回答說:「鴻鵠高飛遠走,它所依賴的是翅膀上的六根大羽毛而已。背上的毛,腹部的毛,並沒有多厚,就算拔去一大把,也不會因此飛得更低;增加一大把,也不會因此飛得更高。不知道你門下左右門客一千多人,是有用的六根大羽毛,或儘是無關緊要的背毛和腹毛?」《權謀書》 第二部分 卷八 用人決定成敗(4) 16.王不好士 齊宣王坐著,淳于髡在一旁陪著。宣王說:「先生你說說我喜歡什麼?」 淳于髡說:「古人所喜歡的有四樣,而你所喜歡的有三樣。」 宣王說:「古人所喜歡的跟我所喜歡的怎麼樣?」淳于髡說:「古人喜歡馬,大王也喜歡馬;古人嗜好美味,大王也嗜好美味;古人喜愛美人,大王也喜愛美人;古人喜愛士人,大王卻不喜愛士人。」 宣王說:「國家沒有士人,如果有的話我也是很喜愛的。」 淳于髡說:「古時驊騮騏驥那些千里馬,現在沒有,你卻在眾馬中挑選他們,說明你喜歡馬;古時有豹象的胎子那樣的美味,現在沒有,你卻在眾味當中尋覓,說明你嗜好美味;古時有毛西施等美人,現在沒有,你卻在眾人當中挑選,是你喜歡美色。你如果一定要等待像堯、舜、禹、湯的士人才喜歡,那麼像堯、舜、禹、湯的士人也就不會喜歡你了。」宣王默然無話可答。 17.求人不得法 衛君問田讓說:「我封賞的土地有一千里之多,我盡御府里的絲織品賞給別人,而士人並未因此來到,是什麼緣故?」田讓答道:「你的賞賜以功勞得不到,你的誅殺懲罰有理由也不能逃避;就好像拿起棍子來呼狗,把弓張開來呼雞,雖有可口的食物來引誘,而仍不能使它們前來,這是因為一定有害的緣故啊。」 18.有人而不能用 宗衛做齊國宰相,被免職以後回到家裡,召集門尉田饒等二十七人,一個個地來詢問他們:「哪位士大夫能同我一起到諸侯各國去?」田饒等人都伏身在地不敢回答。 宗衛說:「士大夫是多麼地容易獲得,但卻很難去任用他!」 饒答道:「不是士大夫難任用,是你不能任用他們罷了。」 宗衛說:「為什麼我不能任用士大夫?」 田饒答道:「廚房裡有肉臭了,而沒有趁它還能吃時拿出來給士人吃,如此你門下怎會有肯為你犧牲的人?三升的糧食,並不能養活一個士人,而你所飼養的雁鶩卻有剩餘的糧食。紈素綺綉非常華麗,用在裝飾廟堂前的欄杆而被風雨弄得破損不堪,而士大夫仍不能得到一件衣服。果園出產的梨栗,後宮裡的婦人摘下來互相投擲,而士大夫仍不能因此嘗到一口。何況錢財是人主所不重視的,犧牲卻是士人所重視的。人主不能用他所輕視的錢財,而卻要士人為他犧牲,這不是太難了嗎?」 於是宗衛現出慚愧的表情,慢吞吞地離開自己的座位,表示謝罪,說:「這是我宗衛的過失。」 19.衛靈公之賢 魯哀公問孔子說:「現今哪位人主最賢能?」 孔子答道:「衛靈公。」 哀公說:「我聽說,他的閨門之內,姑姐妹沒有分別。」 答道:「我了解的是朝廷中的事,而不是後宮中堂階之間的情形。靈公的弟弟叫公子渠牟,他的才智足以治理諸侯之國,他的信義也足以守住他的國家,而靈公很喜歡他。又有士人叫做王林,只要國家有賢能的人,他一定要推薦給人主,要人主任用他,因此這些人都能顯達;如果有不能被任用的,他就退回來和被推薦的人一起分享他自己的俸祿,而靈公也因此更加尊敬他。又有士人叫做慶足,只要國家有大的事情,他一定前來共同治理,也沒有不成功的,而靈公也很高興用他。史離開衛國,靈公官邸里三個月不奏樂,等到史回來,然後樂器才能入官邸。我由此知道他很賢能。」 20.介子推為相 介子推十五歲的時候就做荊相,孔子聽到了,派人去看。那人回來說:「廊下有二十五位俊士,堂上有二十五位老人。」孔子說:「廊下二十五個人的智慧加起來,勝過湯武;堂上二十五個人的生命力加起來,也超過彭祖。這樣來治理天下,它自能免於禍亂了!」 21.有道而能下士 孔子閑居無事,嘆息說:「銅伯華不死的話,天下差不多就可以安定下來了。」 子路說:「我願意聽聽這個人做人怎麼樣?」 孔子說:「在他年紀小的時候,既聰明又用功;到他壯年的時候,勇敢不屈;到老年時他的道德高尚而又能禮賢下士。」 子路說:「他在小的時候,又聰明,又用功,是可以的;到他壯年的時候,勇敢不屈,也是可以的。至於晚年有道的人,又去尊敬誰呢?」 孔子說:「你不知道。我聽說,以多攻少,必將取勝;地位高的人對地位低的人客氣,沒有什麼得不到的。以前周公主持天下大政,被他尊重的有七十人,難道是沒有原因的嗎?原來是想要求得更多人才啊,既有道而又能禮賢下士,真是君子啊!」《權謀書》 第二部分 卷八 用人決定成敗(5) 22.富貴者安能驕人 魏文侯從中山跑到安邑去,田子方去找他。在路上遇到太子擊,太子急忙下車走向前去。田子方卻仍然坐在車上,告訴太子說:「替我去請人君,同時在朝歌等我。」太子聽了不高興,就對田子方說:「不曉得是貧窮的人驕傲,還是富貴的人驕傲?」子方回答說:「當然是貧窮的人驕傲,富貴的人怎敢對人驕傲?人主對人驕傲,就要亡國。我沒有見過一個國家在等待滅亡;大夫對人驕傲,就要亡家,我沒有見過一個家在等待滅亡。貧窮的人如果不得意,穿好鞋子就離去,到哪裡還不是一樣貧窮?所以貧窮的人敢對人驕傲,富貴的人卻不敢對人驕傲。」 太子見了文侯,引述田子方的話。文侯嘆息說:「不是你的原因,我怎能聽到賢人的話。我下車陪著田子方走,藉機會和他做朋友。自從我和田子方做朋友以後,君臣更加親近我,老百姓也更加歸順我,我因此得到與賢士做朋友的功效;我想要進攻中山,自知勇敢在樂羊之下,因此我重用樂羊。三年之後,樂羊攻下中山,中山就為我所有,我因此獲得功績。我所以不敢稍有一絲以智驕人,是我還沒有見到以智慧向我驕傲的人;假若見到以智慧向我驕傲的人,那麼他的智慧哪裡就比得上古人呢!」 23.晉文侯道歉 晉文侯每到一處地方,每經過一個地道,大夫都要上前去扶他,只有隨會不扶。 文侯說:「會!做一個人臣而忍心不攙扶人主,該當何罪?」隨會答道:「加重他的死罪。」文侯說:「什麼叫做加重他的死罪呢?」答道:「把他自己處死,妻和子也連同誅戮。」 隨會又說:「你為什麼只問人臣對不起人主,不問人主對不起人臣呢?」文侯說:「做人主的對不對得起他的臣下,這個罪又該怎樣?」隨會答道:「做人主的對不起他的臣下,才智之士就不會為他出計謀;雄辯之士也就不再為他說話;仁士也不再為他去做事;勇士也不再為他去犧牲。」 文侯拉住車上的繩子連忙下車,向大夫們謝罪說:「我腰股之間有病,希望各位大臣不要見怪。」 24.聖人之道 齊將軍田聵出去領兵,張生送他到郊外,說:「以前堯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覺得很恥辱,洗耳不接受,將軍你知道嗎?」答道:「是的,我知道。」又問:「伯夷、叔齊辭去諸侯的名位而不要,將軍你知道嗎?」答:「是的,我知道。」又問:「於陵仲子辭謝三公的名位,而願意替人家挑水灌園,將軍你知道嗎?」答道:「是的,我知道。」又問:「智過離開了人主和幼弟,改變姓名,自願做一個平民,將軍你知道嗎?」答道:「是的,我知道。」又問:「孫叔敖三度丟掉相位而不懊悔,將軍你知道嗎?」答道:「是的,我知道。」 張生說:「以上這五位大夫,表面上是辭謝,實際上是感到羞恥。現在田將軍正掌握一國大權,拿著鼓,撐著旗,穿著戰袍,執著武器,掌握十萬大軍,操著誅殺之權,千萬不要以士人感到羞恥的事來向別人表示驕傲。」田瞶說:「今天大家都為田瞶餞行,並且備了酒肉,而只有你拿聖人的大道理來教訓我,現在我謹接受你的指教。」 25.段干木 魏文侯見段干木,站累了還不敢休息;等到見翟璜,蹲在廟堂里就同他談話,翟璜不高興。文侯說:「段干木,請他做官他不肯,給他俸祿他不受;現在你想要做官就來,還要上卿俸祿。既接受我的賞賜,又要求我對你有禮,豈不是太難了嗎?」 26.孔子與程子 孔子到郯國去,在路上碰到程子,大家把車蓋相傾斜談了一整天。過了一會兒,孔子回頭對子路說:「拿束帛來贈給程先生。」子路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兒,又對子路說:「拿束帛來贈給程先生。」子路不在意地說:「我仲由聽說,士人沒有經過中間介紹人而相見,女孩子不需要經過媒人的介紹而出嫁,這都是君子所不肯的。」孔子說:「仲由,《詩經》上不是說:『曠野有蔓草,晨曦披露珠;美人多清秀,相遇我所求。』現在程子是天下的賢士,對於這位賢人,如不贈送禮物,失掉這個機會,怕終身再也見不到他了。大的原則不違背,小節有點出入也不要緊。」 27.管仲要權 齊桓公命管仲治國,管仲答道:「地位低賤的人不能統治尊貴的人。」桓公用他做上卿,而國家仍然治不好,桓公就問原因何在?管仲答道:「窮人不能命令富人。」桓公把齊國一年的市租都賜給他,而國家仍然治不好,桓公又問原因在那裡?答道:「關係較疏遠的人不能統治關係較親近的人。」桓公就把他當作仲父看待。齊國因此太平,並稱霸天下。 孔子說:「管仲雖然很賢能,但如果不能獲得以上這三權,也不能使桓公南面稱霸。」 28.管仲論霸業 桓公問管仲:「我想讓瓶中的酒變壞,俎上的肉變壞,如此做妨害我的霸業嗎?」 管仲答道:「這自然不是最尊貴的行為;可是對於霸業卻沒有什麼妨害。」 桓公說:「怎樣才算是妨害霸業?」 管仲答道:「不知道誰是賢能的人,對霸業有影響;知道了而又不能用他,對霸業有影響;用了而又不能給予相當的職責,對霸業有影響;給了相當的職責而又不信任他,對霸業有影響;雖信任他又讓小人參與其中,對霸業有影響。」桓公說:「好的。」 29.曾子九議 魯人攻打,曾子向君辭行,說:「我現在要離開這裡,等敵人退了以後我再回來,請暫且不要讓豬狗進我家。」君說:「我如此善待你,沒有人不曉得。現在魯人要攻擊我,而你卻要離開我,我怎能守住你的房子?」 魯人果然攻擊,並列數君十條罪狀,其中九點,就是曾子平日所建議的。魯國的軍隊回去後,君又把曾子的房子修好,然後去迎接他。 30.司城子罕 宋司城子罕很器重子韋,回來有飯同吃,出去有衣同穿;司城子罕逃亡的時候,子韋沒有跟著去。子罕回來,又召見子韋,並且仍器重他。 左右的人說:「你器重子韋,但你逃亡時他並沒有跟著去,你回來仍然器重他,你難道對你所謂的忠臣不失望嗎?」子罕說:「只因為我沒有任用子韋,所以才會逃亡;我今天能夠再回來,還是蒙受子韋的遺德余教,所以我更器重他。並且我逃亡時,我的臣下只會掩沒車印跡、拔除標識來跟從我的,這對我的大業又有什麼幫助呢?」《權謀書》 第二部分 卷八 用人決定成敗(6) 31.趙簡主識人 楊因見趙簡主說:「我在鄉間被人驅逐了三次,又五次離開人主而去,聽說你喜好士人,所以我來見你。」簡主聽到了,停止吃飯嘆息,跪地而行。左右的人向他進直言:「在鄉間被人趕了三次,是證明他不受大家歡迎;五次離開人主而去,是證明他對人主不盡忠。現在你的士人中還沒見到有這樣過失的人。」簡主說:「你不了解。美女就是醜婦的仇敵;有品德的人是亂世所不器重的;行為正直的人,是邪佞的人所憎惡的。」於是就去見楊因,並授予他以相位,國家因此太平。由此看來,不管是遠處的人還是眼前的人,是不可以不明察的。 32.良材的悲哀 應侯和賈午子同坐,聽他彈琴的聲音。應侯說:「今天的琴聲,為什麼這樣的悲傷?」賈午子說:「因為弦拉得很緊,而調子低,所以聽來使人感到悲傷。弦拉得很緊說明是良材;而調子低是表示官位低。具備了良材,而官位卻很低,又怎能沒有悲哀呢!」應侯說:「說的是!」 33.田忌有先見之明 田忌離開齊國跑到楚國去,楚王從國界上一直把他迎接到官邸,問道:「楚國是兵車萬輛的國家,齊國也是兵車萬輛的國家,這兩國常常想要互相兼并,如果打起仗來應該如何是好?」 答道:「這很容易。齊國派申孺為將領,那麼楚國就應派兵五萬抵抗,由上將軍率領,直到擒獲對方將軍的首級而返。齊國派田居為將領,那麼楚國就應出兵二十萬人,由上將軍率領,那末便分別罷兵而去,不分勝負。齊國如果派眄子為將領,楚國就動員四境內的所有士兵,大王親自率領,而我田忌追隨著你,相國和上將軍做左右司馬,像這樣大王僅僅是可以保存國家不被吞併而已。」 齊國恰好派申孺為將領,楚國動員軍隊五萬人,由上將軍領導,最後擒獲對方將軍首級回來。齊王很生氣,再派眄子領導軍隊,楚國也完全動員了境內的所有軍隊,楚王親自領兵,田忌跟隨著,相國和上將軍任左右司馬,加王屬車九乘,才僅能免於被齊國兼并。 回到官邸,楚王北面正正衣領和衣袖,問道:「先生為什麼知道得這樣早?」 田忌答道:「申孺為人,既欺侮賢能的人,又輕視不肖的人。賢能的人和不肖的人都不用,所以才會亡;田居為人,尊敬賢能的人而輕視不肖的人;賢能的人為他所用,不肖的人便離去了,所以這次戰爭是兩國分別引兵回去,不分勝負。眄子為人,尊敬賢能的人而又愛護不肖的人;賢能的人和不肖的人都為他效力,所以大王只能自保不被兼并。」 34.文侯罰酒 魏文侯在曲陽宴請大夫。酒喝得正在興頭上,文侯嘆息說:「我單單沒有豫讓這樣的人做我的大臣。」蹇重舉起酒杯敬酒,道:「我要罰你一杯。」文侯說:「為什麼?」答道:「我聽說,賢能的父母,沒有不知他的兒子是孝子的;有作為的人主,沒有不知道他的臣子是忠臣的。而豫讓的君主,究竟是不是任用賢臣的明君呢?」文侯說:「好。」不推辭地就把罰酒喝下去。說道:「沒有管仲、鮑叔牙那樣的大臣,所以才有豫讓的功勞。」 35.何謂良臣 趙簡子說:「我想要得到范中行氏的良臣。」 史黶說:「怎麼去任用他?」簡子說:「良臣,是每個人所願意得到的,又何必多問呢?」史黶說道:「我認為范中行氏沒有良臣。侍奉人主,要規勸他的過錯,推廣君王的善行;表彰善的,揚棄壞的,任用賢能的人;隨時解說成敗的道理要他去採納,能採納就會進步,否則就要退步。現在范中行氏的良臣,不能匡正他的人主,以致於使他遭難;逃亡在外,又不能回來。亡國了就拋棄他,還談什麼忠良;真正的忠臣良將效忠他的人主,讓他能夠複位,一直奮鬥到死為止,假若不如此,就不是忠良。」 簡子說:「是的。」 36.亡國之因 子路問孔子:「要怎樣治國?」 孔子說:「在於尊重賢人而看輕不賢能的人。」 子路說:「范中行氏尊重賢人而輕視不賢能的人,為什麼還會滅亡呢?」 答道:「范中行氏尊重賢人而不能用他;輕視不賢能的人而又不能叫他走;賢人知道自己不為所用而埋怨;不賢能的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賢人埋怨他,不賢能的人又仇恨他;埋怨和仇恨都擺在人主的面前,中行氏雖想不遭到滅亡,能辦得到嗎?」 37.晉文公不殺荀林父 晉、荊兩國在邲交戰,晉國軍隊被打敗。荀林父回去請求被處死。景公將要允許,士貞伯說:「不可以,城濮一戰,晉國把荊國打敗,文公還有憂慮的表情,說:『子玉還活著,我的憂慮就不能停止;被圍困的野獸尚且還要搏鬥,何況是一國之相呢?』等到荊國殺了子玉,就高興地說:『這下沒有人再危害我國了。』現在也許是老天警示晉國。再說林父事君,在朝上就一心一意為君主盡忠,離開朝廷就想到要補救自己的過失。他是衛護國家的大臣,今天如把他殺掉,是加重荊國的勝勢。」昭公說:「是的。」就讓荀林父重掌兵權。《權謀書》 第三部分 卷九 兼聽則明(1) 1.諫有五 《易經·蹇卦》上說:「人臣不避艱難地盡忠於王室,並不是為了自身利益。」人臣所以艱難地盡忠於王室,而勸諫他的人主,並不是為著自身,是想要匡正人主的過錯,糾正人主的缺失。人主有了過失,是國家危亡的徵兆;看見人主的過失,而不去勸諫,是疏忽人主的危亡。對人主的危亡都疏忽,是忠臣所不忍心做的。勸諫了三次而仍不採納,就應該離去;如不離去,就要遭到殺身之禍;自己輕易地犧牲,是仁人所不願做的。所以勸諫有五種:一叫正諫,二叫降諫,三叫忠諫,四叫戇諫;五叫諷諫。 孔子說:「我差不多是贊成諷諫吧。」人主有過失不勸諫,就要危害人主,堅持自己的勸諫,自身就要受到危害;與其對人主有危害,寧可危害自己。對自己雖有危害而始終不被任用,那麼勸諫也就沒有功勞可言了。聰明人權衡人主和時勢,調和他的緩急,而處置適中,對上不敢危害人主,對下也不致危害自己。所以,對於國家來說,國家不受危害,對於自己來說就不會危險。以前陳靈公不聽泄冶的勸諫而殺掉他,曹羈三次勸曹君不被接受就離去,《春秋》序義雖都說好,而曹羈更符合禮。 2.顏燭死諫 齊景公在海上遊玩,非常快樂,六個月不上朝。命令左右的人說:「誰敢先說要回來,一定處死。」顏燭走進來勸諫道:「你在海上遊玩了六個月還不回來,假如又有治理國家的人出來,他便為一國之君王,那麼你還能在海上遊玩嗎!」景公拿起戟要去砍他,顏燭就走上前,按住衣服站在那兒等待,說:「你為什麼不砍呢?以前夏桀殺關龍逢,商紂殺死比干,你的賢能不能與兩個暴君可比,我的才幹也不能跟關龍逢、比干二人可比,你為什麼不砍殺?讓我來加入這關龍逢、比干之中不好嗎?」景公聽了恍然大悟。於是就回朝,在半路上就聽說國內已有人要謀取他的政權。 3.蘇從勸楚莊王 楚莊王被立為人主之後,三年沒有上朝。他告訴國人說:「我非常討厭做為人臣的勸諫他的人主,現在我有了國家,有了社稷,誰要再來勸諫我一定處死他。」蘇從說:「做人主的高官,吃人主的俸祿,如果為了怕死而不敢勸諫他的人主,那就不是忠臣。」於是就前去勸諫。 庄王站在鼓鍾之間,左邊抱著楊姬,右邊擁著越姬,左邊是被子和席子,右邊是朝服,說:「我欣賞聲色之樂都來不及,哪還有時間去聽取別人勸諫!」蘇從說:「我聽說,喜歡道的人資財就多,喜歡作樂的人就沉迷不能自拔。喜歡道的人糧食多,喜好作樂的人滅亡得很快;楚國現在隨時都將亡國,我冒死來告訴你。」王說:「是的。」就用左手抓住蘇從的手,右手抽出暗藏的刀子,割斷懸掛鐘鼓的繩子,第二天就任命蘇從為相。 4.咎犯諫晉平公 晉平公喜好音樂,對百姓多征賦稅,城郭也不整修,並且說:「誰敢勸諫我,處死刑。」國人憂慮不安。有一個名叫咎犯的去見門大夫,說:「我聽說人主喜好音樂,所以我帶了樂器來見他。」門大夫進去報告:「有一個晉國人咎犯,帶來樂器想見主上。」平公說:「請他進來。」 咎犯就坐到殿上去,並拿出鐘鼓竽瑟,坐了一會兒,平公說:「你能奏樂?」咎犯答道:「我不會奏樂,只會欣賞。」平公叫來占卜的術士十二人,咎犯說:「我情願冒死侍奉。」平公說:「好的。」咎犯伸出他的左臂而彎曲五指,平公問術士說:「卦卜得怎樣?」術士們都說:「不曉得。」平公說:「回去。」咎犯伸出一指說:「第一點,便於遊玩的山林,都把木材伐光了,卻不修理城市;第二點,房屋服飾都很講究,而士民連麻布衣服都沒得穿;第三點,你的侏儒有剩餘的酒,而士人反而渴死;第四點,老百姓忍飢挨餓,而你們的馬反而有糧食吃;第五點,跟近的大臣不敢勸諫,遠方的臣子又不敢說話。」平公說:「好的。」於是拋棄了鐘鼓竽瑟,就和咎犯一同治理國家。 5.孟嘗君納諫 孟嘗君將要到西方秦國去,他的幕客勸諫他一百次他都不聽,他說:「如果以國家大事勸諫我,我完全知道;如果以怪誕不經的事情勸諫我,我就要殺掉他。」通報的人說:「有客人想要以怪誕不經的事情向你報告。」孟嘗君說:「請客人進來。」 客人說:「我剛才來的時候經過淄水,看見一個土做的人正在和一個木刻的人講話。木做的人對那土做的人說:『你的本身,原是土做的,如果遇到下雨,各地的雨水來了,你一定要被泡壞。』土偶人回答道:『我被泡壞了,正是返回我原來的面目。現在你是東園的桃樹,把你刻成木頭人,遇到天下大雨,各地的雨水來了,不知把你衝到何處去,永遠無法回到你原來的位置。』現在秦國是天下的強國,有虎狼一般的野心,你去到那裡,恐怕也會像木頭人一樣,無法再回到你原來的地方。」於是孟嘗君遲疑不決地向後退去,不知該怎麼回答,終於不敢到西方的秦國去。《權謀書》 第三部分 卷九 兼聽則明(2) 6.黃雀捕蟬 吳王想去攻伐荊國,告訴他左右的人說:「誰敢前來勸諫我,處死。」舍人有一個孩子,也想去勸諫他,但是又不敢,就帶著很多的彈丸到後園去,露水弄濕了他的衣服,這樣一連有三個早晨。 吳王說:「你來的時候,何必要把衣服弄得這樣的濕?」 答道:「後園裡有樹,樹上有蟬,蟬在高枝上邊鳴叫邊飲露水,不曉得捕它的螳螂正在後面呢!螳螂正低下身子想去抓蟬,而自己還不曉得黃雀正在旁邊等它呢!黃雀拉長脖子想去啄螳螂,而不曉得彈丸正在它的下方呢!這三個都是想得到它面前的利益,而不曉得後面還有東西在等著呢。」吳王說:「好極啦!」於是就停止出兵攻荊。 7.椒舉諫楚莊王 楚莊王討伐陽夏,軍隊在外作戰很久還不罷兵,大臣們想去勸諫,但又不敢。 庄王在雲夢打獵,椒舉前去勸諫,說:「你所以捕獲的獵物多,無非是因為乘坐的馬好;如果你的國家滅亡了,那麼你還有良馬嗎?」庄王說:「是的,我知道屈抑強國能做諸侯的領導,也知道得到土地也就可以富有;可是卻忘記了好好地對待我們的老百姓。」第二天他宴請那些大夫們,請椒舉做上客,於是就停止進攻陽夏。 8.茅焦諫秦始皇 秦始皇的母親為人不夠嚴謹,私通郎官嫪毐,並封他為長信侯,還替他生了兩個孩子。嫪毐把持國家大事,漸漸地變得更驕縱。有一次,他同侍中左右顯要大臣在一起狂飲,酒醉了在言語上起了衝突,睜大著眼睛氣勢洶洶地說:「我是皇帝的假父,你們這些貧陋的人怎敢同我比高低!」跟他口角的人去告訴嬴政,嬴政非常生氣,嫪毐怕被殺,就乘機作亂,攻咸陽宮。結果失敗了,始皇帝就拿嫪毐四肢加以車裂,並抓到他的兩個弟弟裝進袋中打死,又把皇太后遷往陽宮,下令說:「誰敢在我面前替太后說話,一定要殺他!並且用蒺藜刺他的背脊,把他的四肢取下堆積在城闕下面。」由於直言而被殺的有二十七個人。 齊客茅焦去晉見皇帝說:「齊客茅焦希望勸諫皇帝。」始皇派使者出來問茅焦,是不是替太后說話,茅焦說正是。使者回去告訴始皇,說:「果然是為太后之事來說話。」始皇說你去告訴他,他難道沒有看見城闕下堆積的死人嗎?使者問茅焦,茅焦說:「我聽說天上有二十八星宿,現在已經死了二十七個人。我所以要來,是想湊滿這個數,我並不是怕死的人啊。趕快進去告訴皇帝,我的同鄉因為知道我敢來送死而怕被我連累,都帶著衣物準備跑了。」使者去告訴始皇,始皇非常生氣地說:「這人故意違犯我的禁令,趕快燒大鍋煮他,哪能讓他的屍體堆積在城闕下?趕快把他叫進來!」 始皇按住寶劍坐在那裡,氣得嘴裡直吐白沫,使者把茅焦叫進來,茅焦不肯快走,只一步挨一步地走。使者催促他,茅焦說:「我一走到皇帝前面就要被處死,你難道不能讓我多留戀片刻嗎?」使者非常可憐他。茅焦走到皇帝面前行過禮以後,站起來說:「我聽說,活的人不要怕提死,有國家的人不要怕提亡國;怕死的人未必就能夠生,怕亡國的人未必就能夠存。死生存亡,是一個聖明的人主所急於想要知道的,不知道你是否也想要知道?」始皇問:「這怎麼說?」茅焦答道:「你有狂妄悖逆的行為,你自己不知道吧!」皇帝說:「是哪些?我願意聽聽。」茅焦答道:「你車裂假父,有嫉妒的意思;把兩個弟弟裝在袋子里打死,背著不慈的罪名;把母親送往陽宮,犯了不孝的罪行;用蒺藜把諫臣打死,有桀紂的暴虐。現在天下的人聽到,都人心渙散了不再心向秦國,我是怕秦國亡了你也將遭到危險。所說的話已說完,現在就請你把我處死吧!」於是就解開衣服伏下去等待處死。 始皇就走下殿,左手拉起茅焦,右手指揮左右的人說:「赦免他,先生你先把衣服穿好,現在我願接受你的意見。」於是就立茅焦為仲父,爵位列為上卿。始皇立刻駕上大批車馬,把左邊的位子空出來,自己親迎太后出了陽宮,再送回咸陽。 太后非常高興,就特別準備酒席來款待茅焦,等到喝酒的時候,太后說:「糾正扭曲的事情,讓它再回復到正直;把失敗的事情扭轉為成功,使秦國能夠安定,使我們母子又再相會,這完全都是茅焦君的功勞啊。」 9.楚莊王納諫 楚莊王建築樓台,石基有千層,土地有百里之廣,民夫要帶全三個月的口糧。大臣來勸諫的有七十二個人都被判了死刑。 有個名叫諸御己的人,在離楚國百里的地方耕田,對與他一同耕田的人說:「我將要去見楚王。」一同耕田的人說:「你以平民的身份去嗎?我聽說,勸諫人主,都是那些空閑無事的人的事。況且冒犯人主還要被處死的;現在你只不過是一名種田的老百姓。」諸御己說:「我和你一同去耕田是比力氣,至於勸諫人主不是比力氣是比智慧了。」就丟下他的農事去見庄王。 庄王對他說:「諸御己來了,你是否將對我有所勸諫呢?」諸御己答道:「人主是以義為先,依法行事。並且我聽說,土經水流過以後,就很平坦;木受繩墨校正過以後,就很挺直;人主接受別人規勸以後,就更加英明。人主建築樓台,石基有千層,土地有百里之廣;老百姓因此遭受災禍,血跡遍染大道之上,可是還沒有一個人敢說話,我又怎敢說真話呢?但是不聰明的我曾聽說虞國不用宮之奇,而虞國後來就被晉國所滅;陳國不聽子家羈的意見,後來被楚國滅亡;曹國不用僖負羈,終被宋國滅亡;萊國不用子猛,就被齊國滅亡;吳國不用伍子胥,後來被越國滅亡;秦國不聽蹇叔的話,而秦國因此遭到危亡;夏桀殺掉關龍逢,而商湯就因此滅了夏桀;紂王殺忠臣比干,而武王因此滅了商紂;周宣王殺杜伯,而周室就因此衰微。以上這三位天子、六個諸侯,都不能尊敬賢人和採納辯士的意見,以至於犧牲了自身的生命,而國家也就隨著被滅亡了。」說完趕快走出去,楚莊王趕緊追上去,說:「你回來!我將聽你的勸諫。以前那些勸諫我的話,並不能夠打動我的心,對我的態度又不恭敬,所以都該處死;現在你勸諫我的那些話,很能打動我的心,對我的態度又很客氣,所以我要聽你的勸諫。」 第二天楚王下命令說:「有誰能夠來勸諫我,我將和他結為兄弟。」於是就停止建築樓台,讓老百姓回去。楚人就作了一首歌謠:「砍柴割草啊!沒有諸御己就沒有楚人了;割草砍柴啊!沒有諸御己就無人敢進諫了!」《權謀書》 第三部分 卷九 兼聽則明(3) 10.鮑叔牙進諫 齊桓公對鮑叔牙說:「我想要鑄一個大鐘來刻上我的功績,顯揚我的名聲。我這種行為,會讓我跟堯舜一樣名垂千古嗎?」 鮑叔牙說:「請問你的行為是怎樣?」 桓公說:「以前我用三年的時間去圍譚,攻下以後並不為自己所有,這是仁的表現;我北伐孤竹國,剷除令支就回來,這是武的表現;我發起葵邱會盟,來停止天下的戰爭,這是文的表現;諸侯抱著美玉來朝拜的有九國,我都沒有接受他們的禮物,這是義的表現。這樣看來像周文王、武王的仁義,我都完全具備了,我的行為難道還要讓堯舜一籌嗎?」 鮑叔牙說:「人主坦率,我也要坦率地回答。以前公子糾在高位而不謙讓,是不仁厚的表現;又不聽姜太公的話而入侵魯國,是不義的表現;在盟誓之時,被一劍所屈服,是不夠勇武的表現;侄娣不離開懷抱,也不是文的表現。凡是處處做不好的事,而自己卻還不曉得,縱然上天不懲罰他,別人也一定不會饒恕他;天是高高在上,但卻能探聽到下面的意見。糾正人主過失的這些話,上天一定能聽到。」 桓公說:「我有過錯,幸虧你能記得,這是國家的福分。如果你不告訴我,那我差不多就犯了對不起國家的大罪了。」 11.十里之諫 楚昭王想要到荊台去遊玩,司馬子綦就走上前勸諫道:「荊台那邊,左邊有洞庭湖,右邊是彭蠡;向南可以望見獵山,向下可以看到方淮。這種快樂使人忘記了老和死,到這裡來遊玩的君王,由於醉心美景,都亡了國。希望你不要去遊玩。」昭王說:「荊台是我的土地,有土地而去遊玩一趟,你又何必不讓我來呢?」一氣之下就去打了他。 於是令尹子西駕著一部四匹馬拉的車,直接來到昭王的殿前面,說:「今天人君要到荊台去玩,我們不能不去看看。」昭王上車就拍子西的背說:「今天到荊台去遊玩,將要和你同樂一番。」車子走了十里,今尹子西拉住馬轡停下來說:「我不敢下車,想談談大道,大王願意聽嗎?」昭王說:「你只管說好了。」令尹子西說:「我聽說,做一個大臣而對他的人主盡忠,名利賞給他再多還嫌不夠;做一個大臣而只管諂諛他的人主,殺了他也嫌罰得太輕;像司馬子綦是位忠愛人主的大臣,像我自己就是一個諂諛的臣子;希望大王把我殺了,抄我的家,優遇司馬子綦。」昭王說:「我能辦得到,一定聽你的。但你光是禁止我去遊玩,對後代那些來遊玩的人,你又怎樣呢?」令尹子西說:「想要禁止後代那些人來遊玩很簡單,希望在大王你百年之後,把陵寢築在荊台;這樣,就再不會有人拿著鐘鼓管弦等樂器到他祖墳上來遊玩吧。」於是昭王把車子駕回,終於不來荊台遊玩,並且命令撤去先前準備的一切。 孔子從魯國聽到了就說:「真好啊!令尹子西在十里之前勸諫昭王,而他的話卻傳於百世之後。」 12.保申諫荊文王 荊文王帶著獵狗如黃和弓箭,到靈夢來打獵,三個月沒有回去;得到舟之姬這個美女,過了一年還不見上朝。保申就勸諫說:「先王選我為保吉,現在你牽著如黃獵狗,帶著弓箭,到雲夢來打獵,三個月還不回去;等得到舟之姬以後,過了一年還不上朝,王真該鞭笞。」爬過去將要去鞭笞王,王說:「我已不是小孩子了,身為諸侯,希望你改變主意不要鞭笞我。」保申說:「我奉行先王的命令,不敢不這樣做,你如果不接受鞭笞,就是廢棄先王的命令;我寧可得罪你,也不能對不起先王。」王說:「是的。」於是把席子給王,王伏下身去,保申捆好了五十枝細箭,跪著放到王背上,像這樣做了好幾次,叫王起來。王說:「有鞭笞的名義是一樣的。」便取下了細箭。保申說:「我聽說,君子感到可恥的事情,小人只會感到疼痛;雖然感到可恥,如果不改變,光疼痛又有什麼用處?」保申說完跑出去,想接受流放的刑罰,就向王請罪,王說:「這完全是我的過錯,保申又有什麼罪?」王於是就改變態度聽保申的,並把如黃獵狗殺掉,把弓箭給弄壞,把舟之姬趕走,一心要把荊治理好,兼并了三十個國家。使荊國土地廣大到如此地步,是保申直言勸諫的功勞。 蕭何、王陵聽到了就說:「聖明的人主能繼承祖先的事業,而成就功名的,恐怕只有荊文王吧!所以天下的人到現在還一直讚美,希望英明的人主和忠臣孝子都要以此為榜樣。」 13.叔向諫晉平公 晉平公派叔向到吳國訪問,吳人把船擦拭乾凈來迎接他,左邊五百人,右邊五百人,有的穿著繡衣豹皮,有的穿著錦衣狐皮的裘。叔向回去告訴晉平公,平公說:「吳國差不多該亡了吧,是船要緊?還是人民要緊?」叔向答道:「你建築馳底的樓台,上面可以指揮士兵,下面可以擺陳鐘鼓,諸侯聽到了你這樣做,也說:『是台重要,還是人民重要?』所討論的對象不同罷了。」於是平公就停止築台。 14.桑中女 趙簡子發兵去攻打齊國,說是軍隊裡面有人敢來勸諫,一定處死。其中有一名穿著鎧甲的人叫做公廬,看見簡子就大笑。簡子說:「你為什麼笑?」答道:「我本來就喜歡笑。」簡子說:「你能夠解釋得好就放過你,否則就要處你死刑。」答道:「當採桑的時候,我的鄰居夫婦二人都到桑田去採桑,男的看見桑田中有位婦女,就前去追她,追不到,回來了,他的妻子一怒之下也走了,我是笑這個人太放肆。」簡子說:「現在我進攻人家的國家,又失去自己的國家,是我的放肆。」於是軍隊停止進發,回去了。 15.景公納諫 齊景公築台,台築成功了,又想鑄鐘。晏子勸諫他道:「人主不能剋制自己的慾望來築台,現在又想鑄鐘,向人民徵收重稅,人民感到很痛苦。向人民徵稅,以至於讓人民感到痛苦,而你以此為樂,是不好的現象。」景公於是就取消他的計劃。 16.晏子殺馬 齊景公有匹馬,養馬的人把它殺了,景公很生氣,拿起戈要親自去打死他。晏子說:「這樣他還不知道犯的什麼罪而被處死,現在讓我代你把他責備一番,讓他知道自己犯的是什麼罪,然後再殺他。」景公說:「好的。」晏子就把戈舉得高高地對養馬人說:「你替我們人主養馬而把馬殺掉,你的罪該死;你讓我們的人主由於一匹馬的緣故,而把養馬的人殺掉,你的罪又該死;你使我們的人主由於一匹馬被殺而殺人,讓四周的諸侯知道了,你的罪更該死。」景公說:「你放了他吧!放了他吧!不要辱沒了我的仁德。」《權謀書》 第三部分 卷九 兼聽則明(4) 17.燭雛殺鳥 齊景公喜歡把繩系在箭上射鳥。他派燭雛負責養鳥,但燭雛反把鳥給殺了,景公一氣之下要殺了燭雛。晏子說:「燭雛有罪,讓我先去指責他的罪過,你再去殺他。」景公說:「可以。」於是就把燭雛叫來在景公面前指責他的罪過說:「你替我們人主養鳥,反而把鳥給弄死了,是你第一條罪過;你讓我們人主由於鳥被人弄死而殺人,是你第二條罪過;讓諸侯們聽到了我的人主只重鳥而輕士,是第三條罪過。現在燭雛的罪過已指摘完了,請你殺他吧。」景公說:「停止吧,不要殺他,趕快放他走吧!」 18.賞賜直言者 齊景公在白天披著頭髮乘著六匹馬,帶著婦人走出宮門,一位受刖刑的人跪在地上打他的馬,反對他說:「你不是我的人主。」景公感到慚愧就不上朝。晏子看到裔敖就問道:「人主為什麼不上朝呢?」答道:「以前人主在白天披髮乘六馬,還帶著婦人走出宮門。今天,一位受刖刑的人跪在地上擊了景公的馬,反對他說:『你不是我的人主。』景公感到慚愧就回來了,沒有出去,所以不上朝。」 晏子晉見景公,景公說:「以前我有罪,披髮乘六馬帶著婦人走出宮門,一位受刖刑的人跪在地上打我的馬,並對我說:『你不是我的人主。』我接受天子和大夫的賞賜、信賴,能夠領導老百姓來守住祖先的江山,現在反被受刖刑的人來侮辱,並侮辱到我的國家,我還可以領導諸侯嗎?」 晏子答道:「人主不必擔心,我聽說,在下位的人如不敢說真話,在上位的君王就要受蒙蔽,老百姓將要有很多話不敢說。現在你的行為有失檢點,而受了刖刑的人反而能對你說真話,這是你的福氣,所以我特別來向你慶賀,請你獎賞他吧,以表示你是好善的!對他尊敬吧,以表示你是能接受勸諫的人!」 景公笑笑說:「這樣可以嗎?」晏子說:「可以。」於是叫受刖刑的人在他行為有失檢點時多加勸諫他,在無事時常來朝見他。 19.賢君有益友 齊景公到晏子家裡去喝酒。前行的人到晏子家門口報告說:「人主來到。」晏子穿著禮服站在門前說:「諸侯沒有什麼事吧?國家也沒有什麼事吧?為什麼人主在夜晚來到我家?」景公說:「美味的酒,好聽的音樂,願意和你一同享受。」晏子答道:「替你鋪卧席、擺祭器都有人,我不敢參與。」景公說:「到司馬穰苴的家去。」 前行的人又到司馬穰苴的家門口報告說:「人主來到。」司馬穰苴穿戴盔甲,拿著戟,站在門口說:「諸侯之間沒有戰事吧?大臣也沒有反叛的吧?為什麼人主卻在夜晚來到我家?」景公說:「美味的酒,好聽的音樂,願意和你共同享樂。」答道:「替你鋪卧席、擺祭器都有人,我不敢參與。」景公說:「再到梁丘據的家去吧!」 前行的人又到梁丘據家門口報告說:「人主來到。」梁丘據左手拿著瑟,右手提著竽,邊走邊唱而來,景公說:「今天晚上我喝酒多麼快樂啊!可是如果沒有晏子、司馬穰苴兩個人怎能治好我的國家呢!沒有梁丘據這樣的大臣又怎能讓我感到快樂呢!」 君子說:「英明的人主都有益友,沒有苟且享樂的大臣。景公因為有了不貪圖享樂的大臣,才能跟志趣相投的朋友在一起作樂,才能不使國家危亡。」 20.夫差之死 吳國採用伍子胥、孫武的計謀,西邊攻破了強大的楚國,北邊威震齊國和晉國,南邊討伐越國。越王勾踐出兵迎戰,把吳國打敗於姑蘇城,打傷了闔閭的手指。軍隊退回去以後,闔閭對太子夫差說:「你能忘記了勾踐殺你父親這回事嗎?」夫差答道:「不敢忘記。」這天晚上闔閭死了,夫差被立為吳王,任用伯嚭做宰相,實施軍事訓練。三年之後,吳國攻伐越國,在夫湫把越國打敗。越王勾踐就帶兵五千人棲息在會稽山上,派大夫文種帶了很多錢送給吳國太宰伯嚭來請和,願意以臣妾的身份伺候吳國。吳王將要同意,伍子胥勸諫道:「越王為人肯吃苦,現在大王不消滅他,將來一定要後悔。」吳王不聽他的話,卻採用太宰伯嚭的意見與越王謀求和平。此後五年,吳王聽說齊景公死了,大臣們相互爭寵幸,剛立的人主又懦弱,於是率領軍隊去北伐齊國。子胥勸諫道:「這樣不可以。勾踐卧薪嘗膽,安慰喪家,探望病人,並且又能用人,這個人一天不死,吳國的禍患就一天不能解除;現在越國好像是心腹的大病,齊國僅像疥瘡一樣,而王不先去消滅越國,反而先去攻伐齊國,這不是錯誤的嗎?」吳王不聽他的話,還是先去攻伐齊國,在艾陵把齊國軍隊打個慘敗,於是就同鄒國和魯國的人主相會,會罷回來,更加不重視子胥的話。 四年之後,吳國又將要去北伐齊國,越王勾踐採用子貢的謀略,就率領他的軍隊去幫助吳國,把寶物送給太宰伯嚭,而太宰伯嚭既然多次接受越國的賄賂,也就更加愛護越國,相信越國,不分晝夜在吳王面前替越國講話,吳王就相信太宰伯嚭的計謀。伍子胥勸諫道:「越國,是我們的大患,現在卻相信那些騙人而沒有根據的話去貪求齊國,就好像是一塊石田,一點用處也沒有。《盤庚》說:『古人有違法不恭的人,就要把他們消滅乾淨,不讓他們的後代甚至種族在這個國家延續下去。』這是商朝所以興起的原因,希望你放棄齊國,而先去攻越國,否則的話,將來後悔就來不及了。」吳王不理睬,仍然派子胥到齊國去。子胥對他的兒子說:「我勸諫人主,人主不用我,我今天就可以看到吳國的滅亡!你和吳國一同滅亡不值得,也不必再有什麼作為了。」於是就把他的孩子託付給齊國鮑氏看管,而自己回去報效吳王。 太宰伯嚭和子胥之間有怨恨,因此就進讒言:「子胥為人,個性刻薄,怨恨而猜疑心強,是他的缺點。前些時大王想去攻伐齊國,子胥認為不可,大王最終還是攻伐了,而且建立了大功。子胥計謀不被採用,他就產生了怨恨。現在王又去攻伐齊國,子胥專橫剛愎,極力勸諫,毀謗當權的人,把吳國的失敗,僥倖算是自己計謀的成功。現在王決定親征,集中全國的力量來攻伐齊國,而子胥的勸諫不被採納,就假裝自己有病不去,大王不能不防備,這種禍亂很容易發生。我已派人暗中監視他,他到齊國去,原來是把他的孩子託付給鮑姓人家。一個大臣,在國內不得意,在國外常和諸侯來往,他自認為是先王的謀臣,現在不被重用,心裡常常感到很不快樂,希望王對此早作打算。」吳王說:「沒有你這些話,我還不知道。」於是就派一個使者把屬鏤劍送給子胥,說:「你用這把劍自殺。」子胥說:「唉!讒臣伯嚭作亂,王卻反而要我自殺。我幫助你的父親建立霸業,又幫助你立為太子,你們家裡那些兄弟都要爭當太子,我曾經在先王面前誓死力爭,差一點你立不了太子。你既立為太子,想把吳國土地分些給我,我卻不敢接受,可是你又怎麼聽讒臣的話來謀殺長輩!」於是就交待舍人說:「將來在我的墳墓上一定要栽種梓樹,要讓它成材。而同時把我的眼珠挖下來掛在吳國城東門上,我要看著越國士兵來滅吳國。」於是自殺。 吳王聽到非常生氣,就把子胥的屍體裝進馬皮做的袋裡,投進江中。吳國人同情他,就在江邊建一座祠堂,取名叫胥山。十多年後,越國襲擊吳國,吳王倉促應戰,失敗了,派大臣去和越國謀和,越國不答應。吳王在快死的時候說:「我因為不採納伍子胥的話才弄到這樣下場;假如死者沒有靈魂就算了,如果有靈魂的話,我有什麼面目去見子胥呢?」於是就用棉絮蓋住自己的臉,自殺了。《權謀書》 第三部分 卷九 兼聽則明(5) 21.忠臣之言,不可不察 齊簡公有位臣子叫諸御鞅,勸諫簡公道:「田常和宰予,這兩個人彼此互相憎恨,我怕他們將要互相攻擊;互相攻擊會引起叛亂,危害君王,是不可以的。希望君王在兩人中去掉一個。」簡公說:「這不是一個君子應該議論的。」後來沒有過多久,田常果然在朝庭上攻擊宰予,又要謀害簡公。簡公嘆息說:「我由於不聽信諸御鞅的話才會遭到這樣的禍患。所以一個忠臣講的話,是不能不認真考慮的。」 22.君子計而後行 魯襄公去朝拜荊康王。當走到淮水的時候,聽到荊康王去世,襄公想回去,叔仲昭伯就說:「你去朝荊,是怕他的威力;現在荊康王雖去世了,但他的威並沒有失去,你為什麼要回去呢?」 大夫們也都想回去,子服景伯又說:「你們去朝荊,為的是國家的利益,所以才不怕勞苦,不遠千里地來到此地,服從於荊,是怕它的威啊!一個講求義氣的人,對人家的喜事應該要慶賀,對人家的喪事也該弔唁一番啊!何況是既害怕他而又不敢不去的荊國呢!怕人家的威才去,聽到人家的喪事就不去,誰也不能說這不是輕侮人家。羋姓是嗣王,太子又大了,執政的也沒有換,侍奉人主的人擔任政務,求問誰是侮辱了他的國家的人,以鞏固嗣君,告誡後人,如果我們不去弔唁,這種怨仇太大。以此來和小國交戰,誰還能阻止呢?假如聽從君意,中途折返而使魯國將來受害,不如違背君意,以避過災難。況且君子做事先計劃好了再去做,你們這幾位都計劃好了嗎?有駕御楚國的方法,有防守自己國家的準備就好;如果沒有的話,還是去好。」於是就繼續前進。 23.吳王之死 孝景皇帝的時候,吳濞造反。梁孝王的中郎枚乘聽到了就寫了一封信勸諫他,這封信說:「君王的外臣乘聽說品德完備的人,功名顯赫;品德不全的人,身敗名裂。舜沒有一點土地,結果有了整個天下;禹沒有十戶人家,結果能使諸侯都歸順他。商湯和周武王的土地也不過百里,對上不斷絕日、月、星的光明,對下不傷害老百姓的心;因為他有王術啊!所以父子之情是發自天性,忠臣不逃避誅戮還要規勸君王,所以才能把功勛事業流傳到後代去。我實在很希望拿出我的赤忱來為你效忠,恐怕大王你不能用我。我真希望大王你稍微對我的話表示一點同情的意思。 「用一根細線繫上千萬斤重的東西,上端掛到最高的地方,下端垂到不知底的深淵,雖是最笨的人,尚且還知道可憐它快要斷絕。馬已經感到駭異,而再加驚嚇它;系東西的線快要斷了,而再加重它的壓力。在最高的那一頭線斷了,難以再銜接;下端的線斷了墜入深淵,也難以再把它拿出。拿出和拿不出之間,只差一點點啊!如果真能採納臣乘的話,一下就把它拿出來,如一定要照你自己的意思去做,那危險的就好像把蛋一個個壘起來一樣,困難的程度就好像上青天一樣;如能改變你自己的做法,也跟翻轉手掌那樣容易,並像泰山那樣的安穩。現在你想獲得最高的壽命,享盡無窮的樂趣,保住萬乘之國的聲勢,不超過反轉手掌那樣的容易。以居住得像太山上那樣安穩,而想要踏上像危卵一樣的危險,走上天的難路,這是我所感到最困惑的。 「人害怕自己的影子,厭惡自己的行跡,於是倒退著走,可這樣沒有用處。他不曉得在遮陰處停下來,影子自然沒有了,形跡也看不到了。想要別人聽不到,還不如不說;想要別人不知道,還不如不做。想要水冷卻,叫一個人去燒火,一百個人去扇冷它,也無濟於事;不如把薪抽走,把火熄掉。不把鍋底下的柴火斷絕,卻想在鍋面上把水扇冷,這就好像是抱著一捆柴火去救火一樣。養由基是楚國一位會射箭的人,離開楊樹葉一百步,射一箭,中一箭,楊樹葉越小,而越射得中,可以說是會射箭的人了。但只不過是在百步之間罷了,百步之外就跟我這不會用弓箭的沒什麼不同了。福有根基,禍有來源,接受它的根基,斷絕它的來源,禍還從哪裡來呢?泰山上的水滴,可以把石頭滴穿;繩子不停地拉來拉去,可以把木頭鋸斷。水,不是鑽石頭的鑽子,繩再盡職盡責也不是鋸木頭的鋸子,是因為日積月累的結果。不管什麼東西一銖一銖去稱它,到一石的時候,一定多得很多,一寸一寸地去量它,到一丈的時候,一定超過很多;用石去稱它的重量,用丈去量它的長短,畢竟少有差錯。一棵十圍的大木,由小芽開始,可以把它弄斷,可以把它拔起,當它還沒有生,當它還沒有成形的時候;一塊磨石隨時去磨它,雖然看不出它的損耗,終究是磨完了;栽種一棵樹,雖然看不出它的增長,終究是長大了。多注重修養品德,雖然看不出它的好處,終究有用得著的時候;行惡做壞事,背棄理義,雖然看不出它的罪惡,終究有敗亡的一天。我非常希望大王你仔細考慮,然後再去做,這是歷代帝王不變的法則。」 吳王不聽信他的話,終於死在丹徒。 24.龍與魚 吳王想跟從老百姓一起喝酒,伍子胥勸諫道:「不可以。以前白龍游到清爽寒涼的深淵變化成魚,漁夫豫且射中了它的眼睛。白龍跑到天帝那裡去報告,天帝說:『在那個時候,你是什麼形狀呢?』白龍答道:『我游到清爽寒涼的深淵裡變了條魚。』天帝說:『魚本來就是要被人射殺的;如果是這樣,那麼豫且還有什麼罪呢?』那白龍,本是天帝所畜養的,豫且是宋國的漁夫,白龍不化做魚,豫且就不會去射殺他。現在你拋開帝位而跟老百姓在一塊兒喝酒,我擔憂你將有像白龍一樣的憂患。」吳王聽了就停止了。 25.良藥苦於口 孔子說:「好的葯雖苦得難以進口,但卻能治病;耿直的話聽起來不順耳,但卻對行為有幫助。所以周武王因為有直言不諱的臣子,國家才會昌盛;商紂王因為大家都靜默不敢說話,所以才會亡國;人主沒有直言不諱的大臣,父親沒有直言不諱的兒子,哥哥沒有直言不諱的弟弟,丈夫沒有直言不諱的妻子,士人沒有直言不諱的朋友,他們的失敗馬上就會來到。所以說人主有失誤的地方,大臣要去匡正他;父親有失誤的地方,兒子要去婉勸他;哥哥有不對的地方,弟弟要去告訴他;丈夫有不對的地方,妻子要提醒他;士人有不對的地方,朋友要糾正他。所以才不會有亡國家,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兄不像兄,弟不像弟,夫不像夫,妻不像妻,朋友不像朋友的事情發生。」 26.泰山之高非一石也 晏子問景公道:「你在朝廷上很威嚴嗎?」景公說:「在朝廷上很威嚴,這對國家有什麼害處嗎?」晏子答道:「在朝廷上很威嚴,在下位的臣子就不敢講話;在下位的人不敢講話,那皇上你就有很多事情聽不到了。在下位的人不敢說話就叫做喑啞;在上位的人聽不到消息就叫做聾子。聾啞不是對國家有害是什麼?聚集一粒粒細小的菽粟,可以堆滿倉庫;集合一根根細長的緯線,可以織成幃幕。高大的泰山不是一塊石頭堆積成的,先由低的慢慢越堆越高。至於治理國家,也不是用一個人的話,而是要接受採用很多人的意見,哪有拒絕人家,而不讓別人講話的?」《權謀書》 第三部分 卷十 慎與忍(1) 1.君子慎獨 存亡禍福,關鍵在於一個人自身。聖人重視自我警戒,審慎他所忽略的事。 《中庸》上說:「藏得再隱蔽的東西,沒有不被發現的;不論怎樣細微的東西,沒有不顯露出來的。所以君子在獨處時要特別謹慎。」 諺語說:「真誠才不會招致垢病;用心才不會有恥辱。」如果不真誠不用心,而能夠保全自己和國家,實在也是一件難事。 《詩經》上說:「小心謹慎,好比走近深淵,好比踩在薄冰上面。」就是這種說法。 2.天之道 以前成王封周公,周公辭謝,於是就把周公的兒子伯禽封到魯國去。辭行的時候,周公告誡他的兒子說:「去吧!你千萬不要依仗魯國就對士人驕傲。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輔佐天子,我對天下人來說,地位已夠崇高了。可是我曾經為了接待來見我的人,洗一次頭而三次握髮,吃一頓飯而三次把口中的食物吐出。這樣的小心緊張,還恐怕失去天下的士人。我聽說:品德好而又能持守恭敬的,一定獲得榮耀;土地廣大富庶,而又能持守節儉的,一定獲得安定;名位很高,而又對人持守謙卑的,將更加顯貴;人口很多,兵力強大,而還能持守幾分警惕的,一定能打勝仗;有聰明,有才幹,還處處持守幾分愚笨的,一定能獲得更多的益處;多聽多記,還持守幾分淺薄的樣子,他的知識一定更廣博。以上所說的『六守』,都是謙虛的表現。 「一個人身為天子,據有天下的一切,如不謙虛,他自己將比天下先滅亡,桀、紂就是例子,能不謹慎嗎?所以《易經》上說:有一個大道理,從大的方面,可以守住天下,其次也可能守住國家,最小也可以守住他自己,這就是謙虛啊。『天道對於太圓滿的,要毀損一些;而對謙遜一點的,卻給予幫助;地道把太圓滿的山川形勢,也要讓它謙遜一些,讓高的低一點,低的高一點;鬼神對太圓滿的降給災害,對謙遜的降給福祉;人類對驕傲自滿的,都厭惡他;對謙虛自持的,都喜歡他。』所以衣服做成了就缺衣襟;宮殿建成了就缺方角;屋建成了還需加上紋彩;故意表示不成,是天道要這樣的啊!《易經》上說:『能夠謙虛,萬事皆通,只有君子能保持長久。』《詩經》上說:『商湯降生並不遲,由於聖明恭慎,他的美德才一天天在升起。』要以此來警戒自己,千萬不要依仗魯國向士人驕傲啊!」 3.盈與虛 孔子讀《易》讀到損益的時候就嘆息一聲。子夏離開座位問孔子:「老師為什麼要嘆息?」 孔子答道:「天下有很多事情,能自己知道抑損的人,才能長進;自滿的人,便會有缺憾了,我因此才嘆息。」 子夏說:「那麼這樣說來,求學也不可求得進步嗎?」 孔子說:「並不是如此。上天的道理,成功了的不會長久。一個求學的人能虛心接納,所以叫做得。如果一個人不知道持滿之道,那麼他就聽不到天下的善言了。以前堯登上天子大位,尚且還持身嚴謹,謙虛待下,所以過了百年,他的風節仍然很盛,到今天更使之彰明。昆吾自己說自己好,認為他的極高之位不會衰竭,所以在當時就遭到失敗,到今天聲名更壞,這不就是損益的表現嗎?所以我說謙虛是盡自己的一切來做好自己的工作。由於光明而動,所以才能豐盛廣大,如果真正的廣大了,那又要開始虧損,我要以此為戒。但如有人不以此為戒,常存自滿之心,那麼天下的好話就不能進他的耳中了。太陽過了中天就要偏西,月亮圓了就要開始虧缺,天地之間的盈虛,跟隨時間在消長;所以聖人不敢自居無所不知。登上車子也要按著禮的規定,碰到三個人就該下車致敬,碰到兩個人就靠著車前橫木行禮。這就是調和它的盈虧,所以才能長久。」 子夏說:「好極啦!我要一生都記得它。」 4.損與益 孔子到周廟裡去參觀,看到有件傾斜不易放平的容器,就問看廟的人:「這是什麼器物?」 答道:「大概是君王放在座位右邊的一種器具。」 孔子說:「聽說右坐之器,裝滿了就要倒下來;空了就要歪斜,恰到好處就能端正,有這種事情嗎?」 答道:「是的。」 孔子叫子路去拿水來試試看,果然是滿了就倒下來;恰到好處就端正,空了就歪斜,孔子嘆息地說:「唉!哪有滿了而不倒下來的呢!」 子路說:「請問保持盈滿有方法嗎?」 孔子說:「保持盈滿的方法,就是把它倒掉一點。」 子路又問:「減損一點也有方法嗎?」 孔子說:「高的叫它低一點,滿了就叫它空一點,富有了叫他節儉一點,尊貴了叫他卑下一點,太聰明了叫他笨一點,太勇敢了叫他怯懦一點,善辯的叫他口齒笨拙一點,太博大了叫他淺薄一點,太明察了叫他昏暗一點。這就是說減損一點,不讓他太滿,只有品德最好的人才能做到這些。」 《易經》上說:「不自抑損一些而是貪得無厭,那麼以後必定要遭受損失;能夠終身抑損一點並堅持到底,最後便有益了!」 5.柔與剛 常生病,老子去慰問,說:「老師的病很厲害,有沒有話要交待我們這些學生?」 常說:「你縱然不問,我也要告訴你。」常接著說:「經過自己的故鄉要下車,你知道嗎?」 老子說:「經過自己的故鄉要下車,難道不就是說不要忘舊嗎?」 常說:「唉,正是。」 常說:「看到喬木就迎上前去,你知道嗎?」 老子說:「看到喬木就迎上前去,不就是說要尊敬老人嗎?」常說:「唉,正是。」 常張開他的嘴巴給老子看:「我的舌頭還在嗎?」老子說:「還在。」 常又問:「我的牙齒還在嗎?」老子說:「沒有了。」 常說:「你知道原因嗎?」 老子說:「舌頭還存在,難道不就是因為它柔軟的緣故嗎?牙齒沒有了,難道不就是因為它太堅硬的緣故嗎?」 常說:「唉,正是。天下的事理都在這裡,我已沒有其他的話要告訴你了!」《權謀書》 第三部分 卷十 慎與忍(2) 6.強與弱 韓平子問叔向:「剛強的和柔弱的,哪一個比較堅固?」 答道:「我年紀已經八十歲了,牙齒一再的掉落,而舌頭還存在。老子曾經說:『天下最柔弱的,能夠進入到天下最堅固之境。』又說:『一個人活著的時候是很柔弱的,死了就變得很僵硬;萬物草木當它活著的時候也是很柔弱,死了的時候就變得很乾燥堅硬。從這裡就可看出,活著的人是柔弱的,死了的人就變成剛強了。』活著的人身體壞了一塊很容易復原,而死了的人身體壞了一塊就更加壞了;從這我就知道柔弱比剛強來得堅固。」 平子說:「你的話真對啊!然而你要朝哪個方向去走呢?」 叔向說:「我也是很柔弱的,何必要剛強?」 平子說:「柔弱未免脆弱了一點吧?」 叔向說:「柔弱的東西幾股扭在一起而不斷,邊角都不缺,怎能算是脆弱呢?天意的安排是微弱的勝利,所以兩軍相遇,柔弱的一方獲利;兩仇敵互相爭利,而柔弱的一方獲得。《易經》上說:『天道對於太圓滿的,要毀壞一些,而對謙遜一點的,卻給予幫助;地道把太圓滿的山川形勝,也要讓它謙遜一些,讓高的低一點,低的高一點;鬼神對太圓滿的降給災害,對謙遜的降給福祉;人類對驕傲自滿的,都厭惡他;對謙虛自持的,都喜歡他。』只要能抱著謙虛不自滿的心理,又能秉著柔弱的態度,天地鬼神都將幫助他,那麼他無論到哪裡去還能不得志嗎?」 平子說:「是的。」 7.剛與和 桓公說:「金太堅硬就容易折斷,皮革太堅硬就容易裂開;人主太剛強,國家就容易被滅亡;人臣太剛強,朋友就容易斷絕。」 因為太剛強,就不和睦,不和睦就不能利用。所以四馬不和睦,它所拉的車子走不長遠;父子不和睦,他們這一世就要破落;兄弟不和睦,不能長久相處;夫妻不和睦,家庭就要破裂。 《易經》上說:「兩個人同心同德,它的力量可以把金屬割斷。」這是由於不過分剛強的緣故。 8.福與禍 老子說:「得到它的利益,一定也要想到它的害處;喜歡它的成功,也一定要想到它的失敗。一個人做好事,老天爺會降福給他;一個人做壞事,老天爺會降禍給他。所以說,禍中有福,福中有禍,一個君子要隨時警惕。怎樣去防備呢?對上要知天,就不會失誤機宜;對下要知地,就不會失去利益。日夜都要小心謹慎,就沒有災害了。」 9.禍生於怠 曾子生病了,他的兒子曾元抱他的頭部,曾華抱他的腳部。曾子說:「我沒有顏淵那樣的才華,沒有什麼遺言告誡你們。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仍要對你們說:君子要務於實際。花兒多,果實少,這是天意如此;說得多,做得少,這就是一般人的常規。飛鳥認為山是最低的,而把它的窩做到山頂上;魚鱉認為淵是最淺的,卻在泥里穿洞;但它們還會被人抓到,靠的是誘餌。君子假如能夠不因為利益來害損自己,那麼羞辱將從哪裡來呢?做官的人,官位一到手就懈怠下來了;生病的人病稍好了,就不注意,結果在快好的時候病又來了;禍產生於懈怠;有了妻子,對父母的孝心也就差了。能明白這四點,就要有始有終。《詩經》上說:『當初沒有不是好的,但卻很少能貫徹始終。』」 10.五寒 單快說:「國家有五寒,而冰凍不在內。哪五寒呢?一是不專心政事,二是女禍,三是泄露國家機密,四是不尊敬卿士而國家敗亡,五是不能治理內部而專力於外。這五樣只要佔了其中一樣,雖祭神也不會得到降福,除了會得到災禍以外,什麼福祉也不會降臨。」 11.自作孽,不可活 孔子說:「存亡禍福,都決定於自己的作為。縱有天災地妖,也不能傷害你。」以前殷王帝辛的時候,麻雀在城牆的角落下生出一隻鳥鴉,術士卜卦說:「凡是小動物生出較大的動物,國家一定有福,王也一定有更好的名望。」帝辛高興麻雀帶給他這份福氣,就不再去治理國家,也更橫暴到極點。外敵入侵,就滅亡了殷國,這是違背天時。詭辯說是有福,結果反而變成禍患。 殷王武丁的時候,先王的禮義仁政都沒有了,刑法也廢弛了,桑樹和稻穀生長在朝廷里,七個月就變成一人合抱那般粗大。術士卜卦說:「桑樹和稻穀,是野生的植物;野生的植物生在朝廷里,暗示朝廷將要滅亡啊!」武丁非常害怕,就小心謹慎地修養自己的品德,思慕先王的禮樂仁政,把滅亡的國家復興起來,把斷絕了的世代繼續下去,舉用歸隱的人士,闡明養老的辦法。三年以後,遠方的人主,經過幾層的翻譯而來朝拜的有六國之多,這是順著天時,得禍兆,反而變成福祉。 所以有災異,是上天用來警惕天子和諸侯的;噩夢呢,是用來警惕士人的。所以妖孽不能戰勝仁政,而噩夢也比不過善行。政治清明,禍患也可以變成福分。 《尚書》里說:「上天造成的災害還可以避開;自己造成的禍害就不可逃脫了。」《權謀書》 第三部分 卷十 慎與忍(3) 12.不慎則亡 石仇說:「春秋時代有忽然就把國家滅亡的情況,人主不能不小心啊!妃妾太多,能使國家滅亡;公族不互相親近,能使國家滅亡;不信任大臣,能使國家滅亡;國家的爵位不用,能使國家滅亡;親近奸佞和進讒言的人,能使國家滅亡;做事不合時宜,能使國家滅亡;動用民力不知節省,能使國家滅亡;使用刑罰不能恰如其罪,能使國家滅亡;對內失去民心,能使國家滅亡;對外輕視大國,能使國家滅亡。」 13.得與失 福祉產生於隱隱約約之中,而禍卻生於一個人得意的時候。像齊頃公就是一個例子。 齊頃公是齊桓公的曾孫,其國家土地廣大,人民眾多,兵力強大,國家富有,又得到曾祖父的餘蔭,驕傲忌慢,沒有出去會同其他的諸侯,就出兵諸伐魯國,返回時又打敗衛國軍隊於新築,這是非常輕視小國,侮慢大國的行為。不多久,晉魯兩國來訪問,由於使者被戲弄,兩國大怒,回去以後,向友邦求助,得到衛國和曹國的幫助,四國約定在鞍和齊國大戰,大敗齊軍,俘獲了齊頃公,斬傷逢丑父。齊頃公這時才緊張起來,幸賴逢丑父騙過晉軍,才能夠奔逃回來。從此弔唁喪家,慰問病人,七年沒有喝過酒,沒有吃過肉。遠離聲色,出會結盟,禮遇諸侯。對內實行仁德,對外諸侯們都敬畏他的聲望,所以失去的領土不必強求收復而自然會收復,尊崇不需要靠武力,而自然會獲得。可以說是能受委屈,發生改變才會如此。所以說福祉產生於隱隱約約之中,而禍卻生於一個人得意的時候,這是得失的驗證啊。 14.成與敗 一個人主最大的成功,是在於任用賢能,蓄養道義,政治就會漸漸清明;而敗亡的原因,就在於人主得意以後懈怠下來,慢慢走上滅亡的道路,晉文公是屬於成功的例子。 晉文公在逃亡的時候,還繼續修養自己的德行,所以他才能登上人主大位。當他在位的時候,上面沒有英明的天子,下面沒有賢能的方伯,強大的楚國主持會盟,諸侯互相背叛,天子失去他應有的地位,跑到鄭國去居住。文公感到中國的衰微,任用咎犯、先軫、陽處父等人,愛護人民,獎賞武人,四年內部政治安定,就發兵攻衛,抓到曹伯,又敗強楚,他的聲威天下人都感到震驚。重張王法,率領諸侯去朝見天子,沒有人敢不聽,天下空前地平定了;使周天子重又得到尊崇顯貴。所以說一個人主最大的成功,在於任用賢能,蓄養道義,政治就會漸漸清明。 文公於是建立霸業。他的最高理想是希望和湯武一樣,可是他卻忽略了人民,一年之中,三次用兵,人民還沒有休息,他又去圍攻許,士兵疲憊不堪,不能服從,便解散了諸侯的軍隊獨自回去。從此他對國家大事也很懈怠,在狄泉結盟的時候,他沒有親自參加,失去信用。情誼也不周到,好像羅網沒有修補一樣,威武也不被諸侯所信服了,諸侯也不來朝見他。鄭國於是反叛,夷狄也來侵略,衛國遷到商丘。所以說:「衰滅的原因,在於得意的時候就懈怠,慢慢地走向滅亡。」 15.太子擊 田子方陪伴魏文侯坐著,太子擊前來晉見。在座的客人和大臣們都起立致敬,只有田子方一人不站起來。文侯表情不高興,太子也不高興。 田子方說:「我應該為你起立嗎?不知道是否符合禮上的規定!不為你起立,我也不知我犯的是什麼罪啊!讓我為你述說一遍楚恭王的事:當他做太子的時候,將要到雲夢去,在路上遇到大夫工尹。工尹於是就逃到一戶人家,太子下車就跟著走到那家門口說:『你這位大夫為什麼要這樣?我聽說,尊敬他的父親,不一定要尊敬他的兒子。如果尊敬他的兒子,這是非常不吉利的,你這位大夫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工尹說:『以前我只看見你的面貌,從現在以後我將記住你的心意,果然是這樣,你將到哪裡去?』」 文侯說:「好。」太子擊上前述說楚恭王的話,述說了三遍,請求照著去做。 16.子貢行禮 子貢坐車到承去。走在路上,看見路邊有一個人頭上戴頂破帽遮住臉,攤蓋著布被,並且身上穿了件破衣,他的名字叫做丹綽。子貢就在車上問道:「由這裡到承還有多遠?」丹綽默然沒有回答。子貢又說:「人家問你而不回答,為什麼?」丹綽掀開了攤蓋在身上的布被說:「高高在上地望望人家,是故意褻瀆人家,算是仁厚的人嗎?看見熟人,而故意裝做不認識,算是聰明的人嗎?故意瞧不起人家,算是義嗎?」子貢下車說:「我不夠仁義,剛才聽過你的三句話,是否還可以再聽一遍呢?」答道:「這對你來說,已經很夠了,我不必再告訴你。」於是子貢以後遇到三個人就在車上行禮,遇到五個人就下車行禮。 17.官益大而心益小 孫叔敖做楚國的令尹,全國官吏和人民都來祝賀。有一位老人穿粗布衣服,戴白帽子,最後一個來,而且像是來弔唁。孫叔敖把衣帽弄整齊出去見他,對老人說:「楚王不知道我不賢能,讓我接受官吏和人民的託付。人家都來恭賀我,只有你最後來向我弔唁,難道你另有說法嗎?」 老人說:「有,自己地位很高,而對別人顯示驕傲的人,老百姓將要離開他;地位已經很高,而卻把持大權的,人主將要厭惡他;俸祿已經很優厚,而還不知足的,將要失去他所在的位置。」孫叔敖再拜說:「恭敬地接受你的指教,願意再接受其他的指示。」 老人說:「地位已經很高,而意氣卻更要謙卑;官越大而更要小心;俸祿已經很優厚,而更謹慎地不敢隨便要人東西;你能夠謹慎地守住這三樣,就能夠把楚國治理好了。」《權謀書》 第三部分 卷十 慎與忍(4) 18.瓜分智氏 魏安厘王十一年,秦昭王對他的左右說:「現在韓、魏和秦國相比,哪一國最強?」答道:「不如秦國強大。」昭王說:「現在的如耳、魏齊和孟嘗、芒卯相比,哪一個賢能?」答道:「如耳、魏齊不及孟嘗、芒卯賢能。」昭王說:「憑孟嘗、芒卯的賢能,率領強大的韓國和魏國來攻打秦國,但卻對我沒有辦法!現在憑無能的如耳、魏齊率領勢力本來弱小的韓魏來攻伐秦國,很明顯地,他們將對我一點辦法也沒有!」左右大臣都說是的。 申旗伏在玉瑟上說道:「王把天下的事情判斷錯誤了。在晉國的時候,六卿當中智氏最強,滅掉范氏和中行氏,又率領韓、魏的兵來圍攻趙襄子於晉陽,挖開晉水河堤來淹沒晉陽城,水不滿三板高,智氏從水中走過,魏宣子替他駕車,韓康子作陪乘,智伯說:『我當初不知道水也可以滅亡一個國家,現在才知道;汾水可以淹沒安邑城,絳水可以淹沒平陽城。』魏宣子捉住韓康子的手時,而康子卻踏魏宣子的腳,手肘和腳在車上相碰到,而智氏被瓜分,智氏自己死了,國家亡了,被天下人所取笑。現在秦國雖強,比不過智氏,韓魏雖微弱,尚比從前在晉陽城下要好,這正是他們用手肘和腳的時候,希望大王不要掉以輕心。」於是秦王感到有所畏懼。 19.官與勢 魏公子牟要到東邊去,穰侯替他送行,說:「先生你將要離開我到山東去,難道你沒有臨別指教我的話嗎?」 魏公子牟說:「如果不是你提及,我倒差一點忘了告訴你,你知道官運如果不和時勢相聯繫,時運會自動來到嗎?時勢不和財富相聯繫,財富就會自動來到嗎?富不和貴相聯繫,貴就會自動來到嗎?貴不和驕傲相聯繫,驕傲就會自動來到嗎?驕傲不和罪惡相聯繫,罪惡就會自動來到嗎?罪惡不和死亡相聯繫,死亡就會自動來到嗎?」 穰侯說:「好的,我誠懇地接受你高明的指教。」 20.高而不危 品德高尚、地位尊貴的人,對人不要驕傲;聰明有智慧的人,不要使別人難堪;天資敏捷的人,不要走在人先;個性剛強勇猛的人,不要想勝過別人。不知道的就應該問,不會的就應該去學。雖然很聰明,也要當作是質樸,然後去辨明事理;雖然很能幹,也要謙讓,然後才去做。 所以一個士人雖是很聰明,也要當自己不聰明;雖對天下有大功,也要自己保持謙讓;勇力雖不可一世,也要保持幾分畏懼;雖是天下最有錢的人,更要奉守廉潔。這就是所說的地位雖高而並無危險,滿了而不溢漫出來。 21.言多必失 齊桓公替大臣們準備了酒,約好中午喝酒。管仲最後才到,桓公拿起酒杯一飲而盡,管仲只喝了一半就不再喝。桓公說:「你遲到了,酒又只喝一半,在禮節上說得過去嗎?」管仲答道:「我聽說,酒喝多了話也就跟著多了,話多就會言語犯錯。言語有過錯,自己將遭到捨棄;我想與其自己遭到捨棄,就不如捨棄酒。」桓公笑著說:「仲父請就座。」 22.小患與大患 楚恭王和晉厲公在鄢陵打仗的時候,司馬子反渴了想要喝水。谷陽拿酒送上去,子反說:「退回去,這是酒啊。」谷陽說:「不是酒。」子反又說:「退回去,這是酒啊。」谷陽又說:「不是酒。」子反就接過來喝下去,醉了就睡著了。 楚恭王想再作戰,派人去叫子反,子反說自己有病,不去。恭王於是就親自到帳篷里去看他,聞到酒味,說:「今天這一場戰爭,所依靠的就是司馬,司馬已經醉到這種地步,是要滅亡我的國家,而不同情我的老百姓啊,我還拿什麼去打仗呢!」於是就把子反給殺掉,把軍隊帶回去。 谷陽前來進酒,並不是嫉妒子反,實在是因為愛護他,但恰好因此害了他,所以說:「小忠,傷害了大忠;小利,傷害了大利。」 23.好戰之臣 好戰的臣子,不能不明白這一點啊!羞惡小恥辱能結成大怨仇;貪圖小利,就會犧牲大多數民眾,這是《春秋》所告誡的。晉國的先軫就是一個例子。 先軫想要求取功名,就利用秦國沒有先向晉國借路就自行通過的理由,請求去中途攔截秦國的軍隊。襄公說:「不能這樣做。秦伯和先王曾經結交,先王一過世就出兵去攻擊人家,是對不起先王,破壞鄰國的友誼,有損孝子的行為。」先軫說:「先王過世而秦國不來弔慰,是對我國的喪事沒有哀戚的表示;出兵經過我的國土,而不先向君王借路,是瞧不起我們;況且先王的靈柩還停在屋裡,對我們的喪事沒有哀戚的表示還出兵去打仗。」於是問卜。卜卦的說:「大國的軍隊將要來到,請趕快迎擊。」襄公就聽任先軫出兵。在山攔擊秦軍,大會戰,相互攻擊,馬匹車輛沒有一個回來的,跟秦國結下了很大怨仇。兩軍短兵相接,血流滿地,到處都是死屍,這大大地破壞了晉國的元氣。十多年以後,晉國亡國了,禍患延及到大夫,憂患牽連到後代。所以一個好戰的大臣是不能不知道這些事例的。 24.忘記自己的人 魯哀公問孔子:「我聽說最健忘的人,在搬家的時候,竟忘了把妻子帶走,有這種事情嗎?」 孔子答道:「這並不是最健忘的人,最健忘的人是竟忘記了他自己。」 哀公說:「我是不是可以聽一聽?」 答道:「以前夏桀做天子的時候,擁有天下的一切,卻不照夏禹的方法去做,破壞國法,滅絕世祀,終日飲酒作樂,他的大臣左師觸龍,不停地巴結他。後來,商湯殺掉夏桀,左師觸龍也被殺,身首異處,這就是忘記了他自己。」 魯哀公忽然改變表情說:「是的。」《權謀書》 第三部分 卷十 慎與忍(5) 25.多言必敗 孔子到周去,參觀周朝歷代祖先的廟。看見右邊台階的前面,有一座金屬鑄成的人像,卻封閉著嘴,背後有一篇銘文,說:「這是古時候說話小心的人,警惕啊!警惕啊!不要多說話。多說話只有多壞事,不要多事,多事多禍患。太舒適的人要警戒,不要做後悔的事情。不要說這有什麼可怕,它的禍患將要增長呢;不要說這有什麼害處,它的禍患可大呢;不要說這有什麼殘忍,它的禍將像火一樣慢慢地燃燒呢;不要說別人聽不到,天妖正在窺伺著;微明的小火不滅,勢盛的大火又奈它何;細小的水只要不堵塞,最後終將變成江河;長長的線不斷絕,最後終將織成網羅;茂盛的木材不砍伐,最後就會長成參天大樹。不謹慎,將是一切的禍源。認為這沒有什麼妨礙,就是禍患的開端。強橫的人不得好死,好勝的人必定遭遇到對手。強盜劫掠富人,人民厭惡權貴。君子知道天下不能完全遮蓋,所以要退後一點,謙卑一點,讓人家羨慕他;能夠做到退讓一點,謙卑一點,就沒有人同他爭。人家都向那邊去,我獨守住這裡;大家都迷惑,我獨和他們不同;內心藏有智慧,不和人家計較技藝;我地位雖高,沒有人害我。江河能彙集百川,因為它地位卑下。老天是公平的,它只知道常常幫助好人。警惕啊!警惕啊!」 孔子回頭對弟子們說:「你們要記住,這話雖然很鄙俗,卻很切合情理。《詩經》上說:『要小心謹慎,好像接近深淵一樣,好像走在薄冰上一樣。』一個人能夠像這樣地立身處世,哪裡還會因為失言而遭到災禍呢!」 26.根本壞了 魯哀侯拋棄他的國家跑到齊國去,齊侯說:「你為什麼年紀輕輕的,又早早拋棄你的國家?」 魯哀侯說:「我當初做太子的時候,人家都規勸我,我只聽不做;人家愛護我,我也只愛護他們,不去接近他們,因此對內沒有什麼好的聲譽,對外也沒有得到什麼好的輔佐。這就好像秋天的蓬草一樣,枝葉雖很美而根兒壞了,秋風一起來,連根就吹走了。」 27.丘吾子三失 孔子走在路中聽到有人哭,聲音非常悲哀,孔子說:「趕快駕車!趕快駕車!前面有一位不尋常的人。」稍微接近,一看是丘吾子,他拿著鐮刀,帶著繩子在那兒哭。 孔子下車問道:「先生莫不是有喪事,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哀呢?」 丘吾子答道:「我有三個過失。」 孔子說:「我倒希望聽聽你的三個過失。」 丘吾子說:「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讀書,游遍了天下,回來以後,我的雙親去世了,這是第一個過失。侍奉君主驕傲奢侈,人家勸諫我,我不聽,是第二個過失。和朋友很要好,後來因為小事絕交了,是第三個過失。樹想要靜止下來,而風卻不停地吹著;子女想要奉養雙親,而雙親卻因年老不能等待;過去的不再回來的是年齡;不能夠再見面的是雙親。請從現在開始辭別。」說罷自殺身亡。 孔子說:「弟子們記住,這是教訓呀。」於是弟子回去奉養雙親的有十三個人。 28.君子不逢時 孔子評論《詩經》,評議到《正月》中第六章的時候,驚嘆地說:「沒有碰到好機會的君子,豈不太危險了嗎?順從人主,依從世俗,就放棄了原則;違背人主,脫離世俗,又使自身遭到危險。世人不向善,我一個人朝善的方向走,就說我不是妖就是孽。所以夏桀殺關龍逢,殷紂殺比干。所以賢能的人碰不到好機會,常常害怕自己不能善終。《詩經》上說:『說天很高,我也不敢不彎腰;說地很厚,我也不敢不腳踏而走。』就是這個意思。」 29.君子慎所從 孔子看見一個拿著網捕鳥的人,他所捕到的都是小雀子。孔子說:「小雀子都捕到了,為什麼獨獨大雀子捕不到?」捕鳥的人說:「小雀子跟著大雀子的捕不到,大雀子跟著小雀的就捕到了。」 孔子回頭對他的弟子說:「君子要謹慎他所跟隨的人,如果所跟隨的人不對,就有被網羅起來的危險。」 30.修身正行 修養身心,端正行為,不能不謹慎。慾望能使一個人行為有所虧損;讒言阿諛,能使一個人心理趨向不正;眾口一辭,就能使一個人的意志改變。憂患產生於疏忽,禍患來源於細小的事;污辱很難洗刷,敗壞的事也不能補救;不往遠處想,後悔的事真不知有多少。 僥倖,正像砍伐理性的一把斧頭;慾望,就像追逐禍患的馬匹;欺騙阿諛,是極端恥辱的源頭;對人苛刻殘暴,就是迫使自己走向禍患的道路。所以說,除去僥倖的心理,講求忠信,節制慾望,不要對別人苛刻殘暴,這樣的人就稱為君子,名聲永遠存在。 31.安危在自身 怨恨源於不知報恩,而禍就產生於多享福;安全和危險決定於自己的行為;想要不困厄,就在於早作準備;存亡的關鍵,在乎是否得到人才;能始終如一,才能保持長久。 能做到以上這五點,就可以保全自己。自己所不願意的,不要強加於別人,這是一條重要的原則。 32.立身之本 顏回將要到西邊去,向孔子請教:「怎樣才能立身?」 孔子說:「只有恭、敬、忠、信,才可以立身。對眾人客氣,才能免除禍患;對別人恭敬,別人就會愛護你;對別人忠誠,別人就會幫助你;自己有信用,別人就會依靠你。有人愛護你,有人幫助你,有人依靠你,你一定會免除禍患。這樣的人可以治理國家,何況是立身?所以不親近關係密切的而親近疏遠的人,這不是太遠了嗎?不注重內心的忠誠,而只注重外表,這不是太反其道而行之了嗎?不在事先多作考慮,到了危難的時候才來想辦法,不也是太晚了嗎?」《權謀書》 第三部分 卷十 慎與忍(6) 33.五慎 一個人要管理好自己,心須注意五件很基本的事情:一是要柔和而仁厚,二是要誠實而有信,三是要富貴對人不驕傲,四是要恭敬,五是要寬厚而沉靜。經常想到這五方面,就不會有災禍發生。任用賢能,持身莊敬,順應天時,壞的命運不來,禍也不會來。關愛別人,並不只是關心人家,而且也是自己關心自己;尊重人家,並不僅是尊重人家,而且也是自己尊重自己。 以前我曾看見上天降下金子、石頭和血;我曾看見四個月亮和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又與天空一起滑落;我曾經看見高山崩頹下來,深谷被堵塞住,跟著大都王宮被破壞,大國被消滅;我曾經看見高山裂開,深淵裡的水沒有了,貴人被車裂;我曾經看見稠密的森林裡沒有樹木,平原變成溪谷,君子變為車夫;我曾經看見江河裡的水幹了變成坑。在最寒冷的冬天去采樹葉,盛夏降下霜雪;擁有千輛戰車的人君,和擁有萬輛兵車的人主,死了沒有人埋葬。 所以一個君子莊敬謹慎才能形成好的名譽;小人莊敬,也可以免除刑罰,又怎能不警惕不注意這五項要務呢! 34.君子好恭 魯國有一位恭謹的士人,名叫機汜,年紀已七十歲,卻更加恭謹小心。冬天走在沒有陽光照射的地方,夏天走在有陽光的地方;經過集市不敢停留,眾人行動時一定跟隨,坐的時候一定正坐;吃一餐飯的時間,站起來三次;看見穿著粗陋衣服的人一定向他行禮。 魯君問道:「機子年紀很大了,難道就不可以減免禮節嗎?」 機汜答道:「君子注重恭敬才能成就聲名;小人注重恭敬,就可以免除刑罰;坐著舒適,卻還要防備跌倒;吃著美味,但也要小心噎到。現在像我這樣所謂幸運的人,卻不一定就是幸運。鴻鵠一飛衝天,豈不是飛得很高嗎?但用短箭還可以把它打下來;虎豹夠兇猛了,但人還可以吃它的肉,睡它的皮。稱讚別人的人少,詆毀別人的人多。我年紀七十了,常常害怕災禍降臨到身上,我又怎能不恭謹小心呢?」 35.敬畏之心 成回跟子路求學三年,態度非常恭敬。子路問他為什麼這樣,回答道:「我聽說,行人和鳥一樣,上怕鷹鸇,下怕羅網;做好事的人少,進讒言的人多。自己還沒有死,怎知沒有禍罪?我年紀七十歲了,常常害怕有損自己的行為,因此特別恭敬來等待天命。」 子路叩頭說:「你真是一位君子啊!」 孔子說:「下棋有黑白兩道。」 孔子 夏禹 夏禹出門看見一位罪人,下車去問,接著自己哭起來。 卷一領袖之道 卷一領袖之道 卷一領袖之道 姜太公 姜太公說:「沒有主見,靠別人的話來決斷,將遭到禍殃。」 管仲 管仲說:權不可分開,政治也不能容許有異己存在。 伊尹 伊尹說:所謂三公,他們的智慧高,了解大道理。 晏子 晏子上朝的時候,坐的是破舊的車子,駕的是不馴良的劣馬。 子貢 子貢問孔子說:「我作人家的幫手,但不曉得要怎樣做才好。」 孟子說:每個人都知道用糞肥,但不知道要用書培育他的心靈。 孟子 楚國的申包胥站在秦庭下面,哭了七天七夜沒有停止,楚國才能保存。 申包胥 隰侯重掌盾伏在炭上。 隰侯重 周武王滅掉殷朝,召見太公問計。 周武王 荀子說:好鬥的人是忘記了他自己。 荀子 文公說:如果我不聽從你關於禍福利害的忠告,就會被河神懲罰。 晉文公重耳 平原君說:趙一亡國就是我當俘虜,怎麼不擔憂呢? 平原君 張良和大力士在博浪沙趁秦始皇不備的時候襲擊他。 張良 士兵有患皮膚腫爛的,吳起親自吸吮他的爛膿。 吳起 子產治理國政,選擇能幹的人擔任適合他的工作。 子產 禹由於夏朝而得到天下,桀卻亡於夏朝。 桀 周公代理天子職務七年,平民之士拿著禮物來拜見他的有十二個人。 周公 孟嘗君將要到西方秦國去,他的幕客勸諫他一百次他都不聽。 孟嘗君 孔子讀《易》讀到損益的時候就嘆息一聲。 孔子讀易 老子說:得到它的利益,一定也要想到它的害處。《權謀書》 第三部分 卷十一 說服人的方法(1) 1.言辭與安危 孫卿說:「勸說的方法,必須恭敬穩重地樹立自己的觀點,端正誠實地處理一切事務,堅毅地樹立自己的決心,又能用種種比喻來說明事理的真相,分別是非利弊使對方明白。說話的時候,語氣要常帶感情,有時興高采烈,有時候激昂慷慨。對於自己的論點,務須使對方覺得非常實在難得,神妙莫測,若能這樣,你的遊說就無往不利了。這就叫做謹慎自己所該謹慎的。古書上說:『惟有才德之人才能謹慎他自己所該謹慎的。』」 《詩經》上說:「不要輕易地說話,不要苟且地做事。」鬼谷子說:「一個人行為不善良,我們想設法矯正他,這件事並不容易。勸導他的話,不能生效,不能使對方服從,這是因為自己解說得不明白的緣故;假使你已經講得很明白,但對方還是不實行,那就是因為你說的話未能投合對方的喜好。若能解說得很明白,堅持得很穩固,又能投合對方的愛好,你說的話,聽起來神奇而珍貴,明白而易於分辨,能打動對方的內心,這樣,如果你的勸說還不能生效的話,從來沒聽說世界上有這種事。這叫做善於勸說。」 子貢說:「一個人所說出的言辭,得當與否,關係著本身的得失和國家的安危。」《詩經》上說:「君王講話的語氣和悅,能使老百姓覺得心安。」辭令的功能在於使我們待人接物時,獲得通達。主父偃說:「一個人不善於辭令,還有什麼用呢?」從前鄭國子產因為善於辭令,得到趙武的禮敬;王孫滿明白言談之道,楚莊王聽了自覺慚愧;蘇秦善遊說,使六國得到安全;蒯通也因善於言辭而保全性命。因此,言辭之道,實在是用來尊敬君上,提高自己身份,安定國家和保全性命的工具。所以言辭不可不講究,而遊說之道更不可不擅長。 2.范痤脫險 趙國派人告訴魏王說:「替敝國殺掉范痤,敝國便獻出七十里的地方給貴國。」魏王說:「好的。」於是派差吏去捉拿范氏,將他包圍了,但尚未殺害。范痤爬上屋頂,騎在屋脊上告訴使者說:「與其殺了我去和人交易,不如趁我活著和人交易。假使我已死,而趙國不把土地給君王,那麼君王怎麼辦呢?所以不如和對方完成割地的手續,然後殺死我。」魏王說:「可以。」 范痤就上書給信陵君說:「我是魏國從前免了相位的人,現在趙國用土地賄賂魏王,想殺我,魏王聽信了。假使以後強秦也仿效趙國的辦法要殺掉你,你怎麼辦呢?」於是信陵君就去勸說魏王,救出范痤。 3.逢滑之辯 吳人攻入楚國,招陳懷公去會見。懷公就召集國人商議說:「想要親近楚國的人站在左邊,要親近吳國的人站在右邊。」逢滑當著懷公的面進諫說:「吳國未嘗有福德,楚國未嘗有災禍。」懷公說:「國家被人戰勝,國君出奔,不是災禍是什麼?」逢滑說:「小國有這種情況,尚且能恢復,何況大國呢?楚國雖沒有道德,但並不殘害百姓;吳國日日傷亡它的士兵,其骸骨暴露在野外,這樣並沒有道德。上天或者有意教訓楚國。但災禍降臨吳國,恐怕也不會太久了。」於是陳侯聽從他的看法。 4.三歸台 齊桓公任命管仲為相時,召集大夫說:「贊成我的意見的人,入門靠右邊站,不贊成我的意見的人,入門靠左邊站。」有一個人在門中間站著,桓公問他是何緣故?那人答道:「管子的智慧足以治理天下,他的才幹之強足以奪取天下,但君上你能完全依恃他的信義嗎?內政委任他,外交事務也讓他裁斷,驅使百姓歸服於他,這樣他就能輕易地奪取政權了。」桓公說:「有道理!」於是告訴管仲說:「政事就歸你管了,若政事辦理得不周到的地方,我只有糾正你。」管仲就建築一個叫三歸的檯子,在裡面辦理政事。 5.閭丘為相 齊宣王到社山打獵,社山的老百姓有十三人一起來慰問宣王。宣王說:「父老們辛苦了。」就吩咐左右的官吏賞賜父老們田地不必納稅。父老們都拜謝,但閭丘先生不拜。 宣王說:「父老們嫌賞賜太少嗎?」又吩咐左右官吏再賞賜父老們不必服勞役,父老們都拜謝,閭丘先生又不拜。宣王說:「拜謝的人可以離開,不拜謝的人前來。」並且說:「寡人今天來此,很榮幸的得到父老們的慰問,所以賞賜父老們田地不必納稅。父老們都拜謝,先生你獨不拜,寡人自認為賞賜太少,所以又賞賜父老們不必服勞役。父老們都拜謝,先生你又獨不拜。寡人是不是有過錯呢?」 閭丘先生答道:「聽說大王來遊獵,所以來慰勞大王,是希望大王能讓我長壽,希望大王能令我富有,希望大王能令我尊貴。」 宣王說:「上天殺生有一定的時間,不是寡人所能給與的,無法使先生長壽;倉庫雖然充實,是為防備災害,無法使先生富有;朝中大官沒有缺額,小官又卑賤,無法使先生尊貴。」閭丘先生答道:「這不是為人臣者所敢奢望的。盼望大王選擇善良富貴家的子弟,行為有修養的人做官吏,使法律制度公平,這樣臣下便可稍得長壽了;春夏秋冬四季,按時救濟,不要煩擾百姓,這樣我們百姓便可稍為富有了;希望大臣發出命令,命令少年的人尊敬年長的人,年長的人尊敬年老的人,這樣我們便可稍得尊貴了。現在大王幸運地賞賜臣下田地不必納稅,這樣國庫將會空虛;賞賜臣下不必服勞役,但是這樣,官府里就沒有差使了。這本來就不是做臣下的人所敢奢望的。」 齊王說:「很好!希望能聘請先生做我的宰相。」《權謀書》 第三部分 卷十一 說服人的方法(2) 6.漢鼎 漢武帝的時候,汾陽地方獲得寶鼎,百姓將它貢獻到甘泉宮。文武百官都來慶賀,祝賀說:「陛下得到了周鼎。」但侍中虞邱壽王說:「這不是周鼎。」 皇帝知道了,就召見他,問道:「寡人得到周鼎,文武百官也都認為是周鼎,而唯獨你壽王認為不是,是什麼道理呢?你有道理可說就讓你活,否則就殺了你。」 答道:「小臣壽王哪敢不講道理?我聽說周朝盛德,開始於后稷,發展於公劉,壯大於太王,完成於文王、武王,顯揚於周公。其道德惠澤上應天時,下通泉穴,上天為了報應,於是鼎器為周朝而出,所以稱為周鼎。現在漢朝從高祖繼承周德以來,也昭顯善德良行,布施恩愛惠澤,六合之內,和合一同。到了陛下之時,更加興盛,上天吉利的兆頭接連而來,徵驗祥吉之事,完全顯現。從前秦始皇親自於彭城禱求周鼎,竟不能得。上天為昭示有德之君,寶鼎自然而至,這是上天所要賜給漢朝的,是漢鼎不是周鼎啊!」 皇上說:「說得很好。」文武百官都高呼萬歲。這一天賜給虞丘壽王黃金十斤。 7.草茅小臣立為國師 晉獻公的時候,住在城郭東邊的老百姓,有一位叫祖朝的人,上書給獻公說:「草茅小臣是東郭百姓,名叫祖朝,希望能聽聞國家的大計。」 獻公派使者出來告訴他說:「國家大事,肉食的官吏已考慮好了。素食的百姓,還有什麼可干預的呢?」 祖朝答道:「大王沒聽說過古代有位將軍叫桓司馬的人嗎?他早晨要朝見君上,但起床太晚。這時駕車的人呼叫馬車,驂乘也呼叫馬車,於是駕車者就捉住驂乘的手肘,制止說:『你為什麼超越了本份?為何要大聲呼叫馬車呢?』驂乘告訴駕車者說:『應當呼叫就需呼叫,這是我的事。你應當拉住你的御馬索,你現在不拉正你的御馬索,使馬突然受驚,亂闖起來,輾到路上行人。將來在戰場上遭逢大敵,下車拔劍,踐踏鮮血和肝膽前進,本來是我的事。你怎能拋棄你的馬索,下來幫助我呢?災禍同樣牽連到我身上,和你一樣,我有很深的憂患,我怎能不呼叫馬車呢?』現在大王說:『肉食的官吏已考慮好了,素食的百姓,還何必干預呢?』假使食肉者有一天在朝廷上有失策之處,像我們這些素食者,能不血肉橫飛,肝膽塗地於中原的草野嗎?其災禍也同樣牽連到我身上,臣下的憂慮也是很深的。我怎能不干預國家的大計呢?」 獻公就召見他,和他談論了三天,感到沒什麼可憂慮的了,於是聘他為國師。 8.惠子用譬喻 有賓客告訴梁王說:「惠子談論事理,善用譬喻。大王叫他不要打比喻,那麼他就沒法說了。」王說:「好的。」隔日相見,告訴惠子說:「希望先生談論事理,就直說好了,不必打比喻。」惠子說:「現在有人在這裡,不知道『彈』是什麼,問道:『彈的形狀像什麼?』回答他道:『彈的形狀就像彈。』這樣他能了解嗎?」王說:「不了解的。」惠子說:「於是再回答說:『彈的形狀就像弓,而用竹做弦。』那麼他了解嗎?」王說:「可以明白了。」惠子說:「說明一件事物,本來就應該用對方所已知的事物講解比喻對方所未知的事物,使對方了解。現在大王說不用比喻就做不到這一點了。」王說:「是的。」 9.孟嘗君與食客 孟嘗君推薦他的食客給齊王,經過三年而不被錄用。這位食客就回來對孟嘗君說:「君上將我推薦給齊王,三年尚未被錄用。不知是臣下我的罪過?還是君上的罪過?」 孟嘗君說:「寡人曾聽說,絲線依賴針而穿入,卻不依賴針使它繃緊;嫁女兒要依賴媒人才能成功,但不能借媒人而使夫婦親熱。先生你的才幹一定薄弱,還埋怨寡人嗎?」 食客說:「不是這樣的,臣下聽說周氏的嚳,韓氏的盧,都是天下善跑的狗,看見兔子而指點給它,那麼兔子絕逃不掉。如果遠遠望見,就放開狗,那麼經過幾世也捉不到兔子。不是這條狗無能,而是指點的人有過錯。」 孟嘗君說:「不是這樣的,從前華舟和杞梁二人,出戰而死,他們的太太很悲傷,向著城牆而哭。城角為她倒塌,城牆也為她崩塌了一角。君子真正能表率於內,那麼萬物自然順應於外。你看土壤尚且效忠於人,何況是食谷的君子呢?」 食客說:「不是這樣的,我看到鷦鷯築巢在蘆葦花上,用毛髮粘得很堅固,那些建築房子的工人尚且做不到,可以說是完整而堅固了。可大風吹來,蘆花折斷,卵子破了,小鳥死了,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它所寄託的地方使然啊!而且我們看,狐狸是人所想攻殺的,老鼠是人所想熏捕的。我未嘗看見穀神廟裡的狐狸被攻殺,土地廟裡的老鼠被熏捕,為什麼?這是所寄託的地方使然啊!」於是孟嘗君又指點他到齊國,齊王任他為相。 10.時與運 陳子向梁王遊說,梁王內心雖然高興,但又懷疑地說:「你為什麼離開你們陳侯,反來教導我這小國的國君呢?」 陳子說:「人與人能互相親善是有道理的,而且一個人的遭遇要看他時運如何?從前傅說穿著粗布衣服,帶著劍在秕傳城中為人建築,商王武丁晚間作夢,早晨尋得他,機會來了,傅說讓武丁做了當時的王者;寧武為別人養牛,在大路上敲著車輻唱歌,回頭見到桓公,得到任用,他幫桓公做了當時的霸者;百里奚被以五張羊皮賣給秦國,並作了秦國的俘虜,卻受穆公任用,因此穆公成了當時的強者。評論這三人的德行,都不能做孔子的高徒。而現今孔子往來列國,南邊在陳國、蔡國受困,又北上求通於齊景公,也受到冷遇,沒有被任用。這是孔子的運氣不好而景公的時運也不佳。以孔子的聖明,尚不能說服景公去掉怠慢,一時遭受阻礙,我又能怎麼樣呢?」《權謀書》 第三部分 卷十一 說服人的方法(3) 11.林既的勇敢 林既穿著熟獸皮做成的衣服朝見齊景公,齊景公說:「這是君子的服飾?還是小人的服飾?」 林既不敢前進,又表情為難地說:「只看衣服的穿著,怎麼足夠作為衡量士人德行的標準呢?從前楚國人佩帶長劍,戴高帽子,卻出了個令尹子西;齊國人穿短衣,戴遂傑之冠,卻有管仲、隰朋那樣了不起的人;越國人身上畫有花紋,頭髮剪斷,卻有范蠡、文種出來;西戎之人,衣服左衽,髮結如椎,卻有由余出來。假如像君上所說的,那麼穿狗裘的人就應當學狗吠了,穿羊裘的人就應當學羊叫了。而且君上穿狐裘上朝,照上面的意思說,不是也應當有所改變嗎?」 景公說:「你真可算勇敢強悍了,現在還沒看見你這樣雄奇的辯論。但你這是人與人之間的爭辯,還是可以戰勝千乘之國呢!」 林既說:「不知道君上所說究竟何所指?登臨高峻危險之處而眼睛不眨,腳不疲軟,這是工匠的勇敢強悍;潛入深淵之中,刺殺蛟龍,抱黿鼉而出,這是漁夫的勇敢強悍;進入深山,刺殺虎豹,抱熊羆而出,這是獵人的勇敢強悍;不以斷頭為難事,裂開胸腹,暴露骸骨,流血於中原之野,這是武士的勇敢強悍。現在臣下站在廣大的宮廷,改變臉色,嚴正辭辯,冒犯主君的威怒,眼前雖有軒車的賞賜,內心不為所動;身後雖有斧鉞的威嚇,也不為之恐慌;這就是我林既所以算得上勇敢強悍的緣故了。」 12.車前之覆 魏文侯和大夫們喝酒,叫公乘不仁定規矩說:「喝酒不幹杯的人,再罰一杯。」文侯自己卻沒有乾杯。公乘不仁就舉起白酒杯要罰他。文侯雖然看見了卻不理他。侍者說:「不仁退去,主君已經醉了。」公乘不仁說:「《周書》說:『前面車子翻了,後面車子要小心。』這是說它的危險,做人臣下的人不能輕忽,做人君的人也不能輕忽。現在主君已經定了酒令,令不施行,可以嗎?」國君說:「是的。」舉起酒杯就飲,飲完了,說:「請公乘不仁做上客。」 13.庄辛的辭辯 襄成君開始受封的那一天,穿著華麗的衣裳,佩帶玉劍,腳蹬白細絹鞋,站立於流水之岸上。大夫們擁著鍾錘,縣令們拿著鼓槌號令,呼喊著:「誰能渡王者過河呢?」 楚大夫庄辛從此經過,見了很高興,就託辭拜見,起立說:「臣下想握一握君上的手,可以嗎?」襄成君生氣,臉色變了,不說話。庄辛退後幾步,洗洗手,說道:「君上難道沒聽說過鄂君子皙浮舟於新碧河上的故事嗎?他乘坐刻有鳥形的船,上面有許多花草,張設華麗的傘蓋,揮動著犀牛的尾巴,衣飾斑斕富麗,鐘鼓之聲齊鳴。一個掌舟楫的人抱著槳唱歌。歌詞是:『濫兮抃草濫予昌澤予昌州州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提滲隨河湖。』鄂君子皙說:『我不懂得越歌。你嘗試為我用楚語解說。』於是就召來一個越語翻譯員,便用楚國話說道:『今夜是何夜,我能操槳於此洲流;今日是什麼吉日,我有幸和王子共游同舟。我承蒙賞賜佳美的珍饈,身披美好的錦繡,雖然旁人譏評我,但我並不覺得慚羞;我的內心雖然頑冥,幸而猶未自絕,因為我深深了解王子。山山都有林木,木木都有分枝,我內心喜悅君上,只恐君上不知。』於是鄂君子皙就揮起長長的袖袂,走去擁抱他,舉起繡花的棉被去覆蓋他。鄂君子皙是楚王的同胞兄弟,官做到令尹,爵位是執珪。一個掌舟楫的越人,尚能和他一同歡樂而竭情盡意。現在君上怎能超越鄂君子皙?臣下怎麼不如一個掌舟楫的人。希望一握君上的手,竟不可得,為什麼呢?」 襄成君就奉上雙手向前,說道:「我年少的時候,也曾以美貌受長者的稱讚。未曾受到如此突然的羞辱。從今以後,希望能以少年對長者的禮節,恭謹接受先生的教導。」 14.琴聲的悲哀 雍門子周帶著琴去見孟嘗君。孟嘗君說:「先生彈琴也能使我悲傷嗎?」 雍門子周說:「臣下怎能使您悲傷呢?臣下所能使他悲傷的是那些起先貴盛一時,後來卑賤潦倒,與開始時家道殷富,後來清貧如洗的人。或者一個人身材魁偉瀟洒,恰逢暴亂之世,不講道理的君主,妄加無理的罪名;或者一個人處身於隱僻孤絕之地,與四鄰不相往來,命運坎坷曲折,處處遭受厭棄,於窮巷之中備受委曲,找不到可以發泄的人;或者一個人年少失去父母,兄弟離別,家中財用不濟,憂思窘蹙之情,填滿胸臆。在這個時候,這些人當然不堪聽聞飛鳥疾風的聲音,窮愁潦倒得一點快樂沒有。像這樣臣下只要固定好琴弦,拿起琴來彈琴歌唱,再加以長噓短嘆,那一定會使他們涕泗橫流,沾濕衣襟的。現在您是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君,住的是寬廣的大廈,深邃的宮房。放下羅帷,清風徐來,戲子和侏儒們在面前輪流上來獻媚阿諛。閑來無事,就玩象棋,讓鄭國美女舞蹈,聽楚國熱切的風謠。用各種色彩來放蕩眼目;用流俗的歌聲娛悅耳朵。若要在水面遊覽,就連接舟船使它並列著,載著羽毛的旌旗,鼓吹作樂於深不可測的淵流;若要到郊野遊玩,就騎馬賓士射獵在平坦的原野與廣闊的園林之中,格殺猛獸;回到家,就在深宮中敲鐘打鼓取樂。這時候,看天地之大,還不如一根手指,忘記了生死的煩惱,雖然有善於鼓琴的人,也不能使您悲傷啊!」 孟嘗君說:「不對!不對!我認為不是這樣的。」 雍門子周說:「然而臣下有一件事為您感到悲哀;聲名與帝王匹敵,而使秦國受困的是您;聯合五國之兵,向南面攻伐楚國的也是您。天下不會平安無事,不是合縱,就得連橫。合縱成功了,那麼楚國就成了王者,連橫成功了,秦國就可稱霸,無論是楚國稱王,或者秦國稱霸,都必向薛報仇。以秦、楚那樣強大的國家,報仇於弱小的薛,好比拿把利斧去砍伐木槿一樣容易,一定殺得片甲不留的。天下有見識的人,沒有不為您感到心寒鼻酸的。千秋萬歲以後,您的廟堂一定不能再有人祭祀了。高大的樓台頹壞了,曲折的園池也漸漸毀損,墳墓塌了,長滿青草,變得平平的。兒童或撿拾柴草的人,都在墳上徘徊散步並唱著歌。眾人見了,沒有不悲愁的。他們為足下悲傷道:『像孟嘗君那樣尊貴的人,怎麼可以讓他這樣呢?』」 於是孟嘗君傷心地哭泣起來,眼淚還留在睫毛上未掉下來。雍門子周取琴彈起來;慢慢地撥動宮徵,微微揮彈羽角,彈奏了一支曲子。孟嘗君涕流滿面,汗流浹背,欷噓著近前說:「您先生彈琴,使我田文立刻像一個國亡家破的人一般。」《權謀書》 第三部分 卷十一 說服人的方法(4) 15.蘧伯玉 蘧伯玉出使到楚國,在漢水岸上遇到公子皙。子皙手拿著喂馬的草迎接他,說道:「請問貴客要上哪裡去?」蘧伯玉靠在車前的橫木上向他敬禮。公子皙說:「我聽說一個上等的士人可以用神色託付他;中等的士人可以用言辭託付他;下等士人可以用財產託付他。我能用這三種士人的哪一種託付你呢?」蘧伯玉說:「我恭謹地接受你的託付。」 蘧伯玉拜見楚王,使者的事務辦完後,坐著聊天,從容不迫地談到士人的事。楚王說:「哪一個國家士人最多?」蘧伯玉說:「楚國士人最多。」楚王非常高興。蘧伯玉說:「楚國雖然士人最多,但楚國不能重用。」王吃驚地說:「這話怎麼說呢?」蘧伯玉說:「伍子胥生長於楚國,卻逃亡到吳國,吳國接納他並任為宰相,後來出兵攻伐楚國,毀壞了平王的墳墓。伍子胥生長於楚國,而吳國能善用他。黃生長於楚國,奔走到晉國,治理七十二縣,結果路人不撿拾別人遺失的東西,老百姓不得非分之財,城門不必關閉,國中沒有盜賊,黃生長於楚國,而晉國能善用他。現在臣下來楚國,在漢水岸上碰見公子皙,要告辭的時候他告訴我說:『上士可以神色付託他;中士可以言辭託付他;下士可以財產託付他。這三種人都可以身相託付嗎?』又不知道公子皙將要去治理什麼地方了。」 於是楚王派使者乘坐一輛駟車,副使兩輛,至漢水上追回公子皙。因此,子皙能再被楚國重用,這完全是蘧伯玉的力量啊!所以《詩經》上說:「誰善於烹魚,我為他擦好鍋釜;誰要回西方的老家,我會用好言語去安慰他。」就是這個意思。物與物相親相和,道理本來就很微妙的。 16.祁奚救叔向 叔向的弟弟羊舌虎和欒逞感情很好。欒逞在晉國犯罪,晉國因此殺了羊舌虎,叔向也為了此事做了奴僕。不久,祁奚說:「我聽說小人得了權位,不爭權奪利是不可能的;君子操心別人的災難,不去挽救是不吉祥的。」於是就去拜見范桓子,勸告他道:「聽說善於治理國家的人,賞賜不會過分,刑罰不會濫用。賞賜若過分恐怕那些缺德小人也能受惠;刑罰若濫用恐怕那些才德君子也受牽累。我們寧可過分賞賜到缺德之人,不可因濫用刑罰而使君子受刑。所以堯用刑罰處死鯀於羽山,卻重用他的兒子禹。周朝用刑罰殺死管叔、蔡叔,而用周公為相,這就是不濫用刑罰。」桓子聽子就命令吏卒放出叔向。 救助患難的人,其自身往往很危險,還要不怕麻煩與侮辱,這樣有時還不能解救朋友的患難。現在祁奚只是談論先王的德行,就搭救了叔向。學習哪裡有止境啊! 17.衣服常新而不舊 食客張祿看守大門,有一天拜見孟嘗君說:「衣服常新而不舊,倉庫常充滿而不空虛,要做到這樣有什麼辦法,君上知道嗎?」孟嘗君說:「衣服常新而不舊,就是要常修整它;倉庫常充滿而不空虛,就是要富有。還有什麼方法可以達到?你的高見可以說出來聽聽嗎?」張祿說:「希望君上自己顯貴就要提拔賢人,自己富有就要救濟窮人,這樣就能衣服常新而不舊,倉庫常充滿而不空虛了。」孟嘗君認為他的話很有道理,欣賞他的涵意,認為他的辭令富有辯才。隔一天就派人奉送黃金百斤,織有文彩的布百匹贈給張先生。先生推辭不受。 後來先生又拜見孟嘗君。孟嘗君說:「前日先生教導我衣服常新而不舊,倉庫常充滿而不空虛的好辦法。我私下喜歡你的指教,所以派人奉送黃金百斤,織有文彩的布百匹贈給先生,先生為什麼推辭不受呢?」張祿說:「君上要耗盡你的金錢,搬出你倉庫的米粟來補充我們士人,那麼衣服會壞,鞋子會破,而且生計不足,怎能衣服常新而不舊,倉庫常充滿而不空虛呢?」孟嘗君說:「那麼該怎麼辦呢?」張祿說:「秦國是個四面皆山的國家,因為關口阻塞,想遊說求官的人無法進入,希望君上為我寫一封長信,交我帶給秦王,我前往若被任用,這是君上的幫忙;若前往而未被任用,雖然用各種方法去謀求也是無效的,那時我只好聽命了。」孟嘗君說:「我恭敬地答應你的請求。」 孟嘗君就寫了一封信託交給秦王,結果張祿前往受到重用。有一天他告訴秦王說:「自從我到大王的國境,田地日漸開闢,官吏與百姓的政事漸上軌道,但是大王有一樣東西尚未獲得,大王知道嗎?」王說:「不知道。」張祿說:「山東(指齊國)有宰相叫做孟嘗君,他是賢人,天下沒有緊急的變故便罷了,若有緊急的變故,他能收容天下英雄豪傑,與他聯合、交往的,我想大概只有此人了。而大王為何不替我和他親善呢?」秦王說:「我恭敬地聽從你的高見。」於是就派人奉上一千塊黃金給孟嘗君。孟嘗君正好在吃飯,停下來想一想,省悟了,說:「這就是張先生所謂的衣服常新而不舊,倉庫常充滿而不空虛的道理吧!」 18.莊子借米 莊周家裡貧窮,就去向魏文侯借貸小米。文侯說:「等我國中百姓將小米繳來,我會派人奉送上去。」莊周說:「今天我來的時候,看見路旁牛腳塘中有鮒魚,嘆著氣問我:『我還可以活嗎?』我說:『等我替你到南方見楚王,挖開長江、淮水來灌溉你。』鮒魚說:『現在我的性命有一盆水就活了,等你為我求見楚王,掘開長江、淮河的水來灌溉我,你就要到乾魚市場來找我了。』現在我因為貧窮的緣故來借貸小米,而你卻說等我國中納稅的小米送來,才能賜我。等到送來了,也只有到傭工市場來找我了。」文侯就拿出百擔的小米派人送到莊周的家裡。 19.叔向諫平公 晉平公問叔向說:「假使五穀收成不好,百姓傳染疾病,這時北方的狄人又來攻打我們,我們怎麼辦呢?」回答說:「五穀收成不好,明年就能恢復,傳染病不久也會停止,狄人也並不可怕。」平公說:「有比這更大的災患嗎?」答道:「大臣只重視爵祿多少而不認真勸勉君上;近臣怕犯罪也不敢說話;左右的宦者照顧和寵愛那些小官,而君上不知道。這算是真正的大患了。」平公說:「很好。」因此就下令給國中百姓說:「想要進諫的人,我替他保守秘密;左右宦者議論國家大臣的,犯罪。」 20.挖祖墳 趙簡子攻伐陶城,有兩人先爬上去,死在城上。簡子想要回倆人的屍體,陶丘的國君不給。承盆疽告訴陶君說:「簡子要挖掘君上祖宗的墳墓,並和君上你的百姓交易,約定說:『逃出都城,爬牆過來投降的人,就赦免他;否則就要挖他們祖宗的墳墓。已經朽壞的,就將骨灰散在空中,未腐敗的就解剖他們的屍體。」陶君害怕了,就交出那兩人的屍體談和。《權謀書》 第三部分 卷十一 說服人的方法(5) 21.孔子的學問 子貢拜見太宰嚭。太宰嚭問道:「孔子這人怎麼樣?」答道:「我不知道。」太宰說:「你不知道,為何侍奉他呢?」答道:「正因為不知道,所以要侍奉他。我老師就像廣大的山林一樣,人民各取所需要的木材,都能獲得滿足。」太宰嚭說:「你有沒有抬高你老師呢?」答道:「我老師是不必人去抬高的,我端木賜只像一堆土,以一堆土去增高大山,山的高度,未曾增加,而且這是不智之舉。」太宰嚭說:「那麼你對老師的學問,也應擇善而取了。」答道:「世界上有這樣一個大酒樽,而你不酌不飲,不知道是誰的罪過啊!」 22.孔子如江海 趙簡子問子貢說:「孔子為人怎樣?」子貢答說:「我無法了解。」簡子不高興地說:「先生侍奉孔子幾十年,完成了學業才離開他。寡人問你,你說無法了解,為什麼?」子貢說:「我就像一個口渴的人飲江海的水,只知滿足而已。孔子如同江海,我怎能了解他呢?」簡子說:「子貢的話的確有理!」 23.孔子之賢 齊景公對子貢說:「你拜誰為師?」答道:「我拜仲尼為師。」景公說:「仲尼賢能嗎?」答道:「賢能。」景公說:「他賢能得好比什麼?」答道:「不知道了。」景公說:「你知道他賢能,但不知他好比什麼,這樣可以嗎?」答道:「現在說天高,無論是年少的,年長的,聰明或愚笨的,大家都知道它高。但有多高呢?大家都說不知道。所以,我知道仲尼的賢能,但不知道他好比什麼。」 24.木杖撞鐘 趙襄子對仲尼說:「先生卑躬屈膝以晉見人主,已拜見了七十位國君了,但都不順利。不曉得是世上沒有賢明的國君,還是先生的理想本來就行不通?」仲尼不回答。 隔天,襄子拜見子路說:「我曾經請教先生一些道理,先生不回答。如果知道而不答,就是故意隱瞞,隱瞞道理,怎能算是有仁德呢?假使果真不知道,怎能稱為聖人呢?」子路說:「安置一口天下最響亮的鐘,而用木杖來敲打它,怎能發出聲音來呢?君上問先生,不就好像用木杖撞鐘嗎?」 25.命運與天理 衛國將軍文子問子貢說:「季文子三次時運不濟,三次官運亨通,為什麼呢?」子貢說:「他窮困時就侍奉賢者,通達時就提拔窮困的人,富有時就布施給窮人,顯貴時能禮遇卑賤的人。窮困而能侍奉賢者,就不可欺侮;通達時能提拔窮困的人,就是忠愛於朋友;富有時能布施給窮人,那麼宗族的人就親近他;顯達時能禮遇低賤的人,就會得到老百姓的擁護。所以他有所得,是天理本來如此;有所失,是個人的命運。」文子說:「失意而終不能得志,是什麼緣故呢?」答道:「就是因為他窮困時不侍奉賢者,通達時不提拔窮困的人,富有時不布施窮人,顯達時不禮遇低賤的人。那麼他如有所得,是他的運氣;若有所失,是天理本來如此。」 26.孔子放管仲 子路問孔子說:「管仲是什麼樣的人呢?」 孔子說:「是大人物。」 子路說:「從前管仲向襄公遊說,襄公不高興,這是沒有辯才;想立公子糾而不能成功,這是沒有才能;在齊國的家遭遇摧殘而不感傷,這是不仁慈;被囚禁在檻車中而沒有羞慚的樣子,這是不知恥;侍奉自己曾用箭射過的國君,這是不忠貞;召忽殉職而死,管仲不死,這是沒有仁心。老師為何說他偉大呢?」 孔子說:「管仲遊說襄公,襄公不高興。不是管仲無辯才,而是襄公不曉得用人;想立公子糾而不成功,不是沒才能,而是時運不濟;在齊國的家被摧殘而不感傷,不是不仁慈,而是了解天命;被囚禁於檻車中而沒有慚愧的樣子,不是不知恥,而是自己抑制自己;侍奉自己所射過的國君,不是不忠貞,而是懂得權變;召忽殉職而死,管仲不死,不是沒有仁心,因為召忽是為人臣下的人材,若不死便為軍隊所俘虜,死了就留名於天下,這樣為什麼不死呢?管仲是天子的輔臣,諸侯的宰相,死了就難免成為水溝里的腐屍。不死的話,他的功業能遍施於天下,為何要死呢?由!你是不知其中道理的。」 27.趙衰之賢 晉平公問師曠說:「咎犯和趙衰比較誰賢能呢?」答道:「陽處父想做文公的臣子,依託於咎犯,經過三年尚未達成願望。依託於趙衰,三天就達成願望。空有智慧而不能了解手下的士人,就是不聰明;知道了而不報告君上,是不忠貞;想說而不敢說,是不勇敢的;已經報告了,但君上不採納,是自己不賢能。」 28.越變越好 趙簡子問成摶說:「我聽說羊殖是位賢能的大夫,他的德行怎麼樣呢?」答道:「臣下不知道。」簡子說:「我聽說你跟他很要好,你都不知道,為什麼?」成摶說:「他做人常常變化。他十五歲時,清廉而不隱藏他的過錯;二十歲時,仁愛而好義氣;三十歲時,作晉國的中軍尉,勇敢而好仁道;五十歲時,當邊城的將領,遠方的百姓又來和他親善。現在我已經五年不見他了,恐怕他又改變了,所以不敢說我知道。」簡子說:「果然是位賢明的大夫,每轉變一次進步一次。」《權謀書》 第四部分 卷十二 不辱使命(1) 1.使者兩難 《春秋》的辭句,其字面的意義相反的有四處:既然說:「大夫辦事不可專斷,就是不可擅自生事。」又說:「出了國境為國辦事,假使可安定社會,有利於國家的事也可以專權。」既然說:「大夫奉君上的使命出國,對事務的處置由大夫決定。」又說:「奉君上的使命出境,聽到國君父母死亡的消息,只可慢慢走,不可返回。」這是什麼緣故呢? 道理是這樣的:以上那些義例,各有各自的條目,不能轉移,混淆。不可擅自生事,是說平常一般的原則;可以專權,是說拯救危難,剷除禍患的事;進退由大夫自己決定,是說將帥帶兵打仗的事;慢慢走而不可返回,是指出使的時候,路上聽到國君父母死亡的消息。公子子結隨便生事,《春秋》不責備他,是因為他救了庄公的危難。公子遂隨便生事,《春秋》譏評他,是因為僖公並無危難之事。所以,君上有危難而不專權赴救,這是不忠貞。假使沒有危難而隨便生事,這是不守臣下的本分。 古書上說:「《詩經》沒有一成不變的解釋,《易經》沒有一律吉祥的卦文,《春秋》沒有死板普遍的義理。」就是這個意思啊! 2.使者的言辭 趙王派遣使者到楚國,並彈瑟為使者送行,告誡他說:「一定按我吩咐的話說。」使者說:「大王彈瑟不曾這樣悲切過!」趙王說:「宮商諸弦調整得好的緣故罷!」使者說:「調整好了怎麼不在弦柱上做個記號呢?」趙王說:「天氣有乾燥與潮濕的不同,因此弦也會受影響而有緩急之差。宮商變遷不可預料,所以不做記號。」使者說:「賢明的君主派遣使者,將事務任命給他,並不用言辭來限制他。遇到吉事就要向人祝賀,遇到凶事就要向人弔慰。如今楚國和趙國相距有千餘里,吉凶憂患不可預料,好比瑟柱不可做記號。」 《詩經》說:「眾多趕路的使者們,內心每每擔憂不能及時完成使命。」 3.使者的信用 楚莊王起兵攻伐宋國,宋國派人告急求救於晉,晉景公想遣兵拯救宋國。大夫伯宗進諫道:「上天正在開啟楚國的國運,不可出兵討伐。」於是尋求壯士,獲得霍國人叫解揚的,字子虎,派他去告訴宋國不要投降。解揚路過鄭國,鄭國剛和楚國親善,因此捉住解揚,獻給楚國。楚王用優厚的禮物賞賜解揚,跟他約定,叫他把晉國人主的話有意反說,叫宋國趕快投降。三次要挾,解揚才答應。因此楚人就讓解揚乘著樓車,命令他呼喚宋國投降。但是解揚卻違背與楚國的約定,反而傳遞晉君的命令道:「晉國正派所有的軍隊來拯救宋國,宋國雖然緊急,但也千萬不要投降了,晉兵立刻到了。」 楚莊王大發脾氣,要烹煮他。解揚說:「君上能制定法令,這是正義;臣下能完成使命,這是守信。稟受我君上的命令出國行事,雖然死了,不能有二心。」楚王說:「你已答應我,後來又違背了,信用在何處呢?」解揚說:「我答應你,是想要完成我的使命,我死無遺恨。」回頭對楚君的臣下們說:「做人臣下的不要忘記我這個為國君效忠,反而被殺死的人。」楚王的幾位弟弟都勸告楚王赦免他。因此楚王最後赦了解揚,讓他回去。晉國就分給他上卿的爵位,所以後世的人稱他為霍虎。《權謀書》 第四部分 卷十二 不辱使命(2) 4.勇士唐且 秦王以五百里的土地要交換鄢陵,鄢陵的國君不接受,派遣唐且為使者向秦王致歉。 秦王說:「秦國攻取韓國,消滅魏國,鄢陵君只以五十里的土地存在,我豈是害怕他的威力嗎?我只是尊重他的道義罷了。現在寡人以十倍的土地和他交換,鄢陵君推辭不接受,是輕視寡人呀。」唐且避開坐席,回答說:「不是這樣的。我們鄢陵是一向不計較利害的。鄢陵君接受祖先的土地,理應保守它。雖然有千里的土地要交換,也是不可以的,哪能僅以五百里就可以呢?」 秦王憤怒起來,臉色變了,怒氣沖沖地說:「你也曾經看到天子發怒嗎?」唐且說:「臣下未曾見過。」秦王說:「天子一旦發怒起來,橫卧的屍體有百萬之多,千里之內,盡染鮮血。」 唐且說:「大王也曾見穿布衣韋帶的士人發怒嗎?」秦王說:「布衣韋帶的士人發怒時,只是脫去帽子,光著腳,在地上叩頭而已,哪個不知呢?」唐且說:「這是匹夫愚人的脾氣而已,不是布衣韋帶的勇士發怒。專諸刺殺王僚時,彗星沖襲月亮,流星白天出現;要離刺殺王子慶忌時,蒼隼在台上拍擊;聶政刺殺韓王的季父,白虹橫貫太陽。這三個人都是布衣韋帶的士人發怒,加上臣下合計就有四個了。當他們含著怒氣沒有發泄時,其凌厲之氣,上達霄漢。士人不怒就罷了,一怒之下,橫屍兩人,血濺五步。」於是就握著短刀,起立看著秦王說:「現在就是勇士發怒了。」 秦王臉色變了,跪下來說:「先生請坐,寡人清楚了。秦國攻破韓國,消滅魏國,鄢陵唯獨以五十里的地方,幸能保存,完全是重用先生的緣故啊!」 5.子貢求救 齊國攻打魯國。子貢晉見哀公,請向吳國求救。哀公說:「要不要動用祖先的寶器呢?」子貢說:「讓吳國索取了我國的寶器,再興兵助我,恐怕靠不住。」因此就以六副楊干麻筋做了弓箭前往。子貢告訴吳王說:「齊國不行正道,想使周公的後代失去祿位。況且魯國的賦稅有五百,邾國的賦稅有三百,不知道用這些錢增加齊國的收入,對吳國有利沒有?」吳王害怕起來,就興兵拯救魯國。諸侯們說:「齊國攻伐周公的後代,而吳國能來拯救。」因此都來朝見吳王。 6.倉唐之使 魏文侯封太子擊到中山去。過了三年,沒有派使者往來兩國之間。有一位舍人,是趙國人,名叫倉唐的,進諫說:「做人子女的,三年未知父親的消息,不能叫孝順;做人父親的,三年不管兒子,不能叫慈愛。君上為什麼不派遣人出使大國呢?」太子說:「我已經盼望很久了,尚未得到可以出使的人。」倉唐說:「我願意奉命出使。請問君侯有何嗜好?」太子說:「君侯嗜食晨鳧,喜愛北方的犬。」於是就派遣倉唐牽著一雙北犬,奉著一雙晨鳧,獻給文侯。 倉唐到達後,請求謁見,說:「我是您罪孽深重的兒子擊的使者,不敢列於大夫的朝廷,謹利用空閑的時間,奉著晨鳧,敬獻給您的庖廚,牽著北犬,恭敬地上奉給您的近臣。」文侯高興地說:「擊愛我,知道我的嗜欲,知道我的喜好。」因此召見倉唐,說:「擊身體沒有毛病罷。」倉唐說:「嗯!嗯!」這樣一問一答,一共三次,忽然說:「君上派出太子,封他為國君,直呼他名字,是不禮貌的。」文侯吃驚地改變臉色,問道:「你的君王還好嗎?」倉唐說:「我要來的時候,他尚在宮庭里拜送書信呢!」文侯回頭指著左右侍者說:「你的君王,身高和誰一樣。」倉唐說:「按照禮節,比擬一個人必須找適當的對象,諸侯不可有所匹敵,因此找不到比擬的對象。」文侯說:「他身高跟寡人比如何?」倉唐說:「君上賜給他外府的皮裘,還能穿得,賜給他的尺帶,不必再更改。」文侯說:「你的君王研究什麼?」倉唐說:「研究《詩經》。」文侯說:「《詩經》中他喜好什麼?」倉唐說:「喜好《晨風》、《黍離》二首。」文侯自己讀《晨風》之詩道:「那疾飛的晨風鳥,飛入蒼鬱的北林了,我好久不見賢明的君上,內心憂愁不能忘懷,奈何!奈何!難道他早已將我遺忘了嗎?」文侯讀完說:「你的君王以為我遺忘了他嗎?」倉唐說:「豈敢,常常想念罷了。」文侯又讀《黍離》之詩道:「那垂垂的黃米,那稷谷的幼苗;我慢慢行走在征途上,心中十分煩惱,了解我的人說我心憂,不了解我的人,說我有何奢求?悠悠的蒼天啊!這是為什麼?」文侯說:「你的君王在埋怨嗎?」倉唐說:「豈敢!時常想念罷了。」文侯於是派遣倉唐賜一副衣裳給太子,命令倉唐在雞鳴時到達。 太子起床迎拜,接受賞賜,打開衣篋,看見衣裳全部顛倒了。太子說:「這是催促我早點動身,君侯要召見我了。」倉唐說:「臣來的時候,君侯沒有下這個命令。」太子說:「君侯賞賜我衣服,並不是因為寒冷的關係。是想召見我,不再和別人計議,所以命令你雞啼的時候抵達。《詩經》說:『東方尚未破曉,做臣下的為了趕上早朝,慌張之間,顛倒衣裳,顛來倒去間,已有人從君侯之處來催召我了。』」於是就西去謁見。 文侯非常高興,擺上酒席,說道:「遠離賢人而接近自己寵愛的人,不是國家的好政策。」就派出少子摯,封到中山,使太子擊回國。 所以說:「想要了解他的兒子,看看他結交的朋友;想要了解他的國君,看看他所派遣的使者。」趙國倉唐出使一次,便使文侯變為慈父,使擊成為孝子。太子用《詩經》的詩句稱讚說:「鳳凰飛來了,發出美妙的叫聲,它們飛翔又落下,棲息在梧桐樹下。周朝的王室,也有眾多的賢能之士,做天子的使者,歸順愛戴天子。」這也是形容倉唐啊!《權謀書》 第四部分 卷十二 不辱使命(3) 7.豚尹出使 楚莊王想攻伐晉國,派豚尹去探察虛實。回來說:「不可以攻伐的。在上位的人,憂思國事,而百姓們生活安樂。而且有賢明的大臣叫沈駒。」 隔了一年,又派豚尹去探察,回來說:「可以了。起初的賢人死了。阿諛奉承的人,多在國君的宮室中,他們的國君愛好享樂而不講求禮法;在下位者處境危險,埋怨在上位的人,上下離心離德,不能合作。興兵去攻伐,百姓一定首先造反。」庄公聽從他,果然像他說的一樣。 8.柳下惠的辯辭 梁王集合群臣而評議他們的過錯。任座進諫說:「君上國家土地廣大,人民堅強而眾多,可國內沒有賢人辯士,怎麼辦?」 王說:「寡人國家小而窄,人民柔弱,臣下不多,寡人自己治理,何必用賢人辯士呢?」 任座說:「不能這樣說。從前齊國無故起兵打魯國,魯君很擔心。召見他的相國說:『怎麼辦呢?』相國回答道:『柳下惠年少時好學,長大後智慧高,君上試一試召見他,命他出使於齊國。』魯君說:『我是千乘的君主,親身出使到齊國,齊國都不聽。柳下惠只是布衣韋帶的士人,派他出使,又有什麼好處呢?』相國答道:『臣下聽說向人乞求不到火種,不指望燃燒罷了。現在派柳下惠出使到齊國,雖然無法解除齊兵,但只要魯國不被攻伐得更厲害就行。』魯君就說:『是這樣嗎?』相國就派人去召見柳下惠。柳下惠來了,進門提起衣裳,不趨前下拜。魯君避開席位站起來說:『寡人是飢餓了才求黍稷,口渴了才掘井的人,以前沒有喜事召見你。現在國事緊急,百姓恐懼,希望委託大夫你出使齊國。』柳下惠說:『好的。』於是東行謁見齊侯。齊侯說:『魯君恐懼嗎?』柳下惠說:『我們君上不怕。』齊侯怒氣沖沖地說:『我看你們魯國,混亂恐慌,像要滅亡一樣,百姓拆掉屋子,砍伐林木來搶修城郭。我看你們魯君像我國公卿大夫的子弟,你說他不害怕,為什麼?』柳下惠說:『我們君上所以不恐懼,是因為祖先是周朝宗室分封的魯國。您君上的祖先也是起源於周室,封到齊國,他們一起走出周的南門,殺了一隻羊,約定說:『此後子孫如有敢於互相攻伐的,教他與這雙殺掉的羊同罪。』我們君上就因為那隻殺掉的羊,所以不恐懼。』齊侯因此解除圍兵,後退三百里。柳下惠只是個布衣韋帶的士人,終於解除齊兵,消釋魯國的災難,假使沒有賢人辯士,怎麼行呢?」 9.陸賈說服尉佗 陸賈隨從漢高祖平定天下,人家都稱他為有口才的辯士,奉侍於皇帝左右,常出使諸侯之國。等到高祖稱帝,中國剛剛安定,尉佗平定南越之亂,因而自立為王。高祖派陸賈出使,賞賜尉佗一個印信,正式封為南越王。 陸生抵達之時,尉佗頭髮像木椎,坐在那裡,形狀如箕,召見陸生。陸生乘機勸說尉佗道:「足下是中國人,親戚、兄弟、祖宗墳墓都在真定。現在足下棄反本性,捐除帽子與衣帶,想要以小小的南越,和天子相爭衡,作為對等的國家,禍患就要降臨自身了。而且,當初秦朝政事荒失,諸侯豪傑,比肩而起,只有漢王首先入關,佔領咸陽,項籍違背盟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都臣屬於他,可以說是最強大的了。但是漢王崛起於巴蜀,驅策天下,威震諸侯,結果誅戮項羽而消滅他。五年之間,海內平定,這不是人力所能致,而是上天有意成全。天子聽說君王您在南越稱王,不幫助全天下的人誅討暴逆之徒,朝中將相都想派兵征討大王。天子因為憐憫百姓剛剛勞苦過去,暫且休息一下,派遣我帶印給君王,剖開符信,互通使節,君王理應到郊外迎接,向北面,以臣下自居,如今反想以新締造而未整頓的南越,在此逞強不服。漢朝果真聽說如此,便會掘開並焚燒君王祖先的墳墓,誅戮您的宗族,派遣一偏將軍,帶領十萬兵眾蒞臨南越,南越人便會殺了大王你,向漢投降,簡直像翻轉手掌一樣容易。」於是尉佗就趕忙站了起來,向陸生道歉:「我住在蠻夷的地方太久了,忘了禮節道義。」 因此問陸生說:「我和蕭何、曹參、韓信比較,誰比較賢能?」陸生說:「君王好像比較賢能。」又問道:「我和皇帝,哪個賢能?」陸生說:「皇帝興起於豐沛,討伐暴虐的秦朝,誅戮強勁的西楚,為天下人興利除害,承繼五帝、三王的事業,統治中國。中國人民為數近億,土地有萬里之廣,佔據天下最肥沃的地方,人口眾多,交通發達,各種物產殷實富厚,政事出於一家,自從開天闢地以來還沒有過。現在君王的人眾不過數十萬,都是蠻夷未化之人,地勢崎嶇不平,處於高山大海之間,好比漢朝一個郡,怎能和漢王比較呢?」尉佗大笑說:「我不在中國起事,所以在此地稱王,假使讓我居住中國,怎麼不如漢朝呢?」尉佗因此對陸生特別喜愛,並挽留他數月,設酒相樂,說道:「越國之中,沒有值得暢談的人,自從你來,使我每天聽到一些未曾聞見的消息。」 臨別賞賜陸生一個裝著各種寶物的袋子,價值千金,另外又送了千金。陸生就授任尉佗為南越王,命令他稱臣,遵奉漢朝的規約。當他回報漢朝,高祖非常高興,就授他為太中大夫。《權謀書》 第四部分 卷十二 不辱使命(4) 10.不屈的使者 晉、楚兩國之君在宛邱舉行親善會盟,宋國也派使者參加。晉、楚的大夫對宋國使者說:「用去見天子的禮節恭敬地拜見我們國君,我就帶你去晉見。」使者說:「帽子雖然壞了,還是應當戴在上面;鞋子雖然是新的,也應該穿在下面;周室雖然衰微,諸侯也不能改變他的身份。縱使軍隊爬上宋國的城牆,也不更換我的服裝。」說完就作揖離開。諸大夫看了很驚訝,就用諸侯的禮節接見他。 11.使者諸發 越國派使者諸發拿一枝梅子贈給梁王。梁王有一個臣子叫韓子,轉頭向左右的官吏說:「哪有用一枝梅子贈送列國之國君的道理呢?等我為你們去羞辱他。」就出去告訴諸發說:「我們大王有命令,吩咐說客人戴帽子就以禮貌召見,不戴帽子就不見。」諸發說:「那越國也是天子的封地,不居於冀、二州的中原,而處在偏僻的海邊,驅逐外族而為住所,但蛟龍又和我們爭奪,所以要把頭髮剪斷,身上畫了花紋,色彩斑瀾可觀,好像龍子的緣故,就是要防避水神。現在大國的命令說,戴帽就以禮節召見,不戴帽則不見。假使大國的使者有一天也訪問敝國,敝國的國君也下命令說:『客人一定要剪髮紋身才召見他。』這樣你們大國作何感想?如果你們內心覺得合適,我願意借頂帽子晉見,如果你們內心覺得不舍適,希望不要變更我國的習俗。」梁王聽到這件事,就披著衣服出來見諸發,下令趕走韓子。 《詩經》上說:「只有德才兼備的使者,能應對多變的天子。」就是這個意思罷。 12.晏子出使 晏子出使吳國,吳王告訴行人說:「我聽說晏子是北方有辯才、熟悉禮節的人。」命令儐者:「客人來了就說天子召見。」隔一天,晏子有事情到宮廷。行人說:「天子召見你。」晏子有三次面露不安的樣子,說:「我受敝國國君的命令,出使到吳王的處所,我沒有才幹,迷迷糊糊走入天子的朝廷,請問吳王在哪裡呢?」然後吳王說:「夫差請見。」結果晏子用諸侯的禮節入見他。 13.晏子諷吳王 晏子出使吳國。吳王說:「寡人一向寄居在偏僻簡陋的蠻夷地方,很少受到君子的教養,有不對的地方,請指教我,不要見怪!」晏子不安地避開座位。吳王說:「我聽說齊君為人陰險而傲慢,粗野而殘暴,你容忍他為何容忍到這樣過分呢?」晏子退後答道:「我聽說一個人小事不會做,粗陋的事情也會做不好,這樣一定要操勞;大事做不到,小事不屑做,這樣一定要貧窮;權位大而不能號召別人,權位小而不能到別人家門前求人,這樣一定要困苦。這是我所以要做官的緣故,像臣下這種人哪能用大道去教導百姓呢?」晏子出來了,吳王笑道:「今天我譏笑晏子,好像一個人沒有衣服穿而去譏笑大戶人家。」 14.晏子吃橘 景公派晏子出使楚國。楚王送來幾個橘子,旁邊放了一把削皮刀。晏子不剖就連皮吃了。楚王說:「橘子應當剖皮。」晏子答道:「臣下聽說,在人主面前接受賞賜,瓜桃不可削,橘柚不可剖。如今您沒有吩咐,臣下我不敢剖,可是臣下並不是不知道。」 15.晏子反諷楚王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知道了,就告訴左右的官吏說:「晏子是賢能的人,現在要來,我想羞辱他,用什麼方法呢?」左右的官吏答道:「等他來的時候,我捆綁一個人從大王的身邊走過去。大王就問:『是哪裡人?』我們回答:『齊國人。』大王再問:『犯了什麼罪?』我們回答:『犯了盜竊罪。』」 晏子來了,楚王和晏子站著談話。有一個人被綁著,經過楚王身邊。楚王說:「綁的是哪裡人呢?」答道:「是齊國人。」王說:「犯什麼罪?」答道:「犯偷盜罪。」王說:「齊人本來就好偷盜嗎?」晏子回過頭看那犯人說:「江南有橘子,齊王派人拿去種在江北,結果長大不是橘子,變成枳,這是什麼緣故呢?這是土地性質不同使它這樣的。現在齊人居住齊國不敢偷盜,到了楚國就變了盜賊,豈不是楚國的土地使他這樣的嗎?」楚王說:「我想傷害你,卻反而傷害了自己。」 16.晏子不入狗門 晏子出使楚國。晏子身材矮小,楚國人做一個小門在大門旁邊,請晏子進去。晏子不進去,說:「出使到狗國就從狗門入。現在我出使楚國,不應該從這個門進去。」招待的人只好從大門帶領他入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答道:「齊國的臨淄有三百閭,人們張開袖子便成布帷,揮去汗水好像下雨,肩並著肩,腳跟挨著腳跟,怎麼沒有人呢?」楚王說:「可是為什麼派你來呢?」晏子答道:「齊國派遣使者各有對象,那些賢能的人派遣給賢明的君主,沒才幹的人派遣給沒才幹的君主。我晏嬰最沒才幹,所以只能出使楚國。」《權謀書》 第四部分 卷十二 不辱使命(5) 17.化險為夷 秦、楚兩國交戰,秦王派人出使楚國。楚王派人戲弄使者說:「你來的時候也曾占卜嗎?」答道:「是的。」「占卜的結果怎麼樣呢?」答道:「很吉祥。」楚人說:「哎!不要吹牛了,你們國家並沒有好的龜甲。我們大王要殺你去釁鐘,怎麼會吉祥呢?」使者說:「秦、楚交戰,我們君王派我來,先窺探一下,假使我死了不回去,那麼我們君王就知道戒備,整頓軍隊來防範楚國侵略,這是我所說的吉祥。而且假使一個人死了以後失去知覺,那又何必釁鐘呢?死了以後有知覺,我哪裡會幫助楚國反秦國呢?我一定會使楚國的鐘鼓無聲,鐘鼓無聲就沒有辦法召喚士兵,也就無法調譴君主的軍隊了。殺掉人家的使者,阻止人家的計劃,不是古代通行的辦法。你身為大夫的人,請考慮考慮吧!」來人將這些話報告楚王,楚王於是赦免了他。這叫做化險為夷,改變命運。 18.梧桐之大 楚國派使者到齊國訪問,齊王設宴在梧宮款待他。 使者說:「好大的梧桐啊!」 王說:「大江大海里的魚,可以吞沒舟船;大國的樹木也一定是巨大的。使者何必驚怪呢!」 使者說:「從前燕國攻打齊國,軍隊循著雒路,渡過濟橋,燒毀雍門,攻擊齊國的左邊,使右邊空虛。王歜在杜山弔死,公孫差在龍門戰死。燕兵在淄水和澠水放馬飲水,在琅邪山斬獲不少人眾。齊王和太后奔逃到莒國,亡命到城陽的山上。在這時,梧桐有多大呢?」 王說:「由陳先生回答他。」 陳子說:「我口才不如刀。」 王說:「刀先生應對他。」 刀說:「使者問梧桐的年齡嗎?從前楚平王無道,加害申氏,殺了伍子胥的父親和長兄。子胥散披頭髮在吳國討飯。闔閭重用他為將相。三年後,吳兵報了楚國的仇恨,在柏舉戰勝,獲首級百萬,楚將囊瓦奔逃到鄭國。楚王接受隨國的保護。子胥引兵入郢都,軍隊如雲涌般,行進於首都郢城。子胥親自射擊宮門,挖掘平王的墳墓,指責他的罪行,說:『我的先人沒有罪,你竟殺死他。』叫士兵每人鞭撻一百下,然後才停止。那時候,梧桐之大已可以做子胥的弓把了。」 19.引來戰火的使者 蔡國派遣師強、王堅出使於楚國。楚王知道了,說:「一定都是些鼎鼎有名的人,為了表示他們軍隊強盛,國王意志堅定嗎?」於是召見他們,可卻發現這兩人根本不知禮儀的次序,看看二人的長相,便懷疑他們的姓名,不但聲音聽來醜陋,外形看了也使人討厭。於是楚王大怒,說:「當今蔡國無人了嗎?假使這樣,這個國家可以討伐;有人而故意不派遣嗎?假使這樣,也可以討伐,是專門用這兩人來嘲笑寡人嗎?假使這樣,也可討伐。」因為派遣兩個使者,結果使楚王想到三種攻伐的理由,這是蔡國糊塗啊! 20.細察敵情 趙簡子將要派兵襲擊衛國,先遣史黯去探察虛實。史黯待了一個月零六天才返國。簡子說:「為什麼去那麼久呢?」史黯說:「想圖謀利益,反而遭到損害,這是因為不小心觀察的緣故。現在遽伯玉在衛國為相,史幫助他。孔子在那裡作客,子貢在衛君的前面聽候差遣,非常恭順。《易經》上說:『渙其群,元吉。』渙就是說那些賢人能化解危險的局面,群是象徵人數眾多,元是吉的開始。渙其群,元吉,就是輔佐的人多是賢人。」 簡子聽了,就收住軍隊,不敢妄動。 21.良言勝過天鵝 魏文侯派遣舍人毋擇,奉獻一隻天鵝給齊侯。毋擇在半路讓它跑掉了,只好獻上一隻空籠子。他朝見齊侯說:「敝國君派我毋擇來奉獻天鵝,途中天鵝飢餓口渴,我就把它放出飲食,結果天鵝一飛衝天,就不回來了。我心想並不是沒錢再買只天鵝,只是哪有人做他國君的使者,而把國君的錢幣輕易花費的呢?心想我並不是不能拔劍砍頭,使自己肉體腐朽,讓骸骨暴露於荒野之中,為的是恐怕我的主上從此有貴天鵝而賤士人的罪名。心想我並不是不敢逃走到陳國和蔡國之間,是恐怕斷絕兩國的來往。因此我不敢愛惜性命,逃脫一死,來獻上空籠,請主君用斧質來砍殺我。」齊侯非常高興,說:「寡人今天聽了這些話,勝過得到三隻天鵝。寡人在都城郊外有塊百里的地方,願意獻給先生作為湯沐邑。」毋擇對答說:「哪裡有人為他的國君出使,而輕易地去貪得諸侯的土地呢?」於是他就走出去,不再回來。《權謀書》 第四部分 卷十三 權謀之術(1) 1.權謀的種類 聖賢的君王在辦理一件事的時候,一定先要審慎地謀劃考慮,然後用蓍龜加以占卜,考察吉凶。國中貧賤的人都參加意見;連撿柴火的工役,也都竭盡他們的心思,所以辦了上萬件的事,也不會有失算的地方。古書說過:「大眾的智慧,可以預測天機。而綜合各方意見,必須由一人獨自去裁斷。」這是偉大謀略的方法。 權謀有兩種,上等的權謀可以預知天命,其次的可以測知人事。知天命的人,可以預見存亡禍福的根源,早知盛衰廢興的發端,預防禍事於未發生之前,避免災難於未形成之先。像這種人生在亂世,不會危害到自己的生命,生在太平盛世,就一定能得到國家的權位。那知人事的人也不錯,遇事時能知道得失成敗的差別,而追究到事情的結果,所以做事不會失敗。孔子說:「一個人可以和他一起實踐人生的大道,未必能和他謀划出一個權宜的辦法。」如果不是能預知天命,預測人事的人,誰能使用權謀的法術呢? 權謀有正義與邪惡兩種:君子的權謀是正義的,小人的權謀是邪惡的。用心正義的人,他的權謀追求公平,所以他為百姓盡心儘力,完全出於至誠;那用心邪惡的人,因為喜好私利,所以他為百姓做事,完全出於詐偽。詐偽就引起亂事,誠心就太平無事。因此,堯的九位大臣辦事誠懇,就被朝廷重用,其他四位大臣因為辦事詐偽,就被殺於草野。至誠的人,可以延續到後代子孫;詐偽的人,當世就被消滅了。知天命知人事,而擅長於權謀的人,必須審察誠詐的根源後果,來立身處世,這也是權謀的方法之一。明智的人辦事,當圓滿的時候,就考慮有過分的弊病,當平穩的時候,就考慮有危險的傾向。當安全的時候,就恐怕發生危險;當委曲不順利的時候,就想辦法使事情順利。由於他預先防範,惟恐考慮不周,所以他事業圓滿,不會有缺陷的。 2.智而多疑 楊子說:「做一件事能使人變得貧窮,也能使人變得富有,就會影響人們干這件事的行動;做一件事可以使人獲得生存,或使人喪失生命,那是會傷害到一個人的勇氣的。」仆子說:「楊子有智慧,但是不知天命,所以他內心多疑。」古語說:「知道天命的人就不會疑惑。」晏嬰就是這樣的人。 3.孔子的悲傷 趙簡子說:「晉國有澤鳴、犢犨,魯國有孔丘。我殺了這三人,就可以奪取天下了。」因此就召見澤鳴、犢犨,以政事任命他們,藉機殺害。又派人去魯國聘請孔子。 孔子行到黃河渡口,面臨著河水觀望著,說:「美麗的河水啊!浩浩蕩蕩地流著。我孔丘今天不能渡過去,這是命中注定的吧!」子路上前說:「敢問這話怎麼說?」孔子說:「澤鳴、犢犨是晉國有賢德的大夫,趙簡子還沒得志的時候,和他們同聞共見,志同道合,等他得志了,便殺掉他們,然後掌握政權。所以我聽說:一個國家之內,如果剖腹取出嬰兒,焚燒未長成的草木,那麼麒麟就不去那種地方;將沼澤的水取干,然後下去捉魚,這樣蛟龍不會去那種沼澤;翻倒鳥巢,毀掉鳥卵,那麼鳳凰便不在那裡飛翔。我聽說君子都很悲傷他的同類的下場。」 4.聖人之智 孔子和齊景公坐著論事,左右的官吏忽然報告說:「周室派使者來通告說周的宗廟燒掉了。」齊景公出來問道:「什麼廟?」孔子說:「是王廟。」景公說:「你為什麼知道呢?」孔子說:「《詩經》說:『偉大的上帝,神所賦予的絕無差誤。上天給有仁德者福報。』同樣的道理,神也降禍給無德的人。王改變文王、武王的制度,建築玄黃宮室,車馬都奢華無度,上天不會振興他,因此就降災給他的廟宇,所以我知道這件事。」景公說:「上天為何不傷害他的生命,而傷害他的廟宇呢?」孔子說:「那是因為文王的緣故。假使傷害他的身體,文王的祭祀不是斷絕了嗎?所以傷害他的廟宇來表明他的罪過。」左右的官吏進來報告說:「燒的是周王廟。」景公大為驚訝,起身拜了兩拜,說道:「很好!聖人的智慧怎能說不偉大呢!」《權謀書》 第四部分 卷十三 權謀之術(2) 5.聽於無聲 齊桓公和管仲計劃討伐莒國,謀議尚未宣布,國人已經知道了。桓公感到奇怪,便問管仲,管仲說:「國內必定有聖人。」齊桓公感慨地說:「哎!白天那些服勞役的人,有一個拿著柘杵向上看的,大概就是那人吧!」於是下令再召集人來服勞役,不能互相替代。 一會兒,東郭垂來了。管仲說:「一定是這個人。」於是命令儐者引領他進來,依照等級站著。管仲說:「說討伐莒國的是你吧?」答道:「是的。」管仲說:「我並沒有說要討伐莒國,你為什麼說要討伐莒國呢?」答道:「我聽說君子善於謀議,小人善於揣測。我是私自揣測的。」管仲說:「我沒有說伐莒,你怎麼揣測?」答道:「我曾聽說君子有三種臉色:喜樂,是敲鐘擊鼓奏樂時的臉色;哀愁安靜清閑,是家有喪事的臉色;臉上帶著盛怒的表情,是將要用兵的臉色。那天我遙望主君在台上,臉上帶著盛怒的表情,這是將要用兵的臉色。主君只是嘆氣而不唱歌,所談論的是莒國。主君舉起手臂,指向的地方也是莒國。我私下思慮,那些小諸侯中,尚未降服的,只有莒國,所以說出伐莒的事。」 當時的君子就評論說:「一般來講,耳朵所以有所聽聞,是因為有聲音的緣故。現在不聽到聲音,而僅憑臉色和手臂就知道事情,這是東郭垂的本事。桓公和管仲雖然善於計謀,卻不能隱瞞聖人聽聞於無聲之間,看見於無形之際。所以桓公就賜他俸祿,並且尊敬他。」 6.屠余的遠見 晉國史官屠余看見晉國混亂,又看見晉平公驕矜而不講求道義,因此就想法離開晉國回到周朝。 周威公召見他,問道:「天下的國家,誰先滅亡?」答道:「晉國先亡。」威公問何以見得。答道:「我不敢坦白向晉公進諫,我只告訴晉公一些上天所表現的奇怪現象,如日月星辰的運行大都不合軌道。晉公卻說:『怎會這樣?』告訴他說國人多行不義之事,百姓都怨恨。晉公卻說:『這有什麼損傷呢?』告訴他說鄰國不服我們所為,賢良的人不出來幫忙。他卻說:『這有什麼損害?』這是他不明白國家所以能生存和所以能滅亡的道理。所以我說:『晉國先亡。』」過了三年,晉國果然滅亡。 威公又召見屠余,問道:「哪一國接著滅亡?」答道:「中山是其次。」威公問其緣故。答道:「上天生下人民,都叫他們要有分別。有分別,是為人的正理,由此表示和禽獸麋鹿有所不同。這樣,君臣上下的關係才能建立。中山國的風俗拿白天當作黑夜,夜晚繼續白天的事情。男女生活猥褻,從無止息之時。他們荒淫昏亂,尋歡作樂。愛好歌唱悲哀的曲子,他們的國君不知道厭惡。這是亡國的風俗,因此我說:『中山其次滅亡。』」 過了兩年,中山果然滅亡。威公又召見屠余,問道:「哪一國又跟著滅亡呢?」屠余不回答。威公一再請求。屠余說:「貴國是其次。」威公大為恐懼,召請國中年長有德的人,得到疇、田邑二人,禮遇他們。又得到史理、趙巽做諫臣,除去苛刻的法令,共計三十九條。而後告訴屠余,屠余說:「尚且可以延續到你一生。我聽說國家要興盛時,上天會降臨賢人,賜下盡責的諫官;國家要滅亡時,上天會給他作亂之人和善於諂媚之士。」威公死後,九個月不能安葬。周朝就分裂為二。所以有修養的人說的話是不可不重視的。 7.莒將亡 齊侯問晏子道:「現今的諸侯,哪一個比較危險?」答道:「莒國豈不是要亡了嗎?」齊侯說:「為什麼?」答道:「國土被齊國侵佔,財貨被晉國取光,所以會滅亡。」《權謀書》 第四部分 卷十三 權謀之術(3) 8.疵的智謀 智伯聯合韓、魏的軍隊攻打趙國。水淹晉陽城,只差六尺,城就全部淹沒了。疵告訴智伯說:「韓、魏的國君一定變心了。」智伯說:「怎麼知道呢?」答道:「勝了趙國就把趙國瓜分為三,現在全城將要淹沒,臼灶中都長了青蛙,人民食馬肉以求生,這城眼看有一天就要投降,而韓、魏的國君並不覺高興,反而有憂戚之色,不是變心是什麼?」 第二天,智伯告訴韓、魏之君說:「疵說你們已經變心了。」韓、魏之君說:「一定會戰勝趙國,然後把其土地瓜分為三,現在城快攻下,我們兩家再笨,也不會放棄好處而違背約定去做很難完成的事情,這情勢是顯而易見的。這疵一定是替趙國向你遊說,並且使你懷疑我們而解趙圍。現在你聽信讒臣的話而背棄我們,實在替你惋惜。」智伯出來後,想殺疵,疵逃跑了,韓、魏的國君果然反叛了。 9.孔子的預言 魯國公索氏將要祭祀時,卻把祭祀用的「三牲」丟掉了。孔子聽到這件事,說:「公索氏不到三年,必會滅亡。」過了一年,果然滅亡。學生問道:「從前公索氏丟掉了『三牲』,老師說:『不到三年,一定滅亡。』現在才滿一年就滅亡了。老師怎麼知道他要滅亡呢?」孔子說:「祭祀的意思就是索,索的含義就是盡,就是說孝子盡心於雙親及祖先的意思,到了祭祀時還丟掉了『三牲』,那麼其他的東西丟掉的更多,我因此而知道他將要滅亡。」 10.叔向的預言 蔡侯、宋公、鄭伯共同到晉國去朝會。蔡侯告訴叔向說:「你有什麼話要告訴我?」答道:「蔡國的領地和人民的生活狀況,不如宋鄭二國,而車馬衣裘卻比二國奢侈。諸侯之中或者有人打蔡國的主意吧?」過了一年,楚國攻打蔡國,滅了蔡國。 11.白圭五怕 白圭到中山,中山的國王要挽留他,但他固執地告辭而去。又到齊國,齊國也想挽留他,又告辭離開。 人家問他什麼緣故。白圭說:「這兩國快滅亡了。根據我所學的,一個國家最怕失去五種東西:這國家已不值得人去效忠,那麼就沒有人再進忠言了;已經到了無所稱譽的地步,那麼就沒有美名了;已經不值得人民去愛戴,那麼就沒有親近的人了;行路的人缺乏糧食,在家的人沒有食物,那麼財貨已經竭盡了;不能任用賢人,也不能發揮自己的才幹,那樣事業便荒廢了。一個國家有這五種情形是很不幸的,最後必定滅亡,中山和齊國正好都如此。」 假使中山和齊國之君,聽到這五種失去的東西而改弦易轍,一定不致滅亡的,糟糕的是他們沒聽說過,即使聽說了也不會相信的。如此說來,一個領袖人物的要務,就在於善納忠言。 12.能言未必能行 下蔡威公閉起門來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得眼淚乾了便流出血來。旁邊鄰居在牆外窺見,問他:「你為什麼哭得這樣傷心呢?」答道:「我們國家就要滅亡了。」問道:「你怎麼知道呢?」答道:「我聽說:病得要死的人,良醫也束手無策;國家要亡,計謀也沒用。我好幾次勸諫我們國君,國君不採納,所以我知道國家將要滅亡。」於是那位在牆外窺探的人聽了他的話,全宗族的人都搬到楚國去了。 經過幾年,楚王果然起兵討伐蔡國,在牆外窺探的人當司馬,帶領軍隊前去,俘虜了很多人,問道:「會不會有兄弟或老朋友在俘虜中呢?」果然看見威公在俘虜營中被綁著,問道:「你為什麼落得這地步呢?」答道:「我為什麼不落得這地步呢?我聽說過,能說的人是能做的人的僕役;能做的人是能說的人的主人。你能照我的話去做,所以你是主人,我是僕人。我為什麼不落得這地步呢?」那在牆外窺探的人就告訴楚王,把威公的繩子解開,和他一起到楚國。所以說:「能說的人未必能做,能做的人未必能說。」《權謀書》 第四部分 卷十三 權謀之術(4) 13.管仲的預言 管仲有病,桓公前往慰問,說:「仲父假使拋棄我而死去,豎刁可以執掌政權嗎?」答道:「不可以。豎刁對自己都用刑罰,以求得君上的任用,他連自己的身體都忍心傷害,對於君上還有何不忍心做的事。」桓公說:「那麼易牙可以嗎?」答道:「易牙殺了自己的兒子煮給君上吃,他連兒子都忍心殺死,對於君上還有什麼不忍心做的事。如果重用他們,一定被諸侯們笑話。」等到桓公死了,豎刁、易牙兩人就作亂。桓公死了六十天,蟲都爬出戶外,也沒有人為他收埋。 14.白公之亂 石乞侍坐在屈建身邊。屈建說:「白公會作亂嗎?」石乞說:「這是什麼話呢?白公為人儉僕,居室都沒有一定的場所,以禮相待的賢士有三人,生活和自己一樣的臣下有五人,和他同衣同食的有一千人。白公的行為如此,為什麼會作亂呢?」屈建說:「這就是我所謂作亂的緣故了。拿君子來說,這樣的行為可以,但對於國家來說,白公的做法超過了禮節,那麼國家就要懷疑他。況且一個人假使不難對其臣子故示卑下,一定也不難凌駕於國君之上了。我因此知道這老先生會作亂的。」 過了十個月,白公果然作亂。 15.福無雙至 韓昭侯建造宮殿的大門,此門極高。屈宜咎說:「昭侯不能走出這門了。」有人問:「為什麼?」說:「不是時候。我所說的不是時候,意思是不合時宜。人都有順利和不順利的時候。昭侯曾經很順利,卻不造高門。前年秦國攻陷了高陽,隔了一年大旱,鬧饑荒,不在這時體恤百姓的急難,反而更加奢侈,這叫做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啊!」 高門建成了,昭侯便死去,果然沒有走出此門。 16.子顏造反 田子顏從大術出發來到平陵城下,看見為人子的,就問他的父親在幹什麼?看見為人父的,就問他的兒子在幹什麼?田子方說:「大概他要在平陵城造反吧?我聽說:心裡想的事,就會表現到外面來。子顏想過分地驅役他的百姓了。」後來田子顏果然在平陵造反。 17.害在吳國 晉國人打敗智伯以後,班師回朝。回去後他們修治武器,整頓軍備。楚王感到驚恐,召見梁公弘說:「晉人已經打敗智氏,回去又整治軍備,是否在打我們的主意呢?」梁公說:「不要擔心,禍害恐怕會來自吳國吧?吳國國君體恤百姓,並和他們同甘共苦。使人民尊重長官的命令,人民不惜犧牲生命來服從上級,使他們好像奴隸一般地上戰場。我曾經爬到山上觀望他們,看見他們的國家獲得百姓的信賴,長此以往,其野心必然不會中止的,我們要防備他們,君上以為如何?」 楚王不聽,隔了一年,吳王闔閭率兵攻擊郢都。 18.庄王取陳 楚莊王想攻伐陳國,派人去探察虛實。使者回來說:「陳國不可攻伐。」庄王說:「為什麼?」答道:「他們的城郭高大,溝壑深險,積蓄豐富,國家安寧。」庄王說:「陳國可以攻伐的。陳是小國,而積蓄太多,積蓄太多,那麼賦稅就重,賦稅重了,百姓就怨恨上級。城郭高大,溝壑深險,那麼百姓的力量就疲乏了。」結果就派兵攻伐,襲取了陳國。 19.亡者不知其過 石益告訴孫伯說:「吳國快要滅亡了。你知道嗎?」孫伯說:「太遲了,你現在才知道,我怎麼會不知道呢?」石益說:「那你怎麼不勸諫呢?」孫伯說:「從前夏桀加罪於勸諫他的人。紂王焚燒聖人,剖出王子比乾的心。袁氏的太太繅絲時失了頭緒,小妾告訴她,竟被她趕走了。一個將要滅亡的人怎麼會知道他的過錯呢?」《權謀書》 第四部分 卷十三 權謀之術(5) 20.霍氏必亡 漢宣帝的時候,霍光生活奢華糜爛,茂陵徐先生說:「霍氏一定會滅亡的。在人君左右輔佐事務而生活奢侈,這是敗亡之道。孔子說:『奢侈的人就不和順。』不和順就一定會欺侮君上,欺侮君上是叛逆的行為。做人的左右手,地位太高,別人一定想加害他。當今霍氏掌握大權,天下的人嫉妒他,想謀害他的人太多了。天下人想謀害他而他還是以叛逆之道行事,不是自取滅亡嗎?」於是就上書說霍氏奢華糜爛,陛下若寵愛他,應當藉機加以抑制,不要使他到了滅亡的境地。奏疏呈上三次,每次皇帝都批示說:「知道了。」後來霍氏果然滅亡。 董忠等一班人因滅亡霍氏有功而受到封賞。有人替徐先生上書給皇帝說:「臣下曾聽說:有一個賓客到主人家去拜訪,看見主人家的煙囪是直的,旁邊有一堆柴火。這客人告訴主人說:『要把煙囪弄彎曲,把柴火搬遠一點,否則會起火災。』主人沉默不語。經過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鄉里的人可憐他,都跑去救火,幸而火熄了。於是主人就殺牛,準備了酒席,那些燒掉頭髮、皮膚燒爛的人坐在上位,其餘依照功勞的大小就坐,反而不理那建議弄彎煙囪的人。假使以前主人聽了客人的話,不必浪費牛和酒,也不會有火災。現在茂陵徐福幾次上書說霍氏將要叛變,應當防範阻止他。如果以前徐福的建議獲得實行,就沒有分封土地,頒發爵位這些耗費,而國家平安無事。現在事情既然過去了,而徐福唯獨不算功勞,請陛下明察客人搬開柴火、弄彎煙囪的建議,使徐福能列位在燒傷者的前邊。」這封書信奏上去,皇上便派人賜給徐福綢緞十匹,任命為郎官。 21.轉禍為福 齊桓公要討伐山戎和孤竹,派人到魯國請求援助。魯君集合群臣計議,都說:「軍隊行軍數千里路,進入蠻夷的地界,一定無法回來了。」於是魯國答應援助,但軍隊卻不前進。 齊國已經討伐了山戎和孤竹,想轉移軍隊攻打魯國。管仲說:「不可以。諸侯尚未歸附我們,現在剛討伐遠地又回來誅殺鄰國,鄰國就不歸附,這不是霸王之做法。君上所獲得山戎的寶器,是中國所少見的,不是可以貢獻一些到周公廟嗎?」桓公就分一些山戎的寶器,貢獻到周公廟。 隔了一年,齊國起兵討伐莒國,魯國下令所有男子都要出發,連五尺的少年也都到齊。孔子說:「聖人轉禍為福,以德報怨。」就是這個意思啊! 22.正道不可喪失 中行文子逃亡到邊境,隨從說:「這裡做嗇夫官的人,是你的部屬,為什麼不在這裡休息一下,等後面的車子。」文子說:「以前我愛好音樂,這傢伙送我琴;我喜歡佩帶飾物,又送我美玉,這是不責怪我過錯的人,是求我收容任用的人。我恐怕他會出賣我再要求晉君收容任用他。」所以就不進去。等後車進門,文子問嗇夫在何處,便抓起來殺掉了。 孔夫子聽到這件事,說:「中行文子違背道德,喪失正義,因此國家滅亡。但是後來獲得正道,所以還能保全他的生命。」正道不可喪失,從此可知。《權謀書》 第四部分 卷十三 權謀之術(6) 23.知過則興 衛靈公穿著短衣短裙與婦女玩樂。子貢晉見靈公,靈公說:「衛國會滅亡嗎?」答道:「從前夏桀和商紂不能承擔他們的罪過,所以滅亡;成湯和周文王、周武王曉得承擔他們的罪過,所以興盛。衛國如果也能效法古人,怎麼會亡呢?」 24.貪慾而亡 智伯向魏宣子要求割讓土地,宣子不給。任增說:「為什麼不給呢?」宣子說:「對方無緣無故要求土地,所以我不給。」任增說:「對方無緣無故要求土地,我們也無緣無故地給他,這樣可以令他貪得無厭。對方高興了,一定又向諸侯要求土地,諸侯不給的話,他一定發怒要攻伐諸侯。」宣子說:「好的。」就給了智伯土地。智伯很歡喜,又向趙國請求割讓土地,趙國不給。智伯很生氣,圍攻晉陽。韓、魏聯合趙國反攻智氏,智氏就被消滅了。 25.庄王之謀 楚莊王和晉國打仗,戰勝了,恐怕諸侯們害怕自己,於是建築一座五丈的高台。檯子建成了,就邀請諸侯來飲酒,諸侯請求訂立盟約。庄王說:「我是一個道德淺薄的人。」諸侯來敬酒,庄王仰著頭一飲而盡,說:「這巍峨高大的樓台啊!我心中懷抱著深謀遠慮。我講話有不妥當的地方,諸侯們可以攻擊我。」於是諸侯深受感動。路遠的就派人來朝貢,路近的都來歸服。 26.先自己失敗 吳王夫差攻破了越國,又要攻打陳國。楚國大夫們都害怕地說:「從前闔閭能夠善用他的兵眾,所以在柏舉打敗我們。現在聽說夫差更加厲害。」令尹子西說:「可怕的是你們不和睦,不必怕吳國。從前闔閭吃飯時不吃兩樣菜,住不講究的床席,衣食住行各方面都選擇一些比較便宜的。在國內,若發生天災,一定接濟貧窮的百姓們;在軍中,大半的人都有煮熟的飯菜可吃,然後他才敢吃。他所能享用的,小兵們也同樣享用得到,所以百姓不會疲勞,也知道死亡時不會被棄屍曠野。如今夫差住的地方必有台榭陂池,夜晚睡覺定有妃嬪侍奉。一日之內,有慾望一定要滿足,玩樂和喜愛的東西都隨從在後,珍貴奇異的寶物積聚得很多,夫差已經先腐化自己,怎能打敗我們呢?」《權謀書》 第四部分 卷十三 權謀之術(7) 27.庄王取吳地 越國打敗了吳國,請求楚國派兵幫助攻打晉國。楚王和大夫都很害怕,想要答應越國。左史倚相說:「這是恐怕我們去攻伐他,所以故意表示他的軍隊還能作戰。請君王派兵車千輛,士兵三萬,和越國共同瓜分吳國的土地。」庄王答應了,結果攻取了吳國東邊的土地。 28.陽虎作亂 陽虎在魯國作亂,後來逃到齊國,請求援兵攻打魯國。齊侯答應了。鮑文子說:「不可以的。陽虎是要讓齊國軍隊被攻破,齊國軍隊若被攻破了,大臣一定死傷很多,因此他才可以使用陰謀詐術。陽虎得到季孫氏的寵信,還要殺季孫氏使魯國不利,以便任其取求。現在君上比季氏富有,比魯國強大,這是陽虎所想要傾覆的原因。魯國已除去了災難,而君上又收容他,這不是大不利嗎?」齊君就把陽虎抓起來,後又被他溜掉,逃亡到晉國。 29.湯伐桀 商湯想討伐夏桀。伊尹說:「請先斷絕對夏朝的貢物,然後看看他反應如何?」桀因此大發脾氣,興起九夷的軍隊來討伐湯。伊尹說:「還不可以。對方還能興起九夷的軍隊,說明罪過在我們這一邊。」於是湯就謝罪,請求投降,又獻納貢物。 隔了一年,高湯又不獻納貢物。桀大發脾氣,也是興起九夷的軍隊,但是九夷的軍隊不聽指揮。伊尹說:「可以了。」湯就興兵討伐夏桀,消滅了夏,把他流放到南巢去了。 30.武王伐紂 周武王伐紂,工作繁忙,清晨點蠟燭起身。經過隧道時,就把兩岸挖崩;渡過河,就把舟船毀折;通過山谷,就將橋樑拆掉;走過山地,就把萊菜焚毀。這樣將自己不返回的想法展示給人民。 到了有戎境內的一條隧道,一陣大風吹斷了軍旗。散宜生進諫說:「這是妖孽吧?」武王說:「不是的,是上天派兵下降。」風停止了,又繼以大雨,水流遍地,不利行軍。散宜生又進諫說:「這是妖孽吧?」武王說:「不是的,是上天灑下兵士啊!」占卜時,以火燒龜殼,火卻熄滅了。散宜生又進諫說:「這是妖孽吧?」武王說:「這種徵兆不利於禱告神明,而利於攻擊敵人,這是火熄的意思。」所以武王順應天地之意,冒犯三種妖孽而能擒殺紂王於牧野,這是因為他有獨到而精闢的見解。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傑出的權謀縱橫家張儀
※權謀愛情權謀小說《檀香晴雪恩仇錄》楔子
※張居正.《權謀殘卷》
※此人是項羽手下大將,和韓信還是好友,無奈投靠劉邦後慘死(劉邦過人之處權謀能力,會用人能用人,又能兔死狗烹,最終能同患難卻不能同富貴)
※華麗的東方傳奇!《巴霍巴利王2:終結》宮廷權謀下的復仇之戰
TAG:權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