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曾「一票之差」幹掉北京話成為普通話?南京話、北京話與粵語
明朝的時候,中國的普通話是南京官話,注意這個南京官話是老南京話,而不是現在的新南京話。明代及清代中葉之前中國的官方標準語一直是南京官話,南京官話是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來,那麼什麼是六朝金陵雅音呢?
(現在的南京話)
東晉定都南京,士人帶來了中原地區的雅音,雅音與當地吳語結合,形成了金陵雅音,明代定都南京以後,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來的南京話被認為是當時傳承中古漢語語音最完美的官話,於是明朝自然而然的把南京話作為標準音。
有人說既然要用中古漢語的語音,為什麼不直接把洛陽話定為標準音呢?注意那個時候的洛陽話已經不是中古時期的洛陽話了。相反,南方的一些方言保留了中古時期漢語的發音。
朱棣遷都北京以後,明朝還一直用南京話作為標準音,一直延續到明末清初,所以明末清初的傳教士來到中國,學習中文,所用的語音就是南京話。
滿清入主中原以後,順治、康熙年間的漢語標準音仍然是南京官話,只不過清朝宮廷內部比較多的使用滿語而已,但在公開場合無論是皇帝,還是士人都用南京話的。
順治、康熙年間由於「圈地」,紫禁城周圍十里之地沒有漢人,北京形成了內城與外城。在內城中,滿人使用滿語,而外城的漢人仍然使用明朝官話。滿人為了與漢人溝通,開始學南京話,於是就形成了滿式漢語,後來使用滿式漢語的人數越來越多,加上清朝皇家也使用滿式漢語,到了雍正年間,以滿式漢語為基礎的北京話開始成為中國的普通話。
那麼自然而然的,晚清民國時期的國語運動,定哪個地方的話為標準的國語,北京話成為首選。但是由於滿語的語音比較簡單,所以他們在學漢語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造成漢語原來的一些語音的喪失,並且增加了滿語、蒙語中兒化音的比例。比如現在的北京話沒有入聲,什麼是入聲?就是促音,我們在學英語的過程中會發現有些輔音有兩種發音,那種急促的發音就是促音。再比如北京話當中沒有濁音,北京話的輔音(聲母),全部是清輔音,卻沒有濁輔音,現代漢語中的聲母「b」、「p」的區別僅僅是送氣與不送氣,而沒有清濁的區別。
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當時定北京話為國語,引起了一些學者的不滿,因為北京話的語音太簡單了。這也就是今天坊間傳聞的,粵語差一點成為普通話、四川話差一點成為普通話、南京話差一點成為普通話,而且這些傳聞都是說粵語差一票,四川話差一票,南京話差一票,似乎都差一票。還有人調侃說,我就想知道把那一票投給北京話的人到底是誰?
(音韻學大師趙元任)
其實,當時確實就國語標準音的問題進行過投票,但是這種投票,絕對不是我們現在想像的那種無記名投票的方式,好像競選奧運會主辦城市似的,有些城市總是會因為一票之差而落選,不到開票的時候,不知花落誰家。
當時的投票性質是一種討論和協商,而不是無記名投票。更重要的是這種投票不是國會議員之間進行投票,而是學者召開座談會進行討論,目的是制定漢語的語音表,因為漢字是象形字,不像英語、德語這樣的拼音文字,會拼就會讀,語與音是一樣的。秦始皇書同文,但是沒有語同音,所以中國的字一直是沒有多少變化,但是漢語語音的變化非常的大,當時中國需要制定標準音,實現「語同音」的目標。
(收錄的民國時期的國語課本)
其實對北京話形成最大挑戰的是「老國音」,所謂老國音是學者們參造古漢語的發音,融合當時南北的腔調人為製造出的一種國音,自然這種「國音」是最好的,既有中古漢語的特色,又融合了南北腔調。但是這畢竟是人為制定出的語音,當時普及起來很困難,因為除了專家學者會說以外,沒有誰會說,怎麼能普及開來?
(民國時期的北京城)
所以後來乾脆就定北京話為國音,以北京話為基礎制定漢語的標準音,有人反對也沒有用,因為北京話好普及,清朝中葉開始,北京話就是雅言了。當時雖然沒有定那種方言為普通話,但是人們自然而然的學了北京話,把北京話當作普通話。
那麼除了人為製造的老國音曾經對北京話形成挑戰以外,南京話和粵語也是最大的挑戰者。有人認為應該定南京話為國語,因為明朝一直使用南京話,南京話的語音保留了大量中古漢語的語音,而且朝鮮、日本學漢字,用的音就是南京話,西方傳教士學漢語用的也是南京話,現在清朝覆亡了,應該重新回歸南京話,可是當時的南京畢竟不是首都,按照國際慣例,標準音都是首都音。
粵語差一點成為普通話,主要是粵語也保留了中古漢語的發音,另外粵語的世界性比較強,因為晚清民國時期,移民到國外的人大部分是廣東人,海外的華人使用的是粵語。
那麼有人說,按照國際慣例,標準音都是首都音,但是北京話沒有保留中古漢語的發音,比如促音、濁音之類的,後來的人為什麼沒提這茬了呢?因為當時的中國流行白話文運動,甚至提出要廢除漢字,改用拼音,因為漢字難學、難認,要改用簡單易學的拼音文字。那麼語音也是越簡單越好,搞那麼多調調幹嘛,還促音、濁音?搞的那麼複雜,又是難學、難認。在白話文運動、漢字拼音化運動中,語音簡單、普及性比較廣的北京話作為國語的地位越來越穩固。
其實,定北京話為國語的原因很簡單,為什麼最終選擇了北京話?因為大家用習慣了,再換新的方言或者制定一個大家都滿意的人造方言會變得麻煩,甚至無法普及。漢字拼音化方案為什麼不得不最終放棄?因為中國人使用漢字已經使用了幾千年了,用習慣了的東西再換會製造新的麻煩,比如漢字如果用拼音,就必須在詞尾增加變化用以區分那些同音字和區分詞性,這樣的話漢字的拼音也會變得複雜,就像我們今天學英語,同樣需要背單詞。但如果把拼音變得簡單了,又如何區分同音字和體現詞性的變化呢?我們今天的漢語拼音之所以那麼簡單是因為它僅僅是為了注音,而不是一種文字。
推薦閱讀:
※關公大戰穆罕默德
※Q飛的粵語唱片top100 NO.71 林憶蓮返璞歸真獨立自我的歌聲經典「SANDY94」
※這些粵語歌,你會唱幾首?
※普通話到底是哪裡人說的家鄉話?
※粵語劇中關於粵語的形成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