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聞當事人歐陽自遠

11月13日,歐陽自遠在貴州師範大學做宣講報告。來源:金黔在線新聞背景:

12月2日凌晨,中國西昌,承載著國人千年追月夢的嫦娥三號,開始了「她」的奔月和落月之旅。

無數人為此而振奮。這將是中國航天器的首次登月,意味著我們離月球又近了一步。

在北京北四環外的國家天文台里,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先生,無疑是數億國人中最為此刻驕傲的人之一。他連續七年擔任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現任探月工程領導小組高級顧問,被稱為「嫦娥之父」。

中國探月之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榮耀背後有哪些辛酸?我們離登月到底還有多遠?嫦娥三號發射之際,搜狐網專訪「嫦娥之父」,試圖從元老視角,解讀我們和月球的故事。

無法逃離的壓力

  嫦娥三號的發射,讓79歲的歐陽自遠先生,又進入到夜不能寐的狀態。

  在老人心中,「嫦娥」系列如同他的孩子。他親手將「大姑娘」嫦娥一號送入月球軌道,完成任務後撞月,目送「二姑娘」嫦娥二號緊隨其後,至今在太空翱翔,這一次,「三姑娘」嫦娥三號再次出發,並肩負開拓全新領域的任務:攜帶「玉兔號」月球車首次實現月球軟著陸和月面巡視勘察,開展月表形貌與地質構造調查等科學探測。

  發射前幾天,歐陽自遠心情一直很複雜。

  「一方面是擔心,其實是沒有具體對象的無謂的擔心,一方面又很有信心,信任我們這批人是真正有能力的」,11月底,國家天文台的辦公室里,他笑著搖搖頭。他已經不需要對嫦娥三號探測結果直接負責,但作為元老,他永遠逃離不了這種壓力。

  這已經是他當天接受的第三場採訪,這些日子他格外忙碌,每天凌晨才能入睡,早上6點準時起床,「很累,大部分時候睡得不錯,但只要睡前想起發射的事情,就難以入眠了」。

  「嫦娥三號」從發射到著陸的整個過程中,探測器能否被月球抓住和實現軟著陸,是歐陽自遠最牽掛的兩個步驟:前者決定探測器是否能順利進入月球軌道,後者決定「玉兔號」是否能開始「月球漫步」。

  而月球備選著陸區虹灣的圖片,歐陽自遠已經記不清看過多少遍。辦公室牆上掛有一幅約2米長的月表照片,「虹灣」在一片開闊地帶,「我們把這一大塊統稱為『廣寒宮』」,他指著「虹灣」位置笑著說,「這次嫦娥要回廣寒宮後院了」。

  在「廣寒宮後院」里,嫦娥三號探測器主要完成觀天、看地、測月三項任務,即用月基天文望遠鏡觀測天文,用月基極紫外照相機檢測地球等離子體層的密度和結構變化,用雷達探測月球次表層的結構——這是前所未有的創舉,也是歐陽自遠此次最期待得到的科研成果,每次向記者介紹時,他臉上總有掩飾不住的興奮。

2006年,歐陽自遠參加第36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來源:中國經濟網

「經受不起失敗」

  2007年10月,嫦娥一號衛星發射,13天14個小時19分走了206萬公里,最終進入月球軌道。

  「老天爺,那真是煎熬」,歐陽自遠感慨,那幾乎是他人生中最漫長的十幾天,「心都是懸著的」。他總擔心技術有疏漏,近二十萬個元器件,只要一個出了問題,就是前功盡棄。特別是最後幾天,手心一直出冷汗,血糖血脂血壓全高。

  中國人從來沒有走過那麼遠。

  確認嫦娥一號衛星被月球「抓住」,進入月球軌道的瞬間,他抱住時任總設計師孫家棟大哭了一場。「恰好的距離,恰好的速度,恰好的方向,一切都做到了」。美國和前蘇聯的探月工程失敗案例,多發生在這個位置,要麼飛得不知蹤影,要麼直接撞向了月球。

  在現場報道的中央電視台記者請他談談當時的感想,他只是反覆念叨著「繞起來了」,「不知道說了多少遍,再也說不出別的話來」。

  巨大的壓力讓他如今想來都感慨,「一般人可能經受不起」。

  作為科學家,他清楚科學試驗難免失敗,但在中國航天事業卻有「不成功便成仁」的「特色」,「我們的民族經受不起失敗的考驗」,他明白,一旦失敗,自己這一生都會很難平息,「我從來不在乎名譽和地位,但我會覺得責任沒盡到,愧疚一輩子」。

  他很佩服美國對待科學的態度。兩架太空梭爆炸,14名宇航員犧牲,但他們依然在堅持,總統發表演說表明態度:我們還要繼續去實現探索宇宙的願望。

  在中國,很難做到這樣的坦然。探月早已超出了純科學的意義。

  在高度緊張的壓力下,歐陽自遠也鬧出過笑話。2007年嫦娥一號進入月球軌道後,歐陽自遠對系統下達「拍照」的指令,3秒鐘後,屏幕仍然一片漆黑,沒有獲取圖片——他清楚,信號從月球軌道的嫦娥一號傳輸到地面系統,只需要1秒多的時間。

  有那麼一瞬間,他以為出問題了。沒等多想和開口問,屏幕亮了,出現一張月面照片,他這才鬆了一口氣,隨後反應過來,「信號往返的時間,不正好是3秒左右嗎?」

  2009年3月,嫦娥一號完成繞月1年零4個月的使命,撞向月球。

  「最心疼了」,直至今日,歐陽自遠仍然大呼傷心,「『她』真的是為了科學勇敢獻身,粉身碎骨,報效祖國」。嫦娥一號撞月的最後時分,仍在不停地傳回照片,但所照區域越來越窄,「飛得真好」,他的語氣充滿疼惜。

  「鴉雀無聲」,嫦娥一號傳回最後一張照片後,徹底失去了信號,現場五六十人的屋子,誰也說不出話來。歐陽自遠隨後立下規矩:今後絕對不能再撞了,「實在捨不得」。

  「所以嫦娥二號很幸運」,他一臉為孩子而驕傲的神情,「『她』永不退役,直到與地面失去聯繫,我希望『她』永遠翱翔下去」。

北京,歐陽自遠為青少年介紹月球環形山知識。來源:《北京日報》

「我是做月球的」

  「我是做月球的。」11月初,在果殼網舉辦的「萬有青年大燴」活動中,歐陽自遠受邀做一場15分鐘的演講。開場白一出,現場馬上一陣躁動。

  他接著說道:

  「我也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因為不能解決人民的吃穿用問題」,他笑了笑,話鋒一轉,「但我們的工作卻為整個中國的技術進步做了貢獻」,比如帶動關鍵技術的攻克,使更多企業的技術適應時代要求,提高產品技術含量等。此外,探月工程還能推動科學進步,促進隊伍培養。

  在台下年輕人專註眼神的注視下,他侃侃而談,講月球的來歷、中國為什麼要探測月球、中國探測了什麼、對世界有什麼貢獻。

  「只有15分鐘,還有好多想談的,時間不夠,有些遺憾」,歐陽自遠稱,主辦方已經在籌辦一次專場講座,邀請他參加。而果殼、豆瓣等網站的論壇里,有不少聽過演講的年輕網友稱自己現場落淚了,「很感動」。

  在歐陽自遠的生命里,「月球」是比吃飯睡覺重要得多的事情。

  他從1958年起研究隕石,1993年提出中國開展月球探測的申請報告。圍繞這個項目的論證進行了約10年,2004年,時任總理溫家寶批准,啟動首次月球探測工程。

  工程正式啟動前後約兩年的時間裡,歐陽自遠一直在遊說不同人群,解釋中國探月工程的意義,「一年做了50多場科普報告」,有媒體將其稱為「宣傳理想的虔誠牧師」。這個過程很艱辛,卻也讓他感受到了「排山倒海的力量」,「理解的人都表示了支持」。

  隨著探月工程的順利進展,人們提出的問題也發生了變化。如今,歐陽自遠被問到最多的是「我們在世界上排第幾位?」

  提問者身份多樣,包括官員、學者、學生等等。「我們總是熱衷於這樣的排名,很浮躁」,他相信這只是階段性的「苦惱」,熬過這個階段,人們的關注終會回歸到科學本身。

  他也清楚提問者的期許,尤其是官員,「我們的技術落後於美國,這是常識,大家都接受。很多人希望我們能排到第二」。

  「我說得排位越高,聽者越高興」,但他總是潑冷水,「科學必須實事求是,不能胡說八道。」他分析,美國和俄羅斯在整體技術、科研水平、隊伍建設方面,都要強於我們,日本、歐洲和中國算是後起之秀,但各有優勢,比如日本的器件設備很好,歐洲在理論和材料等方面,明顯強於我們。

  這樣的回答很容易讓官員不滿意,「沒辦法,不能一味迎合他們的口味」。

  科學如同一種基因,流淌在這位老者的血液里。香港回歸前,有人提出要發射一塊紀念品到月球上去,以表慶祝,預算14億元。歐陽自遠是最堅定的反對者之一,「很簡單,第一,這事兒不是為了科學研究,沒有意義,第二,花納稅人的錢一定要精打細算」。所幸,該方案最終被高層否定。

  對於月球,他有自己的暢想。中國探月工程的遠期目標之一是在月球上建立基地,歐陽自遠認為,基地建設可以考慮「延安」模式,操縱機器人在月球上挖「窯洞」,確保其密閉性,隨後在窯洞內部打造出地球環境,並配備生命保障系統。

  但他認為,人類大規模移居月球,並不具備可行性。「月球不具備人類生存的環境」,除去晝夜溫差大、太陽輻射強等難題,大氣層是最基本的問題,「月球本身太小,抓不住大氣層」。

  至於中國人什麼時候能登上月球?歐陽自遠稱,目前無法給出時間表。

  他介紹,美國航天局局長曾發表講話,稱「假如中國人願意,他們將會在2020年實現載人登月」,也有中科院院士給出2025年、2030年這樣的預測。對於這些說法,他「不做評論」,但他也透露,自己心中的日期,比上述都要晚。

  「我不是追求提高國家的知名度,增加民族的振奮精神」,正如他在「萬有青年大燴」現場告訴年輕人的話,「我認為這些都是虛的,我們切切實實做事情,也的確發揮出了效果」。堅持實事求是科學精神的同時,他也有浪漫的太空夢想,「月球只是開始,太陽系是宏大的,我們中國人還要走得更遠」。

歐陽自遠認為,月球是比吃飯睡覺還要重要的事情。來源:中國科協官網


推薦閱讀:

美妝頭條—上下九"美容陷阱":臉被塗花 不掏錢怎脫身?
4月13日新聞匯總
能簡要介紹一下《朝聞天下》的專題報道《敘利亞戰地日記》嗎?
弗里和會|領袖風采
袁偉豪有哪些負面新聞?

TAG: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