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勝於俗,故本經法眼第三,慧眼第四
「或疑他經中,有以慧眼為第三,法眼為第四,何以與本經相違。」讀經讀多了,可能會有這個疑問。這段在此地解釋得好,這些經典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為什麼佛說這個經的時候,說五眼的時候,有這樣的差別?我們這個經排列,肉眼在第一,天眼在第二,法眼在第三,慧眼在第四,最後是佛眼。可是有些經裡頭,確實佛的排列,第一肉眼,第二天眼,第三慧眼,第四法眼,第五佛眼。配在哪裡?慧眼,阿羅漢證得;法眼,菩薩證得的;佛證得的是佛眼,是這麼個講法。為什麼跟本經這個地方相違背,不一樣?
下面說「義寂與望西均釋為」,有解釋,「本經所云法眼之境,與前二眼,同是俗諦,慧眼始見真諦。真勝於俗,故本經法眼第三,慧眼第四也。」這個意思我們在前面講過。我們看古德註解裡頭,如果是依俗諦智,這個智是智慧,依真諦智,這有很大的差別。俗諦有沒有智慧?有,不能說沒有。凡夫沒有智慧,這個一定要知道。智慧從哪裡來的?從清淨心來的,從禪定來的,它不是從知識來的。凡夫只有知識,沒有智慧。知識是可以從廣學多聞當中得到,智慧不是的。
你像惠能大師不認識字,什麼都沒學過,智慧開了,他什麼都知道,沒有一樣東西能夠難住他的,那是智慧。俗諦智,沒有離開十法界叫俗諦,佛家的真妄是從十法界分的,十法界上面是實報土,那是真的;十法界以內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阿羅漢、辟支佛,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都用阿賴耶識,沒有轉識成智,換句話說,他們是凡夫。大乘教裡面稱六道為內凡,四聖法界為外凡,就是六道之外的凡夫,不稱他作聖人。
聖人從哪裡開始?從初住菩薩開始,圓教,圓教初住、別教初地才能稱之為聖人。為什麼?他們用真心,不用妄心。也就是說,明心見性的人,他用的是真諦智。沒有見性,阿羅漢沒見性,辟支佛沒見性,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都沒有見性。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見思煩惱斷了,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的習氣沒斷。他在四聖法界修什麼?就是斷習氣。習氣斷了之後,他就升等,升為緣覺,就是辟支佛,他升了一級。所以我們知道,辟支佛不但沒有見思煩惱,見思煩惱的習氣也沒有,比阿羅漢高。
辟支佛修什麼?辟支佛斷塵沙煩惱,《華嚴經》上講的分別,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但不執著,分別都沒有了,這是菩薩。菩薩雖然分別沒有了,但是分別的習氣有,習氣不好斷。習氣斷掉之後,他就又升一等,他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所以十法界裡面的佛,你不能說他沒有智慧,俗諦智,雖然是佛,無明煩惱沒斷,這個我們得搞清楚。十法界裡面的佛,實際上就是《華嚴經》十信位的十信菩薩,第十信,菩薩是第九信,緣覺是第八信,阿羅漢是第七信,十信菩薩沒見性。
無明煩惱放下了,無明煩惱是什麼?起心動念,也就是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他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他的眼睛像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確實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裡會有分別執著,這是真佛。所以他的起心動念一斷,從相似即佛,天台大師,智者大師講的,十信菩薩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叫相似即佛,不是真的。起心動念一放下,就是無始無明煩惱斷了,他就變成真佛,不在十法界,他到一真法界去了,到實報土去了,這是真佛,不是假佛。為什麼?不再用阿賴耶。阿賴耶到哪裡去?阿賴耶變了,變成智慧。
阿賴耶變成大圓鏡智,末那變成平等性智,意識變成妙觀察智,前面眼耳鼻舌身五識都變成成所作智,叫轉八識成四智,這真成佛了,這叫分證即佛,他們住實報土。所以實報土裡有四十一個位次,圓教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為什麼還有實報莊嚴土?習氣沒斷。無始無明的習氣真難斷,不像前面,見思煩惱的習氣、塵沙煩惱的習氣還好斷,無始無明的習氣太難斷,要三個阿僧祇劫,自然沒有了。讓時間慢慢把這個習氣斷乾淨,習氣對於菩薩自行化他都不產生障礙,就是障礙你回歸常寂光,除這個之外,什麼障礙都沒有。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你回常寂光,回常寂光在《華嚴經》上叫妙覺果位,究竟圓滿的佛果。
所以真的有俗諦智、有真諦智,這個排列次序是這樣排的。慧,它依真諦智,所以排在後面;法眼它依俗諦智,它排在前面。這個地方講得很清楚,「本經所云法眼之境,與前二眼,同是俗諦」。肉眼是俗諦,天眼也是俗諦,法眼既然同是俗諦,所以它排在第三。「慧眼始見真諦」,慧眼就是法身菩薩就有了,轉八識成四智,慧眼就現前。「真勝於俗,故本經法眼第三,慧眼第四」,這是排列的道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四六五集)2011/6/23 檔名:02-039-0465
推薦閱讀:
※法眼——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祖師禪正法眼藏】與「野狐禪」的對話
※禪門法眼宗第三祖永明禪師是怎樣一位祖師?
※南師開示:什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TAG:法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