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一生高風亮節,沒想到後代出了大漢奸,比吳三桂還壞

范仲淹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他的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對後世影響深遠,無數仁人志士都將范仲淹視為道德楷模。

可是當歷史的車輪前進到明末清初之際時,范家的後人中卻出了個大名鼎鼎的漢奸。他就是清朝開國重臣,被視為滿清文臣之首的范文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范文程出生於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遼東瀋陽(今瀋陽)人,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孫。范文程的曾祖父范鏓在明嘉靖年間官至兵部尚書,祖父范沉為瀋陽衛指揮同知(從三品)。

范文程自幼聰明好學,十幾歲便已考取了秀才功名。1618年,後金八旗軍攻下撫順。當地許多士子或舉家遷往內地,或乾脆閉門兩耳不聞窗外事。可范文程卻認為這是一生中難得的機遇,於是他主動進入後金軍營求見後金大汗努爾哈赤。當時努爾哈赤身邊都是些只會打戰,不懂謀略的大老粗,沒什麼讀書人。范文程的主動投靠立即得到了努爾哈赤的重用。

此後數年,范文程跟隨在努爾哈赤身邊,積極為其出謀劃策。努爾哈赤死後,范文程又成為繼任者皇太極的左膀右臂。皇太極但凡遇到軍國大事,必要和范文程一同商議。1636年,皇太極在范文程等人的建議下稱帝,並將國號由大金改為大清。

明末時期,許多明朝將領都投奔了滿清,范文程在遊說明軍將領的過程中,可謂是「功不可沒」。明薊遼總督洪承疇在戰敗被俘後絕食數日,拒不肯降。范文程到其帳中噓寒問暖,百般勸說,最終洪承疇同意投降滿清。後來在清軍南下攻打明朝的征戰中,洪承疇成為了清朝定鼎中原的「指路明燈」。

1644年四月,大明王朝即將走到歷史的盡頭。范文程看準時機上書奏請立即出兵伐明,奪取天下。范文程的建議,對清奪取中原的基本方針、政策的制定,對促使清軍出發,起了巨大的作用。清軍入關後,范文程草檄宣諭:「義兵之來,為爾等復君父仇,非殺百姓也,今所誅者惟闖賊。官來歸者復其官,民來歸者復其業。師律素嚴,必不汝害。」這一檄文,把滿清奪取中原政權的陰謀,改說成是為大明報仇,消滅闖王李自成的起義軍。許多明朝老百姓也都信以為真,開始擁護清軍。

清朝入主中原後,范文程名列文官之首,晝夜操勞,佐理國政。清朝的許多制度都是在范文程的手中制定出來的。

康熙五年(1666年)八月初二日,范文程去世,終年70歲。康熙皇帝親筆書寫「元輔高風」四個字,作為對他的最高評價。

作為一個清朝臣子,范文程為國殫精竭力,為清朝開創江山立下了不朽之功,其功績堪比漢之張良、明之劉伯溫。但作為一個漢人、一個大明王朝的子民,范文程為個人前程拋棄國家大義,背叛了自己的祖國,可以說是個十足的大漢奸。吳三桂降清實為當時形勢所迫,而范文程則完全只是為了一己私利。從這一角度來說,范文程可以稱得上是明末漢奸第一人。如果范仲淹在天有靈的話,看到後代出了這樣的「人才」,又當做何感想呢?

推薦閱讀:

欺師滅祖而造福後代的大漢奸,他是誰?
選好風水墓地,可福澤後代,保子孫三代榮華富貴!
原創故事:一把大火,讓他下了決心,血液有毒的後代必須處理掉
陰宅風水影響後代
葬先人的祖墳有這3種「水形水勢」,後代子孫富庶兩全、必出狀元

TAG:漢奸 | 吳三桂 | 後代 | 一生 | 想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