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對昭和後期書法的影響
「明清調」是現代日本的一個書法派系,這個派系以宗法王鐸等明末清初的書風而得名。這個派系的流行雖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事情,但是,它的源頭卻可以追溯到昭和年間的戰前時期。
明清書法包括的內容是十分寬泛的,無論是明代的書法,還是清代的書法,從創作的理論基礎到創作的風格特點,都是各具特色、流派紛呈的。西川寧曾指出,語詞(概念)的定義必須明確。初次見到「明清調」這個語詞時,感到語感很好,聽著舒服。但是,這個語詞是誰最先開始使用的,它的具體含義是什麼,現在卻弄不大清楚了。大概因為董其昌、張瑞圖、王鐸、倪元璐等許多人都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所以才把受這些書法家影響而形成的書法派系叫作「明清調」吧?另外,在清朝還盛行著碑派書法,其藝術思想和創作風格也是流派紛呈的。也許是為了要在概念上和清代的碑派書法有所區別,才創造出「明清調」這個專用名詞並逐漸開始使用了。一般情況下,如果是籠統地談到「明清的書法」,那麼,它是包括著明清兩代書法所有的藝術思想和創造流派的。
說到「明清調」,有必要首先簡單地介紹一下它盛行的前兆。「明清調」產生的最大原因是由於書法活動(筆會)的場所從小到大有了迅猛的發展。從前的書法活動是在矮小的日本式房屋內進行的,後來的書法活動主要在高大的美術館展覽廳內舉辦。從前,用對裁的四尺紙寫條幅是人所共知的常識。而在美術館展覽廳里有著完全可以容納九尺長展件的究竟,在美術館裡展出,作品的章法構成是必須重新研究重新探索的。對此,當時雖然有不少人都在進行探索,介是並沒有見到公開的展示。是不是因為當時書壇上佔據統治地位的指導思想依然是專宗二王,不師唐以後書的崇古思想呢?
在江戶時期,董其昌、張瑞圖等人的書法已被介紹到日本來了。大約到了明治、大正期間,王鐸等書家,在《書道及畫道》雜誌以及吉田苞竹的《碑帖大觀》等出版物上都屢次被介紹被宣傳。從而,在日本書法家的心目中,對這些明清之際書法家們的書法形象也逐漸有所了解。但是,由於當時的不師唐以後書的崇古思想依然十分強大,所以把明清之際這些名家的風格引進自己的書法創作中的作者還是不會輕易出現的。在明治時期的書法家中,接觸明清之際書法的人還是不少的。如果說,從明治十三年楊守敬來日本是近現代中日書法交流開端的話,那麼,像北方心泉、秋山碧城、河井訪廬等人一樣去中國的也有不少。另外,像西川春洞一樣心無旁務、亦步亦趨地專門學習徐三庚書法的人也有。然而,在明治、大正、昭和期間形成的最大的書法派系——日下部鳴鶴派系中,還是以堅持不師唐以後書的崇古思想為榮的,創作中幾乎不吸取明清書法。這種情況不僅在日下部鳴鶴派系中存在著,在其他派系中也很突出。村上三島年輕時,曾向長尾雨山打聽過在平安書道會中陳列的王鐸書法。長尾雨山指著王鐸的真跡對村上三島說:「這當然是件好東西,真是妙極了。只是不宜臨寫,你還是堅持學王羲之吧。」然而,時代的演進又在仄東書道院、東方書道會等展覽中屢次把明末清初的中國書法作為參考品在展覽場地給予陳列。在西川寧負責的《書道》(仄東書道院發行「」上,從昭和十年左右開始把明清書法系統地鄭重地加以介紹、加以研究。這也是時代善在書法上的反映。
美術館展覽廳大究竟的出現,對書法家們是怎樣的衝擊呢?它可以算是書法發展中的一段插曲吧?戰後,明清調的名星作家之一木村知石在《墨》雜誌增刊號《現代書道的巨匠們》一書中,談到了他學習明清調的原因和他教師對此的反應:「我在九年多時間裡,多次參加了舊東方展等書法展覽。這其間全是用的對裁紙寫的小件作品,寫成大的也沒有用處。對裁紙就足夠了。但是卻沒有得到過上等的獎勵。後來在我初次到東京的上野美術館去參觀時,卻一下子驚呆了:所有展件是長槍大戟、大張旗鼓、氣勢恢宏的。都是八九尺長的大型作品。我深深感到在這裡展出再用對裁紙就會像「短尺」(又名「短冊」,日本人寫和歌所用的一種很小的條幅)一樣短小。感覺到對王鐸、張瑞圖等人的作品再不進行研究探索是不行了。從此,我開始了對明清書法的研究。在等公共汽車時,我也常抱著書看。有一次,也來乘車的黑木拜石教師看到了就問,又買的是什麼書呀?我說是有關王鐸和張瑞圖的,我的教師黑木先生只說了一句話:「邪道的東西」然後擠進公共汽車就走了,我一個人呆站在那裡,感到很失望。」
在當時社會上不承認明清書法的氣氛中,遷本史邑、廣津雲仙、村上三島、木村知石等關西派的書法家們卻都在秘密地把王鐸、張瑞圖等人的作品進行著研究。有時他們也以試驗的心情進行一些創作廣津雲仙在東方展上把取法張瑞圖書風的作品展出了,村上三島在大日本書道報國會展上把取法王鐸書風的作品展出了。然而,他們的作法並沒有
藝術字體在線轉換器
|
這正是王鐸被書法家們迷住的原因所在。王鐸用筆的魅力在於,學習到他的筆法,就無往不利,無論改寫什麼碑帖都可以適應。村上三島的書法,不用說,是受過王羲之的影響的。此外,他有時也在禪林的墨跡、良寬的書法,以及張瑞圖等人的作品裡走來走去。他之所以能這樣從容地往來於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之間、正是因為他掌握了王鐸的用筆方法。張瑞圖書法的意匠性也是相當出色的,只是他用筆的方法過於特殊,不能與其他碑帖相融合。如果從張瑞圖入手,然後再改學其他碑帖,常常不得不從頭學起。王鐸能夠成明清調書法的核心,其道理可以說就在於用筆一節上。
村上三島的門人,古谷蒼韻、栗原蘆水等書家的根底依然是王鐸。關東的淺香鐵心、淺見錦龍等人的系統也非常喜歡王鐸的書。
另外,寫大的假名時,必須講究筆力,要有相當的力感。高木聖鶴、小山素洞、村上俄山等專寫假名的書法家們,也常常表示要研究、學習一下以王鐸為核心的明末清初的連綿體行草書。
無論對於什麼,人們的感覺都容易產生習慣性而缺乏新鮮感。王鐸書風也容易使人產生習慣性,不過,這種情況大概一般都發生在王鐸書法的追隨者身上。而王鐸本人的書法卻是高妙的、正統的、歷久長新的。
張鐵英譯 日本·谷川雅夫 校
(譯自日本《墨》雜誌第九十七號)
推薦閱讀:
※【書法欣賞】明代解縉狂草
※格言書法《菜根譚》(上)
※大清相國陳廷敬書法《靜明子壽序》
※林曦嚴格考核助教團 為線上學生提供更精細的服務
※唐代書法家鄔彤其人其書(鄔西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