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短暫,何爭名利——韓信:悲劇結局在於對名利的在意與追逐

韓信是一位軍事天才,受到了時人及世人的一致推崇。在幫助劉邦建立漢朝的過程中立下了不世之功。

在韓信替劉邦掃除各路英雄之時,也是自己悲劇的開始。亂世出英雄,蒯通是韓信手下一個不出名的謀士,但他把當時天下的形勢看得一清二楚。他看到了韓信在楚漢相爭中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便想說服韓信脫離劉邦自立為王,於是,他拜見韓信說:「我學過相術,相君之面,不過封侯;相君之背,則貴不可言。」

韓信覺得蒯通話裡有話,就把他帶入密室問道:「卿之所言,是何用意?」蒯通認真地向韓信分析道:「自陳勝、吳廣而起,群雄紛爭,人才雲集,項羽於彭城起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威震天下,今困於廣武,進展艱難。劉邦率眾數十萬據有鞏洛之地,兵精量足,山河險要,卻不能建尺寸之功,反連遭失敗。今天下大勢,有賢能者,既能息爭,將軍如助漢則漢勝,助楚則楚王,楚、漢兩主的性命,就操在將軍手中,將軍何不乘機崛起。脫離楚、漢之爭,誰都不助,自立為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靜待時機。以將軍之才,又據有強齊之地,擁甲兵數十萬,并吞燕趙,乘勢西進,天下誰人不服。將來宰割天下,分封諸侯,諸侯皆感德畏威,爭相朝齊,豈不是霸王之業嗎?臣聞天與不取,是違反了天命,反受其咎;時至不行,是不用其時,反受其禍。願將軍深思熟慮,勿失良機!」蒯通雖然只是韓信的一名普通謀士,卻能把天下大勢分析得相當透徹。他把韓信的優勢都一一列出來,勸他自立為王。

韓信考慮了一夜,第二天給蒯通的答覆是:「漢王待我甚厚,我怎好背叛他呢?」蒯通見韓信為忠義恩惠所絆,繼續說:「越大夫文種,助勾踐復國滅吳,對勾踐有再造之功,尚且被殺,莫忘了兔死狗烹之論。請問,將軍之忠,恐怕比不過文種吧!況且功高震主,往往自危,功蓋天下,往往不賞,今將軍已蹈此轍,歸楚楚不信,歸漢漢必懼,那又到何處去安身?」韓信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但還是下不了決心,不知怎麼辦好,他對蒯通說:「先生不要再說了,待我深思後,再作決定。」蒯通見說動了韓信,便告辭了。

蒯通靜候數日,仍不見韓信有任何音信,有些著急,又去找韓信,說道:「時間緊迫,希望將軍速作決斷。」豈知,韓信已下定決心,不背叛劉邦,當即答道:「先生不要再說了,我決定不負漢王。我奉侍項王時,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歸漢王后,漢王授我大將軍印,又封我為齊王,我怎能負之。我曾替漢王擒魏豹,平趙、定燕、滅齊,戰功頗多,漢王定不會負我!」蒯通聽後,長嘆一聲,知再說無用,於是轉身退出。

按理說,這是韓信脫漢自立的一次絕好機會,他本人勇略超群,又手握重兵,佔據齊地,有條件自立為王,蒯通又是一位很有遠見的謀士,有這樣的人為他出謀劃策,他還有何可懼?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而他卻優柔寡斷、膽小懦弱,想反又不反,也不敢反,白白錯過了一次良機。

韓信在統兵打仗上乾脆利落、謀策超群,讓人不得不佩服,但如何為官,如何長久立足於朝卻實在不高明,處處被動!其實,劉邦對韓信是只利用而非重用,用他的智慧幫自己打天下,但一刻也沒放鬆對韓信的監控。項羽兵敗自殺後,他的好多部下都逃亡在外,其中鍾離昧就是一位,被逼得走投無路,就奔往韓信處,韓信念其是舊交,就把他給藏了起來,不久,這件事被劉邦知道了,他認為韓信勾結鍾離昧謀反。於是下旨命韓信把鍾離昧速速押解進長安,韓信接到聖旨後,不忍把老朋友交出去,否認鍾離昧在自己這裡。劉邦聽完回報,不覺大驚,認為韓信擁有重兵,違抗聖旨,有反叛跡象。

劉邦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後來納陳平之計,佯稱遊覽南方雲夢澤,並在陳地會集諸侯,韓信到時必來,然後趁機捉住,劉邦遂依陳平之計。

韓信得知劉邦出遊之舉,心中不免猶豫,知自己雖然功勞大,但收留鍾離昧之事,已被劉邦察覺,他想不去迎駕,又恐失禮,罪上加罪,如去迎駕,又恐遭不測,猶豫不定。屬下見他神色憂鬱,有人建議,不如把鍾離昧綁了,送給陛下,了結此事,韓信認為此話有理,卻難以下決斷。鍾離昧看出了韓信心理,便誠懇地對他說:「劉邦本來對你就有戒心,他之所以不敢輕舉妄動,就是怕我二人聯合對付他。你如果把我綁了送與劉邦,他今朝殺我,那麼明日,他也會殺你。」說完,見韓信毫無反應,便嗟呼長嘆:「你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懦夫!我真不該來投奔你。」說罷拔劍自刎。

韓信見鍾離昧自殺,割了他的人頭,獻給了劉邦,劉邦一見韓信,不容分說,當即將其拿下,此時韓信感慨萬千,嘆道:「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今我當如此。」

後來,劉邦雖說有人密報韓信謀反,但沒有證據,加之韓信有功於朝廷,恐怕群臣有看法,於是將他放了,由楚王降為淮陰侯,以示警告。

人在失意時,往往會思前想後一番。此時的韓信似乎有些悔意,一是後悔不聽蒯通之言,如果當初依蒯通之計行事,那現在自己將會是另一番光景。二是不該不聽鍾離昧的勸告,如果按鍾離昧的意見去做,絕不會像今天這樣倒霉,只因自己性格優柔,缺少果斷,兩次機會都失掉了。結果不但未發跡,反而被軟禁,這絕不是天意,而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後來代相陳郗謀反,約好與韓信裡應外合。劉邦帶兵親征,臨行內事委呂后,外事委蕭何。不料韓信卻與陳郗串通之事被呂后察知了,呂后聞聽大驚,忙找蕭何商議對策。議妥,欲將韓信騙進宮中再行擒獲,韓信果然中計遭擒。呂后怕夜長夢多,下令立即將韓信斬首。臨刑,韓信仰天長嘆:「我不用蒯通之計,反被女子所殺,這豈非天命?」

韓信雖是戰場的常勝將軍,卻不通官場之道,最終為呂氏所殺。韓信滅齊後,就該休整一番,馬上揮師西進與劉邦夾擊項羽。但是韓信卻沒有馬上進兵,而是要求劉邦封自己為齊王,豈不知,就是因為他追逐權勢、地位,而犯了功高欺主的大忌。劉邦見了韓信的使者破口大罵,後經張良的提醒,又改口封韓信為齊王,命他馬上進兵,由此君臣之間已有了芥蒂,為韓信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其實,韓信的悲劇還在於自己對名利的在意與追逐。早在劉邦建立漢朝後,大宴群臣,酒席間,君臣天南海北縱情暢談,劉邦問韓信:「你看我能領多少兵?」韓信說:「幾萬而已。」劉邦接著問:「你能帶多少兵呢?」韓信答道:「多多益善!」雖是實話實說,卻使得劉邦隱約有些不快。甚至在更早的時候,劉邦就已經對他的才華有所嫉妒,而產生了猜忌之心,如果韓信能夠輕視名利,早日發現自己已經是身處懸崖邊上,那麼懸崖勒馬尚還有救,但韓信雖然是人才的謀士,戰場上的梟雄,但是仍然無法逃脫名利的束縛,最終落得個悲慘下場。

【智慧點撥】

韓信的悲劇命運,值得人深思。他勇武、謀略兼備,一生征殺疆場,南征北戰,在劉、項相爭中舉足輕重,他擁有重兵,具備客觀條件,又有奇才為之謀劃,完全可以獨樹一幟,自立為王,與劉、項三分天下,甚至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可他卻在多次機會面前猶豫不決,失掉一次次絕好的機會,實是令人惋惜!

「人生短暫,何爭名利」,韓信之死雖是一場撲朔迷離的宮廷陰謀,他的遭遇卻刺痛著後人的良知,也贏得了後人的同情,試想,如果他能夠看淡名利,在完成輔佐大計之後,便功成身退,又怎麼會有如此的下場呢?

鬥勝爭強,求名奪利在短暫的人生中,是多麼微不足道,為了它失去生命里更珍貴的東西,有什麼意義呢?蘇東坡曾說:「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連,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天大的事,幾十年過後再看,都是個笑話,都已付於笑談之中了。

其實,人是多麼渺小,生活是多麼短暫,在這樣的情況下,何不過一下輕鬆愉快的生活呢?

【引申名言】

惑人者無逾利也。——(隋)文中子·《止學》

【名言釋義】

迷惑人的東西沒有超過利益的了。

【名言智慧】

在利益面前,人們總是不肯退讓的。利益可以驅使人們做出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事來,甚至以身試險,不擇手段。對利益的追求無可厚非,問題是如果偏離了正常軌道,只是就利言利,見利就爭,什麼利都想佔為已有,勢必會違法亂紀,多樹強敵,使自己陷於孤立和有罪的泥潭,不能自拔。在利的誘惑下,人們如果喪失理智,心存貪念,就會步步走向沉淪。

人的一生非常短暫,短暫得如同用鐵擊石所發出的火光,瞬間就會消失,而在如此短暫的生命中爭奪名利,能夠有多少時間呢?人類在宇宙中所佔有的空間非常狹小,小得就如同蝸牛角那麼一點,而在如此狹小的地方你爭我奪,能夠有多大的世界呢?


推薦閱讀:

向前一步
晚安心語131225:惟有你的陪伴,我的人生才是會顯得盡善盡美
ICU里,和死神較勁的何止是病人!
人生得失總歸零

TAG:人生 | 悲劇 | 韓信 | 結局 | 名利 | 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