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你心中的孫中山
很小的時候,跟父親去了一趟北京,在天安門城樓下,抬頭仰望了那高高懸掛在上的心中的紅太陽。一轉身,看到了另一個人的巨幅畫像,在萬花從中,特別醒目。記得當時是在國慶節之後,天安門廣場大規模的慶典活動剛剛結束。我指著那畫像上的人問父親:這是誰啊?父親告訴我:他叫孫中山。於是我知道了在這個人的領導之下,推翻了滿清封建王朝,對於中國人民,其功不可沒,被尊稱為「國父」。我是一個好奇心和求知慾特彆強烈的孩子,知道有了「國父」,想必還有「國母」,回家忍不住問我母親,母親告訴我:「國母」是宋慶齡。後來又知道了「國母」宋慶齡還有兩個姐妹,一個叫宋美齡,嫁給了蔣介石;一個叫宋靄齡,嫁給了孔祥熙。宋慶齡在大陸曾經向組織申請改嫁他人,但是不被批准,因為「國母」的金字招牌。關於孫中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經歷,我就不多說了,你百度一下,連他小時候到鄰村三合會人辦的武館去偷拳學藝的事迹都有。我覺得孫中山一生事業的成敗垂成,應該從他給李鴻章上書開始,或作為轉折點。1894年春,孫中山在廣東翠亨村的家裡,草擬了《上李鴻章書》,然後偕同陸皓東遠赴天津求見李鴻章,希望他接納其「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宏圖偉略。這個《上李鴻章書》我沒有看到過原文,從以上十六個字對其內容的概括總結上來看,有夸夸其談之感。很多人知道孫中山有「孫大炮」之稱謂,這個是當時其政治對手對他的揶揄嘲諷。大炮是粵語,形容一個人說起話來不著邊際,言辭誇大,華而不實。欲了解一個人,不要去看他的名字,去聽他的外號,大抵名副其實。孫中山的《上李鴻章書》,不知道當時權傾朝野的中堂大人看到過沒有,反正結果是孫陸二人沒有獲得接見。於是孫中山轉赴檀香山,發動起廣大華僑,組成了中國第一個以推翻滿清統治,建立合眾政府為目標的革命團體——興中會。並且即時籌集資金,伺機起義。曾經假設,如果李鴻章當時在天津接見了孫中山,並青睞有加,賞他個一官半職,辛亥革命還會發生嗎? 雖然我明明知道關於歷史的任何假設都是不成立的,但我還是假設了一下。假設歷史,或許愚蠢之至,但卻其樂無窮。李中堂沒有接見孫中山,不是李中堂的錯。若換做是張中堂或王中堂,也未必會接見這個孫中山。即使李中堂接見了孫中山,我相信,一定會有一個張中山或王中山出現在檀香山,建立那個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旗幟的興中會。這,就是歷史的必然。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將支持他的二十幾個人組織起來,成立了興中會。不久,其會員就發展到一百多人。第二年1月,孫中山回到香港,在那裡成立了興中會總部,並決定於10月26日重陽節發動起義,奪取廣州。說到這裡,不得不佩服一下孫中山,覺得他的外號不應該叫「孫大炮」,應該叫「孫大膽」或「孫大牛」。一百多個人,就敢發動起義,真他媽牛逼!在預定起義的日子快到之時,參加起草討滿檄文的朱淇叛變,向官府自首,陸皓東等人被捕就義。為了紀念這位最早與自己並肩戰鬥的同志,孫中山將陸浩東為這次起義所設計的軍旗上的青天白日圖案,作為日後的國民黨黨徽,把青天白日置於紅旗的左上角,即是中華民國國旗。這一次起義沒有發動就流產了。廣州城內貼滿了緝拿孫中山的告示。十幾天後,孫中山逃離廣州,從香港流亡日本。在日本神戶上岸時,孫中山買了一張日文報紙,上面有則消息的標題是:「支那革命黨首孫逸仙抵日」。孫中山看後,對隨行的陳少白說:「革命二字出於《易經》。《易經》中有兩句話:"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日本人稱我們是革命黨,這意義很好。我們以後就稱革命黨吧」!從此,中國人在近現代歷史上開始了彼此革命,不是你革我的命就是我革你的命,參加革命的人,鮮有得善終者。孫中山流亡海外之後,開始了職業革命者的生涯,矢志推翻滿清王朝在中國的統治。1896年秋,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在當地被清廷特務緝捕入中國使館,成為國際事件。事件後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孫中山被邀以英文寫作出書,描述其遭遇,因此事而名聲大噪。孫中山以革命者自居,擺明了就是要做大清王朝的終結者,清政府雖然視其為眼中釘肉中刺,卻想不出應對之策,不知道如何遏制或抵消孫中山的革命影響力。在清朝政府和公家文件中,皆在其名「文」字上作文章,加上三點水部首,貶稱其為孫汶。「汶汶」一詞,出自《史記 屈原列傳》。「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註解此文的才子們,或說「汶汶,昏暗不明也」,或說「汶汶,猶蒙垢者也」,或說「汶汶,猶玷污者也」。個個煞有介事,人人一本正經,全然不知後人將為他們的無聊之舉做傻逼二字之解。從1894孫中山建興中會年到1911年武昌城新軍起義,十五年的時間裡,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發生了一系列大事件,羅列出來,初中畢業的三好學生也能如數家珍。其中有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國變,《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都是要求中學生背誦下來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記仇,懂得「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我覺得這根本不是什麼道理,這是常識,連隨地吐痰街角拉屎的傻逼都知道!一個老大的國家,之所以要挨打,不是因為落後,是因為傻逼!這才是道理。傻逼要是明白了這個道理,也他媽的就不叫傻逼了!從甲午戰爭到庚子國變,在大清的滿朝文武官員之中,有一個人脫穎而出,令中外矚目,這就是袁世凱。此人才是清王朝的最後終結者,孫中山的政治勁敵!關於袁世凱,我有專文議論,於此文中,不再贅言。書歸正傳,接著說孫中山。孫中山和他的革命黨,不僅有組織有綱領,還有行動。據統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動的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雖然都沒有成功,但孫中山矢志不移,鐵了心的要顛覆大清王朝。他的足跡遍布歐美各國,到處宣揚革命思想和建國綱領,得到了許許多多的志同道合的人們的支持和幫助。1905年7月,孫中山在日本橫濱,與黃興見面,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8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恆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此時的孫中山,所等待的,是那最後一根兒壓死大清朝這隻駱駝的稻草!讀歷史的人,常有造化弄人之感,一個個偶然出現的人物,一起起偶然發生的事件,總是讓人覺得歷史的發展軌跡讓人無法把握,令人難以琢磨。其實,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也是公平的。大清王朝的最後終結,不是歷史沒有給它活的機會。當年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流亡海外,拿著所謂光緒帝給他的密詔到處招搖,繼續宣傳他的立憲維新主張,不是沒有人表示支持和擁護。可以說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康有為的立憲陣營與孫中山的革命團體在宣傳聲勢上旗鼓相當,難分上下。可是,整個清廷再無一個人對康有為感興趣,甚至根本不懂得利用康有為的立憲思想對抗孫中山的革命綱領。康有為在海外得不到任何來自於清政府的支持和贊助,等到梁啟超與恩師反目之時,康有為也就變成康無為了。1905年,日俄兩國在中國領土上的戰爭告一段落。日本國的勝利,給予滿清朝野極大的震動,它成為了激蕩中國近代社會立憲思潮的導火索。「專制國與立憲國戰,立憲國無不勝,專制國無不敗。」 這是北方素有清議之名的《大公報》在日俄戰爭結束後的刊載評論。一時間,改革政體,君主立憲的呼聲響徹全國, 風靡一時。袁世凱、張之洞等人聯名上書,請求清朝政府實行立憲政體,並提出了派遣官員出國考察其他國家憲政的請求。歷史,又給了大清朝一次機會。在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一紙令下,正式宣布派遣官員出訪日本和歐美等國家,進行實地考察,尤其是在政治政體方面的狀況。清政府以官方的名義正式派遣朝廷要員出洋考察,實質上可視為正式或間接承認了歐美和日本等國家在政治體制方面的先進地位。最初被確定出洋考察的五位大臣分別是宗室鎮國公載澤、戶部左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這五位大臣的頭銜和官職不一,但基本都屬於銳意進取的新式官員,有的是來自掌管財政和商業的大臣,也有統籌軍事方面的官員。應該說這也多少表達了清廷順應民心民意姿態和銳意改革的誠意。1905年9月24日,五位欽派的出洋考察大臣在拜祭完祖先之後,在親友、大臣及社會各界人士的簇擁下,在北京正陽門火車站登上列車,準備按時出發。此時,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轟隆一聲巨響,革命黨人吳樾發動恐怖襲擊,引爆了藏在懷裡的資質炸彈。吳樾本人當場身亡,五大臣中紹英傷勢較重,載澤、徐世昌略受輕傷,而戴鴻慈和端方由於坐在後面的車廂中,故而躲過一劫。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考證,我不知道革命黨人吳樾發動的這次自殺式襲擊是他的個人行為還是執行命令。總之,我對這次行動強烈不滿並深表遺憾。君主立憲是一種政體選擇,它與民主政治並非勢不兩立,共和革命不是唯一的出路。而清廷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已經表達了一種要致力於政治改革的誠意,事關國家前途與人民的福祉,為什麼不能等待一下,而非要訴諸暴力呢?革命真的很好玩么?流血真的很愉快么?吳樾事件對於清政府派遣五位大臣出洋考察的活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暫且緩行。直到當年12月,派遣大臣出國考察的事宜才又重新提上了議事日程,由於載澤、紹英受傷未愈,清政府改派山東布政使尚其亨、順天府丞李盛鐸二人接替他們。1906年夏秋之際,經過近半年的海外考察,兩批出洋大臣先後回國。他們在梁啟超和楊度等人在東京事先寫好的有關實行憲政的文章的基礎上草擬了一份「考察憲政報告」,向清朝政府復命,正式提出了實行君主立憲的主張。1906年9月1日,清朝政府終於頒布了仿行立憲的詔令。1908年8月,又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準備立憲,命令各部共籌計劃。1911年5月8日,皇族內閣粉墨登場,結果令人大失所望。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新軍爆發起義。順帶說一下,1908年8月,清廷頒布《欽定憲法大綱》的時候,慈禧太后還活著。這一年的11月15日,老佛爺賓天。在慈禧生前,指定醇親王載灃之子三歲的溥儀繼承皇位,載灃為攝政王。載灃是誰?光緒皇帝的胞弟,慈禧太后的親侄子也是親外甥,正是因為這個血緣關係,載灃才得以在歷史的舞台上一展身形。歷史給了載灃一個機會,無奈,這不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他的那副骨頭架子,扛不起來落在自己肩上的太陽!慈禧太后,中國近代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素有知人之明,以她的眼光,豈不知道載灃是個什麼貨色?我想她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明白,但她又能怎麼樣呢?專制王朝,家天下,當悲劇發生的時候,無力回天的不只是天下蒼生,還有統治者自己。看過一點資料,1911年的武昌起義是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槍走火事件。不管是一根兒稻草壓死了一頭駱駝,還是一泡屎尿引發了一次山崩,這根兒稻草不是孫中山放的,這泡屎尿不是孫中山拉的,他並沒有參與策劃和指揮武昌起義,甚至毫不知情。用孫中山自己的話來說:「武昌之功,乃成於意外。」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紛紛宣布獨立。北洋新軍成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的力量,清廷起用袁世凱,先任其為湖廣總督,旋任其為內閣總理大臣,全權指揮對革命力量的鎮壓。 袁世凱一面以武力打壓南方革命,一面與革命黨人談判,這談判的結果眾所周知。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逼清帝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清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終止。三天之後,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一年之後,依據臨時約法,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會選舉。國民黨所得議席最多,按約法精神由國民黨理事長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滬寧火車站登上列車,赴京上任。本來,歷史在這裡可以翻開新的一頁,因為民主共和的曙光已經在中國的地平線上冉冉升起,一個繁榮昌盛的新中國在人們的無限憧憬之中。但是,就在這裡,上海滬寧火車站,宋教仁遇刺身亡!宋教仁,孫中山的革命戰友,在革命黨同志里享有崇高威望,在他即將赴任內閣總理的時候,遇刺身亡,舉國震驚,輿論大嘩。孫中山、黃興劍指袁世凱,認定他是授意暗殺的幕後黑手!而袁世凱的北洋陣營則宣稱是國民黨內訌自相殘殺。真相何在?有些歷史,或許永遠沒有真相。看到過一篇文章,論證刺殺宋教仁的幕後黑手不是袁世凱而是孫中山。這文章寫得不是沒有道理,而是非常的有道理!就謀殺動機而言,孫中山大大的有!就刺殺事件前後孫中山的表現,也讓人疑竇叢生,大惑不解。我也以為孫中山涉嫌謀殺宋教仁,而袁世凱不過是替他背了一口黑鍋而已。孫中山與宋教仁並不是最早的革命同志,孫中山與陸浩東創建的是興中會,宋教仁與黃興領導的是華興會,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中國同盟會成立,孫中山與宋教仁、黃興等人才聯合起來,成為一個戰壕里的戰友。在對滿清政府的政治鬥爭當中,宋教仁與孫中山政見不合,經常意見相左,這在國民黨陣營里是公開的秘密,而宋教仁以優秀的政治品質、堅韌的革命意志、儒雅的個人風度,在革命同志之間博得了極高聲譽和威望。在國會選舉之中,宋教仁更是不遺餘力,充分展示其政治智慧和個人魅力,作為國民黨理事長的宋教仁在選舉中之所以勝出,出任內閣總理,應該是眾望所歸。然而,問題來了!袁世凱做大總統,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孫中山呢?置他於何地?你總不能對他說:你廣東老家不是還有幾畝地了嗎?要不你回家種地?沒事的時候,養雞斗狗,喝茶聊天,幸福著呢!要不就是孫中山自己說話:得了!革命已經成功,共和已經實現,你們幾位為人民服務吧!我回廣東老家了,三缺一,都等著我呢!這他媽的可能嗎?孫中山是這樣的人嗎?關於宋教仁被刺案,在當時沒有完成追查幕後黑手的司法程序的情況下,孫中山於當年7月,組織中華革命黨,發動二次革命,武力討伐袁世凱。二次革命開創了民國武力解決爭端的先例,也開創了民國軍閥混戰的先例。對於這樣一個惡果,我以為孫中山難辭其咎。如果說孫中山是由於宋教仁遇刺身亡,因為傷痛憤恨,一怒拔劍,發動二次革命,武力討袁的話,那麼,在袁世凱身死之後呢?他何以不重返北京,以和平的手段角逐政壇,來實現他的偉大理想?答案只有一個,他回不去了。對於袁世凱身後的北洋政府,孫中山只有以兵戎相見,武力北伐,這是他重返中國政壇的唯一手段和出路。然而,當時的北洋政府,真的就那麼十惡不赦,必須以武力討伐之嗎?關於北洋政府,因為不是本文論述的主題,我簡單的說一下自己的感覺。所謂的北洋政府,也稱北京政府,是指民國前期袁世凱及其以後繼任者建都於北京的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這是相對於孫中山等國民黨勢力在南方成立的廣州軍政府(革命政府)的稱呼。是當時被世界各國承認的中華民國合法中央政府,以五色旗為國旗,以《卿雲歌》為國歌,作為代表中國的符號象徵。北洋政府時期,對外積極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特別是趁俄國十月革命之機,徐樹錚出兵收復外蒙古,可圈可點,功不可沒。北洋政府對內致力於發展實業,積極發展民族經濟,中國許多有名的民族工商企業大多是在北洋政府時期發展起來的。北洋政府還統一了幣制,這對於一個國家的統一來說,其重要性還用我多說嗎?北洋政府的歷任總統和政府總理,雖然都是軍人出身,有軍閥之稱,但也都是由選舉產生,並不是單純的憑實力說話。去翻看一下北洋政府幾任總統的故事,各具特色,都有可愛之處,沒有一個假裝偉大光榮正確的,說白了就是都不裝逼。現在的文化人喜歡談論民國時期那些大文人們的軼事,他們的風采神韻,被稱為「民國范兒」。文化人有范兒,說明文藝環境的自由寬鬆,倘若統治者都是喜歡統一思想的裝逼犯,文化人還能有什麼范兒?只能裝孫子了。對於孫中山執意武力北伐,企圖消滅北洋政府,我不能理解,這讓我開始懷疑此人革命的動機是否純正了,他到底要幹什麼?孫中山一心北伐,企圖以武力統一中國,並沒有得到全體國民黨黨員的支持,在他組織中華革命黨與中華革命軍,在滬、魯、陝等地發動起義的時候,就與黃興有了分歧。1922年6月,陳炯明武裝叛變,孫中山被迫退居上海,至1923年2月陳炯明被驅逐後,才回到廣州重建大元帥府,就大元帥職。關於陳炯明,是國共兩黨歷史教科書上都否定的人物,以軍閥名之。十年前,我在海外看到了陳炯明的兒子寫的一本書,為他的父親申訴冤情。因為陳炯明是堅決反對孫中山武力北伐的人,他希望在中國建立邦聯合眾政府,效仿美國,以偉大的民主理念建設國家政治,為此遭到孫中山嫉恨。關於陳炯明武裝叛變,也是孫中山設計構陷,陳炯明別無選擇,武裝自保。這本書有陳炯明的照片幾幅,我仔細端詳,很儒雅的一個人。看完這本書之後,我並沒有完全相信其中所述,但是我希望有更多的歷史學家去研究這段歷史,還給歷史人物一個公道。1924年1月,孫中山主持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發表改組國民黨宣言;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這是第一次國共合作。孫中山聯俄、聯共或許是因為他對共產主義產生了興趣,在向一個共產主義革命戰士的方向轉變。我卻以為是他想借俄、共之手,實現他的北伐夢想。他的這個舉動,給今後的中國,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不用我說了。關於孫中山,我不止一次地審視和打量這個人,過後便十分痛恨自己的無聊與無趣。其實,被欺騙的感覺挺好,最好被欺騙至死,讓我始終信以為真。讓自己從小被灌輸的一個關於偉大的形象發生顛覆,真的不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去年在國內的時候,去過南京,朋友帶我去中山陵遊玩,那裡的景色真的很美。中山陵我沒有進去參觀,因為門票需要花錢,我捨不得,還有就是進去參觀的人需要穿上鞋套,挺麻煩的,算了吧。
推薦閱讀:
※孫中山家族百年:鮮為人知的妻妾兒女們
※魯迅·戰士和蒼蠅
※一山葬三墳——孫中山祖墳風水考察--李唯弘
※梁啟超與孫中山之間的恩怨糾葛
※孫中山的日本妻子:15歲就美得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