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流淌的金錢——我們應該如何保住我們的錢***

2016年5月4日 13:50 多看多想少動

導讀:和大多數人想的不同,財富其實是三維的。時間是財富的長度,不管是上班投資還是辦企業,如果你持續盈利,很多年後肯定會積攢很大一筆財富;區域環境是財富的高度,國家夠大、人口夠多,區位足夠優良,也就能聚集更多的資本,產生更多的利潤;行業是財富的寬度,所有的行業可以概括為生產、流通和分配三類,他們既是平行的,又互相交叉,構成了當下的商業社會。本文在2015年股災期間寫就,主要論述財富的寬度概念。這是本人從長度、高度和寬度梳理財富觀的三篇文章中的第一篇。

第一部分:投資的目的

最近這幾天,最火的新聞是泛亞破產,22萬人的400多億財富灰飛煙滅。對這件事,我不知道該怎麼評價。中國確實是個神奇的土地,有時候你坐在家裡什麼都不幹,財富排名都可能會突然上升22萬位。嗯,如果算上6月底的股災,各位的財富排名也許還會上升幾百萬位……

好萊塢有部描寫華爾街的電影,叫《金錢永不眠》,意思是說,人會休息,但金錢和水一樣永遠在流動,一刻不停歇。這個比喻十分恰當,我們的財富確實和水一樣,不停流淌,有時候會自動尋找資產窪地,有時候會從多數人手裡集中到少數人手裡。更多的時候則是跑冒滴漏,同樣數目的錢,其購買力卻一年不如一年,這些現象的背後,其實隱藏著金融的秘密。

是的,了解一點金融知識,熟悉一些投資方式,洞悉一些財富秘密,也許不能讓你發大財,但至少可以保證你在面對誘惑的時候能知道陷阱在那,可以幫助你在面對強大的國家印鈔機器時保住你的真實財富,而不是那些賬面的數字。

一、我們如何賺錢?

世界上賺錢的門道很多,但我將其分為以下類:一、靠工作;二、做生意;三、債權投資;四、股權投資;五、期權投資;六、產權投資。這些投資,有的投資個人,有的投資商貿,有的投資債務,有的投資股票,還有的投資期權,有的投資具體的物品。因此從投資獲得財富的角度,每一種選擇都無所謂對錯,僅僅是看時局、個人天賦,還有一點點運氣。比如第一類,依靠工作,是大多數人的賺錢之道,但在中國靠工作賺錢容易發財很難,只有成為萬中無一的行業專家,才能獲得可觀的收益,比如著名演員、學者、發明家。而且即使這樣,也只是比普通人多,遠遠不能算得上富裕。所以說,中國靠工作發大財的人,比炒股都少。可能有人說了,國土局的某某某,撈了一個億,人家就是靠工作賺的啊,感覺也不難……對此,我實在無言以對,這算是中國特色行不?而且這種中國特色,以後估計很難了。

做生意和工作是一樣,你別看馬首富那麼有錢,但馬雲背後的小店主有上百萬,大多數還不如快遞員賺的多。而且據我觀察,在國內大概95%的人,都是依靠工作和做生意賺錢,可謂是競爭激烈。所以說,千萬別因為你炒股賠錢了,就覺得自己應該好好工作或者去開個小店,要知道你這是要和這個世界上95%的人競爭,賺大錢的可能,不一定比靠炒股容易多少。中國的情況稍微特殊點,是因為中國原本毛都沒有一根,所以才在短時間依靠商貿冒出了一波富人,但這幾年的情況你也看到了,過剩的太厲害,很多生意人跑路了。而在過剩的經濟環境中,各位再想複製過去幾十年的成功,基本是不大可能。

二、金融很有趣

債權股權期權產權,屬於風險投資範疇,他們有一個統一的特點,高風險高回報。產權這東西呢,要複雜一些,因為他既有金融屬性,也有具體的使用功能,比如房子。

你想搞明白他們,需要先搞明白金融。那麼什麼是金融?金融在人類社會出現的時間,就已經出現。在原始社會,大家分組打獵,有的小組打到了獵物,有的空手而歸。為了保證族群活下去,打到獵物的小組會讓空手而歸的小組一起分享食物,等對方打到獵物也分給自己,這就是最早短期借貸,只不過出借的是食物,而且也不用打白條。除此以外,為了種族的延續,我們將食物無償分給幼子,等他們長大成人,再回過頭來養活我們,這是遠期借貸。所以說,古人重視孝道,本質上是一個金融問題。你想,如果一個人連老子的賬都敢賴,還有啥信用可言?

從時間上說,金融有長短期的不同。這一點很重要,很多時候長短期出現錯配,會加大金融體系的波動,甚至導致崩潰。打個比方你借了一筆1到3年的短期債務,然後一到期就續借搞成了長期貸款用來作為經營資金,這就是典型的短期被當成長期用,大多數時可以很滋潤,但趕上了經濟危機銀行抽貸了,你的公司立馬就垮了。

金融很有意思,從字面上講,就是資金的融通,通俗點說就是把錢給出去和把錢拿回來。這裡面的錢和資金,並不僅僅是我們花的人民幣、美元等貨幣,而是用貨幣概括性代表一切的資源,因為貨幣是一切商品的交換媒介。因為存在給出去,就存在還不回來的問題,這就是風險;因為有風險,必須產生補償風險的辦法,否則把錢給別人的豈不是傻瓜?這就產生了收益的問題。因為人生總有意外,導致出藉資金的人也有需要用錢的時候,這時候就需要將手裡的金融資產變成現金,就帶來了金融資產的流動性問題。所以資金的出借和資金的償還,是金融的一體兩面,而風險、收益、流動性,再加上前面提到的信用,還有個槓桿,這些都是金融的重要因素。

三、收益、風險,信用、槓桿和流動

物理學有個能量守恆定律,金融學裡也有這樣一條守恆定律——收益等於風險。請跟著我再念一遍:收益等於風險。也就是說,你在投資時候,拿到的每一元錢收益,都是因為你冒了一元錢的風險。所以如果你通過投資賺到了錢,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是佔了誰的便宜,或者是運氣好,這其實是你冒風險應得的,就和你為老闆打工,老闆給你發工資一樣道理。

可能有人要問了,都是冒風險,為什麼人家賺錢我賠錢了?是的,這就是金融不公平的地方,收益等於風險,但風險不等於收益。是不是很拗口?給大家舉個例子。2元錢買彩票,可以中500萬大獎是吧,中獎幾率是五百萬分之一。如果你中獎了,那你雖然花了2元,但你是冒著買500萬張彩票才能中獎的風險,如果你沒中獎,你也是冒著同樣的風險,能不能中獎是不確定的,而有人買了一張就中了大獎,有人一直買都不中,這叫做不確定性的不對稱性,在後面我會詳細解釋。這裡我想強調的是,因為風險和收益的這個關係,所以如果你某段時間內賺錢特別多,那你就需要注意,是不是有哪些風險你沒有發現或者被你忽視了?比方說,牛市晚期,一般收益特高,一天一個漲停,讓人心花怒放,但恰恰是最危險的時候,很多人就是此時參與股票投資被套進去的。再比方說,經濟最繁榮時期,隨便阿貓阿狗都能賺錢,大家都忙著投資消費,然後就是現在這個樣子。或者說,高利貸晚期,為了支撐不崩盤,甚至敢開出2分、3分的利息,也會吸引不少傻大膽資金。總之,金融的風險性,就是俗話說的天上不可能掉餡餅。

除了風險和收益,流動性也很重要。流動性,是一種金融資產變成現金的能力,比如活期存款,去銀行取出來就是錢,所以活期存款是流動性最好的,被稱為現金等同,其他可以被稱為現金等同的還有寶寶類的貨幣基金。流動性很重要,因為所有的投資項目,最終的目的是變成以現金計算的財富,如果沒有流動性導致無法變現,那所謂的收益就是氣泡,看得見摸不到沒毛用。有時候市場上會出現一種有價無市的現象,就是說某商品有價格但沒有人買,這就是沒有流動性了。一定程度上說,流動性的重要程度,比風險低,比收益高。所以說,銀行存款是最蠢的理財方式,因為它沒有流動性。嗯,對了,對於流動性,還可以這樣理解。從字面看,流動性和水有關,如果你把資金看成水,把股票、房子或者其他投資物當成船,就能很好的理解流動性了。水漲船高,如果水幹了,船自然就困住了。

金融學中的信用,和我們日常理解的誠實守信不一樣。這樣說吧,金融中的信用,是一種貨幣等同,也就是說,你可能沒有錢,但如果別人認為你的信用價值100萬,那就可以視同你有100萬現金,或者通俗點講,你的信用就是別人敢借給你的錢的數目。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信用卡,銀行認為你的信用值這麼多錢,你就算是身上一毛都沒有,但你也可以花這麼多錢。

槓桿這東西,更有意思了。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立足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槓桿,我就可以撬動地球。金融中的槓桿,說白了就是借貸。中國人大規模接受槓桿的概念,還是因為房地產。很多人買不起房,然後去銀行貸款購買。首付3成,就是3.3倍的槓桿,首付4成,就是2.5倍的槓桿。槓桿可以放大收益和風險,100萬的房子,你拿100萬,只能買一套,過幾年升值成200萬,你賺了一倍。如果你交2個50萬的首付,找銀行貸款100萬,可以買2套,升值後就是400萬,賺了200萬,而成本不過是給銀行交點利息。但是,讓咱們回憶下上文提到的收益風險守恆。如果房子下跌,那你這槓桿就要了命了,100萬的房子,你100萬購買,房子跌成50萬,對於你來說還是個房子,可如果你50萬付首付,然後貸款50萬,等房子跌價到50萬的時候,銀行就要收房子,你就一分錢都沒了。今年的股災,很多人都被爆倉,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槓桿這東西,一定要適量,千萬別用順了手。耍槓桿最狠的,往往是金融和地產,所以每一次經濟蕭條期,這兩大行業都得有不少跳樓的。

四、我們為什麼要投資?

有人說了,理財投資好複雜好可怕,我不玩了,我把錢放銀行算了,總不能明搶吧。你錯了,你的錢政府是可以明搶的,這個辦法就是通過印鈔引發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伴隨了整個人類歷史,但因為上世紀70年代金本位制度的崩潰,紙幣引發的通貨膨脹才成為普遍問題

理論上講,政府每年印刷的鈔票和GDP應該是相等的,但這是理論。據說,在2008年的4萬億期間,中國每年印鈔比實際需求多20%,也就是說,100元人民幣,在09年要比08年貶值20%。中國的通貨膨脹,一直都很厲害。即使是今年,據說也有6%左右。什麼?你說統計局說CPI只有一個多點,我這種說法是妖言惑眾……統計局連他們自己都騙,他們告訴你了嗎?我計算通貨膨脹是根據貨幣增發量M2減去GDP增長的,今年貨幣增發是13%左右,GDP不到7%,你自己算算是不是6%。至於M2是啥,你自己百度去。

另外,我們不應該把錢存進銀行,因為銀行一定程度上是導致中國貧富差距的重要元兇。是的,我告訴你,當你將錢存進銀行,然後這些低成本的資金幫助有背景的人去開廠蓋房,然後再銷售給我們,更可氣的是,因為國內的信用體系就是渣,富人從銀行借錢相當於把風險又轉移給銀行,一旦出事還不上了,銀行就虧損了,而銀行又是國家擔保,最終銀行的虧損只能依靠國家印鈔。有沒有一種雞生蛋蛋生雞的感覺?總之,只要你把錢存在銀行,不管是不是安全,最終都會因國家印錢導致你的財富稀釋。稀釋懂不?牛奶兌水就是稀釋。牛奶兌水還有個奶味,中國過去幾十年是水兌牛奶。

有人認為,通貨膨脹是一種特別稅,我覺得是有道理的。所以說,你覺得最安全的存放財富的辦法,其實並沒有那麼安全。尋找一種保護自己財產的辦法,這才是我們需要學習金融知識,掌握投資方式的原因。而且,從長期來看,正確的債權和股權投資,能保障你通過分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式,讓你的錢跑贏通貨膨脹。尤其是股票。可為什麼這麼多人在股票上虧錢呢?一方面,是因為大多數買入的價格不合適,總是高買低賣,另一方面是投資中包含了很多違反人性的東西,導致你經常半途而廢。關於投資和存款,有這樣一段話,我印象深刻:存款的收益,是一種小而連續的確定性的幸福,但面臨著看不見的貶值;而熊市裡買股票,是一連串的小損失,但必然會在牛市中獲得巨大盈利。

第二部分:有哪些理財方式?

上面說過,理財投資主要是債權股權期權產權。它們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債券是一種借貸關係,比如銀行的存款和理財,比如信託和高利貸,比如各種債券,既然是借,就必須要還的。所以說債權是受法律保護的需要償還的,當然前提是對方還的起。如果公司破產後,是要先還債之後老闆才能分東西的,因此債權的最大風險,是資不抵債。

股權呢?是一種經營關係,股東出錢給公司經營,並共擔經營風險,然後分享公司的盈利。股權的種類也很多,但普通人能接觸的主要是在交易所買賣股票。股權的風險比債權要大,所以股票收益比存款、債券這些都高。

期權這個很有意思了,我也是琢磨了很久才明白。期權包括期貨和權證,他們其實和賭博中的賭大小道理一樣。你可以買漲也可以買跌,買對了賺錢,賣賠了虧錢。期權玩起來最刺激,因為這東西能加槓桿,就是借錢玩。有些品種槓桿很高,能有上千倍。槓桿這玩笑,是金融核武器,後面如果有篇幅可能會講一講。

產權這東西,和上面幾種都不同,因為產權包含的東西太多了,比如房子,比如土地,比如河灘林地荒山,再比如古董文物寶石甚至木頭茶葉。這裡頭有些算是投資,有些真心就是炒作的騙局,比如什麼木頭、茶葉、紅木傢具、君子蘭、郵票、電話卡、錯版幣。對這些東西,我個人的經驗是,如果你在新聞里看到有關以上物品如何珍貴,如何賣出高價的新聞,基本已經處於炒作的出貨階段。最近我就瞅見個類似的新聞,說是隕石成為收藏新寵。這個我實話和你說吧,你真的確定你知道一年有多少隕石掉地球上嗎?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有一種天文現象,叫流星雨,而流星就是隕石掉下來了。你看看,都成雨了,這東西能珍貴到那裡去?

以上是按權益區別,如果按照風險區別,可以分為無風險理財、低風險理財和高風險理財。其中,存款、銀行理財這些屬於無風險理財,債券和信託屬於低風險理財,股票屬於高風險理財。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高利貸屬於偽裝的很好的無風險理財,期貨和期權屬於超高風險。

一、無風險收益的真假李逵

我們以前能找到的無風險理財方式,大多數和銀行有關係,屬於債權收益的一部分。比如活期、定期存款、國債,比如銀行中的保本理財,比如貨幣基金。其中貨幣基金有必要給大家說下,餘額寶就是一種貨幣基金,投資的主要是銀行拆借市場和短債。是的,因為流動性問題,銀行每天可能存在資金不足,需要借錢,大都是三兩天的期限,但這個市場利息是比較高的。

貨幣基金在中國也有10個年頭了,但因為貨幣基金影響的是銀行的活期存款,而活期存款是銀行的小零食,當時基金的銷售渠道只有銀行,結果銀行不告訴你,所以普通人壓根不知道。你說銀行有多壞?當然,貨幣基金現在比較普遍了,不光是阿里,騰訊、百度甚至京東都開發了類似產品,很多基金公司和證券公司也有類似產品,只需要下載手機APP就能使用,所以我們應該感謝互聯網。

貨幣基金是一種很好的現金等同,它的風險和流動性,相當於銀行活期存款。很多人都會備上一定額度的現金家用,比如我會備兩個月工資。這筆錢以前只能放在卡里或者放在家裡,現在可以放在餘額寶貨幣中,按現在的收益一年大約相當於3個點(這個收益是浮動的,最高有過7%,現在不到3%),也就是一萬元能有300元。不多,但是比銀行一年期存款高一些。這是小錢,但是小錢也是錢不是,能擼一百多烤串呢。

另外,作為現金管理工具,貨幣基金還可以做為資產配置中的一個中樞,比如沒有投資機會時,你可以把錢轉入餘額寶躲一躲,3%的收益至少可以保證你在投資時的心態不急躁。最後,貨幣基金的收益率,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國內的利率市場是管制的,銀行利率是不真實的,因此貨幣基金的收益率,反映了真實的市場利率,甚至我就把餘額寶的收益率,當作是基準利率,而不採用國家指定的基準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之所以需要觀察真實利率,是因為真實存款利率是投資的重要參考,決定了資金的成本,也影響了債券和股票等資產的價格。

互聯網是偉大的。除了餘額寶,還得說說招財寶以及其他一年期的理財產品。這一類產品,有個時髦的名稱:P2P。原理很簡單,有人有閑錢,有人很缺錢,大家又不認識,錢就沒法借,後來銀行來做中介,收取手續費和息差,現在互聯網發揮優勢,把銀行賺這部分錢給省下來了。所以說,嚴格意義上的P2P和民間借貸有本質區別的。

不過在中國,好事能給你辦成壞事。所以大多數P2P壓根就是準備騙錢的,還不如高利貸。不過,阿里的招財寶是比較可靠的,以前一年收益在6到7個點之間,現在不到5個點了。選阿里,一是因為這家有自己的徵信系統芝麻信用,二是其客戶主要是阿里的小店主。也就是說,招財寶的投資標的是個人貸。阿里的個人貸這一塊,我認為其風險比銀行對公貸款還小。因為對公貸款一旦出現問題,就是幾十億上百億,比如晉煤這類,而個人貸最大一筆也就是個幾十萬,很難出現大面積壞賬。國外銀行的主業就是個人貸,國內大銀行之所以搞不了,和信用環境、能力水平有關係。另外,阿里有大數據,這東西很高級的,雖然我不太懂。

有人可能要問,不是說收益等於風險?這些理財方式能提高收益,怎麼成了無風險收益?這是因為,以上理財方式,看起來你賺了錢,實際上是賠了錢。是的,考慮到通貨膨脹,不管你是存銀行還是餘額寶、招財寶,都只能保證少虧錢或者不虧錢,根本別想賺錢。既然是虧錢,銀行或平台如果再給你整點風險,那你肯定不幹啊?

在無風險收益這塊,有一件事不能不提,就是民間借貸和各種偽裝成民間借貸的理財產品。著名的泛亞日金寶就是其中佼佼者。因為職業習慣,我看見新開的小貸公司、典當行、理財公司就喜歡進去聊會,包括泛亞晉城公司。我特別喜歡一群毛線都不懂的山炮給我吹噓他們手裡這些產品怎麼好,收益怎麼高,這是一種惡趣感。據我觀察,這一類理財,他們的流程和銀行是一樣的,吸收存款,擔當中介,放貸,但資金在兩頭的成本相當高。吸收存款時至少給10個點到15個點,放出去2分、3分利息都不算什麼。從2010年開始,我關注到全國不少的這類理財破滅,給數百萬家庭帶來了滅頂之災,未來隨著經濟形勢的惡化,估計還會更多浮出水面。我身邊就有親朋好友遇上了這種事,其中一個遠方親戚,做生意相當精明,不知道怎麼就被理財給坑了上百萬。

民間借貸要說起來,也不是不能參與,如果在一個經濟周期的早期。比如在2000年到2008年的黃金8年,全國到處是做生意的機會,利潤也很豐厚,但苦於資金缺乏,很多老闆沒法擴大規模,你把錢投給民間借貸,是可以分享豐厚回報的,不過這時候這種機會是輪不到小民的,多少贓款當年都是依靠這個辦法洗白的。等後來理財公司爛大街的時候,基本上已經比較危險了。這幾年經濟下行,把錢給理財公司,基本上屬於自殺行為。

和民間借貸類似,是有銀行、證券公司甚至保險公司內部人士介紹的各種理財,注意不是那種騙你是存款的分紅險,而是真正的「高端理財」。這幾年新聞也爆出來不少,這更加是嗶了狗了。當然這個和普通人沒關係,因為我看新聞,發現上當的至少都是上百萬的大資金,畢竟銀行內鬼騙人也是有成本的,一旦發現就會被開除,為普通人那三兩個錢暴漏也不值得。這種所謂「高端理財」,有些是介紹給一些企業做搭橋資金,有的乾脆是轉給民間借貸。雖然很多銀行內鬼起初也不是想著昧良心黑掉你的錢,也是想低吸高放賺個差價,但最終風險是很大的,因為一出事,你的本金就沒了,而銀行還會以職工個人行為,我們已經將他開除為理由推諉,基本上打官司都沒用。要是有什麼比理財公司還坑人的,大概率就是這一類打著銀行招牌的王八蛋事了。

這種高端理財和民間借貸,屬於偽裝成無風險收益的高風險產品。他們的本質是「你看中我的收益,我盯上你的本金」。如何識別呢?一是看經營模式,而是看收益。如果其經營模式和銀行一樣聯儲放貸,且承諾的收益高於5年期定存利率2倍,請你繞著走,絕對是坑無疑。

對了,無風險收益還有一種。是高度依賴眼光和對金融規則的了解來進行套利的。套利是什麼?舉個例子,我們小區的物業是當地住建部門下屬一個小單位負責的,職工都是差額事業編,一個月工資2000多,同時小區有不少50來歲的,每天也沒啥事乾的居民。結果物業公司的不少職工就僱傭小區里的居民幫他們上班,一個月工資900。在這件事中,同樣的勞動價值,賣出了不同的價格,出現了低買高賣的可能,這種行為就是套利。

套利也叫薅羊毛,我知道兩種套利方式:一是利用P2P平台推出的優惠活動,沖50元等於100什麼的。一個手機只能註冊一個賬戶,一個賬戶只能享受一次優惠。晉城銀行最近搞的小草銀行,充錢可以抽獎,我轉了一百進去抽了2元然後又轉了出來,你看,幾分鐘賺了2個點的收益,單筆雖然不多但如果有100部手機,上千張手機卡呢?這種套利的人叫羊毛客,一個月收入都在幾萬到幾十萬之間,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上網搜索下。還有一類套利,是利用金融知識,這就屬於靠腦力指吃飯了。10年期國債大家知道不?和股票交易方式一樣的那種,一般都是100元的價值,但其價格卻會波動。2013年錢荒,利息相當高,然後大家都瘋狂甩賣之下,價值100的國債最低價格是70多,現在是102,2年40%的收益,怎麼樣?大家記住了,利息高的時候別放銀行,瘋狂買債,不會買就買債券基金。

我上面說的這幾種套利,要不是有特殊的關係,要不是冒著犯法的風險,要不是對金融規則相當熟悉才能進行,如果你啥都不是,還不想動腦子,那還是算了吧。

二、低風險的債券和信託

說完無風險理財,再說說低風險理財。低風險理財的種類主要是債券和信託。恩,是不是看著很簡單?那如果我告訴你債券的種類之多,情況之複雜,歷史之悠久,遠比什麼股票、期貨誇張的多。債券,是歷史最悠久的金融方式。大航海時代,英國之所以能成為日不落帝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英國的金融發達,國家能借債打仗。現代社會,股票可以取締,但債券還真不行,因為國與國之間的金融行為主要是債務關係。想想吧,中國可以借給朝鮮100億美元,但如果中國說我出100億買你朝鮮這個國家的千分之一股權,金三胖會不會馬上翻臉:咋回事?你是不是還想再貼點錢進董事局呢?要不給你當大股東耍耍?

我個人認為債券的情況,要比股票麻煩很多,而且更倒霉的是,麻煩的結果並不一定是好事,有可能出現賺不了大錢,卻賠了本錢的時候,這就是債務違約。08年的金融危機,可以理解為美國的房屋抵押貸款衍生出的債券違約,12年的歐債危機,是因為歐洲幾個國家破產導致的國債違約,還有一些企業破產導致的債券違約。當然債務違約的可能很小,而且損失也不應該大,但問題是當今債券交易的特點是猛加槓桿,導致只要出現債務違約,那就是天塌地陷。越是風險大的東西,大家越是小心,股票真出事往往套住的都是普通人,而風險較低的東西,比如債券,大家都覺得應該不會出事吧,可等到真出事,就會一死一大片,而且死的都是專業人士。世界金融史上曾有一個超級豪華債券投資團隊,因俄羅斯債務違約一次損失二百億美元的,而且是上世紀90年代的美元,差點引發美國金融體系的崩盤。

大部分人對於債券的理解是這樣的:我借給你錢,商量好利息後,等債務到期你連本帶利一起還我。我最初也是如此理解,但實際上,債券交易和股票一樣,同樣價值100元的債券,可以99元買到,也可能101元賣出。也就是說,和股票交易方式一樣,債券的價格也會出現上下波動。

投資債券基金,就需要一點金融學知識了。過程我不講了,直接告訴大家結論:債券的收益和利率呈相反關係,銀行利息高,債券收益就低,銀行利息低,債券收益就高,至於原因,有興趣的可以自己百度。可能有人能反應過來:咦,現在銀行利息就很低,債券的收益一定高,是不是可以買債券?恭喜你,思路對了,但答案錯了。經過一年多的降息過程,現在銀行利率已經基本到底了,這時候你來買債券基金,就相當於今年5月底買股票,可能會買在高位上,下場你懂的。

在無風險一章中,我提到過我把餘額寶當成一個觀察實際利率的工具。觀察的目的就是為了投資債券。2013年,餘額寶收益最高的時候超過7個多點,當時錢荒大家還記得不?那時候利息高,債券的收益特別差,但偏偏那時候確實債券投資的最好時候。隨後餘額寶收益一路下滑,債券和股票一路上升,即使是純債基金,2014年和2015年,整年的收益能達到20%左右。

不同種類的債券風險和收益是不同的,但債券投資往往是分散購買一打各種債券。作為普通人,我們不需要了解這些,因為和股票不同,債券交易很少出現老鼠倉,所以我們完全可以交給專業基金公司來打理這些事。為什麼債券交易很少出現老鼠倉呢?因為賺的不多還費事,有那閑工夫,不如琢磨找一隻股票基金搞搞老鼠倉合算。當然這不是說債券基金就乾淨,去銀行貸款還要請客吃飯呢,但這種好處一般影響不到投資者。

另外,考慮到各種債券的複雜情況,大家投資債券基金的時候,可以認準純債兩個字。是的,純債基金,其最大優勢就是和股市沒有關聯,和股市不存在一損俱損的關係。當然,即使是純債基金,支付收益的方式也不一樣,有的是按季度分紅,有的是按年分紅,還有的是計算凈值。說到這裡,我忍不住吐槽一句,大家花錢的時候,一個個貨比三家,研究精神大大的,可一到投資這種賺錢的事上,就不願動腦子,這真是讓人無語的壞習慣。

說完債券基金,再說下信託。信託這東西我研究過,但沒參與過,因為信託有個條件,100萬起。哎,都是淚啊,倫家賣了腎也沒這麼多錢啊。所以說,信託是高富帥的專屬投資方式。國外的信託我不了解,但國內的信託,大部分都是債權投資,但投資方式卻更像是銀行存款,有抵押物,有信託公司做中介(好像也有股權型的,就是這次股市中虧的最狠的那一批資金,但也是把錢借給別人炒股)。就是怎麼說呢?你可以把他理解為高級定製版的定存。信託的收益一般都比較高,最高我見過一年13個點收益的,再加上信託公司的抽點和項目負責人收點回扣,項目借款方的資金成本相當高,因此在經濟下行期,信託的風險還是不小的。

最近這兩年,我印象里咱們大山西就發生過兩起投資於煤炭上的信託違約事件,最終好像是政府兜底了。說實話我挺煩這事的,政府又不創造財富,都是收的老百姓的血汗錢,自己瞎比花就算了,還給人擦屁股,尤其是給富人擦屁股,真他媽賤。

信託和高利貸也不一樣,信託是先定了項目,然後大家認購份額。高利貸是先把你的錢騙出來,然後再找投錢的項目。信託和高利貸一樣的地方是:兩者的最佳購買時間,是經濟上升期,兩者的迴避時間,是經濟的下行期。恩,比如現在就是中國的經濟下行周期,國內的包括信託、銀行壞賬等風險爆發的可能性很大。

三、高風險理財的股票和期貨

高風險的理財的方式很多,但最大眾化的是股票以及衍生出的股票型基金,最瘋狂的是期貨和期權。股票這東西我覺得沒啥好說的了,六月份剛過去的股災,套住了不少人。在6月底,一個專業投資的網友講訴了一個他身邊活生生的例子:他的一個親屬按照他的指點,在今年的股市中賺到了大錢,漸漸的對他的意見不以為然,然後在接下來的股災開始前一周,他給親戚打電話讓他全拋,結果對方不以為然沒有跑,最終這網友通過親屬老婆搞到對方的股票賬戶,強行幫其清空了所有股票,保住了盈利。

說實話,按照如今中國社會對能力的劃分,我個人認為,股票投資這東西,真不是聰明人玩的,相反,越是笨蛋越可能戰勝股市。真的,諸位不要不相信,股票投資需要相當的人格獨立性,但現在的中國,所謂的能力講究的是拉關係聽消息講背景。很多富人的思維已經習慣了拉關係聽消息,這也是為啥很多人生意可以做的很大,炒房能賺很多錢,但一到了股市就成了肥羊的原因。實話說,在股市能依靠聽消息發財的,是一小撮上流社會的人,普通人能拿到的消息,都是騙人的。

我這人,打小有個毛病,比較實心眼,愛較真,也不太愛相信別人告訴我的事情。後來不小心幹了傳媒,更是看啥啥不對,瞅啥啥有鬼。以前我一直搞不明白,為啥那麼些人在股市裡磕的頭破血流的?後來開始玩股票,總算是搞明白了:諸位賠錢的原因,全在於有人根據中國人愛拉關係聽消息的毛病,以及追漲殺跌的賭性,提前設計好了步驟,然後大家就這樣被人牽著鼻子,按照人家給你設計好的路子,鑽進了人家給你設計好的圈套。而這一切中,傳媒扮演著很重要的分量。

是的,傳媒這東西自己賺不了大錢,大行日廣(我們對自家報紙的昵稱)一個整版廣告,也就不到3萬塊,一共呢是8個版,包場一天讓報社冒著得罪市長書記的下場,也就是30來萬辛苦錢兒,還不如有些大戶一天的盈利多。但如果某莊家5元買了支股票然後自己把價格拉到了100元,然後請個人每天在大行日報財經版發股評。就晉城這小地方,股民要說也有幾十萬,只要有個十分之一覺得有道理,就能把股票賣出去了。所以說傳媒可以幫別人滅國奪權,殺人搶錢,這就是話語權。

具體在股市中,傳媒主要干兩件事,在股價便宜應該買入的時候,傳媒會配合主力壓價的動作,嚇唬投資者,什麼經濟崩潰了,什麼股市崩盤了,反正什麼可怕說什麼,就是讓你不敢買;在應該賣出時,傳媒會配合主力抬價出貨的動作,什麼萬點不是夢,創業板上8000,誘惑投資者不要賣。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最終被套在高位上的原因。07年的時候,報紙上天天吹什麼奧運行情,結果沒撐到奧運就崩了。今年5月中,媒體又開始吹什麼不要怕,即使牛市頂部確定,也會有三個月逃命期,這就好比人家先吃飽了,想留下你付賬,就借口說要上廁所。在中國,炒股一定要和主流財經網站反著干,要不你會死的很慘。

期貨這東西,我琢磨過但沒玩過。我覺得期貨這東西,和眼光運氣能力什麼都沒有關係,而是和資金雄厚有關。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期貨和賭大小很像。而賭大小,如果不考慮抽水,輸贏機會是對等的,那麼短期可能有運氣一說,長期看僅僅是看那邊更能抗,所以肯定是資金雄厚能硬抗各種極端意外的一方獲勝,如果再加上抽水,那更是資金雄厚一方獲勝。這句話的另一層意思就是說,如果一方的資金無窮無盡,那遲早會等到資金少的一方連續犯錯誤的時候。期權這東西就更複雜了,我倒是明白可解釋不太清,就不耍寶謝丑了,總之普通人別碰就好了。

四:混亂但永恆的產權投資

產權投資在國內是大買賣,比股票的市場大的多了。想一想吧,小小的晉城只有一家上市公司,但據說有300家房地產開發公司。產權投資的大頭是房子、土地,但其他諸如藝術品也算,但那個太遠,還是回過頭來說說房子吧。

和大多數物品不同,房子既是生活必須品,也是投資品種,這一點很多人一直沒搞明白。如果你沒有房子,那麼最好的投資方式是買房。這個賬得這樣算:租房是消費,好比你吃了個大餐,拉泡屎就沒了,這個錢花了就回不來了;買房是投資,就算你買的貴了點,拉長到幾十年看,只要是繁華地段的成熟社區,不會虧本的。實際上,而對於房子,投資界公認的一點是:房子是抵禦通貨膨脹的最好投資標的。是的,房地產和股票,不管在中國還是美歐,都是普通人投資的最主要渠道,其他債權和期權,都得靠邊站。

但國內的情況有點複雜。國內房地產大牛市剛結束,是牛市轉熊市的初期階段。一般來說,飛的越高,摔得越慘,再加上中國人有一擁而上,一鬨而散的風格,房地產這次的衰退期可能會比較長一點。另外,房地產屬於大資產,流動性比較差,價格上升期容易出手但很少有人捨得賣,價格下滑想賣又不一定能賣出去。比如現在的商鋪,不僅難租,而且也難賣了。

要說這事,不得不佩服李嘉誠的眼光。另外還有一點,房地產現在不太好降價,因為地方政府不願意。地方政府為啥不願意?因為房子降價,意味著地方政府在銀行的主要抵押品——土地會貶值,也就是說,房子降價,土地貶值,地方政府馬上破產。所以他們希望的最好辦法是房子不漲不跌,慢慢拖到買不起房的老百姓有錢了。至於市場會不會這樣走,實話說我也不知道。當然,如果放任房子競爭性降價,確實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不降價,平頭百姓不是最倒霉的,最倒霉的是借錢蓋房的老闆,這邊賣不出去,那邊拖一天都要利息。很多老闆估計得把過去20年積攢下的身家還給國家了。哎,豬肥了政府要殺。

這裡面有個流動性的問題,今年的股市暴跌,有幾天根本沒人買,就像是我前文提到的,流動性是河裡的水,現在水乾涸了,船就困住了。想一想,如果是對流動性要求更高的房產暴跌,那酸爽……前幾天有人討論一元房的問題,說是未來可能會有買房不花錢,住房繳費的模式,我覺得這事如果也不是不可能。

買房投資,要搞清楚一件事:房地產的周期。房地產有周期的,一般是18年左右,而且一個周期分成三個階段:頭幾年溫和上漲,接下來小調整一兩年,然後強勢上漲,最後再下跌幾年。這個東西,不是中國人統計的,而是美國人和英國人根據本國市場總結的,但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歷史太短,還沒有足夠的數據,但據我觀察和回憶,也差不多是這個流程。

是的,作為一天生自帶房屋屬性的城區土著,我對房地產的周期是有體會的,但小時候的陰影太深,也導致我沒在房地產牛市中佔到便宜。在我記事,看到的是城區農民瘋狂蓋房的場面,是隨後大量小洋樓空置的場景,是同學親戚家家房子大到住不了的回憶。土著不缺房子,缺的是穩定的收入和社保。最近我有次晚上散步的時候終於想明白了,房地產在中國已經經歷了兩個周期,從1978年開始,到1998年結束,上一個周期的政策重點在農村,房地產熱點是農村自建房,當時城市居民還擠在筒子樓和大雜院里,既沒有錢也沒有政策。從1998年左右到現在,這一個房地產周期的熱點是城鎮化,房地產熱點是城市商品房。那麼如果就按照98年算,16年本該結束的這一輪房地產熱,意外因為4萬億延遲了,直到12年才習李上台才開始退燒,其調整幅度肯定會很大,所以下一輪怎麼鬧不好就在10年後了,而讓大家都能感到房地產熱起來,估計又得個2、3年了。更鬱悶的是還是一句老話:一樣的牛市,不一樣的行情,沒到那個時候,誰也猜不到十幾年後下一輪什麼類型的房子比較熱。

第三部分:風險和收益的來源

前文按照收益和風險,給大家介紹了這麼多的投資品種,但其實然並卵,因為普通人投資獲利的可能,依然和算命一樣,只能靠運氣。所以在接下來的部分,我將會按照我的理解,講述下我對於金融市場的理解:投資風險和收益來源於周期波動,而波動來自人性的貪婪和恐懼。

這個觀點和主流的學院金融理論不太一樣,也和我們國家流行的政治金融學不同。沒辦法,我是野路子,一開始接觸的是行為金融學方面的書籍,後來就看進去了,覺得很有道理。

一、樂觀和恐懼的博弈

投資的本質,就是低價買高價賣,那為什麼同樣一件物品會出現差別很大的價格呢?比如說,前年的時候,石油還是150美元一桶,現在不到50美元。再比如說,07年中信證券的價格一度高達100多元,在2013年年中,僅僅8塊錢,本輪牛市最高也不過30多。東西還是那個東西,價格怎麼就不一樣了呢?專家們有各種解釋,傳統的經濟學和金融學中,將原因歸於供求失衡。但這個解釋只能解釋一部分,並沒有完全讓人信服,因為其忽略了關鍵一點:市場參與者的情緒。

對,是情緒,人的感情決定了人的行為。這種影響,有時候可以觀察到,有時候根本無法覺察。為什麼人類的情緒會影響到某種物品的價格呢?按理說,每個人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都可以做出獨立的判斷。在完全理性的情況下,同一樣物品的價格,一萬個人來評價,應該是有高有低,最終十分接近其真實價值的。但實際上,人根本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這源於人類的動物本能,也就是人的性格有一部分是來源於動物。

打個比方,你和一位好友吃飯,談笑間好友突然抬手,為你拂去衣服上的異物。這個動作如果很快,你不用思考,第一選擇是躲開,如果比較慢,你會思考對方的目的,然後選擇不動。這個躲開的動作,就是人作為動物的本能,而思考後不動,則是人的理性。我們的動物本能有很多種表現,其中一類行為準則叫羊群效應,也叫從眾效應。其大意是指: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將自己的意見否定,且不會主動思考群體意見的對錯。

羊群效應很容易會使理性判斷失去作用。這個羊群效應,來源於人類結群對抗大自然和其他動物的過程,是人類作為動物在大自然中存活並最終勝出的關鍵。在投資中,羊群效應十分明顯。在牛市,價格已經比較高,但個體會覺得大家都在買,看來是沒問題,結果價格會更高,然後某一天供需平衡被打破,這時有一些聰明人兌現離場,一方面供大於求,另一方面聰明人離場導致流動性欠缺,價格就崩了;在熊市,價格已經合理,但因為大多數人比較悲觀,個人會認為大家不買,肯定有問題,結果在眾人拋棄下,價格不斷被打壓,直到一部分聰明人發現開始進場掃貨,價格慢慢就漲起來了。

二、情緒導致周期性波動

樂觀的時候價格不斷高漲,悲觀的時候價格不斷下降,這種因為情緒的一漲一落,一旦落實在某件事或某個物品上,就是一個周期。什麼是周期呢?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一個複雜系統,是嚴格按照萌芽、成長、成熟、衰落這個過程進行了。這樣的一個過程,就是一個周期。可以說,大到宇宙、天體和生命,小到個人、樹木和花草,都存在周期。

受自然周期的影響,人的情緒會有周期,而人組成的人類社會自然也有周期,屬於社會學科的經濟和金融,更是因為種種原因具有明顯的周期。所以投資的關鍵,就是尋找顯著的周期。

現代經濟和金融學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關於周期的研究也早有定論。從小到大,經濟周期一共以下幾種:4.5年一個的存貨周期、9年一個的投資(投資建廠)周期,18年一個的房地產周期、50年至60年一個的生產力周期。最後,在經濟周期之外,還有個歷史周期,所謂朝代更替興衰莫不如此。當然,這些周期的時間,都是平均數,現實中可以縮短也可能延遲。

我以養豬為例介紹下這些周期。第一年,養豬的人少,豬肉供不應求,導致豬肉價格一路走高,然後大家都去養豬;第二年和第三年,隨著豬肉價格到達頂點,養豬的人越來越多,豬肉開始供大於求;第四年,豬肉降價,養殖戶賠本,減少養殖,豬肉供求回到第一年的原點。所以養豬有一年賺一年平一年虧的說法,這就是典型的存貨周期。

投資周期包括兩個存貨周期。豬肉價格高漲,大家都忙著養豬,導致飼料緊俏,就會造成飼料廠投資規模加大。投資建廠需要各種材料,會帶動建築業和鋼鐵水泥機器等很多行業,這些行業的工人們又賺上前消費,豬更好買了,養殖戶又得養更多的豬,就這樣一環一環,經濟逐漸熱了起來。直到有一天,產能相對過剩,盈利就會降低,投資周期的低迷期來臨。

在第二個投資周期中,也就是第三個和第四個存貨周期中,大家積攢的財富會多了起來,人們會選擇改善生活,進行消費,購買大件商品比如房子和車子,整個社會經濟開始過熱,18年的房地產周期迎來最鼎盛的時候,這時候的錢最好賺,因為大家都有錢,也認為未來一直會有錢。因為錢好賺,商人們往往在此時盲目大量追加投資,而且追加投資的規模要遠遠大於前三個存貨周期。最終產能過剩,整個經濟再次進入低迷期。

生產力周期目前公認的一共就是三個:蒸汽時代、電力時代和計算機時代。最後一個計算機時代,大規模應用於二戰後,在新世紀頭十年走到了頂點,所以當時美歐等主要經濟體和中國等新興國家都經歷了一輪最瘋狂的房地產牛市,因為這是三個房地產周期、6個投資周期和12個存活周期積累下的財富的總爆發,當然還夾雜著貧富分化等諸多問題。除了經濟周期,還有歷史周期律,就是《三國演義》中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扯遠了,還說回周期。周期這東西,在哲學上也有體現,高中政治有一篇「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就說的是周期的這種特點。更有意思的是,周期和人類的情緒會互相影響,低迷時大家會悲觀絕望,悲觀會進一步加劇低迷,狂熱時大家會盲目樂觀,樂觀會導致更加狂熱。

體現在投資上,低迷的時候投資者會因悲觀而不敢買入,樂觀時投資者會盲目樂觀瘋狂買入。這就是大多數人在股市高位被套的原因。實際上不僅僅是股市,包括房地產、期貨、經商辦企業,都是一樣的道理。

上文提到過的炒股辦法中,有依靠節氣農時的,有算卦看星象的,他們的原理,就在周期上。因為周期是一種自然規律。上學時大家應該學會元素周期表。你看,連組成這個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質,都有周期的烙印,所以說周期是這個世界的永恆規律,自然投資也需要遵循周期。

因為經濟過熱的時候要降息,經濟過冷要降息,所以隨著利息的升降,債券收益會有周期波動,債券市場的周期大概和上文的經濟周期是比較貼合的。股市的周期和經濟周期貼合性稍差,但也差不多太多,股市一直有89周期的說法,比如一輪大級別的牛熊,時間往往是89個月,一輪中級別的牛熊,大概是89個星期。別問我為什麼?我也只是知道結果。

但是股市比較噁心的一點是:一樣的牛市,不一樣的行情,每一輪牛市的熱點都不一樣。比如上世紀90年代中期有一輪牛市的熱線是家電,世紀之交的牛市熱點是網路,07年牛市熱點是房地產為代表的大宗商品,今年牛市的熱點是創業板的互聯網。所以更高明點的投資者,還會預測下一輪牛市的熱點。

三、傳媒助漲助跌的劣根性

因為有周期,必然會有漲有跌,有高有低,這就是波動。波動這個詞很形象,在湖裡扔一塊石頭,水會波浪形前進,這就是波動。相對於自然界的一些周期性波動,比如白天黑夜、春夏秋冬、旱季雨季,我們對於發生在人類社會中的波動很多時候感受並不深,比如大多數人也許會覺得雞蛋漲價了,蔬菜便宜了,但他們不會將這些現象歸納總結,去考慮其深層次的原因。

尤其是在傳媒發明前,每個人活動的範圍有限,了解的信息有限,所以小農的自然經濟,最懼怕的是王朝更替的歷史周期波動,而不是我上文提到的存貨周期到生產力周期這些經濟周期。到了資本主義,一切都不一樣了,就好比水面又扔進去了幾塊石頭,周期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短,波動越來越大,這其中傳媒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為什麼這樣說?前文提到過,社會周期中的經濟周期,受群體情緒影響十分大。比如經濟不好讓大家都感覺到了,大家投資消費就會趨於保守,經濟可能就會越來越差,直到出現特別明顯的商品短缺。再比如股市紅火,大家都覺得還會紅火下去,股市可能真會更紅火,直到再也沒有新的資金進場炒作。

在沒有傳媒前,人和人之間口口相傳,傳播效率十分低下,一大群人要互相影響形成相同的看法,需要的時間很長,精力會很多,甚至有些事根本無法形成周期波動,所以周期波動就很少,波動時間很長。

傳媒大規模應用的當今,傳播效率提高,人群越來越容易互相影響,達成一致觀點的速度越來越快,範圍越來越廣,所以周期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短,波動越來越大。更有意思的是、人群的想法還會反過來影響傳媒,因為傳媒也要生存,也需要了解人群對於信息的喜好。結果,傳媒和人群互相影響,形成反饋。傳媒這一特點又很容易被利用,有些人開始利用傳媒引導輿論來影響周期波動。尤其是股市,幕後的大佬們會通過他們掌握的媒體力量,對人群一遍遍的洗腦,迫使大家去追漲殺跌,輸光口袋裡的錢。

四、波動但不要劇烈的波動

討論過周期、波動,以及傳媒在其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後,那麼普通人應該如何最有效的利用波動進行投資呢?

首先,在前文的基礎上我們設想兩個遊戲:一、某物品每天可能上漲10%,可能下跌10%,但長期來講,上漲的幾率比下跌的幾率大,所以每7年會翻一番;二、一個物品,每天保證漲,但漲幅很小,大概17年可以翻一番。現在讓你選,你會怎麼選?如果你不是個傻子,你會選第一種。但實際上,大多數人選擇的是第二種,因為上文提到的第一種物品是股票,第二種物品是存款。

現實中,大多數人選的都是存款,因為存款是一種小卻十分確定的收益,而人類天生不喜歡波動,尤其是劇烈的波動。這是因為波動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思考,導致我們產生很多負面情緒,比如疑神疑鬼、自滿自大,在這些情緒的控制下,你在投資中會出錯。這就好比打靶,你可能躺著瞄準能打10環,但騎馬就會槍槍脫靶,因為騎馬的時候有了馬匹的干擾,這種干擾經過胳膊、眼神等因素的放大,會產生巨大的誤差。

所以說,在投資中,尤其是股票和期貨投資中,資金雄厚的一方肯定會利用這一點,故意製造波動,來壓迫普通人犯錯,以達到利潤的最大化。這種壓迫在體育比賽中比較常見。小學時,有省乒乓球隊來我們學校挑選苗子,然後我見過他們打球,那個畫面很美,一來一去打一個小時沒有一個失誤。後來看比賽,覺得國家隊選手水平真一般,動一動發球失誤,動不動出界失誤,解說還逼叨叨什麼奪冠就是比誰失誤少。這幾年我明白過來,高水平比賽比的就是在壓迫下誰的失誤少。同理,在投資就是比波動中誰的犯錯少。這也是很多人強調的:通過長線投資減少交易次數,可以提高收益的原因,因為交易少了犯錯就少。

所以對於剛接觸投資尤其是股市的人,盡量選擇波動小的股票和投資方式,在低位時分批買入,然後長期持有,是一種有效降低波動的方式,也是普通人能在投資市場獲利的最好方式。但是,對於莊家來說,作出巨大的波動吸引散戶,然後在波動中逼迫散戶作出錯誤的判斷,是獲利的重要手段,這也是很多股票每天不是漲停就是跌停的原因。看圖形,你會覺得如果我買入,幾天就翻倍真的很爽,但實際上,你根本不可能拿到翻倍那一天。因此在投資的時候,作為普通人,一定要有自己的體系和套路,按照自己的節奏,並且掌握買入和賣出的主動權。這就是毛澤東戰略思想中的一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陣地戰,我打運動戰;你打速決戰,我打持久戰;你打分進合擊,我打誘敵深入;你打到這邊,我打到那邊;你要打,我不打;我要打,你不得不打;你打我時,打不到,摸不著;我打你時,打得准,打得狠。

第四部分:投資的正確姿勢

很多人應該玩過跳水,小時候我第一次去水塘玩,堂兄告訴我,跳水的時候最好直上直下,千萬不要躺著進水,被水拍會很疼。當時沒明白,等真的躺著跳進水裡,才知道確實很疼。投資這回事,和跳水一樣,姿勢很重要,姿勢對了,得到的樂趣會遠遠大於付出的疼痛,姿勢不對,那真是被水拍的頭暈腦脹甚至暈過去都有。

一、投資哲學,不確定性的不對稱性

(因電腦死機,本節為回憶版,寫的很爛很渣,大家湊合吧……其實原版是我最想自我吹捧的一節。)

不確定性和不對稱性,大家看字面能理解,那什麼是不確定性的不對稱性呢?這玩意確實拗口,但人家就是這樣起的名,我就是想給你整簡單點也不行啊。更悲劇的是我,這一節是基本屬於本文的最核心內容,我連續寫了兩遍,頭髮都掉光了有沒有?

言歸正傳,所謂不確定性的不對稱性,由《黑天鵝》的作者塔勒布提出(書我不建議你們看,因為這是本金融交易員攥寫的哲學書,聽名字就瘮人),其意義是說,事物受外界影響,其發展的方向是無法確定的,但這種不確定性,在概率上有大有小,在程度上有高有底,總之是無法對稱的。舉個例子,我每天早上8點準時開車上班,需要10分鐘到單位。這個10分鐘是估算的,是不準確的,是不確定的,因為我不可能剛好10分鐘結束那一秒走進單位大門。也就是說,我上班路上消耗的時間是具有不確定性的。正常情況下,我抵達單位的時間,受諸如交通、天氣等外部因素影響,我可能會晚一點也可能早一些。現在問題來了,理論情況下,我受外力影響,早到單位的時間可能提前1秒到10分鐘(比如瞬間移動什麼的),而晚到單位的時間是多少?可能無窮大(比如外星人抓我去做實驗)。那麼拋開瞬間移動這些科幻手段,實際生活中,我早到單位的時間最多2分鐘,但我晚到單位的時間,依然是無窮大。上班時間可能晚可能早,是一種不確定性,晚很多但早不了幾分鐘就是其不對稱性。

去年7月份我開戶購買滬深300指數基金的時候,當時大盤2000點,我和老婆說,你看現在是2000點,過去的幾年最低是1600,最高是6000,如果買了就跌,最多損失25%,但如果隨便漲漲,鬧不好就可能翻倍了,這也是一種不對稱性。另一方面,熊市已經6、7年了,就算是10年一輪牛市,接下來也輪到牛市了,這是另一種不對稱性。

後來我個人還總結了在熊市購買股票所包含的三種不確定性的不對稱性:上漲的空間大於下跌的空間;好政策帶動股市上漲的可能大於坏政策導致股市下跌的可能;投資者個人正確判斷帶來的好處大於錯誤判斷帶來的壞處。或者用古人的智慧說,叫否極泰來。與之相反,在牛市高位時,這種不確定性的不對稱性,剛好是相反的,也叫樂極生悲。

這種不確定性的不對稱性,是投資的核心哲學。據說巴菲特和索羅斯,就是此中高手。不過,這倆人的應用剛好相反。巴菲特習慣於在跌無可跌的時候做多,索多斯更偏愛在漲無可漲的時候做空。

二、投資體系,如何給白菜定個合理價

掌握了投資哲學,但如果你不懂得為投資標的估價,依然沒啥用,因為你不了解價格,你不知道你購買的東西是便宜還是貴,肯定就沒法去測算其不確定性的不對稱性,要不是不敢買,要不就是買了也拿不住,所以說,正確估值也十分重要。很多人在投資中賺不到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會估值。是的,如果是超市雞蛋打九折,大多數人會馬上買。因為大家都經常買雞蛋,知道雞蛋的價格走勢。就算是有人不知道,他也會因為超市的信用,購買一些。但金融市場不行,這裡的資產需要你自己估價,甚至同一時間同一資產,因為大家估價方式不一樣,會出現有人買入有人賣出的情況。所以說,投資中的估值體系很重要。

想正確估值,就需要有價值的坐標。坐標是個數學名詞,後來在大航海時代又成為一個地理名詞。按理說,這個世界不存在坐標體系的,但我們人類為了方便自己,制定了坐標體系。比如經緯線把地球變成了不同的區域,方便航海家給自己定位。事實上,投資也是一片混沌的海洋,在投資的海洋中撲騰,很容易迷失了方向,在低點的時候不敢進,在高位的時候沒有賣。所以我們需要為自己制定一個體系,一個方法,方便自己給自己定位,知道什麼時候某種投資品種價格貴還是便宜。這個事情,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不同方法,實在是一件玄而又玄的東西。比如很多人按照技術分析的,還有的按照基本面分析,甚至我還看過新聞,說一農民靠節氣炒股的,外國有依靠占星術投資的,中國有靠看易經的……

你還真別笑,這些亂七八糟的辦法,都有其道理,要知道世間萬物都是以相近的邏輯運作,一通即百通。比如說依靠節氣炒股,24個節氣就是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在股市的「冬末初春」進行投資,在股市的「秋末冬初」離場。再比如說占星術,星辰運動是有規律的,包括我們的星期天、月份這些實際上都來自於星辰的運動,所以星辰運動的規律是暗含著人性的波動。至於我個人,由於從事傳媒工作,比較習慣通過傳媒來感知大眾投資者的情緒,並根據情緒來判斷市場所處階段。

怎麼判斷呢?我記得小時候看過的香港電影裡面有個情節,說是去賭場賭錢,有個辦法能保證贏錢的概率很大。這個辦法就是在賭場找一個特別背,輸紅了眼的人,然後押這個人的對手盤。如果這個人押大,你就押小。實際上在投資,尤其是國內的股市,這個規律還真有用。因為國內股市能賺到錢的人永遠是少數,不是有個說法一贏二平七虧嘛,你想啊,大多數人是來虧錢的,那你和大多數人做對手,肯定能贏錢啊。所以投資一定要做少數人,也就當你發現身邊人都開始討論股票的時候,就差不多撤吧。

最近大盤反彈到了3400多點,大夥的情緒有一次被點燃,連股票配資的電話也到處打,我覺得有點危險,又撤了。

三、投資工具,好用、便宜、種類全

磨刀不誤砍柴工,所以說好用的工具,會讓你的投資事半功倍。投資工具有很多,比如說你使用的交易軟體,可以給你提供價格、成交量等方面的信息,比如微博上,可以通過其評論觀察市場的情緒。還有一些重要的指數,可以給你提供一些金融市場的指標參考,比如餘額寶的收益率可以看做是真實存款利率,招財寶的收益可以看做是真實貸款利率。美債、美元、美股和黃金幾大重要指數也要定期看一看,因為美國是世界金融的老大,老大家的金融情況會影響到其他人。

除了這些,基金也是很不錯的投資輔助工具。基金分很多種,有時間我會再寫個東西講一下。簡單來說,貨幣基金、債券基金、類銀行理財基金這些,可以在股市動蕩的時候,用作資金的避風港,既可以提供比銀行高的收益,還能享受隨時提取的流動性。而股票基金更是多種多樣。舉例說,大家都覺得A股黑幕多,美股公開透明,但在國內你沒法購買美國的股票。怎麼辦?這時可以借道基金。實際上不僅是美股,歐洲股市、香港股市以及全球地產、石油黃金等都有掛鉤的基金。我的收藏里最有意思的一隻基金是直接掛鉤黃金價格的,一份大概就是一克黃金的價格,3元左右,這東西甚至可以用來對沖人民幣貶值。我推介大家關注幾隻美股的基金,因為美股和A股有互補性。A股熊長牛短,一般牛市時間在1到2年,而美股更好相反,熊市也就是1到2年,然後就是個翻倍的大牛市。具體你可以查看下美國納斯達克、道瓊斯和標普三大指數的月K線,在看看A股的,對比很明顯。

提到基金,不得不提廣發基金和該公司推出的C計劃。在C計劃之內的基金,是沒有申購費的。大家不要小看這一點,買的多了也省不少呢。另外強烈推介該基金旗下的幾隻指數基金,比如廣發滬深300,廣發納斯達克,廣發全球醫療。推介理由是指數基金管理費便宜,一年好像能省0.5個點。

另外,我還選擇了多隻場內交易的基金,來補充廣發覆蓋不到的一些指數。這些基金都是ETF基金,百度下可以系統了解。當然,股票也挑了一些,這個就沒法說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我就是把主要的消費類行業的龍頭企業全關註上了。

四、投資習慣,每天你要干這幾件事

很多人不到5分鐘就決定買什麼股票,讓我十分不理解,菜市場挑棵菜,是不是都得看一會呢,怎麼做投資如此草率呢。有人說過,如果一件事你投入10000個小時,你就會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這就是有名的一萬小時定律。對於個人來說,如果每天能拿出一個小時去考慮下投資,是完全值得的。這一個小時,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看看主要媒體的頭條(這裡的主要媒體不是財經媒體,而是南方、三聯、東方這類嚴肅媒體),然後看下當天的大盤走勢和你覺得不錯的三兩隻股票的走勢,記錄下自己的想法、大盤的成交情況,你看好的股票的成交情況。並根據這些琢磨未來一個時間段的走勢以及自己的理由,然後記下來。

剛開始你肯定啥都不懂,但不能因為看不懂就放棄,不懂我們才要學嗎。尤其是如果你決定買的時候,你一定要把你的理由寫清楚。對於剛開始學習的人,我建議先小額的買賣,比如5000元就是個剛剛好的數額,賺了高興,虧了你不至於痛苦。在股票上,我建議可以先從判斷大指數入手,通過購買滬深300ETF、創業板ETF等場內交易的指數基金來練習。要是看好,就買上一半,要是不看好就賣出。當然,買賣的理由要寫到自己的投資日記里供以後翻閱查看的。

可能你覺得很煩,但是這世上那有什麼簡單的事?高中一同學,上學期間狂談戀愛,成績卻杠杠的,我以為她真的是神人。後來才知道人家每天晚自習回到家還要看一個小時的書,所以沒有什麼天才,只有天賦、興趣和汗水。

第五部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前幾天,我和妻子去看電影《夏洛特煩惱》。電影講的是一個屌絲突然覺得自己活得憋屈,然後上天真的給了他一次穿越回到97年他高中時代的機會,結果他當了大明星,娶到了校花。電影不錯,但故事很俗套,因為這已經是我看到的不知道第幾個關於80後穿越的故事了。在這些故事中,不同的僅僅在於主人公們穿越的方式:有跳崖的,有觸電的,有車禍的,有睡穿的,有吃穿的……

作為一個思維比較跳脫的人,我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一些在常人不在意的地方。所以在看電影時,我的腦子裡突然冒出一個問題:為什麼這麼多80後不想好好活在現在,而是希望回到過去?剛好我也是個80,和電影中夏洛的年齡相差一兩歲。所以我突然冒出一個想法,通過審視自己三十多年的經歷和期間家庭的歷史,試圖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一、我關於上一輪蕭條的記憶

我出生時晉城還是個縣城。民國32年晉城蝗災,太爺爺用兩車南瓜換回了兩院房子和一塊土地,幫全家順利進階中富農。解放後,爺爺放棄軍工廠的工作回了家,因為孩子太多,靠工資養不活。後來的日子全國都一樣,直到1978年包產到戶。我出生的時候,農民的日子已經好了起來。我爺爺是個好木匠,我爸他們兄弟都比較勤快,那時候國家終於想通了,讓農民們自由發展,然後全國的農民都開始過上了好日子,包括我家。1984年家裡就買上了彩電,而之前,爺爺已經用唱片機聽了好幾年梆子戲。

在80年代,父母結婚,我們在里院的一個角蓋了間小屋,但住房依然緊張。大概是85年之後,富裕起來的農民蓋房潮開始了。我們家屬於第一批蓋新房的。當時村裡第一次分宅基地,我爹比較能打,帶著幾個叔叔搶到了最大最中心的一塊宅基地,蓋了8間平房。包工程的是河南人,姓吳,是晉城最早的包工頭。蓋頂時他才告訴我爸說,他手下沒有人會蓋瓦……

搬家後回老宅子就少了,再後來我發現,老宅里的親戚漸漸的都搬出去了。後來85年晉城建市,要修建風台街,老宅子就給拆了。補了2萬多,生產隊(注意不是政府)又給各家補了一塊宅基地,後來又拆了改建成現在的西秀園。然後我爸又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三次蓋房。二層小樓一共10間,是晉城最早使用地板磚和水晶吊燈的一批新房,一共花了5萬多,花光了積蓄、拆遷補償款,還借了不少錢。那時還不到89年,因為我在新房裡看過天安門事件的新聞。

那是農民最好的日子,那是我父母最輝煌的時候,晉城大部分企業和商業,都是集體企業,南村鎮剛成為明星鎮,巴公鎮拍的農民趣味運動會即將在央視播出。但一切事情在最美好的一瞬間戛然而止,鄉鎮企業開始大量倒閉,父親在90年代初下崗,父母開始節衣縮食,用了好幾年時間償還因蓋房借下的債務。好像是93年,我家電視劇被雷劈了,然後我只能去鄰居家蹭電視看。當時正在上小學的我就特么的納悶了:84年一村人都來老子家看彩電,咋到了93年老子得去別人家看電視?不僅僅是我家,親朋好久都差不多,更慘的是,這日子過的沒有最壞,只有更壞。幾年後我上初中時,一個同學家賣了跑運輸的大車,一家人就坐在家裡靠儲蓄過日子。這就是蕭條,蕭條里沒人過的好,學校的老師,算是吃皇糧的吧,一家人當時還住在20平米的宿舍里,家裡就一台電視和電風扇算是電器。當然,吃皇糧最大的好處,是有工資,從財務的角度說,就是有流動性。蕭條時通縮,通縮里現金最值錢,這一點在幾年後決定了市民和農民的兩種命運。

面對困境時的應對,往往才能看出一個人的格局。我有時候真的很佩服我爹。這位初中都沒讀完,半文盲一個,卻憑著眼光為整個家庭做出了最好的應對。他開始經營一間汽車美容店,並把中考失利的我給踢回到校園。經濟依然很低迷,但因為父母努力經營,我家一直有穩定的現金流。2000年我去外地上學的時候,黃花街正在改造。那是房地產最低迷的時候,大家手裡都沒錢,我的一位同學,他家在黃花街有一院房,為了給他湊學費,家裡選了補償款。其實這也是大多數土著的選擇,因為在蕭條後期,現金奇缺,大家手裡都沒錢,現金反而成為最值錢的資產。當然這也是我現在才搞明白的道理:經濟低迷進入通縮的時候,什麼房子、股票、金條、古董,都不如手裡的票子實惠,因為票子就是流動性,就能馬上給孩子上學,給老人看病。

大學沒上完,拆遷到我們家了,因為家裡沒有那麼缺錢,我家選了房,沒有在房產最便宜的時候賤賣自己家的祖產。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件事,因為上世紀90年代的蕭條,導致農民和市民理財觀念的大不同:當年窮怕了的農民們對現金和存款看的特別重,而市民們,尤其是70一代中有文化有頭腦的,因為在2000年初期的買房經歷,所以被動接觸了槓桿和投資,他們開始喜歡折騰,學會了和銀行打交道。所以說,如果78年開始的第一輪經濟周期是屬於農民的,那2000年起的這一輪經濟周期就是屬於市民的,尤其是70的。當然,社會的財富依然集中在上一輪中活下來的50和60手裡,嚴格說,70除了在互聯網領域產生了一波富豪,更多的是中產或大中產。

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樣奇怪,事後我總是考慮一個問題:如果當時父親也選擇困坐家中,熬上幾年後,在家裡急缺現金的情況下,他肯定不會選擇換回遷房,那我現在這日子可就難過了。鬧不好現在我還得每天為房貸奔波。所以說,人要有格局,要踏准節奏,這是我爸教給我的道理。

二、歷史就是一頭轉磨的驢

本來我以為,這輩子就這樣安逸的活著也挺不錯,等若干年後,給孩子送國外讀書,再留點錢給自己和老婆養老,一輩子也就過去了。但時間走到2013年春節,波瀾不驚的日子傳來一晴天霹靂:當年春節單位的年終獎、考勤獎不發了,回家問老婆,她們單位也一樣。該得到的沒有得到,這種想不明白的感覺,讓我覺得十分熟悉,20年前蹭電視時是不是就是這樣的?

這種熟悉的感覺讓我十分警惕,馬上把自己從舒適模式切換到戰鬥狀態。我開始琢磨一件事:這到底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是鬧著玩呢,還是動真格的?要是動真格了,那可不是小事,而是利益調整的大事了。對於利益調整,我其實一直有琢磨。每個年代都有最熱門的行業,改革開放30多年,按照先後順序,大致是軍人、農民、個體戶、工人、公務員(包括國企職工)和官商,各個階層走馬觀燈,各自紅火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走馬觀燈各領風騷的情況?現在是不是又到了換馬的時候了?最關鍵的是,下一個能走馬觀燈的行業是什麼?

感謝十年傳媒生涯,雖然很少出遠門,但我依靠這份工作完成了行萬里路的社會實踐,並在去年的某一天,將那些採訪對象的經歷,不管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不管是幸福的還是痛苦的,統統都提煉成我人生的一部分。

我在一次晚上散步的途中,突然想明白了我經歷過的這30年的社會財富變遷的軌跡,明白了我們國家,在改革開放後已經經歷了兩個18年的房地產周期,上一個周期的受益者是農民、工人和個體戶,解決了吃穿用的問題,其巔峰是農民自建房的大量出現,並最終因為三角債,導致大量鄉鎮企業、地方國企破產倒閉,自2000年開始的第二輪經濟周期,受益者是官員、國企和大商人,解決了住和行的需求,其巔峰是城鎮化帶來的商品房價格暴漲,現在因為借貸泡沫破裂,已經進入新一輪蕭條期。所以說,歷史就是一頭轉磨的驢。

是的,在2000年開始的大周期里,有太多機會讓人暴富,然後過上喝豆漿喝一碗倒一碗的機會。不管是2000年開始的全國製造業,02年開始的山西煤炭業、04年開始的房地產業這類大機會,還是炒房、炒股、炒黃金、開飯店。瞧瞧,隨便算算,一隻手都不夠。尤其是房地產熱,一頭從銀行貸款,一頭去樓盤掃房,然後坐等升值。

可身邊基本沒有80趕上這些機會?為什麼?因為閱歷、財富和人脈的積累。對於80來說,過去10年的這些機會,每一個都是轉瞬即逝。世界上最痛苦的,摸過去這種看的見、摸不到的感覺,這也是80普遍糾結希望人生重來一遍的原因。

三、青黃不接時才會餓死人

我們國家已經進入蕭條期,你要不信,看看你身邊的工礦企業有沒有關閉的,看看樓下街尾的店鋪有沒有關門的。那麼蕭條會持續到什麼時候?我仔細回憶了我腦海中的記憶,整個社會如何從上世紀90年代的泥沼中蹣跚前行。但我依然不確定的是,2015年相當於上世紀的那一年,是1993年的蕭條開始,還是1997年的蕭條中期,或者乾脆是史上最大蕭條的1929年。

進入蕭條,錢不好賺了,大家都在熬,但實話說,我認為這不是一件壞事。是的,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是這樣說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如果沒有野火,新生的小草如何能從老草手裡搶底盤呢?大火過後,老草變成草木灰,新生的小草會更加茁壯。而這次蕭條之後,經濟還會走強,到那個時候,有資金、有人脈、有閱歷的80們,終於可以迎來屬於我們的好時代。在那個好時代中,肯定會有類似07年的股票大牛市,會有開店潮,會有各種各樣的投資機會。

所以說,蕭條其實是上天補償給80的禮物。是的,因為人的慣性思維問題,在上一個繁榮期,抓住機會華麗地完成了人生逆襲的70們,在面對蕭條時,很多人一時大意,陷進去借貸泥潭,又在股災和高利貸泡沫中被消滅了手裡的現金,這很可能會導致他們撐不到蕭條結束。尤其是剛結束的股災、即將開始的高利貸泡沫和商鋪泡沫陷阱,消滅的也大都是70們。未來即使經濟繁榮再次出現,他們一方面可能沒有資金,另一方面還要面對無法及時更換思維路徑和知識的困境。而90,他們的命運大概會如同10多年前的我們,在股市被收割,在房市蹉跎,在大宗商品的上漲中罵一罵高漲的油價。

你需要做的,僅僅是在經濟下行期間,拿好手裡的錢,然後學習金融知識,觀察社會財富運行,等待抄底資產。是的,當我們知道經濟有周期,繁榮肯定會來的時候,我們不應該為這幾年的蕭條擔心。我們應該擔心的是蕭條的程度不夠深,時間不夠長,不能給我們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我們多看點書,多學點東西,多積累點資本。

那什麼時候是抄底的好時候呢?說實話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肯定會有那一天。要知道,鬧災荒的時候,最難熬不是冬天,而是能看到希望的青黃不接時。在歷史上,2002年後,干企業開始盈利,資金大量抽離股市,最終才砸出了998的大坑。所以說,我們等的就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到那時,上證指數肯定會跌破2500點。在之前,各位應該利用這個時間,學習下如何不把錢存進銀行,還能混一個銀行理財的收益,並養成定時關注股市的習慣。


推薦閱讀:

北斗七星六十四卦次序《金錢課》 王躍輝
錢財不缺!3大生肖,4月下旬開始金錢喜事多,未來不差錢!
【金錢女孩】六十甲子日殺碼殺肖
文王六十四卦金錢課詳析
周易典籍——文王金錢課(一)

TAG:金錢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