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格律(拗救)

律詩的寫作/伊人  七言絕句的平仄構造  一,、平起平落(首句入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起平落(首句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如同「五言律詩」前面加與五言前節兩個字平仄相反的字既成。七律同七絕一樣,首句通常入韻(七律首句不入韻也可,古今少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尾聯)。  每首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習慣是對仗句。  當然也有首聯和尾聯對仗的  律詩要求通押一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廣義律詩允許失粘,狹義律詩不允許失粘(我們初學的話還是老實點好??)。有「仄起」與「平起」兩式。這是律詩的基本概念  通常會有人會條件反射的拒絕三仄,三平尾其實古人也沒那麼循規蹈矩的,其實古人也沒那麼循規蹈矩的。  記得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空悠悠  「七律」和「七絕」一樣也有4種格式。  其實它就是兩首七絕平仄格式的相加  1、平起(首句用韻):等於七絕(1)(3)形式相加。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個東西沒什麼技術含量,你只要把第一句記住了,根據替,粘,對就可以推出來他的平仄  平起首句入韻,例如  毛澤東 七律 《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2、仄起(首句入韻):等於七絕(2)(4)形式相加。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到韶山/毛澤東  別夢依稀咒逝川,  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捲起農奴戟,  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煙。  3、平起(首句不用韻):等於七絕(3)形式兩首相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和柳亞子先生/毛澤東  飲茶粵海未能忘,  索句渝州葉正黃。  三十一年還舊國,  落花時節讀華章。  牢騷太盛防腸斷,  風物長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淺,  觀魚勝過富春江。  4、仄起(首句不用韻):等於七絕(4)形式兩首相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律詩頷聯(3、4句)、頸聯(5、6句)應對仗,也可只在頸聯對仗。這個要記住  下面來說說律詩中個別句子的變通和拗救。  律詩平仄格式要求嚴格,但也有一點靈活性,在一定條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變通。  在古代詩人的作品中,在平仄格式上變通的情況相當普遍,以致尋找毫不變通的律詩,反而不容易找到。變通,並不是任意的,也有一定的規則。古代詩人作詩,也常有某個字不合平仄句型,這叫「拗」,或「拗句」。既然已經「拗」了,可以採取適當的方法加以補救,這就叫「拗救」。  這個拗救可以有本句救,對句救,通俗點說呢就是本來應該平的地方你用了仄,你不能將錯就錯一錯到底吧,這就出現了「救」,救就是補救,那裡錯了這裡把它補救回來  前人曾經提出過一個變通的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這是指七律而言的,意思是說,每句的一、三、五諸字的平仄可以「不論」,「不論」就是可以變通;二四六諸字則必須「分明」,「分明」就是要求嚴守格式  至於第七字,押韻的用平,不押韻的用仄,這是固定的,就不必再提出了。五律每句只有五字,這個口決自然就變化為「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這個口訣能夠概括一些現象,但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地方可以不論,有些地方一定要論。所以又有人說:「一三五不一定不論,二四六不一定分明」;這是說,變通是有一定條件的。  關於第一個字,七律每句第一字的平仄完全可以靈活,該用平的可以用仄,該用仄的可以用平。  但其中有一個例外,即五律每句的第一個字和七律每句的第三個字,遇到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式,它的平仄就不能變通。  為什麼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一個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個字不能變通呢?因為如果變為仄聲,那麼這個句子就成五言「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全句只有第二個字(七言句中為第四字)是平聲,這叫「孤平」。  犯孤平」在律詩中是禁忌的。不過,「孤平」只限於這一句式,在其他句式中若只出現一個平聲,也不算「孤平」。  除這個句式之外,其他的句式第一個字(七言句的一、三兩個字),都可以平仄通用。  五律每句的第三字(七律每句的第五字),常見的都是依照格式的,稱為正例;有的詩未依照格式,這是變通,稱為變例  例如王維的《送別》:  山中相送罷,平平平仄仄  日暮掩柴扉。仄仄仄平平  春草明年綠,○仄平平仄  王孫歸當歸?平平平仄平  這末句第三個字應仄而用平,既然用了,就屬於「不論」了。  張繼著名的七絕《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仄仄平平平仄平  江楓漁火對愁眠。平平○仄仄平平  姑蘇城外寒山寺,平平○仄平平仄  夜半鐘聲到客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七言中的第五個字應仄而用平,也屬於不論之列。  再讀杜甫七律篇《蜀相》前兩聯:  丞相祠堂何處尋?○仄平平平仄平  錦官城外柏森森。○平○仄仄平平  映階碧草自春色,○平仄仄仄平仄  隔葉黃鸝空好音。仄仄平平平仄平  這四句有三句的第五個字平仄變通,也是「不論」的。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五言第五個字、七言第五個字都可以「不論」,例如:  「仄仄仄平平」句型,不可變通為「仄仄平平平」。  三個平聲字在句子末尾連在一起,叫「三平調」,是應該避免的。(當然這隻限於句尾,在句子中間三個平聲字相連是可以的。)  四種句型的變通  律詩有四種句型,以五言詩而言,它們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詩只是前面加二字  1、仄仄平平仄  這種句型可以變通為仄仄平仄仄。  如杜甫五律《秦濟驛重送嚴公四韻》首聯:  遠送從此別,仄仄平仄仄  青山空復情。平平平仄平  這兩聯的詩出句都把「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由平變仄,成為「仄仄平仄仄」,與之相應,在對句又都把第三字由仄變平,即由「平平仄仄平」變為「平平平仄平」。  這種方法,即出句拗,而在對句特定位置上的某個字也加以變動,作為補救,這樣的拗救,叫對句相救。「仄仄平仄仄」這樣的變通句式,應注意在對句相救。  如白居易五律《賦得古原草送別》頷聯:  野火燒不盡,仄仄平仄仄  春風吹又生。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仄仄」這樣的變通句式,應注意在對句相救。  2、平平仄仄平  這種句型可以變通為仄平平仄平。  如李白五律《宿五松山下荀媼家》首聯和頸聯:  我宿五楹下,仄仄○平仄  寂寥無所歡。仄平平仄平  跪進雕胡飯,仄仄平平仄  月光明素盤。仄平平仄平  首聯和頸聯對句第一字應平而用了仄聲,便出現孤平,於是在第三字應仄而用了平聲,這是孤平的拗救,屬於「本句自救」。  出句變,對句救:在他相對應位置的字——出句第四字平了對句第三字就得補回來。  3、平平平仄仄  這種句型可以變通為「平平仄平仄」,即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換。  這種格式在古今的律詩中常見,已經成為一種通行的格式。  如杜甫五律《月夜》頷聯和尾聯的出句:  遙憐小兒女,平平仄平仄  未解憶長安。仄仄仄平平  何時倚虛幌,平平仄平仄  雙照淚痕干。○仄仄平平  又如毛澤東七律《答友人》尾聯出句:  我欲因之夢寥廓,仄仄平平仄平仄  芙蓉國里盡朝暉,平平仄仄仄平平  再如毛澤東七律《送瘟神》(其二)尾聯出句:  借問瘟君欲何往?仄仄平平仄平仄  紙船明燭對天燒。仄平平仄仄平平  這種格式大都用在尾聯的出句,但也並不全然如此,如上舉杜甫詩,頷聯也用;他的《登岳陽樓》首句「昔聞洞庭水」,也用這種格式。不過,這句的首字「昔」可讀平聲,因為五言句「平平仄平仄」的第一個字,七言句「仄仄平平仄平仄」的第三個字,必須保持平聲,不能變通為仄聲。  4、、仄仄仄平平  這種句型一般只是第一字變通,成為「平仄仄平平」。例句隨處可見,不再列舉。  從以上句型平仄格式的變通來看,「二、四、六分明」也不完全準確。上面的一式和二式,第四字的平仄都變了。  可以這樣概括:五言句第二個字必須分明,第四個字可以上述一、三有變例;七言句第二、四必須分明,第六個字有上述一、三兩式變例。  句式的變通就這四種  其實律詩的平仄是有「粘對」規則的:  1、對,就是平對仄,仄對平。就是說:在對句中,平仄是對立的。  五律的「對」,只有兩副對聯的形式,即:(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對」,也只有兩副對聯的形式,即:(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韻,則首句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對立的。由於韻腳的限制,也只能這樣辦。  這樣,五言的首聯成為:  (1)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聯成為: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2、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後聯出句第2字的平仄要跟前聯對句第2字相一致  具體來說要使第3句跟第2句相粘,第5句跟第4句相粘,第7句和第6句相粘,律詩的標準平仄格式,都是合乎這個規則的。  粘對的作用是使聲調多樣化。如果不「對」,上下兩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後兩聯的平仄又雷同了。  違反了「粘」的規則叫失粘;違反了「對」的規則叫失對。  中唐前期由於律詩尚未定型化,還存在一些不粘的律詩。  例如王維的「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路,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故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這裡第3句和第2句不粘。到了後期,失粘的情況十分罕見。至於失對,就是詩人應留心避免的了。  忌三連平,三仄尾,孤平  詩詞基本工具資料  五言絕句仄起首句不入韻式------五言律詩仄起首句不入韻式  仄平平仄-------1  平平仄平 把第一式重複一遍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言絕句仄起首句入韻式 五言律詩仄起首句入韻式  仄仄平平--------2  平平仄平 第二式加第一式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言絕句平齊首句不入韻式 五言律詩平起首句不入韻式  平平仄仄--------3  仄仄平平 把第三式重複一遍  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  五言絕句平起首句入韻式 五言律詩平起首句入韻式  平平仄平--------4  仄仄平平 第四式加第三式  仄平平仄  七言絕句平起首句入韻式 七言律詩平起首句入韻式  平仄仄平平--------1  仄平平仄平 第一式加第二式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七言絕句平起不入韻式 七言律詩平起不入韻式  平仄平平仄--------2  仄平平仄平 第二式重複一遍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七言絕句仄起入韻式 七言律詩仄起入韻式  仄平平仄平--------3  平仄仄平平 第三式加第四式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  七言絕句仄起不入韻式 七言律詩仄起不入韻式  仄平平仄仄--------4  平仄仄平平 把第四式重複一遍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  ******評張大千題紹興戒珠寺聯,有意而無律也  此處既非靈山,畢竟什麼世界=  其中如無活佛,何用這樣莊嚴  從意到詞,平仄格律皆為精品,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顏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一覺睡西天,誰知夢裡乾坤大=  隻身眠凈土,只道其中日月長  當今文壇,功利性太強,兩個極端突出  一個是講究華麗詞藻,一堆好詞,亮瞎人眼,卻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曰:美顏派  一個是講究雲山霧罩,科幻懸疑,意境之好遠,能讓800年後的人瞠目結舌,曰:抽象派  今晚學習一下對仗的講究  律詩的對仗有好多講究,現在揀重要的談談。  (1)工對  所謂工對是指同類的詞相對叫工對  名詞既然分為若干小類,因此同一小類的詞相對便是工對。有些名詞雖不屬不同小類,但在語言中經常平列,如天地、詩酒、花鳥也算工對。反義詞也算工對。  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算是工對。  在一個對聯中只要多數字對的工整就是工對  例如:  紅雨隨心翻作浪,  青山著意化為橋。  (毛澤東)  同義詞相對,似工而實拙。虛詞的同義詞一般可用,而實詞的同義詞相對容易犯「合掌」。合掌是對仗中的大忌,例如鯤鵬對蒼鷹、高山對俊嶺等  (2)寬對:詩人不能一味求工而損害了思想內容  相鄰的事類相對,例如天文對時令、地理對宮室、顏色對方位、同義詞對連綿字等都屬於寬對。  稍微更寬一點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這是最普通的情況。例如:  三十一年還舊國,  落花時節讀華章。  (毛澤東)  又更寬一點那就是半對半不對了。首聯的對仗本來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聯的半對半不對自然是可以的。  例如:  飲茶粵海未能忘,  索句渝州葉正黃。  (毛澤東)  (3)借對:一個詞有兩個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但同時又利用它的乙義來和另一詞相為對仗叫「借對」。  有時不是借意義而是借音  借音多見於顏色對,如借「籃」為「藍」、借「皇」為「黃」、借「滄」為「蒼」、借「珠」為「朱」、借「清」為「青」等等。  例如:  東郭滄江合,  西山白雪高。  (杜甫)  (4)流水對:對仗,一般是平行的兩句話。它們各有獨立性  但是,也有一種對仗是一句話分兩句說,其中出句(對聯的上聯)獨立起來沒有意義,至少是意義不全,必須有對句(下聯)補充,這叫流水對。  例如:  人憐巧語情雖重,  鳥憶高飛意不同。  (白居易)  總之,律詩的對仗不象平仄要求那樣嚴格,詩人在運用有很大自由。  藝術修養高的詩人常常能成功的運用工整的對仗,來更好的表達思想內容,必要時,可以擺脫對仗的束縛(但要有原則)來充分表達自己的意境。而不是無原則地追求對纖巧和工穩。
推薦閱讀:

漫話《詩詞格律》(之二)
〖詩詞常識〗詩詞格律知識五十二篇:(13) 古體詩
〖詩詞常識〗詩詞格律知識五十二篇:(25) 楚辭
轉載:詩詞格律三日通

TAG:詩詞 | 詩詞格律 | 格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