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目錄\緒論

緒論中國模式世界矚目 一  2009年1月25日,我國農曆戊子年除夕。子夜,窗外辭舊迎新的鞭炮聲起伏不斷,一直持續到己丑年凌晨,更有那漫天的禮花與己丑年初露的曙光交相輝映。這是不平凡的曙光,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誕辰六十周年的花甲曙光。在這個特殊的日子,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同齡人,我心情別樣激動,澎湃中填詞一首:  卜運算元·中華人民共和國花甲慶典  方慶三十年,  又喜花甲到。  盛世人民共和國,  火樹銀花耀。  古老中華龍,  崛起複興道。  待到建國百年時,  華表昂天笑。  這裡的「方慶三十年」,是指2008年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去年,為了紀念我國改革開放30年,我們編撰出版了「發展和改革藍皮書No.1」——《中國改革開放30年(1978~2008)》,舉辦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理論研討會暨發展和改革藍皮書No.1首發式」。我們在那本書的《緒論》中寫道:改革開放創造了當今中國的「兩個盛世」:一是中國經濟體制創新的盛世;二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盛世。自古「盛世修書」,「兩個盛世」把為改革開放「修書」的歷史任務推到了世人面前。  當《中國改革開放30年(1978~2008)》出版後,我們沒有偃旗息鼓、馬放南山,而是立即投入到了「發展和改革藍皮書No.2」——《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1949~2009)》的寫作中。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於可以印裝,特別獻給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  二  偉大的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說過,就像太陽從東方升起在西方沉落一樣,人類文明也首先起始於東方。在中國,曾經有過文明的太陽高照的時候,那就是華夏文明獨領風騷的時代。世界上曾經有過包括中國在內的四大文明古國,其他文明古國後來消失了,人們只能在典籍中去尋找。然而,幾千年來中國雖然經歷來十多次改朝換代,中華文明卻持續不斷地傳承和發展了下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中國曾是當時世界版圖上最遼闊、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保存完整的中國古代典籍,超過世界其他所有國家古代典籍的總和。中國佔據世界最大經濟體的位置長達2000年之久,直到19世紀90年代才被美國取代。  自1840年始,世界新列強的興起顛覆了中國延續2000多年「泱泱大國」的歷史地位,「中國雄獅」沉睡了,成為被列強肆意蹂躪和宰割的「東亞病夫」。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起義、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入侵、辛亥革命、軍閥割據、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大規模的外國入侵和內戰之後,新中國繼承了「一窮二白」的歷史遺產,與世界其他國家形成強烈的反差。1952年中國在世界GDP中所佔的比重從1820年的三分之一降到了二十分之一,實際人均收入從世界平均水平的90%降到了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從根本上結束了中國百餘年積貧積弱、戰亂頻仍、落後、挨打的歷史,實現了國家主權獨立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安定。中華民族屹然於世界民族之林,並在歷代中央集體領導人的引領下將中國這艘巨輪的舵向義無反顧地撥向了建設獨立、開明、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座標。這一偉大的事業雖然在實踐中經歷了極其複雜和艱難曲折的道路,但它畢竟為推進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嶄新的制度基礎和必要的物質基礎。開啟於1978年末、歷經30年的改革開放,則使中國實現了持續高速發展的道路,使中國以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三的成就欣然迎接60花甲慶典。  三  理性地思考和分析新中國經濟發展60年,理論上自然地落腳在對「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的研究,這正是本書的主題。關於「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問題,理應是中國人首先思考的問題,遺憾的是,美國人雷默卻搶盡了中國13億人、乃至全世界的風頭,成了在全世界範圍內「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理論研究領域最具權威的發言人之一。在當今國內外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而研究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的多如牛毛的論著中,雷默首先提出的「北京共識」成為引用率最高的概念。  我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作為一個與新中國同庚的、多年來一直關注著「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的探索者,與雷默教授提出「北京共識」在感情上亦是相通的。作為一個物理學專業畢業的學生,我對雷默從「動力物理學」來推演「北京共識」是心領神會的。他提出的「創新、改善人民生活、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國家主權」等觀點都是完全正確的。  然而,雷默畢竟是個外國人,他雖然盛讚中國,並按照他的真實感受提出並闡釋了「北京共識」的內涵,他畢竟難以從深層次上理解為什麼中國能夠長期保持社會穩定和持續的經濟增長。所以,儘管雷默首先提出了「北京共識」,但要真正深刻全面闡述「北京共識」,還要靠中國人自己。這也是本書所要擔負的任務。  我曾多次闡述過,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同樣的樹葉一樣,各個國家也不會有完全同樣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究竟什麼是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說起來既非常複雜,也非常簡單。說複雜真複雜,因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已經探索了60年,其中經歷了多少艱難曲折,付出了多少代價,現在和今後還要繼續探索。說簡單即簡單,凡是符合絕大多數中國人民願望和要求的道路就是中國道路,凡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模式就是中國模式。  為了使這項研究成果儘可能臻於完善,本書著重從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的視角,圍繞以下方面研究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  第一,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的理論探索。與此關聯的內容有總報告《探索中國道路,實踐中國模式》、《蘇聯模式與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展60年》、《中國模式的含義與意義》、《關於「中國模式」的問卷調查》等。  第二,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在諸經濟領域的實踐。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不僅僅是一個理論,而是體現在中國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實踐中。為此,我們設立了相應的專題報告:《中國宏觀經濟與調控》、《中國農村發展與改革道路》、《中國的工業化道路》、《中國財政現代化道路》、《中國金融業制度變遷》、《中國開放式發展道路》、《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道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中國企業發展道路》、《分配製度變革與分配理論創新》和《中國經濟增長:中性政府的視角》等。  第三,中國模式的基層實踐案例研究。對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最活躍、最有說服力的實踐是地方特別是最基層的實踐。所以,我們選擇性地調查和研究了以下內容:《關於「中國模式」的問卷調查》、《大寨模式的過去與現在》、《東莞模式:成功與啟示》、《從太倉看蘇南模式:縣域經濟現代化道路》、《中國土地流轉模式調查》和《成都模式:探索中國城市化道路》等。  第四,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的非經濟層面研究。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包括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本書主要是經濟著作,對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的探討集中在經濟方面,限於篇幅和我們的能力,僅選取了與經濟發展關聯度比較大的非經濟領域,撰寫了以下報告:《中國科技發展與自主創新道路》、《衛生醫療改革探索「中國模式」》、《中國法治建設道路》和《從浙江的民主看中國民主的未來》等。  對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的理論研究,僅僅是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60周年千千萬萬總體活動的一個方面,而且這一研究也不是一時一事一人所能完成的任務,而是一項永遠不可窮盡的、聚集中華民族智慧的歷史任務。本書的寫作和出版只不過是這項沒有終結的偉大歷史任務之「一毛」。如果這「一毛」之成果能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60年大慶以及未來的發展增添「一毛」思想理論財富,著者足矣!《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目錄

  緒論 中國模式 世界矚目1  主報告1  第一章 探索中國道路 實踐中國模式3  專題報告4  第二章 蘇聯模式與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6  第一節 蘇聯模式及其評價6  第二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蘇聯模式的關係17  第三節 蘇聯演變的性質與歷史教訓22  第三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35  第一節 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步探索35  第二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開闢47  第三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經驗58  第四章 中國宏觀經濟與調控63  第一節 恢複發展時期(1949~1957年)64  第二節 動蕩發展時期(1958~1976年)68  第三節 經濟體制轉型初期(1977~1990年)71  第四節 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期(1991年至今)75  第五節 十六大以來的宏觀調控79  第六節 宏觀調控綜述81  第五章 中國農村發展與改革道路88  第一節 「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農村88  第二節 經濟成長奧秘:「人口紅利」與「土地紅利」94  第三節 30年中國農村改革的兩個模式96  第四節 堅持農村改革的市場化方向99  第六章 中國的工業化道路104  第一節 工業化及工業化道路104  第二節 中國的傳統工業化道路109  第三節 中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118  第七章 中國財政現代化道路138  第一節 新中國財政現代化的基本歷程139  第二節 財政現代化模式探索的基本經驗152  第三節 中國財政現代化的展望156  第八章 中國金融業制度變遷161  第一節 新中國金融業的發展軌跡和特徵161  第二節 法律金融理論:金融發展模式研究新角度172  第三節 中國金融發展的制度性因素:法律的影響和作用178  第九章 中國開放式發展道路185  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185  第二節 對外開放的巨大成就190  第三節 我國對外開放的創新模式197  第四節 新時期對外開放新挑戰、新路徑203  第十章 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道路210  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初至改革開放前的區域均衡發展階段210  第二節 改革開放後至20世紀末的區域非均衡發展階段214  第三節 「九五」後尤其是21世紀後區域協調發展階段219  第四節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經驗和啟示223  第十一章 中國科技發展與自主創新道路230  第一節 新中國科技發展歷程230  第二節 中國自主創新道路的選擇237  第三節 中國科技發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經驗245  第十二章 中國企業發展道路251  第一節 變遷:在單一與多元之間251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生機與希望253  第三節 「陽光大道」與「獨木橋」260  第四節 改革開放重啟多元大幕265  第五節 中國企業發展的預測與展望276  第十三章 中國法治建設道路281  第一節 新中國60年法治建設的歷史回顧281  第二節 中國法治建設的主要成就290  第三節 中國法治建設的基本經驗298  第四節 未來中國法治建設的主要任務301  第十四章分配製度變革與分配理論創新309  第一節 馬克思按勞分配理論與實踐的矛盾309  第二節 從按勞分配到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的轉變313  第三節 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的價值基礎317  第四節 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的政策含義323  第五節 當前收入分配不公的表現327  第六節 調整分配關係的新視角330  第十五章 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展60年337  第一節 我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演進階段與若干傾向337  第二節 改革以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和政策十大創新340  第三節 中國經濟學現代化的總體創新原則346  第四節 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現代化的五大態勢352  第十六章 中國模式的含義與意義356  第一節 中國模式的確立356  第二節 中國模式的主題、目標與主要內容360  第三節 中國模式的基本特點和意義366  第四節 中國模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372  第十七章 中國經濟增長:中性政府的視角382  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後三十年的平等和能力建設383  第二節 中性政府與改革開放後三十年的經濟增長386  第三節 中性政府與社會平等之間的關係394  第四節 總 結397  案例與調查399  第十八章 關於「中國模式」的問卷調查401  第一節 受調查者認可「中國模式」402  第二節 「中國模式」主要是指中國特色的市場化404  第三節 中國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406  第四節 金融危機是對「中國模式」的檢驗408  第五節 小 結410  第十九章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412  第一節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理論模型413  第二節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實證描述419  第三節 代表性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比較426  第二十章 大寨模式的過去與現在435  第一節 「大寨模式」的過去:集體經濟下的「精神模式」436  第二節 「大寨模式」的現在:「集體經濟+名人+名地」444  第三節 大寨模式的現實意義450  第二十一章 東莞模式:成功與啟示455  第一節 東莞模式形成的幾個階段455  第二節 東莞模式的內涵458  第三節 東莞模式的特點459  第四節 東莞模式的成功461  第五節 東莞模式的啟示464  附錄:廣東的「雙轉移」與東莞的「雙城記」467  第二十二章 從太倉看蘇南模式:縣域經濟現代化道路476  第一節 太倉模式的「三大跨越」477  第二節 太倉模式的統籌協調之路484  第三節 太倉模式的「五個轉變」492  第四節 太倉模式的未來496  第二十三章 成都模式:探索中國城市化道路499  第一節 城鄉關係:統籌一體499  第二節 空間關係:集中聚集509  第三節 遷轉關係:遷轉俱進513  第四節 產業與城建關係:產業帶動517  第五節 政府與市場關係:協調互補520  第六節 成都模式的經驗與啟示523  第二十四章 中國土地流轉模式調查532  第一節 農村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土地動起來532  第二節 中國土地流轉的模式探索534  第三節 通過制度創新走土地改革新路538  第四節 流轉主體日趨多元 綜合效益日益顯現542  第五節 四大問題制約流轉進程 多策並舉加快土地流轉544  第二十五章 衛生醫療改革探索「中國模式」548  第一節 1949~1978年衛生醫療的傳統「中國模式」549  第二節1978~2006年衛生醫療探索新模式559  第三節2006~2009年衛生醫療的新「中國模式」566  第二十六章 從浙江的民主看中國民主的未來573  第一節 浙江的民主573  第二節 他們會成為俄羅斯式的寡頭么580  第三節 浙江是浙江,中國是中國?589  後 記…………………………………………………………………………596

推薦閱讀:

劉雯、何穗、奚夢瑤、秦舒培等國模已經確定上次維秘秀了,她們之前都上過幾次維秘秀?
[轉貼]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系列:「中國模式」與思想解放
「中國模式」是偽命題嗎?-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加藤嘉一對話弗朗西斯· 福山:中國模式挑戰「歷史終結論」
國模內衣秀【17】

TAG:中國 | 道路 | 模式 | 目錄 | 國道 | 國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