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功夫下在何處

每有十位太極愛好者

關注本賬號

進入太極論壇!

和眾多網友互動交流!

太極功夫下在何處

我們修鍊太極拳,由於我們追求的理念不同,導致對太極拳的理解就不同,許多初學者太極拳朋友都認為練拳要下功夫,但功夫下在哪裡,卻有很大的區別。不少人把功夫下在多學動作上,一套還沒有打好,又學另一套;拳還沒打好,又學劍刀扇;學了這家,又學那家,不一而足。把精力全放在「量」上,功夫全下在「多」字上。都認為多好,說起太極拳他什麼都懂,難道他的太極拳功夫真的好嗎?我認為學習的太多的朋友,只停留在健身的作用上,但認真檢查起來,不用說「內功」,即是外形,也處處不合要領。打出拳來不是平擺浮擱,平淡無味,徒走形式,人稱「太極操」,就是直來直去,僵硬笨拙,如同棍子,人稱「長拳慢練」,完全體現不出太極拳的韻味與特色。

在這種「速成」過程中,還往往養成了許多錯誤的習慣動作,改正起來很困難。結果走了很大彎路,造成「消化不良」,不但影響了水平的提高,更降低了太極拳的健身效果,也影響了人才的造就.所以有人感慨地說,現在是「練拳的人多如牛毛,練成的人稀如麟角」。這是目前太極拳活動中的一大偏差,一大誤區。如何糾正這一偏差,走出這一誤區?

一、 棄多求少,精益求精這樣就是要求我們在減法上下功夫了,這就要改變練拳的努力方向,從一味追求數量,改變成重在提高質量;從在「多」字上下功夫,改變成在「精」字上下功夫,就像太極大師陳敬柏絕招迎門靠一練就是數十年,終於成為自己的拿手絕招,八十高齡的老人還能打死在陳家溝逞能的「黑狸虎」。他的精神一直在陳家溝美名楊傳。至今還陳家溝流傳「陳繼夏肘,陳敬柏靠」。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在學會了一套太極拳後,就要選擇好自己的太極絕招,千錘百鍊的靜修。經過數十年之功,自然也會成為我們的太極絕招。

二、修鍊內功,夯實基礎太極拳注重「內在的修鍊」。太極內功包括內意、內氣與內力。「意到,氣到,力到」。內意是條件,內氣是中心,內力是結果。三者結合產生「內勁」。內勁強弱,是衡量動作質量的主要標準,也是太極拳健身的基礎與技擊的動力。修鍊無極樁功就是培養足丹田內氣。有了丹田內氣,就有了練習太極拳的資本了。太極「內功」的具體體現可分內外兩方面。從外觀看,有「內功」的動作會顯得十分渾厚、凝重、粘稠。「舉按如有物,進退如有阻」。舉手投足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似乎四肢都用膠帶牽拉著,又像在泥水裡打拳,相吸相系,每個動作似乎都要費很大的氣力才能完成。這就是練拳人常說的「有東西」,即有豐富的內涵,充分體現動作的攻防含義。旁觀者看來,會感到味道濃厚,韻味無窮,既顯示太極拳的深厚功力,又顯示出豐厚的文化底蘊,極具藝術性與觀賞性,給人以美的享受。既使不會打拳的人,也會駐足觀看,讚嘆不已,其中許多人就是由觀賞練拳而被吸引到太極拳隊伍中來的。從練拳人內在的感覺上來看。主要有沉重感、膨脹感、麻熱感與舒適感。有了「內功」,身軀,特別是四肢,會感到十分沉重,抬不起來,放不下去。這是主要靠身體自重,所以說「在氣力不在體力,在重量不在力量」。全身又像充滿氣的氣球,每個部位都在向外膨脹,處處是勁。我們在練習太極拳時,首先是雙手會發麻、發熱,指尖像針扎蟻爬,看上去雙手發紅,比平時顯得粗大。這就是所謂的氣「感」!「氣」是一個傳統概念,是一個十分重要,又很微妙、神秘的問題,在拳論上經常出現,議論很多,分歧也很大,這裡不做討論。但「氣感」確實存在,很多人都有體驗。這也正是氣血暢通,特別是微循環加強的表現。其次,是生理上反應,如不斷有口水(津液)湧出。津液營養豐富,十分珍貴,古人稱為「瓊汁玉液」。出不出口水,也是衡量動作是否正確,質量水平高低的重要標誌。腸鳴排氣則是腸胃蠕動加強的表現。這些生理反應,正是習練太極拳要達到的效果。最後自我感覺良好,心情舒暢,全身舒適,興味濃厚,欲罷不能,打拳成為一種享受。所以,我們許多修鍊太極的朋友就會把太極拳視為生命的終止。這就是太極拳的最大魅力,讓我們熱愛太極拳人一輩子的追求。

如何產生這種積極良好效果呢?我們就要把太極功夫下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堅持練基本功基本功是提高動作質量的基礎。沒有紮實的基本功,一切都是空談。基本功必須天天練、刻苦練。「功夫是練出來的」。多練永遠是提高拳術質量水平的根本途徑。

第二、放鬆放鬆是太極拳最突出的特點,是提高動作質量的重要條件。沒有放鬆就沒有內勁。內勁就是在放鬆狀態下產生的內力。什麼是放鬆?放鬆不是完全不用力。沒有力就沒有運動。放鬆是盡量少用力,不用大力,不用拙力。這是一種既不僵硬,也不疲軟,介於二者之間的柔和狀態,也就是帶有彈性與韌性的「勁」。如果你要想得到這種勁的話,我建議你從抖動功,無極樁功,太極雲手入手去修鍊。由外到內松,由內到外松,內外皆松。這樣才可以把體內的僵勁化得更為乾淨,換來的才是太極拳的靈活勁。昨天晚上,我在陳冬梅老師創立的老幹部太極3群,和眾多的太極拳朋友們交流太極拳的松,許多老師收益了。特別是李麗莎老師聽我講完課後,及時給我留言,我說:「你就練習抖動放鬆功吧,如果要有效果的話,請你堅持練習半小時的抖。」沒想到李老師真的堅持下來了。功後她告訴我,她的手沉重有力,還熱乎乎的,特別下肢感覺很沉重。我又說你能不能再堅持練習二十次太極雲手呢?接著她又堅持了。功後她告訴我,下肢更有力,丹田沉實。你的方法真管用我堅持練習下去的。

這種「勁」,就是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外柔內剛,如綿裹鐵。柔與剛,松與緊,都是矛盾統一,都不是絕對的。在練拳中,一是外柔內剛,即外松內緊;二是一松一緊,即一柔一剛。運化時(過渡式)以柔為主,柔中有剛;發放時(完成式)以剛為主,剛中有柔,即所謂「柔運行,剛落點」。重要的是去掉身上的僵勁與拙力,換成太極拳內功所要的柔勁,這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要想找到太極拳的勁,唯有在雲手上多下功夫。日行雲手千百次,太極功夫自然有。

第三、靜心用意用意是太極拳另一重要因素,也是產生內勁,提高動作質量又一重要條件。在內勁三要素中「意」在第一位。「意到氣到」,意是氣的先導,有意才能有氣。「意」就是意念、意識、注意力。「用意」就是用意念指揮與控制每一個動作。「先有心,後有身」,要想到哪兒,做到哪兒。意念總要伴隨著每個動作的始終,不使其成為無目的的自發動作。「用意」需要精神集中,專心致志,這就必須「心靜」。要排除一切雜念與干擾,大腦完全冷靜不來,心無旁騖,專註在動作與用意上,這是「調心」。專一與否又表現在眼神上,眼神散亂,說明用心不專,眼神獃滯,又說明專註過度。眼神既要專註又靈動,通過主手注視前方。如果走神,眼神必散,意氣也會消失。我送朋友們一句話,招熟了心自然就寧靜了,唯有多練,內勁自生。當然不是蠻練,而是放鬆肢體,用輕,柔,勻速,慢去練習,這樣下來一套簡化太極拳就是練習半小時。記住慢練功,如果要想用太極拳來技擊的話,抽出一些動作進行快練。要有打到還嫌慢的念頭,像雲手柔練時楊柳梳枝,快練時閃電,輕練如葉,重練如鐵。你用什麼樣的念頭修鍊太極拳,就有什麼樣的太極拳。你的意識決定了你的修鍊效果。心有多靜,你的太極功夫就有多深。因為靜極生動,動極生靜,是相互轉化的。難怪有人會稱呼太極拳時陰陽拳,看看太極圖大家就知道了。

第四、嚴格按要領規範動作,這是「調形」有內必有外,以外引內,以內導外,內外相合。正確的外形動作是保證動作質量的基本條件。所以,太極拳強調「內功」,決不是忽視外形。太極拳每個動作的路線、方向、角度、位置以及運行的方法,都有明確的要求,而且獨具特色。

第五、拳式呼吸,即「調息」呼吸也是太極拳提高動作質量的重要課題,有「外氣引內氣」之說,「外氣」即指呼吸。太極拳是有氧運動,高質量的太極拳必然與正確的呼吸相配合。所謂「拳式呼吸」就是逆腹式呼吸,以鼻為主,吸氣時,小腹內收;呼氣時,小腹鬆開;並與動作協調,一般是合吸開呼。這是一種有意識的呼吸,與平時的自由呼吸不同。所謂「自然呼吸」就是呼吸要深長輕緩,出入綿綿,不憋氣,不努氣。太極拳的一切作為都不能過分,要無過不及。「自然」是太極拳的最高原則。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力爭把上述五個方面揉進在一起。

三、因人而異,適可而止根據自己的體力與時間,夠練就行了。運動量大小,以一天精神飽滿,不疲乏,不睏倦為度。至於動作,只有繁簡與難易之別,並無優劣之分。練哪一家,哪個套路都可以。拿「國標」來說,四套拳,兩套劍,足夠練了。一套簡化二十四式,如果用不同打法,也可以打一兩個小時。學得太多,既容易混淆,如果經常不練,又容易忘掉,分散了精力,影響了水平的提高。總而言之,我們練習太極功夫,最重要的是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質量上來,在「精」上多下功夫。動作是載體,是手段,「內功」是根基,強身健體才是目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人說陳氏太極不是太極?
土登翁修堪布:一切都來不及了 無常可怖不知者無畏
功夫問答錄(六)
茶水錄(三十二)突破體材局限 思慧人人平等
茶水錄(十二)求演求藝有別 互尊互敬為上

TAG:功夫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