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0四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0四集)2010/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20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二百四十八面,倒數第六行看起:  「於一念頃」,經文一念頃下面是遍供諸佛願,「於一念頃,指極短促之時間。一念之時限,諸說不一,已見前釋。今依《翻譯名義集》,以剎那為一念。並依《大論》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故知一念,指一彈指所佔時間之六十分之一,故甚短暫。」在佛法裡面,這個剎那是很短的時間,《仁王經》上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大智度論》也是這個說法,《仁王經》上還講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我們讀了《菩薩處胎經》,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的對話,我們知道這個說法很多,在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他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比《仁王經》上更短,時間更短。彌勒菩薩所說的,跟現在量子力學家們所發現的非常接近,也許就是科學家所說的小光子,佛法裡面講的極微之微,這個再沒有辦法分,再分就沒有了,這是物質現象裡面最小的。科學家也證實物質不是真的,是這些小光子累積連續產生的幻相。讓我們體會到,大乘教裡面常講的「五蘊皆空」,這個現象,佛分得非常詳細,把它分為「色受想行識」,就在這麼短暫時間裡面有這些現象產生。色是物質現象,受想行識是精神現象;換句話說,用佛法來講,極微之微它具足五蘊現象。於是我們就曉得,整個宇宙都不出這個現象,在最小的這個一念之間,它就有圓滿的現象,受想行識圓滿的現象。以我們人來講,這個人的身體它是個五蘊現象,現在我們明白了,這個五蘊身體不管怎麼分,分成到極微之微,每個點還是個完整的五蘊現象,這個好像科學家也證實。確實一般人很難想像,可以說無法想像,這個是事實真相。佛經裡面說「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也是說明這個現象。其實這小光子比芥子小得太多,芥子是芥菜子,像芝麻粒那麼大的,那就很大很大了,那個裡面可以容納須彌山,為什麼?須彌山沒有離開五蘊,小光子也是圓滿的五蘊。所以從這個地方看,《華嚴經》上說大小不二,這是真的,即使這一個小光子,它裡面所含的是整個宇宙圓滿的信息。這些是佛經裡面所講的科學。  這麼極短的時間,我們往下看,「然於此短促剎那之際,可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這個境界跟《華嚴經》上所說的,像賢首大師的《妄盡還源觀》三種周遍,無論是物質現象,或者是精神現象、自然現象,現象總不外乎這三大類,這三大類的現象,任何一個現象的發生,都是「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這三種周遍。這是自性的性德,佛法的術語叫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的。當這些現象靜止的時候,它的活動是波動的現象,靜止的時候就是自性的本體,凈宗裡面稱為常寂光。它有振動現象發生,這就變成阿賴耶,阿賴耶變現整個宇宙一切萬法。所以佛在經上說,這個宇宙是「心現識變」,心現這個心動了,心不動它不現,心動了它就現。你要問什麼時候動、什麼原因動?沒有,沒有時間,也沒有原因,所以說這個動叫妄動,它不是真的。佛教里還有個名詞說這個現象叫「無始無明」,這個現象叫無明,無明是無始,無始是什麼?沒有開始。為什麼說它沒有開始?因為它的時間太短暫,你沒有辦法感覺到它開始。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你怎麼能夠發現它?所以稱它作無始。實際上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就在當下」,這一句話也很難懂、很難懂,為什麼?我們觀念當中那個當下,已經很長很長的時間,不知道多少個當下累積在一起,我們才有感覺,實際上當下我們沒有辦法感覺。大乘教裡面說八地以上的菩薩,接近妙覺的果位,他才能感受得到,七地以前都無法感受到,那當然我們凡夫就更不必說了。  這是佛經上給我們說的諸法實相,在這個現象裡面,所有現象是平等的,一絲毫差別都沒有。以後那些差別是識變的,就是分別執著,從這裡變現出來的;沒有分別執著的時候,現象是不變的。但是現象也不是真的存在,這個道理一定要懂。真正明白、肯定了,你自然就放下了,知道《般若經》上所講的是真的,「萬法皆空」。《金剛經》上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六百卷《大般若》講這個現象,實在講就是一句話,佛說了二十二年,二十二年真正懂得的人並不很多,「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說佛為什麼教我們放下,道理在此地。它如果是真的,你可以得到。得不到!不但外面境界你得不到,連我們的身體得不到;不但身體得不到,我們起心動念得不到,念頭剎那生滅,所以才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實報莊嚴土。這樣我們才真正體會到,《百法明門論》裡面講的,六個無為法只有一個是真的,「真如無為」,這講自性。其他五個無為法也不是真的,假的,叫相似無為,它不是真的無為,它還是有生滅,生滅的相不明顯。不但我們不容易覺察到,包括二乘、權教菩薩也很難覺察到它的生滅現象,所以也稱作無為法。這是說明這速度之快,一念之間遍法界虛空界,所以它周遍巡歷。  「深顯極樂國人神通妙用不可思議」,這個境界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菩薩神足通的能力已經不可思議,但是跟佛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極樂世界的天人,諸位要記住,天人,凡聖同居土往生的,他們得彌陀本願加持,這四十八願本願的加持,他的神通、道力、智慧、德相就跟阿彌陀佛相同,這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他方世界沒有的,只有極樂世界有。我們頭一個要相信佛菩薩不會欺騙我們,佛菩薩句句話都是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者,我們應當要相信,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沒成佛,但是等於成佛了,這是阿彌陀佛的恩澤。一切諸佛所以尊崇阿彌陀佛,讚歎阿彌陀佛,稱他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道理就在此地。雖然是佛佛道同,願力不相同,智慧、神通、道力是相同的,願力不相同,彌陀這個願力不可思議,普度遍法界虛空界這些苦難、迷惑顛倒的眾生,很快的成佛,這是彌陀的本願。這些眾生要與佛的願相應才能得度,這才幫得上忙;與他這個四十八願相違,佛就度不了你。這個道理,真正希望這一生求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你必須要懂得,你要不懂它就會造成障緣,障礙你往生。  下面為我們解釋,「那由他,數也,古說不一」。「其小者」,跟中國這個數來對比也有差別,說法都不一樣,「如《玄應音義》謂:那由他,當中國十萬」,印度人稱那由他,中國的十萬,「其較大者,則謂:那由他,隋言數千萬」,你看這個差太大了。隋代,中國人稱隋,因為那個時候翻經的風氣非常殊勝,大部分的經典都是隋唐所翻譯的,大量的翻譯,這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他說不俱引」,還有別的講法,這數字不同。「故其數難於確定,但可定言億那由他百千,表一難以數計之大數也」,這是可以這樣講法的,它是億那由他百千。  下面是佛剎,「於一剎那,能超過如是眾多佛剎,表所到之處至遠也」。這是說什麼?說供佛。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佛教人福慧雙修,這是很有道理的,不但要有智慧,還得要有福報。自性裡面福慧是圓滿的,我們迷失自性之後,自性圓滿的福慧不能現前。現在雖在修行,縱然修到法身菩薩,無始無明習氣沒斷盡,這個習氣還是障礙性德,障礙雖然不嚴重,但還是有障礙。必須把無始無明習氣斷盡,那就叫妙覺位,等覺位還有一品,最後一品還沒斷掉。這樁事情全部都是在實報莊嚴土去完成,在十法界里是決定做不到的,在實報土去完成這樁大事。在實報土裡面修行,就像這個經上所說的一樣,你有這個能力一念之間周遍法界。跟《還源觀》上講的一樣,「出生無盡」,就是說你能夠變現無量無邊身,每一個佛剎每一尊佛陀的前面你都去參學,你都去供養,供養是修福。你一定聽佛說法,佛是老師,一定在講經說法,聽法開智慧,所以這一個舉止是福慧雙修。  我們世間,現在交通方便,像隋唐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水路算是最方便的,帆船;陸地上最快速的是馬車,跟現在交通不能相比。所以這些名山寶剎,高僧大德善友參訪很辛苦,很長的時間。在這個典籍裡面記載的,中國這些典籍記載,「趙州和尚八十猶行腳」,還是很精進到處去參學,為什麼?沒開悟,開悟就不必了。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說老實話都開悟了,實報土的菩薩全是開悟了。開悟之後這些活動也沒有終止下來,還是不斷的去參學,這意味著什麼?只有一樁事情,為那些還沒有開悟的人做影響眾。別人看到了,你看那麼多等覺菩薩都天天出去參學,那下面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能不出去參學嗎?同時在這個行動裡面,顯示出性德裡面所講的「誠敬謙和」,至誠恭敬、謙虛和睦顯示出來,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把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引發出來。也是我們世間人所謂「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給世間大眾做好榜樣,諸佛如來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菩薩、二乘、天人,還包括六道裡面一切眾生情與無情做好榜樣,我們自己就不會懈怠了。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裡頭有最高的享受,這裡頭有法喜充滿,這裡面確實是常生歡喜心,大乘佛法完全表現在這種活動當中。  下面講,「周遍巡歷者,表所游之國至廣也」,他參學的範圍非常之廣。「供養諸佛,表所興之事至繁也」,這個繁當作多,真的是無量無邊。「而悉於一念之頃,圓滿成就者」,需要多少時間?一念,一念之間圓滿成就,「備顯極樂國土之事事無礙,一多相即,延促同時」。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是諸法實相,這是真相,備顯極樂國土事事無礙,是四種無礙里達到究竟圓滿。清涼判《華嚴》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最後是事事無礙。這在什麼時候顯示出來?在實報土。但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知道,凡聖同居土就顯示出這個境界,這也就是說我們學佛,為什麼要修凈宗法門,為什麼要取極樂世界,道理就在此地。我們不到這個地方去修行,別的地方那個困難也是不能想像的,可以說太難了。這樁事情我們能夠體驗到,不是體驗不到的,我們想想,在這個世間斷煩惱這樁事情,佛法的入門是破身見,這個道理我們都懂,能破得了嗎?什麼時候我們把身見放下?不要說多,放下個一分鐘,有沒有一個人曾經把身見放下過一分鐘?不要太多,找不到。一秒鐘可能,一分鐘大概就找不到,一秒鐘不是放下,忘掉了,沒這個念頭,忘掉了。可見得這個煩惱,身見、邊見、成見念念相續,有時候好像沒有了,不是沒有,我們沒有覺察到,這個念頭念念相續沒有斷過,你說多難!這個東西存在不能入門,這是證須陀洹果的第一個條件,大乘教裡面像華嚴十信位菩薩,初信也是第一個條件。從這些地方我們就體會到真難,太難了!佛教我們這個方法,把念念相續改成阿彌陀佛,把它調換一下。我們現在念念相續的是我,把身體當作我,現在把這個念念相續換成阿彌陀佛,就成功了,成大功了。雖然沒開悟、沒見性,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往生,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跟阿惟越致菩薩沒有兩樣,阿惟越致是實報土的菩薩,法身菩薩。明顯的不一樣處,六種神通具足,你看這個神足通一念周遍巡歷,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一個不漏。這事事無礙,一多相即,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延促同時,延是長時間,促是短時間,時間突破了,沒有時間,一多相即是空間突破,現在就是說時空這個界限沒有了,入了這個境界。  下面說「芥子須彌,十方不離當處」,芥子跟須彌是講大小不二,芥子小,須彌山大,須彌山裡面能容芥子,十方不離當處,這是空間沒有了,空間維次突破;「一念遍供,三世不隔當念」,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時間突破了。後頭這兩句話重要,「當下即是,圓攝無遺」,這是我們的本能,這是我們的自性,諸佛如來如是,一切眾生也如是。諸佛如來得圓滿的受用,眾生是迷失了自性,雖有,它不起作用。不起作用的原因,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你有無明煩惱、有塵沙煩惱、有見思煩惱,這個東西把你自性的智慧德相障礙住,只是障礙住,並沒有絲毫損失。只要障礙除掉,障礙放下了,自性智慧德能完全顯露出來,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所以佛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經上所說的這些不思議的境界,都可以在我們這身體上去找證明。在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教波斯匿王,告訴他,你的身體有生滅,年歲老了覺得壽命不長了,可是你身上有不生不滅的自性,這是什麼東西?六根根性。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這個東西沒有變化,從你出生到老死,它沒有變化,沒有變化這是真的,永存不滅。身體是物質,物質有變化,物質的身體有生滅,你靈性不生不滅。中國人常講靈魂,靈魂是什麼?靈性在迷的狀態沒覺悟。迷的狀態它還是有分別執著,就是它有見思煩惱、它有塵沙煩惱。它覺悟,覺悟六道就沒有了,就超越六道,這阿羅漢。雖然超過六道,沒有超過十法界,這是二乘、權教菩薩的境界,這個是不容易。  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殊勝,煩惱習氣不需要斷,只要控制住,它不起作用,我們的功德就圓滿,叫伏煩惱,不是斷,伏比斷容易太多。那就是什麼?古人所講的生、熟,我們凡夫對煩惱習氣很熟,念念煩惱就起來;我們的阿彌陀佛不熟,常常就忘掉。如何能夠把它對換一下,煩惱常常不見了,沒想到,阿彌陀佛常常能夠相續不斷,那就成功了。生處換成熟處,熟處換成生處,讓它調換一下就好了。怎麼樣調換法?你得真念才行!大勢至菩薩方法高明,「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個方法就能讓我們把這個生熟調轉過來,得真干,不真干不行。要干多久?一般的情形就是你真干,你真放下,一般大概是三年到五年,這個生熟就調轉過來了。一轉過來,往生就自在,我不想在這個世間,真的你就能往生。如果這個世間有緣分,緣分不是別的,多帶幾個人一起往生,辦得到,不是辦不到,這叫生死自在。凈宗法門修到生死自在,時間一般講三年到五年;三年、五年你不能成就,是你沒有真干,你沒有真念,真念的話是可以做得到。「故云:華藏無異極樂,凈土遍收玄妙」,這兩句話是真的,《華嚴經》上毗盧遮那佛的實報土華藏世界,西方實報土是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是一不是二。凈土這個法門確實是遍收玄妙,八萬四千法門都在其中,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們看到這是遍供諸佛這個大願。  再看下面這一章,這一章也只是一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盤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是「定成正覺願」。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此第十二願,名定成正覺願。往生者決定成佛,正顯彌陀之本心,唯以一佛乘,廣度無邊眾生於究竟涅盤也」。這句話非常重要,所以凈宗隋唐時代古大德,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肯定這個法門是一乘大法。原本講一乘大法只有三部經,《華嚴》、《法華》、《梵網》。《梵網經》沒有完全傳到中國來,傳到中國來只有一品,「菩薩心地戒品」兩卷,聽說這部經分量很大,只有兩卷傳到中國來,這個經現在也不存在,失傳了。中國這些古大德發現《無量壽經》也是一乘大經,為什麼?《華嚴經》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從這個地方發現的。所以古大德說,《華嚴》、《法華》都是《無量壽經》的引導,這個話我相信。為什麼?我相信凈土法門,真的是從《華嚴》、《法華》、《楞嚴》引導到這個進來的,看這些經典統統都是指歸西方極樂世界。《楞嚴經》上也非常明顯,佛問這些大菩薩們,問他們的修行,二十五位菩薩做代表,代表無量法門,無量法門歸納起來不出二十五大類。這個二十五大類是從哪來的?六根、六塵、六識,這就十八,再加上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是二十五。不管修哪個法門,你出不了這個範圍,所以稱為二十五種圓通。任何一個法門都能明心見性,所以佛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真的。可是我們個人根性不相同,所以修行就有難易差別,法門沒有差異的,決定平等的,我們根性不平等。  所以在《楞嚴經》上,一般都認為《楞嚴》是密宗必修的、禪宗必修的,好像凈土宗的經典裡面沒有《楞嚴經》。其實「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就是《楞嚴經》上的,還有「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但是很少人去念,一般人念觀音菩薩,都念《法華經》裡面「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都念這個。文殊菩薩,這是世尊命令他的,讓他替我們娑婆世界,特別是替地球上這些眾生,這二十五種法門給他選一種,文殊菩薩幫助我們選,選的是「耳根圓通」,就是觀世音菩薩,所以觀世音菩薩跟這個地方的眾生特別有緣分。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最靈光的是耳朵,看看不清楚,聽得清楚,所以耳根比眼根厲害。觀世音菩薩就是修耳根圓通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所以我們跟菩薩緣就很深,根性相同。而其實二十五圓通里,不只是觀音菩薩這一個法門是個特殊法門,特殊是有兩個。這個特殊是什麼?按順序排列的就是一般法門,一般排列的,不按一般順序排列的,這就是特別法門。按順序排列,觀音菩薩排在第二,他是耳根,你看六根里眼第一個,第二個就耳根,鼻舌身,這樣排列的。他沒有排在第二,他排在最後,排在第二十五,這就是顯示他的特別,而且太明顯,你看原來應該擺在第二,他現在擺在最末後,所以大家一看就知道。  另外一個特別的,他那個位置只差一個,所以不明顯,你要仔細去看你就發現到,七大里的地水火風空見識,「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見大,彌勒菩薩是識大,他擺在彌勒菩薩的前面,這是按照順序排的。但是大勢至菩薩沒有按順序,他跟彌勒菩薩兩個對換了,他排在彌勒菩薩的後面,彌勒菩薩排在他前面。因為他只調一個位置,不太容易看出來,本來他是第二十三,他的位置在二十三,彌勒菩薩二十四,他們兩個對調了,彌勒菩薩二十三,大勢至菩薩擺在二十四,最後二十五是觀音菩薩,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所以一般學《楞嚴》的人很容易疏忽了,沒看出來,只看到觀世音菩薩娑婆世界耳根最利,把「念佛圓通章」疏忽掉,這地水火風空見識,這見大!這個含義我們要曉得,觀音菩薩最契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機。而「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是普契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的根機,這還得了嗎?學《楞嚴經》,沒有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搞明白,《楞嚴》是白學了。  我在初出家的時候,好像我出家的第二年,我在臨濟寺出家的,第二年臨濟寺傳戒,我在戒壇裡面擔任書記。有一天我記得是晚上,台灣大學有幾位同學,我還記得有一個,一個名字記得,其他的記不得了,有三、四個同學,叫古正美,他的姓不常見,古今的古,以後也是個大學教授。帶了一個老師日本人,台灣大學的客座教授,日本人他也是法師,日本法師,帶他來看我。聽說我學《楞嚴經》,正是那個時候學《楞嚴》,跟李老師學《楞嚴經》。這個法師跟我見面,就問我學什麼?我說:我現在正在學《楞嚴》。他說:你修什麼法門?我說:修凈土,念阿彌陀佛。他問我一句話,「《楞嚴經》跟凈土有什麼關係?」這個日本人姿態很高,很傲慢,對我們是很輕視的態度,目中無人。我就反問他,「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跟凈土有什麼關係?」這個他知道,西方三聖,阿彌陀佛的左右手就是觀音、勢至。我問這個話,他還沒有覺悟過來,最後我才提醒他,楞嚴會上二十五圓通,關鍵就是這兩個人物,你能說《楞嚴經》跟凈土沒關係嗎?《楞嚴經》裡面含藏的玄機就是凈土。你看把這兩個菩薩,兩個菩薩都代表的特別法門,沒有按照順序排列。我這個說破了,他就沒有話說了,怎麼這麼粗心大意?還是台大的客座教授。以後我曾經六次訪問日本,這老師的名字我忘記,我沒有跟他見過面。所以我們修學大乘真的是字字句句都要很留意,不能輕易把它放過,才知道凈宗之妙。千經萬論,佛有的時候顯說,有的時候是密說,你會看的你能看得出來,你不會看的你不曉得。《楞嚴經》修行最重要的,就是這兩個法門,兩位菩薩做代表,這兩位菩薩全在極樂世界,觀音、勢至。  這是說「彌陀之本心,唯以一佛乘」,一點都不錯,「廣度無邊眾生於究竟涅盤」,涅盤是梵語。「願文中,遠離分別,諸根寂靜」,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遠離分別就是不分別,諸根寂靜就是不執著。諸根寂靜是經題裡面的「清凈」,遠離分別是經題裡面的「平等」,凈宗修學這四個字很重要,得清凈心決定生凈土。方便有餘土是阿彌陀佛的凈土,凡聖同居土是阿彌陀佛的穢土,但是人家那裡穢土也清凈,為什麼?它沒有三惡道,只是人天。得清凈心就是阿羅漢、辟支佛,得平等心就是菩薩、就是佛,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西方世界跟一般不一樣的地方,它是個平等的法界,前面我們讀過了,連色身、容貌完全一樣,一絲毫差別都沒有。我們古人說一句話,「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這是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為什麼我們人的相貌都不一樣?念頭不一樣。念頭如果一樣,相貌就一樣。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相貌完全一樣?因為他都是念阿彌陀佛,所以現出來的相跟阿彌陀佛沒兩樣,全是一樣的。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會真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確確實實不止經裡面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止。這個註解里說得很清楚,那是照古印度人所說的,阿彌陀佛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說不盡。每個人都想相好,念阿彌陀佛相就好了,你不相信你多念,果然念上三年相貌變了,體質也變了,體質變的是金剛不壞身,相貌變得像佛了。這個都是教導我們要認真去學習,認真去念佛。  這是「自《宋譯》」。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盤者,不取正覺。這個願文當中前面兩句,「遠離分別,諸根寂靜」是從宋譯。「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盤者,不取正覺。自《唐譯》」。這是夏老居士會集的經文,從哪個本子上取的,這是交代出來了。「至於《魏譯》」,康僧鎧的本子,「則為不住定聚,必滅度者,不取正覺。善導大師釋《魏譯》時,多以《唐譯》助顯之。並於此願立四名:一名必至滅度願,二名證大涅盤願,三名無上涅盤願,四亦可名住相證果願。」這註解注得好,把老居士會集的時候取捨都給我們說出來,哪一句是從哪一個原本裡面取的都說出來了。善導大師很多人都知道,他是阿彌陀佛再來,我在日本訪問的時候,問日本這些法師有沒有這個講法?他說有。他們過去的祖師傳來的時候,都說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所以他們對於善導的崇拜,我們中國人比不上。你到日本凈土宗的寺院,普遍的沒有一個寺院里沒有善導大師的像,他的像是塑像,或者是石頭雕的,這塑像到處都有,他們對祖師之尊重,善導大師,智者大師,這你到處都能看到。對祖師的崇拜超過對佛的崇拜,這是日本人,真正是尊師重道,念念不忘師恩。很多寺廟用善導大師的名稱叫善導寺,你一看善導寺就曉得那是凈土宗的道場。所以善導大師解釋魏譯,就是「不住定聚,必滅度者,不取正覺」,這是康僧鎧本子裡面的經文,善導大師解釋還是用唐譯,來幫助大家容易理解。  不住定聚,就是此地所講的「遠離分別,諸根寂靜」,這是禪定。諸根寂靜,在一般講,《楞嚴經》上講這是阿羅漢得的定,九次第定,超過六道輪迴。六道裡面最高的是第八定,四禪八定,第九定就超過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所以他們住四聖法界,他有四個等級,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諸根寂靜是阿羅漢跟辟支佛。遠離分別,塵沙煩惱也斷了,這是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佛,是這個境界。最高是佛法界,佛法界裡面如果再把無始無明斷掉,他就超越十法界,就到一真法界去了。所以魏譯的經文「不住定聚」,是說這兩句,此地講就更清楚,「遠離分別,諸根寂靜」。必滅度者,這就是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盤,這就是必定滅度。滅度就是成等正覺,成無上正等正覺,證大般涅盤,是這個意思。  善導大師這裡頭重要的,就是這一願裡面,還可以再加上別的名稱,這四個名稱,意思就更明顯。第一個是「必至滅度願」,你要是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必定能達到滅度,這個滅度,滅是滅煩惱,無始無明的煩惱習氣統統滅掉。二,也可以稱為「證大涅盤願」,梵語涅盤,中國翻譯也就翻一個滅字,滅什麼?滅煩惱是因,滅六道、滅十法界這是講果,因果統統滅掉,因為都不是真的。見思、塵沙煩惱是假的,連妄想都不是真的,果報呢?十法界,十法界包括六道也不是真的。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講得很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你覺悟了,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那是要證大般涅盤,這就出了十法界。三,名「無上涅盤願」,這個無上涅盤是在極樂世界成就的,也就是說一定在極樂世界,能把無始無明的習氣斷盡。《華嚴經》上講的,你一定會證得妙覺果位,那就是無上涅盤。四,也可以說是「住相證果願」,不是滅相,住相。在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有相,不是沒有相。妙覺位就沒有相,妙覺位回常寂光,那就是這個實報土也沒有了。可是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佛,他可以在極樂世界幫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那就他住相,他相不滅,這才叫事事無礙,他可以不住相,也可以住相。住相就是大乘教裡面講的「有餘依涅盤」,不住相是「無餘依涅盤」。這個跟應身、化身不一樣,應身、化身那是法身菩薩示現的,這是真正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修得果位,依舊不壞相。西方極樂世界相是永遠不會壞的,它永遠不會變,它只有心現,沒有識變,可以跟阿彌陀佛一樣常住極樂世界,永遠住極樂世界幫助一切眾生。佛是老師,這些人當教練,幫助他們穩穩噹噹成就。  像中國古代,君主制度之下,我是看到一個好處,培養接班人,你看立太子,皇上立太子,大概皇子們宮廷裡面的制度八歲上小學,十五歲是大學,當中沒有中學。如果立為太子,他就有固定的老師,有三個老師:太保、太傅、太師,這三個是他的老師。太保管什麼?管他的生活健康,教這些東西;換句話說,我們今天講的生活教育是太保管。太傅管道德,倫理道德是太傅管;太師是管學術,將來治國平天下,管這個,他有三個老師。他還有三個教練,教練是什麼?督促他干,帶著他干。你學了之後做不到不行,這三個教練叫少保、少傅、少師,這是要跟著他,跟著太子在一起生活的,是這樣培養出來的。所以你要是真了解之後,你說中國稱為封建,那是時代不相同,在那個時代用那種制度就很好。時代不一樣,它沒有什麼過失的,它這個教學是聖人,聖賢的教育。教育是聖賢,我們就曉得,政治是聖賢的政治,社會是聖賢的社會,工商業是聖賢的工商,它不一樣。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老師,這些人已經成佛,證得妙覺果位,他還留在極樂世界,他當教練,他來輔導這些一般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的,真的他們的煩惱還沒有斷盡,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那不是他自己證得的,所以需要有這些人去幫助他。由此可知,這些人在西方極樂世界地位都稱為等覺菩薩,這些人多!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是等覺菩薩,來幫助眾生順利圓滿證得究竟的果位,這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一。「《甄解》贊曰:高祖(指善導)願名太盡願意矣」。日本人稱高祖就稱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提這四個願的願名,這提得太好,這一願的意思就統統都顯示出來了。「今會本取《唐譯》之文,又以定成正覺為願名,正符善導大師之意。」善導大師立這四個名的意思,顯彌陀這一大願。  我們再看下面,「善導大師於四十八願中,稱定成正覺、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諸佛稱嘆與十念必生等五願,為真實願。」四十八願里,這個五願是真實願。善導大師,佛門裡面都稱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是凈宗第二代祖師;凈宗第六代祖師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天台山還有一位法師,也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豐乾和尚,在國清寺修行的寒山、拾得、豐干,寒山、拾得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豐干是阿彌陀佛。佛菩薩常常在世間,這一般人不認得,到認得的時候他已經要走了,他就不在了,這是真的。如果他說什麼菩薩再來的,佛再來的,他還活在世間他不走,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所謂真人不露相,這是真假我們要能夠辨別。在近代印光大師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再來的,這是從一個小朋友的口中知道的,在《印光大師永思錄》里,有一篇文章記載這樁事情,他們去看印光大師把這個事情說出來,印光大師把他們呵斥了一頓,教訓一頓,永遠不能說這個話。所以到印祖往生,才把這樁事情說出來,大家才曉得有這麼一樁事情。  所以善導在四十八願里,稱這五願「視為四十八願之心要。可見此願,實是彌陀宏誓之心髓。彼佛本懷,只是為一切眾生決定成佛。」這句話非常重要,彼佛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本願,本懷就是本願的意思,就是為一切眾生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佛;換句話說,他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接引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有緣眾生。我們一定要加上有緣,有緣是什麼?他能信,不信就沒有緣。信了要能解,解了要能行,行了才能證,證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往生就證果,往生之後決定成佛。所以極樂世界是成佛的一個學校,成佛的訓練班,到那裡去肯定成佛。「為實現此願,乃有十念必生之殊勝大願」,為了實現這一個大願,就是必定成佛,定成正覺,所以才有十念必生。這個地方的十念,後面到第十八願的時候,有很長的註解討論這樁事情。我們可以在這個地方堅定我們自己的信心,為什麼?任何一個人都有前世,前世還有前世。從中國的歷史來看,中國號稱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之前有沒有你?有你,不但有你,無量劫之前還是有你。你不只在這個地區上過過,你在太虛空當中許許多多星球都曾經住過。你能說過去生中沒有遇到過佛法嗎?肯定遇到過,肯定修學過,你沒有修得成功,那是你的信願行不具足。現在又碰到,表現的是十念必生,看看過去,過去善根深厚,要不然哪有那麼簡單,臨命終誰給你一講,你就相信,你就接受,沒有這個道理。所以個個都是跟阿彌陀佛有很深厚的因緣,要不然做不到。  雖然跟阿彌陀佛的緣很深,可是迷得也很嚴重,迷是什麼?聽到、見到了也不相信,老師勸導的時候還不相信。我就是這麼一個人,我信凈土真的好難!對這個凈宗法門原本有很深的誤會,連李老師勸我,最後勸我的話怎麼說?他說:這個法門,古來這些祖師大德,很多真正有學問、有道德、有修持,他們都信了,我們也就信一次吧!老師用這些話來勸我,我都沒有接受。我怎麼接受?我是從《華嚴》、《楞嚴》、《法華》里接受的,講這些經講多了,有一天突然想起來,文殊、普賢是修什麼法門成功的?看《華嚴經》。因為《華嚴經》後面沒講到,很認真的從頭到尾再看一遍,發現了,《四十華嚴》第三十九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就講到了,文殊、普賢是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的。善財童子是文殊菩薩的得意門生,肯定跟老師是學同一個法門的。你看那個時候我也是粗心大意,《四十華嚴》講了一半,都不曉得這個事情。再回過頭來,從頭再看起,發現了,真的善財童子是跟老師走一個路子的。發現什麼?頭一個參訪的吉祥雲比丘修般舟三昧的,般舟三昧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凈土的,頭一個先入為主。看最後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恍然大悟,原來善財童子徹頭徹尾念阿彌陀佛。  當中那個參學是示現,示現什麼意思?這個法門超過一切法門,示現這個意思。當中五十一位善知識,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善財童子去參訪,他這一段就是代表無量法門,代表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接觸,門門都了解,但是不學。後頭是「戀德禮辭」,參訪,你的接待、你的照顧、你的報告,我聽了很感激,戀德是感激他的恩德;禮辭,辭是不修,還是念佛念到底。才看出這個味道出來,我這樣才對凈土相信了,然後看凈土的經典不一樣,就看出味道出來。所以從這個地方深深體會到,印光大師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對於這個經教沒有誠敬、你對老師沒有誠敬,你什麼都學不到,講得再清楚、再明白,沒聽懂,沒聽進去。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曉得,現在人學聖教難,為什麼?聖賢教誨他不尊重。不但聖賢教誨他不尊重,他連父母也不孝順,孝順父母是性德,奉事師長也是性德。迷失了自性,性德不見了,沒有了,換句話說,就是佛菩薩來教你,孔老夫子來教你,你都入不進去,你自己的障礙太嚴重,你不能接受。  我這段時期常常在想,想一部書,《國學治要》,民國初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民國十九年,我民國十六年生的,我四歲。換句話,這部書到今天八十年了,我沒見過,我曉得有這本書,我想這本書。昨天有一位同修給我送來了,我一看很完整,沒有缺一頁,字很清楚,心想事成想來了!我非常感激,我讓同修們把他的名字記下來,我把這個書送到台灣去印三千套,印出來之後我送一套新的給他。可以影印,可以照相影印,字再放大一點,放成十六開看起來就很舒服。這套書是什麼?為什麼會想起來?我在台灣,這很多年前,應該有十年前了,我第一套《四庫全書薈要》,我買了一套,世界書局出版的,非常歡喜,那個時候心裡就想這個分量太大,不是一般人能讀得了的,我也沒有辦法,哪有時間看這個書?所以我就想起來,如果把這個書裡頭重要的東西節錄下來,好的東西、重要的東西節錄下來編成一本書,這樣看一本等於說全書你都看到了。我找我弟弟,他在上海,也給他一筆錢,希望他在大陸請一些退休的教國文老師,沒有事情的時候看這些書把它節錄,也做了,我看到不理想,這個事情就不了了之。沒有想到古人已經替我做了,跟我的想法完全一樣,它不是用《薈要》,它是用《全書》,《四庫全書》依照經史子集裡面重要東西,好東西都把它節錄出來,書的名字叫《國學治要》。這個「治要」怎麼來的?治要是唐太宗編的《群書治要》,他從這個得的靈感,所以他也用「治要」做名稱,叫《國學治要》。但是唐太宗的《群書治要》重點是在政治與政治哲學,裡面關於修身,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它這一套東西很多。《國學治要》那就很普遍,它是學術一種研究的東西,範圍廣。  所以這個東西,現在我們看如何把中國傳統文化再復興起來,要念這個。這個念到之後你就有能力去看原本,可以看《四庫》,這個做為《四庫》的一把鑰匙,先讀這個,對《四庫》了解、熟悉,你再看就有味道了。所以我想了一套辦法,就是要人扎儒釋道的三個根,德行要緊,人沒有德行這些東西你入不進去,德行是根本。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必修的課程,你不修你不能做人。第二個學文言文,這套書選得好,它內容非常豐富,我們從台灣「國語日報」的,《古今文選》裡面去查,一定有它們選出來的東西在裡頭,如果能選到一百篇,那就很省事了,就背這一百篇,讀這一百篇。因為這一百篇是《國學治要》裡頭有,它也選了,那省很多事情,從這個地方紮根,用個十年時間、二十年時間,我們傳統文化就又興起來了。不從這裡下死功夫不行,一定要依傳統的老辦法,不能夠搞新花樣,新花樣是不能成就的,一定要照古老的方法。這個一百篇文章一定要背,要熟背一百篇,你對文言文的障礙沒有了。德行有的時候,你這個基礎已經夠了,所謂「十載寒窗,一舉成名」。  現在這麼多好東西都出版了,我是前兩年商務印書館再版《四庫全書》,我買了一百套,原本是想送國內各個學校,緣不具足。所以一部分送到海外去了,馬來西亞送了十套,印尼送十套,澳洲送了十套,看國內有沒有緣分。世界書局通知我,他們的《四庫薈要》也準備再版,所以我也訂了一百套,過去我跟它買了六十多套,這一次我跟它訂了一百套。所以《國學治要》好,我昨天一看到,我就通知書店準備印三千套,它這一套大概有這麼厚的本子八冊,精裝八冊,這就是小《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的精華,非常有意義。我想這麼久的時候它來了,大概就是緣成熟了,緣不成熟它不會來,來了緣就成熟。《群書治要》我也印三千套,有平裝、有精裝,精裝印五百套做為禮物送人的,平裝有二千五百套。我是要送從政的這些志士仁人,這是治國平天下的,所以我分配的是共產黨、國民黨、民進黨,我都送,希望他們大家都學老祖宗,把政治辦得愈辦愈好,人民就有福。我們也有緣分這個地方講講大乘經典,其他的我不聞不問,我們守住自己的本分,這個行業就是講經教學,希望我們共同努力。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四三六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四四集)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三一集)
達真堪布:懂得了因果以後,還有什麼可算的? 中國佛教凈土網
凈土大經科注  (第八集)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