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國的赫赫武功:公元7世紀的對外征戰

大唐帝國的版圖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笆馬上催……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胡馬,不敢過臨洮。唐人的詩韻猶在,恍恍然威哉,大國尚武之風可見一斑,強盛之相包容在詩人豪邁的文字里,飄灑於漢族昔日的光榮中,由腐爛的隋王朝滅亡開始,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而不朽的帝國----唐,出現在世界諸國的面前,其對華人影響之大,不亞於羅馬對歐洲蠻族的啟迪。唐的影響,波及到後世的方方面面,一時難以盡論,單就軍事方面來說唐成立後大的舉動主要有這樣幾點:與北方的作戰:唐建成了一支強大的作戰精銳隊伍,征服了長期為害北中國的突厥一族,滅亡了西突厥,完善了北部的防禦機能,使絲稠之路暢通無阻,密切了中國和西方世界的交流和往來,。這種中原國家對游牧民族的反擊在中國歷史上常見的,但真正能做到統治時期能長時間對北方民族保持強勢的王朝卻僅漢唐兩家而以,史實記載:隋文帝封突厥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啟民統率東突厥部眾,為隋守衛北方邊境。六○九年,啟民死,子始畢可汗立。這時候,隋煬帝正在掀起大亂,割據勢力紛紛出現,農民起義還沒有形成統一全國的力量,中國陷於分裂狀態。始畢利用這個形勢,招收大量中國的避難人,征服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作屬地,擁有近百萬的部眾。割據者如薛舉、劉武周、梁師都、王世充之流,都向始畢稱臣獻媚,請求援助,始畢給他們一些支持,助長割據勢力。以從中謀得好處。隋煬帝曾企圖用小計謀分裂突厥,結果都被始畢識破,歸於失敗,踞隋書所記煬帝的這鐘收買分化做了好幾次,從賜官到賞銀都包括,但是成果不佳。隋文帝時,中國因統一而強,突厥因分裂而弱,現在恰恰倒過來,突厥成為操縱諸割據者,製造戰亂的強敵。舊唐書中也說:煬帝於雁門為突厥所困,太宗應募救援云云,由此可見,隋末之時,來自北國的強大對手已是心腹大患,不僅割斷著中國和西域的聯洛,而且有南下入侵的威協。唐初突劂人大舉入侵,唐王朝無力抵禦,突厥的頡利可汗一路南下,破大震關,入晉州,已經威協到了唐的首都長安,唐派鄭元求和,並答應歲歲進貢,方使其歸退。這一事實充份體現了唐有責任消滅這個侵略國,因為無論入侵或謀和,都是中國的大害。六二四年,唐已消滅諸割據者(朔方郡割據者梁師都除外),中國得到統一,開始對突厥採取主動,準備進攻。六二九年,唐太宗任命李靖,李勣、柴紹、李道宗、衛孝節、薛萬徹各為行軍總管,分六路出擊,兵力共十 余萬人,統受李靖指揮。突利可汗入朝,頡利愈益孤立。六三○年,唐軍大破突厥軍,捕獲頡利可汗。東突厥殘部有些投薛延陀,有些逃往西域。由此確立了唐朝無上的權威,西北部各族紛紛來朝,唐太宗從那時起就被稱為天可汗,舊唐書載:夏四月丁,御順天門,軍執頡利以獻,自是西北諸藩皆咸請上尊號天可汗。至此,唐君成為西部乃至漠北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以後代代唐朝皇帝都以天可汗的名號來統治漠北,以顯上國之威。西突厥也在657年為唐高宗所滅,至此,來自突厥的威脅解除。唐的北方做戰成功。朝鮮半島的征伐戰:首先這是一場侵略的戰爭,因此失敗也就是必然的。強大的唐朝數次對小小的高麗進行討伐,然而卻並未討到多少便宜,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戰爭是以人民群眾的力量為主的,而不是軍力的強大。6×4二年,高麗西部酋長泉(姓)蓋蘇文(名)殺高麗大臣百餘人,又殺國王高建武,立高藏為國王。泉蓋蘇文專擅國政,用嚴刑立威望,高麗內部自然不能相安。唐太宗覺得有隙可乘,6×4四年,決定親自率兵往攻。群臣多上書勸阻,褚遂良建議說,派二三猛將率兵四五萬出戰,即可成事,不必親往。唐太宗不聽,御駕親征,派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戰艦五百艘,載士兵四萬三千人自萊州泛海向平壤。派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步騎兵六萬及一部分西北方胡兵向遼東,兩軍合勢並進。又令新羅、百濟、奚、契丹配合唐軍分路擊高麗。6×4五年,唐太宗率諸軍自洛陽出發到幽州。李勣、張亮兩路都獲有戰果。唐太宗親到遼東城下督戰,唐兵破遼東城,又取白岩城(遼寧遼陽市東北)、蓋牟城(遼寧蓋平縣。唐軍百計圍攻安市城,守城人堅守不屈,這時候天氣寒冷,草枯水凍,糧食又快用完,兵馬無法久留,戰無不勝的唐太宗只好從安市城下退兵回國。唐軍奪得十個城,擄獲遼、蓋、岩三州居民七萬人,算是這次戰爭的收穫。這次高麗軍堅壁清野,唐軍凍餓而死者甚眾,屍骨堆積如山,然而唐的君主仍不肯認敗,公元六六零年,高宗派蘇定方等人再次攻打百濟,663年百濟全境被佔領,形成了合圍高麗之勢。六六八年,唐軍攻破平壤,建安東都護府統治。然而反抗的聲音一直不斷,至武則天時代,唐的勢力退出朝鮮半島,高麗復國。縱觀這次戰爭除看出唐的不道義外,也看出一些其他的東西,比如唐太宗下令百濟,新羅等國一起隨軍攻打高麗,反映了唐的軍威之盛,另一方面也說明唐王朝當時已達到擁有謀求霸權的國力了,不復再用固守中原的政策了。

大唐帝國的軍人

軍制:,唐完善了隋的府兵制,擴大了募兵的規模,以節度使的出任地方的統帥,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共置府六百三十四,關內外諸府統歸中央十二衛統率,一小部分歸東宮六率統率。府分三等,上府兵一千二百人,中府兵一千人,下府兵八百人。統兵官每府設折衝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三百人為一團,團有校尉;五十人為隊,隊有正;十人為火,火有長。民年二十服兵役,六十免役。兵士自備甲仗糧食和衣裝,存入官庫,行軍時領取應用。兵士應徵入府服兵役,兵部按路程遠近給番。節度使總覽藩陣軍政大權,雖然在當時起到了攻固邊防的作用,然而為藩鎮做亂埋下了禍根,同時也使後來的宋朝皇帝吸取了教訓,建立了龐大的官撩機構來制約地方的權力,間接的導致了軍權和政權的分開,使得出現了宋朝雖文冠天下,然而沙場常敗的可笑場面。以下為唐初的節度使劃分關內、河南、河北、河東、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另外,除府兵外,還設立了如神策軍和英武軍,神威軍等等名目的禁軍,由皇帝親信執掌,數目一度擴至15萬。為日後宦官專權留下了天然的憑藉。兵器和作戰工具的改進:一,鎧甲的變化,唐最著名的明光鎧改革了過去簡陋的鎧甲做法,明確的將甲分為護胸,護背,護腿。護臂四部分,其材料也變為質量教好的鋼鐵,大大增強了唐軍士兵的防護能力和做戰能力。二唐樣大刀的流傳,由環首刀演化而來的橫刀和陌刀曾在唐軍中風行一時,橫刀為戰刀,多用於砍,刺,靈活而好用,頗受好評。兩面開刃的的陌刀常用于軍陣中,陌刀隊列陣於前橫向密進,大刀紛落敵陣,每擊都討得數人斃傷,所向無敵。有說法稱日本的武士刀就是參考唐刀而制,略加變化而成,然而史料缺失,難以考證。三,劍,唐時的劍改變不大,但已退化成了身份的飾物,真正用於戰場殺敵的並不多,「昔有大娘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劍成了民間娛樂常用的工具,漸漸的讓位給了更加實用的唐刀。

手持陌刀唐代武士四,唐弩的改進,唐人將人力的腳踏弩發展為牛拉的機動弩車弩,不僅提高了機動性,也提高了做戰距離和威力。裝置1張拉力860公斤的巨弩,有7個發射槽,最遠射程超過 1公里,中間槽所用的箭有1米多長。對比同時代西歐的弩箭,無疑要先進的多。五,唐代船的發展,唐代造船技術已經相當精良,船身普遍使用鐵釘釘合,石灰桐油添塞船縫,結構十分堅固和嚴密。此外,唐代還發明了輪槳、水密隔艙和水羅盤。輪槳的樣子很像水車,安裝在船舷兩側,每對為 1車,以軸相連,水手踩動軸上的踏板,軸轉帶動輪槳划水,是螺旋槳出現前最高效的推進方式。水密隔艙技術,則利用彼此隔絕的船艙,使漏水的艙室不至輕易危及整條船的安全,這項技術至今仍是船舶不可或缺的。精良的船隻確保了水運後勤的補給,對大規摸渡海做戰提供了可能。 總上所述,唐帝國的軍事行動處於動與被動之間,盛唐的武功之強,打破了中國的兵種弱化理論,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裡保持著對四周諸國的絕對權威,這在中國史上,乃至世界史上也是不多見的。盛唐的軍事改革則不斷的被被後來的幾個朝代乃至歐洲的一些國家所學習,7世紀的唐王朝永遠是中國人所懷念的雄威時代。
推薦閱讀:

「標準」與「身份」:世紀之初新詩「合法性」的雙重焦慮
周恩來逝世紀念
一個叫張學良,一個叫張大千 | 半個世紀兩頓飯
新世紀黃帝陵祭文選萃
香港軍迷驚人討論:美國上世紀已經登月,為何我們還做

TAG:武功 | 世紀 | 帝國 | 大唐 |